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全文)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全文)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第一篇: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rd。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篇: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未来三年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攻坚互相支撑

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协调推进,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精准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减贫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形式,它与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一起,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包括贫困乡村在内的全国农村共同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才能够圆满完成。

二、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融入精准脱贫攻坚中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精准脱贫攻坚的最直接的目标

和任务。在贫困地区,现阶段尤其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合理的做法是,各贫困乡村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原则,安排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脱贫等,既要考虑各地实现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移民生计的长期安排,扶贫措施的环境友好性和建设乡风文明社区文化的需要,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与尚未脱贫的贫困乡村相比,已脱贫尤其是最近几年刚脱贫的乡村,应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重点,以促进巩固脱贫成果。多数刚脱贫的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都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缺口,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治理能力还比较弱。特别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村级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力等项目的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做好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对重点路段、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巡查,进一步提升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继续抓好贫困村产业发展,发挥好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深入探索“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作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业产业链收益,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齐心协力一起抓。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管用之策,真抓实干、务实有为,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第二篇: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关系

摘要:到 2020 年我国全面脱贫之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转换将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具有紧密的联系,对更好更快解决“三农”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互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耦合衔接、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三个角度出发,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为深刻认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关系问题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时提出的,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粗放式扶贫的弊端所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脱真贫,要求扶贫开发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扶贫摘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该战略从重塑城乡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七个方面破解“三农”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贫困地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短板,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提高脱贫质量,合理利用资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都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制定

的,符合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之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从实践角度出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的,特别是 2020 年脱贫任务完成之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转换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立足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前人研究的基础,多数学者在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从含义、目的、对策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普遍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但就乡村振兴反哺精准扶贫方向的思考,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二者都着眼于当今大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服务于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工作的推进。因此本文着重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互促进,即两者实属“一体两面”,主要是将辩证法作为其思考路径,一方面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精准扶贫的长久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耦合衔接,立足于 2020 特殊的时代背景,思考了二者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举措;三是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主要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等五个具体抓手出发,从具体举措分析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路径,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只有得到“精准”发展,才能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深入解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关联,提出存在的不足和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及展望,以此促进乡村发展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高,推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解决。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于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都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一)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互促进作用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本质看实属“一体两面”,从达成目标看,二者都针对于“三农”问题,促进“三农”问题又好又快解决,为农村、农民、农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出路;从时间节点上看,2020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转折之年;从实施内容上看,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纲领性谋划,还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阶段性部署,都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重点详述。因此从辩证的角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不少学者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看法和思路。1.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刘升(2019)认为精准扶贫通过资源下乡的方式为贫困地区输入了大量资源,着重分析了精准扶贫投入巨量资源奠定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方面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1]。舒畅(2019)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角度出发,在认为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的基

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助增收的途径及发展现状,并指出精准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也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由于目前我国“三农”面对着严峻的问题,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经济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层出不穷,对脱贫攻坚以及之后的乡村振兴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而许多学者都从精准扶贫角度出发,对精准扶贫提供解决角度和思路,从而以小见大用“阶梯式”的方式解决目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2.乡村振兴提升并巩固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是面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对策和思考,二者相互集成相互衔接,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就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反作用机制,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为狭窄,笔者搜索相关文献,其中以李敏(2019)的观点最为新颖,他认为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长效机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脱贫攻坚要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这一目标入手,指出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做到稳定脱贫而不返贫,着眼于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提出了具体的举措。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耦合衔接

张文光(2019)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精准扶贫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侧重于微观政策。并从正确认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全面建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保障机制三个角度出发,为二者衔接和保障提出了解决之策。[4]豆书龙、叶敬忠

(2019)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从现实需要、制度衔接理论诉求、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个层面论证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必要性,指出虽然目前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在衔接上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衔接不畅、产业发展升级困难和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问题。但从实践可行性方面分析,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实现稳健推进,而脱贫攻坚亦能够利用乡村振兴机遇谋求纵深发展。[5]文丰安(2019)则在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理论进行精确分析后,对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现状进行审视,从利弊两个角度对目前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释,并提出从健全管理体制和强化技术支撑、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精准扶贫方略、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等三方面出发,解决目前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6]相雪梅(2018)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研究》中指出,一方面,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补齐短板,乡村振兴为精准脱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既利于推动脱贫减贫工作,又利于乡村全面振兴,并在详细分析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中存在相异点后,用示意图清晰展现二者的关系,指出二者在构成要素、涉及层面和实施领域等方面的极大相近性,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7]以上作者充分认识到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关系的重要意义,并着重从二者的耦合衔接角度出发,分析二者协同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发挥精准扶贫的优势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实施,另一方面使乡村振兴有更好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反哺精准扶贫,使二者更好相互助力的同时,更好

