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第一篇: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天津市2009-2015年)[最终版]第一次世界大战1.(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

第一篇: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

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天津市2009-2015年)[最终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日本对德宣战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4·天津文综·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平主义思潮

【解析】(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第二小问“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一战

- 1办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4.(2012·天津文综·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6分)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也要求争夺世界市场,重新瓜分世界,并不断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10·天津文综·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 ...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 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 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 ...联盟会员 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 ……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

- 31.(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 5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

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希特勒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行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英法绥靖政策 (4)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进行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当英法没有作出反应后,“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变得肆无忌惮;第三小问希特勒的行动在于摆脱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种种束缚。 (3)第一小问材料三“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第二小问材料二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是受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希望维持现状,更重要的是牺牲小国利益,“祸水东引”,将矛头引向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第三小问这一政策导致世界局势日益恶化,最终二战爆发。

- 7【解析】本题考查法德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 【答案】D

6.(2009·天津文综·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

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解析】(1)材料一中能直接得出的原因就是英国的请求,但结合所学知识,在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的险恶环境,才能得出包围滇缅公路这条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

- 9

C.

D.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在美苏的支持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B项错误;二战结束后,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C项错误;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1·天津文综·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重大国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意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美国从越南撤军是在1973年,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961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选C。 【答案】C

3.(2010·天津文综·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

- 11签订的主要目的。

【答案】(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2014·天津文综·11)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

A.

B.

C.

D.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 13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4)依据材料

一、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解析】(4)二战既然基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胜利,那么当今世界对于所面临重大问题更应该团结、合作。

【答案】(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 15 -

第二篇:选修专项检测(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 1.(2016·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 (二)„„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四) 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根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摘选

材料二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列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科技和思想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再补充两项,并说明补充理由。

(2)材料二中《凡尔赛和约》对战争的责任是怎样认定的?这一认定是否公平?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增加材料中没有的内容;第二小问,具体阐述补充内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即可。 第(2)问,《凡尔赛和约》认定一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侵略”引起的,对其公平性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性质评价,从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去阐释。

答案:(1)补充: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理由:19世纪下半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后起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这是一战爆发的经济因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由:两大集团的对峙,激化了彼此间的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军事因素。

(2)认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对战争负责。

不公平。看法:一战的全面爆发是两大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一战的性质是双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程序不公正(未经审判、德国未能参加和会亦可)。

或公平。看法:德国大力扩军备战,力图争夺世界霸权;大战首先开始于德国和同盟国一方的进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9 年3 月15 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

1 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托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大全:1939年3月的世界》

材料二 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再次允许美国制造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必须是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并于1941年3月11日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了法律。租借法案的援助金额超过2 700万美元,包括枪炮、坦克、飞机、舰船、食品和其它必需品,到战争结束时共向38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中所述美国卷入一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突破“中立法”的?概括美国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共同点。

解析:注意材料一中第一段话中的分号,以两个分号分三层,概括每一层的含义即为原因。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时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修改早期的中立法”“租借法案”“签署成为法律”,从这一过程说明美国突破“中立法”的措施;美国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的背景去分析。

答案:(1)原因: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

(2)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国会不断修改法案;美国政府的支持。

共同:战前奉行“中立”立场;根据战争的态势及利益选择时机参战。 3.(2016·晋中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

2 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编自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因素。

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中逐句概括归纳。第(2)问,注意从《帝国国策纲要》的内容去归纳总结。

答案:(1)说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保证。

(2)因素: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答出三点即可)

4.(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一条 (一)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第十二条 (一)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 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第三十三条 (一)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

3 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第四十一条 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

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联合国宪章》1945年

(1)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

一、二,从维护和平的组织机构以及维护和平的方式去分析。第(2)问,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探索历程中去分析归纳。

答案:(1)不同: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 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5.(2016·淄博诊断)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场战争难以界定,但古往今来的世界性战争还是可以进行明确的: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是从15世纪出现的殖民战争开始的。这种以控制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奴役和剥削为目的的殖民战争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结束。

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把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战场。

发生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是一种世界性的军事对峙,可谓第四次世界性战争。 第五次是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至今,全球性的“反恐”战争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尽头。

随着美国在2011年发布的军事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其“全球军事领导力”,这标志着美国正开启一场新的世界性的软实力博弈战——信息战。这场新战争可以认为是第六次世界性的战争。

——据2011年10月10日新华网专家访谈:美开启

“第六次世界战争”

4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六次世界性战争的各自特点。

(2)朝鲜战争持续四年(1950~1953),有近20个国家参与,但材料没有把它视为“世界性战争”。这样做是否合适?为什么?

