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介绍修改版
第一篇:广州医学院介绍修改版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专业介绍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于2005年7月。前身系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学院目前在编专业教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18人,讲师14人,行政管理人员6人,学生389人。现有音乐学专业(下设社会音乐、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和舞蹈编导专业(下设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与教师教育等专业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学院设音乐系、舞蹈系,辖声乐、钢琴与器乐、作曲与音乐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与教师教育等专业教学机构,并附设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声乐嗓音研究所、演艺中心、培训部、音乐创作与制作中心、音乐治疗室等科研、实验(实践)机构。
学院教师近年来在全国各类音乐刊物上发表论文和作品200余篇(件)(其中核心刊物60余篇,获奖若干),出版专著11部,还有在编教材多部;获得过包括多项国内外舞蹈比赛大奖、中宣部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优秀奖和第六届羊城音乐花会三等奖等重要奖项。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优秀人才培养对象3人,广州市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5人。
■音乐学
音乐学有社会音乐、教师教育两个专业方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社会音乐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具备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音乐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和较高的演唱(奏)、指挥及创编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歌曲创作、合唱与指挥、中外音乐史及名作鉴赏、钢琴即兴伴奏、音乐社会学、艺术管理概论、表演。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教育系统、企事业单位、传媒、社区等部门工作。
2、教师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学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歌曲创作、合唱与指挥、中外音乐史及名作鉴赏、钢琴即兴伴奏、学校音乐教育导论、现代音乐教育技术、中外民族音乐。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教育系统、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各类文化艺术机构等部门工作。
■舞蹈编导
舞蹈编导有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与教师教育两个专业方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舞蹈编导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系统地掌握舞蹈创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本专业严格的技能训练,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能独立从事表演及运用编舞手段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排练,有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创编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创编、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剧目分析、舞蹈编导理论、中外舞蹈史、音乐基础综合、编舞技法应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文化艺术机构及团体、学校及培训机构、传媒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机构工作。
2、舞蹈表演与教师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掌握学校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各类文化艺术机构及团体、教育教学系统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教育学、中外舞蹈史、音乐基础综合、舞蹈创编、舞蹈剧目分析、表演。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教育系统、各类文化艺术机构及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部门工作。
第二篇: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 导师 详细介绍
硕士研究生导师梁利民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梁利民 男 1956 年 1 月 江西吉安人 博士学位 教授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研究方向 1 、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 2 、学校体育
所在系部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二、专业特长 体育人文社会学
三、近三年来主要成果
1 、 大众体育权利和义务探析 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体育》 2002 、 2 全文转载
2 、“九运”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经营环境分析 广州体院学报 2002 、 11 3 、从终身体育的视点出发 中国体育报理论经纬版 2002.1
4 、 广州体育公园建设及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2003 、 10
5 、 21 世纪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新概念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首届中美学校体育论文报会专题发言 广州体院学报 2004 、 1
6 、 大学生运动休闲生活探索 广州体院学报 2005 、 1 7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主体及运作 武汉体育学报 2005 、 4 8 、全民健身市场网络运行机制的研究 成都体院学报 2005 、 3
9 、全民健身市场网络运行之管理与评价的研究 广州体院学报 2005 、 4 10 、 新时期信息产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2005 、 3
“十五”期间,作为主要参与者,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两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研究两项,主持完成学院重点课题一项。
四、在研项目
1 、作为第二负责人,目前正实施一项题为《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课题经费为 15 万,预计 2006 年 9 月完成。
2 、主持一项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课题经费为 2000 元,预计 2006 年 6 月完成。
硕士研究生导师谭建湘教授简介
谭建湘 教授,男,湖南长沙人, 生于 1959 年 9 月。中共党员,博士 ,教授。目前担任广州体育学院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体育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理事、广东体育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专家库成员、广州体育体科学会产业分会主任、广州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广州足球协会和篮球协会市场开开发顾问等社会职务。
