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体系(大全)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体系(大全)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体系第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体系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纵观现代经济的发展,也不难看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未来企业,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体系

第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体系

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

纵观现代经济的发展,也不难看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未来企业,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最根本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培训上,但是培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员工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部门管理者又纳闷为什么培训之后工作绩效仍然上不去,高层管理者痛惜培训资金的投入和培训效果的不均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华恒智信专家顾问认为,设计一套完整的、针对性培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且在培训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企业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再好的培训体系也只能束之高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根据华恒智信多年咨询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结合多家企业的实际管理现状,我们认为,有效实施企业培训体系,高效组织企业内部培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即培训规划、现场组织以及培训服务。三个方面的互相配合,组成了一场高校培训的完整流程。许多培训组织者常常忽视其中的某一环节,或是割断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导致培训有效性的偏失。

一、培训整体规划

培训规划主要是确定一场培训的总体框架安排,搭好框架后,其他工作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讲师、培训方式等诸方面。根据经验,培训规划一般需要在一场培训前2—3个月左右开始进行。

1、培训对象方面,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员工,需求的知识、技能、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培训的第一步,要像细分市场一样,细分培训对象,把同一知识、同一水平层面的员工安排在一起培训,这样就可以避免学员接受课程深浅不一的情况,有利于培训现场的充分交流和沟通,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满意度。

2、培训内容层面,需要通过调研,了解人员工作中的难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培训重点。如营销培训,就包括营销原理、推销技巧、渠道开发、客户维护等内容,就需要了解人员希望讲解的重点是哪部分,是理论传授还是实战演练,希望掌握哪些技能等。

3、寻找培训讲师时,需要基本上遵循“优质优价”的市场价值规律。随着培训市场的发展,企业采取与知名顾问公司合作是一个缓解讲师挑选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因为顾问公司作为专职机构,它对讲师的筛选和使用比较严格,它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人选。同时,顾问公司还能站在专业立场,为企业提供配套的服务。当然,对顾问公司的考察也要慎重,要根据其声誉、受训客户、培训历史等进行综合考察。

4、 培训方法方面要尽力避免讲师一言堂的现象存在。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多采取调动学员参与热情的培训方式,如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双向互动等,培训要有很强的操作性,使人员能即学即用。

二、培训的现场准备

作为一个培训组织者,要保证课程圆满的完成,现场组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工作不到位,也可能会使辛辛苦苦准备的培训达不到期望效果。在现场组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现场的沟通协调与现场应急事件的准备工作。

在培训过程中,组织者要及时与老师、学员沟通交流,指出讲师培训的优缺点和学员反映情况,并与讲师协调改进,这时组织者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学员兴奋点。如果老师的讲课很受学员欢迎,培训组织者就要把学员兴奋点及时反馈给讲师,让其重点加强。如果学员对现场培训意犹未尽,这时可以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安排课下座谈研讨等形式,让培训效果最佳。其次,把握主题方向。培训过程中,讲师讲课或者学员讨论,出现跑题甚至是企业避讳的话题;或者讲师讲课层次混乱、内容含混不清时。培训组织者就要随时提醒讲师,调整讲话内容或层次安排,使培训按照事先规划的进行。最后,协调培训形式:培训形式要与学员的具体情况相匹配,在培训中如果学员对培训形式(如游戏、讨论等)不认可,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学员对培训形式所表现的主题不明白,接受起来有难度,这样就需要及时调整培训形式。

作为培训组织者,一定要有课讲砸了的心理准备和应急措施。一旦出现讲课效果与期望出入很大,学员反映很差时,应急补救措施就派上用场了。通常的措施主要有调换培训形式、缩短培训时间、切换培训主题等(如下图所示)。如果这些措施还不能奏效,就要果断取消培训,把它作为一个深刻的教训铭记在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后勤保障的安排。如培训教材的复印、发放;培训器材的调换准备;人员饮食服务;培训纪律的强调;卫生打扫、现场紧急情况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安排具体人员来解决。

三、后期反馈与服务

做好培训跟踪应用,把培训同其他制度、措施结合起来,培训才会带来高绩效。检查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及时检查培训效果,对讲师的水平和培训组织情况让学员打分评价。同时,通过培训现场测评、会后交流分享、结合工作写培训心得等形式,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把培训用于实践,把培训内容及时用于工作中,促使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针对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课程,就要急学先用,把学员的时间安排,目标设定和达成作为检查学员日常工作的工具。针对销售技巧培训,也要通过定期的人员模拟实战演练趁热打铁,强化培训效果。

对培训组织者来说,把培训规划、现场组织和培训服务这三大要素做好,培训成功的概率将明显增大,学员的满意度也会直线上升。除此外,领导的支持、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也是一场成功培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一个企业来说,要确保培训效果长期有效,就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使培训与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等制度密切挂钩,提高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这样培训的效力才能有效发挥,企业才有持久的竞争力。

