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件下载税务会计课件(集锦)

课件下载税务会计课件(集锦)

课件下载税务会计课件第一篇:课件下载税务会计课件会计课件出纳员的岗位职责根据《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等法规,出纳员具有以下职责:我认为做出纳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责任心和细心一、现金和银行1.办理现金支出,必须经过。

课件下载税务会计课件

第一篇:课件下载税务会计课件

会计课件

出纳员的岗位职责

根据《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等法规,出纳员具有以下职责:我认为做出纳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责任心和细心

一、现金和银行1.办理现金支出,必须经过会计审核、财务经理签批,方可办理款项收支。一般单笔2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才使用现金方式支付。

收付款后,加盖“收讫”、“付讫”戳记。日常周转金不得超过5000元,如有超出,需缴存银行。不允许私自坐支收到的现金及支票,要及时送交银行。不得以“白条”抵充现金,更不得任意挪用现金。如果发现库存现金有短缺或盈余,应查明原因,根据情况分别处理,不得私下取走或补足。如有短缺,要负赔偿责任。要保守保险柜密码的秘密,保管好钥匙,不得任意转交他人。现金收支要细心,要勤对帐做到日清月结

2.办理银行结算,规范使用支票。严格按照银行结算制度规定收到支票需及时填写支票进帐单并送银行,不可延期送票。

办理汇款,注意帐号的填写,严禁发生汇款错误的事件。

签发支票时应注明收款单位、用途、金额、日期,并经财务经理签批后方可使用。如因特殊情况确需签发不填写金额的转账支票时,必须在支票上写明收款单位名称、款项用途、签发日期,规定限额和报销期限,并由领用支票人在专设登记簿上签章。对于填写错误的支票,必须加盖“作废”戳记,与存根一并保存。严格控制签空白支票。支票遗失时要立即向银行办理挂失手续。

二、日常管理

1、, 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债券、股票等)的安全与完整。

2、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不准签发空头支票。由中国人民银行处以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掌握银行存款余额

3、不超限额保存现金,不私借、挪用公款,不用开支单据和“白条”顶替库存现金,不为其它单位、部门用支票套取现金。

4、.负责认真执行银行账户管理和结算规定,不准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为其他单位办理结算。

5、 出纳工作交接要做到两点:一是移交人员与接管人员要办清手续;二是交接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监交。交接要求进行财产清理.

6、兼职公司外汇收付核销工作;

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三、记帐和报表1. 认真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流水账,保证日清月结。对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支票要作好备查账登记。

根据已经办理完毕的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流水账,并结出余额。银行存款的账面余额要及时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对于末达账款,要及时查询。要随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

登记完毕将凭证转会计处记账。月终银行存款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有关未达账应做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每星期要填报资金收入及支出的明细表。

2. 每日盘存现金及银行存款,做到账账、账表、账物相符。总经理可派人抽查、核对资金情况。、出纳员每周一向公司经理上报“银行存款收付周报表”。会计报帐时间:每月1-15号,节假日顺延

现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

在实际的会计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所以说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越宽,能力有以下几种

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从小的说观察每个会计的工作方法,取长补短通过往来款项的划拔,观察对方的经济状况,从大的方面看企业工资政策,销售的信用政策,投资方向等,这些相关政策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企业老总的故事

记忆能力: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记忆,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要求有较好的记忆检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为确定会计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提供材料。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更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每个帐户的余额、往来款情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思考能力: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对会计工作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空洞的头脑是不可能进行思维的。一个人在业务知识越丰富,技能技巧越熟练,思路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杜拉拉)此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

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实的判断力强,得出的会计结论更符合事实。凭证如何传递、碰到有问题的会计凭证如何处理、办理交接如何防止漏洞

沟通能力:包括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内部良好的态度是制胜的法宝,内部员工的沟通主要在服务态度上,外部主要是对政策的把握变通的基础上有筹集资金,了解往来企业的经济状况等。在筹集资金时,有可能会和金融机构打交道,与税务部门打交道除了要了解税收相关政策及政策变动情

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进入二十一世预计为3~5年。当你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很可能已经陈旧了,甚至过时了,又有更新的知识出现。因此,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日益激增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会计人员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现在学校所设专业研究方向越分越细,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的局面等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些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都在业务胜任的能力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业务胜任能力的失衡,形成业务胜任能力的畸形。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是业务胜任能力中的认识能力,只有认识能力而缺乏操作能力,是难以取得会计业绩的。会计业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手脑并用的人才。

公众会计是指从事专业性公众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咨询以及管理咨询。公众会计师必须经过注册后其签字才有法律效力。注册后的公众会计师称注册会计师(CPA:Certified Pubeic Acountant)各国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要求各不相同,在中国必须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规定的几门专业课考试并在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两年以上,由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申请,经省及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因注册会计师是独立于股东、债权人、政府机关及企业自身之外的第三人,具有地位、工作、经济上的独立性,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被认为是最客观公正的工作,并由于注册会计师对国家会计、税务、工商制度十分熟悉,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税务咨询、管理咨询为企业所提供的帮助是其他会计师所不能取代的。公众会计在我国也正逐渐被认识和得以发展,也是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可选择的一种职业。 资格证书考试时间,每年二次。一次是6月份,一资是11月份。考试内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 、会计基础与会计电算化

进入企业后如何面对各种问题

1、做事慢怎么办:新手做事情的速度有时候比较慢,但做为财务人员细致而不出错,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考验你的记忆能力、基本功

2、缺乏经验,如何胜任这份工作:首先要正视这一现实困境,承认这是你目前的一个局限,这是一个客观因素,——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观察每个人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

3、经常加班怎么办?这是一个工作态度的的问题。

首先,高效工作是人才的一个必备素质,也是为企业提高效率的一个途径。因此,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就不要拖到休息时间。但如果是工作需要,或者公司做了临时的安排,那加班完成工作当然是义不容辞。‘把事情做好’应是每一个职业人员一贯的准则

我希望从这个职位得到些什么?这是你对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的一个问题。首先你希望得到什么就必须思考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经验。在我的努力下是否能胜任,其次,你还可以有一个职业目标。---综合思考能力

4、 这项工作对我而言目前存在着什么样的困难?这取决于你对所要从事的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你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关键是对目前的工作和岗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清楚自己即将干些什么。才能知道这份工作的难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最短的时间达到这个职位的要求。----学习思考能力

5、 和上司意见如果不一致你将怎么办?这是一个沟通能力和对自我角色的认定问题。对一个新人来说首先是服从,在你没有足以信服别人的能力和资历时,想法永远只能是想法而不能形成意见,做为财务人员如果你有足够的的实质数据,提出工作上的漏洞,那也要形成书面文件。否则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6、 领导要求做假帐怎么办?这是个很无语的问题啦,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正确答案可言,主要是,你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切忌不能犹豫不决,原来说的是什么就坚持什么就对了,其实单位都会作假帐,合理避税嘛,你坚持说我不做,

领导就把你调到不负责税务整理的工作上去,你肯定的说按领导的意思做,领导就会考虑让你参与资本运作,这都是可以的,唯一人家不要的就是那种又不敢做,又不想得罪领导,表现就是犹豫着不知道怎么办,这种单位是不敢要的,怕你做不好会影响整个单位。(在这里说一种单位领导最期望的答案,就是说我会按领导的要求做,但会另外把真实的账目单独记录在另一本账簿,这样会给领导一种我很清楚这些道理的印象)

8、出现错误怎么办,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严重性,并切实的去改变,不要自己骗自己。有了这样的态度,你会更好的。但做为一名财务人员有些错误是可以犯的,有些错误是永远不能犯的,所以从你进入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你就要清楚的知道我这个岗位哪些地方是容易出错的,一旦错误如何纠正,哪些是一定不可以错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错误

9、经得起人品的考验:

1、、职业道德:

1、会计人员在任职与离职之时,都不应泄露企业财务与经营情况。否则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操守也会被其他人怀疑,从此很难再从事会计职业。

2、另外由于企业竞争的需要,现代企业中有许多销售竞争,人才竞争政策,而这些政策必然从财务核算内容中反映出来,例如企业工资政策,销售的信用政策,投资方向等,这些相关政策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所以作为能够了解到企业这些相关政策的会计人员,一定要严守企业的商业秘密。3.任何会计人员都不应借助于财务管理上的漏洞,进行经济犯罪。因为欲望的口子一旦打开,将会不可遏制地越张越大最终导致经济犯罪。所以会计人员应尽量克制自己的私欲,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不可为一念之差断送职业和自由。

国营企业 向银行贷款时、夸大资产、隐藏不户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隐匿收入,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增加利润,企业改制时等等

私营业逃税逃税再逃税

案例:回答问题

一、漏底发票:某公司收款员在2005-2008年通过后面收的钱弥补前面被占用的漏洞的手法,在一式二联的收据上给客户的一联盖收银章,在另一联上却不盖章,将钱挪为他用,等手头宽裕时,再将这笔钱补上盖章上缴财务,通过这种方式,共截留12万元购买彩票,直到东窗事发

违反了哪些会计制度

1、

2、

3、

4、

二、餐饮业的收款问题:

三、15年前王某来到某教育局做出纳,15年的工作经验使他对教育局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也深暗其中漏洞,现金支票由他一个保管,他随时可以加盖支票印鉴,每月一次的银行对帐他也只对总帐不不对明细帐,如挪用公款,银行对帐单上有反映,但对帐单是由我本人保管,单位也不易发觉。这一系列的便利使得他挪用贪污公款达200万,被判20年。

贪污公款、涂改发票(涂改支出凭证和奖金、加班费发放单和利用假发票等手段)涂改支票存根和发票将3改成8,大写叁字撕破,虚列支出、设帐外帐等: 违反了哪些会计制度

钱帐分管,印鉴分管,帐帐核对(总帐明细帐未核对)

四、帐外帐、小金库:存款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多家银行开立基本帐户

存款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同一家银行多个分支机构开立一般帐户存款人的帐户只能办理自己的业务不得出租、转让帐户

