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集锦)

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集锦)

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个性化预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依自己心智、情感、意趣对语文学习进行前期的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准备性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去感知新的。

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个性化预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依自己心智、情感、意趣对语文学习进行前期的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准备性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去感知新的课文, 去开展观察、查找、搜集、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过程。“个性化”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是预习符合学生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在预习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个体化行为。

1 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的意义

1.1 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

十八世纪,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五段教学法”, 其第一步就是“预备”。美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在教学管理上以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为主。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是一种个性化的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1.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后课改时代”, 在推进过程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语文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在课堂中, 教师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先导, 辅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 突出学习能力的提升,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中, 在课堂呈现的方式方法中,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激发个性潜能,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和新课程的呼唤。

2 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预习习惯的原则

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制约智力发展, 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和弥补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应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2.1 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教育类辞书中将因材施教定义为: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 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1]。现代有些学者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新解, 提出因材施教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因“人”施教, 还应包括因“文”施教、因“物”施教、因“地”施教[2]。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化预习习惯中的因材施教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教师在日常课堂观察中, 注重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实际意义与生活经验上的学习活动的效度是比较高的。另外,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放大学生的特长。

2) 分层要求。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出不同的要求。这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年段特点, 布置不同的预习要求。

3) 鼓励灵活多样的预习方法。如读、写、抄、诵等。

4) 关注特殊学生。对于较难达到教师预习要求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点滴的成功和微小的进步, 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 要穿插安排一些难度较高的预习任务, 并给与机会进行全班展示。

如我在教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14课《莫高窟》一文时, 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基本预习:抄写10个生字, 并组词。在文中圈出课后9个四字词语, 并抄写2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性预习: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提出文中不懂得问题, 并批注在书;体会第三自然段中的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性预习:收集敦煌莫高窟的相关材料, 制作成幻灯片。基本练习为每位学生预习的必须完成内容, 选择性预习是在三个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 不必全部完成。拓展性练习是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舞台, 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这样的语文预习, 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凸显了小学语文预习个性化, 也提高了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2.2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之一。一般是指教学工作既要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 又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序列, 以使学生有次序地、系统地、逐步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这一原则, 并强调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逐渐成为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成熟的教学原则。通常人们在谈到循序渐进原则时, 大多是从比较具体的层面上——确切地说是从教学的过程、方式和方法上来理解的。但是, 要想把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序列很好地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两个序列的有机统一, 把循序渐进原则仅简单地理解为只对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从更高的视野来对循序渐进原则进行重新审视, 尤其从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来审视, 才能真正实现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序列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 在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主要内涵是, 在预习中抓住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序列的最佳结合, 在儿童发展的最适宜的年龄阶段采用最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预习方式与方法, 教给他们最适宜的教学内容,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快速和高效。所以,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是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的重要保证。

3 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3.1 具体要求阶段

学生在未经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 他们在预习能力上的水平参差不齐, 或许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这项能力。最初阶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各种呈现方式进行分类具体要求。这种具体要求其实是与本文的初衷相悖, 即未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可替代的, 教师以强势的态度给出冰冷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在预习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 下达的目标指令是完全一致的。但是, 这种具体要求是进入目标管理阶段的基础, 更是学生在预习上达到能自主管理的最基本的能力铺垫。

1) 针对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是预习达到的效果的底线, 设置要相对低一些。比如预习阅读课文时可对学生提出以下具体要求:读 (看) 课文, 自学字词,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体会 (感悟) 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摘录好词佳句, 提出疑难问题等。因此, 笔者归纳提出“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五步预习法。

2) 根据不同年段特征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以默读为例, 低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那么, 教师在布置预习时, 就要学生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阅读时尽量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而默读的训练要在课堂上进行专项训练。中段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 教师在布置预习要求时, 要有意识地落实。高段则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2 目标管理阶段

对于学生来说, 确定预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和非常具有难度的, 这是他们形成个性化预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在学生形成一些基本预习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提出与理解掌握文本所需的知识铺垫和儿童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相统一的具体目标。确定目标时还要充分考虑可行性, 仔细分析任务要求与现状的差距, 预期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可以有多大的投入, 以及考虑到特殊群体的情况, 从而调整出合理的目标。

1) 教师提出预习目标。通过具体要求阶段的预习训练, 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的预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只要教师对预习提出总的预习目标, 学生基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 明确具体的预习任务, 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预习效果。

2) 学习共同体提出预习目标。这里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组间同质型, 即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基本都属于同一层级。这样, 组内的成员在预习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 体会到哪些预习内容和方式是自己最适合的, 因此, 他们可以根据预习目标, 共同研究提出具体的预习措施。

3.3 自主管理阶段

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其中文化上的自学能力是最重要能力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预习而言, 工作方向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即要达到个性化预习所界定的内涵境界。学生在语文预习能力培养过程中, 经历了具体要求阶段, 具备了预习的一般方法和能力。在目标管理阶段, 教师提出预习目标, 学生选择属于自己的预习方式, 达到目标。进入自主管理阶段, 学生不仅要对预习目标有初步的规划, 还要用有效的、个性化的预习方法, 来真正达到了个性化预习的要求。

3.4 预习方法的指导

1) 阅读。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 阅读文本教材, 阅读课文的注释, 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 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通读单元各篇课文, 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 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 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 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 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 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 在作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线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 查阅。查阅工具书, 扫清阅读障碍, 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 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 不会解释的词, 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 就要眼、脑、手并用, 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 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 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 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 查一查字典, 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 似懂非懂的句子。

3) 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 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 可以带着问题 (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进行阅读, 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 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 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 如, 不懂之处用“?”, 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 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 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如在预习说明文时, 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出作者是抓住事物 (事理) 的哪个主要特征进行细致说明的, 在这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个什么样的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 笔记。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 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 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 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 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 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摘要:小学语文个性化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习惯要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预习能力要经历具体要求、目标管理、自主管理阶段,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预习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993.

[2] 刘志山.因材施教新解[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 (11) :13-1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