第二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1.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1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薄弱

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整体系统。其原因在于企业的治理阶层还没有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或者对内部会计控制存有误解,片面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只是企业成本控制、会计资料完整性控制、资产安全性控制,致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1.2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与监督、检查、考核体制不健全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目前,有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没有制度化。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1.3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滞后

人们普遍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本身是一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过程,它的检查与监督主要由内部审计完成。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独立自主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执行其审计监督任务。目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和企业并没有设计自身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审负责人通常是由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兼任,这样做不仅不符合制度规定,并且造成治理层和会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毫不重视,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严厉性,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2.1不相容职责未分离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但有的企业以人员精简为由,让出纳人员兼管报销工作,财务专用印鉴也由出纳一人保管,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不但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而且为职业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2.2物资采购管理不善

有的企业不按照生产需要安排采购,造成了物资积压浪费,加重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有的企业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与财务部门对账。

2.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未及时更新

企业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都是为那些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设计的,对新增业务、不经常发生或未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可能没有控制能力。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处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之中,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可能会削弱控制制度的控制力,甚至使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2.4人员素质低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建立的,还要由人来执行,因此,企业人员素质是决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企业员工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程序或措施误解、误判,那么,即使内部控制制度再完善,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内部控制不能防止工作人员粗心大意、精力分散、理解错误、判断失误等情况发生。

3.提高内控会计制度有效性的对策

3.1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权责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这种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为内部控制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但内部控制的运作还必须在这一组织框架下设立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职能机构,明确其管理职能和报告关

系。严格划分各职能机构的责任权限,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对经济活动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均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也从根本上杜绝高层管理人员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现象的发生。事实上我国一些企业负责人在资金调拨、资产处理、对外投资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重叠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任职,权力无约束,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3.2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机构系统,进行有效的组织控制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作者:霍春玲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以下各基层管理和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办法等各项内容都应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的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及时准确地查错防弊,应由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同时,重塑内部审计控制程序。少企业的内审部门或只注重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或只根据纪检部门的工作安排,把精力放在案件的侦查或审计上,没能把内审的工作置于内部控制系统中,影响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用的发挥。

3.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

目前,我国企业中一些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虽有一定核算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业务和新的会计法规,对一些新出台的会计制度不了解,致使单位会计工作水平低下。所以当务之急是对现有的会计人员实行考核上岗,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上岗,并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进行基础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提高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同时增强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自愿地遵守各项会计政策和法规。

第三篇: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

及其外部保障环境系统研究

摘要: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内部的资金、人才、技术。建立一套以资金控制为中心,以价值运动为主线,以资金、人才、技术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内部控制三维体系,在支持体系中,由政府行为发挥功能,对其他三个关键要素分别影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人才、技术要素的控制,而随着各个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等)的自由流动,最终形成了以资金流多元流动为链条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及其外部保障环境系统。

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本身是一个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监控为保证的有机整体。在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存在着“物流”与“资金流”两种流转形式,它们的流转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相应地,还应建立一整套包括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在内的完善高效的支持体系作为保障,而这些环境的建立和优化必须以政府行为作为导向和重心。只有如此,才能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

(一)资金

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等多种活动于一身,其资金运动过程相对复杂,其资金运动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资金流入的多渠道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使得稳健派的投资者望而却步,造成其资金的筹集难度较高,企业不得不从多方面设法筹集资金,形成了资金从投资者、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多方面进入企业的情况。

2.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性,资金进入企业后,主要用于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等不同环节,并多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商标等形式的资产存在,因此,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3.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较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具有高层次性、先导性和创新性,所以企业不断将资金投入技术的研发活动,以实现技术创新,占领或扩大市场份额,保持其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运动的特殊性,致使其不得不面对筹集资金渠道狭窄,政府资金有限且效率不高,商业银行因为规避风险的特性而惜贷、通货膨胀、财政金融政策等引起的利率水平变化而导致投资成本上升的现实局面。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专利技术7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专利技术实现率仅为10%左右,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且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2.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达到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3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左右。

(二)人才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其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发展和创新,不仅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手段,更需要能够满足研发需要

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具备符合高新技术开发要求的人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只有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企业才能取得成功。根据高新技术的特性其人才主要包括高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两类,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技术人才,这些人往往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理财意识,使得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这些人才的稳定性与传统行业相比较差。据外企服务公司下属的咨询公司2004年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全部职位的总体离职率为13.5%,相当于传统行业的1.73倍。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时间比较长,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频繁的人才流动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潜在危机。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管理力度和防止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技术

