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第一篇: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ansys分析的一些心得1 2 3 4 5 做了布尔运算后要重画图形(删除实体)时:需拾取Utility Menu>Plot>Replot 标点的输入是在英文状态下,“,&。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

第一篇: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

ansys分析的一些心得

1 2 3 4 5 做了布尔运算后要重画图形(删除实体)时:需拾取Utility Menu>Plot>Replot 标点的输入是在英文状态下,“,”。

线段中点的建立:Modling>Creat>Keypoints>Fill between kps 还不会环形阵列。

所谓杆系结构指的是长度远远大于其他方向尺寸(10:1)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如连续梁,桁架,钢架等。

6 静力学分析的结果包括结构的位移,应变,应力和反作用力等,一般是使用POST1处理(普通后处理器)和查看这些结果。

7 干系结构的静力学分析—平面桁架的建模,用NODE(节点),ELEMENT(元素)创建。复杂体积的建模一般用KPS(关键点),LINE(Straight line—直线),再生成面,再生成体。 8 如果输入的数据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输出的数据单位也是国际制单位。 9 创建正六边形:Creat>Areas>Polygon>Hexagon.指定中心和半径。 10 由面沿线挤出体:Modling>Operate>Extrude>Areas>Along Lines. 11 Ansys中没有Undo命令.需及时保存数据库文件. 12 Def Shape Only:只显示变形图.Def + Undeformed:显示未变形的图.Def + Udef egde:显示未变形的图形的边界. 13 用等高线显示:Plot Results>Contour Plot>Nodal Solu. 14 模态分析用于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即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它也是谐响应分析,瞬态动力学分析以及谱分析等其他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15 Ansys的模态分析是线型分析。任何非线型分析,例如,塑性,接触单元等,即使被定义了也将被忽略。

16 平面桁架:Beam(2D elastic 3) 厚壁圆筒:Solid(8 node 13)>Options(K3—Plane strain) 17 一般材料的弹性模量(EX):2e11.泊松比(PRXY):0.3.密度:7800 18 做完静力学分析后,再做模态分析时,要再次求解,同时预应力效果也应该打开(PSTRES,on).可以在命令行中输入:pstres,on 也可以用菜单路径:Solution>Analysis Type>Analysis Options. 19 弹簧阻尼器单元:Combination-Spring damper 14. 20 接触问题属于状态非线性问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需要较多的计算资源。接触问题有两个基本类型:刚体-柔体的接触,柔体-柔体的接触(许多金属成型的接触问题)。在刚体-柔体的接触问题中,有的接触面与它接触的变形体相比,有较大的刚度而被当做刚体。而柔体-柔体的接触,是一种更普遍的类型,此时两个接触体具有近似的刚度,都为变形体。

21 Ansys的接触方式:

1 点-点接触:过盈装配问题是用点点接触单元模拟面面接触的典型例子。

2 点-面接触:不必预先知道准确的接触位置,接触面之间也不需要保持一致的网格,并且允许有较大的变形和相对滑动。典型实例:模拟插头插入插座里。 3 面-面接触:刚性面作为目标面,柔性面作为接触面。

22 打开自动时间步长:Solution>Load Step Opts>Time Frequenc>Time And Substps. 23 屈曲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结构开始变得不稳定时的临界载荷和屈曲模态形状分析的技术。

24 打开预应力效果:Solution> Analysis Type>Analysis Option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sstif pstres下拉列表框中选择Prestress ON.单击OK. 25 交叠面:Modling>Opreat>Boolearns>Overlap>Areas.

26 黏结体::Modling>Opreat>Boolearns>Glue>Volums. 27 黏结面:Modling>Opreat>Boolearns>Glue>Areas. 28 壳体有厚度:shell63(八节点),SHELL93(八节点) 29 (用关键点)直接建模,不需要智能化网格功能

30 过关键点定义面的命令中,关键点个数最多可以有18个,最少当然是3个 31 为了消除应力集中,可设置倒圆

32 面相加时的面号排序:如AADD,A1,A2,A3,A4,则最后得到A5号面

33 命令流支持混合运算,在处理三角函数时,必须化作弧度,三角函数符号用小写 29 建实体模型时,一定要用关键点,再连线,到面,到体。只用单元模拟时用节点 30 “C***”表示该行的内容是一个注释行,感叹号“! ”也是注释行的标志 31 ANSYS中的数据“0”是可以省略的

32 为了减少分析的总自由度数,可以利用主自由度(Master)概念。这里“M,3,UY,5”就是利用主自由度定义命令,将第3个节点到第5个节点的Y方向的自由度UY设置为主自由度,这样在计算中,只有这些位移自由度才被计算和处理 33 ANSYS提供一百多种单元

34 ANSYS中的单元都有类型名称和编号组成,编号是该单元在ANSYS中惟一的总编号。这里的单元名称也可以只用编号,但是一般为了便于记忆和别人阅读,尽可能使用类型+编号的名称,如“LINK1”,“BEAM3”等等

35 这是正常的,有限元在计算频率时,一般总是偏大的。所以在高阶模态分析,单元的网格应该更密一些

36 ANSYS中使用最多的实体单元是Solid45,它有8个结点,每个结点有3个线位移 37 建模时可以对集合尺寸进行赋值

38 做柔性体一定要定义密度,否则不能做出。即使能画网格,也得定义密度,才能做柔性体

39 在前处理模块设置工程选项、分析类型、单元类型和材料参数 22 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过程包括建模,施加载荷和求解,扩展模态和查看结果等几个步骤 1 必须定义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密度。

2 模态分析的结果包括结构的频率,振型,相应应力和力等。 3 模态分析的步骤:

①指定分析类型:Solution>Analysis Type>New Analysi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Type of Analysis选项中选择Modal. ②指定分析选项:Solution>Analysis Type>Analysis Option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No.of modes to extract文本框中输入10(十阶模态)。弹出Block Lanczos method对话框,单击OK. ③指定要扩展的模态数:Solution>Load Step Opts Expansionpass>Single Expand Expand Mod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NMODE文本框中输入10(扩展的模态数)。单击OK. ④施加约束。 ⑤求解。

⑥列表固有频率:General Postproc>Results Summary ⑦从结果文件读出结果:General Postproc>Read Results>First Set ⑧用动画观察模型的一阶模态PlotCtrls>Animate>Mode Shape在弹出的对话框

中单击OK. ⑨观察其余各阶模态:General Postproc>Read Results>Next Set. 4 0阶模态(MODE = 0)是轴对称振动模态,而MODE = 2是它的第2阶振动频率。在0阶模态情况下,需要选择半径方向的自由度作为主自由度。对于MODE=2的情况,半径方向和环向自由度都必须指定为主自由度 23 结构动力学分析(谐响应分析)

谐响应分析主要用于确定线性结构承受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载荷时的稳态响应。主要采用缩减发(reduced),模态叠加法(Mode Superposition),完全发(Full)。 24 单元选择

初学ANSYS的人,通常会被ANSYS所提供的众多纷繁复杂的单元类型弄花了眼,如何选择正确的单元类型,也是新手学习时很头疼的问题。

单元类型的选择,跟你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密切相关。在选择单元类型前,首先你要对问题本身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然后,对于每一种单元类型,每个节点有多少个自由度,它包含哪些特性,能够在哪些条件下使用,在ANSYS的帮助文档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要结合自己的问题,对照帮助文档里面的单元描述来选择恰当的单元类型。 1.该选杆单元(Link)还是梁单元(Beam)?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杆单元只能承受沿着杆件方向的拉力或者压力,杆单元不能承受弯矩,这是杆单元的基本特点。

梁单元则既可以承受拉,压,还可以承受弯矩。如果你的结构中要承受弯矩,肯定不能选杆单元。

对于梁单元,常用的有beam3,beam4,beam188这三种,他们的区别在于:

1)beam3是2D的梁单元,只能解决2维的问题。Beam3是一个具有张紧,压缩和弯曲能力的单向元素。它有三个自由度,分别是x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和沿z轴的旋转(UX,UY,ROTZ)。该元素由两个节点,两个横截面,转动惯量,高和材料性能来定义。 2)beam4是3D的梁单元,可以解决3维的空间梁问题。 3)beam188是3D梁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梁的截面形状。 2.对于薄壁结构,是选实体单元还是壳单元?

对于薄壁结构,最好是选用shell单元,shell单元可以减少计算量,如果你非要用实体单元,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计算量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如果选实体单元,薄壁结构承受弯矩的时候,如果在厚度方向的单元层数太少,有时候计算结果误差比较大,反而不如shell单元计算准确。

实际工程中常用的shell单元有shell63,shell93。shell63是四节点的shell单元(可以退化为三角形),shell93是带中间节点的四边形shell单元(可以退化为三角形),shell93单元由于带有中间节点,计算精度比shell63更高,但是由于节点数目比shell63多,计算量会增大。对于一般的问题,选用shell63就足够了。

除了shell63,shell93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shell单元,譬如shell91,shell131,shell163等等,这些单元有的是用于多层铺层材料的,有的是用于结构显示动力学分析的,一般新手很少涉及到。通常情况下,shell63单元就够用了。

3.实体单元的选择。

实体单元类型也比较多,实体单元也是实际工程中使用最多的单元类型。常用的实体单元类型有solid45, solid92,solid185,solid187这几种。

其中把solid45,solid185可以归为第一类,他们都是六面体单元,都可以退化为四面体和棱柱体,单元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SOLID185还可以用于不可压缩超弹性材料)。Solid92, solid187可以归为第二类,他们都是带中间节点的四面体单元,单元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

实际选用单元类型的时候,到底是选择第一类还是选择第二类呢?也就是到底是选用六面体还是带中间节点的四面体呢?

