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
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
xx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介绍
作为全市对接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桥头堡,xx县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在具体工作中不搞“大而全”、不搞“一刀切”,在重点项目和资金使用上抓精品、抓特色,在统筹摆布和工程建设上点面结合、表里如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累计完成投资15.01亿元,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由于工作扎实,我县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一、精心组织谋划,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一)实行“一把手工程”,强化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21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xx县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分配表》,实行“五位一体”帮扶,对每个帮扶村明确一名包扶县级领导、确定一个帮扶部门、安排一个民营企业、配备一名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并明确具体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扎实推进。下发了《xx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就驻村工作岗位要求、日常考勤、群众工作、纪律规定等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科学编制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将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开展,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 构建起片区建设“总体规划+专项研究+村庄详细规划”的“三位一体”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地对民居、道路等统筹考虑,逐村制定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2015年,聘请隶属世界500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中建集团,编制完成了《2015-2030年xxx片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蓝本,得到了省委副书记赵勇同志的高度评价,并按其要求将此规划作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本印发全省学习借鉴。2016年,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xx市规划设计院编制《xxx新兴产业美丽乡村示范片总体规划》,已经进入评审阶段,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坚持打造精品,着力彰显乡村特色。精品是美丽乡村的亮点,也是魅力所在。一是打造精品村。将财力向基础好、区位好、产业好的村倾斜,重点打造一批省级一流的美丽乡村。打造时要做到“一规二特”,既规划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依托项目带动十二个专项行动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项目发展的双赢。目前我县已打造xx村、xx村等省级美丽乡村,今年计划打造古城新村。二是打造精品片区。将若干个精品村连线成片,开展交通、生态景观等一系列项目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形成精品路线精品片区,为产业聚集提供基础,从而带动片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我县xxx美丽乡村精品片区是2015年9个省级重点片区之一,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依托战略投资项目,建设6大特色小镇,打造全省一流的精品片区和环京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行行行精品片区是2016年市级精品片区,以“高端、现代、循环农业展示基地、国家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为定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完成8个重点项目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创新环卫机制,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起“行政村主体、乡镇主管、县检查考核”的三级联动长效管理模式;实施了农村防火员、保洁员、防汛员、护路员“四员合一”的管护模式;将农村垃圾处理推向市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山东康洁环卫公司管理,建立起了“一杆到底”的治理模式。目前,聘请xx公司先行试点开展环卫一体化工作,目前已在35个村试点,农村环境面貌提升效果显著,成功后将在全县推开,形成了环卫“资金投入一体化、设施完善一体化、面貌改善一体化、力量规范一体化、体制健全一体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创新资金运行模式,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通过实施县本级投入10%、上级补助10%、企业通过融资平台注入80%的资金投入运行模式,让企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同时构建“企业-政府-银行”新型融资关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注入美丽乡村建设。
(一)多元引资,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县级财政配套、对口部门帮扶、上级专项补贴、民间团体自筹等形式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并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招投标”、财政评审、“以奖代补”等手段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截止2015年底,各级财政拨付资金xx亿元,通过企业捐助、驻村工作组帮扶、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xx亿元,撬动企业建设美丽乡村及中心村资金高达xx亿元。
(二)借力使力,打造精品工程。实行政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精品村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等,政府为企业提供配套基础设施、跑办行政手续、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宣传品牌形象等服务,共同打造精品工程。借力长城河谷项目完成G101御路沿线(金山岭长城至古北口段)村庄修路、沿街农家院改造等工作;依托总投资xx亿元的xxxxxxxxx等6个项目,启动实施了xxxxx等6个特色小镇建设。
(三)创新担保模式,盘活资金链条。县财政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xxxxxx有限公司”,与企业签订融资协议并向银行借贷成为承贷主体,支持企业项目建设。目前,该公司已与省农发行就中长期低息贷款业务达成合作意向,并成功争列省农发行项目库美丽乡村项目10个,可为企业融资额xx亿元,申请贷款xx亿元,计划2016年申请贷款不低于5亿元,全面盘活企业资金链条,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投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广泛发动群众,解决参与不够问题
(一)群众支持,缓解压力。充分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广泛动员群众出资参与建设工作;针对雇佣外地工人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利用五保户、低保户、留守妇女等本地剩余劳动力搞建设,并征得群众同意,将用工费由100元/天降低到70元/天,实现了既降低财政压力、又增加了困难群众收入的“双赢”。2015年,我县群众自筹资金约达700余万元,投工投劳2万余人次。
(二)以奖代补,引导参与。在改厨、改厕、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中,采用“村民自愿,政府奖补”的方式,按照建设标准档次制定奖补金额,将村民改造项目与奖补金额挂钩。树立“改厨示范户”、“改厕示范户”等典型,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引导村民自愿参与其中。2015年,我县新建双瓮厕所7240个;改造墙体67500平方米、危房4680户; 推广清洁炉具4500套。
第二篇: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盐城乡村实际,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创建,逐步提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市现有行政村2000个,自然村庄13756个。农村现有农房总户数145.83万户,总人口452.59万人,已建成61个省级美丽乡村,2017年成功申报2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正按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建设。
一、创建美丽乡村,美化人居环境
