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第一篇: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多重耐药菌 抗菌药物、呼吸机相关肺炎 尿管、血管内置管感染制度
恒生医院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控制指南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各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院各部门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院微生物室和院感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采取措施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恒生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恒生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恒生医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限额试行方案》
二、临床药学室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三、由我院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临床药学专家,药剂科专家和临床科室主任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
四、严格督促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公布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的合理性;抽查住院病历(重点查围手术期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评价结果在院周会上反馈。
五、推行不当处方公示和点评制度。临床药学室、药剂科、质控科、医保科共同对门诊、急诊医生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不定期抽查,对大处方进行跟踪调查。一是使用“平均处方金额”、“每人次平均金额”这二项指标,对门诊医生的处方进行监控。二是每月上网通报门诊、急诊医生处方数据超标情况以及门诊、病房抗生素使用情况。三是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使用药品比例和门诊平均人次处方进行双重考核,对超标科室和个人扣款处理,并对医生的不当处方在院周会上进行点评。
六、实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控措施。每月将销售量前10名的药品名单在院内网进行公布。建立医院用药信息查询监控系统,动态监控药品用量异常情况,对单品种药品用量异常增长,追查其增长原因。对每月用量超过20万元的抗菌药物暂停使用。
七、对社康中心实行抗菌药物的限制使用管理。
八、院感科、细菌室、临床药学室和药剂科每季度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抗感染药物信息。临床医务人员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
九、临床医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 经验用药::在病情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初步诊断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病人有初步诊断依据可用药。住院病人用药前先留取相应标本,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参考调整药物(以临床治疗效果为准,药敏作为参考)。经验用药前应参考院感科网页中的“菌群趋势”和“药敏趋势”结果。
2、 目标用药:根据病原检查结果确诊后用药。门诊病人依病情和病人经济情况,先作病原学检查再进行目标用药。住院病人,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欠费病人除外,但要在病情记录上写明),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参考结果用药。如病情紧急,先经验用药,但用药前先留取相应标本,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参考调整药物(以临床治疗效果为准,药敏作为参考)。
3、 预防用药: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4、 分级使用抗菌药物。依据卫生部办公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 “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执行。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据生部办公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四执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一、 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二、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三、 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五、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六、 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七、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八、 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九、 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 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 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 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十一、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十
二、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的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的措施
1、 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2、 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三、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
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
11、 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四、培训和管理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一、插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
6、 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 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
8、 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 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 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只是的培训,并熟悉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 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 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第二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多重耐药菌定义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则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3、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及时
通知感染管理科。
4、感染管理科每天到检验科登记微生物检验阳性报告,然后到科室指导隔离工作。
5、检验科应定期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感染管理科定期
对监测资料汇总、向全院公布。
6、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及时报告。
7、切实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1)临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由科感控医师和感控护士应积极配合,加强督导。
(2)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隔离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等观念的认识。 (3)多重耐药菌感染疑为医院感染爆发时,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制度及时 上报。 (4)明确隔离标志:在住院患者一览表、病历夹上、隔离单元粘贴相应的隔离标志。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6)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职业防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
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将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严格执行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
9、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者
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
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11、进行床边隔离时,应在床头卡位置贴接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
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
12、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或转科时,应电话通知
相关科室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同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对方说明对该患者应使用的隔离措施。
13、MDRO感染患者或MDRO携带者应隔离至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
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4、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
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15、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6、隔离房间物体表面、地面、仪器应每日用专用清洁物品清洁后消毒,污染时及时
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爆发时应每班次进行清洁、消毒。
17、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
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第三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管理
(试行)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3、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手接触传播;隔离措施是:接触隔离。
4、多重耐药菌主要的预防措施: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使用隔离标识。减少探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病人尽可能不转科,必须转科或到医技科室检查时要告知接收科室。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可能有血液和体液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确诊或疑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2)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医院(或病区)环境及使用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病区要按规定进行环境的卫生清洁,病房内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定时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聚集性发病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有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6)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痊愈或标本连续2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6、我院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发现的?临床科室送检微生物标本,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培养属于多重耐药菌后,立即电话报告给所在科室,同时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微生物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均做好本科室登记记录。
7、我院多重耐药菌是如何执行隔离的?科室人员人人均知晓,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床头挂隔离标识牌、病历上贴隔离标识(蓝色)。
8、我院实行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机制后各相关部门科室的职责;
(1)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医院多重耐药菌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审议本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多重耐药菌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
