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工作汇报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也不是情况概述,而是有选择性的对不同侧重进行汇报。而在不同阶段的汇报重点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掌握工作汇报的撰写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也不是情况概述,而是有选择性的对不同侧重进行汇报。而在不同阶段的汇报重点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掌握工作汇报的撰写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

市人大代表

视察科技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高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大家好!

首先对大家在百忙之中视察我市科技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我们一定会虚心听取、认真采纳,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下面,我代表市科技局,对近两年我市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代表简要汇报。

两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 “实施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新郑”的战略决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展形象、项目管理出亮点、知识产权创示范、科技普及重实效这一工作主线,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连续19年保持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2008年,又荣获全国富民强县试点(县)市、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市等荣誉。今年七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新郑市科技暨自主创新工程工作会议”,下发了《市委市政府2009年科技进步工作意见》等七个指导性文件,王广国市长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科技暨自主创新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明年,我们将冲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称号。

一、主要成效

(一)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7家企业被郑州市政府确定为“十一五”期间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企业经济贡献率居郑州市首位。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行动中,郑州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确定的60家重点扶持企业中,我市就占9家,在6县市中位列第一。

(二)高新技术产品经济效益凸显

近两年,是被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最多的时期。截止目前,共被省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2个。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30.1%。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培育产学研基地15家,两年来,共实现技术贸易成交额3.4亿元。二是转化科技成果38项,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3亿元。三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扎实的基础工作,使我市郑州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等四家企业院校被认定为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该项目争取郑州市科技资金支持320万元,在6县市中位列第一;四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网上发布等方法方式,促成36项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

(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其中

2 有3家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被认定为郑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我们同好想你公司一道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望在郑州六县市首先获得此项荣誉。两年来,通过科技资金引导和企业配套,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投入科研经费4134万元,已研发成功且投入生产的有16个新产品,处在试验阶段的有11个新产品。今年前九个月,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4253万元。

(五)知识产权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积极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工作,着力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和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其一,深入到各企业对当前国内外的知识产权形势、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如何开展、专利法的基本知识以及申报专利程序等知识进行了培训。其二,重点抓好50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都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其三,实施专利申请资助制度和专利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全市专利申请量上半年已完成208件。由于成效突出,省知识产权局确定我市为全省第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六)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今年,拟在全市重点建设2个新农村科技示范镇,10个示范村,30个示范户。通过示范镇、村、户的榜样带动作用,促进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今年,我市重点培育的和庄镇陶庄村,得到郑州市15万元的新

3 农村建设扶持资金。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医药、化工、烟草、电力、食品等主导产业,在11个企业中进行试点。其中有3家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电子技术倍增计划”,获扶持资金250万元;3家企业被列为省试点, 5家企业被列为郑州市试点。国家信息产业部领导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新郑市科技网、技术交易网、科普网、中华大枣网和中原食品网等一批公共服务网站的完善服务,围绕机顶盒的普及使用,使市、乡(镇)、村3级管理网络,为全市提供适时的科技信息服务。

(七)科技宣传工作

一是举办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新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发放科普图书10000余本,并特别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赠送了《农村实用技术大全》系列丛书,在全市乡村科普宣传栏悬挂宣传挂图120套,开展各种培训8期,培训各种人员4000多人次;二是在薛店镇格大张村举办了“科教文卫下乡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组织专家现场解决难题80多项,发放资料1000余本。三是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工作,做好科技与“三农”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调研企业,策划项目

4 组织专人及时研究上级科技发展导向和科技政策,并深入企业一线走访调研,力求取得最真实、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定期编发《新郑市科技服务指南》册子,引导、帮助企业用科技眼光规划未来,同时对企业经理和有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项目申报培训。对市场看好、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在政策咨询、申报程序等方面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促成企业在争取国家、省和郑州市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取得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两年来,共为企业争取上三级研发资金2023.00万元,到年底估计还会再向上级争取300-500万的资金。

(二)投入倾斜,壮大“龙头”