解析:第(1)问,从六次世界性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以任选一观点来回答。合适,从朝鲜战争战场范围分析;不合适,从参与国家众多、联合国军参战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第一次是掠夺土地资源,奴役剥削他国的殖民战争。第二次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三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四次是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其他一切对抗形式。第五次是美国发动的反对国际恐怖势力的战争。第六次是世界性软实力博弈战(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信息战)。

(2)合适。理由:朝鲜战争战场范围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参战国家间并未互相宣战,故仍属于局部战争。

或不合适。理由:朝鲜战争参与国家众多,背后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具有世界性;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插手,组建联合国军参战,使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区域战争,故可视为世界性战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把材料一划分层次进行概括即可,以省略号作为分界点逐层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开罗宣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石,二战后整个亚太地区的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都是建立在这块基石的基础之上,在世界上具有国际法效力,因此,为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第(2)问,日本挑战国际秩序跟日本的崛起和美

5 国的扶植有关。从美国方面分析,比如美国扶植日本、在美国袒护下日本对自己的战争罪行没有彻底反省,使军国主义势力得以保留;从日本自身分析,日本经济的崛起、不承认历史、军国主义复苏等。

答案:(1)内容:制止并惩罚日本法西斯侵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答对两点即可) 意义: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 (2)原因:美国在战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投降的处理不彻底并采取了积极扶持日本的做法;日本在战后经济的崛起导致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心;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①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③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3、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影响:①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③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

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丹尔赛体系”。其中最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均为丹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2、华盛顿体系

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构筑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④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政治:《洛伽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4、国际联盟

成立: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巴黎和会上起草了

国联盟约,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宗旨: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操纵国:英法(美国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其不利,拒绝参加)。

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活动: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①根源: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

诱因。④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⑤绥靖主义政府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⑥苏联客观上的绥靖主义作用。⑦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二战的局部战争:①对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②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的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对

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英国掌控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③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国执行《中立法》,利利于叛军。④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⑤二战爆发后:英法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奇

怪战争”。

3、二战的全面战争: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期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原因: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 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过程: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放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

——《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主要活动: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5、二战的影响: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二战的启示: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昌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②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④建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①雅尔塔休系的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带来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②雅尔塔体系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的根源。

2、冷战

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表现: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②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

3、和平

①战后初期的和平运动

兴起的原因: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反思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b、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威胁着人类的和平生活。c、核战争的乌云给人类自下而上发展造成巨大威胁。d、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 新特点及其原因:a、核武器毁灭性的后果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是以核运动为中心。b、由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更由于美苏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全人类都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吴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和平运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

作用:a、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反战和平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20世纪

七、八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进行战略调整。

表现: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当时的情况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4、联合国

标志:1945年12月25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作用:①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由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②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大国缺乏诚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影响:①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美国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②对美国的影响: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打破了盖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③对中国而言,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对中美两国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⑤对东北亚的苏联、日本而言:东北亚地区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美国的东北亚地区对苏联的压力减小。日本抓住朝鲜战争的有利时机,经济迅速复苏,军国主义又有所抬头。

2、越南战争

爆发的原因:①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挫,越南人民在反法斗争中又得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②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罗量。

影响:①越南人民用生拿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土崩瓦解,南越解放,越南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②战争的失败也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3、中东战争

中东问题复杂化的原因:①从公元1世纪起,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多次变更,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关系。②这一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③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纠纷、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往往为大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概况:总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结果都是以色列取得胜利。

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①未能建立起码的信任,相互为敌。②难以协调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

4、海湾战争

原因:①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王权和边境问题存有争端。②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显出来。③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经过:①第一阶段是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一支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分进驻海湾,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扩大侵略。②第二阶段是1991年1月17日开始的“沙漠风暴”行动,在长达38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通讯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进行轰炸,伊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③第三阶段是1991年2月24日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多国部分分三路进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特点:①战争显示出高科技战争的一些特点。②信息战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战场向大纵深、立体化方向发展,前方与后方的区别趋于消失。④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需要有更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 影响:它对中东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有:①两次战争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它独霸世界的野心。②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③海湾战争还引起世界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倍加关注,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④战后的伊拉克局势动荡。

六、当今的和平与发展

1、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含义:和平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

原因: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③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含义: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二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

原因:①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②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③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七、疑难点清单

1、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的表现 (1)不平衡的表现

①经济上: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②政治上:政治民主制发展不平衡,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制较为完善,而德、日、俄人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建专制统治。 ③对外关系上:英法拥有较多殖民地,而德国很少。 (2)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法要复仇,德要遏制法。 俄奥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

