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第一篇: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行车前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B.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C.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D.古代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驾车辕的马叫服。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騑,右边的叫骖。《滕王阁序》中有“俨骖騑于上路”之句。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等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年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6.按照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是: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描写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曾、张良

B.项伯、范曾、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曾、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曾、刘邦、张良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有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也指国家。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臣也表示谦卑的自称。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指用龟板、蓍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D.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文中常有“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乞巧节”。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

D.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左氏春秋》: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C.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联。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C.髡: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杀青: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留下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冀北地区,狭义专指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

B.明年:古汉语中指“第二年”,而现在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C.左迁: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D.户部: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科举、俸禄、粮饷等。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B.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C.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谦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我。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员外郎: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作动词时是“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意为恭敬地献上。诏,亦即诏书,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故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卮、尊(通“樽”)、壶、觞、觥等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如《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

D.序:也作“叙”“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排体例和主要内容。如《兰亭集序》等。

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班固,字孟坚,“固”与“孟坚”的字义十分相近。

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也叫“长跪”,是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古人的“跽”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D.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22.下列关于“词”这种文体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歌词,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最多不超过58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调字数为58—90字,长调字数为90字以上。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二人合称“苏辛”。

D.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专力写作慢词的文人。慢词是指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的字数在一百数十字以上的长篇词。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在唐代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黔中道、浙江道、岭南道。

B.路:宋代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C.省: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简称“省”。

D.府:唐代把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设有都督府与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路,宋代府隶属于道。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时县以上行政单位是州或郡。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称为使君。

B.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简称为知州。

C.宋代没有太守,刺史也是虚衔。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提到滁州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

D.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官阶品级和所担任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行”字,官阶低于职事官二品则加“试”字。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制度。汉武帝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是为了避汉武帝的讳。

B.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李密《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唐朝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考生称考官为座主、恩门,考生对座主则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D.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一般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薨:诸侯死叫“薨”,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五服:守丧的衣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齐衰皆用熟麻制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逐次变为稍生的细麻布制作。由斩衰到缌麻,生者与死者的关系逐渐疏远。

C.五服:也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古人也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血亲关系称五服。

D.棺: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年号: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陈情表》。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指帝王的死,诸侯死“薨”,大夫死称不禄或卒,庶人死曰死。人死埋于地下,故“填沟壑”代指人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征时,皇帝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特权。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击鼓”用以收兵,“鸣金”用以进军。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升官。由此构成同义复合词“拔擢(提拔)”,此外还有“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较五谷多了稻。这是因为水稻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百谷”泛称各种粮食作物。

B.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尊重。

C.稷是小米,又叫谷子。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灶神合称“社稷”,并以之代表国家。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意思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阴阳: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连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罪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是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左迁”是降职。

B.杜甫的《杜工部集》以官爵命名,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籍贯命名。

C.征、辟指征召布衣入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3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就是此意。

3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3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B.外号也收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如《水浒传》中“青面兽”是杨志的绰号,“美髯公”是刘唐的绰号。

C.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参考答案:

1.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A(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3.C(郡县制始于秦朝,不是汉朝)

4.D(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叫騑。)

5.B(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职权说颠倒了)

6.D(项王、项伯坐西向东坐,亚父范增坐北向南坐,沛公刘邦坐南向北,张良从东向西)

7.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B(迁:升迁。左迁:贬官。)

9.B(“上称下”错误,“足下”是敬辞,应该是“下称上”)

10.A(A项中的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11.D(太后听政不称朕)

12.A(“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13.B(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14.A(不是“冀(河北省简称)北”而是“豫(河南省简称)北”)

15.D(礼部掌管科举)

16.C(表示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您)

17.D(“路”应为北宋设立的行政区域单元)

18.A(“一切以左为尊”错误,周、秦、汉、元四个朝代都以右为尊)

19.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20.B(“袍、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21.C(“跽”与“坐”两个动作解释反了)

22.C(在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而不是辛弃疾。)

23.D(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24.D(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暂时代理)”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守”字)

25.A(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秀才”改称“茂才”)

26.D(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27.C(“除”是指任命官职)

28.B(擢:提拔。迁: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

29.B(斩衰、齐衰皆用粗而生的麻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用逐次变细的熟麻布制作。丧服越粗重,身份越重要。)

30.D(望日:农历(夏历)每月的十五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的白天。既望:农历(夏历)每月十六日)

31.A(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32.B(“击鼓”用以进军,“鸣金”用以收兵。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3.C(社:指土神。)