在科技投入方面,我们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传统做法,实施政策和资金倾斜。对已大个头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民营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加大科技费用扶持力度。自2008年以来,我们对庆安化工、天津药业、好想你公司等几个重点企业的科技项目实施了重大专项支持,每年每个项目支持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近两年,在市本级科技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市财政共投入3400多万元对286个项目进行了资金扶持。

(三)工作创新,抢占先机

一是创新星火工作机制。科技小星火计划是我市科技品牌和名片。近两年来,我们对科技小星火计划运行机制进行了完善创新,使其重放应有的光彩。主要是拓宽小星火计划的函盖范围,

5 由过去的农业、工业范畴,拓宽到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社会科学范畴,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市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严格贯彻执行星火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全程监督星火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按时足额拨到星火科技人员手中。

二是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今年,为帮助我市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落实市委市政府企业服务年号召,拓宽企业高层管理队伍视野,转变经营者观念,从战略角度谋划企业发展方向,抢占新郑经济未来发展先机,市科技局组织实施了“新郑市企业家EMBA培训工程”。 该工程由武汉大学承办,实施时间为一年。得到全市广大企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近三个月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好平台,强化服务

为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新郑科技网、新郑技术交易网、新郑科普网等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社会需求,新发展新郑市发明协会、新郑市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新郑市科技信息中心、新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提高了为企业、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

(五)出台政策,规范运作

为营造科技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新郑的意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按照上级要求,科技、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新郑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新

6 郑市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新郑市产学研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新郑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新郑市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新郑市民营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使科技实体、创新活动能够有章可循,稳健发展。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我市科技工作和自主创新工程运行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成果转化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其主要原因为:

1、科技投入不足;

2、扶持力度不大;

3、人才缺乏;

4、科技工作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纳入乡镇、相关委局议事日程。

(二)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乡镇科技工作考评体系,加大科技工作力度。落实科技“一把手工程”制度,继续实施科技竞争考评机制,完善基层科技领导组织,促使乡镇能够真正把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其重要议事议程;二是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新郑的意见》中关于“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要求。明年,我市将冲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的目标,按照要求,必须使本级科技投入增加到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支出比例的2%,为此,须尽快建立起完善、全面、科学的科技投入机制,并确保科技资金落到实处。三是切实加强科技部门队伍建设。根据上三级关于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新郑科技管理部门需要充实新生力量,目前实际

7 情况是,科技局只有8名行政编制,2名地震局事业内调编制,5名知识产权局事业编制,科技局自身没有1名事业编制,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吸纳必要的专业人才,是当前科技工作的迫切需要。

汇报完毕,谢谢!

第二篇:乡镇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科技工作在县科技局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经济建设必须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进步,就没有社会进步。以扩大科技应用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途径,以发展经济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在全镇干群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全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镇今年成立了专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祝申康亲自担任,成员吸收了农、林、畜牧、统计等部门工作人员。各村相应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负责的专抓机构。镇党委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安排布署科技工作,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措施,主要领导科技意识普遍提高,对科技工作十分重视,积极支持。

二、狠抓落实、强化培训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赶集、制作标语、举办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宣传科技,普及种植、养殖和加工方面的实用知识。同时,各村都订有科技报,并组织镇村干部外出学习参观,加强科技宣传工作,营造了学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一年来,各种培训次数累计13次,参加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培训内容涉及中药材种植,红心果种植田间管理,牲猪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交流,强化建设

我们定期召集各村的科技情报信息员、运输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开会交流,更好地为农民兄弟提供服务。完善了“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组织建设,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领导、成员及其分工,制定了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全镇9个村都建立了远程教育站点,让电脑真正为科技工作服务,较好地促进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四、实施科技,组建基地

今年我们把各村主任定为科技情报信息员,对各村农副产品、林业、畜牧等信息,比如供、求、防、治等农民所需收集起来,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实际存在的问题。利用远程教育推广了蔬菜种植、水稻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批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全力打造了“一社两基地”:即省级示范合作社-红心果专业合作社,核桃基地、大圆包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

我镇整合2014年羊肚菌试点种植经验成果,以老场村村支书为社长组织建立XX县小矮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完善组织构建,发展社员人数20余人,现目前已经全面完成12亩羊肚菌种植选址、搭棚、播种工作。

