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传播特点探析
第一篇:大众媒体传播特点探析
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分析
摘要: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由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把它们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效应的“麻醉作用”.并对典型大众传播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媒体, 大众传媒, 功能, 优缺点
一 媒体概念及演化
媒体也称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媒体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 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人类历史的媒体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媒体阶段,指人们仅依靠自身具有的基本感官和通过调动这些感官产生信息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产生于人类在劳动中与人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使得人们开始将声音与体态姿势结合,产生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后来虽人类实践活动,语言逐渐与体态分离,成为人们运用自如的传播与沟通工具;第三是文字媒体阶段,文字是人类有了语言后经过许多万年才形成的,它比语言传播更精确持久,他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有超越空间的可能,使得信息传播超越时间,具有持久保存的可能性;第四十印刷媒体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媒体称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具有以下特点:1. 生产速度快种类多数量大,2. 价格低廉,3. 便于长久保存,4. 可重复阅读 ;第五是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电话电报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的问世为标志的发展历程。
二 大众传媒概念及分类
大众传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首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等。 第二类:印刷媒介,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第三类:电子媒介,包括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现在最常用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三 大众传媒特征及功能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特征:1.听众或者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可以达到数以万计的受众,这一点是其它沟通形式不可比拟的。2. 超越距离,超越时空限制。现在大众媒体的特征就是快速。一条新闻通过短时间编辑后,经广播电视互联网可在几分钟内传遍世界,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使媒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3. 大仲传播不像人际沟通那样可以面对面交流,一般情况下,听众或者观众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信息流由传者转送到受者。即使受者有反馈的机会,也往往要拖延一段时间才有可能。4. 强化表达信息。大众传媒利用现代技术,通过夸大集中等办法,使符号得以强化表达。大众传媒的功能, 历经各位大众传播学先驱的不断探索,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如下: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收集及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警戒外来的威胁,二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新闻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也提示人们该如何对事件进行反应。大众传播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评论、评价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件上,评论与社评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功能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社会规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社会化不只是在学校、群体中进行,也是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与拉氏的社会遗产继承功能类似,也称为教育功能。4.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传递的信息不只是告知性,知识性的等务实的信息,也是娱乐性,为了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游戏的,艺术的,消遣的等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施拉姆将拉斯韦尔、赖特的功能观总结为三方面:1.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2.经济功能,包括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等;3.一般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规范的传达、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娱乐等。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两位学者于1948年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 社会行动》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以下三种功能: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通过 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使某些问题、人物、组织获得知名度和社会地位;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播公开那些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形成“制度性压力”,维护社会规范;3.作为负面效应的“麻醉作用”:大众被表层信息淹没,失去社会实践的热情和行动能力。 四 典型大众传媒的优缺点分析
传统四大媒介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新兴媒介是指网络。
A .报纸传播信息的优势和弱点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一).报纸的优势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二).报纸的弱点
1.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2.时效性短