14.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5.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36.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37.B(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38.C(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9.A(“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40.B(美髯公是朱仝的绰号,赤发鬼是刘唐的绰号)

第二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文学常识复习题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____。中唐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________________(流派)的继承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 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屈原,名平,字原。________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_______________(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_______”或“骚体”,屈原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楚辞》中的《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____”,成为文学的代名词。“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等。《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______、_______和汉代________等人的诗赋,西汉_______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3、鲍照,_______(时期)文学家,字明远。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最有名的是《_____________》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鲍诗___________,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_________在他那里有显著发展,对唐代诗人很有影响。

4、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_______。因他做过左拾遗、工部侍郎等职,故又有杜拾遗、_________之称。晚年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甫的诗被誉为“_______”。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基本以__________为主。杜甫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___”。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5、陆游,字务观,号_______。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是______{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忧国忧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点,其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出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________媲美,誉之为“可称史诗”。

6、阮籍,________诗人。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__________”。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揭露魏晋易代的黑暗的现实生活,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手法,曲折隐晦,言近旨远。阮籍对_________的发展颇有贡献。

7、陶渊明,字元亮,别号__________,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__________。______(时期)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分可以划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后人称之为“__________”。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_______诗派。

8、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有“_______”之称。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____________,反抗传统束缚,追求____________的积极精神。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

为千古绝唱。存诗900余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9、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代表词人。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李清照的词分前期和后期:以______为界,前期多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________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慨叹身世,怀乡忆旧,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词不追求砌丽的藻饰,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是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易安体”。 有“____________”之美誉。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漱玉集》。

10、黄遵宪,________(时期)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___________的重要人物。主张“________________”,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像等新事物和东西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成为近代“_________”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____”。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11、张若虚,_________(时期)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____________”。《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一首则是_______________,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12、孟浩然_______(时期)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___ 。以写____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__。与王维并称“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3、韦庄,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___________其并称“温韦”,也是“___________”中的代表之一。

14、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___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__诗派代表,其作品被________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_____”之称。

15、苏轼,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___________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与辛弃疾并誉为“______”。并开创了_______词派。

16、姜夔字尧章,号____________ ,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在南宋词坛上,姜夔、___________ 、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

17、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___________ ,号楞伽山人。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词作以_______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_____。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感情真挚自然,多用_______手法。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8、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世称李昌谷、鬼才、_______等。卒时仅27岁。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李凭箜篌引》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____________、韩愈的______________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19、李煜,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___________ 。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0、周邦彦,字美成,号___________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他的词自成一家,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之称。

21、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___________并称,盛唐_________代表作家。其诗感情激

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22、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___________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___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___”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___________”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3、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是___________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与___________齐名,并称“温李”。

24、睢景臣,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一作舜臣,字景贤,又作嘉贤,扬州人(今属江苏)。著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今不传。散曲尚存三套,其中《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25、《庄子》是_________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他是________(时期)蒙人,思想家,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

26、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西汉夏阳人,我国___(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___时代,下至_________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通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7、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赋,是介于_____________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8、《诗经》是我国_______诗歌总集,收入了______初年至______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为“__________”。作品按照音乐分为_____________三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归纳为______________。

29、乐府是汉代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__________”或“_________”。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_______”,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______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刘勰誉之为“________________”。

30、建安时期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氏三父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王粲、刘祯、徐干等____________。后人把建安时期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建的风貌,称为“_____________”。

31、初唐四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唐诗坛上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等为代表的____________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_____诗人。

32、词起源于____,发展于_____,兴盛于_____。根据长短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根据风格分为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_________,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香山居士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秦中吟》 《长恨歌》、《琵琶行》

2、战国 浪漫主义 楚辞体 风骚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屈原 宋玉 贾谊 刘向

3、南朝宋 《拟行路难》 气骨劲健 慷慨不平 七言诗

4、杜少陵 杜工部 诗史 沉郁顿挫 儒家仁政 诗圣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5、 放翁 南宋 杜甫

6、三国魏 竹林七贤 五言诗

7、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东晋 田园诗和咏怀诗 田园生活 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山水