五、投资创业:大学生小张投资12万、小王投资8万总计20万.运行一年后小张

向父母借款10万扩大规模,08年金融危机公司陷入困境,净资产仅剩

8万元。而小王上此时考入研究生决定退出公司股份转让给小张,但就

转让价格产生分歧。

(5)有十二个乒乓球形状、大 小相同,其中只有一个重量与其它十一个不同,现在要求用一部没有砝码的天秤称三次,将那个重量异常的球找出来,并且知道它比其它十一个球较重还是较轻。

首先分成3组,(1)拿第一组和第二组称,设它们同重,于是凶手就是第三组里面„„说错„„(2)第三组有4个,分成两小组,称量„„假设在第2小组,最后只剩下两个,好办了„„ 根椐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 根椐记帐凭证登记明细帐, 根椐记帐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根椐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案例中公司收款员在填制记帐凭证时没有做到及时性记帐原则从而导致弄虚作假

第二篇:CPA会计课件789

第九章 负债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负债的确认、计量和记录问题。近三年每年分数2分左右,属于不太重要的章节。

本章近三年主要考点: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时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计算等。 本章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负债”会计处理的区别;

(2)应付债券账面价值的计算; (3)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算等。

2016年教材主要变化

基本没有变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流动负债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第一节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应付票据 ◇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

一、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科目的核算是短期借款的本金增减变动的情况,短期借款的利息可以发生时直接计入财务费用,如果按季支付,按月可以预提,预提时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概述 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分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2)其他金融负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等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 2.后续计量

(1)资产负债表日,按交易性金融负债的票面利率计算利息,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借:投资收益

贷:应付利息

(2)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 (3)处置(偿还)时: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贷:银行存款

投资收益(或借方)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或:

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例题】2015年10月1日,甲公司经批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按面值公开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短期融资券,期限为1年,票面年利率为8%,每张面值为100元,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所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甲公司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及配套件等。甲公司将该短期融资券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假定发行短期融资券相关的交易费用1000万元。2015年12月31日,该短期融资券市场价格为每张108元(不含利息);2016年3月31日,该短期融资券市场价格为每张105元(不含利息);2016年6月30日,该短期融资券市场价格为每张103元(不含利息);2016年9月30日,该短期融资券到期兑付完成。

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且甲公司按季度提供财务报告。 要求:编制甲公司从发行短期融资券至其到期的会计分录。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

(1)2015年10月1日,发行短期融资券

借:银行存款

999 000

投资收益

1 000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

1 000 000 (2)2015年12月31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和利息费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

80 000 借:投资收益

20 000 贷:应付利息

20 000 (3)2016年3月31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和利息费用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

3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 000 借:投资收益

20 000 贷:应付利息

20 000 (4)2016年6月30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和利息费用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

2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 000 借:投资收益

20 000 贷:应付利息

20 000 (5)2016年9月30日,短期融资券到期

借:投资收益

20 000 贷:应付利息

20 000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

1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30 000

应付利息

8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80 000

投资收益

30 000 借:投资收益

3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 000 【例题•多选题】关于交易性金融负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投资收益 B.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C.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负债初始确认金额

D.资产负债表日,按交易性金融负债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答案】AD 【解析】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科目。

三、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特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应付票据按是否带息分为不带息应付票据和带息应付票据两种。

对于带息应付票据,通常应在期末对尚未支付的应付票据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四、应付及预收款项

(一)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一般按应付金额入账,而不按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入账。

对于现金折扣,按发票上记载的应付金额的总值(即不扣除折扣)入账。将来实际获得的现金折扣,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

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如果企业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或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

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将相关的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二)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是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预收账款一般按预收金额入账。预收账款的核算,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预收账款较多,可以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如果预收账款不多,可以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

五、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税费,以及在上缴国家之前,由企业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

(一)增值税 1.科目设置

(1)一般纳税企业

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其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分别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 (2)小规模纳税企业

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 2.一般纳税企业一般购销业务的会计处理 (1)购进货物 借: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销售货物 借:应收账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一般纳税企业购入免税农产品的会计处理

购入免税农产品可以按买价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并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扣除。 4.小规模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1)购进货物

支付的增值税计入货物成本。 借:原材料等

贷:银行存款等 (2)销售货物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借:应收账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不含税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教材例9-2】某工业生产企业核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本期购入原材料,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原材料价款为100万元,支付的增值税税额为17万元,企业开出承兑的商

业汇票,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该企业本期销售产品,销售价款总额为90万元(含税),假定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货款尚未收到,该企业适用的增值税征收率为3%。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企业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购进货物时:

借:原材料

1 170 000 贷:应付票据

1 170 000 销售货物时:

不含税价格=90÷(1+3%)=87.3786(万元) 应交增值税=873 786×3%=2.6214(万元)

借:应收账款

9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73 786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26 214 5.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例如,一般纳税企业购建办公楼等不动产领用本企业产品,应确认销项税额,将其计入工程成本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提示】购建机器设备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动产)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确认销项税额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6.不予抵扣项目的会计处理

(1)购入货物时即能认定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直接计入取得货物的成本 (2)购入货物时不能直接认定其进项税额能否抵扣的,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如果这部分购入货物以后用于按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项目的,应将原已计入进项税额并已支付的增值税转入有关的承担者予以承担。

借:在建工程等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提示】

(1)购建机器设备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动产)领用原材料,进项税额不需要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2)购建办公楼等不动产领用原材料,应将进项税额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教材例9-3】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期购入一批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20.4万元,材料价款为120万元。材料已入库,货款已经支付(假如该企业材料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材料入库后,该企业将该批材料全部用于办公楼工程建设。根据该项经济业务,企业可作如下账务处理: (1)材料入库时:

借:原材料

1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 000 贷:银行存款

1 404 000 (2)工程领用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

1 404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4 000

原材料

1 200 000

随堂练习

【提示】点击上面的“随堂练习”即进入相关的试卷。

第一节 流动负债

五、应交税费

7.转出多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1)当月发生的应交未交增值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2)未交增值税在以后月份上交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提示】当月交纳当月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8.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有关企业会计处理 (1)试点纳税人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 ①一般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

主营业务成本等(差额)

贷:银行存款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 对于期末一次性进行账务处理的企业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成本等

【例题】上海长江广告公司在“营改增”试点中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2012年2月10日,其与客户签订了一份广告代理合同,合同含税总价为1 060万元,长江广告公司又与东方电视台签订广告发布合同,合同金额为742万元。该广告于3月10日发布,长江广告公司收到东方电视台开具的广告发布营业税发票,发票注明广告费用总金额为742万元。长江广告公司支付了东方电视台全额费用,但只收到客户90%的合同款。

广告发布时:

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1 060/(1+6%)=1 000(万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1 000×6%=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954(1 060×90%)

应收账款

106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0 收到符合条件可以差额纳税发票时:

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742/(1+6%)×6%=42(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42

主营业务成本

700 贷:银行存款

742 ②小规模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主营业务成本等(差额)

贷:银行存款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 对于期末一次性进行账务处理的企业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主营业务成本等

【例题】上海市甲国际货运代理服务企业在“营改增”改革中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企业,适用增值税税率为3%。2012年3月,其承接了一项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合同含税金额为103万元,其中需要支付给境外代理机构61.8万元。企业当月完成了该项业务,款项已收到并支付给境外代理机构61.8万元,同时收到境外代理机构签收的单据。

确认收入时:

合同的不含税价=103÷(1+3%)=100(万元),应交增值税=100×3%=3(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3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3 计算差额纳税时:

扣减销售额减少的应交增值税=61.8/(1+3%)×3%=1.8(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8

主营业务成本

60 贷:银行存款

61.8 (2)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

开始试点当月月初,企业应按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留抵税额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待以后期间允许抵扣时,按允许抵扣的金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 “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期末余额应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 (3)取得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 预计能够收到时:

借:其他应收款(按应收的金额)

贷:营业外收入 实际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

9.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技术维护费用抵减增值税税额的会计处理 (1)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贷:递延收益

借:管理费用等(按期计提折旧)

贷:累计折旧 同时

借:递延收益:

贷:管理费用等 企业发生技术维护费 借:管理费用等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贷:管理费用

(2)小规模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贷:递延收益

借:管理费用等(按期计提折旧)

贷:累计折旧 同时

借:递延收益

贷:管理费用等 企业发生技术维护费 借:管理费用等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贷:管理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应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如为贷方余额,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费”项目列示。

(二)消费税

消费税实行价内征收,企业交纳的消费税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按规定应交的消费税,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消费税”明细科目核算。

1.企业对外销售产品应交纳的消费税,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在建工程领用自产产品,应交纳的消费税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3.企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委托方将收回的应税消费品,以不高于受托方的计税价格出售的,为直接出售不再缴纳消费税;委托方以高于受托方的计税价格出售的,不属于直接出售,需按照规定申报缴纳消费税,在计税时准予扣除受托方已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委托加

工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按规定准予抵扣的,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 【提示】

(1)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计入存货成本的包括:①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成本;②加工费;③运杂费;④支付的收回后,以不高于受托方的计税价格出售的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

(2)支付的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不计入存货成本,应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用以抵减最终完工产品销售时缴纳的消费税。 【教材例9-4】某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材料(非金银首饰),原材料价款20万元,加工费用5万元,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为0.5万元(不考虑增值税),材料已经加工完毕验收入库,加工费用尚未支付。假定该企业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核算。

根据该项经济业务,委托方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1)如果委托方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委托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委托加工物资

200 000 贷:原材料

200 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5 000 贷:应付账款

55 000 借:原材料

250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250 000 (2)如果委托方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不高于受托方的计税价格),委托方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委托加工物资

200 000 贷:原材料

200 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

55 000 贷:应付账款

55 000 借:原材料

255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255 000 4.进出口产品的会计处理(略)

(三)营业税

营业税是对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按规定应交的营业税,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营业税”明细科目核算。

1.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应交纳营业税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与销售不动产相关的营业税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3.出售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相关的营业税通过“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

