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56例分析(全文)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56例分析(全文)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56例分析近年来, 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剖宫产率不断升高, 但剖宫产毕竟是有损伤的手术, 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较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感染、裂开、血肿等。一旦出。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56例分析

近年来, 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剖宫产率不断升高, 但剖宫产毕竟是有损伤的手术, 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较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感染、裂开、血肿等。一旦出现腹部切口愈合障碍, 轻则给产妇带来痛苦, 延长住院时间, 重则危及患者生命, 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因此, 如何预防及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治疗方法, 具有较大意义。现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5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产妇。年龄24~36岁, 平均年龄27岁。其中初产妇40例, 经产妇16例, 腹部横切口45例, 腹部纵切口11例, 均为足月分娩。

1.2 临床表现

56例患者中, 体温>38℃者或者持续2d以上者39例, 最高39.0℃, 术后4~7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 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 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 诊断为感染所致;体温<38℃17例, 切口无红、肿、压痛, 但切口有黄色渗液, 内见漂浮脂肪滴, 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3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诊断标准

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 即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为乙级;切口化脓为丙级。此外切口完全、不完全裂开也视为愈合不良。

1.4 治疗方法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出现红肿、硬结, 可给予庆大霉素局部封闭、利凡诺湿敷、微波理疗, 如术后3d发现切口红肿有渗液, 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冲洗, 坚持每天换药, 尽量彻底清除不新鲜的坏死组织及异物, 然后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纱条引流, 待腹部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并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 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并关闭腹部切口, 隔2~3d再换药, 二期缝合术切口术后8~9d拆线, 蝶形胶布拉拢切口待其愈合。

2 结果

经治疗后, 56例患者均于7~30d治愈出院。

3 讨论

随着麻醉技术、手术水平的提高, 输血技术的完善和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剖宫产术确实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尤其是对有明显适应证的孕妇。剖宫产作为产科常见的创伤性操作手术, 其腹部的切口大多愈合良好,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仍有部分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最常见的术后切口并发症。

3.1 发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

(1) 正常妇女阴道内寄生大量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但妇女阴道有自净作用, 羊水胎粪中含有抗菌物质, 妊娠和正常分娩不会给产妇增加感染的机会, 只有当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和细菌数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才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如胎膜早破、产程过长、多次肛查、阴道检查、孕期卫生不良、严重贫血等, 使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病菌繁殖, 并发生感染, 从而导致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2) 孕前及孕期过度营养摄入, 致腹壁脂肪堆积, 缝合时难以消除脂肪层死腔, 脂肪组织血供少, 影响操作而延长手术时间, 且脂肪过厚, 在切割时容易残留脂肪孤岛以致难以避免缝合缺陷, 导致脂肪液化, 渗液积于较深处不易流出并发感染; (3)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不当及缝线过密可影响组织血运, 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异物反应; (4) 孕期合并贫血病及其他基础病, 加之术中出血或术后进食差, 机体抵抗力下降, 切口感染的机会均增加; (5) 手术时间延长使切口暴露, 牵拉损伤组织使局部抵抗力低下影响切口愈合; (6) 夏季温湿度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3.2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特点是以G+化脓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性感染, 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加抗厌氧菌类。庆大霉素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 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起到抗菌作用, 对多种G+杆菌, 如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抗菌效果。甲硝唑近年来广泛用于抗厌氧菌感染。糜蛋白酶为从牛胰脏提取的一种蛋白酶, 能迅速分解蛋白质, 局部应用有清除血块、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的作用。本组患者在术后3d发现切口红肿有渗液, 我们采取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 纱条引流, 待创缘新鲜后蝶形胶布固定;切口积脓发现后及时拆除缝线, 彻底清创, 待脓液清除后, 甲硝唑液冲洗,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松动缝线后用干纱布引流3~4d, 待渗出减少, 组织血运良好, 局部应用创愈膏放于切口底部, 纱条放于切缘, 无菌敷料固定, 根据渗出多少决定换药时间, 切口裂开积极纠正并发症同时行二次缝合。

3.3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

(1) 孕期应进行均衡及适度营养, 并配合适当锻炼, 控制体重增长过快。 (2) 术前及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3) 进入产程的孕妇, 特别是已破膜者,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 如需阴道检查, 应做好无菌操作;对于难产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 避免产程延长。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治疗与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5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的资料。结果 经治疗后, 56例患者均于7~30d治愈出院。结论 针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因素, 合理预防、科学治疗, 对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产妇

参考文献

[1] 周玉衡, 肖秀丽.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6例诊治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8) .

[2] 孙秀丽, 黄丽君, 张华, 等.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72例治疗体会[J].新疆医学, 2006 (5)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