8、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和理想

9、易安居士 婉约 南渡 靖康 千古第一才女

10、清末 戊戌变法 我手写吾口 诗界革命 史诗

11、唐朝 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

12、唐朝 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王孟 《春晓》《过故人庄》

13、《秦妇吟》 温庭筠 花间词人

14、王右丞 山水田园 苏轼 诗佛

15、子瞻 东坡居士 诗文革新 苏辛 豪放

16、白石道人 辛弃疾、

17、容若 小令 李煜 白描

18、 诗鬼 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

19、李后主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20、清真居士 词家之冠 词中老杜

21、岑参 边塞诗

22、柳河东 柳柳州 文以明道 古文运动

23、花间词 李商隐

24、元朝

25、庄周 战国 道家

26、西汉 黄帝 汉武帝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7、李商隐

诗和散文

28、第一部

西周

春秋

诗三百

风雅颂

赋比兴

29、“乐府诗”或“乐府歌词”

古诗

萧统

“五言诗之冠” 30、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3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山水田园

边塞

32、隋

小令、中调、长调

婉约派

豪放派

(林花谢了春红)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官员视事

传主发迹后,会宦海沉浮,或从基层做起,或被贬值到地方“反省”。则传主到该地任职时会施行一系列政策,与上下级、地方缙绅(jìn shēn)、百姓进行一系列互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传主行为、同僚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1.诣(yì):①到……去。②拜访。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①巡视,巡行。②考察,核实,查明。

6.游(遊):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zhé):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矫诏,假传圣旨。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这些词语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抄。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传主行为(生僻实词)的重要依据。

1.官职(文科班重点记,理科班一般记)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huàn)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在……任职,知府>知州>知县。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què),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wǎn)、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chù):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问题:累迁、超迁分别是什么意思?

陟(zhì):进用。如:陟罚臧否(zāng pǐ),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zhì)宰相,左除(张)滂(pāng)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huì)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3.表人物个性的: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gĕng,正直】、鲠【gĕng,直爽,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n

è)、佞【nìng,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ē yú)、谄谗(chǎn chán)、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狷介(juàn jiè)【正直孤傲】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mí)、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xiáng)、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称赞】、嘉【赞美】、称、誉、与【赞许】、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róng,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shǔ)、禾、谷、稻、菽(shū)、稼穑(jià sè)、耕耘、稔【rěn,庄稼成熟】、熟、刈【yì,割;镰刀一类的农具】、籴(dí)、粜(tiào)、廪【lǐn,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bǐng,注意是后鼻音!给予各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shàn,富足、充足;供给。《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给【足,丰足】、佚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líng)、绡(xiāo)、绸、罗、缎、绮(qǐ)、纱、绦(tāo)、缟(gǎo)、缣(jiān)、缯(zēng)、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wán kù)、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庑【wǔ,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wǔ,逆】、忤【违反,抵触】、逆、倍(背)

24.表揭发的:劾【揭发罪状】、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揭、擿(tī) 25.表害怕的:畏、惧、惮(dàn)、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怨、患、疾、恨、怒、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诬

29.表朝见的: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觐【jìn,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京、京畿(jī)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zuò,福;帝王】、践祚【即位】、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gào)、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敕、白、陈、对、语、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喻、晓、辩、问、谢、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咨(諮)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bàng)、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zhū)、让【责备,责怪】、谴、尤【yóu罪过,过】、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愤怒,怨恨】、恚【huì恨、怒】、涕泣、骂、责、戾【lì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gòu①耻辱;②骂】、谩(màn)

38.表刑罚的:辟、大辟【砍头,隋后泛指所有死刑】、髡【kūn,剃头的刑罚】、笞【chī,鞭刑,或用藤条荆条照死抽】、磔【zhé,肢解,很恶心的】、刖【yuè,砍脚,卞和尝过这个】、族【灭族,方孝孺尝过这个】、杖、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赭(zhě)衣【赭,红褐色。“衣yì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líng yǔ)、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yè)、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jū)、厩(jiù)、策、羁、縻(mí)、辔(pèi)、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yù)、御、驾、辕、辙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dùn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亡、逃、徙、匿、逋【bū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hōng)、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就木、坐化

几种死法一览: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王及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为不禄,未成年人死为殇,泛指死亡可用陨,吊死或绞杀叫缢,被射死叫殪,平民之死就是死。

三、值得重视的通假字

(1)“案”同“按”:审察,察看。v.(“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倍”同“背”:背叛,违背。v.(“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3)“被”同“披(pī)”:穿着。v.“闻妻言,如被冰雪。”) (4)“不”同“否(fǒu)”:不。adv.(“或师焉,或不焉。”) (5)“材”同“才”:才能。n.(“食之不能尽其材。”)

