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教案(大全)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教案(大全)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活动内容、步骤设计的蓝图,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重要材料。教案就如同编剧写的剧本、建筑用的图纸,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资料积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华。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活动内容、步骤设计的蓝图,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重要材料。教案就如同编剧写的剧本、建筑用的图纸,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资料积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教案

2008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2008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⑶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大运河的开凿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 (2)看课本第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二、隋朝的覆亡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让学生阅读本目,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的? 骄奢淫逸 滥用民力

(2)隋炀帝杨广暴政有哪些表现?导致什么后果? 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后果: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本目内容。

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李渊父子削平了各地分裂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 (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隋唐的三省指哪三省?分别有什么职能?六部指哪六部?它们隶属于哪一个省管辖? (2)举例理解:有一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讨论。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根据唐朝的政

治制度,哪个权利机构负责制订对敌之策?(学生回答:中书省)决策制订出来之后,哪个机构负责进行审议?(学生回答:门下省)最后由哪个权利机构负责调兵遣将,攻击敌人?(学生回答:尚书省)

(3)画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口头表述它们这间的关系。

(4)对照秦的“三公”制及其分工,说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机构更加严密,分工更加明细,政府办事的效率更加高。然后老师给学生进一步指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引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有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秦汉时期、魏晋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然后,对比一下隋唐的科举制度,找出后者的优点。

优点:与秦汉选拔官员的推举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和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利于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为少数有权或有势的人把持,后来就发展成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的政治统治基础。 作用(提问):

其一,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其二,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四、课堂小结:(幻灯片填空)

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南北 。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此同时,

建立了唐朝,定都 。隋唐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新的设置,突出的是设立 和推行 ,这两项制度 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五、课堂巩固练习:课本第8页的填表格,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1、汉承秦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教学后记: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 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 讨论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板书设计:

君民关系:

君臣关系:

用人方面

对待谏言

教学后记:

第三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能力培养

(1)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武则天、唐玄宗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一种较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本课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为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难点是如何客观的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艺术作品对其评价不一。如何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是一大难点。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唐玄宗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要抓住前后变化的原因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教具:

本课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武则天和唐玄宗,学生从电影,电视、小说、传说中了解教多,加上教材中的许多辅助材料及图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为此,应该采用谈话式或问题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进感情。

在教具的选用上,本节图片教多,应把图片顺序加以调整,分三个系列,这样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剧《武则天》,请问同学们谁看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请看过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同学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看教材来完成。(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之后,于690年称帝,国号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上了最高统治者,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特别是男人)的反对,你认为她应当怎样巩固其统治?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外收集到的史料,用具体事实来说明武周政治的概况。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方面,为巩固其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另一方面,沿用唐初的基本国策,任用贤能之士,推行科举,发展经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在传统史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争论不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出示图片:武则天的无字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武则天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是人不是神,在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政治弊病的同时,更应该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措施,认识武周政治为唐中期繁荣所起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图片,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和丝织品仔细体会开元盛世的事实。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教师指出,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后期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板书:由盛转衰)。

学生讲解成语:口蜜腹剑的典故;朗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分析其衰落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加深学生对唐玄宗前后期统治截然不同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概述:明君与昏君(板书)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

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结果 措 措施 施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唐代的边疆各族》 [课标]: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a了解唐代时活跃与边地、与唐朝交往较为密切的少数民族突厥、回鹘、吐蕃、靺鞨、南诏等的地理位置;b了解唐朝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唐与吐蕃的关系;知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

2、能力目标:a通过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认识唐的国力强盛与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间的关系。B通过了解文成公主的事迹,认识文成公主在加强汉、藏关系上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图示教学法与课堂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力强盛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间的关系。

2、通过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整个中华民族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老师问: 同学们,哪位同学能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出我国历史上被后人赞誉的清明盛世时期?请同学们勇敢的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西汉文帝景帝时的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帝时的光武中兴 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 唐朝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唐朝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老师:同学们,正因为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武周政权,中期的开 元盛世,使唐朝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

繁荣,政治制度开明,以泱泱大国称雄与世界,被誉为大唐帝国,唐代的边疆有哪些少数民族,各民族与唐的关系如何,唐又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确。板书课题。

(一)民族关系

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6页《唐朝前期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和《唐朝后期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 》同学们结合课本看图思考如下问题。

1、 唐朝时边疆地区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 唐朝时实施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是什么?

3、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唐朝时少数民族人当宰相之多各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问,然后总结:

经过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制度开明,社会经济繁荣,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与气魄,各民族和睦相处。唐朝时期,边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靺鞨、契丹、南诏等。

(二)民族政策

师: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具体做法如何?体现了什么特色?你能说出今天我们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吗?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总结。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世俗”的 政策(“全其部落,顺其世俗”的意思是,使少数民族集中居住, 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专门的地方行政 制度━羁縻州。(羁,马笼头,縻,穿在牛鼻子上用来牵引的绳子, 羁縻,原来是牵制的意思,喻意为联络,维系。羁縻州是唐朝设 在周边少数民族的部落中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单位,最初均设在边

疆地区,后来也有添置于内地的,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种制度的建立,很能体现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我们今天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指导学生看19页的小字部分及插图,让学生理解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唐朝和少数民族都是密不可分的。

(三)文成公主入藏

学生结合课本第20页至21页看课本上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步撵图》《唐蕃会盟碑》及历史地图册的《日月山图》和《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思考下列问题:

1、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什么?

2、 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了什么?

3、 唐蕃联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4、 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西藏**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吐蕃对唐王朝的尊敬和对中原经济文化的仰慕。 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唐朝统治者对吐蕃的友好善意及其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文成公主不负众望,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因而直到今天仍深受藏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唐蕃友好合作是汉藏两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得到两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历史证明吐蕃很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中国,制造西藏“独立”的阴谋,都不会成功。 课堂小结

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人民积极努力的结果,也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唐初的统治者以稳定国内政局、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主要目标,对少数民族实行宽厚的“羁縻”政策,各族上层分子或在京师任官,或成为军事将领,受到与汉族官吏同等的待遇,并且通过与唐联姻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团结,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板书设计:

东北 西

西南

教学后记:

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⑴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⑵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⑴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⑵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⑶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⒉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 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认定目标

⒈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⒉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⒊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⒋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⒌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安城在唐都长安城的北部居中)。播放《长安概况》,投影《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唐都长安一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⑴长安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规划布局有什么特点? ⑵在图上指出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

⑶长安城人口有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举例说明“胡风”盛行。

总结:通过学习说说长安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⑴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⑵城市布局①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②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似的街道宽敞笔直。 ⑶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⑷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同时需要指出:唐都长安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的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限制。

(投影日本《平城京》平面图,说说它的布局。为什么?)与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西市等,模仿唐代长安规划营造。

说明当时长安城的设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请你课后画出咱们诸城的城市平面图,并与长安城平面图做比较,感受唐都长安的宏伟规模。

(二)玄奘西行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天竺:即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请同学们看书玄奘西行这部分内容考虑以下问题:

⒈玄奘为什么西行?结合“玄奘西行”图,说说西行的经过(请同学讲一个有关玄奘取经的小故事)。

(感到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天竺——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 ⒉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司专心译经、讲学。又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⒊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为求学问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等等) ⒋讨论:《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什么 不同?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留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哪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另外,玄奘西行往返所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差别的。)

(三)中日交流 ⒈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为取佛经,唐朝时还有一名高僧是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他就是著名的鉴真和尚。(投影《鉴真坐像》这时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让学生看书鉴真东渡一部分内容,结合鉴真东渡图,⑴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⑵鉴真为什么被称为“天平之甍”?

