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集锦)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集锦)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运用的反思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之于教学创新、教学效果等诸多反思,也显得应时而生。笔者结合教学课。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

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运用的反思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之于教学创新、教学效果等诸多反思,也显得应时而生。笔者结合教学课堂,立足教学案例,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师生教学互动双方的心理需求,对信息化(主要指信息技术层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作以浅谈。以期从理论、实践双方面,进行经验自省与积累。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维度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定义及几个特性

1、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定义:

信息化作为一种对信息效用行为的界定,应有诸学科下的不同理解。因此定义也相当宽泛,现就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角度,对信息化作出狭义层面的界定。狭义地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解释不同载体(以文本载体为主)的内容,师生双方经此能产生有效的心理共鸣,从而将教学过程进行直观外显化,以达到教学科学规律得以阐释、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知识传授得以优化、学习方法得以创新等教育教学的目的,服务于此的诸多信息技术手段、方法过程、资源媒体都可以是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内涵。

2、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几个特性:

(1)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始终是辅助手段,不能因为技术水平、专业术语等专业要求过深而成为我们推进信息化教学整合的阻碍。比如,我们常用的Office软件,多媒体资源,白板教学技术等等,都能满足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的需要。

(2)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日常情境创设:毋庸讳言,运用信息化技术,其目的就是化抽象为直观,提供有效的情境,简化文本过程,提高课堂过程实效。因此,贴近我们教学双方主体心理,即师生教学心理,是我们运用教学技术以创设教学情境时所必须遵守的前提。比如,创设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引入新课探究,在情境创设中引出问题,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多媒体的直观呈现等等,不仅是常见可想象的,而且是动态、直观,有趣味的。

(3)信息化技术运用目的的单一性:小学数学课堂,其知识教学过程比较简单。从知识角度看,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要求指向性比较单一。比如,有效情境创设的激趣性,多媒体技术运用以调动感官感受,动态图像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等等。因此,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目的较为单一。

(二)、基于小学数学“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而取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层面之案例若干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的引入,新课探究的引导,往往为人所疏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多端,有人以为数学宜于开门见山,以单刀直入为常见,以为情境创设之有效否与“双基”教学目标达成几乎无干。又,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堂的新课引入,也确实存在着“借鸡生蛋”,又恐“画蛇添足”,所以,多数老师也就有意无意地荒芜了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从学生认知心理需求看,学生对于新知的认知、理解、运用等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发生源以启迪、以引导的。而这个发生源,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大的源动力。无数课堂的实践证明了,在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很足,主动之下的课堂,当然高效也就有保证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学生喜爱有生活情境的、充满智慧的、有创新性的教学情境引入,不仅兴趣得以增强,而且更能不知不觉中,情境引出有效问题,自觉问题指向自愿的新课探究。而这就是“情景教学”、“问题教学”的应有之义。

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数学广场——用网格来估测》,我和学生是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引入新课探究的: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音乐声,播放光头强砍木头,呈现《熊出没》短片片段。)谁能最快知道光头强砍了多少木头?(木头堆在空地上)

师:停顿画面(两层,每层5到6根) 生:抢答

师:观察仔细,数的很快。我们再看!(又播放视频)

……

师:谁能知道光头强砍了几根木头?(大约4层,每一层根数不同,呈不规则排列)

生:(停顿了许久) 生1:我知道,是34根; 生2:是36根; 生3:是30根

……

这个情境引入,是结合了学生对于动画片情有独钟、喜爱卡通人物形象、很追求时髦的那种生活经验与成长心理而创设的。学生不仅踊跃参与发言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在贴合课堂教学主题,吻合教学疑问,利于新课探究深入中,有了更多的自觉自愿努力。

类似的教学情境创设,就是借助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以追求主动有效的教学课堂,老师们也是常加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学科性特征所必然要求的那种逻辑抽象过程。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逻辑抽象的能力、兴趣都远不是那么的强,甚至还很差,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社会经验、知识修养等不足所必自的自我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在主动有效课堂的追求下,要善于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以某种感性的形象,刺激学生的认知阈限,达到感性经验的积累。而这样的要求,对于信息化教学技术而言,是正好恰切的。换句话说,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服务于文本静态向多媒体动态的转换,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的感官,使得他们主动积极去投入到课堂知识生成的过程中。

比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的面积》一课,我设计兄弟二人因土地之争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王大:我分到的菜园子比你的小,我不服(王大分到的是长为6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菜地) 王二:你的菜园比我的大,占便宜的是你!(王二分到的是邻边长分别为6米、4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

父亲:别争了,菜园的边界都量好了,一样大啊„„ 学生争论,说理由„„

为证明,我设计了动画课件,以格子图形式,通过数格子的多少,来比较两者的面积。

师:这里有一张网格,你有办法请他帮忙解决问题吗? 生1:可以数一数连个图形各占几个格子 师:好,你来摆一摆,数一数!