高新技术企业是建立在高技术、新技术基础上的,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技术创新性强,新的技术发明是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的首要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或通过市场获取新技术,以保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要达到技术创新,研发资金的投入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研发资金的投入多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出,投入渠道单一化,很难保证资金投入的数量。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小于美国10多个百分点,且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市场渠道,而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支出。总的来看,我国非政府来源的研发资金所占比例较低,政府来源的研发资金所占比例较高,这种状况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促进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实施研发资金的有效控制,确保技术创新,以达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一)内部控制以资金控制为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等多种活动于一身,其资金运动过程相当复杂。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于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二)内部控制以人本管理为重点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员工素质高、流动性较大、追求高报酬、员工独立性强等特点,必然要求企业为留住人才而投入大量资金,以激励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另外,企业需要用资金来吸引和挖掘人才,辅之以高薪金和高福利,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这些都要求企业贯彻以资金控制为保障,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思想,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方法,从而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内部控制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在于技术含量高,具有独创性。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发展和存在的前提。技术的管理控制,是由企业的高技术性决定的,要求企业能够快速有效的开发新技术,合理运用新技术,尽快扩散到产品中,并保持技术创新。

(四)内部控制评价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不仅要依靠财务指标,同时也应结合多种非货币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非财务指标,比如新产品开发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等背景信息。综合计分卡、经济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等广泛应用,就体现了企业评价方法发展的一种方向。总之,企业只有将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出每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绩效情况。

(五)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性。为此,要求内部控制从预测、决策、计划、分析、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对风险有足够认识,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计量,以确定其对项目及企业的影响。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模型主要由因素分析、预警指标选择、指标数据的取得、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模型的构建等内容组成。

三、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流流转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控制上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最终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基于资金流流转控制的内部控制系统,具体包括筹资控制、投资预算控制、营运控制。

(一)筹资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有多种方式,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吸收风险投资等。当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批量生产时,可以选择吸收风险投资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吸收风险投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选派综合性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参与其重大经营决策并监督其日常经营活动及资金流动,实现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管理,以期控制和降低投资的风险。当企业的生产相对稳定发展时,可以寻求过渡性融资,还可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伴随着企业管理的逐渐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拓展,此时企业应制定最优资本结构政策,选择资金成本最小、资本结构最优的融资组合,使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金效益,完善筹资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资金的管理控制能力。

(二)投资预算控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较高、项目周期较长,会出现盲目投资、资产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理想、投资期满无法回收的情况。鉴于此,高新技术企业对投资项目应慎重选择,对外投资可以采取兼并、联营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进行审慎的分析,根据企业当时的状况和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充分考虑决策的风险性,力争企业能够得到较大的收益。在保证企业内部经营运转良好的情况下,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强化对外投资管理,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营运控制

伴随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高新技术企业应制定长远而有效的战略计划,避免盲目扩张和发展,决策者应根据环境变化、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实力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周期调整资本运营战略。针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纠正,规避财务风险,对资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必须保有一定资金用于R&D,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控制企业的研发成本,实施有效的成本监控体系;加强对

企业的盈利收入、筹资与投资、固定资本金、流动资本金和其他资本金的管理和控制。

由此,本文构建了以资金流多元流动为链条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分析

(一)政策支持环境

政策支持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对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及产业支持环境发展提供指导、支持与协调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和实施机制。同时通过资金、人才、技术及产业等环境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与完善政府行为,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它主要包括国家针对高技术企业制定的财政激励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等。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给予了许多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以黑龙江省为例,2007年黑龙江省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为93亿元,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额为60.5亿元。可见,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较为重视,地方财政给予了大力扶持。但是,其投入力度仍低于一些发达省市,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政府支持环境的建设。

(二)资金支持环境

资金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命脉。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环境己成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扩张资本实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企业需要用资金来吸引和挖掘人才,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其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从而实现与保障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同时,良好的资金支持环境使得资金合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技术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技术控制机制。

(三)人力资源环境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人力资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人才的储备、科技人员的素质和人才政策环境等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靠人力资本,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管理核心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带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人才是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关键因素,人才质和量的不断发展使得技术创新环境呈现动态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缺乏大量的科研技术人才,更需要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以创造人才和留住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约是70%左右,硕士以上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不足60%,尽管黑龙江省的科技潜力较高,但并没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留住更多的人才,还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生活环境等。

(四)技术支持环境

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支持环境主要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和竞争前研究的支持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注重技术的研究、引进与消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人才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为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的提高会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展现在企业面前,从而增进资金积累,推动技术创新。最终,技术支持环境不断改善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与人才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与升级。

五、结论

综上所述,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实际需要出发,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资金、技术、人才,并建立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该体系包括的子系统有:政策支持环境、资金支持环境、技术支持环境、人力资源支持环境。

在支持体系中,由政府行为发挥功能,对其他三个关键要素分别影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人才、技术要素的控制,而随着各个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等)的自由流动,最终形成了以资金流多元流动为链条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及其外部保障环境系统。