报纸的新闻性极强,因而隔日的报纸容易被人弃置一旁,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
3.传播信息易被读者忽略
报纸的幅面大、版面多、内容杂,读者经常随意跳读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报纸对读者阅读的强制性较差。
4.理解能力受限
受读者文化水平的限制,更无法对文盲产生传播效果。
B.杂志传播信息的优势和弱点
杂志也是一种印刷平面广告媒体,尽管与报纸广告相比,它明显地缺乏时效性,而且覆盖面有限,但由于它精美的印刷,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故深受特定受众的喜爱。由于杂志种类繁多,雅俗均有,而且出刊周期短的杂志种类最多,影响颇大,因此,它成为现代广告四大媒体之一。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以往的单纯平面设计模式不断被打破,新的设计形式不断出现,这都体现着杂志广告的广阔前景。
(一).杂志的优势
1.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
杂志的读者不象报纸广大,但分类较细,专业性较强,这便于选择特定阶层的广告非常方便,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同类杂志的读者,在质的方面大体相同,因此,广告文案的制作也容易得多,反过来说,每一类杂志都拥有其基本的读者群,那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选择不同的杂志。 2.杂志印刷精美,阅读率高,保存期长
杂志媒体的用纸较好,尤其是广告用纸更为讲究,在广告的印刷上要比报纸精美得多,尤其是彩色广告,色彩鲜艳精致,容易引人注目,可以逼真地再现商品形象,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杂志广告大都用全页或半页,版面较大,内容多,表现深刻,图文并茂,容易把广告客户所要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 3.杂志媒体比起广播、电视来说,生命长得多。
广播电视节目一播即逝,而杂志阅读时间长,常被人保存下来反复阅读,因此,杂志广告能反复与读者接触,有充分时间对广告内容作仔细研究,加深人们的印象。
4.杂志媒体版面安排灵活,颜色多样
在版面位置安排上可分为封面、封底、封
二、封
三、扉页、内页、插页,颜色上可以是黑白,也可以是彩色,在版面大小上有全页、半页也有1/
3、2/
3、1/
4、1/6页的区别,有时为了适应广告客户、作大幅广告要求,还可以作连页广告、多页广告,效果十分强烈,影响巨大。 5.读者针对性强
杂志内容有较大的倾向性、专业性,不同的杂志,一般可以在广大区域里,拥有不同的和比较稳定的读者层。比如摄影杂志,读者以摄影行业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为主,故有关摄影器材的广告,登在摄影杂志上,广告对象正与该杂志的读者接近,有效地争取这些读者成为购用该商品的顾客。 6.重复性
杂志的内容丰富多彩,长篇文章较多,读者不仅要仔细阅读,而且常常要分多次阅读,甚至保存下来日后再读。读者的多次翻阅增加了他们与杂志广告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在记忆中留下较深的广告印象。
(二).杂志的弱点
1.出版周期长
杂志的出版周期大都在一个月以上,因而即效性强的广告信息不宜在杂志媒体上刊登。
2.声势较杂志媒体无法像报纸和电视那样造成铺天盖地般的宣传效果。 ¬
3.理解能力受限
像报纸一样,杂志不如广播电视那么形象、生动、直观和口语化,特别是在文化水平低的读者群中,传播的效果受到制约
4.时效性差
杂志是定期刊物,发行周期较长,有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甚至年刊,因而影响广告的传播速度。时效性强的广告,如企业开张广告,文娱广告,促销广告等,一般不宜选用杂志媒体,否则容易错过时机,收不到广告效果。
、C.广播传播信息的优势和弱点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广播媒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广播还是有它的优越性,只有充分地了解这些特性,才能扬长避短,进一步开掘这一媒体的潜力。
(一).广播的优势 1.传播方式的即时性 即时性,是指广播广告传播速度最快。广播可使广告内容在讯息所及的范围内,迅速传播到目标消费者耳中。不论身在何地,只要打开收音机,广告对象就可以立即接收到。广播广告的这种即时性的优势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 2.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由于广播广告是采用电波来传送广告讯息的,电波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广播的发射技术相对比电视简单得多,所以广播的覆盖面积特别广泛,它可以到达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播覆盖范围的广阔性使得人们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在陆地还是空中,都可以收听得到。广播不受天气、交通、自然灾害的限制,尤其适合于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 3.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收听广播最为简便、自由、随意。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在干什么,只要打开收音机,都可以接收听广播的内容。科技的进步,使收音机越发向小型化、轻便化发展。尤其是 “随身听”这种为青年人所青睐的收听工具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广播媒体可以为受众所随身携带。 4.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印刷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准、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较高。所以,而广播可使文化程度很低甚至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得值广告的内容,所以广播媒体的受众层次更显出多样性。尤其是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还不很发达,仍有很多文盲和半文盲,而这一部分人又是任何广告主都无法忽视的消费群体。要想针对他们发挥广告的告知与说服功能,广播是非常合适的广告媒体。 5.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
广播广告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收费标准低,是当今最经济实惠的广告媒体之一。同时,广播广告制作过程也比较简单,制作成本也不高。 6.播出的灵活性
因为广播广告是诸媒介中制作周期最短的,所以广告主要根据竞争对手的举动来调整自己的战术行动,快速做出反应。广播广告是最为方便、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7.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广播靠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人的听觉,它能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广播的魅力之所在。广播广告的特色正是通过刺激人的听觉感官,帮助收听者产生联想,,煽动人的情绪,而广告也常在这种情形不知不觉地中,完成其传达与说服的功能。
(二).广播的弱点
1.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耳过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 2.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