(2)临床科室职责:临床科室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立即采集相应的病原学标本送检,并及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反馈电话后,记录在科室院感质控本上,并立即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通知全体医务人员,做到人人知晓,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床头挂隔离标识牌、病历上贴隔离标识(蓝色),执行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系列措施。
(3)检验科职责:检验科微生物室在细菌培养结果确定为多重耐药菌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做好科室记录。若发现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抗菌谱相似(疑似同种同源)病原体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及感染趋势等。
(4)药剂科职责: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根据细菌耐药性通报汇总抗菌药物预警通报。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统计分析。
(5)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根据微生物室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到科室监督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记录科室对该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执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直至解除隔离。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或接到微生物室及临床科室的某种有多重耐药菌流行暴发倾向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院感染应急预案,协调应急预案工作组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 、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第四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DR)、耐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丁)的肠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 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 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会诊单”,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 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 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 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 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9、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0、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监督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科室不执行或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而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的,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篇:关于多重耐药菌
关于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体会
“多重耐药菌感染既是临床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或将成为医疗纠纷的焦点和元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在8月16日召开的“2013中国医院论坛”之“医院感染管理和科学防控”分论坛上强调,医院需要警醒多重耐药菌感染。从2008年开始我院根据原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MDRO管理的相关通知[1-2]要求,遵照省厅“三点意见”[3],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关于MDRO的条款要求,制订并落实MDRO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MDRO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每年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预防与控制MDRO感染措施的培训与考核,逐渐形成了多部门“围堵”,群策群力遏制多重耐药菌的良好局面。 但是,笔者在MDRO日常监管及质量考核中也发现,目前MDRO较集中的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血液科、老干部病房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MDRO感染防控意识并全面执行常规的防控措施,其余病区或科室工作人员对MDRO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虽然逐年提升,在院级督查考核时也基本能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但是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特别是中、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自觉执行诸如手卫生、隔离、消毒、物品专人专用等标准操作流程(SOP)就不得而知。姚源等[4]对全院内、外科、综合ICU及手术室共300名护士、200名医生进行调查显示,仅有61.5%的医生和47.7%的护理人员认为多药耐药菌会损害医院的利益。而护理人员对防控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必要的、防控感染是医护人员的责任的认识情况不好,分别仅有50.3%和42.7%,这也说明临床工作人员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MDRO的危害性和对其进行防控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所以需反复地、持续地进行MDRO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抽查。 根据我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兼)人员现有的配置状况,全员MDRO知识的培训与督查不可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独立完成,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要求,要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应建立于各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之上,同时也应符合其自身能力建设水平。比如医务部门应培训全院医师如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判定MDRO,如何鉴别、诊断患者是院外带入MDRO还是院内感染或MDRO定植以及根据药敏谱如何规范、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之后定期对培训效果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改进;微生物实验室不仅仅要做好MDRO的鉴定、报告、暴发预警、公布耐药趋势等工作,还必须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保存、运送各类标本(这也是获得可信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基本前提),有能力的微生物实验室可为临床提供一些治疗诸如泛耐药或全耐药感染的专家意见、出现MDRO暴发或流行时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耐药模式以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以协助其他部门更科学、高效地做好感染控制工作;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此合作机制中除了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外,还应扮演“牵头人”和“协调人”的角色,比如我院的MDRO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每季度由感管科负责召集,感管科负责人在会议上先统一反馈全院病原微生物分离情况、MDRO的流行病学情况、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情况等,再由各部门汇报各自在培训及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聆听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最后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并确定由哪个或哪几个部门负责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不仅是感染管理部门一家的事,也应是大家的事。”MDRO医院感染防控亦是如此,只有多部门深入合作,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协作机制,共同遏制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里的传播和扩散。
再来,笔者想谈一下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及体会。通知[2]要求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有效的多重耐药菌监测方式,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赢得时间,可以有效阻止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避免暴发流行。目前我国各医院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通过临床医务人员人工报告或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去微生物实验室查询检验结果[5]。该监测方式费时费力,信息滞后,很难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时监测与有效防控。2011年我院感管科与信息科合作在原有的医院感染监测平台上开发了“多重耐药菌审核预警”功能模块,可以及时获取检验系统(LIS)的数据,对于药敏结果可自动识别抗菌药物种类,并筛选出监测的重点多重耐药菌(MRSA、VRE……),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医生、护士工作站都会显示警示标识提醒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同时微生物实验室也会第一时间在发往临床的药敏试验报告单上注明是何菌种(属)。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将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区、姓名、床号、标本名称、送检时间、菌种(属)进行手工登记,发现出现2例相同多重耐药菌时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加强防控力度,避免出现MDRO的暴发与流行;每周对全院所有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查看。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如需做检查或转科,管床医生、护士提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部门做好标准预防措施。此耐药菌监测与防控模式经3年的实践应用取得明显效果。我院MDRO的检出率逐年提升、临床医护人员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较之前有很大改善,疑似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也大幅度下降。
然而,笔者也感觉到随着多重耐药菌分离株数的增加,尤其是社区带至医院的MDRO不断增加(我院监测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社区获得性MDRO占全院多重耐药菌分离株数的一半以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监控压力及工作负荷越来越大,急需要将目前由人工完成的MDRO登记、统计分析、暴发预警及转诊转科通知工作交由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实现,专职人员根据实时监控的数据和信息及时进行床旁督导或干预处理,病区里实现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实时提醒,接诊科室/部门通过监控系统第一时间得到警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能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组合的MDRO的统计、分析,真正使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临床工作人员从大量繁琐的资料收集、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院上下“实时监控、联防联控”。杜明梅等[6]对基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新监控模式进行研究证实,其可以减少或避免耐药菌院内交叉传播,同时可以早期预警耐药菌院内交叉传播事件,将耐药菌暴发扼杀于萌芽状态。总之,信息化监测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耐药菌感染监控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医院感染监控质量与工作效率,对科学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尽早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多部门协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深度合作,联防联控,动用一切力量,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常规措施。同时,努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