推助“三农”问题的高质量解决。

(三)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2018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指出五个具体路径,即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既是我国面对“三农”问题的又一理论创新,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这五大振兴相互不同又密切联系,共同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1.产业振兴。依据我国乡村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从产业振兴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牛胜强(2019)认为,实现产业振兴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将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和原则深度融入产业扶贫实践,从而科学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高长效发展动能[8]。其次,发挥旅游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助推产业振兴,例如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困境及路径探究》一文中,张莉、邵俭福(2019)就指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新兴的产业扶贫形式,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农村产业联合发展的新动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贫困人口自我提升的新路径[9]。最后,主要结合目前新兴电商经济的新势头,将电商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其中叶诗凡(2019)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战略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带动国民经济特别是农

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10]。2.文化振兴。文化振兴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孙志国、刘红、刘之杨(2018)等人立足现状从分析原因的角度入手,指出可以从专利、地理标志、传统知识等当地特有传统文化入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文化振兴。[11]当然,这里所谓的文化振兴不仅是指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更是通过转变当地人的精神风貌,达到当地农户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思维的转换,“扶贫先扶智”让农户在更好理解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调动其生产发展积极性,切实从扶贫对象所需出发,使农户可以真正结合实际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3.生态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为了促进乡村振兴的高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违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此生态振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立足于可持续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研究贫困问题,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脱贫,实现环境优化和脱贫共赢的局面,张玉等人(2019)就对江西省采取的生态振兴项目成果进行研究,立足江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12]4.组织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乡村全面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一理论上

的“领头羊”作用发挥不足,因此恢复其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王韬钦(2019)的《乡村组织振兴的基本逻辑及实现路径探讨》就从目前乡村组织面临的困境出发,指出制约我国目前组织振兴的四对基本矛盾,并着力从协调国家有效治理和乡村基层民主之间的关系角度解决目前我国组织振兴存在的问题[13]。而殷梅英(2018)的《以组织振兴为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农村中常见的四种组织,即: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治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二者虽角度不同,但都题材新颖且分析准确到位[14]。同时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等形式的帮扶,也对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驻村工作队的队员或驻村干部往往是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或能力的人才,将他们纳入扶贫组织体系来,能够更好发挥政策的上传下达作用,推进脱贫政策落实的同时,与当地实际存在的脱贫问题相结合,团结和整合具体资源,在与农户亲切沟通的过程中确保了当地脱贫攻坚保质保量地完成。5.人才振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重要论断,而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却面临着挑战:留守老幼多、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等,而面对上述问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刘秋林、李林春(2019)则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例提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其“造血能力”[15];余应鸿(2018)认为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模式,它能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

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可充分发挥教育精准扶贫作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发展[16]。人才振兴的途径一方面是利用教育扶贫,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农村的教育现状和整体素质,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教育落后和人才外流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专门的科技扶贫手段,培养或吸纳科技人才,从而立足实际对面临的贫困问题提出具体举措。上述五种具体途径既是乡村振兴的推进之法,也是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通过在实际路径中融合与践行使五种举措能与当地实际问题具体结合,从而推进脱贫攻坚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蓝图。

三、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一)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且二者互相促进的研究成果较少。从前人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对其的助力作用,且结合具体实例涵盖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各个具体领域,研究较为详实,但就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提升作用研究较少,从时间和范围来看二者相互递进、相互包含,但从影响程度里看应更辩证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问题,但就目前学者的研究来看,较为狭隘且浅显,涵盖面也较小,后者主要以李敏的《以乡村振兴助推精准扶贫形成防治返贫长效机制》为例,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高于精准扶贫的目标,时间上也是更为长远的目标。但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2020 年脱贫

