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实验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实验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红枫小学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持系统等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使我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明确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1、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教师是根本。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通过岗位培训、任职培训、脱产培训等各种方式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机制,整体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培养一批名优教师。
2、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原有的常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地方不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面对着一系列非常实际的急需调整的管理问题,并且要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好做法、好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活力的校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建立新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改革应体现以下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强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出现,使学校真正拥有开发课程资源的余地,使学校能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学校要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为了实现我校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我们要根据课程改革全员性、长期性的特点,形成一个整体课改氛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全员启动、全员参与,人人明确学校是课程改革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所有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二、落实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措施
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富有创造性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各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要充分估计转变教育理念的难度,认真组织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相关文件、材料,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为课程改革做好准备。
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课程改革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很强,领导小组要明确课改的思路和自己的工作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方案、阶段目标、评价体系,为教师实践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3、加强教师培训,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师资准备。要坚持“先培训,不培训,后上岗,不上岗”,将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
4、加强课改实验的科学研究。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要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经历、获得知识体验,以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我校课改实验工作的关注点。课改实验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新课程必然会引起教学的变化。只有这些变化,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1、要注意课程性质的变化。每位教师要明确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即①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教育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标准,是绝大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②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③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2、注意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的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将这个目标落实到教学行为中。要达到这三方面的目标,课堂教学必须重过程、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注意观念的变化。课改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管理者要带头更新观念,坚持观念先行。观念不变,勉强行为跟进,还会出现不理解、不积极,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会裹足不前的现象。
4、注意制度的变化。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制度,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保障。因为没有制度的改革是难以持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师们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时,他们最初的热情便渐渐消退了。如果这个时间一些重要的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新课程改革就难以向纵深推进。所以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阶段计划、推进措施,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等。
5、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为学生奠定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教学方式也将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6、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给学生真正意义上收获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课改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新课程与新学习方式不仅仅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它也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7、注意对知识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改革要改变原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状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这就意味着要在知识的理论性降低难度,不必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基本知识的应用。要完成这样的变化,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转变知识的、观念。
