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那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 ,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篇二: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 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

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

48、7

7、80、8

1、8

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

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计 数》 《平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陈洪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

14、

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当数量比较大时,使用公式法比较简便。

你能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呢?接下来我们看知识运用。

四、知识运用

完成教材92页做一做

五、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生2: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六、布置作业

完成93页练习二十二第

1、第2题。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娄底市 双峰县 甘棠中心小学 王小吾

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三单元第二节 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2、设计理念

设计前,我首先让学生收集矿泉水瓶,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搜集一组学生的体重,并把这些数据用在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当中。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素材,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3、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有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即横式条形统计图、竖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根据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进行学习。同时,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平均数

男女生分组进行口算竞赛,男生选四人,女生选三人。结果男生胜出,女生感到不公平。师:怎么不公平了?

生:男生人多,比计算的总数当然不公平。 师: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我们比总数合情合理,那么现在人数不相等就没有办法比较谁的成绩高低了吗?那你认为应该怎样比才公平呢? 生:求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红:14个小兰:11个我们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小丽:15个小明:12个 在生活中老师经常会看到咱班同学爱收集像老师手中拿着的这样的矿泉水瓶,大家看,老师把其中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

2、课件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看到这个统计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小红小明移多补少小兰小丽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那么要知道这几个同学平均每人数量应该怎么求呢?(小组讨论)

提示:可以利用手中模板自己动手移一移;也可以动笔写一写;也可以动脑想一想看有没有其它方法求出来?

4、学生汇报方法。

(1)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指名板前演示)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法移动的过程。 (2)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15+11+12+14)÷4

= 52÷4 = 13(个)

(3)那么这里的52表示什么?13又表示什么?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每份数也就是平均数。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说13是

15、

12、

14、1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均数(板书课题)也就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平均每人收集的平均数量。

5、小结:通过操作我们知道13个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的平均数量,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不是)13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只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量,在实际收集的数量中,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少。

1、移多补少

2、求平均数(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巩固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与我们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它,下面老师这里有一份有关平均数的资料请大家看一看:(师生共同理解)

(一)课件出示平均数资料: 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平均每月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年7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人平均月收入140元。

1、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50人。

2、小明数、语、外三门平均成绩92分。

3、松原市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8℃

4、我们三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

2007年上海市人平均月收入217元0。

(二)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现在我们要带着它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的选择方法我们看:

1、课件出示图片:

2、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6支7支5支 有三个笔筒,一个6支铅笔,一个5支铅笔,一个 7支铅笔,要使三个笔筒的铅笔数一样多,你怎样很快的知道?那么除了用移的方法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6支7支5支6+7+5=18(支)18÷3=6(支) 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支。

2、出示图片:

思★考小丽有三条下面这样的彩带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分别长14厘米、16厘米、24厘米,请你先估一估下面哪个数最有可能是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14厘米

16厘米

24厘米

3、一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不会游泳,如果他要趟过这条河到河的对岸,会不会有危险呢?你能帮助他分析一下吗?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冬冬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比赛,你知道该怎么比吗?(求平均数)怎么求呢?(如果除不尽可用计算器计算。小结比赛结果。)

欢乐队植树统计表姓名植树棵数王强18谢明12李雷19王飞11刘思10开心队植树统计表姓名植树棵数杨洋14周杰16陶晓12卢浩15蔡志8 欢乐队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开心队呢?

(三)同学们清明节马上快到了,老师想带你们去烈士公园游玩,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相关景点图片)老师把这一周内游览这两个景点的人数制成了一个统计图,请大家看。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景点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多吗?(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解决方法。)

2012年3月2630日“烈士公园”游客数量统计图日期人数3月26日星期五303月27日星期六453月28日星期日653月29日星期一403月30日星期二2030日29日28日27日26日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人数/人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可以采取跟体育课内容相结合,先让学生动手套圈、分小组进行记录,然后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产生的数字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学生经历套圈游戏的快乐的同时,轻松地从提取的数据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课前准备

1、每位同学在体育课里参加套圈游戏,并记录成绩。

2、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前天咱们三(3)班搞了一次套圈游戏,你们的套圈成绩我都看到了。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组同学,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师:是啊,我们可以从统计图中获取很多信息,相信同学们都看清楚小组里每位成员的套圈数了,现在你能比较这两组中哪一组的成绩好一些吗?你是怎么比的?

生1:求总数„„(学生会自我否定,得出求总数不公平、不合理) 生2:求出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

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套中的圈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的套圈游戏的数据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二) 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1、以第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夏杨的2个分给莫少杰和周丹呢?

