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集锦)

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集锦)

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第一篇: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一、学情分析: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

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

第一篇: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液体的密度。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认识到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一根搅拌棒。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出示一个马铃薯,一杯200毫升的清水,一杯200毫升的浓盐水)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答)

2、如果老师把马铃薯放入这两杯液体中,你们猜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呢?(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

3、要想验证你们的猜测谁对谁错,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把马铃薯放进液体中就知道了)对,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4.老师做,学生观察。

5、我们刚刚看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是沉,在另一个杯中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学生答:可能液体不同)

2、推测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液体不一样。那么我们观察这两个水杯中液体区别大吗?(学生答:不大)可是,看起来这两个杯中的液体体积相同而且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个杯中的液体真的不一样吗?(学生回答:用嘴尝、用鼻子闻一闻、用加热的方法„„学生设计验证方案)。提示学生对不知名的液体千万不能用嘴尝的方法。

3、分组做液滴加热实验 (1)、教师先讲解加热的方法,从两个杯中各取2到3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两个铁片留下的痕迹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不一样)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溶解了其他物质)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猜一猜:盐水,糖水、味精水„„)你能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液体吗?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盐水真的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试试好吗?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调制盐水的要求: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注意:要求学生不能一次把全部食盐倒入水中。) (3)、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答)

(三)、拓展延伸

阅读课本18页“淹不死人的湖—死海”,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是不是只有盐水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糖水可以吗?味精水呢?盐水还能让别的物体浮起来吗?你能使上浮的马铃薯下沉吗?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如果有什么新发现,你们再来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体中没有溶解其它物质

马铃薯在液体中

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

动手操作: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验结论: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理念中,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不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如检测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提出了用“品尝”一下的方法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检测两种液体的方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要求学生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向学生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小学二分校

徐素梅

教学目标: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 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1号水槽里会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全变浮了?学生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科学。

2、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瓶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

3、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2号水槽里的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上浮的原因。

4、 会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调一瓶盐水来验证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5、 学会合作探究。会做实验记录。并能用文字交流。

6、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帮着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2、 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乐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 科学知识目标

1、 通过探究体验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盐水重

浮力大 相同体积时

清水清

浮力小

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2、探究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试验:烧杯、筷子、食盐、勺等。

教师准备: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的烧杯、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滴管。酒精灯、木夹、打火机。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试验法。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本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他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我在本课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及产生问题是来引导和驱动教

1 学活动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烧杯里全是沉的,在2号烧杯里全是浮的?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这个时候的沉浮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马铃薯的沉浮变化呢?学生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了新的关于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它的在一次经历通过变量来分析原因的过程。

二、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盐水和水有关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会试着做出这样的推测:两个烧杯里的水不一样。用什么方法来观察两个烧杯里的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问题是学生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的过程。从而证实了2号烧杯里是盐水。水里溶解了盐以后是马铃薯浮了起来。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作一瓶盐水。来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过程。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产生问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推测和验证的过程。

三、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通过前面的推测和实验观察,发现马铃薯的沉浮原来与烧杯里的液体有关。学生在实验中会提出新问题,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变浮呢?根据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推测一下盐水重还是清水重?在讨论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教师演示试验验证。相同体积下:盐水中,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

讨论: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相同体积下:越重的液体浮力越大,越轻的液体浮力越小。

四、拓展

教师介绍死海情况,激发学生会家继续揭开死海奇观之谜。鼓励学生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丰富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经历“观察—— 发现——推测—— 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各一个、一烧杯清水、一烧杯浓盐水、一只滴管。

2、天平、烧杯、量筒、打火机。

小组准备:一个马铃薯、一个打火机、一个夹子、、一只烧杯、一只勺子、

一根筷子、40克食盐。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有的物体在液体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液体中是浮的。比如:老师手里拿的铁钉在液体中就是沉的,木块在液体中就是浮的。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礼物,你们看它是什么?(土豆)它的学名又叫什么?(马铃薯)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 学生猜测:

① 、大的沉 小的浮。 ② 、大小都是沉的。 ③ 、大小都是浮的。 ④ 、小的沉大的浮。

师:那么,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可以把它放入液体中看一看。。 教师演示:(教师把大的放入1号清水中小的放入2号盐水中)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我看到大的马铃薯在水中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浮着。因为小的很小所以浮,大的很大所以沉。

生:因为小的轻所以浮,大的重所以沉。 师:是这样的吗?

教师演示:把两个马铃薯都拿出来放在1号烧杯里。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把两个马铃薯都拿出来放在2号烧杯里。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马铃薯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生:在1号烧杯里两个马铃薯都沉在水底;在2号烧杯里两个马铃薯都浮在水面上。这说明:

①、马铃薯的沉浮和大小没关系。 ②、马铃薯的沉浮和轻重没关系。

③、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这两盆水有关系。 ④、可能这两个烧杯水不一样。

师: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烧杯水不一样呢?