(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的志向。

鉴真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⒉遣唐使

唐朝时来中国的日本人很多很多,日本先后10多次派赴唐使者来到中国学习交流,这批人叫遣唐使。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大家看课本27—28页最后三个自然段。回答: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 些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定等影响了日本。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可见唐文化全方位的影响了日本。)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回答。

思考: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取得重大成就,对此,你有什么启示?(以下看法供参考)

⒈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⒉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⒊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充分肯定。

板书设计:

唐都长安——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中 玄奘西行——中国与天竺的文化交流 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

教书后记:

第六课 文成公主与西藏 ——探究活动

(一) (建议方案)

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活动目标: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之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友好传统。

1、 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艰难。

2、 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手、动脑的能力。

3、 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活动形式:“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 活动资源:

1、课文内的文字与图片。

2、《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4、

5、

6、7页。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 有关的电视摄像资料。

5、 有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课外读物。

6、 《新思维?随堂练》七年级(下)第17页《文成公主入藏》、18页《布达拉宫》。教学参考书55——59页。

7、 网址推荐:

,bookart.126.com,bianhua.cycnet.com,ccd.zjonline.com.cn/twzs010.htrn 31k 2003-8-9, /jxz/xyfq/gongzh.htm,

www.chinaembassy-ingonesia.or.id/chn/2432.html

活动建议:[以下为准备阶段]

1、 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专题,比如:展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以及重大事件的图片及摄像资料;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情景,有关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活动;有关藏族人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传说和学生自行创作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等。

2、 各组同学按自己所选的专题的要求,根据前述活动资源提供的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3、 各组将收集的文字、地图、图片、影像资料以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几组图文并貌、文字说明流畅优美的主题陈列系列。 [以下为活动展示]

4、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图”。由一位同学担任导游,简要介绍“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历史背景、入藏路线和活动意义。以下推出入藏各站的导游,沿途分别讲解。 (1) 长安站:出示图片《步辇图》,欣赏图片。描述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介绍唐长安城风光。

(2) 青海站:描述文成公主从青海入藏的路线以及在入藏过程中的生动情景和艰难历程(介绍青海风光,并可联系青藏公路和即将修筑的青藏铁路进行对比)。

(3) 拉萨站:欣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有关图片、幻灯片或影视资料等,介绍拉萨地名的由来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建成与文成公主的关系。介绍拉萨风光。 [以下为演讲、朗诵]

5、同学演讲、朗诵有关赞颂文成公主的传说、故事和诗歌(包括自己创作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体会感想。 活动说明:

1、 运用从长安到拉萨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影像资料,不仅能熟悉中国地理,加强空间概念,而且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

2、 讲解、描述、演讲、朗诵等活动,既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3、 全部的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同学进一步了解收集、整理、筛选和编辑资料的全过程,培养图文、影视编辑能力。在全过程中,要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以及发挥集体智慧相结合的精神。

一、活动目标:

(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熟悉掌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有关史实。

( 二)、能力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之路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脑、动手的能力。

( 三)、情感目标:

1、 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2、坚定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的信心。

二、活动形式: “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主题班会

三、活动资源(让学生用一班的时间+课外时间准备;分组分专题):

1、课文内的文字和图片。

2、地图册。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课文读物。

四、活动过程:

1、导课:

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的友好传统。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入藏之路图”让一个学生照图说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然后让每组选出的代表按“路线”的先后讲:

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把吐蕃的历史简单讲一下:(不一定和下边完全相符)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出示《步辇图》)(并让学生找出哪个是禄东赞,哪个是 唐太宗)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太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讲一下三个难题 第一道题

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坑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坑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

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哪匹小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小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小马驹儿分别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道题

考完第二道题后的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染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后,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唐太宗也出了两个难题。 经过五次这样类似的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 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取悦于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心悦诚服地愿意嫁给松赞干布。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入蕃。先向西,后向南。西行经过日月山、到淌河等地,到达黄河源附近的柏海。这时,松赞干布也从吐蕃远道赶来迎接,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并且以子婿之礼和李道宗相见。然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护送到吐蕃。

学生乙: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看到赞普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接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学生丁: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 青藏高原上的日月山、到淌河、大昭寺前的唐柳都和文成公主入藏有关。 吐蕃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地规定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这一天,吐蕃境内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祈福。另一个是五月七日,女孩子门化装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直到现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还供奉着他们结婚洞房的遗迹。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怀念和称赞。 学生戊: 下面是一首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谣: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以上歌谣中的数字显然是夸张了的,但可以肯定,随着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对吐蕃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公元821年,在唐蕃会盟时双方决心以后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会盟碑现立于西藏拉萨市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唐蕃关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挑拨汉藏关系、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必将遭到汉藏人民的谴责,因为汉藏团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 可选用资料:

1、吐蕃的社会生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蕃,在此处既可读作bō,也可读作fān。当前,多数人将“蕃”读作bō。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zhě,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判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一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

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第61页)。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原来寂寞无闻的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因强有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

3、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 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4、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

5、大昭寺

大昭寺建于647年,是拉萨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后,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由于这两位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松赞干布因此决定修这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大昭寺大殿坐东向西,高四层,上覆金顶,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配殿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大昭寺正门前还立有823年镌刻的唐蕃会盟碑和文成公主手植的柳树,这是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

6、对“吐蕃”一词的由来的不同看法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

第7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能力培养

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

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 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 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 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辽朝的建立

1、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

崛起,建立了政权。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请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35页完成。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结合35页小字部分解释。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 36页上面的两幅图。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

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哪个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1、 对照导学提纲(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通过什么 事件),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

2、 让学生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3、 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

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回答

4、 学生回答后《杯酒释兵权》的录像。

(三)北宋与辽的和战

这时中国大地上主要是北宋和辽并立,宋辽之间时战时

和。他们的战和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阅读课本37页回答:

1、战: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

师:第一次是979年在高梁河一带宋辽交战,由于宋军刚刚结 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宋军疲劳,宋军失败。

第二次就是课本上讲的:986年,杨业、潘美领导的一次战役。

由于潘美临阵退兵,使杨业陷入重围,他的百余部下包括他的儿子全部血战而死,杨业虽然顽强拼杀,最后力竭被俘。但杨业坚贞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就成为后来小说、戏曲杨家将中人物的原 型,如杨继业、潘仁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妻子佘太君等,我国由许多戏曲就是表现他们的故事的,同学们知道哪些戏目? 生:《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杨门女将》《杨排风》等。 师:我们胶东地区的茂腔《杨八姐游春》也是表现杨家将的故

事的。这些戏曲的情节怎样? 还有哪些戏目?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 当然,故事本身的人物和情节与历史真实是有较大出入的,戏 曲师演义了的,如史书中仅对杨继业、潘仁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妻子佘太君有记载,没有杨宗保、穆桂英、杨排风、八姐九妹。史书和课本上讲的是真实的历史,同学们要注意区分传说与史实。传说与史实虽然不一样,它却反映了人民对于维护安定和反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而作出贡献的人物的崇敬之情,对贪生怕死、妥协投降者的唾弃.宋辽之间的战还有一次重要的战役,37页最后一段,请同学门看书找出。 生:澶州之战。

2、师:澶州之战后,双方进入和的状态,和表现在哪里? 生: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师: 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作用 如何?结合录像,我们来评价澶渊之盟。 生:看电视、后讨论。(讨论时师指导:对北宋的影响是什么?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强调澶渊之盟的作用。 ( 四)、宋与西夏的和战

1、宋辽关系稳定后,北部边境安宁了,这时在西北边境党项 族又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

西夏是怎样建立的?与宋的关系怎样?阅读课本38页第一自然段回答。

1、 宋夏和议以后,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

以和为主的政治格局。这一时期的边疆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种并立的局面维持了近百年的时间。

(五)宋金对峙

1、就在辽朝、北宋逐渐衰败的时候,在我国东北的女真 族又强大起来(女真族就是唐朝时期东北边疆的靺鞨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金先灭了辽又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又建立了南宋。这一切是怎样完成的?阅读课本38页宋金对峙,结合宋金对峙图完成导学提纲 金的建立:

金灭辽、北宋的时间 南宋的建立.

2、岳飞抗金

(1) 金灭北宋后,金军并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南下掠夺,南宋

统治者在江南偏安,南宋军民则为收复中原而浴血奋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岳飞抗金取得了哪些胜利?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门看录像后讨论回答。 (2) 课本41页思考题

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你能说说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 理解吗?

3、绍兴和议

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南宋和金朝都不堪承受连年的战争于1141 年达成合意,当时正值宋高宗绍兴年间,所以又叫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大家阅读课本。

三、小结(板书)

辽、宋、西夏的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 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之上的。我们在了解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抗金英雄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迹。

四、课堂练习

1、课本41页辨识

2、随堂练26页填空题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维目标] [知识识记]

1、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 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能力培养]

1、 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 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

2、 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

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生自学。 行业 部门 发展 地位 农业 生产工具

土地垦辟 芋田

农业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货币

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

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

“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 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

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 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5、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可联系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

模的**,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在政治上,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到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经济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军事上,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辽宋金之间的混战,北方人民不断流向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此地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探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

而体现新课标下“过程” 方法的教学,它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初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过程,既有历史的机遇,也有经验的积累,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从而奠定了今天南方经济发达的基础,把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今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之盟后获的百年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金兵占领黄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长江以南地区受到战乱较少。 (3)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为体现重心转移的现实性,为此,特提供两组数据表如下: 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 代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之比

人数(人) 1078年(北宋元风年) 56888000 33984000 63:67 垦田(亩) 1077年(北宋熙宁年) 318480000 143175000 69:31 赋税(贯) 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 35811000 45095000 44:56 表二: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 代 金 朝 南 宋 南北之比

人 数 1200年 43800000 80600000 65:35 赋 税 1196年 14319000 60000000 81:19 数据虽然单调,但数据最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经济发展的差异,便不言自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便尘埃落定,成为定局。