3.广播只有声音,没在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D.电视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图像的通讯方式。它应用电子技术把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影像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送出去使远方能即时重现影像。
(一).电视的优势
1.直观性强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这就是电视视听合一传播的结果。电视广告的这一种直观性,仍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广告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是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感觉特别真实,因此电视广告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的广告所难以达到的。 3.有较高的注意率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机已经普及,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广告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便广告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广告的兴趣,广告的收视率也比较高。因此,电视广告容易引人注目,广告接触效果是较强的。 4.利于不断加深印象
电视广告是一种视听兼备的广告,又有连续活动的画面,能够逼真地、突出地从各方面展现广告商品的个性。电视广告通过反复播放,不断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5.利于激发情绪,增加购买信心和决心
由于电视广告形象逼真,就像一位上门推销员一样,把商品展示在每个家庭成员面前,使人们耳闻目睹,对广告的商品容易产生好感,引发购买兴趣和欲望。同时,观众在欣赏电视广告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广告商品进行比较和评论,通过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统一购买思想,这就有利于增强购买信心,作出购买决定。
(二).电视的弱点
1.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
电视机不可能像印刷品一样随身携带,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收视环境,离开了这个环境,也就根本阻断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在这个环境内,观众的多少、距离电视机荧屏的远近、观看的角度及电视音量的大小、器材质量以至电视机天线接受信号的功能如何,都直接影响着电视广告的收视效果。 2.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全一则电视广告只能在短短的瞬间之内完成讯息传达的任务,这是极苛刻的先决条件。而且受众又是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电视广告的,这也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广告媒介的特点。 3.费用昂贵
费用昂贵,一是指电视广告片本身的制作成本高,周期长;二是指播放费用高。
4.不利于深入理解广告信息
电视广告制作费用高昂,黄金播放时间收费最贵。电视广告时间长度多在5至45秒之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播出各种画面,闪动很快,不能作过多的解说,影响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深入理解。因此,电视广告不宜播放需要详尽理解性诉求的商品,如生产设备之类商品。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在电视播放广告时,还要运用其它补充广告形式作详细介绍。 5.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因为电视广告有显著的效果,运用电视广告的客户不断增加,电视节目经常被电视广告打断,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
E.国际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
自1994年10月4日,美国著名的《热线杂志》(Hotwired)首开网络广告先河以来,网络广告就迅速席卷欧美大陆,成为当今欧美国家最为热门的广告宣传形式,并且正在迅速地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2000年的网络用户将达5.5亿人,网络将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多,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广告也将高速度阔步向前。
1.超大信息容量
一般而言,一个网站下面,会有上十或数十乃至数百个网页。网页信息采取非线性文本形式,通过链接方式将不同的网页互相链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为关键的是,网络广告所负载的信息,可以由广告受众自主选择,随心所欲。。
2.范围广泛
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由无数的局域网(如政府网、企业网、学校网、公众网等等)联结起来的世界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因此,它又被称为“无边界的媒介”。
3.超越时空
互联网的传播沟通是在电子空间进行的,能够突破现实时空的许多客观的限制和障碍,真正全天候地开放和运转,实现超越时空的异步通讯。 4.高度开放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电子空间中,没有红灯,不设障碍;不分制度,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
5.双向互动
电脑互联网成功地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实现了大范围和远距离的双向互动。
6.个性化
在互联网上,无论信息内容的制作、媒体的运用和控制,还是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消费行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非常符合信息消费个性化的时代潮流,使人际传播在高科技的基础上重放光彩。
7.多媒体,超文本
互联网以超文本的形式,使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均转化为计算机语言进行传递,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在同一个网上同时传送,使互联网综合了各种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等等)的特征和优势。
8.低成本
相对其巨大的功能来说,互联网的使用是比较便宜的。 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讯息传播的快速高效,同时每种媒体也伴生着固有的弱点,农业推广人员,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状况,选用合适的传播媒体, 提高农业推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 《传播学概论》 2. 王德海 《发展传播学》
3. 百度文库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作者未知
第二篇:自考《大众传播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大众传播者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头脑空洞,不知从哪里着手开展工作。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自考《大众传播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大众传播者,供大家参考学习!