2011年以来,我市按照省村庄规划建设示范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求,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活动。从群众最关心、最亟需、最受益、最直接的设施配套和环境卫生入手,加强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升规划布点村庄人居环境水平。
(一)注重总体布局。以“生态绿化环境优美、特色风貌景观显著、城乡空间品质优越、居住环境质量优良、生产生活便捷高效”目标,编制完成了《盐城市“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提出了城乡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构建了“美丽宜居新盐城”建设指标体系,为全市“十三五”期间美丽宜居城乡建设指明了方向。各县(市、区)按照市发展规划要求,积极制定美丽乡村创建规划和方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二)彰显地方特色。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推进美丽乡村差别化发展。通过典型示范效应,全市的村庄环境面貌实现持续改善,农村垃圾收运、生活污水治理等设施更加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一是结合产业特色发展。东台市新街镇方东村,发挥苗木基地优势,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和农家乐等产业,将生态效应和产业特色有机结合,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契机,积极打造美丽药材乡村。二是结合宜游娱乐发展。盐都区大纵湖镇三官村突出服务乡村旅游的特色,将新村建设和老村改造相结合,扎实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实施,建立了功能完备的服务体系;大丰区草堰镇三元村坚持乡村特色旅游,实现旅游和农业的有机融合,打造了七彩花田、三元农庄、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要素,实现了三元乡村一日游的目标。三是打造宜居环境发展。阜宁县罗桥镇晓光村立足村情特点,积极打造竹林文化,建立了竹文化墙绘、竹林氧吧等休闲娱乐场所;滨海县东坎镇新安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服务强化为目标,推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中心村集中,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三)注重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示范(精品)村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各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从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着手,通过规划设计,全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示范(精品)样板村,如以挖掘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围绕孔子文化,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以保护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围绕朦胧宝塔、古街村落积极打造历史村庄特色旅游,提高了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另外,重点加强了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我市大丰区草堰镇草堰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湖县九龙口镇收成村收成庄,盐都区楼王镇丁马港村丁马被列入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二、立足盐阜特色,打造田园风光
去年以来,我市按照《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2017年,东台市三仓镇兰址村、联南村和官苴村成功入选省第一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2018年,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新街镇方东村入选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
(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市根据《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要求,专门成立了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李逸浩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作协同,市城乡建设局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市政府定期召开会办会议,研究部署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
(二)深入调研稳步推进。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成立以来,我局积极履行牵头职能,扎实做好办公室日常工作,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的协调配合,开展现场督查和指导服务工作。去年十月份,市田园办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专题对全市村镇建设工作进行调研督查,积极了解各地村镇建设现状、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培育工作,研究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的政策、措施及方法,帮助各地分析村庄建设情况,提出改进方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挖掘本地村庄发展潜力,有力推动了各县(市、区)职能部门抓建热情。
(三)积极推动试点建设。认真指导东台市做好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探索创建模式和建设经验,力争在全市起到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协调矛盾问题,并与省、市相关部门搞好对接,争取资金、政策对东台市试点村庄的支持。督导东台市定期报告试点建设进展情况,联席会议办公室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一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了试点建设的步伐。
(四)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我局结合省试点方案和我市农村实际,研究起草了《盐城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草案,上报市委、市政府批准。2018年4月,方案获得批准,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实施。“十三五”期间,利用我市农村现有建设基础和特色资源,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力争打造培育30个左右“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体现盐城特色风貌的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立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村庄储备库,择优推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三、下步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2018年5月9日,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提出了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我局牵头负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打造盐城美丽乡村升级版。要想统筹推进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培育创建工作。
(二)召开现场推进会。积极开展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打造盐城特色风貌的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按照《盐城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计划6月份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启动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18年计划每个县(市、区)先行启动培育试点1-2个村,形成一批示范性、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田园乡村,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为面上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市级要设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各县(市、区)也要设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专项经费,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对列入建设的村庄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上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武城村行政隶属于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经济开发区。位于开发区的东南部,东望鄂州,西望武昌。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越。全村辖2个自然湾,14个村民小组,590户,均为姓胡,人口1728人,国土面积3.45平方公里。2017年,打造宜居葛店,武城村在规划中建设美丽古村武城,立足本村村情实际,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紧密结合精准扶贫、依托自然生态,突出村庄建设的风格和品位,科学规划、开拓创新、推进厕所革命、“散乱污”畜禽养殖清零行动、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污水港清淤工程、清洁乡村美化家园五件实事,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确保实效。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工作进展情况