如果所分析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很方便的全部划分为六面体单元,或者绝大部分是六面体,只含有少量四面体和棱柱体,此时,应该选用第一类单元,也就是选用六面体单元;如果所分析的结构比较复杂,难以划分出六面体,应该选用第二类单元,也就是带中间节点的四面体单元。

新手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选用了第一类单元类型(六面体单元),但是,在划分网格的时候,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六面体划分不出来,单元全部被划分成了四面体,也就是退化的六面体单元,这种情况,计算出来的结果的精度是非常糟糕的,有时候即使你把单元划分的很细,计算精度也很差,这种情况是绝对要避免的。

六面体单元和带中间节点的四面体单元的计算精度都是很高的,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六面体单元只有8个节点,计算规模小,但是复杂的结构很难划分出好的六面体单元,带中间节点的四面体单元恰好相反,不管结构多么复杂,总能轻易地划分出四面体,但是,由于每个单元有10个节点,总节点数比较多,计算量会增大很多。

前面把常用的实体单元类型归为2类了,对于同一类型中的单元,应该选哪一种呢?通常情况下,同一个类型中,各种不同的单元,计算精度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选取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选用编号高的单元。比如第一类中,应该优先选用solid185。第二类里面应该优先选用solid187。ANSYS的单元类型是在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同样功能的单元,编号大的往往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有优化或者增强。

对于实体单元,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复杂的结构用带中间节点的四面体,优选solid187,简单的结构用六面体单元,优选solid185。 25 命令书写

1 /FILNAM,EX3-1定义文件名

2 /TITLE, 定义分析的标题

3 /UNITS,SI !定义单位制

4 /PREP7 !进入前置处理

5 ET,1,3 !定义元素类型为beam3 6 MP,EX,1,200E9 ! 定义杨氏模量

7 R,1,3E-4,2.5E-9,0.01 !定义实常数 26 当使用单元LINK1时:

创建了节点后,节点用ELEMENT连接,即:E,1,2 27 根据模型的对成型性,计算时只需要一半模型即可。 28 PRXY与NUXY的区别:

在材料参数泊松比的定义中可以使用“PRXY”或者“NUXY”,对于各种异性材料它们分别表示最大泊松比和最小泊松比。对于一般的各向同性材料,两者的意义是等价的。 29合并重合的关键点: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 Numbering Ctrls > Merge Items .将Label 设置为 “Keypoints”, 单击 [OK] 30. 绘等效应力 (von Mises) 图.Main Menu: General Postproc -> Plot Results -> Contour Plot-Nodal Solu 1. 选择 stress 2. 选择 von Mises 3. OK 31. 应力动画Utility Menu: PlotCtrls -> Animate -> Deformed Results ... 1. 选择 stress 2. 选择 von Mises 3. OK 播放变形动画, 拾取MediaPlayer的 “>” 键。 32. Exit.Toolbar: QUIT 1. Save Everything 2. OK 33 做柔性体时,建立刚性区域时,主从节点要分清,不能重复约束自由度(先加了约束,如:D,ALL,UX,后面建立刚性区域时不能再重复约束) 34 模型几何形状非常规则时,易于用节点和单元直接建模来实现

35 如果需要了解其他模态的情况,需要在命令行输入“Set,1,N”来指定选择第N阶模态,然后利用PLDISP命令就可以显示模态了。再执行“ANMODE,10,0.05”就可以生成该模态的动画文件了。需要说明的是,动画生成之前,需要选择哪一阶模态,并使用PLDISP显示静态的模态后,才可以执行动画生成命令ANMODE。

36 利用壳单元的好处在于可以提取到单元的薄膜力和弯矩,以及这两项内力所对应的中面薄膜力和内外表面的弯曲应力。

第二篇:ANSYS学习心得 新手必看(二)

ANSYS学习心得体会 新手必看

(二)

ANSYS吧 只道风语锦

前一篇,讲述了ANSYS的导入的一些处理办法。这一篇主要谈一谈。开始学习ANSYS应该注意的地方。

首先了解ANSYS大体部分,总体分为两个部分。前处理后处理。

前处理主要包括:/prep7建模,选择单元,单元实常数(有些需要有些不需要),添加材料属性,划分网格;/sol 添加约束,施加载荷,求解。这就是一个基本算例的完成求解过程,建议刚接触的朋友做计算的时候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一项一项的对应起来,多做几次,就能熟悉流程。

后处理:/post1,/post26。(后面详细讲解)

如果你是想好好学好这个软件,那么我的建议是一步一步来,参考相关的图书资料,不要急着去做算例,而是先了解大体流程,了解坐标系分类,单元分类等。

如果你学习ANSYS只是为针对一个项目,时间又不充分的情况下。那么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找一个类似的算例,对照GUI操作步骤自己一个一个往里面套。当然我是比较不建议的。

所有的东西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为己所用。

今天GUI教学一下点-线-面的建立。(均为直角坐标系) 1.建立点(0,0,0),(2,0,0),(0,2,0),(2,2,0) 步骤如下

2.通过点连成线 步骤如下

用鼠标依次点击1,2,4,3,1 得到四条直线。效果如图示:

3.用线生成面 步骤如下。

依次点击四条直线便可以得到一个平面。 效果如下所示:

(三)主要GUI操作一些特殊体的成型过程。

第三篇:摄影的一些学习心得

摄影课程给了我什么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之手。

照相机的简史:

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相机的构造:

镜头镜头:

照相机镜头,根据其能否调节焦距分为:

.定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

根据用途来分

.普通镜头

.特殊镜头

定焦距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小于标准镜头

.135相机中,24--38mm称普通广角镜;17--24 mm超广角镜

*使用注意:

.焦距短,视角大,适宜拍大场面

.景深大

.透视感强

.易变形

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位于镜头前后透镜组中间,光圈的前面,由单片、两片、三片或五片金属片组成。 因受机械惯性影响,最高速度在 l/500秒以下。

优点:

.开闭时声音小,震动小

.坚固耐用

.拍动体时不会变形

.每一级均与电子闪光灯同步闪光

2.镜后快门位于感光片前,靠近镜头焦平面,由不透光的两块帘片制成。

优点:

.照相机更换镜头时,底片不会漏光

.快门速度高,便于抓拍高速动体

缺点:

.拍摄运动体会变形

.闪光同步速度低 闪光时间 l/1000秒左右,海鸥DF相机最高闪光同步速度为l/45秒。

4.钢片快门与帘幕快门相似,位于焦平面旁,由两组前后排列的钢片组成。

5.程序快门

6.光圈先决电子快门 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

快门的保护:

一般在上弦之前调整快门速度,上弦之后调整快门速度易损坏机件。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 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 单反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都要卷到头才能够按快门钮,否则易损坏。

调焦和取景器

调焦器又称测距器,它的主要功能调准点,使结像清晰,取景器是用来观察所拍景物的范围,并决定对景物的取舍和画面布局的。

调焦取景器一般可分为五种:

.框式取景器:易产生视差,但便于拍动体。

.磨砂玻璃式取景调焦器:

.直射式取景器和调焦机构:

.反光式调焦取景器: 1.俯视式 2.平视式

.电子调焦器:

机身和卷片记数装置

.机身:即暗箱,是各部件的支承体

.走片装置: 照相机一般由机械、光学、电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机械部分主要包括机身、快门、闪光联动机构、机械式自拍机、快门上弦机构、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升降反光镜和收缩光圈机构等。光学部分主要包括摄影镜头、取景器、调焦验证系统。电装置部分主要是测光和显示系统、电子快门、自动调焦机构、内装式万次闪光灯、电子纪录拍摄日期装置、遥控装置、电动卷片、上弦、倒片机构等。

摄影镜头: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摄影镜头后,能在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平面处,结成该景物的清晰影像,使胶片曝光,胶片就把该影像通过潜影的形式记录下来。摄影镜头又称摄影物镜。摄影人往往将摄影镜头简称为镜头。

镜头的焦距: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清晰影像的距离,称作焦距。

镜头的焦距用英文字母f(F)表示,长度单位为mm(毫米)。例如:f50mm,则表示该镜头的焦距为50毫米。

视角:指摄影镜头所能清晰拍摄下的景物空间角度。摄影镜头的视角愈大,则照相机所拍摄下的景物范围就愈大。例如,在同一拍摄点,若用视角为100的摄影镜头,刚好能拍摄下全部被摄物体,如改用视角为50的摄影镜头后,就只能拍摄下该被摄景物的1/4了。

摄影镜头的焦距愈短则视角愈大;镜头焦距长视角就小。

当拍摄距离确定后,摄影镜头的焦距愈长,拍摄出的被摄物体影像尺寸也就愈大。当焦距值相差一倍时,其所摄影像尺寸也就相差一倍。

为了满足各种摄影需要,相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依据焦距值能否调节,可将摄影镜头分为定焦距摄影镜头和变焦距摄影镜头两类,依据用途又可将摄影镜头分为普通摄影镜头和特殊摄影镜头两大类。镜头焦距是固定的称为定焦距镜头,焦距可以变动的称为变焦距镜头。

鱼眼摄影镜头:鱼眼摄影镜头前端的第一片透镜,好像鼓起的鱼眼睛。鱼眼镜头的焦距很短,视角很大,有些镜头的视角可达180°,有的甚至达到230°,因而能拍摄下照相机两侧部分景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135照相机鱼眼镜头的焦距从6mm到16mm。

超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视角广,在摄影中适用于新闻、风光等摄影。135照相机焦距从13mm到20mm。