生1:(操作课件)长方形一共占有24个格子

师:那平行四边形呢?

生1:(也摆好了格子图,但不知怎样数)

师:到底几格呢?

生2:只能数出整格来,

生3:虽然还没有数出准确的格子数,但一看就知道,平行四边形格子数要比长方形少多了

„„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同时也大胆提出了猜想。这样,平行四边形到底几个格子,我们通过课件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好吗?

(课件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某一条高,剪切下来,然后再转移、贴合到其他非整格的图形上,重新拼合成一个长方形了) 师:这样,我们又能较为准确地算出图形的格子数了

……

此外,这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服务于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化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过程,展示出剪切、拼合等的直观过程,不同的转化过程,平行四边形因高变化而引起的面积变化的演示过程,都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而收效甚大!

3、将数理逻辑进行形象化,以具体的物象表征数理逻辑。这方面的案例数不甚数。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手工粉笔进行物象表征,比如线段图的延展,几何图形的切割转化等等。可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我们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物象表征数理逻辑的过程,更可以让学生因此而兴趣激增,同时,教学耗时有大大减少。

如白板技术中,几何图形的绘画,就很方便于几何图形的教学。从绘画、涂改、变形转化,到羽化、退隐、涂色等等,都便于操作,又将原本抽象的过程,进行了具象化。

又如,立体图形的透视性,也可以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而变得真实可见了,而不再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抽象空间中。五年级的求组合体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个组合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想怎么求? 生:讨论交流(因之前的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而迁移) 生1:可以先将这个组合体进行转化 师:为什么要转化?你想怎么转化? 生1:因为我们只学过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求法,所以必须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好,那你来操作一下,怎样转化

生1:操作课件(边说边操作:从这里横着切,分成上下两个小长方体,再求他们的体积之和)

师:很好,这切割转化过程,真是一目了然啊!有没有其他方法呢?生2:有,我想竖着切 师:好,你来操作一下

生2:操作课件(边说边操作:可以这样纵切,一切就变成了左右两个小长方体,再求他们的体积之和)

师:不错,借助这种高科技手段,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组合体被切割转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

接着,师演示将同一个组合体倒转后,所看到的立体图,求它的体积 生:倒转、平移后,组合体体积不变

……

这案例告诉我们,许多的数理逻辑,单靠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若我们能借助某些具象,来外观显现,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来呈现这些内蕴着教学智慧、数理逻辑的图形具象,不是主动高效的课堂追求吗?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若干经验

(一)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认为地设计。当然,课堂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然而,学科教学决然不同与一般化的生活现象问题,而是带有学科规律性、逻辑性、规范性等科学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我们要善于“无中生有”,“一切皆有可能”地创造,自我设计。固然,对学生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是前提原则。如上面的案例1就是作如此考虑的

(二)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人们的话题味引,降低老师成人师尊的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热门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插进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需的求知感官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奉上学生们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比如,上面的案例

1、案例2即是作如此考虑的。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可感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一语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有效推进化解。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反思几点

(一)、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水平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的冷思,我们发现,我们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用智慧创造性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老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血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进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学龄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都是对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亵渎。

(三)能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主动有效课堂,对于老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教学主导角色的老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习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为了辅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的运用,老师还得贴近学生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童真的心,发现并欣赏学生的各种感知生活、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的话题,童真的俚语等等,这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但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四、总结

信息化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从服务角度而言,是适应时代要求下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过程而来的。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不仅利于教学过程更生动、更逼真、更情感化地外显展开,更是基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上的教学效益的提升。

当然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型、服务性手段,其运用之适当否,有必要否,如何运用等问题,取决于师生双方对于知识教学的具体情境,不可作出某种硬性论定判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追求“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求老师善于先挖掘把握学情,做好教材分析。在学生最需要,知识情境最适合的课堂中,积极地、创新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则学生学习不仅主动激趣,更有其后继学习的创新意识。而对于老师而言,则因此非特粉笔、口舌之劳作减少,教学智慧、个性诸端也赖以进步见长!