(四)其他应交税费 1.资源税

(1)销售产品交纳的资源税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自产自用产品交纳的资源税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3)收购未税矿产品代扣代缴的资源税,计入收购矿产品的成本;

(4)外购液体盐加工固体盐相关的资源税,按规定允许抵扣的资源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科目的借方。

2.土地增值税

(1)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应交的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一并在“固定资产”等科目核算的,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

(2)企业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摊销的无形资产金额,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无形资产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3.企业按规定计算应交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关注】中国证监会会计部,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税款或由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为承担或缴纳税款及相应罚金、滞纳金的,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所得税及其他税费的核算。对于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需补缴以前税款的,如果属于前期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调整以前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否则,应计入补缴税款当期的损益。因补缴税款应支付的罚金和滞纳金,应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偿代上市公司缴纳或承担的税款,上市公司取得股东代缴或承担的税款、罚金、滞纳金等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六、应付利息

应付利息,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七、应付股利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在实际支付前,形成企业的负债。

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不应确认为负债,但应在附注中披露。

八、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是指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如应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租金、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存入保证金等。企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融入的资金,应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回购价格与原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在售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按照合同约定购回该项商品时,应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一、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借款。

(一)企业借入长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贷:长期借款——本金

(二)资产负债表日

借: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

贷:应付利息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提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其利息通过“长期借款——应计利息”核算。

(三)归还长期借款本金 借:长期借款——本金

贷:银行存款

随堂练习

【提示】点击上面的“随堂练习”即进入相关的试卷。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二、应付债券

(一)一般公司债券 1.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面值(债券面值)

——利息调整(差额)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也可能在借方。发行债券的发行费用应计入发行债券的初始成本,反映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中。

2.期末计提利息

每期计入“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的利息费用=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每期确认的“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借:“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债券利息)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利息) 【提示】“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也可能在贷方。 3.到期归还本金和利息 借:应付债券——面值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利息)

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债券的最后一次利息)

贷:银行存款

【教材例9-6】20×1年12月31日,甲公司经批准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10 000 000元,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票面利率为年利率6%。假定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5%。

甲公司该批债券实际发行价格为:

10 000 000×0.7835+10 000 000×6%×4.3295=10 432 700(元)

甲公司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如下表9-1所示。

根据表9-1的资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年12月31日发行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0 432 7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 000 000

——利息调整

432 700 (2)20×2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等

521 63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78 365 贷:应付利息

600 000 20×3年、20×4年、20×5年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同20×2年。 (3)20×6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等

505 062.94

应付债券——面值

10 000 000

——利息调整

94 937.06 贷:银行存款

10 600 000 【例题•单选题】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1日发行3年期,每年1月1日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公司债券,债券面值为2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6%,发行价格为196.65万元,另支付发行费用2万元。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该债券2016确认的利息费用为(

)万元。

A.11.78 B.12 C.10 D.11.68 【答案】A 【解析】该债券2015确认的利息费用=(196.65-2)×6%=11.68(万元),2016年

度确认的利息费用=(194.65+11.68-200×5%)×6%=11.78(万元)。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

1.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也可能在借方)

其他权益工具(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2016年1月1日发行3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实际发行价款100 000万元,其中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为90 000万元。假定发行债券时另支付发行费用300万元。甲公司发行债券时应确认的“应付债券”的金额为(

)万元。

A.9 970 B.10 000 C.89 970 D.89 730 【答案】D 【解析】发行费用应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公允价值比例分摊;负债成分应承担的发行费用=300×90 000÷100 000=270(万元),应确认的“应付债券”的金额=90 000-270=89 730(万元)。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经批准于2015年1月1日以50 000万元的价格(不考虑相关税费)发行面值总额为5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该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为5年,每年1月1日付息、票面年利率为4%,实际年利率为6%。已知(P/A,6%,5)=4.2124,(P/F,6%,5)=0.7473。2015年1月1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应确认的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为(

)万元。

A.45 789.8

B.4 210.2 C.50 000 D.0 【答案】B 【解析】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50 000×0.7473+50 000×4%×4.2124=45 789.8(万元),权益成分公允价值=50 000-45 789.8=4 210.2(万元)。

2.转换股份前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成份,在转换为股份前,其会计处理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即按照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确认利息费用,按面值和票面利率确认应付债券,差额作为利息调整进行摊销。

3.转换股份时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账面余额)

其他权益工具(转换部分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

贷:股本(股票面值×转换的股数)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

【教材例9-7】甲公司经批准于20×1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按年付息的可转换公司债券200 000 000元,款项已收存银行,债券票面年利率为6%。债券发行1年后可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为每股10元,股票面值为每股1元。债券持有人若在当期付息前转换股票的,应按债券面值和应付利息之和除以转股价,计算转换的股份数。假定20×2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将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9%。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3 343 6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200 000 000

其他权益工具

23 343 600 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为:

200 000 000×0.6499+200 000 000×6%×3.8897=176 656 400(元)

可转换公司债券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为:200 000 000-176 656 400=23 343 600(元) (2)20×1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等

15 899 076 贷:应付利息——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

12 00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3 899 076 (3)20×2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时(假定利息尚未支付): 转换的股份数为:(200 000 000+12 000 000)/10=21 200 000(股)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200 000 000

应付利息——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

12 000 000

其他权益工具

23 343 600 贷:股本

21 20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9 444 524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94 699 076 企业发行附有赎回选择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在赎回日可能支付的利息补偿金,即债券约定赎回期届满日应当支付利息减去应付债券票面利息的差额,应当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

约定赎回届满日期间计提应付利息,计提的应付利息,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20×2年1月1日发行1 000万份可转换公司债券,每份面值为100元、每份发行价格为100.5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2年后,每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以转换4股甲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甲公司发行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确认的负债初始计量金额为100 150万元。20×3年12月31日,与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0 050万元。20×4年1月2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甲公司股份。

甲公司因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应确认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是(

)。(2013年) A.350万元 B.400万元 C.96 050万元 D.96 400万元 【答案】D 【解析】甲公司因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应确认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金额=100 050+(1 000×100.5-100 150)-1 000×4=96 400(万元)。

三、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发生的应付款项等。

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应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确认长期应付款。 企业延期付款购买资产,如果延期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所购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延期支付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例题•多选题】“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有(

)。 A.应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B.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 C.因辞退职工给予职工的补偿款 D.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答案】BD 【解析】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等。选项A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选项C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本章小结

1.掌握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的处理; 2.掌握应付债券的处理;

3.熟悉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随堂练习

【提示】点击上面的“随堂练习”即进入相关的试卷。

—本章完—

17

第三篇:2014年中级会计实务视频课件+音频课件(含讲义及练习)

第三章 固定资产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涉及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记录等内容。近三年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2012年综合题与本章内容有关,虽然分数不高,但本章内容仍比较重要。

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近年考点

2014年教材主要变化

更多最新最全2014年中级会计课件,视频音频讲义,联系球球:1154798154 增加内容: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具体运用

【提示1】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也应确认为固定资产。

【提示2】工业企业所持有的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等资产通常确认为存货,但某些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需要与相关固定资产组合发挥效用,例如民用航空运输企业的高价周转件,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更多最新最全2014年中级会计课件,视频音频讲义,联系球球:11547981

54【提示3】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例题•判断题】企业购入的环保设备,不能通过使用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不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2011年考题)

【答案】×

【解析】企业由于安全或环保的要求购入设备等,虽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有助于企业从其他相关资产的使用获得未来经济利益或者获得更多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应确认为固定资产,例如为净化环境或者满足国家有关排污标准的需要购置的环保设备。

【例题•多选题】为遵守国家有关环保法律的规定,2014年1月31日,甲公司对A生产设备进行停工改造,安装环保装置。3月25日,新安装的环保装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A生产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6年,已使用8年,安装环保装置后还可使用8年;环保装置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下列各项关于环保装置的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有()。

A.环保装置不应作为单项固定资产单独确认

B.环保装置应作为单项固定资产单独确认

C.环保装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按A生产设备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D.环保装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按环保装置的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答案】BD

【解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一)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外购固定资产分为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类。

【提示1】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建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此处的“相关税费”中不包括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更多最新最全2014年中级会计课件,视频音频讲义,联系球球:11547981

54【提示2】员工培训费应计入当期损益。

1.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相关支出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外购固定资产的核算如下图所示: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于2009年2月3日购进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3 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510万元,款项已支付;另支付保险费15万元,装卸费5万元。当日,该设备投入使用。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该设备的初始入账价值为()万元。(2010年考题)

A.3 000

B.3 020

C.3 510

D.3 530

【答案】B

【解析】购入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甲公司该设备的初始入账价值=3 000+15+5=3 020(万元)。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

的设备买价为5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8 500元,支付的运杂费和保险费为3 500元,设备安装时领用工程用材料价值1 000元(不含增值税),支付有关人员工资2 000元。该固定资产的成本为()元。

A.65 170

B.62 000

C.56 500

D.63 170

【答案】C

【解析】该固定资产的成本=50 000+3 500+1 000+2 000=56 500(元)。

3.外购固定资产的其他情形

(1)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题•判断题】企业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将该款项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占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2013年)

【答案】√

更多最新最全2014年中级会计课件,视频音频讲义,联系球球:1154798154

【解析】企业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为一家制造性企业。2014年4月1日,为降低采购成本,向乙公司一次购进了三套不同型号且有不同生产能力的设备X、Y和Z。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货款880 000元、增值税税额149 600元、包装费20 000元。X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领用生产用原材料账面成本20 000元,支付安装费30 000元。假定设备X、Y和Z分别满足固定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公允价值分别为300 000元、250 000元、450 000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则X设备的入账价值为()元。

A.320 000

B.324 590

C.350 000

D.327 990

【答案】A

【解析】X设备的入账价值

=(880 000+20 000)/(300 000+250 000+450 000)×300 000+20 000+30 000=320 000(元)。

(2)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例题•判断题】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的,应当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其成本。()(2008年考题)