任务完成之后,精准扶贫的经验、措施、管理机制等可以优化升级后用于乡村振兴;二是巩固了精准扶贫成果。脱贫后预防返贫的任务艰巨,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是有效预防返贫、巩固脱贫成效的有力措施。2.对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不同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没有大的理论框架将其整合在一起,且重合度较高。例如,李敏的《以乡村振兴助推精准扶贫形成防治返贫长效机制》中就提出了从贫困群体的识别认定要精准,开拓多元化扶贫主体,激活现有扶贫主体动力,扶贫资源的传输要高效精准三个角度如何实现精准扶贫;而梁铭豪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创新研究》就从优化贫困识别流程,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加强帮扶监管创新,完善精准帮扶制度、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大数据扶贫、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整合、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五个角度出发,二者既有差别,又有一定的包含关系,界定不清。学者们主要从具体问题出发思考对策,未从哲学层面构建理论框架。从而导致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却缺乏整合性和理论性,新颖观点和理论较少,着眼点小,思考范围过于狭窄。3.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目前较为前沿,成果较少,且发表时间较紧凑,文献之间的借鉴与整合程度较低。就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关系问题来看,当前学者已经意识到二者从时间、内容、目标等方面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理解,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时间较晚,研究者无法有效全面整合前人研究,因此多数只是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前人的借鉴较少,未能全面整合提出较为系统的思路。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1.探索二者的内在关联。要结合扶贫开发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理论、历史、实践逻辑,探索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区别。主要立足于理论层面。从理论层面利用辩证法的思维全面理解、深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整合零碎观点,形成大的理论框架,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更好地指导目前我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都只是停留在实践层面,例如多数研究的落脚点是从各个地区的扶贫问题出发,具体分析了呈现现状及解决措施,但并没有将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在从实践向理论的转换和衔接问题上缺乏大的理论框架,且研究应更深入于研究二者的关系层面,探索二者的内在关联,再上升到理论层面后为更好地指导实践奠定基础。2.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转换机制。2020 年脱贫任务完成之后,我国扶贫开发中形成的大量经验,管理、投入、协同、考核、监督等机制、大量倾斜性政策、大量机构、软件系统等该何去何从,如何将精准扶贫机制转换为乡村振兴机制,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并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从 2013 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特别是到近几年我国更是加大了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力度,明确提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站在 2020 年这个关键节点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整合精准扶贫的内在资源,将现有的政策成果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实现内在的衔接,更好地为我国“三农”问题提出解决策略。3.总结并创新有效的具体实践路径。目

前,乡村振兴的整体框架已形成,但如何有效落实,还需要深入探索。例如,如何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人的问题、土地的问题、资金的问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如何监测工作进程、如何考核督促地方政府工作、谁来帮助农村、乡村振兴的具体标准有哪些等。只有把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才能找到抓手,稳步推进,确保按期实现目标。理论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真脱贫的战略目标,由于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现状和难点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这时就要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脱贫发展之路。例如在明确区域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找准乡村发展着力点和突破点,明确乡村发展战略,在综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依托科学技术等手段,提高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冀潘渝 杨智 单位:甘肃政法大学

第三篇:精准培训助力精准扶贫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由县委组织部、县农牧局和县扶贫办共同组织的瓜州县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班在瓜州宾馆举行了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助推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深度贫困村村干部的政策落实水平、服务带动能力和扶贫攻坚本领,确保设施农业、中药材产业、肉羊产业和棉花等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而举办的,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戈壁农业技术及中药材、棉花、肉羊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精准培训,拓展工作思路,提升落实扶持政策和服务带动特困户脱贫的能力和水平。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有六个移民乡镇24个深度贫困村的村主任、村书记、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共96人。 (瓜州县农牧局 俞雷)

第四篇:打好“三张牌”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这是在充分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大好局面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国家强。要坚持“派强用好”与“严管厚爱”双管齐下,用好人才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打好人才“发展牌”,严管厚爱“方向”明。组织“招贤纳士”是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人才发展制度是“筑巢引凤”的根本保障。定期对驻派干部进行分级培训,可帮助干部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履职水平。不定期开展与驻派干部的谈心谈话,可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排解负面情绪,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干部晋升和福利保障制度,可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此外,适时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仅可对品质好、业绩优的干部形成精神激励,同时可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干事担当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基层、奉献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第五篇:某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汇报材料