六、硬化制度,加强管理

全镇科技工作能否全面活跃起来,关键在于能否激发了镇村两级科技干部的工作热情,镇党委、政府把科技工作列入全镇双文明考核的内容中,以引起各村干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要求象重视计生工作一样重视科技,象对待教育工作一样对待科技投入。同时,还建立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例会制度。在技术宣传培训、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重视工作落实、服务职能及效果四大方面,根据各村具体情况进行细化、量化,责任到人,落实时间、地点,实行百分考核,极大的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敬业精神,提高了科技工作的进展,保证了质量。

七、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了保证和满足科技活动经费需要,保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我们在扩大科技投资上的指导思想是:“争取上级部门多补、镇村两级全力支持,优惠吸引客商投入,盘活民间闲散资金。”今年全镇各村在科技投入上普遍加大,无论是学习资料购置上,还是聘请专家讲课上,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上都全力以赴得到镇、村两级的支持,并得以资金的保证。

一年来,我镇科协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差距,部分领域还不甚理想。为此,我们一定对照上级科技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做到机制上再创新、措施上再完善、工作上再落实,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 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调研汇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或者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自主创新就是技术变革的聚合,是将新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摸清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对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全区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全区坚持科教强区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的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区政府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创新主力队伍不断扩大。XX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拥有国家级高新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省级民营科技 型企业19家,数量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其中海正集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二是创新平台日益完善。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区先后与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北大、兵器工业部、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据统计,我区与大院名校共建载体达30多家,**科技园已经成功入驻。目前,全区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5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2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9家。共建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家。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今全区已先后开发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5项。国家火炬计划33项,省火炬计划17项,居全市之首。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十五”以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2项,其中国家级69项。XX年全区完成专利授权量442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02件,外观设计专利326件。XX年新增1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专利示范企业。“十五”以来,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2054件和1308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69.1%。一批行业优势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全区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2项,基本形成了以生物技术和 医药化工、缝制设备、电子电器构成的“三驾马车”格局,其中缝制设备还被省里定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四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了《**区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若干意见》、《关于专利奖励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科技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的配套办法,今年又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五是创新成效较为明显。XX年被科技部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且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三次。XX年被评为省级科技强区,被省评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4次,连续三年被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全区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11位,科技进步水平列全省第5位。

二、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不难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概括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少。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自身实力越强,对技术创新投入就越多。而我区企业集约程度不高,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偏低,在36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 大中型企业只有38家,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XX年,全区有科技活动单位仅103家,占企业数的5%,建立科研机构的企业仅为49家,占2%。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创新的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人才严重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创新要素具有可流动性,人才作为创新要素的主体,各个城市区域的竞争十分激烈,**处于宁波和温州两大竞争实力较强的城市之间,而宁波和温州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要素积聚为主、辐射为辅的阶段,因此我区在人才引进上面临着困难,人才即使引进来,要留住心也十分不容易,导致我区科技人才总量一直偏小。截止XX年底,我区人才总量44298人,万人比为909.24人,与我省前几位的XXXX区、温州乐清市、绍兴诸暨市等相比,差距甚大,而这其中又有近39%的人才资源分布在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中,企业仅占61%。另外,企业对科技人员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才不能从技术创新中获取更多的报酬和激励,一些生活待遇如婚姻登记、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无法落实,这必然会影响他们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三是企业重引进、轻消化,缺乏二次创新能力。虽然购买及引进技术是克服技术瓶颈,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手段,但是企业必须要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才能使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继而向自主创新转变,以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 能力。据统计显示,全区企业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增长较快,XX年,全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达到0.95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0.13亿元。技术引进的支出和消化、吸引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0.14,而同一比例全省企业平均为1:0.2,日本和韩国是1:5。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大,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资本投向上,更愿意投向资金回报率高、周期短的产品。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条件下,不愿意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没有把科技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四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偏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未达到考核标准。全区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偏少,XX年R&D经费支出为2.85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而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只占销售收入的1%的企业将难以生存,达到3%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能力,发达国家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由此可见我区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XX年全区科技投入6.42亿元,占GDP3.16%,但比XX年增长-1.66%。按照要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要求高于财政增长的20%,但实际上我区未达到这个数字,而且按科技强区要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4%的要求我区也未真正达到。另外,目前我区科技经费中包括政府性项目、街 道科技经费及科技项目经费,三者的比例为分别为40%、20%、40%,结构不甚合理,使用也没到位,需要进一步确保科技经费的合理分配。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就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下面就政府如何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提几点建议。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政府应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杠杆作用。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切实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按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增长20%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4%的比例。建立镇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镇科技投入经费作为考核指标,允许各镇自行制定各项鼓励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一是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如允许企业享受技术开发费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政策;提高科研设备加速折旧的限额。二是引导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发展,对省级以上 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财政予以扶持。三是对于自主创新成绩显著、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企业应进行奖励。

