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版) 颁布后新增设的专业, 由于是目录外专业 (专业代码为071403W) , 因此,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版) 中并未对其进行较为详细说明。那么如何认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怎样建设好这个前景非常广阔的专业, 是摆在高等教育者, 尤其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育者面前, 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根据对国内设置资源环境科学专业院校的广泛调研,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实践, 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在此阐述, 以期更多同仁关注这一问题。
1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设置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整和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标志和内容的专业设置, 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因此,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4月以教高[1997]13号文发出《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 并开始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的修订。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98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版) 颁布后,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进行了本科专业整理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版) 中, 将1993版专业目录中的土壤农业化学专业090108 (部分) 、农业环境保护专业090305 (部分) 、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090604 (部分) 和农业气象专业070904 (部分) 合并设置了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 该专业的设置体现了“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适应性”的主导思想, 遵循了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于2001年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教高[2001]5号) , 明确指出: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 是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本科专业建设的共同趋势。
在深刻领会教育部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力和办学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先后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090403) 调整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071403W) , 或直接增设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071403W)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相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来说, 由农学门类调整为理学门类, 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口径, 专业基础进一步加强, 专业面向更加广阔, 专业提升的后劲更足了。
2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理念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作为新的交叉性专业, 具有非常广阔的专业前景。在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国内外热点问题、国家对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投入日益增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下, 掌握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有关资源与环境领域科研人员、行政及企事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必备条件。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明确定位。综合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 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是一致的。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特性与知识, 熟悉我国的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等基本国情;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具备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专业技能, 掌握提高水分、养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同时, 又强调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宽口径、厚基础”最终落脚在学生就业面向的广阔上, 学生毕业后能在资源、环境、土地、环保、化工、农资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强劲优势。
3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培养目标落实“强技能、重实践”的方针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等绝大多数学校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版) 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 保留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技术、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生态学等课程, 增加了资源环境系统分析、环境化学、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分析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与修复技术、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等资源环境方面强化技能的主干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技能, 特别是资源环境化学分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大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宏观和微观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既秉承传统的农业资源基本理论及技术, 又突出加强现代资源环境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4 关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
4.1 专业口径应“宽而不散”, 基础应“厚而不泛”
绝大多数学校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由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整而来的, 即便是新增设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也大多参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进行定位和建设。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由土壤与农业化学、农业环境保护等四个专业合并设置的, 加上教育部在专业调整时非常强调“宽口径”, 因此,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宽口径”一方面是贯彻教育部的精神, 另一方面也是专业渊源的不可避免。如何使专业口径“宽而不散”, 基础“厚而不泛”, 应当是资源环境专业教育者首先面对的战略性问题。
4.2 如何解决课程较多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矛盾
机械地贯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精神, 容易导致课程设置较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交叉性、新兴性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何解决课程较多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矛盾, 应当是资源环境专业教育者解决的具体问题。
4.3 各个学校是否应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不同专业方向
教育部明确指出, 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设置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 是否应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不同专业方向, 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应当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育者值得探索的问题。
4.4 应尽快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做出较详细的规定, 避免出现专业建设上的混乱
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版) 中所列目录内专业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等。并且, 明确指出: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文件。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 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 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 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 以及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而对目录外专业却没有说明, 这样势必造成专业建设上的混乱, 给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择和学生就业带来麻烦。因此, 应尽快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做出较详细的规定或说明, 应当是资源环境专业教育者积极呼吁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的基础上,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实践, 探讨了新建专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和方针, 对专业建设中面临的课程较多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方向设置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 王敬国, 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4) :40~44.
[3] 霍新林.论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综合改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158~160, 171.
[4] 胡宝清, 严志强, 廖赤眉.地方院校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