【答案】√

第四篇:中级会计实务课件11

第十一章:负债及借款费用(2012年16分、2013年3分、2014年4分,2015年7分)本章内容比较重要,2015年发生了较大变化,2016年仍有部分变化(主要是应付职工薪酬部分)本章内容较为重要 主要考点:职工和职工薪酬***

应付债券 ***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借款费用 ***

一、职工和职工薪酬的内容

*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动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

*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其他短期薪酬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例题:《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所称的职工至少应当包括()。

A、与企业订立了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B、与企业订立了以完成一定工作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C、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所聘请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等

D、提供企业与劳动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答案】ABCD 例题:下列职工薪酬中,属于短期薪酬的有()。 A、辞退福利 B、短期利润分享计划 C、短期带薪缺勤 D、长期利润分享计划 【答案】BC

例题: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工,不包括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 【答案】√

例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下列属于职工薪酬的有()。 A、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的福利 B、企业提供给职工子女的福利 C、企业提供给职工受赡养人的福利

D、企业提供给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 【答案】ABCD

二、职工薪酬的确认与计量

(2015考题)企业对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进行计量时,应选择的计量属性是( )。

A.现值

B.历史成本

C.重置成本

D.公允价值 【答案】D

(一)短期薪酬

1、一般短期薪酬的确认和计量 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分配

(1)企业发生的职工工资、津贴和补贴等短期薪酬 确认时: 借:生产成本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贷:银行存款

例题:2014年7月,甲公司当月应发工资1000万元,其中:生产部门生产工人工资600万元,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工资100万元,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工资200万元,研发人员工资100万元。根据甲公司所在地政府规定,甲公司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0%、8%、2%和1.5%计提并缴存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公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的是()。

A、计入生产成本的职工薪酬为729万元 B、计入制造费用的职工薪酬121.5万元 C、计入研发支出的职工薪酬为121.5万元 D、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为1000万元 【答案】D (2)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确认时: 借:生产成本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等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 实际付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等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

贷:银行存款

(3)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在实际发生时根据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确认时: 借:生产成本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贷:银行存款

例题:乙企业下设一所职工食堂,每月根据在岗职工数量及岗位分布情况、相关历史经验数据等计算需要补贴食堂的金额,从而确定企业每期因补贴职工食堂需要承担的福利费金额。2014年9月,企业在岗职工共计200人,其中管理部门30人,生产车间170人,企业的历史经验数据表明,每个职工每月需补贴食堂150元。

借:生产成本

25500

管理费用

4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30000 2014年10月,乙企业支付30000元补贴给食堂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30000

贷:银行存款

(4)企业向职工提供非货币性福利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①企业以资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含增值税)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相关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以及相关税费的处理,与企业正常商品销售的会计处理相同。 例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率为17%。2015年1月甲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本公司生产的500件产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管理人员。该批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2万元,市场销售价格为2万元(不含增值税)。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在2015年因该项业务应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万元。 A、600 B、770

C、1000

D、1170 【答案】D 本题如果是外购商品作为福利发放,则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 【答案】702万元

作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②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并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累计折旧 ③企业租赁住房等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该支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④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2、短期带薪缺勤的确认和计量

*带薪缺勤应当根据其性质及其职工享有的权利,分为累积带薪缺勤和非累积带薪缺勤

*如果带薪缺勤属于长期带薪缺勤的,企业应当作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处理

*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企业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因累积未使用权利而导致的预期支付的追加金额,作为累积带薪缺勤费用进行预计 确认累积带薪缺勤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带薪缺勤—短期带薪缺勤—累积带薪缺勤 例题:丁企业共有2000名职工,从2014年1月1日起,该企业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度。该制度规定,每个职工每年可享受5个工作日带薪年休假,未使用的年休假只能向后结转一个公历年度,超过1年未使用的权利作废,在职工离开企业时也无法获得现金支付;职工休年假时,首先使用当年可享受的权利,再从上年结转的带薪年休假中扣除。

2014年12月31日,丁企业预计2015年有1900名职工将享受不超过5天的带薪年休假,剩余100名职工将平均享有6天半年休假,

假定这100名职工全部为总部各部门经理,该企业平均每名职工每个工作日工资为30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借:管理费用

4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带薪缺勤—短期带薪缺勤—累积带薪缺勤45000 *非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权利不能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将予以取消,并且职工离开企业时也无权获得现金支付。企业应当在职工实际发生缺勤的会计期间确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不必额外作相应的账务处理。我国企业职工休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病假期间的工资通常属于非累积带薪缺勤。

例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企业向职工提供非货币性福利的,一定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B、企业发生的职工工资、津贴和补贴等短期薪酬,应当按照受益对象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C、我国企业职工休婚假期间的工资通常属于累积带薪缺勤 D、非累积带薪缺勤应当在缺勤期间计提应付工资时一并处理 【答案】BD

3、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短期利润分享计划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因过去事项导致现在具有支付职工薪酬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因利润分享计划所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义务能够可靠估计)企业应当确认相关的应付职工薪酬,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企业在计量利润分享计划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时,应当反映职工因离职而没有得到利润分享计划支付的可能性

*企业根据经营业绩或职工贡献等情况提取的奖金,属于奖金计划,应当比照短期利润分享计划进行处理 例题:教材P190 【例11-1】

(二)离职后福利

*离职后福利计划,是指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章程或办法等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风险和义务情况,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设定提存计划,是指企业向单独主体(如基金等)缴存固定费用后,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对于设定提存计划,企业应当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为换取职工在会计期间提供的服务而应向单独主体缴存的提存金,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例题:甲企业根据所在地政府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2%计提基本养老保险费,缴存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14年7月份,甲企业缴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应计入生产成本的57600元,应计入制造费用的12600元,应计入管理费用的10872元,应计入销售费用的2088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57600 制造费用

12600

管理费用

10872

销售费用

2088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提存计划—基本养老保险费83160 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12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参照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当企业负有下列义务时,该计划就是一项设定受益计划:①计划福利公式不仅仅与提存金额相关,且要求企业在资产不足以满足该公式的福利时提供进一步的提存金;或者②通过计划间接地或直接地对提存金的特定回报作出担保。 具体的会计处理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2)确定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应当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的上限的孰低者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

资产上限,是指企业可以从设定受益计划退款或减少未来向独立主体缴存提存金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的价值。 例题: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包括()。

A、长期职工福利基金持有的资产 B、符合条件的保险单

C、企业应付但未付给独立主体的提存金

D、由企业发行并由独立主体持有的任何不可转换的金融工具 【答案】AB (3)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报告期末,企业应当在损益中确认的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包括服务成本(当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利得或损失)、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

例题:以下设定受益计划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有()。 A、当期服务成本 B、未来服务成本 C、结算利得或损失

D、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 【答案】ACD (4)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企业应当将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但企业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这些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金额。 主要包括:①精算利得或损失② 计划资产回报③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

(2015考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设定受益计划中计划资产回报的有( )。

A.计划资产产生的股利

B.计划资产产生的利息

C.计划资产已实现的利得 D.计划资产未实现的损失

【答案】ABCD

(三)辞退福利

1、辞退福利的范围

一是在职工劳动合同未到期前,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二是在职工劳动合同未到期前,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职工有权利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

2、辞退福利确认的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3、辞退福利和正常退休养老金的区分

4、发生“内退”的情况下,在职工正式退休日期之前应当比照辞退福利处理,在其正式退休日期之后,应当按照离职后福利处理。

(四)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1、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包括(假设预计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末以后12个月内不会全部结算):长期带薪缺勤、其他长期服

务福利、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和长期奖金计划,以及递延酬劳等。

2、企业在向职工提供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按其有关规定处理;符合设定受益计划条件的,按其有关规定处理。

3、长期残疾福利水平取决于职工提供服务期间长短的,企业应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确认应付长期残疾福利义务,计量时应当考虑长期残疾福利支付的可能性和预期支付的期限;与职工提供服务期间长短无关的,企业应当在导致职工长期残疾的事件发生的当期确认应付长期残疾福利义务。

三、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通常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长期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例题:下列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A、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的债务 B、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债务

C、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的债务

D、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债务 【答案】ABCD 例题:长期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答案】√

(一)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借款。

*长期借款的核算:借入的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长期借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等,归还长期借款的核算

例题: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生产经营期间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费用,可能使用的会计科目有()

A、在建工程

B、财务费用

C、长期借款

D、长期待摊费用 【答案】ABC

(二)应付债券

*企业发行的优先股、永续债、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金融工具列报准则归类为债务工具或权益工具。

1、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原则

例题:下列情况中,企业应当将发行的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的有()。

A 、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B、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不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C、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合同,并且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 D、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合同,但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除外

【答案】BC

2、一般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有三种:即面值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 *溢价是企业以后各期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折价是企业以后各期少付利息而事先给投资者的补偿

*一般公司债券的核算:发行的核算、利息调整的摊销、债券的偿还的核算

例题:所谓的溢价,是债券发行企业以后各期按高于市场利率的票面利率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是债券投资企业以后各期按高于市场利率的票面利率多得利息而预先给发行方的补偿。 【答案】√

例题:甲公司与2013年1月1日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每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该公司债券票面年利率5%,面值总额为300 000万元,发行价格总额为313 317万元;支付发行费用120万元,发行期间冻结资金利息150万元。甲公司每年年末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折价,实际年利率4%,2013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账面余额为()万元

A、313 347 B、325 912.08 C、315 813.12 D、310 880.88 【答案】D 2013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313347

贷:应付债券—面值

3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3347 2013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12533.8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466.12 贷:应付利息

15000

3、可转换公司债券

我国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采取记名式无纸化方式。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企业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确定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确认为应付债券;再按照可转换公司债券整体的发行价格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认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确认为其他权益工具

*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是合同规定的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的现值

