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论文(精选)

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论文(精选)

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论文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已任, 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为学生尽力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那么, 教学中如何依。

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论文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已任, 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为学生尽力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那么, 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 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1.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必要。如针对不爱提问的学生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成功,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闻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2 数以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知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 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能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如教学“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时, 为了扫清学习障碍, 上课伊始,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两个平面。设问:“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会对此观察并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又设问:“你能说出为什么平行吗?”“以前见过类似于此的问题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与一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这里, 教师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实例, 即激活了学生学习“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兴趣, 又引发了学习记忆中的“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为“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意义的建构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 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 更多的是在复现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和组合, 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时, 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教学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 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为此, 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先对问题做整体分析,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 再由表及里, 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 由此及彼, 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 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 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 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 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 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 从而扼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求实创新, 也意味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协同发挥作用, 在智力因素中, 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创新的思维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用非常大。在创造性思维中, 应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互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冒险精神、创造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久的忍耐力, 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时, 必定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其间由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系统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