8、注意组织教学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组织教学一般只是呈现于课的开始,目的是为集中学生思想和注意力,维持教学的秩序。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的内涵更注重于组织学生学习,如组织观察、组织搜集信息、组织讲座与交流、组织评价等,因而它将贯穿于课的始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是快乐的,那么他的学习行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9、注意教学过程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多是传授知识技能、灌输方法的过程。新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究知识、体验学习经历、获得知识体验、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教师要放手,学生要放胆,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完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10、要注意教材处理的变化。新课程提倡教师自主运用教材、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增加自己认为生动有力的材料,在推理知识结论时可以采用独特的方法,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匠心独运。当然,其前提是首先必须保证其科学、准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11、要注意课堂评价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评价是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上,评价也集中在结果的对与错上。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要求:①评价主体互动,即教师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自己评价自己。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既要评价对与错,还要在激励学生时说“好”、“非常好”,更要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答问的具体情景、学生的特质进行简明而生动的评价。③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但要在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12、注意课堂语言内容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多为牵牛式,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只是关于知识的呈现、推导、分析、强调等。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主要作用于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引导体验、评价激励等。
13、注意设问、答问的变化。在新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设问主要是为了启动一项活动、发起一项探索,也可是为了启发或思考一个问题、一个道理,而学生可自由地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答问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把握。
14、注意课堂板书的变化。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板书结论,要求板书工整。新教学方式要求过程结论并重。对板书的要求应科学,有启发性、较工整。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作精心设计,充分考虑。
15、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要推出一批教学新秀,也不仅仅是要评出多少节优质课,而更重要的是改变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再有其它任何附加的目的,如果追求教学质量以外的东西,把上课作为获得某种奖励、荣誉的机会或者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课堂就肯定会走样,甚至变质。
常熟市红枫小学2007年2月
第二篇:实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县城关镇第三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及河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页委员会《豫教综实【2014】0001号》文件的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现制定我校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了解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社区服务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内和社区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各年段要制订好学年段的活动计划,争取一学期搞出一到两个有特色的实践活动,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研组以备查。
5、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导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建设好班级图书角,让浓浓的书香弥漫校园;二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并结合课本所学,运用软件或网络简单展现自己的成果。三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四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科技节、艺术节、书画比赛、体育节。五是结合少先队系列活动,如 “班级生态角”、“感恩父母”、“我快乐我成长”等活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开发社区资源。一是探究周围的自然状况,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关注环境,了解社区经济发展情况;二是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活动,定期带领学生参加服务活动;三是继承和发扬社区文化特色,利用社区教育条件建立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四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体育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与学校自主活动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各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提供的活动主题,确定好本班的若干综合实践活动的子课题,并围绕子课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活动方案,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组织领导,由葛玉霞校长负责总目标,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课程实施的统筹协调;教导处要专人负责,具体安排落实教学活动。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定期召开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正常进行。
2、健全相关制度。
3、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实现该课程实施制度化、规范化。
4、强化师资培训。
学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学习进修、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推广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5、开展好教研活动。
(1)、我们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2)、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制度,将课堂教学常态化,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综合实践活动材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3)、为发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期末前一个月我校将组织开展一次“综合实践课开放月”活动,届时每一年级推荐一位课任老师上一节教学汇报课,分3周时间完成,以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4)、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校园网,力求实事求是地把每一个活动情况、过程、体会及时、全面地公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全校课任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研究,撰写“一文一案”,并积极向市综合实践活动研训部及有关杂志、报社投稿。
6、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7、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8、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2014年9月
第三篇: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科左中旗实验小学
“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拓展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课堂教改工作:
组 长:邹来淳
付组长:付国军 戴延峰 刘海河 组 员:李淑艳 杨春玲 刘伟世 艾立国
2、领导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本校“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实验的领导、组织,总体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各种制度、职责、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②做好“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实验宣传工作,具体组织对教改理论的学习、研讨和执行,并做好推进教改实验的日常工作,认真组织教师的教改培训、教法研究等校本培训工作。
