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语文阅读理解之题目的作用题
(三)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5)文章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常见的题目作用有: 线索、文眼、新颖、吸引读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中心等。
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二篇:高中语文议论文题目_高中语文作文网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作文教程
写出景物的特征
丁 虹
一、导入
“天边渐渐地亮起来,这时好像谁在那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在粉红色下面隐藏着无数道金光。猛然间仿佛起了一阵响声似的,于是粉红色的云片被冲开了,天空顿时开展起来。”“蓝天已被它染红了一角,青山的顶也带了灿烂的红光。离太阳不远的几片紫色和淡墨色的云被日光烘托起,成了特别的颜色,还镶上一道宽的金边。”
以上两段文字皆选自巴金的小说。不用细辨,你自能区分出“朝夕”。原因何在?关键是作者抓住了两者的光色特征。
再来看一个故事。古时有一地主,家住北方。一日听人说江南的苏州园林甚妙,遂差家仆依样仿制。工毕,赞叹不已。后游江南得亲见,叹日:“不如其十之一也。”
其实不是家仆仿得不像,而是未渗入江南园林独有的气蕴。
以上两例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很大启示,即写景状物时如能抓其特征则拨云见日,否则难免雾里看花。那么究竟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且如何把握并加以描述呢?
二、述要
我们常说“泰山雄、峨眉幽、华山险庐山秀。”古希腊有句名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的景物林林总总,变化万端,但又各有其独特的风貌。这独特的风貌就是景物的特征。具体讲,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只有抓住某一景物区别于其他景物的特征,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形象,并借以传达某种精神内涵。然而“特征”这个概念看似鲜明,实际却难以把握。这就是为什么千人游黄山,千人一个样。那么究竟如何抓住并写出景物的特征呢?有句诗不妨一读:“春风绕柳声皆绿。”这是一句写春意的诗。古往今来,写春天不外乎风花雨柳,此句亦然。但这句诗,仅七个字,却把水灵灵的春天立在了你眼前。“绕”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绿”字写出了春色的盎然。不得不提的是本句中的通感。“声皆绿”——春风原本柔而无声,绕行于垂柳的丝绦间便自然有了“哗哗”的轻响,远远闻听,这轻响又似乎从枝叶体内渗出,于是便也沾了绿气。作者的高妙之处便在于此。
可见,景物的特征并非镜花水月,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必能妙笔生花:
1.抓住对景物最深刻的感触,并以此为切人点;
2.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即根据景物范围的大小或用大笔勾勒,或用工笔细描。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句写春意的诗,从视觉、听觉入手,动用了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这就属于工笔细描。
三、点拨
游龙游石窟(节选)
浙江龙游中学 吕笋
假若这是最后一篇征文来稿,那么请不要惊讶它的姗姗来迟,因为在我决定写这篇游记而去游览了家乡的那处“名景”——龙游石窟之后,我就一直沉迷于石窟留给我的一个个谜团之中,至今无法自拔……
石窟位于县城的东北面约5000米,距今已有 2200多年历史。这天早上,我终于乘上一辆出租车,去游览这令我心仪已久,却一直未能成行的神秘处所。
大约二十分钟后,车停在了一座小山丘旁。下车,一个龙头状的入口正对着我,这就是石窟的入口。我一头扎了进去。乍一看,入口并不大,宽、高均为2.5米左右。然而刚迈进一步,站在一号洞的入口时,我惊呆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开凿的立方体洞窟。入口在这个立方体的一个上顶角。一条长长的阶梯顺着一边石壁,由洞口通至洞底。我缓步而下,站在洞底,环顾四周,又不禁惊诧于古人的手巧,整个洞窟都是人工开凿而成,但粗犷中随处透出一种美感:石壁上每隔40厘米就是一道水平凿痕,环绕一周而不间断,仿佛是一齿而成。在两道水平凿痕之间是与之成75度角的竖直凿痕,两条竖直凿痕间约4厘米,一周环绕下来,三千多条竖直凿痕几乎完全平行,且整个洞窟中十万余条竖直凿痕莫不如此,令人叹为观止。但一个石窟为何要开凿得如此美观?这些漂亮凿群痕是做什么用的?这算是谜团之一吧!
