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积极利用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1抓准时机,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保持一颗灵动的心,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 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 让他们在自读自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 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或由老师指出矛盾之处, 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辩论。 如:学《 陶罐和铁罐 》 这一课时, 学生对陶罐和铁罐产生不同的看法, 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热烈的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这样训练的次数多了, 学生就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养成探究的习惯。
2营造氛围, 体验主动探究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宽松、 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更大程度地诱导学生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享受学习的快乐, 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 笔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尽力做到开放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读书体验、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笔者则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 对学生独特的、甚至是与众不同的见解给予宽容和接纳, 送给他们微笑和掌声;对学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则正确引导, 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 让他们放开手脚与老师共同学习、探讨。 对他们的表现, 笔者总是给予“你真棒! ”“你真聪明! 大家都没想到的, 你居然想到了! ”“你太了不起了! ”等激励性的评价, 让他们保持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3拓宽途径, 强化主动探究的实践
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为了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笔者努力开放语文教学空间, 帮助学生抓住一切学习语文的机会,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3.1 重视阅读积累
新课标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应少于40 万字。 只有扩大课外阅读量, 学生才能更多地感悟语言文字, 积累优美的语言, 并运用到语文学习实践中。 因此, 笔者在布置语文作业时, 尽量减少了机械的抄抄写写, 放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 坚持天天有计划地读一点书, 并养成圈、点、画、评的习惯, 摘录一些好词佳句, 写写读书体会, 不仅使他们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还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3.2 扩大信息交流
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 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开通过每日新闻、信息发布会、小记者采访等。 每学习一篇课文, 笔者都要求学生提前查找与教材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优美句段及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小韵文、小诗歌等等。 在教学中, 学生娓娓道来, 引经据典, 曾带给笔者无数的惊喜:如学习《珍珠泉》后, 学生找到了历史上的五大名泉和天下许多奇泉;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孩子们找到了许多破坏环境的事例, 血淋淋的事实呈现在他们眼前, 便不由自主地制作了警示牌、宣传单、广告语等等。 天长日久, 查找资料已经成了多数学生最喜爱的阅读方式。 这样做, 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又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3 丰富语文活动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课本剧表演、导游介绍、诗歌朗诵、故事会等。 既展示了学生的特长, 又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能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 变单一课本为多种渠道, 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空间, 让学生不仅在课内主动探究, 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 也能主动探究, 使学生从小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为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