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项教改实验工作会议。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④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⑤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供保障,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教改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1.构建高效课堂,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
2.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率。
3.以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备课方式的转变,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学习效益高的目标。
4、引导教师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理解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通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5、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准确理解课标要求,系统掌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特点,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加强新课程教学实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及措施: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典型带动,模仿适应阶段(11月1日—12月30日) 本阶段主要目标为:
1、做好全体教师的理念转变工作,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实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能积极投入到课改实践当中去。
2、通过组织学习、网络自学、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全体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适应“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课型,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付诸于实践。
3、让全体学生逐步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三至六年级各学科教改实验。
2、教导处准备相关资料、表册,编印并下发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制度、方案、措施、理论、案例。
3、教导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观摩“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的展示课,每周四下午定期召开全体教师研讨会,开展教学评议和互动交流活动。
4、三至六年级各学科教师积极投入到教改实验的探索、模仿、实践中去。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术助理,选举学科长和小组长,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展示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要求每一位参与教师及时总结反思,总结教改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存在的有关问题,以便于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学校领导包班听课,及时了解实施过程的困难,反馈有关存在问题,总结并推广优秀经验。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熟练应用阶段(3月1日—6月30日) 本阶段的大体目标为:
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种制度要求,各学科初步形成“预习——展示——反馈”的高效教学模式,全体教师对此种学习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能熟练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由对重视研究教法彻底转到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使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高效,发言积极,学习兴趣浓厚,成绩能有明显的提高。
具体措施:
1、各位教师做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工作,大胆实践和探索“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加强在预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深入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组织组内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探讨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全体教师运用“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的能力,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尽快掌握此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信心十足的进行展示,精练高效地进行反馈矫正,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3、教导处抓好教改实验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加强对全体教师教改实验的全程跟踪和反馈总结。要全面抓好对全体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切实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防止课堂出现失控现象。同时,教导处和教研
组要加大对备课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抓备课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研究,在备课研讨中重视学法的研讨,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方面、多角度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办法,以此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能力。
4、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一次三至六年级各学科教改实验汇报观摩活动,通过听评课初步确定出各学科教改带头人,并对其重点培养。
第三阶段:经验推广,总结提高阶段(7月1日—7月10日) 本阶段大体工作目标为:
教师已积累“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的做法,各科教学模式定型。老师和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部分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具体工作:
1、总结经验。各位教师及时总结实施“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论文、教育随笔、教学研讨等形式在全体教师中予以交流推广,以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2、创新提高。教导处在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制度、措施,以便于深入以后更进一步的使“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研究向纵深发展。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研组、优秀班级、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几点说明: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教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要将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教改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参与教师要切实做好教改实践,积极研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并不断反思、改进。在实验起始阶段,可采用“建立框架、先学后教”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模式,防止学生在适应期产生知识难以掌握和巩固的问题,确保学习效果,确保平稳过渡,确保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3、参与教师要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精细工作、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走形式、图热闹、敷衍了事、不
负责任的做法,以免贻误学生,给学校实验工作造成阻碍和影响。