第二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富裕二中

杨丽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也促使我们教师不断自己的教学方式已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往往会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有一个导入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时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如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时,如果直接把求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容易记忆这些公式,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设定了播放“嫦娥二号发射场景”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来,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借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有许多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对于有些问题难于理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直观、动态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行四边形性质》这节课,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出示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运用FLASH制作出动画并演示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过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突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何克抗教授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当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检索等功能,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做为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分类与比较》一课,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动物分类介绍,有生活中的图形的分类与比较,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颜色、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分类与比较的真谛,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给出的大量图形中,用鼠标圈一圈点一点,把给出的图形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比较,观察分类比较之后,用手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进行分类,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实现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枯燥地讲解,却事倍功半的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数学教材由于其版面、地域的局限性,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书本上的知识以理论为主,与“身边的数学”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新知识的汲取,阻碍了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书本补充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借助于因特网还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编制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自然的生活化的工具,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系列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数学课堂训练。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也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数学课堂向有效教学的课堂慢慢转变。我们在以后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的优化整合,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富裕二中 杨丽丽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郧西县三官洞林区中心小学 何青松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一节课,使用不同设计风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找规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任意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了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找规

律》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

出了主题内容。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

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陆小红)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感觉、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它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人的品德行为全面发展。数学本身的特点会使受教育者受到优良品质的熏陶,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相整合,则是发展学生数学数学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小学数学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1、利用媒体,建立数感。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在自己的周围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思维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愿意接受、喜欢接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轻松建立数感。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场景,努力呼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他们展示概念的现实来源,以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实质,建立良好的数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通过媒体展示学校的场景,那些可爱的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学校好美丽啊!”我适时引导,你能不能告诉老师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呢?你最喜欢什么呢?让我们来数一数

好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数一数的强烈兴趣。

2、借助媒体,深化数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构建完整的数学理念体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长期的过程。而多媒体的优势能在这个过程中把生活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分一分”中,我先呈现超市,然后问,如果你想去买文具,你应该怎么做?然后展示文具区,说看文具柜台多整齐啊!你想买什么?到哪里去找呢?为什么你一下子就把它找到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了分一分的概念,和分一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在拓展运用的过程中深化了数感。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

1、培养学生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所要解决地问题去寻找这些资料,并且分析、过滤、重组这些资料,并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将自己的观点汇总,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监控整个过程,在学生检索、分析、评估这些资料出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帮助;如果在计算机数量较少的普通教室(如有的教室只有教师机和演示工具),而学生能力处于起步阶段,老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许多资料展示出来供学生来选择、分析,提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素材。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2、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相遇问题”的教学向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讲授这类应用题既要让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的概念,又要

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而且还要会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或用画图细致讲解;或用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用媒体显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面对着面开来,然后通过演示,一直到两辆车碰到一起。多媒体生动逼真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抽象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造成的学生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精确、不科学从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3、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有的老师就运用了多媒体,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她先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而是继续问:“如果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那么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是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她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则就是平行四边形。甚至有的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多媒体的展示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4、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则将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时,想想做做,题目是这样设计的,哪些动物是天上飞的,哪些动物是水中游的?孩子看着美丽的媒体展示的图片兴致很高,当他们选择正确了水里游的动物,媒体展示一只只动物跳下了水,学生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我巧妙地利用录音和图片相结合,抓住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分一分”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李艺2003年出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黄甫全

3、《江苏教育》2005年第6期

第五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开县汉丰第一中心小学:魏大学

【摘要】

“信息技术是指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 、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关系,以方便存取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广泛的使用,改进了师者“1支粉笔+1块黑板+1张嘴+1本书”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集声、光、色、动于一体,能根据教学需求把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快慢、整散、虚实、动静之间的转换,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直观、形象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让静止的画面动态化,繁杂的过程简单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效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演绎真实而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小学教学 【正文】

“信息技术是指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 、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关系,以方便存取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广泛的使用,改进了师者“1支粉笔+1块黑板+1张嘴+1本书”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

1 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来,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演绎真实灵动而精彩的数学课堂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例谈。

一、创设情境异彩纷呈,课堂导入水到渠成

传统数学教学课堂引入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长期使用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适当应用于课堂引入之中,就能够创设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教师课前广泛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诸多素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进行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一开始,老师就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简短的语言沟通、心灵交流,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出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领着孩子们去欣赏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三角形”:雄伟壮观的桥梁上有三角形、高大建筑工地上有三角形、高压电线杆上有三角形、自行车上有三角形„„这样一来,创设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们身边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知识!”