师:是啊,因为夏杨套中的圈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生:28÷4=7(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套中了28个圈,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 28÷4=7(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板书)

师: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7”跟原来每位同学套圈的成绩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它比 套的要多,比 套的要少)

2、求第二小组的平均成绩

师:求出了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那第二小组的呢?谁知道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最后优化算法:30÷5=6(个)

师:看了这两个算式,我有个疑问了:为什么算第一组平均数的时候只除以4,而算第二组平均成绩的时候却除以5呢?(学生观察板书上求两个小组平均数的算式说说)

师: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一组的成绩较好了吗?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看平均数。

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整体水平,所以看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一组的成绩好了。(板书:整体水平 公平、公正)

3、通过对三句话的判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小朋友门,陈老师在给柯北校区的同学上完课后,班上的几位同学这样说,现在要请你来评判一下有没有道理。(课件)

①呵„„今天他们第一小组的成绩较好,说明第一小组每个组员的成绩都要比第二小组好!

②假如我是××,我的成绩跟平均数一样,那我套中的圈数就是平均数了! ③大家好,我是平均数,我有可能比最大的数还要大,也有可能比最小的数还要小!

(三) 练习巩固、内化提高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对以上的三句话作出了判断,而且还说明了理由,陈老师一定会把这些话捎给柯北校区的同学们的。帮别人解决完了问题,我们再来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吧!(课件出示)

1、师:这是第三小组5位同学的成绩,请你算一算他们的平均成绩。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第四小组又会有怎样的问题呢?

3、师:这是第五小组套圈个数统计图,他们的平均成绩是7,请估计一下×××的成绩会是多少?(用先求总数再减的方法验证)

4、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奥运冠军:郭晶晶。她是上一届奥运会的跳水冠军,你能求出她在上届奥运会中的平均成绩吗? 生:93。

师:但比赛中最后公布的成绩却是94分,这是为什么呀?

师:在大型的比赛中,由于评委的欣赏眼光不同,为了比赛更加公平,就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进行计算。 师:这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应用。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特殊应用。

(四)

课堂小结、书面作业

1、师:小朋友们,用平均数的知识不仅能公正、公平地解决套圈问题和运动会中的排名问题。其实,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广泛地应用呢!比如平时经常听到的:平均分数、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都是“平均数”知识的应用。

师:老师布置个课外作业,每位同学去收集1—2个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下节数学课交流。

2、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九、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公正、公平 整体水平 比最大的小

比最小的大 ① 移多补少

9+6=15(个) 10+8=18(个)

②先求总数 15+7=22(个) 18+6=24(个)

再求平均数 22+6=28(个) 24+5=29(个) 29+1=30(个)

28÷4=7(个) 30÷5=6(个)

十、作业设计

1、先制作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2、猜一猜,可能是几月份的温度情况统计图。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周云

《平均数》教学设计

辉南镇中心小学周 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客厅。 现在,我家客厅的一个果盘里有9苹果,另一个有7个苹果,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个果盘里的苹果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盘都有8个苹果了,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多媒体课件),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例1纸条。)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出示此问题。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后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边说边演示课件,巩固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平均数吗? 生口答: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展示学生的算式: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13 这个数在哪两个数之间?(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平均数与原始数据对比,巩固平均数的意义。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正好是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B.【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二)、教学例2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现在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决。 出示例2

1、 学生独立解决例2.教师巡视,板书85大于76

17小于19

2、 学生汇报 85大于76这样比你有什么看法?(这样比不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

3、 那么你认为怎样比公平公正呢?(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队的算式

19+15+16+20+15=85(个)

18+20+19+19=76(个)

85÷5=17(个) 76÷4=19(个)

根据算式找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三)练习提高 完成做一做1题。

实践作业:完成“做一做”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制作统计表和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求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后,再和自己的身高、体重比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板书设计:平均数

例1

移多补少

例2

男生队

14+12+11+15=52(个) 19+15+16+20+15=85(个)

52÷4=13(个)

85÷5=17(个)

女生队

18+20+19+19=76(个)

76÷4=19(个)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第五篇:人教版教学设计之平均分

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篇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

1、例2,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 平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 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 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 《平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近“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下册 教师用书)。

篇三:新人教版二下《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

的含义。

2.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进行平均分。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进行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概念

1、学习例1: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1)多媒体呈现题目: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2)学生操作。

(3)展示分法

(4)教师提问:这么多种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比较公平合理?为什么?

(6)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5)追问:为什么这2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2、完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三、再次操作,探究“平均分”方法。

1、学习例2: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 多媒体呈现: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2) 学生操作。

(3) 展示分法。

(4) 语言描述平均分。

2、完成第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四、回顾反思,拓展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