4、“自主·协作·体验”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落实,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长会,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适应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5、各教研组要结合“中心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抓好教改实验教学的听课、指导、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解决问题,交流经验,把教改实验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6、各位教师学期结束后要将自己的本学期的“一案三单”电子档及教改经验、反思材料交教研组,上交学校统一管理,以便资源共享。各教研组平时要注意做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文本、图像、音像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科左中旗实验小学2013年10月20日
第四篇:闽侯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大全)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闽侯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闽侯县实验小学,位于闽侯县县城,现有学生2986名,教师142人,教师中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57人,省、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19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校有标准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室和各学科专用教室、禁毒室、图书楼、桃李园,特别是最近开辟了生产劳动实践区和等待增设的军事实践区、制作实践教室等,教学硬件软件设备都有利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为此,我们制定闽侯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 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性教育四大领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小学阶段教育目标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利用当今工农业科学技术,渗透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体现实践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贴近小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项目,以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接触自然、社会的各种实践中,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中积累资料,开拓视野,丰富经验。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2、在各种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中,提高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能力,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萌发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等良好个性品质。
4、在浅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观察、记录、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 课时安排
每周按国家规定3个课时(微机一课时,劳动一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一个课时)和每周两节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除了保证学校每周安排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各学科教学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注意开发早会课和节假日等课外时间。
(二)实施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陈 辉( 课程总策划、协调、管理等工作)
副组长:薛 强 (负责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运作,配合校长进行各项策划、评估和协调工作)
成员:叶晓燕、汤雪玲、陈峰、庄颖、程惠珍、程锦华(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检查监督落实相关课程实施情况)、程文乾(负责设备、工具购买,农具的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后勤保障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小组:
各班主任(负责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科研工作)
综合实践课程的课任老师(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好相关的记录)
体育、音乐、美术组及课外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辅导相关课程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三)实施策略
1、基本模式
确定项目(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2、工作流程:
各班级(按学科)或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讨论选择活动项目(主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指导活动,期末有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展示活动成果。
3、实施措施
(1)班级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
三、
四、
五、六年级按班级课程表安排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注意事项:任课教师要编写教案,并根据教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2)各学科综合性学习课
时间: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自行安排综合性学习时间。
注意事项:学科教案中必须有综合性学习教案。
(3)校级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时间:每周三下午
二、三两节
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见课外兴趣小组安排
(4)各制作实践区活动:
地点:制作实践区的五个教室分置在教学楼一至五层的最西边教室。 实践项目:
①手工制作室:布艺、纸艺、纸浆画、贴画、刺绣等。
②茶艺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茶道经典。
③陶艺室:配置陶艺制作台等,让学生动手制作陶艺作品。
④科技模型制作室:主要以“三小”、“三模”为主的实践操作活动。 ⑤厨艺生活吧:学习简单的烹饪技术和生活技巧。
指导教师:每个教室设专职人员,负责课程开发和授课等
时间安排:课程融入班级课外活动轮流表中。把原班级课外活动轮流表中流于形式的、意义不大的、重复的项目进行整合,加入五室课程。
注意事项:上课时班主任负责带学生到教室,维持纪律,配合辅助专职人员授课。课后把学生送回班级或回家。
(5)社会公德教育区
地点:禁毒室:学术报告厅、军事体验区:
实践项目:了解毒品的危害,进行相关教育;观看科教片,或集中听辅导报告等;体验军事生活的乐趣,增强体能,培养勇敢、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等精神,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性格。(待研究)
指导教师:禁毒室讲解员、个别班主任、法制辅导员
时间安排:结合各科综合性学习及传统节庆活动。
(6)生产劳动实践区(种植养殖园)
地点:后操场各班种植园
实践项目: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知识性学习了解,了解传统农业,认识简单的劳动工具,学会简单种植技能,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指导教师:各班班主任
时间安排:各年段长每天有序安排本年段班级部分学生到种植园实践活动
具体实施措施:
①每班分一小块地,有一份经费(主要用于购种、购肥料等)。
②聘请农技员或有经验的教师、后勤人员作实地指导和管理。
③种植养殖物:简单易种的农作物、蔬菜、花卉及常见的小动物等。 ④每班选出种植的作物,安排一课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种植。管理可如卫生区一样,班主任安排学生管理,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可利用早操、课间、活动课等时间进行。班主任要深入田间活动,与学生一起种植,一起管理。
⑤设立成果展示区(实物或图片),分享种植成果。
⑥在对校园植物种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一些评选活动,如学生科普小论文评比、教师论文、课题评比、作文竞赛、绘画比赛等。
⑦每学期举行
一、二次以分享自己劳动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如烹饪大赛、蔬菜带回家、免费品尝学校的午餐等,让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同时把快乐带回家。
⑧学校每学期举行
一、二次以科普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内容的主题班队活动,由班主任负责。