自考《大众传播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大众传播者
一、填空题
1.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
2.目前在网络世界里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传播主体依然是那些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包括(专业的新闻网站)和提供新闻传播和大众信息服务的(大型商业网站)。
3.“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4.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专题刊播;编辑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
5.1644年英国思想家、诗人(约翰·密尔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并认为这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6.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是(自由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和自由批评。
7.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私有企业制度);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公有制)。
8.《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四种理论是(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 (“自我修正过程”)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0.除了弥尔顿以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约翰·密尔)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人。
11.社会责任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2.在民主参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J.A.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和B.H.巴格迪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选择题
1.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D )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2.“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 C )提出的。
A.巴斯 B.怀特 C.库尔特·卢因 D.麦克内利
3.1950年,传播学者( B )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A.巴斯 B.怀特 C.库尔特·卢因 D.麦克内利
3.(A)理论的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思想来源为1644年(B)的《论出版自由》。
A.洛克 B.弥尔顿 C.密尔 D.杰弗逊
5.美国政治家(C)是新闻自由的“至上论”者,他曾说过: “如果无报纸而有政府与无政府而有报纸,二者之间必选其一,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A.亚伯拉罕·林肯 B.乔治·华盛顿 C.托马斯·杰弗逊 D.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6.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A)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C.公私合营 D.私营制
7.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B)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C.公私合营 D.私营制
8.意大利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C)的制度。
A.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 B.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C.公私合营 D.私营制
9.英国学者(A)曾将各种传播规范体系中所含的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六种主要类型。
A.麦奎尔 B.罗杰斯 C.施拉姆 D.杰弗逊
10.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 “自我修正过程”是从( D )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A.黑格尔 B.柏拉图 C.密尔 D.弥尔顿
11.媒介接近权的概念是由(B)提出的。
A.洛克 B.巴隆 C.密尔 D.德弗勒
12.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理论是由(C)提出的。
A.洛克 B.巴隆 C.麦奎尔 D.德弗勒
三、名词解释
1.传播者
传播者是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 传播制度
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内容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与政府的关系;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及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3.《报刊的四种理论》
是由美国学者弗雷德西伯特(Fred S. 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195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著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4.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术发明后不久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本第140页。
5.“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四、问答题
1.简述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组织的特点。
课本第127页。
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
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第一,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第二,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第三,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模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组织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
3. 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课本第136-137页。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课本第137页。
5.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
课本第138页。
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案要点:(1)自由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2)社会责任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3)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
课本第141-144页。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课本第147页。
五、模式分析题