谭建湘 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开发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发展战略和社会体育。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为:珠江三角洲体育发展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顺德城乡生活变迁与体育发展的相互关系(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奥运重点项目布置的若干问题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发展现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国高水平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参编和主编的学术著作有:学校体育学 ( 任编委,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国际体育场地器材标准大全(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4 )、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现状(主撰稿人,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体育管理学(编委,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社会体育管理学(副主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体育经纪导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近三年来主要承担和研究的课题有:中国体育中介企业研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 2004 年, 0.8 万)、大型竞赛表演投融资机制研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 2003 年 ,1 万)、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1 年 ,5.6 万)、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 2003 年 ,1 万)、广州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发展研究( 2001 年 ,2 万)广州地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与研究( 2002 年 ,2 万)。
硕士研究生导师楚继军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姓名:楚继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62.12 g籍贯:河南省许昌市
学位:教育学硕士
职称: 教授
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究方向:公共体育管理、社会体育
所在系: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二、专业特长
1、公共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现代管理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2、体育社会团体组织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3、竞技运动训练与体适能理论与实践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科研论文
1、 深圳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的思考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2(1)
2、 “九五”期间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变化情况分析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6 ( 2 )
3、深圳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的思考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1 ( 1 )
4、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影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1 ( 1 )
5、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预测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3
6、篮球运动对我市中年男性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与分析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第二作者)
7、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影响 《体育(人大复印资料)》 2004.3
8、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比赛的分析与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2 (第二作者)
9、构建服务型基层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第二作者)
10、广东省基层群众体育公共管理现状调查 《中国体育科技》 2006.5
11、广东省体育社团组织网络现状与对策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1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特征研究 《福建体育科技》2007.4(第三作者)
13、宽裕小康地区体育社团活动实效化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1
14、小康社会城市体育社团活动绩效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11
(二)研究课题
1、论休闲运动教育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02CTY001 ) 2002.6 (课题主要成员)
2、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 (99BTY006) 2003.6
3、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研究项目( 682SS04082 ) 2004.6 (主要成员)
4 、“非典”对广东省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及新时期群众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 广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03SJA890002 )
2003.6
5 、 广东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4.11 6 、宽裕小康地区体育社团活动实效化组织策略研究 广州市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子课题
2005.11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大众体育的需求及消费特征研究(03BTY019)?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 2006.12? 主要成员
8、我国城镇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基于东南沿海的实证研究(785ss0504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5.6 主要成员
9、珠江三角洲小康条件下成人体质的调查研究(649ss04049)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4.6
10、广东省高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课题 2004.6 主要成员
11、小康社会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及评价体系研究--以广东为例(1074SS0703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 2007.4 主要成员
四、在研项目
1、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1281SS08099)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8.9
2、体育文化多样性研究(08BTY009)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2008.6 主要成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树庭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吕树庭,男, 1944 年 11 月 28 日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组评委。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运动与社会);所在系部: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二、专业特长 吕树庭教授 早年留学日本,专攻体育社会学。在回国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立足社会学的视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与实践服务的实证研究。