**地属**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核心区和**万亩高原夏菜基地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X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X万元以上。2019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治理”为先,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聚焦党建引领,切实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步伐。一是以“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工作指南,把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作为支部建设的用力点,围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7个方面42项内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发展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党建计划,新培育党员创业先锋7名,建成党员创业基地4个,党员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3个,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目标。二是依托“4+12”党员精准量化管理平台,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逢“8”党员学习议事制度,使党员受教育面达95%以上。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结合全域无垃圾创建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集中开展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持续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党员实行“分类施策”,引导党员参与村级公共事业,确保党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作为。三是推进“三治融合”,实现乡村治理健康有序。将法治、德治、自治融入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中,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共治共享。坚持法治为本,增强干部法治为民意识。定期举办“法治讲堂”,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普法讲座等途径,以法律“七进”为载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开展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加强农村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平安建设。坚持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以身作则,积极引导群众弘扬道德正义、破除低俗陋习,提高《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行“四议两公开”自治模式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使群众主动参与村民自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民主协商格局。

二、“产业”为基,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一是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三区”(玉米制种机械化工作区、无公害高原夏菜种植培育区、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区)发展思路,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品质优良、效益显著的产业支撑体系。采取村“两委”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群众自愿入股、集体经营的模式,依托江苏朝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市**润康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占地130亩的高效智能化日光温室115座、连体钢屋架大棚10万平米,钢屋架小拱棚350多座,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60多亩,培育玉米制种基地4300亩,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农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种植业引领,多产业融合”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机制,全村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土地整理,建成4300亩制种玉米高标准农田,全部配套滴管等灌溉设施,玉米亩产达2450元以上,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协会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资源、资金向主导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把农户增收的意愿和闲散资金凝聚在一起,有效盘活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股份相聚、产业相融、农户连心,激发发展活力,形成“党委牵头、政府搭台、合作社参与、农户受益”的新局面,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厚植潜力,走出了“科技支撑有力、链条配套完善、群众抱团发展、合作共赢谋福路”的产业振兴新模式。至目前,已建成**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社3家,发展家庭农场3个。三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按照抓培训、促输转、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自身条件达标、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参加全镇党员冬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区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班11批次,累计培训X人次,完成实用技术认证X人,评定技术职称X人,与**市**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劳务输转劳力X人次,实现劳务收入X万元。

三、“环境”为要,建设幸福美丽宜居乡村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一是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通过“向上争取、群众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建设的方式,新建建筑面积在160—220平米的特色民居51栋102院。建筑风格为上下两层,前后两院,一楼供老年人居住,配套厨房、餐厅、洗手间等设施,二楼供年轻人居住,配套书房、观景台等设施,后院种植花草等观赏植物和绿色蔬菜,营造了一家三代共同居住、舒心悦目、其乐融融的人居环境。二是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统一规划,争取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X万元,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排污、供暖、绿化、亮化、娱乐、卫生、购物、垃圾分类储运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了全村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全面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三是开展农村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厕所无害化、垃圾减量化、污水管网化、村庄整洁化、废物资源化,全民动员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按照“一箱一点一站”的标准,严格落实“户分类、社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管理模式,配备1个生活垃圾地埋式集中收集站,13个垃圾分类收集点,486个垃圾箱,配备固定保洁员13人、社队轮值保洁员230人。建立环境卫生区域划片责任制和每月四次集中整治及每月一次集中检查的长效机制。目前,在比较集中的**村住宅中完成150户水冲厕所改造,剩余的304户分散社平房完成生物厕所改造,确保户用厕所普及率100%。

四、“文化”为魂,树立乡村文明和润新风

大力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一是扎实开展文明创建行动。充分利用学校、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乡村大喇叭、村社微信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村民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乐在农家”广场舞比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18场次。二是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邀请区级道德模范开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为主题的道德讲堂2场次;结合七一党建活动日,表彰了一批五星文明户、孝老爱亲模范、好媳妇好婆婆,褒扬乡村新风,努力在全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为弘扬乡风文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制作道德文化墙,依托“一约四会”等群众性组织,坚持正面引导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常态长效整治不良习俗,重点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