广角镜头:适用于拍摄新闻和风光摄影,室内拍摄、会议合影也经常应用广角镜头。焦距24mm广角镜头最为实用。

长焦距镜头:能使景物的空间范围缩小,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照片有压缩、紧靠在一起的特殊视角效果,135照相机一般把焦距85mm~300mm的摄影镜头称作摄远镜头,把焦距自300mm~2000mm的摄影镜头称为超摄远镜头。

标准镜头:在照相机镜头系列中,一般将焦距值与所摄画幅对角线相近的那一摄影镜头,称作标准摄影镜头。标准镜头所摄景物的透视效果与眼睛看到景物几乎一样,符合视角习惯,真实性强。

变焦距镜头:这种镜头的镜筒上有一个变焦环改变镜头的焦距,操作变焦环画面的视角大小也随着变动。在同一拍摄位置,变动焦距可灵活摄到不同画面,因此,变焦距镜头为摄影者所青睐。

特殊摄影镜头:它的种类也较多,常见的有微距摄影镜头,微距摄影镜头可以在微小的距离内直接摄影,且镜头分辨率高,对所摄物体畸变象差小。柔焦摄影镜头,能在不加柔光镜或镜头柔纱等附件条件下,能拍摄出柔光效果的照片。闪光摄影镜头,可以使用调节环与光圈调节环同步调节,以便于闪光摄影。除此,还有不同用途的红、紫外线镜头,显微摄影镜头、医用摄影镜头等等。

如果拆卸掉任何照相机的电子装置和自动化部件,你就会看到如下相同的基本结构:一只遮光外壳的一端有一孔穴,用以安装镜头,孔穴的对面有一容片器,用以承装一段感光胶片。

为了在不同光线强度下都产生曝光正确的影象,照相机镜头有一可变光阑,用来调节直径不断变化的小孔,这就是所谓的光圈。在镜头固定的袖珍照相机上,镜头也没有快门装置,被称作镜间快门。快门打开后,光线才能透射到胶片上,快门给了你选择准确曝光瞬间的机会,而且通过确定某一快门速度,你还可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单反机)上,快门装置在机身内,正好位于焦平面的前面,被称作焦平面快门。如果不是这样的构造,每次拆去镜头,胶片也就曝光了。

另一个所有照相机都有的部件是取景器。这基本上是一个用于观察和构图的装置,它使得拍摄者能准确地把照相机对准被摄体,并决定对被摄体的哪一部分聚焦。

照相机的画幅

35毫米单反机是最常见的一种照相机画幅

袖珍照相机使用起来灵巧轻便

中等画幅或卷片照相机具有大尺寸的胶片影象,其整体分辨率和质量都较高

被摄体和光源

被摄体需要有光源给予照明,这样才有被摄体的反射光透射过照相机在胶片上形成潜影。

镜头

一只结构简单的镜头可以是一块凸形毛玻璃,它折射来自被摄体上每一点被扩大了的光线,然后这些光线聚集起来形成连贯的点即焦平面。当镜头准确聚集时,胶片的位置就与焦平面互相叠合。

焦平面

这是通过镜头折射后的光线聚集起来形成清晰的、上下颠倒的影象的地方。经过离照相机不同距离的运行,光线会被不同程度地折射后聚合在焦平面上,因此就需要调节聚焦装置,前后移动镜头距照相机后背的距离。当镜头聚焦准确时,胶片的位置和焦平面应叠合在一起。

光圈

镜头光阑的直径可以通过转动光圈调节环来改变。光圈支配着到达胶片上的影象亮度。调节邻近的f/光圈数,光卷大小减小一半或增加一倍。光圈大小还影响景深。

快门

快门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加以调整,它决定着胶片曝光时间的长短。调节快门速度盘上相邻的速度挡。就意味着延长一倍或缩短一半的曝光时间。叶片快门设置在光阑和镜头之间,或在光阑之后。按下释放钮时,其交叠的叶片弹开。而焦平面快门由两块依次开启的金属帘幕挡板组成。

取景器

袖珍直视取景器不能正确显示与镜头所看到的同样的影象。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光是通过一面镜子反射到取景窗里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下面的镜头则用于拍摄。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设计

普通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独一无二的性能在于其取景器的设计。被摄体的反射光经过镜头照射在一面呈45度角的反光镜上,然后光线向上反射透过聚焦屏进入五棱镜,光线在此经由安装在后部的取景窗透射出照相机。这就意味着无论安装在照相机上的镜头其焦距有多长,拍摄者透过取景器所观察到的场景与镜头所看到的完全一致。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为有四个部分:镜头、暗箱、机身与后背。

镜头的种类: ● 标准镜头:标准镜头属于校正精良的正光镜头,其焦距长度等于或近于所用底片画幅的对角线,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似。凡是要求被摄景物必须符合正常的比例关系,均需依靠标准镜头来拍摄。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镜头。 ● 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广、景深长,而且均大于标准镜头。其视角超过人们眼睛的正常范围。它具体的特性与用途表现在: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浓度大的被摄物,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的环境中,拍摄较广阔的场面;景深长,可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比例强烈,使画面透视感强。其缺点是,影像畸变差较大,尤其在画面的边缘部分,因此在近距离拍摄中应注意变形失真。 ● 远摄镜头:这类镜头也称长焦距镜头,它具有类似望远镜的作用。这类镜头的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 这类镜头具有的特点表现在: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形象;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象,对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如动物、风光、人的自然神态,均能在远处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拍摄;透视关系被大大压缩,使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画面上的前后景物十分紧凑,画面的纵深感从而也缩短;影象畸变差小,这在人像中尤为见长。 ● 鱼眼镜头:鱼眼镜头是一种极端的超广角镜头。对 135 相机来说是指焦距在 16mm 以下,视角在 180 度左右,因其巨大的视角如鱼眼而得名。它拍摄范围大, 可使景物的透视感得到极大的夸张。它使画面严重的桶形畸变,故别有一番情趣。 ● 变焦镜头:变焦是镜头可以改变焦点距离的镜头。所谓焦点距离,即从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上的距离。焦距决定着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的大小。焦点距离愈大,所形成的影象愈大。变焦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镜头焦距可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实际上起到了若干只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作用。

变焦镜头的种类: 从变焦范围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 20 -- 35mm 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 35 -- 70mm 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 70 -- 210mm 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 200 -- 400mm 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从变焦倍率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 2 倍、 3 倍、 4 倍、 5 倍、 6 倍等。 2 倍的主要有 20 -- 35mm , 25 -- 50mm , 28 -- 55mm , 35 -- 70mm , 75 --

150mm , 100 -- 200mm , 200 -- 400mm 等; 3 倍的主要有 28 --

85mm , 35 -- 105mm , 70 -- 210mm , 85 -- 250mm , 100 -- 300mm 等; 4 倍的主要有 50 -- 200mm , 150 -- 600mm 等, 5 倍的主要有 28 -- 135mm , 50 -- 250mm 等, 6 倍的主要有 35 -- 210mm , 50 --

300mm 等。 变焦镜头的优缺点: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变焦镜头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口径通常较小,党会因此而给拍摄带来麻烦,如想用高速快门速度时、想用大光圈时等,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聚焦指示失灵。此外,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

镜头上的光圈: ● 光圈的作用--光圈与快门都是用来控制通光量的,相互制约,互相配合,方能使感光片得到正确的曝光。光圈的功能就是以不同的孔径来调节镜头的光通量。现代复式镜头的光圈,是由许多弧形金属叶片组成可变孔径,装在镜头的透镜组之间,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调节光圈的孔径。 光圈的作用是能使镜头的通光量得到准确的调节和控制,使感光村料得到正确曝光;在收缩光圈的情况下,可减少镜头残存的某些像差;可以利用光圈的收缩或放大来控制景深,光圈小景深长,光圈大景深短。 ● 光圈的刻标:光圈的刻标是以 √2 倍级数排列的。光圈每差一级,光孔的面积差一倍,透光力也差一倍,这样每两个相邻的读数之间便成为倍数关系。以 √2 倍级数排列,逐级数据如下: 1.4 , 2 , 2.8 , 4 , 5.6 , 8 , 11 ,

16 , 22 , 32 。

机身上的快门: 快门一般是由金属片或胶质绸布制成的,它的作用是控制镜头通光的时间,使感光片能得到正确曝光,并使静止的和运动中的被摄物均可获得清晰的影像。操纵和控制快门开启和闭合的动力,分为机械动力和电子动力两种。快门速度有: T 门 ( 两次按快门的时间差 ) , B 门(按住不放的时间),

1s,1/2s,1/4s,.1/8s,1/15s, 1/30s, 1/60s, 1/125s, 1/250s, 1/500s, 1/1000s,( 目前已有 1/8000s 的高速快门 ) 。

给摄影初学者的入门建议:

● 保持相机的稳定:摄影初学者常会遇到所拍图片模糊的问题,这是由相机的晃动或者按快门钮时用力过引起的,所以在拍摄中要避免相机晃动(必要时要加用三脚架),注意要轻轻按下相机快门钮。

● 使太阳在你的身后:摄影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在拍摄时需要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太阳处于你的身后,并有一定的偏移。光线可以照亮被摄主体,使它的色彩和阴影变亮,轻微的偏移则可以产生一些阴影来显示出物体的质地和立体感。但应注意,取景时一般不要让自己的影子进入画面。

● 拍摄样式的选定:相机不同的举握方式(竖拍或横拍),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不相同。竖着拍摄的照片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高度(比如拍摄森林),而横拍则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宽度(比如拍摄连绵的山脉)。

● 变换拍摄风格:应该在拍摄中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方法或情调,比如说可以拍摄一些人物特写镜头、全景图像、不同气候中的同一场景等等。