1、厕所革命
我村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村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已成立“厕所革命”工作专班,全面动员,强化宣传,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厕所革命”工程已全面铺开,计划拆除厕所363座,已成功拆除102座, 后续将继续加大力度,争取完成目标任务。
2、“散乱污”畜禽养殖清零行动
深化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开展“散乱污”畜禽养殖清零专项行动 我村12户养殖户已处理9户,还有3户正在处理中。
3、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村庄的污水因为没有收集处理设施只能就地排放,破坏生态环境。我村已启动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后生活污水不再向河道排放。
4、污水港清淤工程
为改善水源环境、农业灌溉条件、涵养水生态,污水港清淤工程还在计划中,计划整改东西湖港,“东西湖港治理将着眼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今年实现水质改善”,下阶段,我村将把污水管网建设摆在首位,加快污染源头整治,同步开展河道保洁。
5、清洁乡村美化家园
为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整治乡村文明,我村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村开展了“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行动,在环境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人员定期清理垃圾,健全了“村收集、镇转运、统一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清理农村存量垃圾,建立农村垃圾长效保洁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村财力有限,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的实施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2、缺乏积极性。由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缺乏,有的存在观、靠、等的思想,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工作较被动。
3、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村情况比较复杂,规划设计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现象,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需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具体措施
1、多方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符合上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各项涉农资金加大申报争取的力度,多方争取政策集中建设美丽乡村。
2、制订优惠政策。土地、建设、水利、供水等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扶持,有关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3、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规划的管理。规划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保证规划的连续性、严肃性、权威性,增强规划的实施力度,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保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报告
**县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县政府的委托,汇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请审议。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实践
1、建设实绩。按照人大决议和县委县府的总体部署,2008年我县全面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2008至2012年五年,全县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建设的覆盖面达95.7%以上,共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并有12个乡镇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五年来,179个村共实施了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103个,完成项目投资19.07亿元,其中08年完成450个,投入资金2.73亿元,09年完成
578个,投入资金4.69亿元,2010年完成674个,投入资金5.08亿元,2011年完成255个,投入资金5.37亿元。2012年完成146个,投入资金1.19亿元。初步建成了“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
,精品观光带沿线的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四条美丽乡村精品观光带的全线贯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进一步打响,美丽乡村已上升为全省战略。
2、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目标分解、规划引领、考核跟进”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①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它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要求,既是工作目标,也是考核指标,以此为大类细化的36项考核标准,指标标准均高于全国、全省,空间上全覆盖到全县187个行政村。行动纲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②坚持规划引领。在四项目标指导下,以“立意上求高度、平面上求广度、类别上求纬度、推进上求经度”为架构,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坚持规划为引领,研究制订《**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为全县农村风貌的营造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适宜的技术指导。各创建乡镇、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③推行联动考核。即坚持“一个标准、三个档次、捆绑考核、动态管理”。“一个标准”,就是4大方面36项指标,根据工作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三个档次”,就是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划分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三个档次,达到考核分值给予相应奖励补助;“捆绑考核”,就是创建村考核结果,与所在乡镇发展贡献奖考核、与结对部门创新发展奖考核相挂钩;“动态管理”,就是实行每月督查通报、半年会议推进、年终总结考核。二是落实“计划、个性设计、项目管理”科学推进的建设路径。①安排计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指令创建和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和安排创建村计划。②凸显个性设计。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因村制宜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体现差异化、多元化,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杜绝简单复制。③科学管理项目。在制定了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的同时,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由县农办、发改委(现为发经委)、财政局、规划与建设局(现为规划局和住建局)及审计局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着力提高项目绩效。三是构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合力争创的共建模式。