*其中,利率工具市场上具有可比信用等级并在相同条件下提供几乎相同的现金流量,但不具有转换权的工具的适用利率确定

*发行该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照其初始确认金额的相对比例进行分摊

(2015考题) 8.甲公司以950万元发行面值为1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中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为89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发行该债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为( )万元。 A.0 B.50 C.60 D.110 【答案】C 例题: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进行分拆,企业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确定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确认为应付债券;再按照可转换公司债券整体的发行价格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确认为其他权益工具。 【答案】√

例题: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照其初始确认金额的相对比例进行分摊,负债成分负担的部分计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科目,权益成分负担的部分计入“其他权益工具”科目。 【答案】√

例题:甲公司2013年1月1日发行3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实际发行价款200 000万元,其中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为180 000万元。假定发行债券时另支付发行费用600万元。甲公司发行债券时应确认的“应付债券”科目的金额为()万元。

A、19940 B、20000 C、179940

D、179460 【答案】D 例题:对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发行企业应在认股权到期时,将原计入其他权益工具的部分转入营业外收入。()

【答案】× 应该是“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

(1)企业发行的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归类为债务工具的并以摊余成本计量的„„

(2)企业发行的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归类为权益工具的„„ (3)原归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重分类为金融负债的„„ (2015考题)企业发行的原归类为权益工具的永续债,现因经济环境的改变需要重新分类为金融负债的,在重分类日应按账面价值计量。() 【答案】×

(4)原归类为金融负债的金融工具重分类为权益工具的„„ (5)企业按照合同条款约定赎回所发行的归类为金融负债的金融工具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

(6)企业按照合同条款约定将发行的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转换为普通股的„„

(三)、长期应付款

*主要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

付款购买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等 *租赁的分类: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 *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核算

(2015考题)2015年1月1日,甲公司从乙公司融资租入一台生产设备,该设备公允价值为800万元,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750万元,甲公司担保的资产余值为1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 )万元。 A.650 B.750

C.800

D.850 【答案】B 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融资租赁判定标准的有()。 A、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B、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C、租赁资产性质特除,如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D、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买价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答案】ABCD 例题: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台设备,该设备尚可使用年限8年,租赁期为6年,承租人租赁期满时以1万元的购价优惠购买该设备,预计该设备在租赁期满时的公允价值为30万元。则该设备计提折旧的期限为( )年。

A、6年

B、8年

C、2年

D、7年

【答案】B 例题:某项融资租赁,起租日为2012年12月31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350万元(与租赁开始日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相等),承租人另发生安装费10万元,设备与2013年6月2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承租人担保余值为30万元,为担保余值为15万元,租赁期为6年,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为8年。承租人对租入的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该设备在2013年应计提的折旧额为()万元。

A、30

B、22

C、28.64

D、24 【答案】A (350+10-30)/(6*12-6)*6=30 例题:对于延期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所购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延期支付的购买价款为基础确定。【答案】×

四、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范围

*借款费用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承租人确认的融资租赁发生的融资费用属于借款费用。

*对于企业发生的权益性融资费用,不应包括在借款费用中。 例题: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借款费用的是()

A 、借款利息

B、借款过程中发生的承诺费 C、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折价 D、发行公司债券溢价的摊销 【答案】C 注意对照原文理解

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借款费用的有()。(2014年) A、银行借款的利息 B、债券溢价的摊销 C、债券折价的摊销 D、发行股票的手续费 【答案】ABC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

*基本原则: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期中,“相当长时间”应当是指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含1年)。

*在实务中,如果由于人为或故意等非正常因素导致资产的购建或者

21

生产时间相当长的,该资产不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例题:下列项目中,属于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的有() A、经过2年的购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 B、需要经过2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C、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生产设备

D、经过2个月的建造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生产设备 【答案】AB *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既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

*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

只有发生在资本化期间内的有关借款费用才允许资本化,资本化期间的确定是借款费用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前提。

例题:甲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于2013年3月4日作出决议,决定建造厂房。为此,甲公司于5月5日向银行借入专门借款5000万元,年利率6%,款项当日划入银行账户。5月15日,厂房正式动工。5月16日,甲公司购入建造厂房用水泥和钢材,价款200万元,当日用银行存款支付。5月31日,计提当月专门借款利息。则甲公司专门借款利息应开始资本化的时间为( )

A、5月5日

B、5月15日

C、5月16日

D、5月31日 【答案】C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22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

例题:下列关于专门借款费用资本化暂停或停止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B、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C、在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某部分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且该部分固定资产可供独立使用,则应停止该部分固定资产借款费用资本化

D、在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某部分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必须待整体完工后方可使用,则需待整体完工后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

【答案】ACD 注意计算题,教材P218-219 例题11—19要熟练掌握!!! *借款费用的计量及核算(重点是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本章有可能出计算题

23

第五篇:会计继续教育2012课件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 定义:

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

◆ 作用:

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打手段。

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发展战略。 ◆ 特点:

专业性强;

投入大;

风险高。

◆ 目的:

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研发风险,实现发展战略。

二、对研发活动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 至少应关注下列风险:

1、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论证阶段)。

2、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工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过程管理阶段)。

3、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成果转化阶段)。

◆ 各个阶段的主要风险点:

——在前期论证的风险点来说至少包括:研究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专业评估、立项审批、项目决策。

——在过程管理阶段的风险点来说至少包括:经费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作模式的选择、知识产权的归属、成果的验收、研究人员和管理等。 ——在成果转化阶段的风险点来说至少包括:试生产的验证、知识成果的保护、研发活动的评估等。

二、对研发活动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企业应当重视研发工作,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科学制定计划,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制定研发计划阶段,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关注科学制定研发计划; 二是研发阶段,要强化研发的全过程管理,重点规范研发行为;

三是成果转化阶段,重点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 研究与开发业务流程

五、研究与开发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立项

立项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评审和审批。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研发计划与国家(或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不匹配,研发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不具有相应资质,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评审和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制度,确定研究开发计划制定原则和审批人,审查承办单位或专题负责人的资质条件和评估、审批流程等。

第二,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及技术现状,制定研究项目开发计划。

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第四,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第五,制定开题计划和报告,开题计划经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开题报告应对市场需求与效益、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主要技术路线、研究开发目标与进度、已有条件与基础、经费等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保证项目符合企业需求。

(二)研发过程管理

实务中,研发通常分为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

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独立完成项目,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类型。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第一,研究人员配备不合理,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

第二,研发过程管理不善,费用失控或科技收人形成账外资产,影响研发效率,抬高研发成本甚至造成资产流失。

第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相互争夺资源,出现资源的短期局部缺乏,可能造成研发效率下降。

第四,研究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错误,导致修正成本提高。

第五,科研合同管理不善,导致权属不清,知识产权存在争议。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研发项目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第二,合理设计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结构,跟踪项目进展,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精确预计工作量和所需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四,建立科技开发费用报销制度,明确费用支付标准及审批权限,遵循不相容岗位牵制原则,完善科技经费入账管理程序,按项目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准确开展会计核算,建立科技收人管理制度。

第五,开展项目中期评审,及时纠偏调整;优化研发项目管理的任务分配方式。 2.研发外包

研发外包根据外包程度可以分为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两种形式。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①外包单位选择的风险。

②沟通风险。

③外包方案的设计风险。

④知识产权风险。

⑤壮大竞争对手的力量。 ◆ 主要管控措施:

①严格甄选合作伙伴。真正做到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真诚合作,是搞好合作科研开发的前提。

在外包单位的选择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技术互补性原则。

第二,成本最低原则。

第三,相容一致性原则。

第四,诚信原则。外包单位应该具有良好的信誉。

第五,均衡原则。

②认真审核、签订技术合作合同。

③加强合作过程管理监督。

④建立相互信任的外包关系。

⑤以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题验收结

题验收是对研究过程形成的交付物进行质量验收。结题验收分检测鉴定、专家评审、专题会议等三种方式。

◆ 其主要风险包括:

由于验收人员的技术、能力、独立性等造成验收成果与事实不符;测试与鉴定投入不足,导致测试与鉴定的不充分,不能有效地降低技术失败的风险。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技术验收制度,严格执行测试程序。

第二,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重新进行验收申请或补充进行研发,直至研发项目达到研发标准为止

第三,落实技术主管部门验收责任,由独立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测试人员进行鉴定试验,并按计划进行正式的、系统的、严格的评审。

第四,加大企业在测试和鉴定阶段的投人,对重要的研究项目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参加鉴定。

四)核心研发人员的管理

研发项目核心研发人员一般包括:产品开发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骨干和在测试、制造、成本控制等各方面承担主要责任的业务人员等。 ◆ 与核心研究人员相关的主要风险: (1)职业道德风险。 (2)离职风险。 ◆ 主要管控措施:

(1)实施合理有效的研发绩效管理。

①在确定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时,人力资源部门首先应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的范围和名册清单,与研发部门的主管以及核心研发人员进行共同讨论,获取他们的认同,对核心研究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

②将核心人员个人业绩与团队贡献结合。企业应强调核心研发人员的团队贡献、定期对研发团队或个人进行评选,激励核心技术的共享,降低企业对核心技术人员的过度依赖性。

③小组责任制的研发管理方式。由于核心岗位人员的离职,往往给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每个研发任务由2一3个开发人员共同负责,最大化地减少人员离职带来的风险。 (2)建立知识分享管理体系,通过技术手册等手段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把个人的技术发展成为企业的共享成果,建立A, B角制度,促进岗位的互换,以避免“人与技术一同流失”。

(3)制定科学的核心研发人员激励体系,采用股权分享的方法来实现对研发人员的持续激励,使研发人员的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期权、股票等行权的权限和时间,增加研发技术员工离职的机会成本,提高研发人员离职的经济门槛。

(4)为核心研发人员设计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为研发人员的成长和晋升开辟绿色通道。

(5)利用劳动法规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虽然国家从劳动法律法规方面保障了劳动者自由择业的权利但也有相应的规定,避免劳动者的流动给企业造成损害。

(6)加强对核心研发人员的纪律约束。

应该在合同里明确以下内容:

①竞业限制条款。通过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方式,从法律层面确保公司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核心技术外流的风险。