1.画出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并以这个模式说明把关的过程。同时请分析怀特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课本第131页。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论述大众传媒组织新闻信息把关的标准。
参考答案在课本131-133。
2.请结合传媒组织的组织目标论述其组织性质。
参考答案请结合课本第128-130页的内容与课件上的内容。
第三篇: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摘要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
信息
社会
娱乐
文化
一、大众传播媒介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经济
效果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要认识世界就要获取信息,要改造世界就要利用信息,而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利用信息,都须臾不能离开大众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革命实际上也就是媒介革命。①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信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人们能够及早防御,如天气预报。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比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消息,这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日常信息需要。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环境监视的效果,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大众传播都必须依赖报纸、杂志、广播、
1
电视、电脑网络、书籍等传播媒介。离开了现代的传播技术手段,大众传播是不可想象的②。对于一个人来说,大众媒介是他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例如看报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时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两种感觉的延伸。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大众媒介的是否发达也非常重要。很难想象在一个大众媒介十分落后的国家,它的工业、农业、商业、国防等会是先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体现与应正,那时的中国大众媒介十分落后,信息堵塞,人们对于外界的信息不了解,导致了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所以说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而大众传媒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但是,大众传媒的信息也有其消极的负功能。对个人而言,人们花很多时间去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了解社会时局、形势。但是,当他们接受信息以后,很少会有更多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人与人的交流会变得生疏,大部分人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出去。人们绝大部分休闲时间都被大众传媒所占据,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及邻里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 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 人际关系日渐淡漠, 这会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对社会而言,有些不真实的信息被宣传以后,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人们的不安,比如那些恐怖事件、迷信思想等。这些不利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以后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效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大众
2
媒介的传播这样三种力量,大众媒介是社会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之一。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人类只有能够继承过去创造的一切文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向前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无疑具有其他媒介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媒介不具备的作用③。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了解时事政治,大众传媒可以及时的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中,样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的建设。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些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可以起到一种激励人们的作用。
但是,因为大众传播具有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性,它的解释有触及现存社会秩序以至社会弊病的方面,都会引起广泛的反响,如果处理不妥当,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样,大众媒介对新闻所作选择和解释可能削弱社会或个人判断能力。由于新闻已经加工处理,观点和意见都已被现成地提供,个人无须再去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久而久之,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个人,主动的判断精神就会减弱。. 大众传媒在丰富人们知识和阅历的同时影响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大众传媒, 人们固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闻, 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但人们通过大众传媒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零乱无序的, 而且人们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大众传媒所报道的, 全神贯注于大众传媒所构建的报道中, 因而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 也无法及时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众多知识进行消化和思考,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思维能力的降
3
低,
特别是青少年。青少年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信息的筛选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大众传媒所塑造电影明星,那些人的魅力对青少年一代更具影响力。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另外,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而不注重精神建设,“拜金主义”的出现就是过度的追求物质造成的。同时,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光碟、迪斯科等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这些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效果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在闲暇时间,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等并不一定都是为了受教育,大部分都是为了放
4