● 缩小拍摄距离:有时候,并非要把整个人或物全部拍摄下来,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反而会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只需要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效果。

增强景深的视觉效果:景深对于拍摄非常重要,每个摄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没有立体感,看起来就像是个平面。所以在拍摄中,就要适当的增加一些用于显示相对性的物体增加景深。比如要拍远处的山脉,可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树。用广角镜头(比如 20mm 镜头)可以夸大被摄体正常的空间和纵深感的透视关系。

● 捕捉细节: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摄较大的场景,但是这样的拍摄会让你丢掉很多细节,特别是有意义的细节。所以有时候应该使用长焦镜头捕捉到有趣细节。

● 正确的构图:摄影构图中突出主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被摄物体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但总是将被摄物体置于中间会让人觉得厌烦。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构图非常恰当,摄影中较常见的就是黄金分割构图,即画面被均分为三个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将被摄物体置于等分线上或是交汇处。所以不妨用用黄金分割来构图,使拍摄多样性。

● 预先调焦拍摄人物:在拍摄人物时,可守株待兔,在确定拍摄位置和角度后,预先调节曝光量及焦距。力争在短时间内拍摄完毕,减少被摄者的紧张情绪,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在多变的天气,光线也是变化的,因而有必要多拍些胶片,以便有足够的影像供最后选择。

● 装胶卷时,应在暗处:当装胶卷时,应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因为直射的阳光下装取胶卷容易影响胶卷造成漏光。装胶卷应到室内或有阴影的地方进行。装胶卷时,应确认一下所用胶卷的感光度 ISO 与机身所标是否相等,不等时应调整机身上的挡位,同时,也应检查一下电池状况。手动对焦 135 照相机在装上胶片关上后盖后,应按指示方向轻轻转动照相机上的倒片把手,将暗盒内的胶片收紧,随后空拍两张。卷片时要注意倒片钮是否转动。如果是转动的,说明胶片已装好,不转动的话说明胶片没有安装好,打开照相机后盖重新安装胶片。胶片拍完后倒片时,应先按住照相机底部的倒片钮,随后再进行倒片。无论黑白胶卷还是彩色胶卷,它们的感光度高低会带来其他照相性能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感光度高 —— 反差性小 —— 宽容度大 —— 颗料度大 —— 解像力小 ——

灰雾度大 —— 保存性差;感光度低 —— 反差性大 —— 宽容度小 —— 颗料度小 —— 解像力大 —— 灰雾度小 —— 保存性好。对彩色胶卷来说,感光度低的比感光度高的在色彩再现上更饱和、更鲜艳。彩色胶卷:拍人物建议大家用柯达,拍风景建议大家用富士;黑白胶卷:建议用乐凯,适合拍人物以及老房子。

● 向被摄的对象走近一些:拍摄人像,重要的是拍摄人物的面部表情。由于相片上出现的人像,一般比你所希望的要小,因此,使得人物面部的细致表情无法清楚地在照片上表现出来。所以应走近一些(也可以用变焦环拉近),使照片中的人物更突出。

● 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从不同的拍摄角度上观看,人物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不要总是从正面方向拍摄,应多在各个方向走动,寻找出一个可以拍摄出人物面部表情一个可以拍摄出人物面部表情最佳的角度。

● 光线不够充分的地方,应使用闪光灯:闪光灯的使用,不仅是在夜色中或室内,而且阴天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的中也应使用。在背光或阴影的场合即使光照很充足,但有阴影或强烈的背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闪光灯,就可以消除阴影或背光的影响,改进画面的质量。

关于景深 景深也许是摄影爱好者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 “ 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 。摄影时,必须对好焦点,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拍摄位于不同距离上的多种景物时,片样选择调焦目标,焦点对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动体摄影,主体的位置不断移动,调整尤为困难。遇到这种情形,片样才能不失时机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这些都是需要应用景深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 光圈、摄距与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例如 f16 的景深大于 f2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例如聚焦于 10 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 1 米的景深。 光圈、摄距、镜头焦距以及可允许模糊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均是相对而言的,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相同时,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否则这些 “ 规律 ” 就不一定成立。例如,镜头焦距 75mm 对焦在 2 米处, f16 的景深是 1.5——3.1 米,而对焦在 5 米处, f11 的景深为 3——11 米。光圈小的( f16 )景深是

1.6 米,而光圈大的( f11 )的景深则是 8 米了,这是由于摄距不一所至。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那第,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 ● 获取最小景深 :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 “ 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 ” 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 获取最大景深: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 “ 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 ” 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 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 “16 、 11„11 、 16”

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如用 f16 拍摄, 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

f16 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 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 “U” 字型的线条,用 “U” 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

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 f11 ,就按 f8 或 f5.6 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 f11 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 f16 或 f22 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学摄影的你是不是遇到很多拍摄方面的困惑呢?在此,万象摄影协会送给您以下十条好建议,希望对您的拍摄有所帮助。

1、在按下快门前,检查一下在被摄体后面,是否有一些东西影响被摄体的“头部”(好像使它们伸长了),树杈通常是始作俑者。

2、墙壁之类的物体可以把闪光灯的光线反射到被摄体上。如果没有这样的物体,最好不要使用闪光灯。否则,拍出来的照片会很黑。比如:在音乐会上,很多闪光的效果出不来,除非你站在舞台的边缘。

3、确定相机是否平行或垂直于地面的,否则,照片看上去就是歪斜的,这是一个很难原谅的问题。

4、使主体与背景在影调或色调上有适当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要实现这样的效果该怎么办呢?可以通过调整光圈来实现,光圈越大,背景就越模糊,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当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

5、在拍摄日落时,把闪光灯关掉,以免照片太昏暗了。

6、大部分相机都会对图像的中心区域聚焦。如果被摄体在焦点的两侧,相机的聚焦将会发生问题,建议使用聚焦锁定功能,把相机对准中心物体,这样她或他就会出现在照片的中央了。然后,半按下快门按钮并保持,直到你确定成功了,再完全按下快门,这样可以得到锐利的图像。

7、通过窗口拍摄时,尽力使用相机的无限模式(当然是在有的前提之下)。否则,聚焦系统可能认为玻璃是被摄体,图像就会很模糊。当拍摄高大的建筑物(通常有许多玻璃窗)或里面的物体时,这招很管用的。

8、尽量做到随身携带相机。灵感的出现也许只是几秒钟,摄影家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活的反应力。好的机会出现了,没有带相机,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9、尽量不要在海滩上使用相机,除非它有一个坚固的外包装保护相机。与沙土任何亲密的接触都会导致相机堵塞。、在拍摄日落时,把闪光灯关掉,以免照片太昏暗了。

10、在较暗的室内,如酒吧或俱乐部拍摄人像时,一般会用到闪光灯。那么,你不妨在拍摄前请他们先看一会明亮的光源,这样可以减少红眼现象。

明度

镜头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径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明度大小以光圈系数按倍数来计算.明度的大小是决定暴光的暴光的重要因数之一.

场曲

在一个平坦的影象平面上,影象的清晰度从中央向外发生变化,聚焦形成弧型,就叫场曲.原因是中心离镜头近,周边离镜头远.一般拍照团体人像,安排成弧型,就是纠正这一缺点.

有效口径

有效口径是指照相机镜头前镜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数.如光束直径是25mm,镜头焦距是50mm,则该镜头的有效口径就是1:2或者"f/2".有效口径是这一镜头的最大口径.

二道火快门

第一步先按下空挡,快门钮的一半;第二次按到底,快门才开.它能防止手振和减少按快门的时差,并能避免误碰快门钮,造成浪费.没有二道火快门的相机,误碰以下快门钮,就浪费一张底片.

反光板

锡箔反光太亮,可以用褶皱法使反光散射柔和;用白纸反光板也叫柔和;用白漆刷白的反光板,容易变黄失去反光效果。 柔光板在太阳与被摄物之间,用白薄塑料布,尼龙布等,可以是光线柔和,降低反差。

反光伞

反光伞外观和普通伞一样。伞内面是银白色,反射能力强。使用时将伞安置在可以变换角度的云台上。用强光灯照射伞内,散射出的光线很柔和,阴影亦淡,是理想的光源。拍人像特写时,不受强光的刺激,最适合于拍摄人像和静物。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打出眼神光,使用的是较小的灯。或者在其他光种达不到的地方,细部加强亮度,表现质感和轮廓。亦用这种灯光消除人物面部的缺陷,如使瘦削的面庞显得丰满些。

白头

指的是一种摄影镜头。平时我们使用的大多是镀了膜的镜头,因为是增透膜,所以反光比较少,于是镜头看起来是淡紫色的。而我们现在说的是那种没有镀膜的镜头,所以反光比较多,看起来泛着白光,所以称为白头。

立体感

通过光线,影调,色彩的处理,表现出物体长,宽,高的形状,再平面上再现三度空间的被摄对象,就有了立体形状的感觉。一般多用侧光,逆光来拍摄。

内震

内震是指按快门时相机内部的震动。如单镜头反光相机没有防震设备的快门,震动就大,响声也大;机械镜间快门震动就小;纵向帘幕快门比横向的震动要小些。各种快门都有内震,电子快门也有,只是震动的大小不同而已。内震会引起相机微动,影响清晰度,声响也会惊动被摄对象。所以高级相机装置有防震设备。

GN镜头

自动闪光控制的镜头,称为GN镜头。可以配合手动闪光灯而自动调校光圈,效果很好,而且没有倒易率失效的问题。GN镜头的自动闪光和自动闪光灯互有长短,但是不能一起使用。

