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巴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全文)

巴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全文)

巴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第一篇:巴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教育世家进士第舒宗庆乾州对河兔岩印家庄,是一个在清代乾嘉两朝名扬湖湘的教育世家庄院宅第。生于康熙的印顺国,是耕读出身的厅学生员秀才,乾隆十年岁贡,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选授江华县学训导,&ldq。

巴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第一篇:巴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教育世家进士第

舒宗庆

乾州对河兔岩印家庄,是一个在清代乾嘉两朝名扬湖湘的教育世家庄院宅第。

生于康熙的印顺国,是耕读出身的厅学生员秀才,乾隆十年岁贡,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选授江华县学训导,“未赴任即捐馆”逝去。

长子印绶(字潕溪),乾州潕溪书院秀才,乾隆十八年岁贡,三十四年己丑科进士,历任湖湘十二厅县州训导、教谕、学政。 次子印網,秀才,乾隆二十四年岁贡。

三子印绪,秀才,乾隆三十六年岁贡,五十九年常宁县学训导。

孙荣庭,秀才,英年早逝。

孙荣楚,秀才,嘉庆四年岁贡。二十二年进士,道光二年酃县县学训导。

孙荣光,秀才,嘉庆六年岁贡。

孙荣禄,秀才,道光元年岁贡。

综观印氏一门祖孙三代,计有八秀才,七岁贡,三进士,四教职。

印氏世居兔岩,在武溪(即潕溪)月宫潭畔建有祖居,土墙门楼,木柱木板瓦顶七间平房,院内一株老杨梅,门外大片水田,屋后四围茶叶山,门悬三块进士匾,属于清代湘西三厅旷古未有、而且后无来人的著名教育世界。

印氏中流砥柱印绶、字紫佩,号潕溪。生于乾隆元年(1736),殁于嘉庆二十四年(1820)几乎与乾嘉两朝同始终。印绶“性颖悟”,小小年纪就考上秀才,进入“潕溪书院”寒窗苦读。十八岁时出贡,父亡后奉母抚弟在家乡执教二十二年,“所学多所成就”,中进士后,从三十四岁起离乡赴湘潭县学任训导,升教谕,“教人以器识为先,文艺次之”,六十岁时被荐升为道州学正,晚遇道州英才何凌汉,常亲教席,学业大进,凌汉于嘉庆六年考上贡生辞师,十年殿试进士,考得一甲三名探花,进入翰林词苑,又外放福建提学,听说潕溪先生从教五十年后七十致仕,优游林下,八四高龄永归道山,特撰《印潕溪先生传》,刊于《乾州厅志》以彰师德。凌汉官至吏、工、户部尚书并兼京畿道尹,而且秉承师传 以家教课子,使儿子何绍基(子贞)成为清代名臣和金石书画大家。结识曾国藩、杨岳斌共论诗书金石。绍基之孙何维隶于光绪十四年(1888)出任乾州厅学教谕,又特选滕传恕(子香)出贡太学,并奖掖尚在童蒙即爱书画的杨正楷(味蔬)好学上进。人们称道:乾州之学通道州,百载文缘频

交流。

印绶先生回乡后,即和兄弟析居,迁居于乾州三门开外上河街,两间板屋瓦房,有天井厢房,正堂、正房,堂后俯临武水,布设栏杆。宅第朴素无华,惟有门悬几块进士匾,人皆过而驻足,仰视观览。印绶晚年,除以文会友外,还襄助乾州另修“立诚书院”,造福桑梓。

自古教师属于红烛,燃尽自己,照亮诸生,所以,史书常载先生教出的状元学生,几乎未涉及状元的先生。乾州教育世家潕溪先生一家八丁,七人留名嘉庆以后所续乾州厅志,当时视为乾州骄傲,但因志传尘封史馆,宗庆自一九五四年得见《志〃传》,即作笺清,以求通读。而今弘扬前烈,自宜大力宣介斯人。

印绶故居,已经加层包装,古色古香。

2007年6月17日

第二篇:中共镇巴县委办公室

镇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2012年部分节假日放假安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12-29来源:政府办作者:-