三、近三年来的主要成果 主编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一部,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省部级课题研究 3 项,主持厅局级重大课题 1 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署名人论文 7 篇,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 2008 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大会报告论文 1 篇。
四、目前在研项目
200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8 奥运会观众研究》,立项批准号: 739SS05002 ,资助经费 10000 元,研究年限 1 年。
硕士研究生导师韩会君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1. 姓 名:韩会君
2. 性 别:男
3. 出生年月:1963 年 2 月
4. 籍 贯:黑龙江省
5. 学 位:博士
6. 职 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
7. 专 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8. 研究方向:体育与社会发展;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9. 所在系部:体育教育系
10.担任的职务:继续教育部主任 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二、专业特长
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
三、主要社会兼职
1、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委
四、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一)著作与教材
1、教材:《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参编)
2、专著:《成人体育学习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1
3、教材:《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二)主持的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兼论珠江三角洲体育带的构建”,(2011年2月结题)。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全民健身条例》执行力的现状及运行机制的研究”(2010年)
3. 广东省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远程培训与管理模式的研究”。(2009年)
4. 广东省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2010年)
5、广东省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体育公共服务外包实施策略研究”(2011年,在研。)
(二)公开发表与入选各类论文报告会的论文 (限第一作者)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分会报告论文,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中国广州,2010年10月。
2、美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给我们的启示—以马里兰大学为例,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6
3、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
4、广州市民对亚运会后效应的心理认同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6
5、“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获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11年7月,内蒙,包头)
员、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会长;
3、广东省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4、广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
硕士研究生导师栗艳梅简介
栗燕梅,女,汉族,1966年3月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休闲与管理系系主任助理、兼休闲体育教研室主任。目前,在上海体育学院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
1987年陕西理工学院体育系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任运动解剖和排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1997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一直担任本科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休闲体育概论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近年来承担了部分硕士研究生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副主编出版了《运动休闲》(2008年)书籍,参与编写了《休闲体育概论》(2007年)、《体育科研方法教程》(2006年)二本书籍,三本书都是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主持了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珠江三角洲体育现代化研究》的课题研究,批准号为1363SS09052。参加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05年)的研究,列课题组第四位,现已结题,主持了子课题《构建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 》并主持了子课题《岭南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项目《现代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例》课题组主要成员(排名第二)。参与了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1世纪体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体育学院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课题《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同时,主持院管重点和一般课题多项。
近八年发表了《论休闲体育教育》、《运动休闲概念、分类及应用的研究》、《珠江三角洲体育现代化研究的时代意义》、《小康社会侨乡台山休闲排球活动的研究》、《人文素质的开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论文16篇,《论休闲体育教育》、《人文素质的开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12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人文素质的开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世纪优秀社科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入编优秀论文集《中国当代社科理论文献》一书;《青少年排球运动业余训练的研究》获广东省学校体育科研论文三等奖;《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获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得学院“2005-2008科研先进个人奖”。
在2004年出席雅典奥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广东台山排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因素分析》在分会报告;该文还入选全国第六届科学论文报告会; 2006年出席法国举行的国际体育会议,《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一文在分会报告。2007年参加了杭州国际休闲论坛和北京举办的体育产业高层论坛。2008年参加了在宁波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2010年参加大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博士高层论坛,并作专题报告。2011年参加2011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并做了分组发言。2011年在杭州萧山参加2011全国休闲体育专业学术研讨会;2011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硕士研究生导师周在平副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姓 名: 周在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 年 5 月
籍 贯: 广西
学 位: 硕士
职 称: 副教授
专 业: 体育理论
研究方向: 课余训练