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石窟中所体现出的古人的智慧。石窟顶壁与水平面成30度角,专家们根据该石窟在山丘中所处的位置,计算出这正是石窟顶受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角度。整个顶壁约900平方米,却只有一根边长约1.5米的三角形石柱支撑,而石柱所处的位置恰是顶壁的几何重心。偶然的巧合?必然的设计?若是偶然的巧合,可
二、
三、四号洞的石柱也是支在顶壁的重心。若是必然的设计,那么在开凿石窟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懂得这些的呢?此谓谜团之二。
……
再下去是三号洞。洞中存放着一尊石像。石像是在石窟中出土的、我仔细地打量石像:它与真人等高,着戎装,手持宝剑手地,神色庄重,颇有大将风度。谁?他是谁?此谓谜团之四。
……
当我带着这些谜团离开石窟时,如同带着历史老人赠送的礼物。我既为它们的精美而高兴,又为无法打开它们精美的外包装去一览真容而苦恼。现在,我把这些礼物给大家分享,希望有一天能得到打开它们的欣喜。
生:我看过很多写石窟的文章,领略了敦煌千佛洞精湛绝伦的壁画,龙冈石窟维妙维肖的万佛。此文虽然描绘的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石窟,却引得我一口气读完。
师:有没有想过提什么原因让你如此“迫不及待”呢?
生:从头至尾我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在吸引着我。
师:我也有同感。看来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复读全文不难发现,其实“神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从沉迷于谜团开篇,行文连抛五谜,最后携谜而出。整个过程都弥漫着神秘的气息。生:我知道了,作者所感悟的龙游石窟的特点就是神秘。
师:的确。相信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观察一定非常细致,否则不会发现这么多谜团,自然也不会觉得神秘。
生:看来观察是抓住景物特征的第一步。可是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因此感触自然也应不同。 师: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的就是这“不同”,否则千人一面,必然平淡乏味。生:明白了。另外,我觉得本文的用语也很精当。比如刚入洞时,环顾四周景致那一段用了大笔勾勒的手法,“立方体”“粗犷中随处透出一种美感”这些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语句。而在阐述神秘何在时,却适时使用工笔细描,比如描写凿痕的间隔距离、石窟顶壁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石柱所处的位置以及洞中石像等。但是,我觉得在用语方面有一点遗憾;大量的数据过于抽象,如果能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喻)将之形象化就更好了。
师:的确,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可见,即使抓住了景物的特征仍需灵活运用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否则难免茶壶里煮饺子。
生:我明白了。要写出景物的特征,一要找感觉,二要语言精当,两者缺一不可。
四、反馈
观赏某一景物,要写出它的特征,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夜观艾菲尔铁塔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郭奕慧
晚上,最激动不已的时刻来临了,我将登上高度居世界第三位的艾菲尔铁塔。
远远地,〖一个通体闪亮的巨大“A”字直插苍穹。流畅柔和的线条、超拔尘世的丰姿尽情演绎着“云中牧羊女的故事”。〗(我就看到它了,塔身上下为黄色的小灯所环绕,显得格外的富丽堂皇。)当我与它仅隔一水时,已是凌晨一点半了。(它给我一种华而不俗的感觉。)这时,在我的脑海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登上这座“奇迹之塔”,去感受一下人类艺术的强大魅力……
〖虽然我对建筑艺术不甚了解,但是驻足塔底,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刚才的秀美被此刻的刚毅替代了。〗(来到塔底时我才发现这座宏伟壮观的铁塔是由钢筋搭建而成的。)〖整个塔基由钢筋、水
泥构筑而成,而塔身则由一根根钢筋搭建而成。个体的刚造就了整体的柔,〗我不知道它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血汗,也难想像其设计者技术的高超。我站在这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下仰望塔顶,〖整个铁塔似乎向我直压下来,然而那夺目的光环又使我不得不驻足细赏。〗它让我头晕目眩,也让我心驰神往。突然间,灯光一暗,塔一下子被漆黑的夜所吞噬,不多一会儿,灯光又现,然而此时的塔已不再是一座“黄金之塔”,而是一座“星光之塔”,塔身上下有无数的荧光灯在闪烁,(一闪一闪,)颇有节奏,这给人一种繁星点点的感觉人。(仿佛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上,有无数颗亮晶晶的恒星在闪烁。)此时圆圆的月亮也从云中显现了,就着月亮看铁塔,又别有一事情趣。〖清冷的月光洒在硬冷的钢筋上,好似一层薄纱,遮去了冷峻,加添了柔情。〗