8、联系现实,讨论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是我国传

统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定型,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由此至明清时期,再无实质性的进展。第

一、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其

一、多次翻耕,图熟如面。其

二、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其

三、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其四,中耕耘田,锄草通风。其五,水利灌溉,讲究时节。第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移植,品种跨地区大范围地相互移动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麦粟南移。第

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间套复种制的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两宋时期。

9、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发展的表现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难点是对南移过程的理解和对后世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对后者应结合现在的农作物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理解。 [课堂延伸] 深化历史教学,突出两宋时期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为此设计“和以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以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有时间可以课堂讨论,也可以作为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第9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 内容标准

描述宋代城市生活;了解古代的重要节令和民间生活习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城市(大都市开封、杭州和区域中心城市苏州、武昌)以及《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⑵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目的内容。

2、能力培养

⑴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皇城、里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 ⑵陈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城的繁华景象 ⑶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 ⑷制作《宋代衣食住行表》 ⑸描述瓦舍勾栏的概况

⑹联系课文,指出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目⑺结合所在居住地,议论城市和城镇的区别,比较新老城镇的布局和市容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宋代城镇的规模和特点,加深对我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的认识。

⑵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学指导法、图标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宋代的城市生活呢?”从而导入新课。

过程:

一、宋代城镇

1、指导学生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东京城的基本轮廓,主要包括皇城、里城和外城。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内容,结合前面学过的唐朝长安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宋代城市发展的规模如何?其代表性的城市有哪些?⑵宋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通过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使学生在与唐朝长安城比较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宋代城镇发展的规模及其特点,认识到与唐朝的 不同和进步之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结合课本的材料及图 片《北宋白兔铁针商标图》和P62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局部)作进一步的讲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市民的衣食住行

可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制“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如:

衣 食 住 行 衣料:麻布 丝织

棉布 主粮:北粟麦南稻米 肉类: 北羊 南猪

饮料:茶、酒 房屋:城市瓦房

农村茅屋 家具:背靠椅

高桌子 百姓:独轮车

畜力车 官宦:轿子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资料作一 下讲解,作进一步强调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

三、市民文化生活

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结合课本的图片和描述,思考并回 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宋代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⑵宋代市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有哪些?

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课本图片、资料再作具体的讲解,使学 ⑶课本P53页思考题。 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小结: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并强调指出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五、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填空、单项选择题。 教学后记

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内容标准

复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文天祥抗元,慷慨就义。元朝民族分化政策、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的基本情况。 ⑵了解大都商业大都市的地位、《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

2、能力培养

⑴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谈谈对成吉思汗的看法。

⑵如何看待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高风亮节。 ⑶分析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和后果。 ⑷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

⑸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路来海去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了解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

⑵通过学习,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⑶通过了解,认识南宋以及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的抗元体现了南宋军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此外,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南宋文天祥的正义性,又涉及到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和元朝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面对一系列矛盾体,面对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是比较难以讲清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蒙古兴起示意图》,说明蒙古族是继辽、金之后北方又一兴起和发展的少数民族,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从而导入新课。

过程

1、结合课文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内容,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展开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发动战争的评价讨论。

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了解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1206年在濣难河大会上,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首领。蒙古族长期分裂的局面,直到13世纪初才在铁木真的统一下强大起来,这是蒙古历史上的转折点,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 ⑵成吉思汗发动战争:认识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成吉思汗灭金、灭西夏是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统一性质的战争,但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则对金和西夏等民族实行烧杀掠夺的民族压迫政策。蒙古兵西征,兵锋最远抵达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属于对外扩张的性质,同时,客观上加强了中西联系,马可?波罗的陆来海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⑶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组织学生从“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和“用史实说明成吉思汗发动战争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来理解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价。

2、针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展开讨论。 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成吉思汗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其孙忽必烈语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并于1276年占领南宋临安,1279年统一中国。

⑵文天祥抗元斗争:介绍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诵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加深学生对他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的钦佩。

⑶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一是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什么?点明元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中国长期分立的局面,重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性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元、明、清三朝长期统一的基础。二是既然肯定元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那么是否意味着文天祥等坚持抗元是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呢?指导学生:首先,肯定元统一全国的客观作用,并不否定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是掠夺人口、土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正是对这种虐杀政策的反抗,因此是正义的。其次,文天祥作为正直的南宋大臣,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乃至以身殉国,应充分肯定。从而理解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3、针对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与对外政策的开拓性,进行讨论。 ⑴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分化政策: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制造民族歧视,加强民族压迫,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中国的统治,而事实上却加深了民族矛盾,激起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和起义,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行政机构设置:就行省制度,强调元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是对秦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并为明、清承袭,一直沿用至今。就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强调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实行有效管辖,指出西藏在元朝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这些对后来明、清和近代中国疆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了解元朝疆域的广阔。强调“汉人”

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人,而是原金统治下的女真、契丹和汉族人,说明这是民族融合的一个现象。

⑵元朝对外关系

对外拓展:这是蒙古汗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带来的客观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指导学生分析元朝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一)元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大国家,国家影响大;

(二)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三)已有南宋海外贸易的基础。突出大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都市的地位;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陆来海归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的开放性。

⑶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其结果却是加速了元朝的灭亡,这是为什么?从而理解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从蒙古汗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带来的对外扩展的客观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一后果,理解其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小结:今天,我们结合课文中有关成吉思汗的内容,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开展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发动战争的评价讨论;针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又展开讨论;针对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与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再次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我们了解了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中,作出历史贡献;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立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南宋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五、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选择填空。 教学后记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内容标准: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措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能力培养

⑴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 ⑵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⑶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 ⑷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 课堂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分析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使元朝走向灭亡。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于1368年建立明朝,从而导入新课。

(一)自学与讨论

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明清两朝建立的情况然后指出本节所学的内容就是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明清两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这些在课本上写得很明确。让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可简略板书。 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⑴、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⑵、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 ⑶、废宰相,权分六部。

⑷、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⑸、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 ⑹、开始文字狱

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⑴、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⑶、大兴文字狱

在学生回答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和文字狱,并完成下表。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可组织学生讨论“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及“康熙、雍正加强皇权的原因和

措施”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

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对于原因课本内容涉及不多教师可适当补充。 明清实行的文字狱可以从原因、特点和后果三方面来进行比较。 朝代 专制机构 文字狱

原因 措施 作用 原因 特点 后果 明

(二)看图和阅读与思考

课本上的一些图,引导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看。如:第67页上面的两个朱元璋像,课本上说:“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教师再进一步问:“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是什么?”。

“明初户帖样式上的白活‘圣旨’”反映了什么?第70页“经雍正朱批的密折”“密折”制度的用意何在?

教师要提醒学生看图时要结合图边上的一些小字部分,这些小字对理解图有辅助作用,图也可以加强对文字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课本上的其他材料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说明了什么?本节重点解决本课的“阅读与思考”。通过课文提供的文字,思考:为什么说明清两代是君主专制独断的时代?学生通过看材料发现,即使宰相也是徒有虚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三)活动

本课的课外学史是编制中国古代王朝表,学生在编制的同时要翻看课本,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教材;要记住这些朝代,最好的办法是编成顺口溜,有的能自己编,有的就要找一些现成的照着背,这也需要学生在课后动手搜集资料。(可作为课后作业)

五、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六、当堂训练

完成随堂练选择填空题。

教学后记

第13课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内容标准:列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 知识识记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雅克萨之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军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正义性,并认识《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

会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王朝统一台湾的不同性质,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史实证据。

识读《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指出《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的大致走向。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以及在平等基础上签定的《尼布楚条约》对巩固边疆起了重要作用。戚继光抗倭是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正确分析《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年纪小,自学能力还不强,概括总结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启发谈话中学会概括总结,整理历史知识和线索。

2、直观教学法 利用投影片、插图、录像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回溯历史,使学生如临境,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

为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也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讨论法。

4、比较法 通过比较戚家军与岳家军的组成人员,分析这两只军队能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明清强化专制统治之际,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势力相继来到东方,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在台湾登陆,相对落后的沙俄也将手伸到黑龙江流域。东方的日本,因国内的分裂和内乱,一批亡命海上的武士出没于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严峻形势,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军抗击沙俄的入侵,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从而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明代抗倭图》挂图,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明代抗倭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问题探究3题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练,教师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结合课课练能力拓展题,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区别岳飞与文天祥的关键在于,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抗击外国侵略,岳飞和文天祥抗金抗元属于国内民族间的战争。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目:

1、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教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些国家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此背景下,葡、荷等西方国家相继东来,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郑成功的生平,可组织学生阅读后,学生简要地描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郑成功的业绩,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总结,从天时(为抗击清军南下建立抗清基地)、地利(渡海成功,讯速收复赤嵌城)、人和(何廷斌献台湾地图,充当向导,台湾人民奋起反抗)等几个方面。