所在系: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部、所)。
二、专业特长:运动训练
三、近三年来主要成果
1 、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2 、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广东体育产业阶段性特征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4 、广东省农村中心小城镇全民健身模式的研究
四、在研项目
硕士研究生导师韩凤月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韩凤月,女, 1964 年 3 月,籍贯河北省,研究生学历,教授,体育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是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系学校体育教研室任教。
二、专业特长
从事高校教学 23 年,主要担任《学校体育学》、《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概论》等教学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规律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近些年主要参与了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方面的研究。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一项省部级、四项厅局级软科学研究课题、七项院管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一本著作,参编三本教材、发表了 近20 篇学术论文,一项研究成果获得 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生导师裴立新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裴立新,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学历,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专业特长
本研究方向以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基本理论及应用为研究专长,主要特点:一是方向稳定、基础扎实。长期从事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研究,以扎实的基础研究促进理论创新,认识深刻、见解独到;二是关注现实、重视应用。多年参与国家和地方全民健身及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三是社会效益显著。因贡献突出,2007年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部委“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奉献奖,200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四是有实体性研究平台和稳定的研究经费来源。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为我国第一个集研究、人员培训、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专门研究机构,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在国家及省市体育行政部门中有广泛的影响。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开展研究。
三、近年来主要成果
近年来,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图书“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等重点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全国青少年体育现状调研等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取得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部分成果被国家采纳。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
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四、在研项目
目前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多项委托项目,包括“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创建办法”、“全国群众体育社会团体评估办法”、“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 、“青少年业余训练激励机制”等,并参与“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命名资助办法”的研制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审定。编写《青少年体育工作手册》,主编《青少年体育丛书》,共10本。
硕士研究生导师罗红简介
一、基本信息
罗红,女,1971年5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法学博士学位。
二、研究领域及研究兴趣: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社会性别与体育文化,医学人类学。
三、科研成果
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
2002年至今,受邀参加包括“世界人类学大会16界联合会”、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主办“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俱乐部管理办法”、“珠江博士论坛”等国际、国内一级以及省一级学术会议90余次,并在会议上提交论文和发言。
五、开展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体育社会学研究调查
将所学灵活应用于科研调查中,以优良的品质,扎实的学风、吃苦的精神获得调查点村民、被调查对象的好评,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展开研究的同时体现了对被调查对象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2004年7-9月在云南省洱源县邓川做小城镇变迁研究调查
2005年2-4月在云南大理市老年大学做老年教育调查
2006年2-3月在云南省洱源县下汉登村做白族婚姻调查
2006年7-8月在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瑶山乡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做瑶族社会文化调查
2006年9-11月;2007年2-11月;在云南省洱源县茈碧地区大庄村、回果村、大松甸村做族际通婚调查
2008年2-3月;7-9月大理白族民间体育调查
2008年10-12月东莞体育局课题“现代化体育指标体系”相关调查,作为调查主要负责人、参与者、并负责文献综述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2009年7-9月大理、东莞两地社会性别结社与民间休闲体育活动的调查
2010年1-3月大理、广州两地休闲与社会性别调查。
2010年7-9月大理、白族传统体育与地方社会调查。
六、拍摄社会人类学纪录片
在调查研究中,拍摄了多部记录片
1《洱源白族与汉族通婚—下汉登的婚礼》、
2《洱源回族老年男性的活动之回果穆斯林晌礼》
3《洱源白族老年的社会性别组织—大庄村白族莲池会做太阴会》
4《小赵游海记》
七、主讲课程:
为全日制本科生讲授:《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人类学记录片赏析》、《体育社会学》、《休闲社会学》
为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港澳台研究生讲授:《社会学》
第三篇:政法学院学生会章程(修改版)
政法学院学生会章程
(政法学院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0月23日通过)
总 则
第一条 院学生联合会会(以下简称“学生会”)是在院党总支领导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在院团总支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各项工作。
第二条 院学生会以服务同学为宗旨,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密切老师与同学的联系,配合老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向同学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一章 会员
第六条 凡就读本院的在校学生,承认本会章程,均可申请成为本会会员。
第七条 会员根据本章程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本会内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有权通过正当途径和方式对本会各级组织和干部及其工作进行监督、批评和提出建议;
(三)参加学生会的有关会议和学生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接受学生会的培训;
(四)会员对学生会的决议有保留和上诉的权利,但在决议生效期须予以执行。