松一下心情。在日常生活中,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看小说、杂文要通过报纸、杂志,听音乐要通过广播,欣赏电视剧、歌舞要通过电视,大众传媒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性服务。而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飞速发展,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娱乐性越强的大众传播媒介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也就越高。所以现在企业或不同的组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会举办一些活动,如歌唱比赛、各种评选等。
四、 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播的作用,而传播媒介对文化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通过传播媒介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就加速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在当代社会,几乎很难脱离大众传媒来想象人们文化生活。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无不纷纷利用大众传媒作为传播渠道。不管是品位高雅文化还是流行通俗的文化,这些都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知识性的文化内容还是娱乐性的文化内容,这些都可以从中找到。同时社会沟通也越来越依赖于作为传播工具的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府、组织、群体还是个人都将媒体作为表述自己观点进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最重要的渠道。这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5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许多大众传媒因为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就会投其利益所好,投某些趣味所好,出现了庸俗化倾向。而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上学之前,除了父母的影响,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孩子的言行很多都是从电视中模仿来的,从电视机前泡大的一代,他们的思维、行动都受到电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良的信息会助长认识社会的片面性,把传媒描绘的世界当成全部。这些传播媒介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视而不见,而热衷于追逐低级趣味和时尚、流行的东西。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而它对文化权威的瓦解,使得高雅文化支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过去,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再无明确的阶级界限。而许多的东西因为在大众传播媒介上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转载复制,这会使人们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也会生消极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效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众媒介可归入大型信息产业,它的发展与进步无疑会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价值越来越高,大众媒介属于“知识产业”,它所传递的信息已与物资、能源并重,成为一大资本,被称为“信息资本”或“传媒资本”,越
6
来越受重视④。而信息的接收是越快越有经济效果,越快越值钱,这就符合了大众传媒的时效性,大众传媒可以把消息快速的传播出去,人们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现在许多的商家就利用这一点,在电视上、报纸、杂志上宣传自己的产品,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人们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购买需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产品的流通,鼓励了竞争,活跃了市场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广,市场大,假设没有大众传播媒介,仅仅依靠销售员的推广手段的话,那么要打开全国市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开性,可以逾越许多界限,使信息很快的家喻户晓,到达各个地方。从而达到推广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大众传播媒介也促进了人们的就业,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广告、电视等上面的信息来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能力去购买更多的东西,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六、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它对社会的影响效果是多方面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好
7
的有坏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大众传播媒介所带来的信息,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
七、参考文献
①赵浦根等主编《 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14页
②陈新,杨继明主编《实用公共关系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第75页
③赵浦根等主编《 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113页
④赵浦根等主编《 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13页
8
第四篇: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现代生活节奏块
2、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特指专门用于大众传播活动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图书等六种媒介。
3、作为社会组织,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网站以及媒介集团等。
媒介演变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是主导原因,媒介的进步受人类社会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的进步。打个比方来说,二者的关系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1 首先,人类出现。语言(或其他早期媒介)的出现时间是否与人类出现时间大体相当,则是众说风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语言对人类的进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各种壁画、图腾或是其他的一些早期“美术品”到口语的产生,这些媒介无一例外地被人类用来“将声音和所指对象分离开来,可以更加方便的记忆、传递、接受和理解信息;能在观察环境时,把各类事物更准确地区分开来,把社会有效地组织起来,人类的经验、习俗文化等也能够籍此传递给后代。”2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将根本无法发展,或发展地非常缓慢。同时,人类不断的进化也给了这些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的艺术品,或是我们所认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文字的出现和人类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语言媒介非常重要,但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由于口语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由此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说话在时间上呈线性流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再无迹可寻,由此人们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口口之间的多次传播,非常容易造成信息的走样失真和丢失。”