各镇党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党组,县人武部党委,县纪委,县法院、检察院党组,县群团、文联党组,县委、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群团、直属事业单位:为便于全县各级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现将2012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2012年1月1日至3日放假调休,共3天。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上班。

二、春节:1月22日至28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1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三、清明节:4月2日至4日放假调休,共3天。3月31日(星期六)、4月1日(星期日)上班。

四、劳动节:4月29日至5月1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8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公休,共3天。

六、中秋节、国庆节:9月30日至10月7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29日(星期六)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中共镇巴县委办公室

镇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26日

第三篇:丹巴县莫洛历史文化名村

维修保护建设

调研报告

第一章 背景介绍

一、县情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东部,全县幅员面积5649平方公里,辖14乡1镇181个行政村,东与四川省阿坝州的小金县接壤,西与甘孜州道孚县交界,南与甘孜州康定县毗邻,北与阿坝州的金川县相连。章谷镇为丹巴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人口6.02万人,主要由藏、汉、羌、回等民族构成,其中藏族占75%。境内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美人谷、古碉藏寨等品牌声名远扬。境内高山对峙,河流纵横,切割强烈,地势狭窄,五条河流在县城交汇,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丹巴县历史悠久,据中路乡古遗址发掘研究发现,早在4千年前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1912年建立丹巴县,1935年,红军长征到丹巴,组建了以马骏为师长的藏民独立师,建立了丹巴县“格勒德沙”苏维埃政府,在各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1990年全县15个乡(镇)全部被列为革命老根据地。

二、莫洛村概况

莫洛村位于丹巴县梭坡乡境内。距县城5公里,海拔高度在1900——2000米之间。莫洛村三面环山,西临大渡河,地势由东北向南倾斜,系高山峡谷地貌。村面积20公顷,全村以藏族为主,少量汉族杂居,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较低,村内居民以农业为主,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嘉绒藏民族传统的习俗和居住文化。

江西赣州举行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大会上,莫洛村被授予中国名镇(村)。在大渡河畔,嘉绒藏族在这里延续着古老而神秘的东女国文化。走进丹巴嘉绒藏区,当地人会告诉你,“嘉绒”即“女王的河谷”,这里古时是东女国,国王是位丹巴美女。

三、法律法规相关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第二章

古老村庄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来,嘉绒儿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蕴涵建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随时都有毁坏的风险,为保护嘉绒儿女传承下来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莫洛村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天人合一”思想上的村落形态,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单体建筑、建筑群体组合、择地观念和空间形态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传统的科学精神,如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等等。

历史文化村形成不易,但破坏却轻而易举。完整的历史文化村、古民居幸存者甚少,其现状令人堪忧,在保护古村落中存在诸多问题。

某些文化村保护的不当方式

1、盲目拆旧建新,追“新”求“异”

2、保护意识淡薄,出现“遇村拆建,逢庄粉墙,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局面。

3、过度旅游开发,古村落受毁于商业化。

4、经费支撑短缺,缺少保护应急资金,一旦出现古建筑突发性破损,常常束手无策。

第三章

保护性维修建设方式

一、急需保护性维修的古建筑

1、丈波交:总面积360平方米,共5层楼,共15个房间。 现状图:

2、翁都:总面积300平方米,共5层楼,13个房间,及周边修建保护性建筑围墙等。

现状图:

3、村内道路现状:

二、古建筑保护应适当增建一些配套基层设施

1、步游道共四条:

(1)亚恒-—八角碉,长约700米; (2)古鲁布——崩顶,长约700米; (3)半金布——丈波交坎下,长约460米;

(4)八托泽了里坎下——班顶布门口,长约740米。 (5)步游道应设置行人休息点

2、增设步游道护栏。

3、原有的文化广场可适当增加面积

4、可增设厕所:2个,面积约20平方米/个。

5、每户配备垃圾桶一个,共约60个,步游道沿线配备垃圾桶,可配垃圾转运车一辆。

6、古树12棵,应挂牌保护。

7、可设置较为醒目的历史文化名村标示牌1个。

三、保护性维修建设

1、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技术领先、配套建设、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