3、讲述清军进入台湾时,教师应指出:当时清朝已经统一大陆,国内的民族矛盾已日趋缓和,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妨碍了全国的统一。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是大势所趋。

雅克萨之战这一目

1、讲述雅克萨之战前,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唐至清入关前对黑龙江流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与学生一起计算自唐朝至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中国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2、讲述雅克萨之战时,运用《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形势图》组织学生识读尼布楚和雅克萨的地理位置,了解沙俄修建两城作为其侵略据点对我国造成的威胁和对黑龙江人民造成的危害。讲《尼布楚条约》时,应做到:(1)强调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怎样平等,要讲明白),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2)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

3、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自制一个简表,内容包括位置、时间、事件。即: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3、本课小结时,指出: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学法指导

1、通过组织学生对“为什么说台湾、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纵向联系,温故知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讨论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后来,台湾又遭到哪些国家的侵略,中俄东段边界又有哪些变动?为什么变动?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提出一个疑问,创设一个悬念,促使学生课外去探索。

2、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4、练习课课练能力拓展题,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5、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戚继光的足迹”的历史板报,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样可以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板书设计

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戚家军清倭寇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侵台 收复台湾 抗击侵略的 英雄业绩

雅克萨之战 :沙俄东扩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教学后记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课程标准: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康乾盛世”、驻藏大臣、平定准 尔部及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改土归流“的基本情况。

(2) 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四至。

2、 能力目标

(1) 探寻“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

(2) 通过填图,了解清代前期的疆域四至。

(3) 比较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云贵地区统治的区别。 (4)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西藏、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3、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奠定了疆域广阔、统一强盛的大国的格局。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王朝加强对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云贵地区统治的措施,不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教学重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西藏、新疆、云贵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措施。 教学难点:

1.康乾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控制的有关制度讲解时应把握好分寸。 2.“新疆”、“改土归流”、“金奔巴瓶掣签制”等历史名词的讲解。 教学过程

设问: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其中清朝时期加强对我国东南、东北地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解答: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王朝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

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措施,清王朝加强了对我国东南地区、东北地区的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清王朝加强对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统治,了解“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的统一概况。

一、“康乾盛世”

设问:汉朝、唐朝等建立初期,统治清明,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 解答:“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清朝入关后,非常重视明亡教训,统治也很清明,出现了“康乾盛世” 设问:

1、 什么是“康乾盛世”?

2、 “康乾盛世”包括哪几个皇帝时期?

3、 “康乾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找出以上问题,归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王朝的强盛时期,其原因是:吸取明亡教训,割除明朝弊政,无大战事,赋役有规,财政丰裕,休养生息。

二、清王朝加强对西藏、新疆、云贵的统一

(一)对西藏的统治

设问:前面学过的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友好交往的史实?

解答: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元朝设置宣政.院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到了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设问:(1)康熙、雍正时,西藏的情况怎样?

(2)清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3) 驻藏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当时西藏的事务由哪些人管理?说明了什么?

解答以上问题的同时,通俗介绍西藏的宗教、“**”、“**”及“金奔巴瓶掣签制”。

(二)对新疆的统治

1、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 设问:(1)为什么要平叛?发生在哪位皇帝时? (2)意义如何?

解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插图,然后回答问题。“准葛尔部首领葛尔丹勾结沙俄阴谋割据,严重威胁边疆安全。康熙帝时亲率大军平叛,乾隆帝时彻底平定了准葛尔部。使整个蒙古地区,以及西藏、青海和天山北路的形势逐渐稳定。

2、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设问:(1)叛乱发生在何时、何地?

(2)“新疆”指哪一地区?

(3)清朝派驻新疆的最高长官是什么?

解答:结合课本小字内容和图,讲解清军平叛的英勇壮举,教育学生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设问:请同学们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回答汉朝、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即今新疆地区的统治措施? 解答:“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东汉重建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又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这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谁要想把其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是绝对办不到的。

(三)对云贵的统治

设问:

1、为加强对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雍正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乾隆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以上措施意义如何?

解答:“土”即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土司”,“流”即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改土归流”即撤销当地土司、土官,改任流官。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

三、清朝前期的疆域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盛世之下,清朝疆域辽阔。 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正文,在图中找出清朝的疆域四至。 教学小结: 设问:

1、同学们阅读课文和笔记,简要叙述出清政府对西藏、新疆、云贵的统治措施。

2、比较以上措施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对西藏:(1)中央册封**、**。

(2)平定内乱。

(3)设驻藏大臣。

对新疆:(1)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对云贵:(1)“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

(2)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废除该地区土司制度,改流官管理。

2、驻藏大臣由清王朝直接派遣,代表清政府与**、**一起管西藏政务;伊利将军是清王朝设置在新疆的最高统治机构;“改土归流”是清王朝改革土司制度,设置流官管理。 结语:“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民族统一的斗争,形成一个疆域广阔的、统一的国家。 板书设计: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教学后记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 教学后记

第18课 思想文化

课程标准 :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 教学目标 ]

1、知识识记: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 (3)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 [ 教学要点 ]

1、重点:《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 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 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软件、拂尘、教学课件 [ 教学方法 ] 比较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问题探究法 讲授法 [ 教学设计 ]

1、导课:复习提问已学过的《史记》的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

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融入课堂,发挥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可有: (1)《资治通鉴》是怎样写成的? (2)《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 (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 (4)什么是编年体?

(5)司马光为何能写出《资治通鉴》?等等。

可以让一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并解释书名的含义。 解答问题后,师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师小结,《资治通鉴》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指导学生列出表格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书名、作者、成书时期、体例、叙史范围、史学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几种宗教?家喻户晓的是什么?(佛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3、佛教的中国化

因为宗教较抽象,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借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投影《少林寺》图,让同学们说出知道的佛教建筑和石窟。 (2)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

(3)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觉得“原来宗教就在我身边,肯定能学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分析讲解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教义的吸引力;统治者的支持。)。 (4)结合《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七年级下)的佛教图片视频及课本上的《三教图》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中国化。

投影问题:我国古代反映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西游记》)

《西游记》中有另一种宗教的影子,有哪一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宗教?(道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4、道教的兴盛

(1)投影《道教圣地青城山》,师介绍“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形成。”请一位同学用动作表示道士心中想什么?(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用拂尘表演) (2)投影问题:“佛教与道教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得出“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 (3)指导学生对佛教与道教从起源地、主要教义、政治作用和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列出表格。

(4)联系现实,展示《刘思影自焚后被抬上救护车》的图片,设计题目“今日说‘法’”:你认为法轮功是宗教吗?为什么?作为刘思影的同龄孩子,你有何感受?你想对还在练习的法轮功者说点什么?

通过此题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教育,提醒同学们对法轮功要“警钟常鸣,斗争到底”。

作业设计:

连连看——谁有信心连结

玉 皇 大 帝 佛教 如 来 佛

八 仙

太 上 老 君 道教 孙 悟 空

菩 萨

通过本次作业,可检验学生对佛教、道教是否真正理解掌握。

附:板书设计

第 18 课 思 想 文 化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

佛教、道教异同比

教学后记

第16课 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⑵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⑶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 ⑷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⑵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00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本课的重点即“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

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对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响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更有极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如何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透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 探究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使中国扬威海外。可谁曾想到时隔200多年,中国的国门却紧紧地关了起来,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闭关锁国”政策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过程:

一、探究“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第一部分,对明朝“海禁”的情况和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过程进行整理和探索。

1、明朝“海禁”的基本情况 首先,明朝在洪武年间通过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教师可补充朱元璋实行“海禁”的有关内容。明成祖时是明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明中期以后,由于倭寇之患,明政府又厉行海禁,并封锁沿海港口,销毁出海出海船只。戚继光平息倭患之后,明朝开禁,允许人民出海贸易,结合小字使学生体会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活力。归纳明朝:海禁——松弛——严禁——开禁的这样一条对外政策。

2、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组织学生探寻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清初是严行海禁,将沿海人民内迁50里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物质供应,教师可适当补充。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至此,全国归于统一。于是,清政府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处设立海关,准许外商来华贸易。1757年,乾隆下令封闭沿海通商口岸,只许欧洲船只在广州一处通商,并且只许和朝廷特许的“行商”做买卖,实行闭关政策。乾隆后期还拒绝同英通商,嘉庆时继续拒绝通商。综上所述,清朝对外政策的大致过程:海禁——开放——闭关(顺治——康熙——乾隆、嘉庆)

二、探究“闭关锁国”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闭关锁国”原因所在,教师可归纳如下:

1、防范自卫的产物

防范自卫既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又有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居民往来会“滋扰生事”的含义。再加上在正常贸易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又在中国沿海劫掠和搜集情报,进行非法活动。而对当时世界形势不了解的清朝统治者,梦想紧锁国门,永保王朝统治。

2、自然经济为根源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即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3、自大心理的反映

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大。而当时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这一状况并不了解,一直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落后的“蛮夷之邦”。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地视西方为“夷”、为“藩臣”,就是这种自大心里的典型反映。

三、探讨“闭关锁国”的不利影响

组织学生探讨“闭关锁国”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维护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考虑,但决不能评价过高。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归根结底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是一种愚昧保守的鸵鸟行为,它并不能削弱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最终仍无法防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一是导致海关制度混乱,贪污勒索公行,增加商品成本,影响商品质量;二是导致盛世之下,君臣安祥太平,刮民脂民膏,奢侈无度,引起内乱;三是导致中国与世界的隔绝,中断了正常的外贸和外交活动,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从此被抛在世界进程的后面,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挨打的结果。

小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汉唐的辉煌,也有明清的血泪。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打开对外交流的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唐时,中国自豪地向世界敞开国门,带来的是唐朝空前繁荣和全世界的尊敬;明时,国门开始合拢,为郑和的下西洋,使中国一度扬威海外;到

第二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

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

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教学过程:

二、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与其次数

注意:(1)区分判别字母在分子中与字母在分母中的式子是否整式。

(2)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中的和如何理解。

(3)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而单独一个非零的次数是0。 (4)单独一个字母的次数是1。

(5)常见错误多项式的次数就是把多项式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相加。

与单项式的次数混淆。

三、巩固练习:

三、整式的名称:

根据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而命名。(其中数字一定要大写)

例:abb

2是二次二项式

16巩固练习:

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整式是指什么?

(3)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是怎样求的?

(4)如何给单项式、多项式起个名字?

业:课本P5习题1.1:1,2,3。 教学后记: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2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计算: (1)(-x+2x2+5)+(-3+4x2-6x) (2)求下列整式的值:(-3a2-ab+7)-(-3a2-ab+9),其中a=1,b=3 2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二、例题讲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1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y-3x2)-5xy-2(3xy-2x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3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2)+39必须将(x+3)(x+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习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习乘方、幂的意义.

二、复习提问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 (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

1计算:

(1)107×104; (2)x2·x5.

解:(1)107×104=107+4=1011; (2)x2·x5=x2+5=x7.

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 例2 计算:(1)-a2·a6;

(2)(-x)·(-x)3

;(3)ym·ym+1. 解:(1)-a2·a6=-(a2·a6)=-a2+6=-a8; (2)(-x)·(-x)3=(-x)1+3=(-x)4=x4; (3)ym·ym+1=ym+(m+1)=y2m+1.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演,并提醒学生注意:(1)中-a2与(-a)2的差别;(3)中的指数有字母,计算方法与数字相同,计算后指数要合并同类项.(2)中(-x)4=x4学生如不理解,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理数的乘方. 课堂练习

计算:(1)105·106; (2)a7·a3; (3)y3·y2;(4)b5·b; (5)a6·a6; (6)x5·x5.

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计算:(1)y12·y6; (2)x10·x; (3)x3·x9;

(4)10·102·104; (5)y4·y3·y2·y; (6)x5·x6·x3.

(1)-b3·b3; (2)-a·(-a)3;(3)(-a)2·(-a)3·(-a);(4)(-x)·x2·(-x)4;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教后记:

教学时不要生硬地提出问题,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渠成.讲课要注意联系过去尚不甚巩固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节课就是以此为宗旨引入新课的.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4 积的乘方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异同。 教学方法:探索、猜想、实践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 (1)x5x2_______ (2)x6x6_______ (3)x6x6_______ (4)(5)(6)xx3x5_______(x)(x)3_______3x3x2xx4_______ (7)(x3)3_____ (8)(x2)5_____ (9)(a2)3a5_____ (10)(m3)3(m2)4________ (11)(x2n)3_____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a5)3a8 (B)a2a3a6 (C)x2x3x5(D)x2x2x4

二、探索练习:

31、计算:2353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8

2、计算:2858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

23、计算:21251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5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

1、填空:(1)xx42 (2)2a332 (3)b3c232

2、计算: (1)2y3y32y2 (2)16x2y24xy3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33226(1)224264 108(1)101051085 个10个10m10101010mn(3)1010=n=101010=10101010个10 m-3(4)-3-3=-3nmn个-3个-3-3-3-3=-3-3-3=-3-3-3个-3 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猜一猜:aman

二、巩固练习: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6 单项式的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下列单项式各是几次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各是什么? 2.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3.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6×4×13×25. 4.前面学习了哪三种幂的运算性质?内容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得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前面所学的幂的运算性质,计算下列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1) 2x2y·3xy2 =(2×3)(x2·x)(y·y2) =6x3y3; (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系数与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结合,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 (2) 4a2x5·(-3a3bx) =[4×(-3)](a2·a3)·b·(x5·x) =-12a5bx6. (b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这个字母及其指数照抄)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然后由学生总结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法则实际分为三点:①系数相乘——有理数的乘法;②相同字母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③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不能丢掉这个因式. (2)不论几个单项式相乘,都可以用这个法则. (3)单项式相乘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1.6整式的乘法(2)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运算.。 2.理解整式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计算: (1) (1) m2m2 (2) (xy)3(xy)2 (3) 2(ab-3) (4)-3(ab2c+2bc-c) (5)(―2a3b)(―6ab6c) (6) (2xy2)3yx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课件展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图画的面积.并做比较. 由此得到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1 x 81第一表示法:x2-x2 4 x 1第二表示法:x(x-x) 411故有:x(x-x)= x2-x2 44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找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跟着用乘法分配律来验证。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6 整式的乘法(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的过程,理解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并会进行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2.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注意多项式乘法的运算中“漏项”、 “符号”的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预先剪好几张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练习:

31、计算:(1)(3xy)3________(2)(x3y)2________ 2(3)(2107)4________ (4)(x)(x)2_________ (5)a2(a)6_________ (6)(x3)5_____ (7)(a2)3a5______ (8)(2a2b)3(a5bc)2______ 12

52、计算:(1)2x(2x23x1) (2)(xy)(6xy) 231

2二、探索练习: 如图,计算此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 你从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11(1)(x2)(x3) (2)(a4)(a1) (3)(y)(y) 233(4)(2x4)(6x) (5)(m3n)(m3n) (6)(x2)2 4(7)(x2y)2 (8)(2x1)2 (9)(axb)(cxd) 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7平方差公式(1)(P29~P3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

1、弄清平方差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投影仪 准备活动: 计算:

1、x2y

2、2n5n3

3、m4nm4n 2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 (1)x2x2 (2)13a13a (3)x5yx5y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猜一猜:abab -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bac (2)xyyx (3)ab3x3xab (4)mnmn

2、判断: 1112(1) (2) 2ab2ba4a2b2 ( )x1x1x1 ( )2223xy3xy9x2y2 ( )2xy2xy4x2y2 ( )(3)(4) (5)a2a3a26 ( ) (6)x3y3xy9 ( )

3、计算下列各式: 1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7 平方差公式(二) 教学目的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 (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 HD=BC=GD=FE=a-b, 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希望推出公式: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1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8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投影仪 准备活动: 计算: (1)(mn+a)(mn2b)

一、探索练习: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b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 a a b 观察得到的式子,想一想: (1)(a+b)2等于什么?你能不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呢? (2)(a-b)2等于什么?小颖写出了如下的算式: (a—b)2=[a+(—b)]2。 她是怎么想的?你能继续做下去吗? 由此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 (a+b)=a+2ab+b 222 (a—b)2=a2—2ab+b2 1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8完全平方公式(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3、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及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尝试归纳法 教学用具:电脑 活动准备:学生熟记公式(ab)2a22abb2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复习:

1、 算下列各题:

1、(xy)2

2、(3x2y)2

3、(ab)

4、(2t1)2

5、(3ab12212231c)

6、(xy)2

7、(x1)2 332

22、 通过教科书中一个有趣的分糖果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ab)2a22abb2,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ab)2与a2b2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若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你能很快算出9982的结果吗?