第八条 会员在行使本章程赋予的权利时,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会员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本会的章程,尊师爱校,团结同学,维护本会荣誉;
(二)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广泛涉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能力;
(三)宣传执行党委和团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完成分配到的任务,并在日常学习中努力上进,在生活中严于律己;
(四)虚心学习,团结同学,服务同学,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五)不搞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大局为重,时刻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同违法乱纪,危害同学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六)注意自身形象,牢记自己的职责,真正代表广大同学的利益,真正做到为广大同学服务。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一节 学生代表大会
第九条 院学生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院学生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学生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向学生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条 全院学生代表大会于每年10月份举行,由学生委员会召集。如遇特殊情况,由学生委员会报请院党总支批准,可提前或推迟召开。全院学生代表大会应有五分之四以上当选代表出席方可召开。
第十一条 全院学生代表大会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学生委员会决定。
第十二条 全院学生代表大会的职权:
(一)听取和审议院学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二)讨论并决定学生会的重大事项;
(三)审议、修改学生会章程;
(四)选举学生委员会;
(五)收集、汇总关于本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节 学生委员会
第十三条 院学生委员会组成人员经由院学生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对学生代表大会负责。院学生委员会在院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大会的各项职权,落实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领导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对外代表学生会。 第十四条 学生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年。全院学生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地改变。学生委员会委员
3 必须有一年以上的会龄及在学生会职能部门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
第十五条 学生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学生委员会主席召集,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会主席团向学生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第十六条 学生会主席团从学生委员会中产生,学生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必须从学生会主席团中产生,学生委员会主席同时兼任学生会主席,学生会会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从学生委员会中产生。
学生委员会主席负责召集学生委员会会议和主席团会议,并领导各职能部门工作,对学生代表大会负责。若主席不在,由委员会副主席代为行使上述职权。
第十七条
第三节 主席团
第十六条 学生会主席团是学生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在学生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学生委员会的职权,领导学生会各职能部门开展学生会的日常工作,对外代表学生会。
第十七条 学生会主席团经由学生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向学生委员会负责。学生会主席团设主席一名,由学生委员会主席兼任,副主席若干名,主席团工作实行主席负责制。
4 第十八条 学生会主席主持学生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及时传达上级组织的决议和指示,掌握学生会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学生会的工作交流。
第十九条 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自分管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主席不在职期间,由指定的副主席代行职权。
第四节 职能部门
第二十条 学生会各职能部门是学生会主席团领导下的和学生的机构,负责人由主席团提名,报党总支批准;其他人员由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名,主席团会议通过。
各职能部门为学生会处理日常工作、开展活动的常设职能机构,隶属于主席团,各部由部长主持工作,对主席团负责。
第二十一条 主席团下设:办公室、学习部、体育部、宿管部、文艺部、女生部、宣传部、记者站、素拓部、外联部、权益部 ,各职能部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1-2名(也可不设),成员若干名。
第二十二条 办公室职能:
(一)协助团委副书记、主席组织学生会各项工作,当好参谋,协调其他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监督其工作开展情况,收集工作总结和计划,书写工作日志,上交校学生会;
(二)负责学生会例会及大型会议的会务以及考勤、记
5 录工作。在各项活动开始前,审查活动申请和活动策划书,并开展各项活动的签到工作,管理学生会办公室;
(三)安排学生会干部值班,下发通知,到校学生会进行日常签到,起草、制定学生会办公室文件和条例,收发有关文件,整理并保存文件;
(四)协助主席起草、修改学生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生会规章制度对学生会干部实行量化考核,向主席团提交考评结果,并在学生会例会上进行通报;
(五)根据宿管部、体育部、学习部的考勤记录,制作团学工作简报,对各班进行班级考核,出台考核结果,召开班长、团支书会议。
(六)关注学生会的整体运行,及时找出问题与缺陷,上通下达,接受学生干部的建议和意见,汇总上交主席团,听取同学意见并及时处理或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第二十三条 学习部职能:
(一)对本院同学的上课出勤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参加校学习部对全校同学上课出勤情况的检查;
(三)举办辩论赛、演讲、朗诵比赛等学习性活动。
第二十四条 体育部职能:
(一)组织本院大一新生进行早锻炼;
(二)组织我院学生参加校、院体育活动及举办各种体育活动;
(三)配合校学生会体育部检查早操出勤情况及举办各类体育赛事。
第二十五条 宿管部职能:
(一)不定期对本院同学的就寝情况进行检查;
(二)定期检查本院的寝室卫生;
(三)检查违章用电,做好寝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文艺部职能:
(一)负责院内所有文艺演出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
(二)配合校学生会文艺部和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
第二十七条 女生部职能:
(一)组织适合女生特点的各种学生活动,展示女生风采和才艺;
(二)配合院文艺部及校学生会女生部开展相关文艺活动。
第四篇: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诚信书(最终版)
附件5
毕业论文(设计)诚信保证书
我保证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独立思考,认真完成我的选
题《》, 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设计及其他智力成果。如有违反愿意接受相应处理。
保证人:
学号:
系(部):
班级:
二0一年月日
备注:
1、所有毕业生都必须签订本诚信保证书,否则,不予答辩。
2、本诚信存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盒)袋中。
第五篇: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汇报修改版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长期以来,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院建设永恒的主题,以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坚持实践育人宗旨、深化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创先争优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在学风建设的工作领域中收获了许多荣誉,积累了很多经验。