①:用眼睛看颜色(同学走到台前看)颜色一样。 ②:用鼻闻气味。 (同学走到台前闻)都没有气味。 ③:用手摸一下。 (同学走到台前摸)手感都一样。 ④:比较水的多少。(同学走到台前比较)水量一样。 ⑤:用耳听一听。 (同学走到台前听)都没有声音。 ⑥:用嘴尝一尝味道。

师:在不知道实验液体是什么时,不能轻易用嘴尝不卫生。 ⑦:把两烧杯水都放在太阳底下晒 用蒸发方法来观察。

3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水被太阳晒干了,水里的东西就剩下了。

师:把水放在太阳底下,等它蒸发非常好。但是时间太长了。能不能使它干的快一点?

⑧:能 、用火加热。

师:对, 用火加热是个好办法。观察桌上的材料,都有什么?桌上有酒精灯、打火机、勺子、试管夹。 好:下面,老师就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一个滴液加热的实验,使水快点蒸发完,同学们要仔细进行观察喽。看谁看的最仔细、最认真。 教师实验:

1:用木夹夹住1号勺子,勺子上放些1号烧杯里的水。再把2号烧杯里的水放些在2号勺子上。分别用酒精灯加热。 :注意:点燃酒精灯后要小心,别烫手。 实验现象:1号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掉了。

2号烧杯里的水析出了白末,

师:所以1号烧杯里是水。2号烧杯里不知放了什么? 生:放的是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来上来尝一尝? 生:(同学走到台前尝一尝)我尝了 ,是咸的。又是白色粉末,所以是盐。 师:对。2号烧杯是老师放了大量盐溶解以后的盐水。那白色粉末就是盐。

2号烧杯里的马铃薯都浮了起来和什么有关系? 生:和盐有关系。(齐答)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烧杯盐水,让你们组内的马铃薯浮起来? 生:想(齐答)

师: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烧杯、盐、马铃薯、筷子。 分组讨论利用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过程。

生:先把马铃薯放入装有150毫升水的烧杯中,一勺一勺的加入盐,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之。 师:如果不浮呢?

生:我给他补充。如果不浮证明盐少了,或搅拌不匀,就再放一些盐,再搅拌。把土豆放进去,如果 还不浮就不断加盐不断搅拌,一直到土豆浮起来为止。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加了盐的水马铃薯就浮了起来? 师:你提的真好,马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开始做实验。 生:(分组做实验,并填好实验报告)

温馨提示:1.搅拌时应注意什么?(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壁和杯底) 2.在实验时小组要注意分工合作。(一人加盐、一人搅拌、,一人放马铃薯、一人填记录单、一人汇报总结。)

4 3.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师: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一组汇报:我们组放第一勺土豆是沉的;放第二勺土豆是沉的;一直放到第五勺土豆还是沉的;放第六勺盐以后,土豆变浮了。

我们发现:水中加了盐以后,马铃薯就浮了起来。马铃薯的沉浮和水中溶解盐多少有关系。

生:二组汇报:我们组在水中放了一勺盐、二勺盐、三勺盐、四勺盐,土豆都是沉的。放了5勺盐后土豆变浮了。 我们组发现水中加盐越多浮力越大。

三组汇报:我们组在水中放了1勺盐、2勺盐、3勺盐、4勺盐、5勺盐、6勺盐以后土豆是沉的,放了第7勺盐以后土豆变浮了。

生: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组在5勺盐时浮了起来。有的组在7勺盐时浮了起来,为什么

每组的数据会不一样呢?

生:每组一勺盐的标准不一样。所以造成每组勺数的量不一样,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师:从刚才做的实验知道,水中溶解了盐以后,土豆会浮了起来。为什么? 生:水中加了盐以后浮力大,清水中浮力小。 生:盐水比重大 清水比重小。

师:盐水和清水比较,谁重谁轻呢? 生:盐水重 清水轻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水中加了盐 盐水就重了。

师:到底谁轻谁重,我们用天平称一下就知道了。

我这准备了天平,烧杯,量筒等工具。谁来说说如何称出盐水和清水 谁轻谁重。 生:用两个相同重量烧杯,分别把相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哪边沉下去

哪边重。(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演示实验)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盐水杯沉下去盐水重,清水杯浮起来 清水轻。(教师板书) 师:物体的沉浮和液体有 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生:有(齐答)

生:在体积相同条件下,重的液体浮力大;轻的液体浮力小。

师:有一种海,在那里没有鱼类生存,也没有植物生长,两岸树木花草稀有,也没有鸟飞到这里来。这种海叫《死海》。对了,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那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

六、七倍。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淹死,人们可以在海上自由漂浮,可以做出各种姿势 ,还能看书看报。

