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考(精选)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考(精选)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考第一篇: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考关于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2008年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主基调,实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特别是针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第一篇: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关于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2008年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主基调,实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特别是针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作为农业大县、资源大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实现“两个率先”及“六有”的奋斗目标。现在结合本人所在单位的实际,粗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用

活资源,在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功夫。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的格局,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牵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颍光优质米、八里河渔场、健发柳编等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把管仲大米、仁和粉丝、八里河鲜鱼等传统品牌培育成为现代品牌,争取进入省名牌产品、市名牌产品行列、并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

二、用活政策,在加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上做文章。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为方向,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粮基地,包括优质专用小麦、水稻、大豆和脱毒红芋;优质畜产品基地,包括优质肉牛、肉羊、肉禽和三元杂交猪;生态产品基地,包括速生丰产林、无公害蔬菜、无公害水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

2、加快对全县300多个村中心村、居民点的编制验收。2007年全县10个乡镇、20个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特别是红星、夏桥等乡镇的示范工作,行动早、规划早、起点高。但是,我们调查中发现有的乡镇,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还存在着“占而不补,多占少补”“占补极不平衡”,旧村庄改造步伐缓慢,大面积的耕地、基本农田被占用的怪现象;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三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现象依然存在;2008年,我们在实行动态考评的基础上,要严格把好土地关,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用足用活中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政策。

三、解放思想,在加强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上抓落实。多方争取资金增加投入,以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服务公益设施为重点,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合作社,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走“支部加协会”、基地加协会、专家连协会的模式。减少小农户抵御大市场带来的风险,发展和带动广大农民朋友增收致富。

四、加快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建好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加快管仲农产品、南照粮食、杨湖蒜苔、三十铺“三粉”、六十铺牛羊肉、黄坝草编、八里河水产品等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和储运。巩固近两年来畜牧业小区建设,力争畜牧业有快速提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从农村

二、三产业中所获收入的比重,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

2、巩固和实施好“阳光工程”,把劳务经济作大、作强。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加强劳务信息等中介服务。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制定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和表彰有创业能力和创业资本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劳务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3、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大工程。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通过寄宿教育、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关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县督考办组织力量,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榆树林子镇、台头山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四)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

第三篇: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而加快我县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正是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目标实现。

一、当前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随着近几年我县大城关发展战略

的实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区、向

二、三产业转移。当前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学急剧增多,城区学校班生规模偏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离达标还有差距;而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出现大量的校舍闲置。目前全县有63%的小学生、48%的初中生、83.9%的高中生在城区就学,造成城区学校校舍、教学设施、仪器图书不足,而农村小学闲置校舍达6.5万m2,造成新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学生数减少,小学教师富余600多人,但又存在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配套、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学科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偏少,维持正常运转困难,难于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等诸多问题。

二是农村文体事业建设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县总体财力的增强,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多。但因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后,大量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区聚集,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还未能达到实际的需求,致使农村的文体事业滞后,主要体现在:各文体门类的设施简陋不完善,文体人才匮乏,文体网络不健全,各乡村的文体建设发展平衡。

三是农村的卫生保健事业落后。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加上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客观上形成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城关的大医院病人爆满,致使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运转困难。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添置,更新医疗设备,缺乏发展后劲,又造成医务人才留不住,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农村计生工作仍有死角。随着“大城关”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关两镇。加重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任务和难度,加上目前流动人口计生小区管理仍未全面推行,流入城区育龄群众的婚育管理仍存在较大漏洞和死角,政策外生育仍然存在。

五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区转移后,农村留守人口中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状况,即老人、女人、孩子多、青壮年少,并且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据最近对西半片9个村的调查,留守人员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只占32%。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的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六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至2005年底,全县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13220人、医疗保险19499人、失业保险10973人、工伤保险15770人、生育保险11872人、只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5%。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大部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失业有济的后顾之忧还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客观上又为农村的计划生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构建和谐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走前列”在十一五期间能实现。

