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通用)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通用)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总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既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 原理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八、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九、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归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认识秩序,要求我们遵循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知识整理: 基本概念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基本原理

十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

十四、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要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的倾向。

十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发展。

2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⑵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⑴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⑵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⑶反对①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五、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和现实依据:

⑴唯物论依据:是意识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⑵辩证法依据: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⑶认识论依据:认识总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实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5、价值观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

(1)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2)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总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命题研究:

1、为什么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2、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怎样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做到身处顺境头脑清醒,身处逆境,不悲观、不消沉。

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周围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做到趋力避害。

3、为什么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样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向前发展。

4、量变引起质变有哪两种情形?

(1)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2)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5、为什么说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6、为什么说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2)因为新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 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7、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方,它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有表现尤为明显。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哪里?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9、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高中时期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知识,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容易绝对化。青年学生要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就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

(3)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作出更大的贡献。

[拓展延伸]

1、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和条件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也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和“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说法是否矛盾?

(1)两种说法不矛盾。他们是从不同侧面思考同一问题,前者是从静态来看,后者是从动态来看。

(2)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外部矛盾的影响下,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及地位发生变化,使主、次方面发生转化。一旦这种转化实现,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这两种说法是有内在联系的。

3、澄清在内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1)不能认为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性作用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即通过促进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2)不能认为内因的作用可以离开外因。内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

(3)不能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不能认为内因决定着外因。

4、有质变不一定有发展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5、澄清量变和质变关系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1)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因此,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2)只要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才会发生质变

(3)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正是这两种状态的相互交替,才构成了事物永恒发展的过程。

(4)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

质变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它们的力量增减和地位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双方依存关系破裂、统一体瓦解,从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量变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它在力量上的增减,但这种变化是在统一体内部进行,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和统一体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无论是质变还是量变,都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当然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将其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6、把发展的实质等同于发展的总趋势。 发展的实质构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总趋势包含着发展的实质,但二者不能等同。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

7、发展的含义、原因、状态和趋势的内在联系

发展作为哲学概念,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作为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内容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从状态和形式上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动力和原因上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矛盾;最后从趋势和途径上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为什么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饿根本内容,即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它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所以,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9、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坚持唯物论是统一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究竟“怎么样”的问题,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3)同样,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之中。必须坚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10、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 哲学中的这“两个对子”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规定了在世界的状况怎么样问题上的方向。第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从来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1. 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此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二者是统一的。

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理论意义: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④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① 人类依赖于物质社会。②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由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 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含义: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① 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 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③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 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客观性。 8.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发挥的条件(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哪几点?):

含义:又称主观能动性,指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条件:①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 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

9. 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其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其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表现在:

①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且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此二者相互关系如下:

①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 二者相互联系:共性是个性的本质,个性是共性的基础,二者不可分离。 ③ 二者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变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必然结果,且二者可相互渗透:

第一,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第二,质变的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如求学问的三个阶段。

12.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所谓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所谓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或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3)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实质),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总趋势。 13.思考:结合辩证观谈谈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辩证观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筛减、增加,旧文化被淘汰,新文化不断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此不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壮大,而外来文化亦经历从人们因感兴趣而对其加以肯定,发现弊端又加以否定,之后了解其文化内涵对其进行否定之否定。

总而言之,辨证的否定观实质为“扬弃”,即保留优点,克服缺点。 14. 结合量变到质变规律谈谈对自身成才的作用: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日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再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应充分估计成事的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知识的积累如此,人生的道路亦如此。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产生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1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为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7.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①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每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二者辩证关系:a.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辨证转化的。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本性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实践且只有实践,才能满足这一条件。 (2)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0.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没有别的客观标准。

(2)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历史局限性。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1.试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答: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辩证关系为: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③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它的变化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它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和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保存公有制基础上对一部分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做出恰当改变,以使这些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使其从阻碍生产力发展变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系。这一规律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23.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1) 规律: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发展有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对生产力发展有阻碍作用。

(2) 这一规律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改变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 把握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基础,它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目的是为了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5.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2)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2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1)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即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①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② 阶级分析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阶级背景中去,确定阶级性质。 28.资本主义萌芽的途径:①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②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29.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① 利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② 利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0.商品经济的含义及产生的途径:

含义:是以交换为目的所进行的经济形式。

途径:① 社会分工的出现。②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劳动者。

3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均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是社会属性。二者既对力,又统一。其对立性表现为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其统一性体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则属于使用价值之中。

32.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有用劳动,其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其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3.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价格波动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

第二,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

第三,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作用:第一,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3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7.劳动成为商品的条件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条件:①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②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特点:①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的费用。

②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一般商品,使用价值消耗,价值也消失,而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不会随使用而消失。