(6)“采”同“彩”彩色,颜色。n.(“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7)“藏”同“脏(臟)”:脏腑。n.(“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8)“曾”同“增(zēng)”:增加。v.(“曾益其所不能。”) (9)“钞”同“抄”:抄写。v.(“适中手自钞录。”)

(10)“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11)“从(從)”同“纵(縱)”:合纵,联合抗秦。v.(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2)“道”同“导(導)”:引导。v.(“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13)“丁宁”同“叮咛(嚀)”嘱咐。v.(“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14)“度”同“渡”:渡过,越过。v.(“一夜飞度镜湖月。”) (15)“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6)“反”同“返”:往返,返回。v.(“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7)“奉”同“捧”:两手托着。v.(“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拂”同“弼(bì)”:辅弼。v.(“入则无法家拂土。”) (19)“还(還)”同“环(環)”:绕。v.(“秦王还柱而走。”) (20)“还”同“旋”:回转、掉转。v.(“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1)“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22)“华(華)”同“花(huā)”:植物的繁殖器官。n.(“焜kūn黄华叶衰。”) (23)“画(畫)”同“划(劃)”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24)“驩”同“欢(歡)”欢聚。v.(“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25)“怳”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怳惊起而长嗟。”) (26)“惠”同“慧”:聪明。adj.(“甚矣,汝之不惠。”)

(27)“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28)“疾”同“嫉”:嫉妒,憎恨。v.(“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9)“棘”同“戟”:兵器。n.(“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0)“见”同“现”暴露,露出来。v.(“图穷而匕首见。”)

(31)“缰”同“强(彊)”:强大。adj.(“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2)“介”同“芥”:小草。n.(“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3)“景”同“影”:影子。n.(“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4)“迥”同“回(迴)”:旋转。v.(“迥忆后街之屋。”)

(35)“句”同“勾”:“厶”和“口”是隶书转楷书时写法上造成的异体,即俗字。大陆无统一标准,有时以旧字规范,如“強——强”,有时以俗字规范。如“袞——衮”,勾取。v.(“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36)“具”同“俱”都,全,adv.(“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37)“距”同“拒”:抗拒。v.(“或走,或闭门旅距。”) (38)“掘”同“倔”,顽强,固执。adj.(“掘强沙塞之间。”)

(39)“没”同“殁”:死。v.(“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40)“俛”同“俯”:“俛”是“俯”的异体字,书法中常用。低头,表示服从。v.(“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41)“缪”同“穆(mù)”: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2)“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n.(“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3)“内”同“纳(nà)”接纳,接受。v.(“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44)“女”同“汝(rǔ)”: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5)“畔”同“叛”:背叛。v.(“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46)“契”同“锲(qiè)”:刻,v.(“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 (47)“诎”同“屈(qū)”:弯曲。v.(“诎右臂支船。”)

(48)“去”同“弆(jǔ)”:藏。v.(“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9)“沈”同“沉”:“沈”是“沉”的本字。

(50)“生”同“性”:资质,禀赋。n.(“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1)“食”同“饲(sì)”:喂。v.(“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2)“受”同“授”给,与。v.(“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53)“孰”同“熟”:煮熟了的。adj.(“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54)“属”同“嘱”:嘱托、托付。v.(“属予作文以记之。”) (55)“说”同“悦”:愉快。高兴。adj.(“而民说之。”) (56)“竦”同“耸”:高。adj.(“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7)“田”同“畋”:打猎。v.(“今王田猎于此。”) (58)“帖”同“贴”:粘附。v.(“对镜帖花黄。”)

(59)“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n.(“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60)“涂”同“途”,道路。n.(“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61)“亡”同“无(wú)”:没有。adv.(“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62)“文”同“纹”:纹路,纹理。n.(“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63)“希”同“稀”稀疏,少,罕见。adj.(有志乎古者希矣。”)

(64)“郤”同“隙(xì)”:隔阂,嫌怨。n.(“令将军与臣有郤。”)

(65)“县(縣)”同“悬(xuán)(懸)”:挂,v.(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66)“乡(鄉)”同“向(嚮)”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67)“飨”同“享(xiǎng)”:受。v.(“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68)“邪”同“耶”:吗。疑问语气词。“其真无马邪?”) (69)“羞”同“馐”:食物n.(“玉盘珍羞直万钱。”) (70)“虚”同“墟”,市。n.(“之虚所卖之。”)

(71)“奄”同“晻(ǎn)yǎn”:日无光。adj.(“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72)“阳(陽)”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

(73)“邀(yāo)”同“要”:要挟。v.(“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74)“要”同“邀”:约。v.(“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5)“要”同“邀、腰”:拦截v.(“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76)“已”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77)“以”同“已”:止。v.(“无以,则王乎?”)