①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四大工程组;实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顾问,成立专家指导组;建立各级工作督查制度,加强工作考核;逐步完善修订《**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五年来,县乡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达7.1亿元(其中县财政以奖代补5.1亿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4亿元,其中带动村集体投入7.71亿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1.24亿元。②以农民为主体。层层宣传发动,召开全县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开展“美丽家庭”创评活动,举办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培训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③社会参与共建。完成15个重要经济职能部门与乡镇、125个部门与132个建设村、179家企业与169个行政村的结对共建工作。同时,建立与省发改委的项目对接长效工作机制,争取到省财政厅对美丽乡村建设为期五年的专项补助机制。2010年,共上报省发改委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25个,其中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17个,总投资近17亿元。深入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合作,与复旦大学共同成立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08年,县级财政共向乡镇(开发区)预拨启动建设资金1500万元,乡镇财政配套下拨创建村建设资金1992.2万元,村集体向农户补助资金达2585.3万元;2009年,县财政注资县信用联社1200万元作为担保,县信用联社按基准利率下调10%的利率向“美丽乡村”建设单位授信1.45亿元建设资金贷款,用于美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9个乡镇授信贷款1.2亿元,有效推动和加快了建设进程;2010年,我县又不断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机制,单笔融资达3个亿,推进美丽乡村核心区的建设。与此同时社会工商资本也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达到了共建共赢共享。四是实施“村庄建设、村庄管理、村庄经营”三位一体的推进办法。①建管并重。研究制订了县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明确具体实施范围及责任主体,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总体要求,着重强化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②提升经营。在建设过程中,提前考虑经营要素,抓好产业培育和发展,发展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抓好村级资产的盘活和开发,引导村级通过规划和建设,增加土地、房产等资产性收入;抓好农业改革与发展,将创建工作与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复垦等工作有机结合,推进创建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提升。
3、基本成效。经过三年的实践,我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打响了一个品牌。从2008年创建以来,先后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浪网专门开设专栏,深度报道**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成功举办2009中国(**)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被国家农业部、旅游局联合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民革中央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2010年成功举办“小镇发起论坛”,着力建设首个县域大景区。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会搭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多年努力,我县成为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87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15%。县农家乐经营户达到580户,床位数11000余个,年收入3万元。②形成了一个示范。按照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有所创新的原则,创造性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了各方公认的操作原则和规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在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将全面建立标准体系,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召开,并决定2011年全省范围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③建设了一批村庄。目前,全县187个村(社区)已成功创建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形成了“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12个乡镇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农村的便民服务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幼儿教育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等更加完善。通过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共建成如章村镇的郎村村、报福镇的上张村、良朋镇的迂迢村、皈山乡的尚书圩村、昆铜乡的上舍村、梅溪镇的马村村、上墅乡的龙王村、高禹镇的南北湖村、鄣吴镇的鄣吴村、天荒坪镇的港口村等一批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展示方式的村落文化生态展示馆30个,为经营村庄,发展休闲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打下了基础。④完善了一批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整治河道、沟渠473.36公里,建河流拦水坝设施1358处,除险加固整治病险山塘1233只,防洪埂砌筑37.8万米,沿路护埂砌筑15.5万米,修补村级各类道路1117公里,硬化349万平方米,新增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3592处,受益农户56844户;在环境美化亮化上: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93户,房屋整修26722户,立面粉刷455.06万平方米,实施庭院改造33439户,庭院植树142万株,庭院绿化62万平方米,庭院增设盆景6.94万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5281只,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707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改造围墙45.11万米,村庄道路两旁及中心村植树192.7万株,绿化17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2563盏,新增广告宣传牌9868块;在公建设施完善上:共有186个村新建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23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其它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筑29.5万平方米,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6134处,新增垃圾中转设施815处,新增垃圾箱14206只,新建公厕340所。⑤锻炼了一批干部。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威信、办事能力、工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6名优秀创建村党组织书记破格提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涌现出了一大批林萍式的杰出和优秀的基层支部书记。⑥营造了一股正气。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观念的改变,对各种陋习产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农村形成了一股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浩然正气。⑦培育了一批产业。强化了产业支撑,一二三产实现统筹推进,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和标杆,引领了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等一批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了农业的“接二连三”转型。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难点
