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反思
第一篇: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具体模式在不断进行革新,高中教育也是如此。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了明确的要求,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是现如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于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要格外重视,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本文首先对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现状进行介绍,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的教学策略探究,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小说作为我国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文化教育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我国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文本也是基本考点之一,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小说类文本尤其重视,这也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小说类文本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现状
(一) 教师教学素养还有待提高,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在小说类文本教学中也是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长期以来难以形成合适自身发展的教学风格,自己的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教学共鸣无法产生,既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在小说类文本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僵化
在现代的高中?Z文教学中教师对小说类文本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能满足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还是以过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模式僵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先是作者,然后是作品,最后是中心思想和意义。而学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完全没有自主性,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 重视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有效吸引学生兴趣
对于小说类文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小说素养,只有具有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通过自身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重视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能力,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
(二) 丰富教学模式,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仍然选择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按照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正音正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表达技巧这几大部分进行教学,使教学缺乏新意。时代在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目标也日益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需要。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已经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课前或课外的学习,教师的实际价值范围逐渐缩小,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还需在课堂上实现并完善。这就需要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是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进行视频展示,还可以通过课下进行实践等方式进行课后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高中必修三中的鲁迅先生的《祝福》时,除了必要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课件,进行视频和图片的展示,通过音乐画面将学生引入到祥林嫂的故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等相对有效的教学模式外,有必要让学生走进鲁迅生活的时代,阅读同时代的相关作品,真切地去体会祥林嫂所处环境的绝望与悲哀,时代的悲剧亦或是性格悲剧都需要学生自主的去发掘,从而感染学生去深入思考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三) 在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积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体现自身风格,发挥更多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必要的主动性和对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五中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抛出一些问题,如“你眼中的翠翠什么模样?”“为什么作者在叙述她的爱情中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大团圆结尾?”“这样的故事的结局为什么又让人称颂?”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自读和思考,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索以及必要的讨论,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并进行记录总结。在相对简单的文脉梳理和角色评价部分,可以通过小组竞争性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学生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高中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中注意教师素养的提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教学思维,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平.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7.
作者简介:李兵,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反思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三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我的梦想是拥有一辆法拉利” 高三语文组 单华
一日在课堂上,偶然聊起了梦想,高中三年还从未了解过孩子们的梦想是什么,我饶有兴趣地问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本以为高三的孩子比较矜持或许不太乐于谈论这种话题,没想到大家反应热烈,各种梦想扑面而来。我就在这嘈杂的回答中听到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我想拥有一辆法拉利。”
顿时哄堂大笑,同学们善意的嘲笑并没有让他面露尴尬,我笑着向他确认,他依然坚定地说:“是的老师,我的梦想是拥有一辆法拉利。”然后递给我一张打印的图片,“就是它,老师。”我轻声制止了同学们的嘲笑,对他说,“到时候我可以坐你的法拉利兜兜风吗?”“当然可以,老师!”少年灿烂地笑着。
这算是守护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吗?记得铁凝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感情。我这里把“少女”换做“少年”,同样适用。
这个孩子叫魏泰昱,高一时就在我的班。自从我们有了这个约定,我就时常敲打他,别的不多说,打瞌睡的时候我拍着他的肩膀:“嘿,同学,别忘了你的法拉利!”魏同学立刻精神百倍,我窃喜:原来梦想的力量这么伟大,还好我没有使它破碎。
其实这个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高一高二对学习不是很上心。然而在我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任何学生的梦想都是值得敬畏
的。我谨记着《第56号教师的奇迹》的作者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书中的一句话: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这个约定到现在已有几个月,在这期间我看到了他的努力,并且他永远都是那么精神百倍。他的变化让我欣喜,我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即使我无法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样疯狂,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或许某天,他已然忘记了在高三的某次课堂上说出的梦想,但我坚信,他一定会记得他为了梦想付出了什么。我想即便这样,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我的梦想是拥有一辆法拉利”,我并不认为这很可笑。在我看来,这和梦想做一名科学家是同等伟大的。这是学生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守护他们的梦想,并督促他们为之努力奋斗。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在大力推行“提质减负”的当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趋势下,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计算机和驾驶技术的是新时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记得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二、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三、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结自己的课堂问题如下:
1、重感悟,轻分析。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中国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