(78)“佚”同“逸”:安逸,安闲。adj.(“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79)“益”同“溢”:涨水。v.(“澭水暴益。”) (80)“有”同“又”:更。adv.(“殆有甚焉。”) (81)“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82)“原”同“源”源泉。n.(“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83)“圜”同“圆”:圆形。n.(“多平方,少圜。”)

(84)“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n.(“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85)“振”同“赈”:救济。v.(“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86)“征”同“徵”(日本为“徴”):“征”“徵”本为两字,如可能导致混淆,如人名魏徵,则沿用“徵”。证据。n.(“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87)“祗”同“只(衹)”:只是。adv.(“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祇祗衹袛,是四个不同的字,至于区别,高考不考。)

(88)“指”同“旨”:旨趣。n.(“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89)“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n.(“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90)“著”同“着”,“著”是“着”的本字。穿。v.(“著我旧时裳。”)

(91)“咨”同“谘”:“咨询”繁体就写作“諮詢”。询问。v.(“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92)“鉏”同“锄(chú)”:锄头。n.(“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93)“坐”同“座”:座位。n.(“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qǐng)、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bì)、迨(dài)、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

第四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说它的来历,大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都要在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感谢神灵的恩赐。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人们祝贺岁首的春节活动。到了汉代,这种活动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

春节,又称为年。“年”,最初叫“稔”(rěn),寓谷禾丰登之意,同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

一年之始称为岁首,是根据历法确定的,据史书记载,从夏商时期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实行太阴历。正月初一的子夜,既是一个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

春节古时又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汉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过腊

八、过小年、扫除、守岁、包饺子、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每天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便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过度劳累和饥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代吴自牧撰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命人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叭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后来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腊八粥已是人人皆喜欢的小吃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周密的《武林上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在《燕京岁时记》时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腊八粥用料各地略有不同,近年来,有的地方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也有的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更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

在西北有的地方亦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区还喜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

- 1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在黄道上不同视位而置定的。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佳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放风筝等习俗。扫墓就是墓前祭祀祖先。踏青古代叫探春、寻春。风筝最早是用来传递信息,唐代风筝成为达官贵人所喜欢的一种娱乐品。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有张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跑竹马、跑旱船的风俗。花灯最早只有宫中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吃元宵,有一家团圆和睦之意。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陷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它带汤吃、或炒吃、油氽和蒸吃。制作元宵的风味,有劳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就以最普通的桂花酒酿元宵来说,入口甜蜜、喷香;油炒元宵酥松爽口,以豆沙、猪肉白糖、芝麻、桂花、果仁组成的五味元宵,制作精巧;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谜面也有格式,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等等,最多有一百多种。舞龙,也叫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龙是管风管雨的神物。最初的舞龙就是为祈年求雨。舞龙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点。舞狮子,俗称耍狮子、斗狮子,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娱和体育活动。舞狮子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表演一头大狮子(亦称太狮),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少狮),另有一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根据狮子外形特点,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舞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衫或背心。北狮外形与真狮相似,全身狮衣覆盖。舞者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或搔首摆尾,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小狮子模仿着大狮的动作,如果模仿得好,就高兴得又蹦又跳,如果模仿不好,就急得乱转,显得很焦急,生动而有趣地表现了狮子的生活。武狮着重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在武士逗引下,或登高跌扑,或腾转翻滚,或踩青滚球,妙趣横生。踩高跷是融戏剧、舞蹈、体育、技巧于一体。高跷的表演是很有趣的。舞者双脚绑着木跷,扮成现实生活或传说中的人物。在传统高跷中共有16个角色。第一对是头陀,第二对是醉老道与老太婆,第三

- 3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w.w.k.s.5.u.c.o.m

- 5 -

第五篇: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4)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 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 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 D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 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 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答案 B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 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答案 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解析 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 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 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答案 D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

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 B项,“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答案 B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解析 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 C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 D项,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答案 D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解析 B项,“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答案 B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 D项,“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答案 D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解析 C项,“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答案 C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 C项,“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 C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解析 A项,“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答案 A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

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解析 D项,“黔首”并不是“尊称”。 答案 D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 B项,“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答案 B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解析 C项,“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答案 C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解析 C项,“‘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答案 C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解析 D项,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答案 D ,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1张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高中语文古代文言常识(精选)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