2、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参照国务院令第52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

3、安全建设为主的原则

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必定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损坏,切不可一味追求恢复原状,因以建筑是否安全作为维修的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修时施工人员的安全;二是主体结构的安全。与主体结构关系较大的构件出现问题时应予以重视。与主体结构安全关系较小的构件出现问题可少修或不修。有些构件即使与主体结构有关,也应权衡利弊,不要轻易下手。如果要想把它重新放平,必须拆下来重新归位,这样山墙底部就有一部分悬空了,反而会对主体结构造成影响。总之,制定修缮方案时应以安全为主,不应轻易以构件表面的新旧为修缮的主要依据。

4、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原则

古建筑的构件本身就是文物。将原有构件任意改换新件,可能使很有价值的文物变成了假古董。只要能保证安全,不影响使用,残旧的建筑或许更有观赏价值。古建筑的修缮应“修旧如旧”已成为法则。这个法则包含着下列原则:能粘补加固的尽量粘补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以养护为主。

5、风格统一的原则

经修缮的部位应尽量与原有的风格一致。补配的纹样图案应尊重原有风格、手法、保持历史风貌。

6、排除造成损坏的根源和隐患 在修缮的应排除损坏的根源和隐患,否则只能是“治表未治本”。在维修前,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出根源。在修缮的同时,排除隐患。如果构件损坏不大或无安全问题,甚至可以只排除隐患而不对构件做什么处理。常见的隐患有:雨水渗入造成的冻融破坏;树跟对砌体的损坏;潮湿和漏雨对柱根、柁头糟朽的影响;屋面渗漏对木构架的破坏;墙的顶部漏雨可能造成的倒塌,等等。

7、应以预防性的修缮为主

仅以屋顶修缮为例。屋顶是保护房屋内部构件的主要部分,只要屋顶不漏雨,木架就极不容易糟朽。所以修缮应以预防为主,经常对屋顶进行保养和维修,把积患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8、尽量利用旧料

利用旧料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有时还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时代特征。

9、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古树是莫洛历史文化名村有机的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的百年古树主要为古柏树和古黄粱树,主要分布在村域中部,核心保护区周围,且有一处较为集中的古树林。应明令对名村内20年以上的树木一律禁止砍伐;对50年以上的古树要一律挂牌保护,并设文字说明,经观察可挂牌保护古树共12 棵。应专门设立护栏,禁止攀爬和折枝,更不允许砍伐,并随时监控病虫害的侵蚀情况。建立管养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一旦有虫害,要及时治疗和处理。

第四章 调研结论

1、莫洛村拥有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天人合一的宜人景色,通过对现存的古建筑的保护性维修建设,不仅可以挖掘莫洛村旅游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古文化,宣传和推介莫洛村旅游品牌、促进莫洛村的保护性开发以及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2、从政策上看,维修建设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出的“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3、经过丹巴人民的努力,特别是2014援藏干部的积极推动,莫洛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维修建设项目已经列入中央2015年财政支持的项目。此举可改变丹巴县景区看点单一现状,展示丹巴县梭坡乡莫洛历史文化片区开发建设的良好形象,改善莫洛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

第四篇:镇巴县十一五饮水总结

镇水字(2010)104号

镇巴县水利局

关于报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

总结的报告

汉中市水利局:

根据市局有关通知精神,我县完成了《镇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农村饮水工作总结》,现随文报来,请审核。

附件:镇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 饮水 安全 工作 总结 报告

镇巴县水利局办公室 2010年11月30日印发

- 1增日总供水能力达到0.5875万吨。建立县级农村供水专管机构和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各1个,农村供水工程平均成本0.55元/立方米,水价1.2元/立方米。

(三)2010年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2010年,国家计划下达我县投资1420.6万元,其中中省1185万元,市县配套235.6万元,实际到位1420.6万元。截止12月底,我县共完成总投资1844.4万元,其中,完成中央预算内资金1556万元,其中,完成中央投资1105万元,省级配套88万元,市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348万元;完成省级整合资金288.4万元,其中完成省级投资205.3万元,市级配套23.8万元,群众自筹59.3万元。新建续建农村供水工程50处,解决了3.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3.1万人。新增日总供水能力达到0.2221万吨。

二、2010年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一)普及程度和集中式供水人口受益比例

2005年通过摸底调查,我县农村人口为26.06万人,其中饮水安全人口为9.86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6.2万人,“十一五”期间解决规划内人口8.3万人,按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计算,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为70%;2010年,通过饮水安全复核,在原规划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基础上新增不安全人口3.46万人,按实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计算,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为57%。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8.3万人,受益比例100%.