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信贷规模。着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行技术创新风险由企业及政府共同承担的政策,以鼓励企业进行效益好、风险大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

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制定进一步推进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以及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加强科技经费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严格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管审计和监督评估,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引导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导消化吸收二次创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如电子、造船行业关键技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导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联盟。三是进一步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新体系支撑。四是推动企业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引导企业投 资优势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形成竞争优势。

建立人才支持机制。一是加大对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人事部门要研究制定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帮助、指导企业解决人才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支持和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精英队伍。二是努力为人才队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重视引进人才的拴心留人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尤其是住房、子女入学、知识更新等问题。科技部门、科技协会要成为科技人员之家。三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经常性邀请专家、学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教育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加强横向交流,组织企业家沟通情况,交流心得,开展研讨,共同提高。

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科学布局、滚动发展”的思路做好科技孵化器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政府要搭建科技孵化器基地。重点是筹建**科技孵化器基地,吸引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入驻科技孵化器基地,依靠科技孵化器增强相关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快新兴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 用,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要与企业共建科技孵化器基地。鼓励企业引进大院大所,共建科技孵化器基地,重点跟踪服务中科院计算所**分所在**实现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三是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设和繁荣网上技术市场,使之成为交流信息、技术交易、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第四篇: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因地制宜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什么是自主创新?简单地讲,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怎么样才能算属于自己,只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根据什么创造,根据市场需求;为什么能获取利益,因为是新的,是别人没有的,同时又是市场需要的,是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

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为园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霍山县园林事业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 位置,坚持自主创新的正确方向,探寻有效途径,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工作实践中我又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园林从业者,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当今已步入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升个人业务能力的核心就在于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来看,要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需要从发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更新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一切行动都是先从思想的解放开始的。尽管园林绿化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新时期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进程和现实需求相比,仍然任重道远,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县城周边和城内的山、水、河湖等自然环境因素,发展城市园林特色,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将霍山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县城。

第二,要注重知识体系的积累和更新。坚持发展的观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创新不是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更不是脱离实际的恣意妄为,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而牢固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所以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必须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自主创新科技能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知识技能上支撑。

第三,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创新意识。实践不仅 是认识的源泉,还是认识的动力,更是检验我们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必须爱岗敬业,扎实做好基础业务工作,正确处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使自主创新科技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立足发展,开拓创新,推动我县园林绿化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人居关系,普及园林绿化科学技术知识。落实绿地系统普及规划,强化园林科普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园林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县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弥补居民与大自然的分隔,实现城在林中、水秀花香的理想人居环境。这样的创新难能可贵,这样的追求值得提倡。

以上是我结合工作实际所谈的对如何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提高的几点浮浅认识,敬请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第五篇:加速科技进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刘传铁

2011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9月15日召开的“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上,省委李鸿忠书记强调:“我们既要靠科教资源支撑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会巩固壮大我们的科教优势。发挥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观导向之一,将“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作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容。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的切实行动,是湖北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将成为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的前奏和先驱。