3这些,在原始社会,在小国寡民的时代,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仅仅依靠以个体传播为特征的语言媒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能够满足对群体进行传播的媒介——文字出现了。同时,一种包含文字的语言的确定,使“文化获得高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使人可以记录更多信息”,“使共享这些思想的范围大大扩大”4,从而“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5,同时也为国家与民族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出,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自己的统治,原因就在于拥有以文字为核心的、轻便易携的所谓“空间媒介”。6 最初的文字刻在竹简、兽骨、青铜器、或布、帛上。文字载体的笨重、昂贵等缺陷,使得文字的传播受到了很大局限性。后来,当文字载体成本高昂、笨重的问题解决后,通过手抄复制文字的缓慢与社会群体对对知识的巨大需求又形成了矛盾。7以上诸多的不便,给以印刷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由于媒介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使得印刷媒介成为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用于统治的工具。“王公贵族、宗教统领、文人学者垄断着社会主要的话语权。”8但是,自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的大力推广,出版物渐渐增多,人类(准确地说,是欧洲和北美)进入了一个“启蒙时代”。9人类的思想空前解放,生产力飞速发展,近代世界逐渐形成。在此之后,以“自由”为主要标志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场“媒介爆炸”。仿佛一夜之间,大量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被印刷出来。通过书籍、刊物、公报等对群体传播的媒介物,知识与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普通民众中传播开来,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信息与知识最大限度的保存,对人类文明的积奠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信息和知识在群体范围的传播,又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工农业生产和贸易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加速度前进。10我们可以这么说,是近代媒介带领人类进入近代文明,而近代文明有促进了近代媒介的伟大繁荣。
媒介在纵向发展的同时,其种类也在不断变多。通过科技发展带来的推动力,媒介也在向高科技、专一性等方面转变。(注:专一性指的是各种媒介的功能逐渐单一,例如《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金陵晚报》注重娱乐和花边新闻。这里的单一不是指整个媒介范围内的单一。)同时,时代赋予了媒介新的模式和新的任务。信息(计算机)技术成为这个时代媒介的主流。同时,“大众传播媒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的活跃,使得我们几乎能够同步地获知发生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大事,哪怕那件事发生在天涯海角。”11网络因为其信息发布的自由性和平等性而备受青睐,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寻找一种载体发布自己观点的愿望;手机短信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我相信,网络和手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而现代社会很多的新兴行业和相关领域的革命都将围绕这两个主题。所以,现代社会,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介演变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是主导原因,媒介的进步受人类社会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的进步。打个比方来说,二者的关系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更为扩大的方面,一种世界观。”换句话说,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由此而知,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文字产生以前,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期。据考古学的发现,人类用图形或绘画来传递信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将对自然界和自身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各种石器上。到了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这些早期绘画已经发展成一种图画文字。而考古学则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真正的文字已产生了。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所以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出现以后才有了改变。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欧洲工业革命中,印刷技术
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时代此 时才真正来临。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 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 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别的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响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一句话,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由于信息与媒介的唇齿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
第五篇:媒体与大众文化
网络红人现象分析
“网络红人”现象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等,至少也有数十个。而且,这些“网络红人”们,到今天有很多已经不是单纯的网络上的红人了,已经开始逐步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了。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已经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算是“名人”了,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
一、网络红人的大致分类:
网络红人虽然多,但一般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正面形象类。首先就是网络歌手,比如唐磊、庞龙等一大批流行音乐歌手。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传统媒体的歌手大奖赛之类的选拔,但因自身比较出众的才华——大多是能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凭借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们能迅速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可以说是“一夜成名”;他们进而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顺理成章地登上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的舞台也在情理之中。因他们大多都有着较为专业的素质,且以后都成了歌手,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红人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在此不把他们列为研究的对象;即以后本文中所指的网络红人,不包括他们在内。比较典型的正面形象类网络红人就是天仙妹妹,她的成名虽然可以说是“网络推手”一手策划的结果,但就其自身而言则是靠自己清纯朴实的“自然美”的形象吸引了大批的网友,以正面形象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以至于连央视都前后9次采访她。