1、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城乡办学条件。要继续采取措施,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出台教师优化组合,城乡学校结对子、城区教师支教等工作方案,缩小城乡差别,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大城关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关、兼顾农村。乡镇集中办好上涌、三班、水口三个中心幼儿园。城区扩建龙浔中心小学、丁溪小学,世科小学。农村建设重点是较大乡镇的盖德、三班、雷峰、赤水、上涌、葛坑中心小学,其他农村小学以添置设施为主。新建霞田中学,创办省级普通示范校,扩建二中(上涌)宿舍楼,大铭、国宝中学合并到赤水中学。在今年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添置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在年底前使全县中学、中心小学的教学设备都达省颁‖类标准以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扶持农村寄宿学校,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行农村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制度,对特教学校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2、创新发展机制,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保护文化古迹,建设文化载体,挖掘陶瓷、旅游、宗教文化内涵。完善县、乡、村三级文体网络,继续开展“百场万人文化活动和瓷都广场文化,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突出抓好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要充分利用农村宗教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开展”三堂“变学堂活动。改宗教祠堂为教育村民的道德堂,变民间祠堂为传播科技文化的书堂,让废旧礼堂成为健康向上的文明殿堂。采用县、镇(乡)、村三级联创共建的形式,把“一校(文技校)”、“两会(农民体育协会、老人体育协会)”、“三室(电教室、娱乐室、阅览室)”、“四榜(荣誉榜、成才榜 、好样榜、能人榜)”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载体引进“三堂”。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南音北管曲艺培训展演,科技知识讲座。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

3、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上涌、水口2所中心卫生院的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三有”目标:有一所符合标准的业务用房有新“五件”常规设备(X光机、心电图、B超、检验及呼吸抢救设备),有一支合格的卫技人才队伍;加强9所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和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投资150万元建设面积1000m2的雷峰镇卫生院综合楼,更好地解决农民就近就医和疾病预防接种问题。深入开展卫生支农活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组织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农村“初保”顺利开展。在去年三班镇、美湖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全县稳步推进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全县乡、镇、村,把实事办好办实,切实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健全以直接面向农村人群,开展农村初级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的县、乡、村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和满足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结核病控制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乡贫困家庭解决和缓解医疗困难问题。

4、培育新型农民,健全农村科技网络。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针对我县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依托产业发展和老人学校、农函大、文技校、职业中专,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技术的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又要结合在全县开展的 “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要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引进专家系统平台,开发推广面向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专项技术教材,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要结合农村产业调整,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农村应用示范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依托全县现有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和信息进村入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发布和咨询,更好地服务“三农”。

5、完善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五险合

一、地税代征”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社保经办机构要切实负起缴费申报和缴费基数核对的责任,定期对有关参保数据进行整合,及时与地税部门对比,确保基金收缴到位,巩固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继续深化养老制度改革。首先搞好企业养老保险的扩大面工作,至2010年企业职工的参保率要达到60%以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农村村民参保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机制。建议制定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并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安居、成才、致富、保障、亲情”五大工程;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制度;农村部分计生贡献家庭奖励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救助制度;倡导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二女户”,独生子女户优惠倾斜和实施节育奖励制度。

6、创新投入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坚持实行“财政投入启动,集体和社会投入联动,农民出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予建设。财政部门要按“农业法”的规定保证对“三农”的法定投入。要巩固农村税改成果,加大财政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兑现村级计生管理员、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国土和规划协管员的补贴。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建制村中,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村级供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对划拔土地使用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县财政免征契税。对实施造福工程的财政按要求给予配套,对地质灾害搬迁的群众继续实行每户补助5000元的政策。

金融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集体和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推动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思考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326国道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镜,全县国土面积2071.9km2。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农业大县。全县辖5镇15乡,128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12个社区,1145个村民组,2008年末人口501192人(其中农业人口446627人,占总人口的 90%)。国民生

产总值233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986万元,县财政支出78787万元,其中卫生事业支出157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 %,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2191元。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其中,县直医疗机构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7个,一般乡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287个,其他(含工矿企业、学校医务室,个体诊所、营利性一级综合医院等)34个;卫生工作人员1189人,县级547人,乡级256人,村级386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8人,其中,乡级166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实际开放床位561张,其中乡级201张,

二、乡村卫生现状

(一)人力资源与体制管理

1、人力资源。1992年撤区并乡后20个乡镇卫生院核编461人,截止 2008年12月31日 ,实际在岗256人,卫生院聘用人员74人。乡镇有卫生技术人员166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48人(临床39人,中医8人,口腔1人),助理医师资格47人(临床43人,公卫2人,中医2人),药剂人员21人,执业护士12人,检验15人,医学影像5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中级职称17人,初级(师)74人,初级(士)65人,无职称4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学历4人,大专63人,中专114人,高中以下6人;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79人,30—40岁81人,40—50岁33人,50岁以上12人。