这时,有位同学在收集沙土,说这沙土是艾菲尔铁塔下的,有特殊意义;还有几位同学在调焦距,他们打算拍一张月光下的艾菲尔铁塔的照片。在我眼里,此时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我们都为自己的幸运而倍感欣喜。
遗憾的是电梯停开了,我们无法登塔观赏美景。〖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再次来到它的脚下,体味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五、提高
本文作者初游巴黎,面对世界第三高塔,感慨颇多,于是便有了此文。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紧扣一个“夜”宇,通过写塔上的灯光来展现铁塔的夜幕风采。但细细读来,本文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大家不妨给点儿建议。
生一:艾菲尔铁塔以其独特的造型著称,但是读完全文,我的脑海里毫无铁塔的整体概念。如果能在文章开头部分用大笔勾勒的手法描述一二则会有较好的整体效果。
生二:文中说到铁塔“宏伟壮观”、让我“心驰神往。头晕目眩”,这是作者当时的感受,但这属于概括性语言,比较抽象。能否在此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加以阐释。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夜赏艾菲尔铁塔。我们很想了解究竟铁塔神奇在何处?为什么能让作者如此赞叹?
生三:艾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体现了法国人的建筑和艺术风格。法国人一向以浪漫著称,铁塔或多或少渗入了这种气息。作者在文中诉说了多种感受,比如“富丽堂皇”“华而不俗”“令人头晕目眩”等,感觉比较散,能否再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境,理出最深刻的印象并以此为主线。这样也许线索更加清晰。
根据大家的意见,作者对原文稿作了修改。方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所加,圆括号中的内容删去。
六、激活
课外带领学生出游。事先确定某一景物(如桥)然后拍摄多组照片。回校后每人选取其中的一张加以描绘。然后投影所有照片,请部分同学朗读作文,其他同学“对号入座”。
七、创新
1.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是有时候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却不易发现美。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写景作文。
2.选取一首写景的诗词(古代、现代均可),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字数不限)
第三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大量课外阅读练习题目
一年级阅读课外阅读练习题
(一)
春天,阳光灿烂,田野里百花盛开。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香味。
1、短文共有
句话,写的是
季节的景象。
2、春天有灿烂的
;田野里
,散发出浓浓的
。
3、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4、春天,
、
、
都开花了。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春天开的花,它们是
、
、
.
(二)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古老而又高又大的枣树。春天,枣树上开满了浅黄色的枣花。夏天,花落了,枣树上结满了小青枣。到了秋天,小青枣慢慢地变了,变成了红红的大枣。这时,树上好像挂满了圆圆的小灯笼。
1、读短文,找出合适的词填在括号里。
( )的枣树 ( )的枣花
( )的大枣 ( )的小灯笼
2、文中“小灯笼”指的是
。
3、想想枣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再填空。
春天,枣树上
。
夏天,枣树上
。
秋天,枣树上
。
(三)
小鸡们跟着老母鸡跑,就像许多小球在地上滚一样。它们跟着妈妈学着找食物,小小的嘴到处啄(zhuó),有时,就在伙伴们的头上、腿上啄。冷了,老母鸡张开翅膀,那些小鸡就连忙躲到妈妈肚子底下暖和暖和。这些小鸡真可爱。
1、这篇短文共有( )句话。
2、短文里写了
和
。
3、小鸡们冷了,就会
。
(四)
放学了,满天都是乌云,就快下雨了。小红和明明来到学校给学校老师送雨伞和雨鞋。传达室的老爷爷看见他们这么懂事,高兴地笑了。
1、这篇短文有(
)句话。
2、天就快下雨了,
和
给老师送伞和雨鞋。
(五)
天亮了,鸟儿醒了,叽叽喳喳地唱着:“露珠儿,晶晶亮。好像小珍珠,挂在小草上。”太阳听见了,说:“露珠是什么样?让我看看。”太阳睁大眼睛对着小草使劲儿看,可是什么也没看见。
太阳呆住了,“咦,露珠儿呢,哪儿去了?”