(三)新课:

1、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2 (2)1972 先分析,再课件演示解答过程

2、练习: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982 (2)2032

3、例:计算:(1)(x3)2x2 (2)y2(xy)2 1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9整式的除法(1)(P39~P4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来理解单项式的除法,要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投影仪。 准备活动: 填空:

1、x4x

2、anan1

3、x6x3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理由。 (1)x5yx2 (2)8m2n22m2n (3)a4b2c3a2b 提醒:可以用类似于分数约分的方法来计算。 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该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 结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

二、例题讲解: 3

1、计算(1)x2y33x2y2 (2)10a4b3c25a2bc 5(3)2ab2ab 3做巩固练习1。

2、月球距离地球大约3.84×105千米,一架飞机的速度约为8×102千米/时,如果乘坐此飞机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1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计算并回答问题: (3)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的法则? 2.计算并回答问题: (3)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的法则? 3.请同学利用

2、

3、6其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仅含以上三个数的等式. 说明:希望学生能写出 2×3=6,(2的3倍是6) 3×2=6,(3的2倍是6) 6÷2=3,(6是2的3倍) 6÷3=2.(6是3的2倍) 然后向大家指明,以上四个式子所表示的三个数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只是表示的角度不同,让学生理解被除式、除式与商式间的关系.

二、新课 1.新课引入. 对照整式乘法的学习顺序,下面我们应该研究整式除法的什么内容?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点明本节的主题,并板书标题. 2.法则的推导. 引例:(8x3-12x2+4x)÷4x=(?) 分析: 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规定,我们可将上式化为 4x · ( ? ) =8x3-12x2+4x. 原乘法运算: 乘式 乘式 积 (现除法运算):(除式) (待求的商式) (被除式) 然后充分利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对“待求的商式”做大胆的猜测:大体上可以从结构(应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项数、各项的符号能否确定、各具体的项能否“猜”出几方面去思考.根据课上学生领悟的情况,考虑是否由学生完成引例的解答. 解:(8x3-12x2+4x)÷4x =8x3÷4x-12x2÷4x+4x÷4x =2x2-3x+4x. 思考题:(8x3-12x2+4x)÷(-4x)=?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1台球桌面上的角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教学方法:观察、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在打桌球的时候,如果是不能直接的把球打入袋中,那么应该怎么打才能保证球能入袋呢? 教学过程: 内容一:

一、课件展示桌球运动中球入袋的情景,观察图中各角与∠1之间的关系: ∠ADF+∠1=180 ∠ADC+∠1=180 ∠BDC+∠1=180 ∠EDB+∠1=180 ∠2=∠1 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1的关系。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为下面的对顶角的学习作铺垫) (课件展示:) 想一想: 在右图中,(1)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鼓励 1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 教学方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几何画板课件、三角板、活动木条 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做好三根活动木条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复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 创设情景: 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三) 新课:

1、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

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3、由∠1与∠2的位置引出同位角的概念,如图 ∠1与∠

2、∠5与∠

6、∠7与∠

8、∠3与∠4等都是同位角 练习:如图,哪些是同位角? E EB3 1A75 7315B82 46C24D 86DC FAF1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投影仪。 准备活动:

1、如图,a∥b,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 67c23 14 58

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 ab A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 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 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 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B 定义:

1、内错角;

2、同旁内角。

二、探索练习: 观察课件中的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讨论: (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 1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3 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学生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新课 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呢? 方法一 通过测量实践,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量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方法二 从理论上给予严格推理论证.(以下证法,教师可视学生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讲或者不讲) 已知:如图2-32,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1=∠2. 证明:(反证法) 假定∠1≠∠2, 则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O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 教学目标:

1、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了解它们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线段的和、差、倍数等。 教学难点:作线段的和、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总结。 教学工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工具 准备活动: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你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上讲台操作,自由发挥)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只有圆规和直尺这两个工具,你能按要求作出图形吗? 教师向学生详细的讲授尺规作图法。 作法 示范 (1) 作射线A′C′; A′ C′ (2)以点A′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 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B′。 A′B′就是所作的线段。 A′ B′ C′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 解题前要写“解”; (2) 严格按作图要求操作; (3) 保留作图痕迹; (4) 下结论.

二、巩固练习: 一)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 已知:线段AB A B 求作:线段A′B′,使得A′B′=AB. (二)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倍数: 2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4 用尺规作角 教学目的:

1、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

2、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重点: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猜想、实践法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 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 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 (1)请过点C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边 (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 .新课:(师生一起,边讲边练) 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哦!) (一)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 已知:∠AOB A Bo 求作:∠A′O′B′,使∠A′O′B′=∠AOB (2) 已知:∠  2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 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 (2)753000 (3)205000000 3.在科学计算器上表示1.295109和2.91012。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综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3.出示投影:“做一做” 学生活动: (1)测量一张纸大约有多厚(以毫米为单位) (2)把一张纸的厚度转换成以微米为单位的量。 (3)计算多少个直径为1微米的细胞首尾相连能达到1毫米。 解后反思:从刚才活动中,你们感受到什么?从自己身边再举出包含有较小数的例子。

四、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视学生情况,若有困难可提示:

1、几吨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吨?是多少克?

2、再估计图中动物的体重。

五、继续探索新知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数 1.正的纯小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 (1)学生填空: 2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2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情境中体会用近似数表示长度的必然性, 能用近似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3、对于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 它们有几个有效数字,是什么。 教学重点:按要求取近似值,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 按精确到哪一位的要求,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指出较大数位的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出示投影:78页彩图,学生组内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二、新课:

(一)、通过学生的活动,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并讲解例题

1、2

(二)、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某歌星在体育馆举办音乐会,大约有一万二千人参加;( ) (2) 检查一双没洗过的手,发现带有各种细菌80000万个;( ) (3) 张明家里养了5只鸡;( ) (4)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1.6亿;( ) (5)小王身高为1.53米;(6)月球与地球相距约为38万千米;( ) (7)圆周率π取3.14156( ) 2.小明量得一条线长为3.652米,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四舍五入到十分位___________ (2)四舍五入到百分位_________ (3)四舍五入到个位____________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在上题中,小明得到的近似数分别精确到那一位。

3、下面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那一位 0.320 __________; 123.3 __________; 5.60 ____________; 204 __________; 5.93万____________; 1.6104_____________; 4.小亮量得某人三级跳的距离是12.9546米,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精确到0.1____________ (2)精确到0.01_________ (3)精确到0.001_______ 2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3世界新生儿图(1) 教学目标: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教学重点:培养对数据的理解能力,要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难点: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准备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 由《东体彩“36选7”图解分析》中的各中统计图而引出新课:说明我们学习“新生儿图 ”的必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84的新生儿图。寻找新生儿图透露出来的信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 面积的大小表示什么? (3) 面积的大小与新生儿有什么联系? (4) 该图与世界地图相比,哪个国家被画得很大?哪个国家被画得很小? (5) 从该图你能不能大概的知道这四个国家的新生儿的数量呢? (6) 分别估计在该图和世界地图中,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面积之比。你发现了什么? (7) 如何估计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这一年的新生儿数。 (8) 各个国家的新生儿之比与该图的表示新生儿的图形面积比之间有什么关系? (9)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信息。再讨论、交流中进步。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而不必强调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利用计算机帮助解决问题) 2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3世界新生儿图(2)(P88~P89) 教学目标: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教学重点:培养对数据的理解能力,要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难点: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对下列各题的制折线统计图:

1、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统计: 年份 1965 1980 1985 1990 1999 2000 2001 入学率84.7 93.0 95.9 97.8 99.1 99.1 99.1 (%)

2、我国从业人员构成(合计=100) 年份 1990 1997 1998 1999 2000 第一产业 50.5 49.9 49.8 50.1 50.0 第二产业 23.5 23.7 23.5 23.0 22.5 第三产业 26.0 26.4 26.7 26.9 27.5 教学过程:

一、新课:下面是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变化统计表(单位:亿) 年份 1957 1974 1987 1999 世界总人口数 30 40 50 60 我国总人口数 6.31 8.68 10.86 12.78 2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港中数学网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4.1 游戏公平吗(1)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

3、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游戏对双方公平的认识。 教学难点: 游戏公平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践法、探索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四个转盘 教学过程:

一、分四组做游戏: 下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利用这两个转盘做下面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1)

一、二组自由转动转盘A,

三、四组同时自由转动转盘B。 (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如转盘A中,如果指针指向3,就按顺时针方向走3格, 得到数字6) (3)如果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 2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4.2摸到红球的概率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游戏,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2、理解概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时间发生的概率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不透明盒子、红球若干、白球若干 教学过程: 先复习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 (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3)广州每年都会下雨。 (4)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 (5)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将一碗水放在室外水会结冰。

一、探索活动: 盒子里装有三个白球和一个红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1) 学生上讲台摸球。问题:他最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一定回摸到红球吗? (2) 如果将每个球都编上号码,分别记为1号球(红)、2号球(红)、3号球(红)、4号球(白)、那么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吗? 让学生摸球,亲身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 (3) 任意摸一个球,说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掌握下面的这个简单的计算概率的公式: 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3P(摸到红球)== 4摸到一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活动2:盒子里装有三个白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让学生摸球。 问题: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一定会摸到白球吗?红球呢? 结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4.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教学重点:通过面积、体积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模型。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 请将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标在图上: ① 从三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②从三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③从一红一白两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④从红、白、蓝三个球中摸出一个红 教学过程:

一、新课: 如图是一个小方块相间的长方形,自己在方块上涂上黑色。 (1)用一个小球在上面随意滚动,落在黑色方块(各方块的大小相同)的概率是 (2)对你刚刚设计的游戏中,小球落在黑色方块的概率大还是 落在白色方块的概率大?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是一个转盘,若转到红色则小明胜,转到黑色则小东胜,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黄 红 黑 2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A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FG

1、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B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CDE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在右下图中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

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三条边分别Cb是 ,三个内角分别A是 。 a

3、分别量出这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 c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长度为7cm的木棒呢?