第四篇:简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 要】 中小企业拥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规模较小、经营灵活、业务单

一、效率较高,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人才缺乏等缺陷,文对如何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体系 构建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控制风险的主要目的,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构建一套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从内控角度入手,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和竞争力的提升。

1. 内部控制及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制度特征

1.1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是一个自然发展、逐步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当前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理论已经经历了五个理论阶段。对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其中包括合法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制衡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等。同时,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限定下,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还应讲究相应的方法,即职责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及绩效考评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1.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全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大型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兼具独特的优劣特点:一方面,企业规模小、管理灵活、经营效率高;另一方面,资金和人才缺乏、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企业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确立和实施过程中,须通过培训实现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领导层应自觉强化自身内控意识及职能,内部控制范围的设定应有所倚重且选取恰当,内部控制措施的实行须较快取得成效,内部控制的确立和实施须保持较低的成本,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积极引进外部顾问服务系统。

1.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备相应的特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从较小的范围内着手,与大型企业集团相比较,中小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相对容易,其改善的周期较短,且便于升级操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通常从财务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实施,此两方面的实践都很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外部监督程序可从某些环节上与内部控制共同起作用,以全面控制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思路

2.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设计

根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现状,以及企业内部不同岗位所具有的特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系。总体上讲,中小企业应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定期评估框架实施效果,其中要注意,内部控制要紧密联系企业所处实际环境,针对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实行监督和改善,尤其要持续监督企业管理者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的过程,内部审计部门还须针对内控执行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评估和考核,以提升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须从现有的先进理论思想出发,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并实时调整内控目标、范围及程序;依据岗位的具体职责,筛选合格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要着力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积极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及任用体系,加快企业内部人才体系的完善;构建高效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及效率。

2.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步骤设计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属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完成依赖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部门及环节的共同努力。基于此,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应从如下几个阶段实施:

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准备阶段,应诊断现有管理体系,切实分析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利用企业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找准企业所处情况及需要遵循的内控制度;成立工作小组,具体工作岗位设置具体的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确立工作计划表,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工作方案及工作日程表,实时检查工作进度;宣传和指导基本规范,以全员参与的理念,实施全员宣导活动。

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阶段,应确定方针和目标,特别要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目标,并将相关目标整合到企业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各项业务及管理活动中;从总体上设计内部控制体系,重点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整体框架,整理出企业内部初步的控制主程序以及子程序;编制体系文件,这需要企业整合控制流程,明确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基本控制步骤、各个环节以及基本控制点等,鉴别控制环节,严格控制内控体系实施中容易出现错弊的相关业务环节,明确控制措施,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匹配不同的控制措施;经历体系文件评审,选定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内控相关的专业人士实施体系文件评审,调整内控制度。

3.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操作

中小企业内控体系的总体结构应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运行及完善阶段分别实施和完成,但内控体系文件结构还应从目标政策、主程序、子程序以及各类表单这四个层面进行。具体包括:

3.1目标政策

目标政策部分要全面展现企业的现状、组织架构、控制目标以及控制体系的效力等,要能够体现企业领导层的控制思想,并对内控体系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加以阐述,其中控制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性目标以及合法性目标等。

3.2主程序

主程序部分应对企业内控体系的实施主体、适用范围、控制对象、职责分工以及控制主程序等加以明确,其中实施主体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等,适用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面及下属所有部门或公司、业务单位等。

3.3子程序

子程序部分主要根据业务循环划分为:各个业务循环的政策目标、业务流程以及控制要点等,重点要明确企业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基本内容、控制目标以及销售和收款的流程及说明等。

3.4各类表单

检查表单部分是按照企业内控主程序,由企业内审部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以实现内控体系的持续改善;程序调整部分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在主程序部分主要将内控体系中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调整为企业主担任,内控目标的完成具体由企业自己的处事方式、理念、风格所决定,子程序部分的调整通常不将投融资以及研发活动纳入内控范围,或者只从中选取重点部分加以控制,在各个业务循环活动中,中小企业应区别非重点控制和重点控制的范围进行控制,以更好地实施指导和监督。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林业学校)

第五篇: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浅谈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探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8-17 08:57:00 ]作者:方明亮 陈适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职能 信用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

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

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

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三、结论

我国加入WTO已经快7个年头了,如今的中国企业面对国内市场的逐渐开放,市场竞争的加剧,老的套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企业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的“三角债”使很多企业尝到了不讲信用的苦果,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央开始重视诚信这一话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信用国家”的口号,可见,讲究诚信非常重要。而企业信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中国的信用,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起来。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又谈何发展壮大呢?从长远看,企业只有解决了自己的信用问题,才能立足于国内市场,走向世界市场。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