1、天亮了,
醒了,叽叽喳喳唱着歌。
2、露珠儿,晶晶亮,好像
挂在小草上。
3、露珠为什么不见了,是因为( )
A、太阳出来了。 B、露珠掉在地上了。
(六)
冬姑娘来到公园。她看到许多许多的人,有的在滑雪,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雪仗、堆雪人,写诗、画画、拍照留影。他们都被美丽的风景迷住了。
1、这段短文共有(
)句话。第二句中写的活动有
、
、
、
、
。
2、这段话描写的是
季节。
(七)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1、这段话有(
)句。
2、用“——”划出写桃子多的词,用“~~~”划出写桃子长得好的词。
(八)
我是一粒种子。春天到了,我才发芽。谢谢太阳和雨水,是它们帮助我长大。现在,我已经长得很高了。到了秋天,我就会结出肥肥果实,农民看了可高兴啦!
1、“我”是
。
2、“我”在
(时候)发芽,在
(时候)结果。
3、和
帮助“我”长大。
(九)
春天来了,小草儿们慢慢地染绿了大地,柳枝上长出了嫩嫩的绿叶。蓝天上飘浮着淡淡的白云,红红的太阳撒下温暖的阳光。远处一片片野花儿都开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
1、短文共有(
)句话,主要是写
(季节)的景色。
2、短文中写了小草、树枝、
、
、
、
、
、
、等,可以看出春天
。
(十)
羊要吃山顶上的草。
羊爬呀爬,它累(lèi)了,爬不动了。它想: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
羊又向山顶爬去。
1、短文共有(
)段。第二段共有(
)句话。
2、山羊在爬不动的时候想到什么?在文中用“——”画出它想的句子。
3、你认为最后山羊能吃到山顶上的草吗?在括号内打“√”。
A、能(
)
B、不能(
)
(十一)
棉花白,谷子黄,
红脸关公是高粱。
冬瓜矮,南瓜胖,
丝瓜上架细又长。
1、这首诗一共写了
种植物,这些植物分别是
、
、
、
、
、
。
2、写颜色的词有
、
、
。
(十二)
原野上,长满了青青的草和许多黄色的野花。这是小蜻蜓活跃的天地。小蜻蜓,身体轻,看上去好像一架小飞机。有时在花间飞舞,有时轻轻掠过水面。这里飞飞,那里停停,过着悠闲的日子。
1、蜻蜓活跃的天地在哪里?(在括号内打“√”)
小河边(
)
大树下(
)
原野上(
)竹林(
)
2、小蜻蜓看上去像什么?(在括号内打“√”)
小蜜蜂(
)
小飞机(
)
小燕子(
)
小火箭(
)
3、能把上面的内容画下来吗?试试看:
(十三)
天上的云姑娘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早上,云姑娘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傍晚,云姑娘穿上一身红红的衣服,快下雨时,云姑娘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
1、这段话有(
)句话。写了云姑娘
和
时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十四)
过了几天,白菜长出来了。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白菜很快就长大了。
1、这段话共有(
)句话。
2、用“——”画出写小白兔做了什么的句子。
3、用“﹒”标出你喜欢的词语。
(十五)
电的用处可大啦!有了电,电灯就会亮,还可以看电视、蝗听音乐。爸爸说,有了电,工人叔叔会生产出许多东西,我们的生活会更好。
1、在正确的音节后面打“√”。
就(jiù
jìu)
叔(shū
sū)
许(xǔ
qǔ)
处(chù
cù)
会(huì
kuì)
更(ɡènɡ
ɡèn)
2、这一段话共有(
)句。
3、从这一段话中我知道
。
(十六)
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pú)萄(táo)。黄澄澄(dēnɡ)的是梨,红通通的是枣。
1、这一段话共有(
)句。
2、这段话中写了颜色的词语有
和
。
3、这段话写了哪几种果子?用“——”画出来。
(十七)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梨花白了,迎(yínɡ)春花黄了,柳树绿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青蛙醒了,这一切的变化真奇妙啊!