二、巩固练习: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cm) (1) 1, 3, 3 (2) 3, 4, 7 2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2 认识三角形(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 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两个三角形,一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填空: (1)当0°<<90°时,是 角; (2)当= °时,是直角; A(3)当90°<<180°时,是 角; (4)当= °时,是平角。 E

2、如右图, 2∵AB∥CE,(已知) 13BD∴∠A= ,( ) C∴∠B= ,( ) (第2题)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 (回放动画,加深印象) 举例(略) 练习1:

1、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 )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 )

2、在△ABC中, (1)∠C=70°,∠A=50°,则∠B= 度; (2)∠B=100°,∠A=∠C,则∠C= 度; (3)2∠A=∠B+∠C,则∠A= 度。 3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认识三角形(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 教学难点: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 准备活动:任意一个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A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 1 2 ∴∠1= ∠2= ∠BAC 或:∠BAC= 2∠1= 2∠2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则∠BOC=______. B 3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 认识三角形(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教学方法:操作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 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 从而引出新课:

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 ∵ AM是BC边上的高 ∴AM⊥BC 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3、议一议: 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 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 你能画出它们吗?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 它们所在的直线 交于一点吗?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3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2图形的全等 教学目标: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图形的全等与全等图形的特征的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别全等图形及通过实践活动得出全等力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和观察法 教学用具: 活动准备:把课本当中的图画在白纸上,带好剪刀和复写纸 教学过程:

一、 看一看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两组图形。 2.多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全等或不全等图形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想象全等力形与不全等图形的区别。例如: (1) 同一张底片冲印出两张相同尺寸的相片与两张不同尺寸的相片。 (2) 同一人的两只手掌与一大人左手掌和一小孩的左手掌。 (3)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3.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 (1) 1 3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3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全等图形拼成的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增强审美的意识。

2、认识全等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全等图形进行一定的图案设计。 教学重难点: 实际操作的能力与设计拼排图案意识的养成是重点,同时设计出美丽图案的能力的培养是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形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剪刀、纸等操需用具 教学过程: 1。、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图案,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由全等图形拼成的美丽图案.例如在给定的三角形上,画出小鱼形状的图形,利用它就可以拼成下面这个美丽的图案.

2、根据课本中的图形设计出相应的图案: 1 3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4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教学重点:1会看图,会找到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一个三角形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____个角,_______条边. (2) 已知△ABC,它的顶点是_________,它的角是______________, 它的边是____________ (3) 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指的是它们的形状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_. (4) 完全重合的两条线段_________(填 “相等”或 “不相等”) (5) 完全重合的两个角_________(填 “相等”或 “不相等”)

一、实验活动 找出图画中全等的图形:(课件展示) 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和性质. (1)定义: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或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2)反例:举出不全等的三角形的例子,利用教师和学生手中的含30°角的三角板说明只满足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不是全等形,强调定义的条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周围有没有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 学生在生活中找图形。 (3)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2.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及读法和写法. 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举例说明: 3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边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电教平台。 准备活动:

1、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相等。

2、如图1,已知△AOC≌△BOD,则∠A=∠B,∠C= , =∠2,对应边有AC= , =OB, =OD。

3、如图2,已知△AOC≌△DOB,则∠A=∠D,∠C= , =∠2,对应边有AC= ,OC= ,AO= 。

4、如图3,已知∠B=∠D,∠1=∠2,∠3=∠4, AB=CD,AD=CB,AC=CA。则△ ≌ △

5、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依定义必须满足( ) (A)三边对应相等 (B)三角对应相等 (C)三边对应相等和三角对应相等 (D)不能确定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

1、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80°,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

2、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4cm 7cm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

二、巩固练习:

1、下列三角形全等的是

3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 准备活动: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或

2、如图1,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能平 分∠BAC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A解:AD平分∠BAC。 ∵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 ∴ = (中线的定义) 在 中 BCD (图 1) AD31∴ ≌ ( ) 42∴∠BAD=∠CAD( ) CB∴AD平分∠BAC( )

3、如图2, (图2) E(1)∵AC∥BD(已知) ∴∠ =∠ ( ) (2)∵AD∥BC(已知) C∴∠ =∠ ( ) DAB

4、如图3, ∵EA⊥AD,FD⊥AD(已知) (图3) F∴∠ =∠ =90°( )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 3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5《边角边》第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并初步学会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边角边公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及实践操作法 教学用具:折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指出图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变换能使它们完全重合: 图(1)中:△ABD≌△ACE,AB与AC是对应边; 图(2)中:△ABC≌△AED,AD与AC是对应边.

二、新课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 (1)全等三角形具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那么,怎样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也就是说,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能全等?是否需要已知“三条边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现在我们用图形变换的方法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2,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 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3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6作三角形 教学目标:

1、在分别给出的两角夹边、两边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三角形。

2、能结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1、根据题目的条件作三角形 教学难点:探索作图过程。 教学方法:示范、探索、讨论。 教学工具:圆规、直尺 准备活动:计算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得AB=a。 (1) 已知:∠  求作:∠AOB,使∠AOB=∠ (3) 已知:M为∠AOB边上的一点,如图所示,过M作直线CD,使得CD//OA。 : 教学过程: 内容一:(根据简单图形书写作法) (1)如图,使用直尺作图,看图填空. ① ② ③ ④ ① 过点____和_______作直线AB; ② 连结线段___________; ③ 以点_______为端点,过点_______作射线___________; ④ 延长线段__________到_________,使得BC=2AB. 3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 准备活动: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或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或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或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或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两三角形全等,对应边 ,对应角

6、如图;△ADC≌△CBA,那么ABC ,AB= B A D ED1A,AD=C2B C

7、如图;△ABD≌△ACE,那么BDA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 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D=AC;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 (1) DE=AB吗?请说明理由 4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电教平台。 准备活动: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 、 、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 、 , 斜边是

3、如图,AB⊥BE于C,DE⊥BE于E, (1)若∠A=∠D,AB=DE,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2)若∠A=∠D,BC=E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3)若AB=DE,BC=E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4)若AB=DE,BC=EF,AC=D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动手操作): 已知线段a ,c (a

1、按步骤作图: a c ① 作∠MCN=∠=90°, ② 在射线 CM上截取线段CB=a, ③以B 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 ④连结AB

2、与同桌重叠比较,是否重合?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如图,△ABC中,AB=AC,AD是高, 则△ADB与△ADC (填“全等”或“不全等” ) 4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1小车下滑的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高度与时间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小车下滑时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了解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意义,了解可以用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出示投影: 1. 认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借助多媒体展示从17岁以后不同年龄段男孩女孩的身高情况: (1) 自身比不同年龄平均身高情况如何? (2) 男、女孩不同年龄身高的比情况如何? (3) 大致的描述青春期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教师指明:这个图形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如什么时候女孩平均身高变化不大,什么时候男孩比女孩身高增长的势头大。。。。。 现在我们只研究一个量(比如男孩的平均身高)与另一个量(如男孩年龄)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关心自己。

二、 探索新知识 4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2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

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课前复习: (1) 如果△ABC的底边长为a,高为h,那么面积S△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分别为a、b,高为h,那么面积S梯形=_________________. (3)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面积S圆柱=_____________;圆锥底面的半径为r , 高为h ,面积S圆锥=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如图所示,△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C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 (2) 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 (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__厘米2. 在这里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中面积是怎样随着 高变化而变化的。重点理解上面的题目中第2小问的意思。 做一做: 、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 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 4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3 温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并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活动准备:学生认识图象常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给定自变量X与因变量的y的关系式: y2x24x8填表: X Y 0 1 2 3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3)当r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由_______ 变化到_________新课:

1、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是在几时达到的? 最低温度呢? 、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 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2、议一议: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

4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4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现实中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变化的可能图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在这一天中, (1)t= 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 ℃; (2)t= 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 ℃; (3)在 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 (4)在 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 (5)t= 时,气温达6℃; (6)A点表示 ; (7)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进行操作,选择 时间段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

一、新课: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4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7、1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2. 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活动准备:收集各类有关对称的图案和各种现实生活中有关对称的实例,作为教学时互相交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3.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 4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 OD⊥AC。求证:OE=OD。 4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 OD⊥AC。求证:OE=OD。 4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重点: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一些对称图形的实物,投影仪。 准备活动: 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把自己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点,并连接,你连接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3)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线段,对应线段是什么关系? (4)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角,对应角是什么关系? 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巩固练习:

1、对下列的对称轴图形找出一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4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

二、探索练习: 1.提出问题: 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 分析图案: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 50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华师大版

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巩固对同类项概念的认识;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合并同类项. 过程性目标

1.联系生活实例,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方法的过程;

2.结合实践与应用,感受合并同类项的意义,体会合并同类项与有理数运算的关系与转化.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其得到新知识,从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完全地接触并了解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和求多项式的值; 难点:多字母同类项合并,多字母的指数容易混淆而产生错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王华与张强一块到华联商厦去买练习本,分别买了5本和2本.如果每本价格为1.2元,两人一共花了多少钱?若每本价格为 x 元,则一共要花多少钱?王华比张强多花了多少钱? 二.探究归纳

1.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生 若每本价格为1.2元,则两人共花了 5×1.2+2×1.2=7×1.2=8.4元. 若每本 x 元,则一共花了(5x +2x )元. 师 能否把它化简呢?