滤镜因数

镜头上加用滤镜后,要吸收一部分光线,所以必须增加曝光以补偿吸收光线的损失。不同性能的胶片和不同性质的滤镜,都有一定的增加曝光量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滤镜因数”。

胶片的分析力

胶片的分析力,是将物体蛋象在乳剂膜上(底片上)能细微的分析清楚。以线条来计算,以每毫米能分清多少线条来说明一种胶片能够记录的清晰程度。拍摄时曝光过度和不足,都能影响胶片的分析力。底片上能记录的分析力和摄影镜头的分析力有相关联系。

1、平衡式构图

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整,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变化式构图故意将主体安排在某一角落或某一边,能给人一思考和遐想的空间,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这种构图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形构图是最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之一,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衬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画面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5、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交叉线结构,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画面以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形构图的特点,后者有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6、椭圆形构图

椭圆形构图容易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要特别强调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者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7、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1、使用足够快的快门

此种方式适合于凝固运动的瞬间,可以真实的再现运动细节,如在运动达到精彩高潮时拍摄,但要注意应结合运动的速度在精彩时刻来临前按下快门;也可采用预定焦距的办法,待运动物体达到拍摄区域,按下快门。

拍摄数据:

机身:Canon EOS30QD 镜头:100-300mm@100mm 快门速度:1/4000s 光圈:f4.5 胶卷:Kadok 400迫冲1600

2、使用比较低的慢门追随拍摄

此种方法适合表现运动物体的动感,可以将杂乱的背景虚化而不影响画面,拍摄者应使自己的相机随运动物体一起平稳移动,在移动中按下快门。采用此种方法拍摄可以采用比较低的快门速度,但要注意不能在相机的移动中跑焦,一般使运动物体始终在取景框的中央即可。

拍摄数据:

机身:Contax T3 镜头:35mm 快门速度:1/60s 光圈:f8 胶卷:Kadok EBII

3、使用中速快门

当画面中有固定的静物,又有运动物体时,可以使用中速快门,但要同时使用闪光灯或三脚架,以使静态物体不会虚掉。

拍摄数据:

机身:Canon EOS30QD 镜头:24-85mm@50mm 快门速度:1/90s 光圈:f5.6 胶卷:Kadok EBII 使用机顶闪光灯

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一个成功的摄影家,也就是一个光影学家。一幅幅的优秀摄影佳作,都离不开光的塑造和表现。可见,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一、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

光在彩色摄影中对色彩正确还原是起着直接的因素。光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总的来说,有光才有色,色从光来,又与光变。道理很简单,人在光线下能清楚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的黑暗中,什么颜色也难以争辨出来,这是因为色彩要通过光线的照射才能呈现。光作用于人的视觉,才能使我们感受到那些颜色的感觉。在复杂的彩色摄影中,色彩正确的还原和再现是彩色摄影的成败关键,光对色彩正确的还原有三点的要素,一是光源的性质,二是光的方向,三是光线的强弱。

光源的性质,它对物体颜色的还原影响很大,因为日光与灯光的性质不同,色温不同。日光的色温是5400K,而灯光的色温只有3200K,在日光与灯光下,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红色的物体在日光下看呈鲜红色,但在灯光下看,就会呈现出品红色或紫色。因为,它的光源性质不同,色彩还原就不同。

光的方向,在同一物体而采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如直射光与散射光,顺光与侧光,逆光和顶光,光线照射方向不同,使物体产生的明暗不同,倒致其色彩在还原中产生不同的差别。顺光使用同一物体的色彩受光面相同,没有明暗区别,造成色彩缺乏明暗对比层次。侧光对可使同一物体的色彩在明暗度上产生明显的区别。逆光对物体的正面色彩表现较为难还原较差,常运用逆光的表现追求色彩的整体效果。光线的强弱也容易使物体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摄影创意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光”的造型手段,才能达到它的艺术效果。摄影中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再现,要通过光作传播媒介,光线对摄影的造型表现,环境气氛的渲染,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自然中,光是千变万化的,复杂微妙的。一天当中,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入射的方向,角度及强弱,就会在摄影造型中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太阳会升至或降至15度,也就是早晨或黄昏的时间,其特点是太阳入射角度小,光对景物照射垂直面受光面积大,物体产生投影较长,受光面与阴影面反差大,光线强度小,较柔和。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选用逆光、侧逆光拍摄,容易获得明显的空气透视感,画面呈现气氛浓烈,富有诗意的造型效果。当太阳与地面的光照度成20度至60度的时候,这种光线的特点是入射角适中,光线方向性明确,亮度变化小,造型效果好,光影移动慢,色温适中,这时正是摄影的黄金时间,此时拍摄景物清晰,影调明朗,层次丰富,有利于景物在造型上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时选择不同方向的光线造型,使景物能获得色调分明,层次丰富,线条刚劲,光线明快的效果。

当光照度成70度至90度的时候,阳光正午,光线垂直下照,物体只能顶部受光多,垂直面受光少,使景物照度明暗反差大,层次缺少,透视效果差,物体造型缺乏立体感。所以,在摄影造型效果上较少运用这种顶光。

从一天里直射阳光的光线变化,对造型带来的效果不同,我们可以选择采光的方向对造型进行设计。根据拍摄采光的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不同,采光的方向基本划分为顺光,侧光和逆光,这三种采光的不同,在摄影造型中同样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顺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使物体受光面均衡,能全面表现物体的质感,影调主要靠物体本身的色调来完成。但顺光一般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影调较平淡单调,层次感弱,缺少起伏明暗的视觉节奏效果,更不宜表现空间感大,物体数量众多的景物造型。

侧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较强,能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明显表现,画面明暗和反差鲜明清晰,物体层次丰富,空气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是摄影造型效果比较理想的光源。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明暗在画面造型中所占比例。

逆光在摄影造型表现中能表达空间深度及环境气氛的烘托,表现空间透视的效果,有利于勾画物体的轮廓线条和表现物体的数量,在构思运用低调画面来表现物体造型艺术效果更佳,但切记要运用暗背景来烘托主体。当拍摄物体的特写或近景时,最好正面运用补光办法,使物体正面的质感更好地表现,曝光则定以正亮度为宜,使造型效果更好。

正确地认识光线,掌握它的变化规律,了解它对摄影艺术造型表现力,是摄影者在“光感”修养中的必由之道。摄影创作中的用光是千变万化的,灵活多端的,但是它本能是不能忽视的。光是摄影的根基,实现摄影的技术过程通过光,达到摄影的艺术本质离不开光,摄影的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没有光就不能获得影调,也就不能形成摄影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在摄影构思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光的造型作用,充分发挥光在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三、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

摄影使用的光感材料必须通过光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光线在摄影中不仅用来照明被摄物体,它还担负着传递被摄物体的信息,在这方面它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例如,被摄物体形状、体积、数量,色彩、质感、空间深度感等信息,以及被摄物体影调的明暗配置、画面气氛、层次等诸多方面,都必须通过光线的效应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摄影者不能单纯从表像观察到光、而要在实际的构思中去灵活运用光。在一个被摄物中,不同采光的角度、照度,得出的效果各异。然而。我们必须掌握光在摄影中的效应和“光感”,善于运用,感觉敏锐,是摄影者应有的本能,画家靠手中熟练的画笔来描绘物体,摄影有凭着运用光线来表现被摄物。因此,光是摄影的灵魂,完成摄影的过程需要光,表现摄影艺术本质依靠光,正确地认识光线,摸透光的变化规律,了解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去运用,才能做到惜光如金,用光如神。

上述三点要素的分析,强调了色彩也光线,是彩色摄影的重要造型手段,选择光就是选择色彩。黑白摄影是对物体的造型选用不同明暗和影调,层次去表现,彩色摄影是通过色彩的艺术表现。黑白摄影讲究其用光,彩色摄影更加严谨用光,光线能造就影调的变化,也能使色彩效果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在彩色摄影构思和创作中,要了解和分析光源的性质,光的投射方向,光亮度的强弱,光对物体在造型上表现的效果。要调动“光”对色彩的艺术造型,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才能预见画面的色彩效果,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完成摄影的过程必须借助于光,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在摄影艺术造型中的功能,记录、反映、表现,传递我们的创作思维,情感和表现的技法,手法,达到画面的可视形象。光是摄影的灵魂和支柱,研究和探索光在摄影艺术造型中的动能,目的是确立光在摄影中地位和作用,使大家更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更好地运用它,发挥它。使摄影这门光影艺术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一、白平衡(White Balance):当我们用肉眼观看这大千世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对相同的颜色的感觉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早晨旭日初升时,我们看一个白色的物体,感到它是白的;而我们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的白色物体,感到它仍然是白的。这是由于人类从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大脑已经对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的彩色还原有了适应性。但在使用相机时,在白炽灯下拍摄出来的物体会呈现橘黄色调;而在荧光灯下,则会泛蓝。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了。但是,由于CCD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而这种调节常以白色为基准(把白色调整到正确),故称白平衡(White Balance)。在数码摄影中,如果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否则就会出现偏色。所以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如果使用传统相机,我们只能用日光型或灯光型胶卷加上一些滤色镜来调整色温。DC在调整色温方面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在相机内直接设置白平衡,使景物的色彩比较准确地重现。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白平衡感测器,一般位于镜头的下面。

二、数码相机白平衡(White Balance)模式:

1. 自动白平衡(AUTO):这种设置一般是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利用系统中结构复杂的矩形图来对拍摄对象作出分析,来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并凭借相机内置的图形算法来达到白平衡调校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自动白平衡的准确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室外和明亮光线下拍摄时,它的效果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色。当然这跟相机的性能以及厂商之间所采用的算法不同也有比较大的关系。