1、写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
、
、
2、写了哪些植物,请用“——”在句子中划出来。
3、写了哪些动物,请用“~~~”
在句子中划出来。
(十八)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1、儿歌中说的星球有
、
、
、
2、月亮比地球
,太阳比地球
。
3、最小,
最大。
(十九)
我有一个布娃娃,可漂亮啦!那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我的。娃娃有一对黑宝石的眼睛,红苹果一样的脸蛋,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娃娃头戴(dài)太阳帽,身上穿着一条红色的裙(qún)子。真可爱!
1、这段话有(
)句。
2、请用“~~~”画出写娃娃的长相的句子。
3、请用“——”画出写娃娃穿着(zhuó)的句子。
(二十)
刺(cì)猬(wèi)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fēnɡ)利(lì),门牙特(tē)别(bié)长。刺猬的四肢(zhī)很短,跑起来却很快。它的爪(zhuā)子非常锐(ruì)利.它浑(huú)身长满了又短又密(mì)的硬(yìnɡ)刺。
1、这段话共有(
)句话。
2、这段话是围绕
这句写的。
3、这段话在写刺猬外表时先写了头、
、
、和
,又写了四肢,最后写了
、
。
(二十一)
春风轻轻地吹着,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好像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苹果。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1、这段话共有(
)句话。
2、用“——”画出第三句话。
3、这段话中一共提(tí)到几种果树?用“~~~”画出。
4、写出表示颜色的词
、
、
。
(二十二)
奶奶家的院子里种了几棵牵(qiān)牛花。细长的藤(ténɡ)上长满了碧绿的叶子。早上牵牛花迎(yínɡ)着朝霞开放,有深红、浅红、蓝色、紫色,五颜六色。就像一个个小喇(lǎ)叭(bā),可爱极了!
1、这段话共有(
)句话。
2、第(
)句写藤(ténɡ)和叶子;第(
)句写花。
3、写出表示颜色的词:
、
、
。
(二十三)
星期五一下课,我和小红就来到图书馆(ɡuǎn)。我们借(jiè)到书,就坐下来专心地看,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我们都很爱惜(xī)书,谁也不在书上乱(luàn)画,看完一面,就轻轻地翻(fān)过去,再看另一面。
1、这段话共有(
)句话。
2、这段话讲
和
(谁),
(什么时间),来到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3、用“——”画出描写我们专心读书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我们爱惜书的句子。
(二十四)
一天,公鸡对青蛙说:“我的本领最大,太阳是我叫出来的。”青蛙说:“你夜里能把太阳叫出来吗?”公鸡边走边说:“能!”
这天夜里,公鸡大声叫起来。过了一会儿,外面真的亮了。公鸡可高兴了。哪想,主人把鸡关了起来。原来,公鸡看到的是电灯的光。
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1、文中共有(
)个自然段。
2、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①太阳是公鸡叫出来的。
②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3、——”在原文画出公鸡说的大话。
(二十五)
虹
云散(sǎn)啦,雨停(tínɡ)啦,太阳公公笑眯眯。
小朋友,望(wànɡ)天边,一道彩虹真美丽!
彩虹颜色有几样?
认真看,数仔细:
红橙(chénɡ)黄绿青蓝紫,一二三四五六七。
1、云
啦,雨
啦,
出来啦,天空才会有彩虹。
2、彩虹的颜色有
种,分别是
、橙、
、
、
紫。
(二十六)
羊妈妈收菜羊妈妈带着小羊到菜园去收菜。
他们走到萝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个萝卜。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最好吃。“
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小白菜。小羊要吃白菜的根。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呢!“
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呀!“
1、
羊妈妈带着小羊到了哪些地方?