我们知道,5x 可以看成是 x 的5倍,2x 可以看作是 x 的2倍,所以和为 x 的7倍;也可逆用乘法分配律,得 5x +2x=(5+2) x =7x ;

同样,5x -2x =(5-2) x =3x ;

类似可得:-4ab+3ab=(-4+3)ab = - ab . 2.给出合并同类项的定义: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师 它有什么用途呢? 生 可以用来简化多项式. 师 谁能根据自己对上述两式的观察,小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3.给出合并同类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 师 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 依据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可再举例讨论,逐步引导学生能说完整). 三.实践应用

例1 合并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2a2b3a2b12ab; 2 (2)a3a2bab2a2bab2b3.师 你认为解决本题,首先要做那件工作呢? 生 首先要找出同类项. 师 是啊!我们在解决合并同类项问题时,首先要找出同类项(可用不同的记号标出);然后再根据合并同类项法则分别进行合并;最后复查是否还含有同类项. 解(1)2a2b3a2b1(23)a2b2

1a2b. 212ab 2

(2)a3a2bab2a2bab2b3a3(a2ba2b)(ab2ab2)b3a(11)ab(11)abba3b3.3223

师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防止错误的必要措施,特别是初学时,此举犹为重要;另外,从上面第二小题的解答中,你还可发现合并同类项有什么技巧?

生 系数之和为零的同类项应优先合并,结果为零. 练习1. 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合并同类项后,结果是

.

练习2.先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

(1)3x2x253x22x5; (2)a3a2bab2a2bab2b3;

2222 (3)6a5b2ab5b6a.

例2求多项式3x24x2x2xx23x1的值,其中x3.师问: 是马上把 x 的值代入原式吗?

生答: 应该要先化简(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求值. 解3x24x2x2xx23x1 (321)x2(413)x12x21;当x3时,

原式2(3)2117.

师问: 若把x = -3 直接代入原式去计算求值,结果会怎样呢?(与上述方法比较,说明先合并同类项化简的优越性,督促学生养成随时简化多项式的良好习惯.) 练习3. 求下列多项式的值: (1)7x23x22x2x256x,其中x2;(2)5a2b3b4a1,其中a1,b2;

(3)2x23xyy22xy2x25xy2y1,其中x22,y1. 7练习4. 讨论:把(a + b)和(x7(a + b ); (2) 3(xy)27(xy)8(xy)26(xy).四.交流反思

师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生 什么叫合并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

没错,我们要理解合并同类项的含义;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依据(一变二不变,即合并同类项以后,要变只会变系数,所含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这两部分不变),其实质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

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合并同类项的优越性,尤其体现于化简求值题中. 五.检测反馈 1.合并同类项: (1)(2)(3)(4)3a5a6a;2ax23ax27ax2;2x213x73x25x;7xyx22x25xy3x2;

2.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各多项式的值: (1)(2)4a24a1412a9a2,其中a1;9a212ab4b24a212ab9b2,其中a11,b.223.已知多项式3x232xx25x2x24x7:1(1)当x2时,求这个多项式的值;

21(2)当x为何值时,这个多项式的值为4?3 4.nx3yn与3mx3my2m是同类项,则它们合并的结果为多少?为什么?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第一课

郭风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研读与赏析:

.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略

第二课

《筏子》袁鹰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瞭望未餍饕餮鹧鸪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磅礴简陋铆牢角逐

偌大惬意戛然蓦地矜持踊上清泠泠荡漾缠绵艄公揉出摇曳颤颤巍巍步履颠簸潸然

浸淫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一条大河》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写作顺序,深入理解内容,把握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

赏析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生字:铆(mào)

偌(ruò)大

蓦(mò

)地简陋(lòu)浸淫(jìn)(yí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

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

、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9、

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怎样划分层次?

(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

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

1、

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

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七、学习第二部分。

、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壶口与龙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的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的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记:

《江之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

大海

生命

、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的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第三课《春》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

捉迷藏

酝酿

应和

薄烟

黄晕

蓑衣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

盼春

第二部分:

绘春

第三部分: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

2、

3、

4、5节):绘春

(齐读第

2、

3、

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讲读第二部分(第

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第五篇: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

2、列方程。 难点:

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

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 确定未知量;

2、 找相等关系;

3、 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 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 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 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

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

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

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初步按照分步骤学习通过方程的基本变形来求解简单方程,主要是按照“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思路来走,所得结果就是方程的解。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总结变形解方程的方法

1、掌握该方法

2、讲解例题。

2、学习

3、布置练习

3、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技巧

二、例题:解方程(课本例3) 7

三、本课小结

利用变形来解方程,主要方法是先移项,然后再把分母的系数化为1即可。 华师七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7-13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

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解方程,初步学会使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了解如何去括号解方程。 3. 了解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4. 了解列表法解实际问题。

5. 掌握检验解答的正确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验证方程的解。 难点:

1、灵活使用变形解方程;

2、各种解法的综合运用;

3、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初步体会定义

2、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掌握定义

3、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去括号法解方程

4、课堂练习

4、课堂练习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8 9

三、本课小结

本课学习了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四个依据,此外,还学习了用括号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去分母解方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总结上节课的内容

1、加强记忆

2、讲解例5

2、学习去分母法解方程

3、指导学生分析和练习

3、分析和练习解方程 10 11

三、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是学习了如何采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讲解例6

1、初步认识列表法

2、讲解列表法解方程

2、学习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3、分析和总结

3、分析和总结 12

二、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是学习了如何采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总结上节课的内容

1、加强记忆

2、讲解例7

2、再次学习列表法

3、引导学生分析和练习

3、分析和练习解方程 13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采用列表法来分析实际问题,并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5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1、综合提高

2、引导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2、练习

3、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3、综合提高。

4、引导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

二、总结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4

三、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是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华师七下6.3 实践与探索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14-19页。本节提供了不少例子和习题,有比较好的层次和实际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2、 学会一些基本的现实知识。

3、 学会近似计算和估算。

4、了解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使用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基本实现常识的掌握。 难点: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现实知识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讲解例题1

1、学习例题1

2、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索问题1

2、讨论与探索

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3、完成课堂练习 16

三、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是在讨论、探索的基础上推导出一般结论。要注意“给出猜想,进行验证”的方法。 还学习了近似计算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计算结果按照要求进行四舍五入,也 直接进一的特殊情况。

华师七下7.1 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包括第7章的引言)在教材第23-26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足球赛积分这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索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规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7 2.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4.验证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应该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让学生知道多元化是现实和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的意识。同时可以渗透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上进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难点: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描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新章节引言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学习 18 19 本节主要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同时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华师七下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是学生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体会由“二元”转化为”一元”的变化,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包括代入法、加减法),并可以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把“新间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培养数学转化思想和解答能力,在自主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 学习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 初步学会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提高思想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难点:

1、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解方程组;2,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探索求解问题2.

1、开始学习解方程组

2、初步学习代入

2、学习代入法

3、求解方程组

3、学习和练习

一、研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20

二、本课小结 初步学习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注意体会代入法的使用,在代入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后需要再次代入获得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讲解例题1.

1、掌握代入法

2、总结

2、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3、指导学生练习

3、练习,提高解题速度 与技巧

一、研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本文档下载自360文档中心,www.360docs.net更多营销,职业规划,工作简历,入党,工作报告,总结,学习资料,学习总结,PPT模板下载,范文等文档下载;处:http://www.360docs.net/doc/info-ed548085011ca300a7c39051.html

转载请保留出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