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全文)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全文)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第一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作者:高发明田寒梅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电话号码:18990444132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第一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作者:高发明田寒梅

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

电话号码:189904441

32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策略归纳整理理解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点出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如何使学生“温故”,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这个“温故“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知新”是指教师通过复习后达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复习后掌握的知识程度。“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就是指“温故”。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考试过程中,不再感到困难;在学习过程结束后,体会到有了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知新”的效果。

策略之一:归纳整理

根据新版历史教材特点,要想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难度系数较大。如果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特别是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归纳整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相似类型历史事件归类在一起。采用图表式归纳整理更能达到“知新”效果。

如: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按照朝代名称、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灭亡者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使学生就会轻松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知识。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成就,可以按照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重要贡献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更能掌握基础知识。

在比如说:综合分析英国的新生、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等等都可以按照归纳整理,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在掌握过程中记忆轻松,不易混淆,这是对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

策略之二: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这个方法使适用于记忆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事件内容、历史事件意义等内容较多的知识。“前苏联心里学家鲁宾斯坦说:“真正的掌握知识,在原则上也就是由教学论、教学法、教师所创立的特殊的使其简单化的条件中的那种认识过程。”虽然如此,知识的掌握过程并不简单,知识本身及其传递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① 但是我们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对内容较多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嘴里不停的重复要记忆的那几句话。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抓住关键字、词、等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如:针对记忆(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中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内容有4个知识要点,做了一个小测试。把一个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要求他们按照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第二组告诉他们方法——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抓住“割让香港岛”;第二个知识点抓住“赔款”,第三个知识点抓住“开放广、厦、福、宁、上”;第四个知识点抓住“协定关税”。规定五分钟掌握《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结果,第一组,只有少部分学生勉强记住了知识要点。第二组,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通过这个测试说明了理解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如:针对(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多次统一检测都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这个内容多,学生掌握特别困难,采用总结每一点,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记忆,效果良好。譬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总结为四点:第一点:(思想上)关键信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点:(政治上)关键信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第三点:(法制上)关键信息——健全民主和加强法制;第四点:(组织上)关键信息——撤销错误文件,肯定 “四五”运动,纠正错误结论。学生如果在总结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学会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牢记知识的一把钥匙。正如李小融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70页所说:“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使他们从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化,从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向内部的本质特征深入。”②

策略之三:学会考试

到目前为止,基本采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偏高,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部分历史教师评讲试卷过程中,着重讲题的对错之处,而忽略了对学生讲做题也要讲方法。学会考试,指的是在题干中或者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进一步产生联想,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譬如:做选择题。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基本处于30%——40%,教师在总复习阶段除了讲题的对错之处,还应该讲做选择题的一些方法。方法一:抓关键信息,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次、句。根据这些信息来做选择,正确率会大大提高。如: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 。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防洪灌溉”,符合这一信息的只有B、都江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土地归集体所有C、土地归乡镇所有D、土地归农民所有。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成为主人”,根据这个信息一分析,只有D符合。方法二:对关键信息产生联想。如:题干中出现“小岗生产队”这个信息,就要想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干中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信息,就要想到“改革开放”,“邓小平”,“1978年”等。对提高正确率有很大作用。方法三:采用排除法。在题干中出现“不正确”、“正确”、“标志”、“最”等信息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对选项题逐一进行排除。再譬如:做与数据有关的材料题时,方法是:一看材料说的是什么事件,二比较数据的变化,三写结论,根据数据变化,用简短的语言反映出事件的现象。在历史总复习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每道题的对与错之处,更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一些手段或者方法。这就是做题的策略。

总之,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递增,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和当前对研究型学习、活动教学的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之从显示走向对学生有效指导。”③ 所以,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更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培养。这就是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知识的科学方法都属于好策略。宋朝人朱熹对孔子的教育方法概括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①、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 ②、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③、参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02——203页。

第二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岩泉镇中学:姚忠群

从事历史教学将近十年了,就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复习,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学科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时间少、考试效果不理想等困惑。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就初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运用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课改的高度改变教学方式,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而不能把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悟《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行动指南,要搞好教学,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坚决遵循。首先要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方向;其次要深刻领会基本理念,才能搞好历史课程教学。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立足于用教材教,摒弃老师教教材,学生背课文的传统教法。有的教师在复习中,死死扣住历史考标,让学生背条条,这种机械的背式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考标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历史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1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唯一桥梁。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考标上的内容。历史学习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其中归纳、置疑是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例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地图、图表的能力,阅读历史资料,运用历史资料构建论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完后,为了使学生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概念,可指导学生列表对照,加深理解。(图表如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图表的制作,手脑并用,既加深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提高了学习的技能。三是史识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汉代的医学发展说明了哪些问题?”象这样