英德矛盾: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主要矛盾。 (3)矛盾焦点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正确理解第一次民办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比如《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等。

3、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原因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激烈斗争而引起的。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巴尔干地区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火药桶。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此次战争的导火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2)性质

①第一次世界大点始终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后果

①两次世界大战均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四个大帝国(俄国、德意志、奥匈帝国、土耳其),削弱了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另一重要结果就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两国,使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战后殖民体系崩溃;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④两次世界大战均使欧洲遭到削弱,一战后的丹尔赛—华盛顿体系,动摇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形成原因

(1)不同作用:①虽然都把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联合国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②国际联盟高举反共反民族独立旗号,对苏俄等国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横加干涉。联合国则将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体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联合国在处置战败国时按民主原则,具有进步意义。③国际联盟一直为大国所操纵,无视弱小民族利益;7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原因:①建立的基础不同,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②组织方式不同,国际联盟排除了苏俄等国,为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③国际形势特点不同,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5、从美苏关系的变化看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美苏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之被,美积极参与对苏俄的干涉,妄图将其消灭掉,二战中在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下,双方联合在一起,结成反法西斯同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6、如果理解局部战争对世界的威胁

通过印巴战争、两伊战争,认识到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世界形势的总趋势

是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威胁世界和平的主

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

二是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未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

土等矛盾随时爆发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

7、如何理解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潮流

世界当代历史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潮流。和平潮流

体现了当代世界争取独立和平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潮流。

发展潮流主要指调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潮流。

表现为: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趋势。

(2)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了“脱贫”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

(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统一,呈现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并存。

(5)现代化发展中,世界经济重心呈现由大西洋地区向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的趋势。

(6)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9讲 战争与和平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 人民版1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9讲

战争与和平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 人民版

1.(2016·山东滨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 (二) ……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四) 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根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摘选

材料二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列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科技和思想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再补充两项,并说明补充理由。

(2)《凡尔赛和约》对战争的责任是怎样认定的?这一认定是否公平?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1)第一小问补充,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增加材料中没有的内容;第二小问理由,具体阐述补充内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即可。(2)第一小问认定,从材料二中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是否公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性质评价是否公平;第三小问看法,从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得出结论的程序角度论述理由。

答案:(1)补充①: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理由:19世纪下半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这是一战爆发的经济因素。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由:两大集团的对峙,激化了彼此间的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军事因素。

(2)认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对战争负责。 不公平。 看法:一战的全面爆发是两大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一战的性质是双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程序不公正(未经审判、德国未能参加和会亦可)。

或公平。

看法:德国大力扩军备战,力图争夺世界霸权;大战首先开始于德国和同盟国一方的进攻。

2.(2016·乌鲁木齐高三诊断性测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9 年3 月15 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托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939年3月的世界》

材料二 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

1 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再次允许美国制造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必须是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并于1941年3月11日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了法律。租借法案的援助金额超过2 700万美元,包括枪炮、坦克、飞机、舰船、食品和其他必需品,到战争结束时共向38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中所述美国卷入一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突破“中立法”的?概括美国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共同点。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中“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得出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得出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得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并结合所学得出,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2)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二中“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等得出国会不断修改法案,据材料二“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了法律”得出美国政府的支持;第二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中“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材料二中“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得出战前奉行“中立”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选择时机参战。

答案:(1)原因: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

(2)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国会不断修改法案;美国政府的支持。

共同:战前奉行“中立”立场;根据战争的态势及利益选择时机参战。 3.(2016·山西晋中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编自王连元《美国海军争霸史》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因素。

解析:(1)据材料一中“《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得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据材料一中“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得出,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据材料一中“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得出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保证。(2)据材料二中“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并结合所学,得出夺取东南亚战略资源,据材料二“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得出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据材料二“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得出切断国际

2 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

答案:(1)说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保证。

(2)因素: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答出三点即可) 4.(2016·太原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一条 (一)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第十二条 (一)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 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第三十三条 (一)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第四十一条 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

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联合国宪章》1945年

(1)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可知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依据材料一中“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可知国际联盟遇事要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依据材料二中“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可知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依据材料二中“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可知联合国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2)结合所学一战后以及二战后的形势分析二者形成不同的维护世界和平机制的原因即可,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答案:(1)不同: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遇事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5.(2016·山东淄博高三诊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场战争难以界定,但古往今来的世界性战争还是可以进行明确的。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是从15世纪出现的殖民战争开始的。这种以控制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奴役和剥削为目的的殖民战争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结束。

3 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把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战场。

发生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是一种世界性的军事对峙,可谓第四次世界性战争。 第五次是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至今,全球性的“反恐”战争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尽头。

随着美国在2011年发布的军事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其“全球军事领导力”,这标志着美国正开启一场新的世界性的软实力博弈战——信息战。这场新战争可以认为是第六次世界性的战争。

——据2011年10月10日新华网专家

访谈:美开启“第六次世界战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六次世界性战争的各自特点。 (2)朝鲜战争持续四年(1950—1953年),有近20个国家参与,但材料没有把它视为“世界性战争”。这样做是否合适?为什么?