⑨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种植小能手”和“科普小专家”。
⑩学校每学期评选若干个学校基地建设先进班级和若干名基地建设管理先进教师。
(7)文艺实践区(图书楼)
二层图书阅读,三四楼艺术区(科学、音乐、美术、舞蹈专用教室)
(8)休闲娱乐区(桃李园)
学生课间休闲娱乐,班级课外活动内容之一。
六、课程评价
适当的评价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有效杠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属发展性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
(一) 对学生的评价
由家长、学生、教师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实践,直到满意为止。主要评价内容为:
1、活动过程材料:活动方案、记录卡、反思卡、实验观察记录、上课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
2、各类活动成果:手工、劳科技作品、调查报告、体验日记、专题活动方案、获奖证书等。
(二)对教师的评价
由学生评价、教师自评、行政评价三部分组成。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教材),活动过程组织与指导,活动效果反思总结。
(三)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应侧重考察课程实施之后,学生素质的有效提高和对学校素质的全面实施的有效促进。
(四)设立评价反馈“意见箱”
收集来自学生、学生协作小组以及班集体的反馈意见,课程实施小组负责整理意见,及时在小组内交流,并对专职及指导老师提出相关建议。
第五篇: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以邓小平理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广州市东山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地进行新课程的实施与探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二 实验目标
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新一轮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课标、新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方法,探索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通过二者的有机整合,达到教学的更优化,全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 落实课改实验的措施
(一) 领导到位,组织落实。
课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只有领导到位,组织落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好实验的工作,使实验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1、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为了加强对实验工作的指导,我们成立了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实验的组织、指导、落实、检查、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并做好具体分工。
组长:钟顺柳 (全面指导课改工作 确立学校课改科研专题)
成员:黄 健 (制定课改实验方案 撰写学校实验报告 主抓语文科专题研究)
张小青 (课改实验的社会宣传 组织家长开放日 收集家长反馈情况并写好总结 主抓英语、音乐、美术科专题研究)
刘彩霞 (实验组的常规管理 课改实验的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主抓数学科专题研究) 徐国彰 (课改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 主抓科学科专题研究)
2、成立学校课改实验小组,加强事实新课程的研讨。
为了使实验工作得到落实,学校组织参与课改的科任老师和有关学科科组长成立了实验小组,使课改实验研究成为日常教学研讨的重点。
组长:刘彩霞
成员:刘杏儿 陈素玲 叶伟芬 张英洁 许美云
郭逸华 何利珍 何绮梅 谭秀韦 郑超雄
钟健楠
(二) 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校积极组织担任新课程教学的老师参与全员的培训。
1、组织教师参加省、区的师资培训。
(1) 部分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7月23日——7月28日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等科目的部分教师参加了由教材出版社组织的新课程教材分析,让老师们能及时得到教改的第一手材料。
(2) 组织担任新课程教学的老师参加区级的全员培训。
8月25日——8月28日担任
一、三年级课改科目的教师参加由区教育局组织的全员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再上岗”。
2、注重开展校本培训。
(1) 加强实施新课程有关理论的学习。
① 组织全校教师利用业务学习、科级组集备的时间,重点学好《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走进新课程》等文件、书刊,各科组还要认真学好本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标准解读》,准确把握课改的精神、理念。
② 请专家进行定期专题讲座。我校将聘请省特级教师盘桂凤老师来校指导。
(2) 加强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使用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由学校信息技术科负责指导全校教师的培训。
培训时间:周五下午5:00——6:00
(3)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
青年教师是实施课改的生力军,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对课改的实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 行政和东教名师许美云老师作专题讲座。
② 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③ 进行青年教师课例研讨。
④ 鼓励青年教师写课后随笔。
(三) 强化教学管理,严把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实施课改的同时要加强教学的常规管理,做好质量监控的工作。
1、教学研究专题化。
(1)学校课改专题科研化。
(2)学科定好子课题,并有课题主持人。
(3)教师人人有专题。
2、教研活动制度化。
(1)科级组教研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
(2)每次科级组、实验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
(3)科级组按要求定期写好课改动态(
一、三年级部分科目)、教改动态(二 ~ 六年级部分科目)。
(4)科级组有计划地进行课例研究。实验组以点带面做好全校性的课例研讨工作。
(5)校内研讨课在多媒体室上并做好课件的制作。
(6)教学定期进行课改论文的撰写。
3、教学检查经常化。
(1)行政进行随堂听课,及时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课改实验班听课不少于10节,其他教学班听课不少于25节。
(2)进行语、数、英三科单元水平测试的检查工作。语、数、英三科在完成单元测试后,交主管行政检查并做好质量的分析与记录。
(3)进行作业检查,了解课改学科的作业设计以及批改情况。
(4)学科主管行政定期参加科级组集备,检查落实课改情况。
(四) 教科研结合,出好经验。
课程改革给予我们一个改革创新的机遇,在课改实验中有许多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把课改实验纳入到学校的科研课题中去,用科研带动课改,促进课改,并且按照局的要求,努力做到“早出经验,出好经验”。
1、确立学校的科研课题,做好申报工作。
学校科研总课题:学科优质课课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2、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各课改学科定好子课题。
一年级语文:探究新课程中的识字教学
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年级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探讨
一年级美术:美术课堂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计与开发
一年级音乐:一年级音乐教学编创活动初探
三年级科学: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开展课改的专题系列研究。
(1)组织“实施新教材 落实新课标”课改课例展示会,开展课例研究。
(2)进行课改年级测评改革研究。
(3)做好课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4、做好课改的阶段性实验总结,成果收集工作。
(五) 家校并举,共谋课改。
1、印发课改的有关文章,供家长阅读,了解课改的目的、精神。
2、举行“课改活动开放日”,让家长参与、了解课改。
3、发放课改意见征询表,及时了解家长对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总结。 四课改实验时间表
(一)全员集中培训(2002年4月——2002年8月)
行政、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区级培训。
(二)实验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4月)
1、学校总课题下开展专题实验研究。
2、加强实验的指导、检查工作。
3、开展试点学科的课例研讨。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3年5——2003年8月)
1、完成课改系列研究,做好专题总结。
2、完成学校实验报告。
3、收集课改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