一、 规范管理制度,注重务求实效
为使学风建设有矩可依,有章可循,机械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及学院发展状况,不断修订完善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20余项,使我院学风建设工作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实效化。
学工办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相应的学风建设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适用的学风建设措施,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特别是对刚刚步入大学门的新生,团委积极开展团校系列教育,专门组织期中考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院则于班级内部实行“班助一”、“一帮一”以及“鼓励、激励、奖励”三励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院学生会还实行学生日常纪律管理,上课点名制度以及晚自习制度来进一步约束学生,树立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思想。学生辅导员定期检查以上制度落实情况,不定时进行抽查。此外,学院不断完善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实现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公平、公正,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系列规范制度与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完善,为我院学风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使得工作的开展得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严格管理、有效管理,为学院营造出严谨治学、诚信为本的氛围,发挥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多方引导,坚持知行统一
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学院通过科学引导,开辟多方渠道,搭建广阔平台,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广泛地开展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将学风建设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推进教育改革。
学院团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采取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培养其大局意识。同时,学院定期开展团校教育,坚持举办“人生讲坛”系列讲座,开设“励志读书社”,引导学生增长才学、砥砺心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院还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举办以素质拓展、主题辩论演讲等为主要内容的几十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同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在活动中拓宽了知识视野,拓展了素质能力,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责任意识。学院团委融教育于活动,以活动促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学院营造出积极向上,青春健康的风气和氛围,强化了学风建设的实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
近年来,学院始终积极联系业内大型企业,与一汽集团、沈阳机床、山东临工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联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指导,使创新实践顺利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培养计划。同时学院将创新、创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与暑期社会实践并行开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美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内外各项创新设计比赛,进而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由于在实践育人工作的卓越表现,我院先后获得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基地、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并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通过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在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国际奖6项,国家奖20余项,省级奖60余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的促进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真正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实践、增长才干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知”与“行”相统
一的重要引导渠道,为加强学风建设的提供了有效渠道。
三、发挥模范作用,丰富奖励机制
机械学院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外在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自觉将学风建设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励制度来督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奖励制度的建立中,认真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采取奖、助、减、免、补、贷等为主的物质激励,充分发挥现有奖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学院还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与沈阳机床、山东临工、柳工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颁发企业奖助学金高达30余万元,通过不断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表彰方式,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以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来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同时,学院通过采取以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及评先评优活动等为主的精神激励, 努力使学生获得尊重、理解、认可,满足其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例如,学工办每年定期开展“机械之星”、 “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院十佳大学生”、“院十佳班级”等评选工作,表彰和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同时也挖掘出一批以黄虎、张霖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QQ工作群、FTP平台、机械学院团委BBS论坛等网络媒体宣传这些优秀学生的卓越成绩,为广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引导学生知学、善学、好学、精学,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过去的几年里,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院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探索与追求仍不停歇。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前阶段召开的本科生学风工作研讨会中,仍反映出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学校、学院教学资源不够完善等问题。面对学风建设这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机械学院全体师生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而促使我院学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