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第一篇:27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第 1 页共 5 页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文章形象生动,语言精美的特色;学习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4、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湖心亭看雪》,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湖心亭”指西湖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学习生字:
更定(gēng)是日
余拏(ráo)一小舟
拥毳(cuì)衣炉火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芥(jiâ)
强(qiǎng) .....
三、古汉语知识:
1、古今异义:
(1)、余往西湖。(余:我。今义:剩余,多余。) .(2)、余拏一小舟。(拏:撑、划。今无此义。)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常用于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等义。)
(4)、是日更定。(是:这,代词。课文指第三天。今常用于判断。) .
2、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2)、与余舟一芥。(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主要描绘了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点染出西湖雪景的风采。
2、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五、教师小结: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生字词,
2、小品文的创作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性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
二、整体感知,翻译课文。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从听觉来写。)(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4、“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明确:一个“独”字,显示了作者异俗傲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思想品格。也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6、齐读第二段: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明确: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教师小结:
“独钓寒江雪”的人,钓起的是一份心情;冒着严寒踏雪的人,踏出的是一条坚毅的路。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28、湖心亭看雪
1、赏雪: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奇)
2、奇遇:两人对坐,三人同饮。(痴)
————雪天奇遇,痴迷山水。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精神世界。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湖心亭简介
1、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â) 喃喃(nán) 长堤(dī) 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â):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语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齐读课文
(5)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对照。
四、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五、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抽象、概括)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4、渲染的例子: (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一个女人的悲剧》
六、比较阅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红楼梦》中有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七、结束课文: 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诗歌。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课文。 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 形象,具体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3、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永安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上语文科教学案
课题:29《湖心亭看雪》 课型:赏读课 主备课:马杰能
审阅: 已批 讲课时间: 2013 年 12 月 20 日 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学习课时:1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完成情况
课前自学
1、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宗子,号
,
(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 。 (2)大雪三日,
。
(3)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
,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而秋天的西湖萧瑟飘零:“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哦,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6)在文学花园里描写雪景的诗句也不少,如“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喻雪,表现雪的大和猛,可谓妙矣;“
”(刘义庆《咏雪》)谢道韫生动形象地描摹雪花漫舞之轻盈状。“
,
”(柳宗元《江雪》)中“绝”、“灭”二字画出天寒地冻,人迹绝迹的雪景。“
,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用夸张手法展现了壮阔雪景。而张岱眼中的西湖雪景是“
,
,上下一白。”
2、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沆(
)
砀(
) .....雾凇(
)
长堤(
)一芥(
)
铺毡(
)
喃喃(
)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是日更定:
⑵余挐一小舟:
⑶拥毳衣炉火:
.....⑷独往湖心亭看雪:
⑸湖中人鸟声俱绝:
⑹雾凇沆砀:
....⑺上下一白:
⑻惟长堤一痕:
⑼与余舟一芥: ...⑽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⑾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⑿客此:
⒀及下船: .....
4、一词多义的解释
⑴更:是日更定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⑵一:上下一白 (
) 长堤一痕
(
) ⑶白: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
)
⑷与:选贤与能 (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
1 ⑸是: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
⑹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
)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5、 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白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第二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读顺、读通课文。
三、走进作者
四、课堂学习与探究 1.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一个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2)从文中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3、注释
口头翻译课文
4、课文深入分析:A、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状况的句子?
(2)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4)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性格 ? (5)文章结尾处舟子说张岱“痴”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五、小结,反馈小测。
《湖心亭看雪》课堂小测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不复出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启窗而观 C、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D、上下一白 通计一舟
2、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3、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第五篇:张静中学《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张静中学《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
崇祯 (chóng zhēn)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â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â):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请同学试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举手提问或同学讨论;如无太多疑问,则请同学试译段落(可直译,可意译),其他同学评价。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 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4、渲染的例子: (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板书: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 形象,具体 有感于西湖的诗
1、【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2、【宋】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6、【唐】白居易《杨柳词》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杨柳深处是苏家。
7、【唐】白居易《西湖留别》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8、【唐】白居易《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9、【唐】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0、【唐】白居易《杭州回舫》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11、【唐】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12、【唐】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13、【唐】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14、【唐】李绅《重别西湖》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15、【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党。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16、【宋】孙锐《平湖秋月》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17、【元】赵子昂《岳鄂王墓》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18、【元】尹廷高《雷峰夕照》
烟光山色淡演钱,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19、【元】贡性之《涌金门见柳》
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折取一技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20、【明】万达甫《南屏晚钟》
玉屏青障暮烟飞,给殿钟声落翠微。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增归去扣柴扉。
21、【明】董斯张《夜泛西湖》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22、【明】张煌言《忆西湖》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23、【明】杨周《苏堤春晓》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24、【明】王瀛《曲院风荷》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25、【清】陈糜《双峰插云》
南北高峰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
26、【清】许承祖《湖心亭》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27、【清】许承祖《花港观鱼》
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
28、【清】田庶《西湖柳枝词》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29、【清】黄任《西湖杂诗》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30、【清】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31、【现代】郁达夫《南游吟草》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有关咏雪的诗
一、咏雪诗:(部分)
1、《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雪梅》(其一)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二、咏雪佳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唐,李白《清平乐》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