5 请同学们课下研究在死海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奇特的现象? 教学反思

尊重孩子,让他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科学最基本的理念,在本堂课教学中,我开始就利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建立在老师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让孩子愿意亲近我。接着我采用了猜猜,试试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验证自己的猜测。使学生获得自身的成功的喜悦。最后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这是自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时间的把握海不是拿捏得很好,尤其是对“浮动”“躁动”的课堂驾驭还有待磨练。其实,在科学的探究领域里,或许还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发现与实践

第三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学校:乌市第116中学

授课人:

对于本节课我我在课前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但由于是第一次上录像课,并且也是首次接触到本节课,因而在上课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一是随机应变能力较弱,在学生没有按照既定回答作答,如何做到生动的引导回到正确的探究方案方面,还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努力。其二是在上课过程中容易紧张,面对镜头不自然,这也是准备不够充分的表现,应该在今后的每一节课当中,都当公开课,都当录像课,严格要求自己。其三是对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过于强调科学知识,而忽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的设计,今后应当更加注重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四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案[模版]

《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设计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一、学习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一样。

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度有关。

3、知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

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

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

1、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2、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

二、学习重点

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三、学习难点

理解马铃薯为什么会在盐水中上浮。

四、学习准备

1、演示实验:干毛巾、一个马铃薯,两个烧杯:一个装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镊子、滴管、

2、分组实验:100克食盐、100克糖、装有2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塑料勺、烧杯8个,土豆2块、胡萝卜块、鸡蛋、搅拌棒1个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老师先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的水里,它怎么样了?(沉),取出插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杯中又怎么样了?(浮)

2、揭示课题:把一个马铃薯放入一个杯子里,下沉;取出马铃薯擦干,放入另一个杯子,马铃薯却浮了!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3请学生自由猜测自己的看法。(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

4、交流汇报想法。(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表扬会想办法的同学,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

二、引导实验验证(观察比较两种液体)(教师演示)

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2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 2. 用镊子夹住不锈钢勺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 3.教师提示: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

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教师提问:说明什么?能使马铃薯浮上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两种液体不一样。

水里加了其他物质。

三、探究活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比如说往水里加食盐„„

我们来试试看!准备好实验材料: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白糖、塑料勺子和记录 单。请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呢?

2、 取200毫升水,往烧杯里加食盐,搅拌,等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看它是否浮起来了。

提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想提醒大家 :每次只加一勺食盐,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 铃薯,观察其沉浮状态,并做好记录;每次要取出马铃薯后再加食盐

3、小组回报。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还有哪一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 根据这个实验,我们现在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加了一定量食盐或糖的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我们还了解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死)、拓展阅读

如果液体的浓度很高很高,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8页最后一部分的资料: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五、总结和拓展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已发现浓糖水、浓盐水都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其他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吗?课后同学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发现吗?请你把研究的结果写成科学小论文,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 沉

马铃薯 { 浓盐水 → 浮

浓糖水 → 浮

小结: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第五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杨国强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3、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2、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的态度,注重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液体的性质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证明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多种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一水槽清水,一水槽浓盐水,课件;

小组准备:一个酒精灯,两个勺子,一盒火柴,两支滴管,一个150毫升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支玻璃棒、食盐50克,白糖50克。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播放死海视频片段 教师引入谈话,板书课题。 (出示马铃薯以及两杯液体)

师:把这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马铃薯会沉还是会浮? 生:进行猜测。

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生观察现象。

1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有关。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烧杯里沉而在另一个烧杯中浮,可能是什么原因?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用同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引入本课研究内容,通过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进行的时候说明自己的理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测的科学习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观察比较两杯液体:

师:同学们都认为马铃薯沉浮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同,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两杯液体是不同的呢?

生答,教师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加热法来进行比较。 师:出示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汇报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 复习酒精灯的使用,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实验,教师指导。

师:这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对两种不同液体的比较,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方法,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实验中的危险和不必要的失误。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作出科学判断,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想试一试吗?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 取100毫升的水。

2、 往杯子里一次次地加食盐(或糖),每加一次,搅拌溶解后,放入马 2 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设计意图:同时用食盐和白糖来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只是食盐,其他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只要达到一定浓度,都能够改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这样的验证不是简单重复的验证,而是拓展性的验证。让学生一次次加食盐(糖),是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生:实验,观察,记录。 师:出示讨论问题:

加少量食盐(糖)的时候马铃薯浮起来了吗? 需要加多少食盐(糖)马铃薯能够浮起来?

马铃薯浮起来之后再加食盐(糖),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的提示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结果,理清分析实验的思路,发现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因为如果学生只是发现了加一定量的食盐(糖)能是马铃薯浮起来, 思维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经过继续添加,马铃薯会上浮得更多些,这些发现也为下一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作了铺垫。)

四:课外拓展

师:一定浓度的盐和糖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么还有哪些材料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除了马铃薯能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浮起来以外,比如像鸡蛋、梨这些物体能不能浮起来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把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