1、产业培育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三年的创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完善,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展上,虽然有一些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村级工业平台、发展家庭工业,有效地推进了建设与发展的互促共进,但还未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还处在开展初期,产业的培育还未有明显的成效,这仍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2、建设融资的渠道不够宽。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县、镇、村与农民的投入,虽然有一部分民间资本的项目投入和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但所占比例还不高。尤其是当前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延伸扩面,实现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在资金上存在严重不足。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继续下功夫。一是向上争取省市对“三农”项目的财政补助;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所在村的合作共建,互利互惠;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四是盘活农村资源(如土地),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
3、建设推进的难度在增大。我县西南山区地理环境、经济实力等条件比较优越的村均开展了创建,余下的25%的创建村集中在平原土斗区和西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环境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实施难度比较大。受原有土地利用规划限制,部分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村可用土地极少,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宅基地的办法不多。尤其是由于建筑市场的原材料涨价,建设成本的大幅度上张,使得原本建设任务重的创建村,建设的难度更大,应不断创新破难,积极加以探索和研究。
4、长效机制建设和成果转化难。**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形载体,更是我县今后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从08年开展以来,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乡镇村巩固建设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卫生保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修缺乏资金和人员保障。另外在如何利用品牌发展**经济的相应的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整个县域的旅游环线尚未形成,相关设施还不配套,不少地方经营村庄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下步打算
2011年是“奋战五年,再造**”的冲刺之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之年。经过三年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提前两年完成了美丽乡村前五年的计划创建目标,呈现了上级支持、基层拥护、群众欢迎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全省示范和“国家标准”,为了使**的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从全面创建向全面提升过渡,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稳定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建设扩面的同时,积极转化创建成果,全力拓宽经营路子。
一是合力攻坚薄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薄弱区域攻坚力度,重点支持平原土斗区、偏远山区创建。按照《**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总体部署,对剩下的19多个待创建村,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攻坚,争取分两年完成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实现187个行政村全覆盖。今年安排新创建村11个,建成精品村8个左右。
二是持续深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坚持既定目标,做好建成村巩固提升和接点连线文章。突出提升“一中心,七乡镇”,重点打造环灵峰山区块,形象全面展现;加快启动天荒坪、报福、章村、鄣吴、山川、昆铜、皈山等七个乡镇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层次由村庄环境建设向景区建设提升,完善经营配套功能。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工程,提升培育精品村6个左右,建成全覆盖乡镇2个。
三是强势推动美丽乡村经营。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推进乡村经营大提速。按照“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总体建设框架,进一步确立县为主导、镇(乡)为主体、村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补、功能互补、资源互补,高效优质推进建设。使
“一环四带六区”整体经营框架全面形成,全县经营村庄局面全面打开。通过强化宣传,拓展理念,加强宣传,使各级明确和树立起“通过经营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做好了美丽乡村经营文章”的大理念,推动面上经营工作的全面展开。
四是强化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先进物业经验进农村,引进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继续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复评。切实加大建城区范围内城郊结合部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全面开展脏、乱、差环境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们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建设资金短缺,技术指导不够,村级集体经济不足等。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严格按照规划狠抓落实,充分挖掘特色提升品位,集中突破重点树立形象,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创新破难,大胆探索,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圆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第五篇:关于山桥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莲塘镇山桥地处城西郊离城关3.5公里,人口2368人,628户,耕地面积4321亩,党员82人,村财收入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322元,这里是出入西乡(永兴、古楼、武夷山的官马大道。1932年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浦城,红军在这里驻扎十多天,红军的后勤仓库,医院、指挥部、饭店、联络点等亦称红军村。连续三届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镇”,2011年村党支部被南平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山桥村被国家评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2016被省里列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项目
1、按照山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2013年开始卫生整治工作,全村聘请运送垃圾员2名,每天清扫街头巷尾保洁员5名,大型电动三轮车2台,垃圾桶120个,用于卫生保洁费用23万元。
2、完成潘墩畈三纵四横设施农业机耕道投资175万元,
3、完成桥头至迎龙社450米亲水漫道及花岗岩护栏投资护堤道路165万元,护栏45万元,计210万元。
4、完成水阁田园农庄游客接待中心投资16万元。
5、现代农业观光园一期完成2600万元。
6、完成村部农民文化公园3.5万元。
7、完成白亭止至桥头700米镇道绿化工程投
1 资2.3万元。
8、完成谷满山桥游览桥55米桥面硬化投资36万元。
9、完成5个自然村76户散户污水净化处理每户补助2000元,计15.2万元。
三、美丽乡村的工作亮点
1、两委干部思想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民积极参与性高,保洁意识逐步增强,积极支持村里做美丽乡村建设各个项目。
2、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没有破损任何乡土味的设施,如重现清朝的谷满山桥木质廊桥。
3、现代农业农产品超市就是让市民直接到田里大棚里采摘蔬菜。
4、春季的油菜花和自然的紫云樱花观赏。
5、千年古道修复,保持唐代出入西乡的原味古道。
6、水阁前的古村落驿站保护。
7、红军文化的医院、后勤仓库、饭店、古井、指挥部、联络点的抢救性保护。
8、宗亲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一起的建造。存在这些项目没有做,主要是资金缺口大,部分村民思想意识落后,征地拆迁难度大。我们将秉着生态美,百姓富的理念,积极去做好美丽乡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