3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剩余价值。 3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40.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41.垄断的实质: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2.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特点:① 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② 劳动结束后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 价值增值的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和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4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44.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含义: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45.产业资本运动的前提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46.社会总产品的含义及其实现问题:

含义:是社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作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

实现:通过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来实现。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实物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形式出售,实现货币值。 实物补偿:如何用货币形式购买到再生产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47.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要求社会两大部类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48.资本主义工资:

①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②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但以劳动价格现象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资本主义工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 ④现阶段工资的提高改变不了工人被剥削的地位。 49.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或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其职能是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① 资本主义的民主实质是“金钱民主”。

② 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是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的。

③ 资本主义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构。

④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以“三权分立”原则为依据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构组织形式。

⑤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

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核心是利己主义,表现为拜金主义。

本质: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0.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①个体资本生产所有制的变化;②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的变化;③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变化;④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52.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5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四篇: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总结摘要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第一方面为根本。③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基本派别;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

①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②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性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只在主管或者客观范围内兜圈子都无法判明认识的真理性,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这样时间就能直接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来检验认识和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减少或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②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上述劳动生产率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哪些职能形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剩余价值③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

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 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指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具体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运动,从而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即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种前进、上升的性质,首先取决于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事物的发展又具有前进的曲折性,它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斗争的过程有回复,前进的趋势有后退,对于革命阶级和政党而言,前进中的曲折也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是一种曲折情形。另一种曲折情形是犯了错误而不得不走“之”字形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新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但是事物的发展又不是直线平坦的,而是曲折前进的,因此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两种错误观点,前者片面夸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后者否认发展变化的上升的、前进的趋势,实质是否认发展,它们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因此要坚定信念,有决心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 试述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受到价值的制约。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

2008-04-25 13:29:22| 分类: 教学素材|字号 订阅

[辩证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 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 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

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

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第三,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②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反对: 不尊重规律的主观蛮干的冒险主义(唯心主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形而上学)。

运用:培根说过: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观】

8、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用辩证法有关原理分析:坚持科学发展观。 9.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10、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原因和结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把握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反对: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及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辨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又是联系的,二者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依赖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状决定整体的性状及变化;部分又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整体性状影响决定部分性状及变化。)

方法论: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没有全局观念;忽视局部的作用。

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观】

12、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运用: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如何理解?

13、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辨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体现了什么哲理。着力自主创新。

15、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时存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反对:片面强调外因或只讲内因的错误观点。

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坚持对外开放。

16、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信息地向前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的数量没有变化,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具体要求:①坚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运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体现的哲理。

17、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的成长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对新事物的成长持怀疑态度;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条直线,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运用: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矛盾观】(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8、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19、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20、矛盾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反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2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用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

运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哲学依据。

2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也有各自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对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的千篇一律、一刀切。

运用:“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内容: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致电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反对:反对片面强调普遍性和片面强调特殊性。

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

24、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抓中心、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反对:不分主次的均衡论,只抓中心的“单打一”,将主次矛盾绝对化的静止的观点。

运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哲学依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25、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认识事物既要全面,又要抓住本质和主流。 反对: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混淆事物的性质。

运用:党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存在腐败现象,这是支流,但如果发展下去,就会改变党的性质,就会亡党亡国。

26、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27、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①唯物论与和辩证法尽管都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存在着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辩证法主要揭示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充满矛盾的世界。②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是唯物的辩证法。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方法论: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坚持从全面的、发展的实际出发。 反对:反对分割两者联系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运用:“经济工作要上去,领导干部要下去”(调查研究) [认识论原理]

2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反对:只强调规律客观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观点,也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29、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根本动力、检验的标准、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反对盲目实践和空洞的理论。

运用:实践出真知;没有革命的实践就没有革命的理论(恩格斯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30、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31、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只是一定阶段、一定层次、一定范围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扩展、发展认识。 反对:任何僵化的、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运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2、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原理内容:合理的科学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干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新哲学依据:唯物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辩证法〈事物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合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认识论〈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

[人生观、价值观原理]

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反对:反对历史唯心史观,反对以错误的思想为指导。

运用:重视社会文化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建设;适时调整宏观政策。

3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35、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方法论:要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反对:反对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

3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者缺一不可。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和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认识到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又要认识到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反对: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反对割裂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运用:王顺友、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

37、人生价值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中主观条件包括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方法论: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目标、人生理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条件。

反对:反对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愿去创造条件;或者不实际出发,盲目蛮干。 运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难得的机遇,青年人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器。

38、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

方法论:要树立崇高理想,又不能脱离实现;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反对:反对心无大志、眼高手低、脱离实际。

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反对:认为“英雄造成时势”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运用:我党加强党的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40、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两者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方法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反对:反对只要改造了客观世界,就自然而然地改造了主观世界。 运用: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