- 3

3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保障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工程的建设不但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而且在项目的推动下,使农民摆脱饮水困境,减轻因水致病的负担,水的问题解决后,对于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给我县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因病造成的损失,其主要经济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病、因背水误工损失

受益区现有青壮劳动力1.66万人,按每年人均病假五天、背水五天计,每天误工损失60元,受益区每年可减少误工损失费996万元。

2)、因病医药费开支

按饮水不安全的农村和饮水安全的村相比,项目区平均年人均多支出医疗费用50元。因此我县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受益群众仅医疗费一项每年可减少支出415万元。

仅以上两项可给受益区群众减轻负担和增加收入达1411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项目的实施不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减少了民事纠纷,维

- 5的,严格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

3、切实做好前期各项工作

为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全县饮水不安全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一是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安排和要求,县人饮办先后多次深入各乡镇村组深入调查、摸底,完成了《镇巴县2010-2013年农村安全饮水规划人口复核报告》、《镇巴县农村安全饮水“十二五”规划报告》、《镇巴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普查》编制上报工作;二是为配合省上做好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我办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镇巴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及《镇巴县基础数据库行政村编码》的校核、填报等工作;三是为进一步解决全县剩余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并确保项目计划一经下达既能实施,我办在申报的2010年省级整合一批和国债

一、二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议计划的同时,还对单项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细化和优化等。

4、狠抓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规范项目建设行为,把人饮项目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一是按照人饮建设管理办法和省市县招投标有关管理办法,结合我县项目小、分散、单项投资小、招投标操作难度大的特点,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下的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择优选出了四家具有水利工程及房屋建筑三级以上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全权负责人饮项目的承

- 7益农户自行管理维护;规模较小的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管理维护;较大的由所在乡镇采用公司化运行模式进行管理,根据运行成本制定水费,报县物价局核准。目前我县已建成的属乡镇管理的18处集中供水工程,都配有管理人员,集镇均实行安表计价收费。农村饮水均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了水管员。

(二)典型案例

三元镇集镇供水工程是我县目前我县已建成投资的最大、供水人口最多、日供水量最大、建设规模、标准最高的集中式供水工程。该工程位于县境西南部的三元镇,距县城45.2公里,交通较方便。该工程工程由水源工程、输水管道工程、水厂工程、配水管网工程等四部分组成。设计日供水246m,主要解决三元集镇,上街小组、下街小组、驻镇机关单位,三元中心小学、三元中学4695人饮水安全问题。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相关要求和招投标相关规定,我县委托陕西省汉中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该工程进行了勘测设计,由汉中市水利局进行批复并同意开工建设。并组建项目法人,编报招标实施方案,对该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工程于2009年11月开工,2010年4月30日建成,整个工程建设工期6个月。在工程的建设中,我县严把工程质量关,专门成立了项目技术组,负责建设中的技术指导及服务工作。由于工程建设程序规范,技术服务、指导到位,该工程一经建成,就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欢迎,目前,当地的4695人普遍吃上了自来水,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五、存在的问题

- 93.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造成建设和管理秩序混乱,技术力量相对不足,使得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不完善,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是资金分散,管理难度大。因各工程建设规模相对较小,受益区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投资优势,造成资金浪费,加大了管理难度。

三是工程建后管理滞后,缺乏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造成工程不能正常运转和自我发展壮大。

六、“十二五”目标任务与展望

(一)目标任务

按照“十二五”期间规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到2013年,解决原规划内剩余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力争提前一年完成,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7.9万人,完成投资4898 万元;第二阶段从2013年到2015年,作为巩固提高阶段,到2015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3.46万人,完成投资2180万元。