2 “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就有数学问题!”领略到知识的魅力“数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可真大啊!”感悟到“三角形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什么特殊性呢?”„„这样一来,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研究生活的能力,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演示与操作相结合,化难为易攻破难关

多媒体可以集声、光、色、动于一体,能根据教学需求把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快慢、整散、虚实、动静之间的转换,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能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繁杂的过程简单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将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化难为易攻破难点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单凭课本中简单的图文介绍说明,学生仅观察画面难以发挥空间想象进行正确理解。于是,可依据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可设计多媒体动画展示具体转换的全过程,将“圆柱体转换成长方体”这个抽象复杂的过程形象逼真直观化,把“新知”转化为“已知”。 学生很快就会找准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

3 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因此,圆柱的体积就可仿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推算)。然后组织学生再次小组操作学具,进一步让学生看清楚、想明白、理透彻、说准确、牢掌握、活应用,理解到“形状”变而“体积”没变。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渗透了重要的数学转化思想与方法。

三、展示与口述相结合,思维与口语共提升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做”,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把各种锻炼与展示的机会提供给学生。然而,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不是上台板演几道数学题的计算方法那么简单,探索数学奥秘的方法与过程都应该是展示的对象。教师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去合理点拨与质疑,尽量给更多学生提供汇报展示、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学生萌生强烈的展示和表达欲望,把自己独到的思考方法讲述出来,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展示出来,并采取自评、生评、师评等方式给予评价与提炼。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合理化、科学化,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让学生在展示交流的活动中想明白、做正确、说准确,使观察、思维、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效地融为一体。

例如:在数学广角等实践活动内容中,结合实际情况精心创设,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玩”的操作展示活动,引导每个学生在“玩”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数学思维碰撞和口头语言表达训练。在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很多学生都猜想说“三角

4 形内角和是180°”,于是,教师便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想办法尝试着去验证。紧接着,就指名0学生汇报小组的验证情况。为了增大可见度,可组织学生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台”进行折叠、剪拼、测量,引导每个学生“仔细看”、“用心想”、“认真比”、“大胆说”、“专心听”,采取自我表述、同桌对话、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全班评析等语言训练形式进行全面探究,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说出操作过程,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拓展学生的验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然后,组织学生全方位收集整理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都是180°”的结论。这样一来, 学生边看、边想、边做、边说,使眼、手、心、脑、口、耳共同参与,和谐发展。

逐步树立学生“肯思敢说”的信心,唤起“乐思愿说”的欲望,萌生“勤思乐说”的情趣,形成“善思多说”的习惯,提升“能思会说”的能力。

四、有效运用网络技术,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的教育教学资源浩如烟海,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扩充教学知识量和拓宽知识面,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结构的内部链接,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还能省去让人厌烦而不必要的“凭口空说”,节省精力和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5 有效提升师生的数学素养。

桓古至今,教师在世人的眼中都是博学多才的典范,然而普通一线老师的知识领域毕竟是有限的。要向学生详细而准确地介绍有关数学家故事、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数学文化,就得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的收集整理与引导活动。有效运用网络查询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式,可以拓展延续教材内容、填补师生知识层面上的“空白”和纠正认识层面上的“偏差”。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中,可穿插“古今中外”的货币情况;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网络收集并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又例如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栏目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教者可将“你知道吗?”作为一个切入口抛给学生,让学生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汇报。让学生在课后上网收集或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与信息,并把获得的知识及感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学会独立学习。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能有效地把数学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夯实了基础。

此外,在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针对教材上某个问题,或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除了在自己周围的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切磋交流外,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与更多的教师甚至专家学者交流,以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目的。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今的教育教学正

6 在向信息化递进,身为师者,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不断更新、充实、提高自己,有效运用信息教育技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演绎得更加灵动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