答:(1)
(2)
(3)
2、填空。
(1)西红柿的
好吃。 (2)萝卜的
好吃。 (3)白菜的
好吃。
3、这段话共有(
)句。
(二十七)
春天到了,姐姐带着弟弟到公园玩。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粉(fěn)的、有白的、有黄的,真好看。弟弟要摘(zhāi)花,姐姐说:“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
1、这段(duàn)话共有( )句。
2、这段话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表示颜(yán)色的词有
、
、
、
(二十八)
植物传播的方法很多。除了靠人的采摘传播以外,有的树木是靠风力传播种子,可以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的靠水来传播,像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在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处。有的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着粪便排出来传到四面八方,如石榴、樱桃、野葡萄、野山参等。松子是*松鼠储存过冬粮食时带走的。
(一)
填空:
1、“有的靠水来传播,像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在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处”。这句话是短文的第
(
)句。椰子树的果子叫
。
2、植物传播种子有很多(
),除了靠人采摘传播外,有的靠
,有的靠
,还有的靠
。
(二)
读文,判断句子:(错的打“×”
)
(1)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好。(
)
(2)椰子树生长在海边。(
)
(3)石榴、樱桃都是*粪便传播种子的(
)
(4)“松子”是一种动物。(
)
(5)小鸟很爱吃植物的种子(
)
(6)读了短文,我知道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各不相同。(
)
(二十九)
两只羊
一天,一只白羊从南面上了独木桥,一只黑羊从北面上了独木桥。他们同时来到桥当中,白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黑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
它们谁也不肯让谁,就打了起来,不一会儿,只听到河里“扑通!扑通!”的响声,它们都掉到河里去了。
1、短文一共有
(
)个自然段。
2、拼读下列音节,并在文中圈出这些词语:
(1)
dú
mù
qiáo
(2)tóng
shí
(3)běi
miàn
(4)xiǎng
shēng
3、填空:
(1)
和
在独木桥的
相遇了。它们都要对方
,让
先走。
(2)两只羊谁也
,就打了起来,结果都
。
(3)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把它写在括号里:
(
)——(
)
(三十)
猫是捉老鼠的能手。它的耳朵很灵敏,能转来转去,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辩出。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狡猾的老鼠逃不过它的眼睛。猫的胡须像把尺,能测出各个洞的大小。猫的脚爪上有锋利的爪子,能爬树、跳墙、追捕老鼠。
1、短文有(
)句话。
2、段文写了猫的(
)、(
)、(
)和(
)。
3、用“
——
”划出描写猫的耳朵的句子。
4、这篇文章主要写:(选择正确的“√”)
①猫的耳朵很灵活。……………………………………(
)
②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
③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子。…………………………(
)
第四篇: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不论哪种文体,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检验,拼音、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体系的语言情境中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滞后的教学观念必然催生低效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导致低质量的教学成果。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以讲为主,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索然。在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的浪潮下,笔者就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做如下论述:
一、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首先就要从自身教学态度的改变做起,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可以巩固基础知识的方式方法予以保留,对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果断的舍弃。在高中语文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组,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拆分成三个任务:“荷塘”“月色”“作者心境”,各个小组来领取任务,将文中直接描写景色或者心情的句子记录下来,比如,文中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表达了作者初入荷塘时的欣欣然,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领略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皎洁的月亮、泛着月光的荷叶,以及作者随着景色变换的所思所想带来的心境的不断变化。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时期,制作包含符合特定年代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展现历史原貌的幻灯片,通过放映影像,将那个年代的战火纷飞与幽深静谧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感受冲击,体会作者的心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 延展课外阅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土壤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学,要向更广大的课外读物延伸。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更应该具有选择性,不仅是读物的选择和甄别,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完成阅读的积累和对语感的培养。
(一) 精读。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高中阶段的学生适合读名家散文和简短精干的短篇小说。合适的读物具备以下特点,短小且优质,阅读时间少;言简意赅,便于学生理解;脉络清晰,便于学生吸收和模仿。
例如,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老画家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女画家在常春藤上画上最后一片叶子,给女画家带来了希望,最后女画家恢复健康,老画家却因为冒雨画下叶子而死去。教师通过解构这篇小说,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对文中怎样围绕叶子进行描写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描写当中。精读优秀作品是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 泛读。科学合理的泛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开阔眼界,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便能掌握解构文章,提炼主旨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文章书籍。例如,丰富文采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丰富写作风格的《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茨威格小说选》等让学生通过泛读扩展知识面,在锤炼阅读方法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这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中教材的学习是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课下的延展阅读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要坚持,一天看、两天看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来说,良好的习惯不只是读,需要学生手眼并用,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的学习中,由于是文言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中甚至都不通畅,自然就更加不清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这时就需要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备注,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目”字为动词,意为“看向”“使眼色”等类似的字词,教师一定要叮嘱学生在一旁进行备注,以便能顺畅地进行阅读,完整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始于兴趣,精于方法,终于坚持。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希望本文能够给奋战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郝朝良.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文旭.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吴燕慧,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正兴学校。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