(二)基本工作思路与展望

1、基本工作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城乡统筹、多渠道筹资;建管并重、强化用户参与管理、确保良性运营。

2、保障措施

(1)、多渠道筹措资金

- 11水的目标。

(4)、加大宣传力度

在前期工作中、工程建设中和建后管理中加大对《水法》、《水资源保护法》和《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及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一是营造全民全参与建设人饮安全工程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推进节约用水步伐;三是促进工程的建后管理和持续发展;四是推动水利产业的发展状大。

(5)、建议及展望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仍不乐观。我县16.2万人饮水不安全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只有8.3万人,仍有7.9万人未列入计划。农民群众的要求迫切,呼声极高,尤其是看到左邻右舍都用上安全水饮用后,他们更是多次上访、提案,要求尽快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迫切要求国家尽快列入计划,早日动工建设。

二是批次多,投入小,难以全面解决问题。计划批次多、投入小,难以进行大规模水厂的建设。建议上级要加快投入、加大投入。村村通自来水是必然之路,但现在的计划投资体制却不能解决这块投资的缺口,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压力大。

三是待成立专门机构,解决工作经费和项目前期费用。农村饮水安全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难度很大,而承担这么重的建设与管理任务的水利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机构,人员力量和工作经费来支撑,目前单靠仅为临时设立的县人饮办

- 1314 -

第五篇: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扶贫移民是国家对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安置的一项具体扶持措施。通过对贫困户的移民安置,可以彻底解决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扶贫移民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县贫困农户居住环境的改善、增收能力的提高、支柱产业的培育形成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加快了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并推进了县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在移民户搬迁方面仍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一、扶贫移民搬迁基本情况

至2008年底,镇巴县已累计实施扶贫移民3561户14612人,共建房屋6895间。搬迁800米以上中高山区群众2446户10039人。建成20户以上移民点4个,10户以上移民点32个,5户以上移民点97个。累计完成总投资4730.83万元,其中:其中:投入并兑现到户财政扶贫资金2329.5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及劳力折价2401.25万元。

二、扶贫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移民搬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改变贫困户的居住位置,它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包括搬迁后移民户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移民工作是一项程序性强、包容量大、管理极为复杂的工作。工作中,必须找准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好的解决办法,才能使移民政策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一)房屋结构的不同,表现出资金需求的不同。我县移民搬迁户建房结构根据贫困程度和承受能力大致分为三类:即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由于这三种结构房屋造价不同,导致了对资金需求的不同。

1、土木结构房屋。通过对碾子镇红庙村4户搬迁户进行的调查,他们所建的房屋均为土木结构,总投资最高为1.4万元,最低为1.04万元。按照当年的补助标准,人均领取移民补助资金1400元。从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看,补助资金购买原材料及支付工钱基本上能够持平。从4户搬迁户的筹资情况看,自筹资金极少,甚至没有投入,搬迁户最高负债2000元。以上表明,国家按照人均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加上政策减免,搬迁户修建土木结构的房屋基本上不存在困难。

2、砖木结构房屋。通过对兴隆镇青狮村6户砖木结构的搬迁户进行调查,人均建房面积 25平方米㎡,投资强度(按每平方米算最高为 360元、最低为320元)差异不大。从补助资金与建房实际所需看,补助资金(包括政策减免)占建房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即四口人的搬迁户修建砖木结构房屋3间需投资40000元左右,国家补助资金为9000元。从搬迁户的筹资情况看,6户搬迁户中最高自筹2万元,最低自筹1.5万元。从负债情况看,搬迁户最高负债2.5万元,最低负债1万元。以上情况表明,搬迁户修建砖木结构的房屋,国家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高2.5万元的负债已经超过了搬迁户的承受能力,给搬迁户搬迁后的脱贫致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同时也发现,搬迁户的共同愿望是人均按照6000元补助标准,既能减少他们的负债,又能使他们在建房后继续正常的生产生活。

3、砖混结构房屋。修建这一类房屋的搬迁户是贫困程度较轻,有一定文化素质,自身能力较强,承债能力较高的贫困户。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们住在边远、