②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违约条款。

(五)研究成果开发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 (1)技术风险。 (2)市场风险。 (3)投资风险。

◆ 主要管控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当前消费者需求的心理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2)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起点高、质量好的优质产品。

(3)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加强技术开发,从产品结构、使用材料、工艺改革等方面挖掘潜力,以低廉的成本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提高利润。

(4)加强技术管理,有效地管理高风险的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多个产品从中获利。

(六)研究成果保护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 (1)研发立项时的风险。在研发立项论证时未进行专利信息的详细检索,自主开发获得的研发成果却不能使用。

(2)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由于核心研发人员的泄密、离职等原因,竞争对手获取了企业研发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的风险。 (3)研发完成后的风险。包括两种情况:

①开发出的新技术或产品未进行有效保护,导致被限制使用的风险。

②合作中企业的知识产权权属未能得到明确规范,导致自树竞争对手的风险。 ◆ 主要管控措施: (1)进行知识产权评审。 (2)建立知识产权档案。

(3)依靠法律,配合监管部门保护合法权益。 (4)严格界定研究成果的归属。

①雇佣关系下研究成果的归属。职务技术成果属于单位所有,由单位拥有并行使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如果技术成果与职工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范围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不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就属非职务技术成果。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属于职工个人,其使用权、转让权由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拥有和行使。

②委托开发关系下研究成果的归属。委托开发关系下研究成果的归属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约定委托关系下完成的技术成果属于委托人,也可约定属于被委托人。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由当事人共同拥有。

③合作开发关系下研究成果的归属。合作开发关系下研究成果的归属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归全体合作人共同拥有,共同行使使用权、转让权和专利申请权。

(七)研发活动评估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 (1)对评估的认识风险。 (2)评估人员风险。 (3)评估指标选取风险。 ◆ 主要管控措施:

(1)增强高层管理者对评估作用的认可。 (2)从流程和制度上保证研发评估工作的开展。 (3)人员和经费的保证。

(4)应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别和评估目的,分别进行构建评估的指标体系。 (5)建立使项目评估信息得以反馈和应用的机制与系统。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研发风险,实现发展战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

第三条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二)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

(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第四条 企业应当重视研发工作,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科学制定研发计划,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章 立项与研究

第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第六条 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第七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

企业应当跟踪检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各阶段研究成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有效规避研究失败风险。

企业研究项目委托外单位承担的,应当采用招标、协议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

第八条 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研究的,应当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书面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等。

第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

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成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企业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专利申请手续。

第十条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保密协议

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三章 开发与保护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研究成果的开发应当分步推进,通过试生产充分验证产品性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研发活动评估制度,加强对立项与研究、开发与保护等过程的全面评估,认真总结研发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不断改进和提升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第11号---工程项目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 定义:

是指定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工程。

◆ 作用:

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

◆ 特点:

建设期长;

投资额大(涉及大额物流、资金流);

关联方多(涉及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政府部门)。 ◆ 目的:

为了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成本,防范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

二、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 企业工程项目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二)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三)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四)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五)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三、工程立项

(一)工程立项流程

(二)工程立项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二)工程立项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1.编制项目建议书

◆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一般包括:

(1)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

(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3)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设想;

(4)项目的进度安排;

(5)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6)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投资意向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项目建议书内容不合规、不完整,项目性质、用途模糊,拟建规模、标准不明确,项目投资估算和进度安排不协调。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分析、编制和评审项目建议书的职责分工。

第二,企业应当全面了解所处行业和地区的相关政策规定,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依据,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和经济环境变化趋势,客观分析投资机会,确定工程投资意向。

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规定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和格式,明确编制要求;在编制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标准、投资规模和进度计划等进行分析论证,做到协调平衡。

第四,对于专业性较强和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工程投资分析,编制项目建议书。

第五,企业决策机构应当对项目建议书进行集体审议,必要时,可以成立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承担评审任务的专业机构不得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2.可行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概况;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市场预测;

(3)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

(4)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5)项目外部配套建设;

(6)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

(7)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8)经济、社会效益;

(9)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

(10)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等。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缺乏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导致决策不当,难以实现预期效益,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可行性研究的深度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实际要求,无法为项目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以及本企业实际,确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明确编制要求。

第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应当制定专业机构的选择标准,确保可行性研究科学、准确、公正。在选择专业机构时,应当重点关注其专业资质、业绩和声誉、专业人员素质、相关业务经验等。

第三,切实做到投资、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有机统一,即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要有机结合。建设标准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技术要先进适用,对于拟采用的工艺,既要考虑其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又要考虑企业营销状况和走势,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而造成投资损失浪费。

第六,根据国家规定应当报批的项目建议书必须及时报批并取得有效批文。 .项目评审与决策

企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价,提出评审意见,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项目评审流于形式,误导项目决策;权限配置不合理,或者决策程序不规范,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组建项目评审组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项目评审组成员不得参与可行性研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的,该专业机构不得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组成员应当熟悉工程业务,并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评审组的决策机制不能简单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而要充分兼顾项目投资、质量、进度各方面的不同意见;项目评审应实行问责制,评审组成员要对其出具的评审意见承担责任。

第二,在项目评审中,要重点关注项目投资方案、投资规模、资金筹措、生产规模、布局选址、技术、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情况,核实相关资料的来源和取得途径是否真实、可靠,特别要对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论证。

第三,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决策过程必须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并实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重大工程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者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批准,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防止出现“一言堂”、“一支笔”。

四、工程设计

(一)工程设计流程 ◆ 根据国家规定:

一般工业项目设计可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对于技术上复杂、在设计时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可以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矿区、油田等的设计除按上述规定分为三个阶段外,还应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或总体设计。

对于小型工程项目,也可以简化为施工图设计一个阶段。本文主要介绍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二)工程设计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1.初步设计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

——设计单位不符合项目资质要求; ——初步设计未进行多方案比选;

——设计人员对相关资料研究不透彻,初步设计出现较大疏漏;

——设计深度不足,造成施工组织不周密、工程质量存隐患、投资失控以及投产后运行成本过高等。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设单位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尽量采用招标方式确定设计单位,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设计单位。

第二,在工程设计合同中,要细化设计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一个项目由几个单位共同设计时,要指定一个设计单位为主体设计单位,主体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整体性负责。

第三,建设单位应当向设计单位提供开展设计所需的详细的基础资料,并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交流,避免因资料不完整造成设计保守、投资失控等问题。

第四,建立严格的初步设计审查和批准制度,通过严格的复核、专家评议等制度,层层把关,确保评审工作质量。在初步设计审查中,技术方案是审查的核心和重点,重大技术方案必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多方案比选。此外,还应关注初步设计规模是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一致,有无夹带项目、超规模、超面积和超标准的问题。 2.施工图设计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 ——概预算严重脱离实际,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工程设计与后续施工未有效衔接或过早衔接,导致技术方案未得到有效落实,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工程变更,发生重大经济损失。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严格的概预算编制与审核制度。

——概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建设和造价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标准,完整、准确地反映设计内容和当时当地的价格水平。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编制的概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如发现施工图预算如超过初步设计批复的投资概算规模,应对项目概算进行修正,并经审批。

第二,建立严格的施工图设计管理制度和交底制度。

——在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审查时,应重点关注施工图设计深度能否满足全面施工及各类设备安装要求,施工图设计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规定,各专业工种之间是否做到了有效配合等。

——施工图设计基本完成后,应召开施工图会审会议,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审阅施工图文件,设计单位应进行技术交底,介绍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及时沟通问题,修改不符合实际和有错误的图纸,会议应形成书面纪要。

第三,制定严格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设计单位应当提供全面、及时的现场服务,避免设计与施工相脱节的现象发生,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对确需进行的变更,应尽量控制在设计阶段,采用层层审批等方法,以使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因设计单位的过失造成设计变更的,应由设计单位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管理要求执行各项设计报批要求,上一环节尚未批准的,不得进入下一环节,杜绝出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第五,可以引入设计监理,提高设计质量。

五、工程招标 1.招标

◆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招标前期准备 ——招标公告

——资格预审公告的编制与发布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

——招标人肢解建设项目,致使招标项目不完整,或逃避公开招标;

——投标资格条件因人而设,未做到公平、合理,可能导致中标人并非最优选择;

——相关人员违法违纪泄露标底,存在舞弊行为。

(一)工程招标流程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本着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招投标管理制度,明确应当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程序,以及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

第二,工程立项后,对于是否采用招标,以及招标方式、标段划分等,应由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牵头提出方案,报经建设单位招标决策机构集体审议通过后执行。

第三,建设单位确需划分标段组织招标的,应当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出专业意见;划分标段时,应当考虑项目的专业要求、管理要求、对工程投资的影响以及各项工作的衔接,不得违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招标设计方案,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项目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第四,招标公告的编制要公开、透明,严格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投标人的资格要求,不得根据“意向中标人”的实际情况确定投标人资格要求。建设单位不具备自行招标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机构代理招标。 第五,建设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特点决定是否编制标底;需要编制标底的,标底编制过程和标底应当严格保密。 2.投标

◆ 投标主要包括: ——项目现场考察 ——投标预备会

——投标文件的编制和递交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

——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存在舞弊行为;

——投标人的资质条件不符合要求或挂靠、冒用他人名义投标,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等。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对投标人的信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防止投标人之间串通舞弊。

第二,科学编制招标公告,合理确定投标人资格要求,尽量扩大潜在投标人的范围,增强市场竞争性。

第三,严格按照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文件中确定的投标人资格条件对投标人进行实质审查,通过查验资质原件、实地考察,或到工商和税务机关调查核实等方式,确定投标人的实际资质,预防假资质中标。

第四,建设单位应当履行完备的标书签收、登记和保管手续。签收人要记录投标文件签收日期、地点和密封状况,签收标书后应将投标文件存放在安全保密的地方,任何人不得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 3.开标、评标和定标

——开标时间和地点应当在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

——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 开标、评标和定标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