的题目就能训练学生掌握史识和运用层次方面的学习方法。

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有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和感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升华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对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复习,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隋唐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有何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小结为:特征:繁荣与开放。表现:从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交往上、科技文化上等五个方面概括史事。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能力。总之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得以实现。

要鼓励学生探究式地学习。目前比较时尚的一种题型是探究性试题。探究性试题与课改的要求相一致,它的特点是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如何获取相应资料,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还要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解剖训练,在训练中形成解答探究题的能力。

二、初中学生要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把历史学习变成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提高自学能力。

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搞好历史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讲究方法。复习的过程是分析——归纳——记忆的过程。不讲究方法,一味死记硬背,对于开拓智能,提高能力极为不利。也是与课改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要全面发挥复习的功能。复习的功能一是唤醒,也就是要和遗忘

作斗争。历史开三年,到九年级时,七年级所学知识基本忘了,不搞复习不行,要全面复习,温故而知新,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二是查补,就是查漏补缺。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力求全面掌握所学基础知识。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真正落实学习历史的五个基本要素: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以及作用和意义(影响)。三是提高,也就是要提升拓展知识,提高技能,深化知识。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认识,要做到中外联系、古今对照。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历史知识贴近自己、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对相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相似的历史知识要进行归纳、整合;四是运用,也就是要科学练习,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在练习时要择其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变换练习;要选取精典题目做,不要只重数量,而要重题目的引领作用;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评。在讲评中释疑解难、巩固知识、升华能力、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悉心吸取同学之间的解题方法、技巧和长处。

三、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提高的能力有许多。如: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因此我们在历史复习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在初中历史毕业会考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平时指导做了的,学生就做得出来,稍有变化,就做不出来了。这就

是常见的历史知识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影响,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要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进行变式训练,要善于将知识“搬家”,按照题目的要求重组内容、重创题型。例如:下列所举不属中国古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组织的雅克萨之战D.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通过这一选择题的练习,可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如列举题: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的反侵略斗争。又如问答题:中国古代史上发生了哪些反侵略斗争?

二要提高材料解析的能力。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学生不可能条条接触。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的提高。而不在解答一个个孤立的题目。要提高材料解析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文难读懂,翻译过来的外国文献资料不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也很难理解,往往不爱读,不爱看。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阅读史料的兴趣,熟能生巧,只有阅读得多,才能读懂、读好,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掌握好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认读和解读。即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分析信息,从而促进概念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概括和提炼材料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炼出主题思想,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三要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精髓。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

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多参与活动课的学习,在活动中增长才干,不要只重文本学习,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历史学习熔入到活动课之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总之在学习中要善思、巧练、勤探,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稳操胜券。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在课改深入开展的浪潮中,希望历史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获得长足的发展。我相信,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的制定好复习策略,对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以入提高自己历史教学水平会大有帮助。

2013年6月20日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是一个复杂而又繁忙的过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以往带毕业班的实践,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河北省中考范围是八年级历史上下册、九年级历史上下册,即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把这些历史知识分成四大板块: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部分,复习切入点以单元复习为突破口,采取大板块复习→提纲式板书→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然后再给框架添砖加瓦,抓住重点知识,复习→深化→升华→提升,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剖析重点难点

专题复习的时候,通常是引导学生以专题为突破口,横向纵向分析问题,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在专题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时,一旦明确专题重点,就要尽可能多和同学教师交流,广泛搜集有关专题的复习资料,力争专题复习时更全面、无遗漏。

(二)专题复习,要重点鲜明,知识脉络清晰。因为专题复习打破了课本顺序,这里既有中外史的联系,又有中国史之间和外国史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切忌误导学生陷入知识混乱的误区。

(三)精心选择综合训练题,切忌搞题海战术。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搜集习题,精心设计,不浪费师生的有效时间。

三、第三轮:综合习题训练,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这一轮复习是较关键的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检测。学生有什么问题会通过这一轮复习显现出来,因此教师更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按照中考题型、分值、各历史阶段所占比例以及难易程度,精心编制和选择中考综合训练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快速提升历史学科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轮:回归历史教材,全面复习考纲考点(考试说明)

一般复习到这一阶段时,也就到了中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距中考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最关键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考考场上学生可利用的“武器”只有教材,所以这一轮要回归教材。

(一)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熟读教材、吃透教材,对历史教材熟练到烂熟于胸,历史教材上的边角旮旯也不能错过,力争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厚积于脑,读思结合,以能达到“手中无书、头脑有书、看似无书、实则有书”活学活用。