2. 日光白平衡(Daylight):日光照射条件下的。这是最常见的白平衡模式。这个并不仅仅适用于阳光直射之下,它也同样适用于自然光照条件非常好的其它环境之下。

3. 钨光白平衡(Incandescent):钨光在某些相机中也称为“白炽光”或“室内光”,这种设置一般用于由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如果在家中白炽灯光环境下拍摄,且不打开闪光灯的情形下,应当使用这种方式。效果:整个画面偏冷。由此也可以判断出相机调整白平衡的一个算法思路就是把色调往环境色调相反的方向调整,以达到一个“中和”,从而在特殊的光照环境下呈现正确的色彩。

4. 荧光白平衡(Fluorescent):这种设置在荧光光灯照明情况下会对白平衡进行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此时想得到一个正确设置的方法就是“试拍”了。效果:画面偏红,呈现一种奇异的暖红色调。

5. 阴天多云白平衡(Cloudy):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自动白平衡系统在这种场景下处于最佳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是厂商对于白平衡功能的细化显然也十分有利于适应更多的拍摄环境需求。效果:画面偏红,暖色。

6. 自定义白平衡(White Bal Preset):一些功能全面的数码相机还提供了这种自定义手动调节白平衡的模式,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

三、手动白平衡参照物的选择:

数码相机的手动白平衡设定都需要在现场对一个白色或者灰平面拍摄,最专业的方法是使用标准18%灰板,如Kodak的灰板包装里面有一个小尺寸的板,一面是18%灰一面是白色。但灰板只能测试距离相机很近的反射光,如果要拍摄距离比较遥远位置,而那里的光线和相机所在位置色温不相同时效果就不准确。此外这个板比较容易弄脏或者丢失,国外有一个专业设备出售:ExpoDisc。这是一个可以套在镜头前面的滤镜,上面的纤维和塑料材料保证18%灰光线通过,因此可以测试进入镜头的色温。这和测光表测量入射光原理相似。但这个滤镜价格不菲,从52mm口径的80美元到77mm口径的160美元,而且还不容易购买。一个简单的替代方法是用美国品牌Pringles罐装薯片的盖子,口径正好在75mm左右,盖子材料是半透明软性塑料。而另外一个盖子是Amway(安利)营养品Nutrilite蛋白粉,口径接近85mm,盖子材料也是软性塑料,但透明度比Pringles低。使用效果如何呢?通过在白炽灯和阴天的环境做对比试验,因为这两个环境都是相机比较困难得到白平衡但又非常常见的场景,尤其是一些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都不包含白炽灯环境,如尼康的DSLR。结论:在白炽灯环境下专业18%灰板和Amway Nutrilite盖子最准确。结论:在阴天环境下各种方法都比较接近,18%灰板和相机内置阴天配置最准确,两个便携盖子中Pringles比Nutrilite稍微好一些。这两个测试结果说明最准确还是18%灰板。而代用品里面安利的盖子在白炽灯环境下最准确,但在阴天时反而不如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准确。一些国外用户崇拜的Pringles薯片盖在白炽灯环境下有严重偏差,但也有不同观点。

大家都知道要获得最准确的白平衡,可以选择数码相机上的手动白平衡方式,让相机根据参照物在光源下的色温,来决定如何准确还完。手动白平衡功能,基本上都采用一个色彩中性的物体作基准,如标准灰、标准白色的参照物。从原理上讲,只要参照物不带任何偏色,就可以让相机得到最好的基准数据,获得最佳白平衡还完。

基于这个原理,很多用户使用手动白平衡(或叫自定义白平衡)时,会选择一些随手可见的如白纸一张,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白平衡校正效果。一般要求不是严格的用户会这样使用。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用户,就会选择标准的灰板作为基准参照物。如柯达专业灰卡,它的灰色一面用于标准测光之用,另一面是标准白色,用于白平衡校正。很多影楼专业用户都有使用灰卡,摄像行业的用户也一样有使用。

从原理上讲,灰卡的灰色一面也可用于白平衡校正,因为它没有带有其它色彩,甚至有相当一部份人认为用灰色一面效果才是最好的。为了验证究竟采用什么作为基准,会让校正白平衡有最好的表现,于是就计划了下面这个简单的测试。选择一块柯达公司标准的灰卡,一张很极新的白色复印纸,一张存放稍长时间的白色复印纸,作为一个对比,看看专业灰卡(白色与灰色)与常见用户随手使用的白纸到底会存在什么差别,当中配以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固定模式白平衡作参考。可以看出采用灰卡白色一面作为手动白平衡基准的照片,色彩最准确,白卡在任何一个地方使用色标都显示三色相同的色值。反而灰卡的表现不佳,色彩偏蓝,显示较冷的色调。而很多人都使用的白纸(多数人喜欢用复印纸,因为显得较白)偏向暖色调,其实这种纸含有很多漂白成份,与白卡一对比,明显偏蓝。有趣的是另一张放置了一长段时间的白色复印纸,竟达到了灰卡标准白色一样的效果,白平衡极准。原因是纸放久了多会发黄,而凑巧纠正了自身的偏蓝。余下两个机内白平衡不说也罢了,这样特殊的光源下不可能很好地还完的。简单的对比,大家可以知道,要好的白平衡还完,作为基准的参照物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作为标准的灰卡,并未得到最好的效果,看来,灰卡还是作为自身测光功能就好了。白平衡就用它背面的白卡吧,会为你带来最好的效果。大家常见的白纸并不可靠,要求不严还可以用用。当然你能哪么巧得到一张与白卡一样的白纸,你也可以省下几十块钱,看你运气好不好了!

四、手动白平衡设置方法:

手动白平衡灰色物体(如灰板)或白色物体(如灰板的背面)面积应至少占据取景器2/3大小,手动设置白平衡不需要相机对参照物聚焦,所以可以把相机改为手动对焦模式,把镜头设置为无限远对焦,只要拿一个名片就可以凑在镜头前完成手动设置。手动设置白平衡要注意关闭相机曝光补偿,尤其是正补偿要关闭。如果相机在+0.5档补偿情况下对白色物体设置白平衡,将会失败出现“no Gd”。但相机在ISO200的情况下,作-3档补偿仍可以正确读取白平衡数据。但在高ISO时负补偿相机会得出错误的白平衡数据。所以在设置手动白平衡时最好关闭曝光补偿。

五、正确使用白平衡:

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因为电子闪光灯发出光线的色温与日光基本相同,所以应把白平衡设置为日光,即使是在拍摄夜景时也应如此,这样的设置对近景人物色彩的还原也比较好,而远景灯光在照片上一般表现为温暖的黄色,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如果你在拍摄夜景时只有远景而没有近景人物的话,则可以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

花草是摄影爱好者经常拍摄的东西,拍花时不要用自动白平衡,根据当时的光源调整就行了。如果在日光下拍花而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则可以让白色的花拍摄出来带一些蓝色,如同情人节花店出售的“蓝色妖姬”! 现在学校教室、单位办公室基本是用日光灯照明。日光灯看上去是白色,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在“自动白平衡”。

日光灯发出的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只能用近似色温大约4000K来表示。在日光灯下拍摄时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灯;如果你嫌拍出来的照片有点偏绿色,也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然后在镜头前面加一个专用的日光灯滤光镜,它是品红色(Magenta)的,只是市面上不常有卖。

最复杂的光线首推混合光源,混合光源里最怕荧光灯的参与。荧光灯有很多种类,色温差别也特别大。在混合光源里如果有一个占有支配性的光源,比如使用了足够强力的闪光灯,那么白平衡的设置应该是闪光灯模式。如果混合光源各占50%,应该使用灰板测量色温。如果这个时候混有白炽灯,比如前景荧光灯,背景白炽灯或者相反,你只能照顾到一个光源,别无它法。另外,如果想使用快捷的方式解决人工光源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使用自动白平衡,但在白炽灯下使用80B把色温从3000K提高到4400K,这样相机就会很精确的探测色温变化了。同理,在荧光灯下也可以使用荧光灯校正镜(FLD)以使相机自动白平衡工作正常,就象胶片机一样。

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我们可以故意的给相机一个错误的白色基准点,来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向相反的色彩方向狂奔而去。如同制造特殊影像效果一样,我们也可以故意使用不正确的白平衡设置来强化色彩语言的表义功能,在人像或者风景拍摄中取得特殊的色彩效果。

荷花,如使用了自动白平衡。色彩还原还是比较准确的,忠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现场真实情形。但是问题就在于真实情形略显平淡了一些;如使用荧光灯模式的白平衡设置,可以看到整个画面偏暖色调,主体荷花的粉红色更加饱满且有层次,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背景的荷叶也显得泛黄了;如使用完全和实际情形背道而驰的白炽灯白平衡模式,整个画面色调立刻冷了下来,荷花呈现的是一种晶莹的蓝色,有如梦幻。

夕阳下的湖面,如使用荧光灯模式白平衡,使得画面更暖;如使用白炽灯白平衡模式,夕阳与湖面被表现出一种安静的蓝色,而且暖色部分也被表现出来。

黄昏,如使用模式白平衡仍然不能得到更为浓郁的色彩效果,因此在自定义白平衡的时候先对一片蓝色的目标物(可以自己准备一张蓝色的卡纸之类)来作为相机的“白色基准点”来误导相机的白平衡设置。设置好之后在此定义下拍摄夕阳场景,可以看到本来淡黄色的天空被极度夸张成一种浓郁的金黄色;用相反的方式,用橙黄色的目标物来作为基准设置白平衡,整个画面就被有效的转变为泛蓝的浅色基调。