——开标不公开、不透明,损害投标人利益; ——评标委员会成员缺乏专业水平,或者建设单位向评标委员会施加影响,致使评标流于形式;

——评标委员会成员与投标人串通作弊,损害招标人利益。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开标过程应邀请所有投标人或其代表出席,并委托公证机构进行检查和公证。

第二,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确保其成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并具备招标项目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严格保密。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

第三,建设单位应当为保证评标委员会独立、客观地进行评标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不得向评标委员会成员施加影响,干扰其客观评判。

第四,评标委员会应当在评标报告中详细说明每位成员的评价意见以及集体评审结果,对于中标候选人和落标人要分别陈述具体理由。每位成员应对其出具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第五,中标候选人是1个以上时,招标人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由决策机构审议决定中标人。 4.签订合同

除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的统一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单位应当制定工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工程合同管理和履行中的职责,严格按照合同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第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各类分包合同、工程项目施工内部承包合同应当按照国家或本建设单位制定的示范文本的内容填写,清楚列明质量、进度、资金、安全等各项具体标准,有施工图纸的,施工图纸是合同的重要附件,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执行情况台账,记录合同的实际履约情况,并随时督促对方当事人及时履行其义务,建设单位的履约情况也应及时做好记录并经对方确认。

六、工程建设 基本流程见图:

(一)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的主要管控措施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有:

——盲目赶进度,牺牲质量、费用目标,导致质量低劣,费用超支;

——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存在质量隐患。主要管控措施如下。 ◆ 在工程进度管控方面:

第一,监理单位应当建立监理进度控制体系,明确相关程序、要求和责任。 第二,承包单位应按合同规定的工程进度编制详细的分阶段或分项进度计划,报送监理机构审批后,严格按照进度计划开展工作。制定的进度计划应当适合建设工程的实际条件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与承包单位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的供应计划协调一致。确需调整进度的,必须优先保证质量,并同建设单位、监理机构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承包单位至少应按月对完成投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工程的实际进度与批准的合同进度计划不符时,承包单位应提交修订合同进度计划的申请报告,并附原因分析和相关措施,报监理机构审批。 ◆ 在工程质量管控方面:

第一,承包单位应当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建设,并在施工前列出重要的质量控制点,报经监理机构同意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质量控制点中的重点控制对象包括:人的行为,关键过程、关键操作,施工设备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施工技术参数,某些工序之间的作业顺序,有些作业之间的技术间歇时间、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施工方法等。

第二,承包单位应按合同约定对材料、工程设备以及工程的所有部位及其施工工艺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检查和检验,定期编制工程质量报表,报送监理机构审查。关键工序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第三,监理机构有权对工程的所有部位及其施工工艺进行检查验收,发现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承包单位立即返工修改,直至符合验收标准为止。对于主要工序作业,只有监理机构审验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 在安全建设管控方面:

第一,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检查,并授权监理机构按合同约定的安全工作内容监督、检查承包单位安全工作的实施。此外,建设单位不得对承包单位、监理机构等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二,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

第三,承包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建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细化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承包单位应当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二)工程物资采购的主要管控措施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工程物资采购过程控制不力,材料和设备质次价高,不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要求,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在工程物资采购管理方面,除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的统一要求外,还应当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重大设备和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

第二,对于由承包单位购买的工程物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工程物资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要求。

——首先,在施工合同中,建设单位应具体说明建筑材料和设备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明确责任追究方式。

——其次,对于承包单位提供的重要材料和工程设备,应由监理机构进行检验,查验材料合格证明和产品合格证书,一般材料要进行抽检。未经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再次,运入施工场地的材料、工程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安装专用工器具等,必须专用于合同工程,未经监理人员同意,承包单位不得运出施工场地或挪作他用。

(三)工程价款结算的主要管控措施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

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混乱,项目资金不落实,导致工程进度延迟或中断。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划分,并切实遵照执行。财会部门应当安排专职的工程财会人员,认真开展工程项目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

第二,资金筹集和使用应与工程进度协调一致,建设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组成(分部、分项工程)结合时间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作为资产管控和工程价款结算的重要依据。这方面的管控措施同时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应有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第三,建设单位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承包单位和监理机构的沟通,准确掌握工程进度,确保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资产价值,并根据施工合同约定,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建设单位财会部门应认真审核相关凭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方式付款,既不应违规预支,也不得无故拖欠。第四,施工过程中,如果工程的实际成本突破了工程项目预算,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分析原因,按照规定的程序予以处理。 四)工程变更的主要管控措施

◆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

现场控制不当,工程变更频繁,导致费用超支、工期延误。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设单位要建立严格的工程变更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确需变更的,要按照规定程序尽快办理变更手续,减少经济损失。对于重大的变更事项,必须经建设单位、监理机构和承包单位集体商议,同时严加审核文件,提高审批层级,依法需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批的,必须取得同意变更的批复文件。

第二,工程变更获得批准后,应尽快落实变更设计和施工,承包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全面落实变更指令。

第三,如因人为原因引发工程变更,如设计失误、施工缺陷等,应当追究当事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对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变更文件必须齐备,变更工程量的计算必须经过监理机构复核并签字确认,防止承包单位虚列工程费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成本,防范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工程项目,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工程。

第三条 企业工程项目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二)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三)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四)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五)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第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

第二章 工程立项

第五条 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工程项目,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建议书,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建设地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项目进度安排、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估计、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等。

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可行性研究,并按照有关要求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六条 企业应当组织规划、工程、技术、财会、法律等部门的专家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项目投资方案、投资规模、资金筹措、生产规模、投资效益、布局选址、技术、安全、设备、环境保护等方面,核实相关资料的来源和取得途径是否真实、可靠和完整。

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专业机构不得再从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第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批准。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项目决策。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应当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八条 企业应当在工程项目立项后、正式施工前,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施工等方面的许可。

第三章 工程招标

第九条 企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 在选择承包单位时,企业可以将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项目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不得违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招标设计计划,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招投标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发布招标公告,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合同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等内容的招标文件。

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决定是否编制标底。需要编制标底的,标底编制过程和标底应当严格保密。

在确定中标人前,企业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第十条 企业应当依法组织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由企业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责任。

企业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择优选择中标候选人。

第十二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及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在规定的期限内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企业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第四章 工程造价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

企业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工程造价咨询工作。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向招标确定的设计单位提供详细的设计要求和基础资料,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交流。 初步设计应当在技术、经济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设计管理实务技术,进行多方案比选。

施工图设计深度及图纸交付进度应当符合项目要求,防止因设计深度不足、设计缺陷,造成施工组织、工期、工程质量、投资失控以及生产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设计单位应当提供全面、及时的现场服务。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的,应当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

工程项目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五章 工程建设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达到设计要求。

第十九条 按照合同约定,企业自行采购工程物资的,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等相关指引的规定,组织工程物资采购、验收和付款;由承包单位采购工程物资的,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确保工程物资采购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要求。严禁不合格工程物资投入工程项目建设。

重大设备和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当根据有关招标采购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委托经过招标确定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工期、进度、安全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监督。

工程监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发现工程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应当要求承包单位改正;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企业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未经工程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拨付工程价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承包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工程进度,根据合同约定,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工程价款结算,不得无故拖欠。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重大的项目变更应当按照项目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应当提供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并对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进行严格审核。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二十三条 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组织审核竣工决算,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竣工清理是否完成,决算编制是否正确。

企业应当加强竣工决算审计,未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的工程项目,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

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交付使用财产清单,及时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完整的工程项目档案。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第12号---担保业务

一、目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中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随着商品交换形式不断发展,非即时交易大量出现,商品和货币的交付有了时间差,债权债务应运而生,必须看到担保业务具有“双刃剑”特征,担保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存在预计负债,占18.28%,这287家上市公司2007年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为148.50亿元,其中,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达到22.26亿元,占到了14.99%。另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增速快、金额大、风险高、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仅2001~2004年,平均每年新增121家上市公司涉及担保事项,年均增速达到35%;截至2004年10月,837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180家存在违规担保情况,涉及金额为279.98亿元,违规担保金额占上市公司担保总额的26.72%;在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担保的公司311家,担保总额达420亿元,其中违规担保金额为131亿元,占担保总额的31.19%。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对严控担保风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 企业办理担保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二)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三)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二、担保业务一般流程

一是担保申请人提出担保申请;

二是担保人对担保项目和被担保人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对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评估;

三是担保人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结合本企业担保政策和授权审批制度,对担保业务进行审批,重大担保业务应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

四是担保人依据既定权限和程序,与被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

五是担保人切实加强对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对被担保人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担保项目执行情况等进行跟踪监控; 六是如果被担保人不能如期偿债,担保人应履行代为清偿义务并向被担保人追偿债务;同时,应当按照本企业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担保业务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

(一)受理申请 ◆ 主要风险是:

企业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难以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初步评价和审核;

或者虽然建立了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但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审查把关不严,导致申请受理流于形式。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依法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的事项;

第二,严格按照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审核。

◆ 担保申请人是否属于可以提供担保对象的考虑:

——与本企业存在密切业务关系需要互保的企业、与本企业有潜在重要业务关系的企业、本企业的子公司及具有控制关系的其他企业等。

——担保申请人实力较强、经营良好、恪守信用。

——资料完备、情况翔实。

(二)调查和评估

◆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不深入、不透彻,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全面、不科学,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为担保业务埋下巨大隐患。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委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和评估。

调查评估人员与担保业务审批人员应当分离。担保申请人为企业关联方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不得参与调查评估。企业可以自行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承担这一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工作情况的监控。

第二,对担保申请人资信状况和有关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评估。

◆ 在调查和评估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要求,凡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相抵触的业务,一律不得提供担保;

2.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3.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

4.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第三,对担保项目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进行合理预测。

企业整体的资信状况和担保项目的预期运营情况,构成判断担保申请人偿债能力的两大重要方面,应当予以重视。

第四,划定不予担保的“红线”,并结合调查评估情况作出判断。

◆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明确规定了以下5类不予担保的情形:

1.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2.担保申请人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3.担保申请人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4.担保申请人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较大赔偿责任的;

5.担保申请人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三)审批

◆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担保业务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担保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审批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建立和完善担保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企业内设机构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提供担保。

第二,建立和完善重大担保业务的集体决策审批制度。

上市公司的重大对外担保,应取得董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未经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不得对外提供重大担保。

第三,认真审查对担保申请人的调查评估报告,在充分了解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权衡比较本企业净资产状况、担保限额与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金额,确保将担保金额控制在企业设定的担保限额之内。

第四,从严办理担保变更审批。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程序,根据新的调查评估报告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四)签订担保合同

◆ 签订担保合同的主要风险是:

未经授权对外订立担保合同,或者担保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权利追索被动、经济利益和形象信誉受损。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合同订立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拟订合同条款。

第二,认真审核合同条款,确保担保合同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

在担保合同中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和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如果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第三,实行担保合同会审联签。

除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之外,鼓励和倡导企业法律部门、财会部门、内审部门等参与担保合同会审联签,增强担保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完备性,有效避免权利义务约定、合同文本表述等方面的疏漏。 第四,加强对有关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

第五,规范担保合同记录、传递和保管,确保担保合同运转轨迹清晰完整、有案可查。

(五)日常监控

◆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重合同签订,轻后续管理,对担保合同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的异常情况,可能延误处置时机,加剧担保风险,加重经济损失。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指定专人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促进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企业财会部门要及时,最好是按月或者按季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第二,及时报告被担保人异常情况和重要信息。

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实施日常监控过程中发现被担保人经营困难、债务沉重,或者存在违反担保合同的其他各种情况,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向企业有关管理人员作出报告,以便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六)会计控制

◆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会计系统控制不力,可能导致担保业务记录残缺不全,日常监控难以奏效,或者担保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不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可能引发行政处罚。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健全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与财会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担保信息及时有效沟通;

第二,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同时,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维护企业担保权益; 第三,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担保会计处理,发现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应当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

属于上市公司的,还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予以公告;

第四,切实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第五,夯实担保合同基础管理,妥善保管担保合同、与担保合同相关的主合同、反担保函或反担保合同,以及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做到担保业务档案完整无缺。当担保合同到期时,企业要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七)代为清偿和权利追索 ◆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违背担保合同约定不履行代为清偿义务,可能被银行等债权人诉诸法律成为连带被告,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

——承担代为清偿义务后向被担保人追索权利不力,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观念,在被担保人确实无力偿付债务或履行相关合同义务时,自觉按照担保合同承担代偿义务,维护企业诚实守信的市场形象;

第二,运用法律武器向被担保人追索赔偿权利,在此过程中,企业担保业务经办部门、财会部门、法律部门等应当通力合作,做到在司法程序中举证有力;同时,依法处置被担保人的反担保财产,尽力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第三,启动担保业务后评估工作,严格落实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严格追究其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并深入开展总结分析,举一反三,不断完善担保业务内控制度,严控担保风险,促进企业健康稳健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第12号---担保业务

案例分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担保业务管理,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第三条 企业办理担保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二)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三)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第四条 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和完善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按照政策、制度、流程办理担保业务,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第二章 调查评估与审批

第五条 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办理担保业务,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出具书面报告。企业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在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等相关要求。

(二)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一般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三)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

(四)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当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第六条 企业对担保申请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提供担保:

(一)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二)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三)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四)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较大赔偿责任的。

(五)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第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规定担保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重大担保业务,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

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

第八条 企业应当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

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

对境外企业进行担保的,应当遵守外汇管理规定,并关注被担保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

第九条 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与审批程序。

第三章 执行与监控

第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与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 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第十一条 企业担保经办部门应当加强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担保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被担保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对于被担保人未按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款偿付债务或履行相关合同项下的义务的,企业应当按照担保合同履行义务,同时主张对被担保人的追索权。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对于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企业应当妥善保管担保合同、与担保合同相关的主合同、反担保函或反担保合同,以及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切实做到担保业务档案完整无缺。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第13号---业务外包

一、业务外包的涵义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业务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

企业应当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通常划分为重大外包业务和一般外包业务。重大外包业务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外包业务。

比如: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 企业的业务外包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二)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三)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 业务外包对企业的作用 --分担风险

--使企业更加专注核心业务 --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业务外包流程

◆ 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

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审核批准。

选择承包方。

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

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验收。

会计控制等环节。

业务外包流程图:

三、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 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 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

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

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

第二,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

第三,根据企业年度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员工培训计划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认真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二)审核批准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

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同时加大对分公司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分公司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

第二,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三,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

第四,对于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三)选择承包方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

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充分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即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第二,调查候选承包方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履历和专业技能。

第三,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

第四,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营销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

第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

合同约定的业务外包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

第二,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

第三,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第四,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

第五,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

第六,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第七,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下一环节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制定业务外包实施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方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方在履行外包业务合同时有章可循。

第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从价值链的起点开始控制业务质量。

第三,与承包方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四,梳理有关工作流程,提出每个环节上的岗位职责分工、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并建立对应的即时监控机制,及时检查、收集和反馈业务外包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承包方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承包方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优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

管控不力,导致商业秘密泄漏。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

第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包括承包方对该项目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持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目标,承包方自身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该项目的要求。

第三,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

第四,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第五,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

第六,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七)验收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根据承包方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验收方式。一般而言,可以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进行一次性验收,也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

第二,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 第三,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财会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审查和全面测试,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四,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方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并依法索赔。

第五,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业务外包管理,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

本指引不涉及工程项目外包。

第三条 企业应当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通常划分为重大外包业务和一般外包业务。重大外包业务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外包业务。

外包业务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第四条 企业的业务外包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二)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三)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第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企业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第二章 承包方选择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拟定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 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

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第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承包方至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二)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三)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

第八条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切实做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九条 企业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适当方式,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承包方的,应当符合招投标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及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的过程中,不得收受贿赂、回扣或者索取其他好处。承包方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向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行贿、提供回扣或者给予其他好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候选承包方中确定最终承包方,并签订业务外包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第十一条 企业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章 业务外包实施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业务外包,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加强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及时搜集相关信息,发现和解决外包业务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重大业务外包,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承包方的履约能力,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做好业务外包费用结算工作。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

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按照合同对承包方进行索赔,并追究责任人责任。

第十六条 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

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第14号---财务报告

主要内容:

(一)本指引的意义

(二)财务报告概述

(三)财务报告的编制

(四)财务报告的对外提供

(五)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

一、本指引的意义

1、提高及至“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需要(真实完整);

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通过明确岗位分工,设计财务报告编制的规范流程,加强全过程的审核审批,规定各岗位所承担的责任等各种手段,来确保会计信息生成、加工、分析、利用、输出全过程的质量,有效防范企业因不当编制与披露行为对财务报告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2、防范和降低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需要(合法合规); 企业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也应当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中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3、提高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有效利用)

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以保证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提高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管理层正确评价过去的经营成果,衡量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企业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

(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

(三)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二、财务报告概述

1、财务报告的定义;

2、财务报告工作流程及主要风险点;

3、职责分工

1、定义:

本指引所称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和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2、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及主要风险点:

(1)编制的风险(交易层面、会计政策层面、会计估计层面、披露内容层面、账簿及信息系统操作层面)

(2)对外提供风险(宋词、审计、批准、时效和内容的一致性)

(3)使用风险

3、职责分工

(1)企业财会机构的职责有哪些

财会机构的职责涉及到编制财务报告、审核财务报告和分析利用财务报告。

(2)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的职责有哪些

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的职责:指引里面讲到要起到财务报告的组织、领导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审核的权力。 (3)企业负责人的职责有哪些

企业负责人的职责: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三、财务报告的编制(如何控制编制风险)

1、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

2、制定重大事项的会计核算办法

3、编制个别财务报表

4、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一)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会计政策未能有效更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未经审批,导致会计政策使用不当;

会计政策未能有效贯彻、执行;

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清,导致数据传递出现差错、遗漏、格式不一致等;

各步骤时间安排不明确,导致整体编制进度延后,违反相关报送要求。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会计政策应符合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和最新监管要求的规定。

第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调整,无论是强制还是自愿,均需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三,企业的内部会计规章制度至少要经财会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生效,财务报告流程、年报编制方案应当经公司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核准后签发。

第四,企业应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渠道,将内部会计规章制度和财务流程、会计科目表和相关文件及时有效地传达至相关人员,使其了解相关职责要求、掌握适当的会计知识、会计政策并加以执行。

第五,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会部门负责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各部门应当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编制财务报告所需的信息,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六,应根据财务报告的报送要求,倒排工时,为各步骤设置关键时间点,并由财会部门负责督促和考核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及时进行提醒,对未能及时完成的进行相关处罚。

◆ 财务报告编制方法

(包括合并方法、范围与原则、会计政策调整与原则等)

财务报告的合并方法现在不是很重要,计算机系统完成,工作量大大减少;合并范围比较重要,判断企业的是否合并是很困难的,安然倒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三个特殊目的的实体,应该合并没有合并;会计政策的调整有强制性的,有自愿变量的,怎么来贯彻到位; ◆ 财务报告编制程序 ◆ 职责分工

(财会机构负责编,其他机构应予配合,总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 编报时间安排

编制时间安排: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如上市公司,年报需在4月30号之前;半年报需在两个月内提供;季报一个月内。

(二)制定重要大事项的会计核算办法 ◆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

重大事项,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的计量、收购兼并、资产减值等的会计处理不合理,会导致会计信息扭曲,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 ◆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企业应对重大事项予以关注,通常包括以前年度审计调整以及相关事项对当期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新增业务和其他新发生的事项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年度内合并(汇总)报告范围的变化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等。

第二,及时沟通需要专业判断的重大会计事项并确定相应会计处理。特别是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计量等涉及重大判断和估计时,财会部门应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 确认对当期有重要大影响的主要事项

——对财务报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如涉及投资、并购、减值、研发、工程项目等,应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