吊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带,为改变这些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加入了搬迁户的行列。通过调查长岭镇中坝村张义厚、陈祥荣等13户搬迁户,其建房总投资最高为8万元,最低6万元。从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资金看,补助资金占所需资金的17%。从搬迁户筹资情况看,最高自筹4万元,最低自筹

2.5万元。从负债情况看,最高负债4.5万元,最低负债3.5万元。通过调查了解,只有5%的搬迁户认为其负债压力不大,而95%的搬迁户认为其负债压力很大,希望国家将补助资金提高到人均8000元。

土木、砖木、砖混三种建房结构,搬迁户要求补助资金数量各有不同,而贫困程度和承债能力大小的不同又是决定建房结构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县总体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搬迁户房屋建筑均趋向于砖木、砖混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相对减少。故此,当前我县实施的扶贫移民搬迁,国家补助资金如果能够达到每人6000 — 8000元的标准,搬迁户就能够基本解决建房资金困难问题。

(二)民户搬迁后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移民扶贫并不是仅仅将其住房位置进行挪动,最重要的是改变居住位置后,其经济条件是否得到相应提高,子女上学、通电、通路、通水、就医等各方面是否得到改善。对此,必须首先解决好移民户搬迁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移民户搬迁后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无论搬迁户搬迁到哪个地方,其户口也随之迁移,子女上学,群众就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按照正常的人员户口迁移对待。

第二,要解决好移民户搬迁后的经济发展问题。搬迁移民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贫困户的经济得到发展,只有为移民户寻求到可靠的经济来源,才能达到移民搬迁的最终目的。但部分搬迁户搬迁后在短时间内还适应不了新居住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思想守旧,眼界不开阔,反而陷入了困境之中。为解决这类问题,这就要求各级组织不但要对移民户的搬迁工作负责,更要为搬迁户创造条件、寻找项目,给予政策优惠,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改变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第三,要解决好对移民户搬迁后的管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只注重搬迁而不注重管理,移民户搬迁后,其相应的土地,山林等得不到落实,搬迁户在新居住地成了一只“孤雁”,无所适从,更无法发展。对此,无论是搬迁前所在地政府还是搬迁后所在地政府均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出一些有利于搬迁户发展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意见及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调查表明,无论是贫困程度的深浅,还是建房结构的不同,搬迁户在异地安置后均多少不同地承担着债务,而搬迁户也一致希望国家能提高补助资金,减轻他们的债务压力,以便使其在搬迁之后能很快恢复,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每年实际搬迁数量与需要搬迁的数量差异很大,很多急需搬迁的农户,搬迁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此,不但要加大搬迁户人均投资力度,更要加大总的投资力度和增加扶贫移民指标,同时还要给予移民户政策倾斜和优惠,为移民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更快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搞好“五个结合”。要把扶贫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这些政策都是为使社会全面均衡发展而制定的可行政策。因此,把移民搬迁同这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移民搬迁体现出真正的优越性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按照城建部门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建点,统一样式,分户建设,并为移民点建设配套相应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为搬迁人口提

供就业机会。二是要与重点村建设相结合。在实施重点村建设时要把移民搬迁当作一项重要内容,为村容村貌的改变提供条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方便。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相结合。对分散的人口进行集中安置,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模式,给贫困户提供机会让他们向市场经济靠拢。同时,结合退耕还林政策,把散居的人口迁移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禁管护。

(三)加大移民工作及资金的管理力度。第一,要严格移民对象的审查。村委、乡镇扶贫办要认真调查研究,既要体现农户意愿,又要体现政策的严肃性,真正使贫困户搬得出、能致富。第二,增强移民工作的透明度,实行移民工作公开化,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三,要强化对移民户从建房到安置结束后的生产生活的监测,对移民户存在的困难要及时解决,保证他们搬的顺心、住的安心。第四,严格移民资金的管理,实行移民资金专帐专人管理。搬迁户在领取移民资金时实行张榜公布,严禁“跑、冒、滴、漏”和“吃、拿、卡、要”,做到移民资金移民户用,资金用在建房安置工作中。

(镇巴县扶贫办皮汉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