摄影最有趣的特征之一,在于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一个因素总是影响另一因素。例如就影象清晰度来说,曝光组合的选择就能影响清晰度,当提到影象清晰度时,许多摄影者首先想到的是聚焦。然而,照片之所以不清晰,除了聚焦这一因素外,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如被摄体的移动,相机的震动,镜头的污染,景深不够,曝光过度,光渗,显影过度,胶片或镜头上有潮气等等。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曝光组合时,对摄影清晰度有影响的三个因素,即景深、被摄体的运动和相机的震动。对一个具体拍摄对象决定曝光组合时,这三个因素有时会互相矛盾,满足了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再三考虑选择怎样的曝光组合最适合你的表现意图。下面就这三个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景深

从理论上说,当镜头聚焦于某一点时,只有这一点的物体能在胶片上清晰地结象。但是实际上,在焦点前后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在胶片上的结象也是较为清晰的。这个范围称为“景深”。请注意这里使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用135胶卷拍摄一个人物的头部特写,焦点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触印相,那么,在这张135照片上,从被摄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则在放大照片上,被摄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清晰。当你用这张135负片放大为12X15时的照片时,又会发现真正清晰的只有被摄者眼睛前后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这张12X15时的大照片放在一个架子上,并后退十英尺远观看,这时,你又会发觉照片上影象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后退一些,则会感到照片上的影象全部都清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用“较为清晰的”修饰词来形容由景深产生的清晰度。这种“较为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照片的大小和观看距离这两个因素。

为了从理论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义,有必要先弄懂一个概念,这就是模糊圈。

一幅画面,看起来是清晰或不清晰,在于眼睛对画面上各个细部的分辨能力如何。能分辨则感到清晰;不能分辨则感到不清晰。

当镜头聚焦于某一光点(影象是由无数光点组成),在胶片上产生的影象并非真正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圈。不管这个圆圈多么小。直径都是可以测量的。这种在视觉上是一个点的最大圆圈称之为“模糊圈”。由此可见,对于放大为同样大小的照片,较小的底片比起较大的底片来说,模糊圈应该更小些。相机上的景深刻度也就是根据模糊圈来确定的。

假如,制作大幅照片,或者用高倍率放大负片中的一小部分画面,便会发觉预定的模糊圈太大了。这样,即使是在相机景深刻度范围内的景物也会令人感到不清晰了。同样的道理,对于放大为相同大小的照片,小底片比大底片的模糊圈应该小些,才能取得清晰的效果。因为小底片的实际放大倍率来得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为清晰的影象,就不能死板地应用相机上的景深表了。而应该自己确定更为实际的标准。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大一档光圈的景深刻度。也就是说,如果实际使用f/8拍摄,景深范围则按f/5.6的最深来掌握。

除了上述因素,在一张照片上,景深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镜头的焦距、光圈的大小、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

镜头的焦距: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对于一只具体的镜头来说,当聚焦在某一距离,景深与光圈大小直接有关。然而,实际上对任何镜头来说,都有某种最佳光圈,比最佳光圈小的光圈,尽管能产生更大的景深,但从艺术的效果来看;将是使影象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局。

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一般地说,相机离被摄体越远,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

把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想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景深,那么就应采用短焦距镜头,小光圈和较远的距离。如果想尽可能缩小景深,那么就应采用长焦镜头、大光圈和近距离。应当根据画面的实际需要适当地使用这些技术。

被摄体的运动

被摄对象并非都是静止的,大量的被摄对象都是在运动之中。拍摄动体有两种方法:或者用足够快的快门速度把动作拍摄下来,使之产生非常清晰的影象,或者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之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影家。模糊的程度取决于所用快门速度的高低。根据照片的具体情况,模糊的影象可以表示运动的速度,也可以表示某种幻想或说明拍摄技术不高。

通常,拍摄动体时,可以预先决定要怎样拍摄这个动作。是用高速度把动作拍摄清晰呢?还是用慢速度追随拍摄?是要使影象极度模糊呢?还是使影象中的主要部分清晰而次要部分模糊?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取得这些效果。

清晰的动作。只要能有足够快的快门速度,就能把任何动体拍摄清晰(当然拍摄者的反应也要相当快)。然而,大部分镜间快门的最快速度仅限于1/500秒;大多数焦点焦面快门也只能快到1/1000秒。当时速为30英里的动体在25英尺以内,从相机前面横飞而过时,即使1/1000秒仍然会导致影象模糊。因此,要在照片上把动体拍清晰,就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动体的速度不是太快;二是如果动体的速度很快,那么不要使运动成为相机前的横向运动,三是如果动体是快速横向运动,那么就用最快的快门速度,拍摄距离要尽可能远一些。对于这三种情况,第三种,可能用途最小,因为胶片上的影象可能太小。第二种,也许既能产生清晰的影象,又能表现动感。第一种,要取得好的效果,大概不会有问题。

影象模糊。从图片欣赏的观点来看,影象模糊的动体照片能使人联想到运动,与影象清晰的动体照片相比,显得有趣得多,或者说更吸引人。动体影象应该有多大的模糊程度?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各人的爱好。但是,当你要使动体在照片上略有细部层次时,模糊程度就应尽可能小些。当然,这往往取决于影象各部分的实际运动情况。例如,拍摄一辆横向运动的汽车,可能是整辆汽车稍有模糊;而拍摄一个按同样方向行走的人,双脚可能非常模糊而身体却很清晰。

当动体是前后运动(如步行人的手臂)或上下运动(如撑竿跳高)时,有一种用慢速度表现动态或动感的方法。这类动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到达极限,开始向反方向运动时,有一个静止点,如果在这个静止点出现时按快门,那么,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也能将动态抓住,这种方法有时对动态的表现还是相当强烈的。

拍摄动体的另一种方法是追随拍摄法。追随拍摄法能让你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来“抓住”快速动体。这种方法用于对镜头作横向运动的动体,特别是运动方式单一的动体,往往是相当有效的。例如,用慢速度能把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记录得相当清晰,即便时速达120英里也能纪录得很清晰,因为这种拍摄对象的运动方式是单一的。相反,对一个赛跑者来说,他的脚是上下运动而手臂是前后运动的,用追随法拍摄的效果将是身体部分相当清晰而四肢则非常模糊,因为赛跑者的运动方式并非纯粹单一。

以上就是拍摄动体的几种技术。无论用的是那一种,在选择快门速度时,必须结合光圈一起考虑,以达到正确的曝光。

相机的震动

运用的快门速度越慢,相机的无意识的震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大多数人在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时能把相机拿稳。用比1/60秒慢的快门速度时就容易导致震动。如果你想找出自己持稳相机的最慢速度,可进行这样的试验。找一个轮廓清晰或细部影纹丰富的被摄体,拍摄时确保被摄体静止,然后手持相机用一系列快门速度拍摄,如从1/8秒到1/250秒。冲洗后,检查胶卷上各种速度拍摄的效果。要用高倍放大镜或把胶片放映在屏幕上检查(不要检查印放的照片),从中可检查出持稳相机的能力。比如你发现曝光时间慢于亚剧秒的效果都显示出相机在震动,这就告诉你,不能手持相机使用1/60秒以下的速度。使用慢于1/60秒的快门速度时,应使用三脚架或者通过某种支持物来稳定相机。

什么是景深?

回答:从原理来讲,在远焦点和近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个范围之间就叫景深,也就是说在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而被摄体的前后纵深,控制了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的模糊度。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为了要凸显被拍物,很多人会选择小的景深。当然如果你要拍风景,我们就会建议选择大的景深。

问题二

相机的景深很重要吗?

景深是不是就是要获得被摄物的主体很清晰,而其他则模糊的效果吗?单反相机的价格要比普通相机贵很多,如果我们通过后期制作来实现景深效果,那不是投资小了,效果一样的嘛?

回答:景深是拍摄时的纵深清晰范围,在大光圈时景深较短,目前销售的单反相机基本都能做到较好的浅景深。另外景深的深浅主要是衡量镜头的技术标准,不是衡量摄影艺术的绝对标准,后期制作出来的照片,是无法获得那种绝对自然的效果。

问题三

关于数码相机的景深和CCD/CMOS感光元件有直接关系吗?

回答:在传统135胶片里面,胶片画幅的尺寸都是35mm,而现在运用在数码相机里面CCD/CMOS能够满足这个画幅大小的只有佳能的少数几款专业机型,除此以外的数码相机,无论专业也好准专业也好,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很多以前用胶片相机的玩家选择数码相机之后明显感觉景深很难出来。此外,网上还曾经流传一个计算景深的小程序,其中焦距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肯定,感光元件与景深有直接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影响景深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镜头,第二才是画幅。

用数码相机得到较浅的景深

首先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购买大CCD/CMOS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使之更加接近于传统35mm胶片相机,这也就是目前专业数码相机和准专业的分水岭,而且充分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很多厂商虽然接连推出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价格也不提升甚至降价,但我们却发现其感光元件的尺寸并没有增大。

其次是微距拍摄,一般这种模式下面可以得到较浅的景深,但这种浅景深和真正的浅景深还有一段距离。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其实根本不能做到完全模糊,并且一般微距拍摄在近距离拍摄当中使用比较多,其他时候很少用到。

“大光圈+大变焦”的运用被很多人推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调焦距离和镜头焦距的影响是平方关系,它们对景深影响要比光圈还要大,所以要想维持景深不变,镜头焦距每增大一倍,光圈要相应减小两到三挡。

如何构图是掌握摄影技巧最基础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从介绍这个数世纪以来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技巧开始谈这一话题,“黄金分割”是一种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一件形象作品时这一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被合理分割的几何线段,对许多画家/艺术家来说“黄金分割”是他们在现时的创作中必须深入领会的一种指导方针,摄影师也不例外。