一、“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成绩显著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高等院校122所,各类科研机构1500多个,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7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 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及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市场预测、项目孵化及投融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支撑服务体系,聚集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装备了一批现代化的、先进的科研设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系列突破。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攻克了一大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在农业科技领域,通过推进农业技术源头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红莲型杂交稻等一大批优质专用农林渔动植物新品种、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在社会发展领域,组织突破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疾病防治、污染防治、循环经济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医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善环境、服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幅达到25.7%,至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十五”末期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以东湖、襄阳、宜昌等3个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以12个省级高新区、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9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沿长江、汉江两线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认定了893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以不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6%的数量,实现了全省20%的工业经济指标)。

(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出台了《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省、市、县科技工作联动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全省市、县各具特色的科技工作开展和产业发展,基层科技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科技部、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0位,虽然比“十五”末提升了3个位次,居中部之首,但比2009年的第9位下降了一个位次,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只排在第15位,湖北科技优势地位与经济发展位次不匹配,反映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还存在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湖北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高水平创新成果主要产生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领域,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率不高。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只有31.9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科技开发机构,只有36.8%的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同时,在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占6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

(二)自主创新成果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总体上看,湖北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呈现 “一高一低”特征,科技论文、获奖成果、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纯科研型产出高,专利、新产品等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低。湖北的论文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前5位,但专利申请量在全国仅排名第10位。近两年,全省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3.3%,明显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虽然通过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如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动物疫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实力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企业没有做强、产业没有做大。如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终端产品不够,长此以往,将造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在市场上落后于人的被动局面,进而影响后续技术创新。

(三)科技资源分布失衡,基层、企业科技资源匮乏。一是大城市科技资源高度密集,武汉、襄阳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集中了全省近60%的科技人员、70%的科技经费和60%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中小城市及县域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相当匮乏。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高度密集,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约78%的研发机构、35%的科技活动人员和36%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资源明显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56%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武汉市,其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超过50%,其他地区则明显滞后。

(四)财政科技投入及全社会R&D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近年来,全省科技投入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与湖北自身经济实力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从全社会R&D投入来看,《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3%,低于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0.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财政科技投入来看,在2010年对全省17个市(州)科技进步考评中,仍有7个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不到科技进步考核基本要求,占比高达41%。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明确指出,湖北“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十二五”时期,是湖北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在继续保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地位和知识创新水平的同时,重点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突出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产学研结合共同承担;项目申报指南主要从企业获得需求信息,立项评审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行业管理专家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实行开放式招标。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立项评审的重要指标。二是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登记、发布、奖励、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覆盖省、市、县三级、连接“大院大所大企”(三大)的科技成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深入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在物联网等领域积极培植和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联盟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深入实施“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应。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根据科学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通过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引导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探索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措施,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在鄂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选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聚集工程”,通过向基层选派科技特派员、在创新型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岗位”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承担企业自主创新任务。四是建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障机制。

(三)坚持“抓大促小”,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大公司科技发展战略,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企业,从过去单一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向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总包转变,形成一批拥有终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推进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着力培育具备快速扩张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综合应用科技计划立项、投融资服务、创新后补助、创设自主创新岗位等多种方式,全力服务2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00家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三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孵化抚育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促进体系和成长辅导服务体系,力促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快生快长”。四是推进科技招商,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综合运用科技计划引导、创投、创新基金跟投等手段,优先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和服务全省科技招商工作。

(四)增强创新驱动力,实现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全面进步。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技术,研发突破500项以上产业关键技术,推进100项重点成熟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应用。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依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发展基础与优势,按照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的思路,大力加强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湖北优势特色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支柱产业调整振兴,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农业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疾病防控、农机装备、农产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环节,攻克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优势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转变。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治、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城乡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保障等五个重大技术方向,实施四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五)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重点围绕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湖北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创新高地。统筹建设四类科技创新平台,即:一批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一批以公共检测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一批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优势产业、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0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50个,新增60个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知识创新团队,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80%以上科技型企业的目标。

(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自主创新的开放与融合。加大对外科技合作投入,结合湖北实际,突出重点,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及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湖北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组织实施重大(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依托有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筹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园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高水平的境外科技展览和洽谈活动,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以独资或合资、技术合作的形式建立研究开发、产业化基地,拓展海外市场和发展空间。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湖北,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创新资源组成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着力培育国际联合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1张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通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