解析:(1)第一次从材料“这种以控制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奴役和剥削为目的的殖民战争”来归纳;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三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四次是两大阵营的冷战,特征是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其他一切对抗形式;第五次根据材料“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可知是美国发动的反对国际恐怖势力的战争;第六次根据材料“这标志着美国正开启一场新的世界性的软实力博弈战——信息战”归纳。(2)可以任选一观点来回答,若答合适,从朝鲜战争战场范围以及朝鲜战争属于局部战争的角度回答;不合适,从参与国家众多、联合国军参战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第一次是掠夺土地资源、奴役剥削他人的殖民战争;第二次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三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四次是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其他一切对抗形式;第五次是美国发动的反对国际恐怖势力的战争。第六次是世界性软实力博弈战(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信息战)。

(2)合适。

理由:朝鲜战争战场范围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参战国家间并未互相宣战,故仍属于局部战争。或不合适。

理由:朝鲜战争参与国家众多,背后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具有世界性;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插手,组建联合国军参战,使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区域战争,故可视为世界性战争。

6.(2016·湖南怀化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把材料一划分三个层次进行概括即可;以省略号作为分界点。第一层据“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概括;第二层据“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概括;第三层据“……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概括。第二小问意义,《开罗宣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石,二战后整个亚太地区的领

4 土安排和国际秩序都是建立在这块基石的基础之上,在世界上具有国际法效力,因此,为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联系所学知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回答,日本挑战国际秩序,跟日本的崛起和美国的扶植有关。

答案:(1)内容:制止并惩罚日本法西斯侵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答对两点即可) 意义: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 (2)原因:美国在战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投降的处理不彻底并采取了积极扶持日本的做法;日本在战后经济的崛起导致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限时训练(精选)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37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限时训练

1.(2016·天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力会战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战争的实质是斗争,而主力会战恰恰又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正因为主力会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它的胜负取决于它本身,换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就必须在主力会战中倾尽全力争取胜利。

在现代会战中,谁先耗尽对方的兵力就说明谁获胜了,所以与其他任何战斗相比,谁会在主力会战中放弃战斗,取决于双方所剩余的预备军的兵力情况,因为这种预备军的全部精神力量还保存着。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一切不幸与损失,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和部署,使预备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能使用。只要还有占据优势的预备队,一个看来就要遭到不利结局的统帅,是不会放弃会战的。

——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整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名称及理由。(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从败到胜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由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关于每次大型会战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国际上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及海外华侨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名称及理由:斯大林格勒战役。终结了德军的攻势,苏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阿拉曼战役。结果是德意军队折损过半,全线西撤。英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结果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在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援。国共两党战术的正确;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同敌后战场的人民战争相互配合。

2.(2016·长沙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

1 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世界范围“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8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等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强大并企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等方面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可以概括为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强调美国主导和强调民族自决。第二小问可以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美国的对外扩张剂推动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三个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

(2)特点:强调民族自决,强调美国主导,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

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

3.(2017·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

2 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

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依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依据材料中“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可以得出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结论,依据材料中“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可以得出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依据材料“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的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结合所学可知,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1)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原因: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影响: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战犯”、“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等可知“二战”后主要针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制定的《凡尔赛和约》中一条重要内容是“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战胜国在战后谈判中给战败国施加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因此一战主要是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2)问考生可结合《原则》制定的背景及其内容作答。由材料可知纽伦堡原则是确定哪些行为构成战争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在二战后为处理战争问题和清算战争罪行提供了依据。《原则》内容包含反和平罪、反人道罪等,是对世界和平及人道主义原则的维护。而一部新的国际法的出现,也是对国际法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5.(2016·山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 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理由。(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新信息,论证结论的能力。由材料中“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朝鲜、中

4 国没有受到邀请”“拒绝签字”“宣布不承认该条约”“不承认”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准确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第一问及时代背景分析,由此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二战期间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促使了美日同盟的形成;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答案:(1)理由:合约签订的程序与之前签订的国际协定相背;条约中的一些内容违背了国际协定;中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2)影响: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日美由对抗走向结盟;加剧了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引发了日本和被侵略国的新矛盾;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祸根;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1张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试题(集锦)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