二、负面形象类。从最早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流氓燕、竹影青瞳等,她们或以文字曝光自己的“性爱日记”,或以图片展现自己裸露的身体,总之是通过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自我暴露”来吸引人的眼球,满足人们的“窥私欲”,进而在网上一举成名的,属于较为负面的一种类型。
三、比较中性类,这一类的数量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如比较自恋的芙蓉姐姐、山东二哥,还有被别人恶搞和靠搞怪表情成名的小胖等等,这些人在网络上的表现多少有些“另类”,满足了人们的一些猎奇、戏谑、搞笑等心态和欲望,因而也在网上成了名。
网上走红,一般不外乎通过这几种媒介,要么是文字(如木子美),要么是图片(如天仙妹妹),要么是视频(如宝贝小雨),要么是兼而有之(如竹影青瞳)。总之他们是依靠了网络这个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或兼而有之的媒介手段主动或被动(被网络推手操作或被别人恶搞)地“展示”了自己,吸引了比较多数量人的眼球,从而走红,成为“网络红人”的。
二、网络走红的原因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
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其中人的这种“本我”的状态,在一些匿名的状态下比较容易表露出来,因为这时他容易逃避社会规范的监督和约束。网上论坛里人们的集群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它不但符合勒庞等所说的“乌合之众”的条件,而且符合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条件。在网上论坛里,广大网民的审美、猎奇、恶搞、窥淫、乃至审丑等心理归结到一点,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只不过这种心理需求正如马斯洛所划分的五个层次那样,有高下之分。人有审美需求表明人更接近于“超我”的境界,有猎奇需求表明人处于自我的状态,而有窥淫的需求则表明人更接近于本我的状态。虽然境界有高有下,但都是人的需求。这就好比一个人爱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因为他有高尚的情感需求,他爱看武打片是因为他有一般娱乐的需求,而他也爱看低俗得有点黄的有些东北二人转,是因为他有一些比较低俗的趣味。从高雅需求到低俗趣味,从天使到魔鬼,人就是这么一个复杂体。这样一来,无论是正面类型的、负面类型的还是比较中性类型的一些网友的自我展示,只要能够满足上述几种心理中的任何一种,就能吸引相当数量网民的注意力。又由于网络人们集群的情绪化、低智商化、易暗示和传染等特点,使得这些帖子能够被网友们迅速地复制粘贴到各大网上论坛之内,从而能吸引到更多人的注意力,引起很多的讨论、评论,不论它们是在被叫好、被欣赏、被取笑、被起哄甚至是被叫骂,总之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网络红人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这种网络红人的现象跟新闻的娱乐化可谓是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娱乐受众。所不同的前者是“网络红人”、“网络推手”或有些网民(如恶搞小胖照片的网友)在网络上主动地去推出带有某种“看点”的个人,而后者则是记者或编辑们主动地去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与处理。简言之一个是网民对人(自己或别人)进行娱乐化处理,一个是记者或编辑对“事”进行娱乐化处理,虽然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娱乐受众,但间接目的则一个是借此成名,一个是提高收视率或扩大发行量,即一个是为名,一个是为利;而名的最终目的还是利,它们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被视为商业行为。当然,娱乐有高下之分,有审美的娱乐,有猎奇、搞笑的娱乐,也有窥淫乃到审丑等的娱乐,娱乐受众只是他们成名或获利的一种手段。
三、传统媒体对“网络红人”现象的跟进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
境的认识和判断。”①大众传媒议程的设置要通过“新闻报道”,但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所以议程的设置也就有硬新闻的议程设置和软新闻的议程设置之分。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美国三大新闻网1990年一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增加了一倍多”②。这种软新闻增多的现象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到今天,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媒介为我们设置了越来越多的有关软新闻的议程,哪怕很多的软新闻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也同时指出,议程设置理论只是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程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也即是传媒不但能够设置议题,而且能够反映社会议题;不但能够制造和影响舆论,而且能够反映舆论。这也可以理解为:传媒能为社会设置议题,而社会(人、事物、事件等)也能够为传媒设置议题。如果“网络红人”的形象比较好的话,一些企业、组织和个人便会看中他们身上的“注意力”这种在当今信息时代十分稀缺的资源,开始找他们拍广告、做形象代言人等;他们甚至还能进一步出唱片、接拍电影、电视剧,进军娱乐圈。
造成这种“网络红人”现象的有很复杂的原因,如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社会上人才成长机制的不健全等等,但单从传媒来说它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授陈卫星认为,“网络红人”展示自己是一种纯商业行为,在整体社会文化走向低俗化的倾向下,选择低俗化的方式展示自己成为他们有市场需求的前提。尤其是许多“网络红人”背后的“网络推手”们,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这一“新兴职业”的无疑是可观的商业利益,如他们可以从“网络红人”的代言费中进行提成。商业化与低俗化在当今许多传媒身上面简象是一对孪生儿般如影随形。正如娱乐化的新闻中有很多是低俗的一样,“网络红人”的现象中也有很多是低俗的。
正如传媒为社会设置过多的娱乐化软新闻的议程会对社会带来危害一样,如果任由这种“网络红人”现象泛滥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网络走红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广大网民的“乌合之众”以及“本我”、“自我”等状态的非理性、低俗娱乐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难免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网络恶搞”发展到恶搞英雄人物、红色经典作品就是明证。而不幸的是,许多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对这种非理性、低俗娱乐的因素又不恰当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仅具有知名度而缺乏美誉度、仅具备一些注意力而缺乏影响力的“泡沫化”“网络红人”们,和一个非理性、低俗娱乐蔓延的社会,更多地彰显出的是浮躁、苍白、感官化和反智主义,这和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是相违背的,也是值得警惕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思维。”(恩格斯语)同样,如果这个社会大量地充斥了非理性和低俗娱乐的东西,“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了解到需要知道的关于自我的事情,那么同那些拥有好的新闻机构帮助面对自己的需要和失败,同时对于自己的成功给予认可的社会相比,这个社会将是缺乏活力及更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