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生物说课稿免费
第一篇:必修一生物说课稿免费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 第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
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及具体形象性操作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共同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不同点:R基不同)
总结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构成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在生物体中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没有办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构成蛋白质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没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那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 参考:n-1,n-1,n-m。
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得出结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以及排列顺序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举例说明蛋白质具体哪些功能?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 第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中主要的知识点 第八,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六、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七、说板书(略) 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说课稿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细胞膜的成分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新陈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实际水平,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
(1)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构建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参与生命问题的探讨与结果分析。
(2) 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学生热爱科学。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关键。 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体会细胞膜对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因为以上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不易理解。
二、说学情
中专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思维积极性,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究,这符合青少年心里发展的特点。但其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低,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本节选择:
1、指导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问设疑法:制造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做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4、讲练结合:及时巩固每个知识点十分有利。
四、说学法
教与学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强调教而忽视了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一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处年龄特点与本地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下面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只有会说,才将新知识加以消化,加以巩固。说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2、引导学生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练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条途径,也是消化本节内容的关键。适当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消化并学会迁移和应用,这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就是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事例,因为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引言:有位专家这样说:“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现在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精巧!”,同学们认为他说的对吗?(自由发言)
提问:我们学校的校园与校外环境是以什么作为界限呢?(自由发言)
师: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有结构使细胞和外界隔绝开来,那就是细胞膜。
2、认定目标,引导探究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意注意。
3、设计计问题,指导自学
问题:(1)同学们懂得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吗? (2)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看见细胞膜? (3)如何确定细胞膜的存在? (4)怎样获得细胞膜?
(5)细胞膜在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何区别? (7)植物细胞壁由什么组成?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讨论、分析并回答,最后教师纠正、精讲点拨。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4、 归纳总结,引导迁移 师生共同完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和糖类(约2%-10%),磷脂最丰富。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 达标测评,反馈纠正
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获得成果的喜悦。
6、 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必须简明扼要,脉络清晰,既要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突出重难点目标。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1.3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2 学情分析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毕不可少的基础。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3.2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4 教学方法设计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模拟实验突破思维的难点---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归纳、概述分离定律---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5 教学过程概述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讲述:简介孟德尔。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1.遗传因子是 独立存在的. 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模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四、分离定律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技能训练
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课堂练习:书本8页
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单县一中 李香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三、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
(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
七、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我市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况下,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分组讨论法
2、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 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1、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 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介绍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 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2、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形成结论: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X染色体。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
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3、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 性 男 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三] 师生互动 总结归纳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 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3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 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7) 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遗传(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四]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1、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2、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五]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 伴性遗传概念 (2) 伴性遗传特点 (3) 实践中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 当堂反馈(略) [七]作业布置 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九、板书设计
第3节 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2、人类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3、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4、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照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时间把握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第五篇: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 6.4细胞的癌变说课稿
《细胞的癌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癌变》。 我从6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包括4点: 1.教材地位
“细胞的癌变”是新课标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
本章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同时了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癌症既是生物学热点,又是医学界与社会的热点,因此,本节课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范例。 1.2 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癌细胞的特征;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 说出癌症治疗方法。 1.2.2 能力目标
讨论如何预防癌症;
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的相关信息;
学会更好的与他人合作; 拟定健康的生活方案。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癌症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正确对待癌症。 1.3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将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确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1.4 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
第1页
说学生
我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关注名人,对生活中熟悉事物易接受;在知识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细胞学知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
但学生不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很难使知识内化成指导他们健康生活的准则,并在情感上认同;在专业术语、抽象知识理解方面存在缺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 说教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情境、谈话式、讲故事及归纳法等,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感受一堂难忘的生命教育课。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癌细胞特征的学习,我以事例、图片、flash等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癌症的预防与生活相关,我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等自主得出结论。
难点知识是本节课的新内容,且比较抽象,我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5.1 联系生活,引入主题
这是本节课第一亮点。
一首《感恩的心》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我引用名人事例,既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兴趣,又引起同学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对癌症深恶痛疾,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5.2癌细胞的概念
本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没作要求,因此只从条件、实质、表现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癌细胞有初步的了解,癌细胞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对癌细胞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癌细胞的特征打基础。 5.3癌细胞的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第一个重点,内容相对较简单,通过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图片的比较,提高学生识图、归纳和表达能力;
通过讲述海拉细胞,激发学生联想,引起学生兴趣; 相关动画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知识点,同时为课堂增添趣味。 5.4细胞癌变的原因
本环节我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纪律,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 之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癌症,进行知识深化,并引导学生关爱老人,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第2页
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可能导致各种癌症,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引出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内容:癌症的预防。 5.5癌症的预防
作为本节最重要内容,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我采用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生活各方面总结出保健良方 ,既对知识有很好应用,又体现对生命的热爱。
此时,本节课达到高潮,同学们意气风发,热烈讨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6 癌症的治疗
通过讲述癌症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学欲望,激励学生立志除癌。
在此,我选用一则关于一名癌症晚期病人运用心理疗法成功战胜癌症的故事,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启发教育,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5.7 愉悦总结,及时反馈
本节知识点零散,我将带领学生回忆浏览本节内容,使零散知识点系统化。
在课堂反馈环节,我通过简单练习采用分组竞答的方式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奖励,这是本节课第三个亮点。竞答既使课堂显得紧凑、集中,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使得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应用。
5.8 课后活动
结语:有效预防癌症,使学生对癌症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提出有规律生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后活动。 该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查询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分组合作使得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将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最后是板书设计,我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本节的重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莅临指导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