原理1

如图A:“黄金分割”公式可以从一个正方形来推导,将正方形底边分成二等分,取中点X,以X为圆心,线段XY为半径作圆,其与底边直线的交点为Z点,这样将正方形延伸为一个比率为5:8的矩形,(Y’点即为“黄金分割点”), A:C = B:A = 5:8。幸运的是,35MM胶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这种5:8的比率(24:36 = 5:7.5)

图A

原理2

如图B:通过上述推导我们得到了一个被认为很完美的矩形,连接该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对角线,然后从右上角向Y’点(黄金分割点,见图A)作一线段交于对角线,这样就把矩形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现在,在理论上已经完成了黄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将你所要拍摄的景物大致按照这三个区域去安排,也可以将示意图翻转180度或旋转90度来进行对照。

图B

图B-1

三分法则

“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中央,这往往令人生厌。在图C1和C2中,可以看到与“黄金分割”相关的有四个点,用“十”字线标示。用“三分法则”来避免对称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我们可以把画面划分成分别占1/3和2/3面积的两个区域。

图C1

图C1-1

第二种:直接参照图示的四个“黄金分割”点。例如,设想我们看到了非常引人入胜的风景,但缺少具有优美几何结构的被摄主体,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只会是一个空洞泛味的场景,那该如何处理呢?试着寻找一个与这种单调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物体,并将这一被摄物置于如图C2中的其中一个“十”字点位置,这样照片就有了一个明显的锚点,并将观众的目光由此出发引导至整个风景。

图C2

黄金分割

天然画框

有时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被摄主体,但往往由于主体周围杂乱的环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而削弱了主体的吸引力,使照片最终的效果令人很失望。试试寻找一个能够排除杂乱环境干扰的天然画框使观众注意力集中于被摄主体,如图D利用主体周围的树枝形成一个天然画框从而使中间的山岩更为突出。

图D 如图E的天然岩洞口也是一个极好的画框。

图E 交叉线

交叉线/对角线实际上又是“黄金分割”的另一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提供了一条指引你视线的引导线,较为理想的是某两个边角之间的连线。传统的方法认为左上角是最好的起始点,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从这里开始浏览一幅图画(译者注:这一观点其实很多人看法不同)。但这种对角线如果是单一的直线往往会很平泛而令人厌烦,所以总要在图中有某种点缀(如图G)。图F中出现了一个多条斜线集聚的焦点,让观众的眼睛可以多方向地沿着引导线浏览而使画面生动有趣。

图F

图G中有两个锚点:小船和凉亭,恰到好处的点缀打破了原本很泛味的对称。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的视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他说:“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摄影构图法则中,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三分法”了,即将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为九个相等的方块,四条分割线上出现四个交叉点。通常摄影者就在这四点上选择一处作为趣味中心的最佳位置。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一般又被认为是最强烈的。

构图法则

但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成像原理

光圈、焦距、的关系

Lcd是什么

摄影技巧

第四篇:学习新课程理论的一些心得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转变来的数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问题,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数学的用处和伟大。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教学,必须驾驭好课堂教学引入。 如<<反证法>>引入如下故事:路边苦李

从前有个人叫小王,7岁那年的某一天和小朋友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子树上的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小朋友们都跑去摘,只有小王站着没动。他说:“李子是苦的,我不吃。”那么李子究竟是不是苦的?小朋友摘来一尝,李子果然是苦的,没法吃。小朋友问小王:“这就怪了!你又没有吃,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啊?” 小王说:“如果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李子早就没了!李子现在还有那么多,所以啊,肯定李子是苦的,不好吃!”

直接证明:小朋友摘来一尝,李子果然是苦的,没法吃。

间接证明(反证法):“如果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李子早就没了!李子现在还有那么多,所以啊,肯定李子是苦的,不好吃!”自然引入反证法课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这种问题情境引入,可唤起学生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这样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可谓入木三分。教学实践表明,独具匠心的引入或情境设计,犹如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展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观念,准确地把握教材,掌握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熟悉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才能实现“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第五篇:学习过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整合资源,优化教学

团队合作,互鉴提升

尊敬的002团队,你们好!我们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研讨和反思,我们一致认为你们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立足教材、立足学情,课件设计完整,多媒体技术运用恰当,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研讨中,我们发现你们的教学设计亮点纷呈,具体如下:

一、兴趣先导,思维源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到有趣。”在贵团队的教学设计采用精彩的音像资料,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采用“„”视频,立刻从松散的课外拉回课堂;“„”视频,触目惊心,震撼心灵;“„”视频,通过感官冲击,强化认识。“„”视频,贴近生活,惊心动魄;“„”flash动画,让。。。形象直观;

二、辅助实验,增强效果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说,“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贵团队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在“。。。”中,教师通过“。。。”实验,呈现。。。时的情景,使学生直观观察到现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三、基于网络,协作学习

本次大赛旨在倡导网络环境教学研究新方式,提升教学水平。贵团队的教学设计也贯彻了这一精神。在新课教学中,安排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及时交流,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表达的能力,以及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四、丰富资源,提高实效

新课标在谈到“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问题时指出,教师“领悟教材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要懂得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贵团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聪颖智慧的头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场景,寻找并选取了丰富的资源带入课堂,课堂中向学生展现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具实效。例如:。。。。

五、目标导航,任务驱使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不断的给予强化,就能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的目标迈进。贵团队教学目标真正服务于教学,对教学设计起到核心指导作用。例如:。。。。

六、合作探究,促进发展

生物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七、小组合作,提高实效

小组合作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效指导,提高效率。

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在乐于探究的学习情境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升了能力。

八、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九、整合点

(三个层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直观化、动态演示、搜索引擎、互动解惑等);发展高级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十、认知冲突

能够引起学生困惑的问题情境,实质上是蕴涵着学生还不知道或不懂的某些东西,疑问就是从这些未知成分中出现的。某个矛盾可能诱发出一系列疑问,经过提炼和加工的许多疑问便成为明确的探究性问题。

十一、教学理论认为,进行概念教学,正反例证的使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合理使用正反例证,激发学生思考,强化概念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要概念教学,形成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相关知识,从而将教材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概念图是一种能够形象表达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结构化图形,能清楚地表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同时又具有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情境引入-前概念探测-引发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构图总结)

十二、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师生共同寻找前沿的研究成果,共同分析资料,结合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并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达到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贵团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团队经过再三商量,一致认为你们的教学设计中有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特提供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学情分析不可少)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问题设计的合理有效

基于学生知识经验,(最近发展区、建构理论)——“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的设计理念。

重要概念教学,形成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相关知识,从而将教材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概念图是一种能够形象表达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结构化图形,能清楚地表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同时又具有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情境引入-前概念探测-引发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构图总结) 整合层次

我们在教学中整合媒体和网络资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我们幸运地走到一起,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得到了改进和提升。我团队抱着学习的心态,不成熟的想法表达了以上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贵团队见谅、指教!谢谢!

一、注意有效设问,保障学生高效学习

设问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的纽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外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有效的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会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思维,必需注重“设问”要“有效”。

如:某环节的设问让学生无所适从,问题要根据学生学情,设置一定坡度,但不能过于“陡峭”。

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设问,问题要求细化,指向性明确。

二、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是认识过程,也是交流与合作过程。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合作,在课堂上,应优化教学方式。

1、授人以渔,注意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中学生物方法教学是生物教学的落脚点。中学生物方法教学的薄弱会直接导致学生只重视生物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习方法的作用,无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贵团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归纳法、总结法、建模法、演绎法、对比法。

2、整合点分析属于哪一个层次

教学设计与多媒体的无缝对接是这个比赛的目的,在贵团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出现多媒体整合的意图、作用和方法。

3、尝试生本理念,助力学生终身成长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

(1)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注意生生互动。例如在学生上网搜索资料时,学生提交给老师,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再与教师交流,实现多元化交流。以及在贵团队教学设计中结论呈现的时候,转换师生角色。有学生讨论后,总结出结论,再由教师提炼。

(2)精心预测,悉心生成。教师要在明确学情的情况下,预设教学环节。

改进措施:

1、精心细作,追求完美

(1)教材分析关于本节在前后章节中的地位可以再具体一些,某些分析可以移置教学对象的分析?

(2)教学对象的分析,能否再具有一些班级特色?

(3)教学分析中可否将方法对应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4)个别的错别字要修改。

(5)能否增加教学时间的计划安排?

(6)能否增加课堂教学练习反馈环节?

2、辨析整合,完善流程

能否把教学中涉及的整合点形式、整合层次、整合价值和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展现?

3、以生为本,实现质变

能否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动手、总结、归纳、交流、演绎,而教师更多的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团队抱着学习的心态,不成熟的想法表达了以上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贵团队见谅、指教!谢谢!

团队教学设计评价范例2 尊敬的某团队的参赛教师们,你们好!是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使我们走到了一起,也使我们团队有机会拜读你们的教学设计,我们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共同研讨和反思,我们一致认为:你们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立足教材,立足学情,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解读透彻,课件设计精当,具有交互性,较为充分地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研讨中,我们发现你们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亮点一:情境——产生学习需要

亮点二:探究——促进。。理解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方式。

亮点三:交互——体现。。多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生物现象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使用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的。

贵校在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1、学情分析不可少。

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备学生”。我们不但要备学生的前行状态(已有知识),了解学生的当下能力,还要分析学生的潜在前景。

以上是我们团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愿我们两个团队有更多交流机会,进行更深入的研讨。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物课堂。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学习ansys的一些心得(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