(二)在熟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提高应变能力。根据考试说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专题进行纵横联系比较。如:中国近代化国共关系、民主与法制建设、科技革命等,根据专题内容重点复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要点,带着问题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对非选择题(材料题和论述题)进行有的放矢和较强针对性的归类,整理及模拟训练,并对前三轮复习查漏补缺。

用心爱心专心

1(三)把握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教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和考试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从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要有纲可依,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全面回归教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四篇:初中历史毕业班专题复习有效策略研究

1.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通过听课调研发现历史专题复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困惑和思维缺陷等问题;通过试卷分析和学生座谈,了解到当前专题复习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重复教学,只将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等。

2.制订方案,拟订计划

针对历史复习课低效问题确定课题:“专题复习有效策略研究”。“专题复习”指以专题复习为主线,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历史知识重新编排、整理归纳,以突出重点、渗透考点、联系热点、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促进知识的重新整合,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的体系完整的历史学知识网络体系。

从研究的可操作性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层面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拟订实施计划。

3.分层研究,多元实践

依照方案,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组织毕业班教师分阶段研讨,分板块、分层次、分工明确地进行实践研究。分板块包括中国史、世界史、以及综合板块等。

( 1)分层研究:①整理归纳分散于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划分专题;②构建知识结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滋生新的生长点,捕捉热点,联系时政;③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 2)多元实践:采取“同课异构”“同课循环”“课例研究”等方式,分专题进行研讨、探讨专题复习有效策略。

4.跟踪观察,调整策略

针对专题复习课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如,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矫正补救,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依托教科书,解决“抓了专题丢了教科书”的问题。

5.反思修正,总结提升

我们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一系列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复习法、学案导学法、点圆式复习法、热点问题扫描、学生自我命题分析练习等。每一种方法我们都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反复修改,并加以总结。例如“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它是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在此研究过程中,从什么是学案,学案的特点,学案设计的原则,教师怎样写好学案,学案包含哪些内容,到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地琢磨、推敲,再实践,再修改,最后我们确定了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导学的大致模式。

6.有效运用,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专题复习方法的研究及运用,学生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在原来稳定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从不同角度,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明确历史知识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形成客观的历史知识框架和理性的认识。

【案例评析】

这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一个案例,教师首先意识到初中毕业班学生历史复习课低效的问题,通过调研、试卷分析和学生交谈等渠道查找原因,进而采取积极行动研究策略:尝试了一些能改进这一教学问题的新做法,并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策略。从其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课题)——实施行动(采取行动策略)——反思行动策略——评价研究的过程及成效”的研究思路。

“教育行动与反思修正持续地互动”是行动研究的特征和基本要求。这里说的反思,就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实施过的行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修正计划、改善行动的目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直在不断吸收来自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自己问题的思考和重新调整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己行动的目的性,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

何谓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研究行动中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行动者的行动。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教师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的行动者,我们对课堂、对学生最熟悉,我们发现并研究的问题常常来源于自己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惑,这些疑难或困惑,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研究的一个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在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 , 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学习途径 , 还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 在研究中成长,实现教师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理论提升】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 行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 1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因此要主动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在解决问题和反思行为的行动研究中,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 2 )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大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往往注重学习教育理论,希望从教育理论中和书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应用价值待强化和挖掘的现实,又使教师感到仅有理论学习和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并不能解决问题,改进实际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开展行动研究这一桥梁和纽带,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教学行为,就能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 3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对面临的困境或疑惑的最深切的感受,也有改进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强烈愿望,这就促使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用以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教育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

( 4 )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就能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可见,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

( 5 )有利于中小学科研兴校。科研兴校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既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还能打造学校的研究文化,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第五篇:中考历史的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依照上述中考历史的考察目标,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 紧密结合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中考历史的考纲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学和学习之

后,就应该细读考纲,明了考试的范围、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这样效果便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 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读课本,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按照考试目标的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要扎扎实实地过一遍。这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素材,只要掌握好了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 做好练习是关键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做好练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这就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练习可以有章节练习、单元练习、专题练习等形式,要依据课时选择。当然也没必要搞“题海战”,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精选一些练习,提高练习质量。

四、 做好成绩统计,鼓励学生进步

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认知水平有了提高,相应地他们渴望在练习和各次监测中取得好成绩。在此,教师要做好成绩统计,分析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进步。

五、“查漏补缺,精益求精”

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要仔细琢磨学生,要求学生做到查漏补缺,知识点什么地方有问题,章节什么地方有困难,应该在什么地方加强复习的密集度。做到这些了,我们也可能“温故而知新”,从而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复习是枯燥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及时地结合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学情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复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