全县应建村卫生室335个,实建(指已办证)287,能正常开展工作的村卫生室为265个,已建村卫生室中的90%由村医自筹自办,其余10%为原片区卫生所,沿用

六、七十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干打垒房屋办公(全部为危房)。共有村医386个,解决村医报酬320人(100元/月),尚有66人未解决报酬。持证(乡村医生证书)村医为386占100%。

2、管理体制

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卫生局管理工作。自1998年,县委、政府按上级指示精神,出台了《关于一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落实乡镇卫生院统一上划县卫生局管理后,县卫生局切实履行职能,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点、统管并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专业互补的原则合理调配卫生院人员。但到了2002年5月,乡镇卫生院人员调配工作由人事编制部门调配,人才合理流动体制不畅。 2003年10月1日 至今,卫生局根据各乡镇人力配置累计调整46人到相应单位上岗,其调动手续现仍在县人事局未行文,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卫生技术人员招录工作。近几年来,我县招录了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卫生单位,但招录工作主要由人事、编制、监察部门牵头,用人部门(卫生局)只是协作部门,对招录人数、专业基本起不到决定性性作用,导致按招考公务员的方案的考试模式所选的人员,不适应卫生工作岗位需要,不符合专业选人要求。

卫生系统工资统发工作。自2006年我县实行县财政工资统发后,所有卫生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按人头拨付到县工行职工的个人账户,卫生局财务股只履行手续,按月上账,对不到岗、不在岗人员工资无权管理。

(二)设备设施

1、房屋设施。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总面积为16026㎡,其中业务用房面积13139㎡,国债项目建设10406㎡,危房面积2284㎡;2008年实施村卫生室建设项目50个点,共3000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巩固了村卫生室的公建民办公助的管理体制。

2、基本设置。医疗设备96台(件),疾病预防设备50台(件),保健设备48台(件),健教设备19台(件),建有设备专帐的仅有9个卫生院(其中5个中心卫生院建有专帐)。

3、2008年收支与债务。2008年总收入773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572万元,医疗收入3107万元,药品收入 3325万元,其他收入369万元。总支出7602万元,其中在岗人员工资支出7112万元,聘用人员工资279万元,奖金42万元,防保工作支出76万元,药品支出3155万元,医疗 3155万元,债务5884万元。

(三)服务能力建设

1、医疗救治。能开展三大常规检查的只有6个卫生院,生化检查仅有1个卫生院,x光检查的只有6个卫生院,心电图检查2个卫生院,b超检查的6个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的仅有3个卫生院,无一个卫生院开展剖宫产

手术,不能开展中医药工作诊疗活动的有5个卫生院,无一个卫生院开展临床输血工作,有3个卫生院一台(件)急救设备都没有,无一个卫生院有急救车辆。

2008年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93665人次,急诊人次834,手术人次756,住院人次6517,门诊患者人均费用21.92元,住院患者人均费227.6元;2007年卫生院门诊人

次128854,急诊人次1425,手术人次217,住院人次12203,门诊患者人均费用26.79元,住院患者人均费用225.7元;2008年卫生院门诊人次426519,急诊人次302337,手术人次10819,住院人次63573,门诊患者人均费用25元,住院患者人均费用257元

2、公共卫生

疾病控制。工作人员41人,其中专职34人,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冷链运转明确专人管理,但冷链设备不能满足运转需要,煎茶、长堡、平原、桶井、泉口、长丰、合兴、共和、青龙等卫生院尤为明显,难以保证疫苗的规范储存;安全接种工作:20个卫生院均使用统一配备的一次注射器,但在消毒、毁形、记录上不够规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不足,只有高山、沙溪、桶井、荆角、泉口、长丰、枫香溪储备有少量物资。勉强保证了工作的的正常运转:2008年完成了6次常规冷链运转,接种人次为25872次,其中麻苗99.13%,卡介苗99.49%,百白破99.48%,脊灰99.63%,乙肝99.24%,乙肝苗首针及时接种率52.19%。2008年报告传染病中居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肺结核(987例)、乙肝(250例)、菌痢(164例)、流行性腮腺炎(70例)、甲肝(92例)、麻疹(17例)、伤寒或副伤寒(11例)、感染性腹泻(14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6例)、乙脑(6例);开展疫情直报工作。

3、卫生监督工作

因体制原因,各乡镇均无卫生监督员,只能协助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4、妇幼卫生

人员与技术:妇幼专干有21人(其中4人兼职),享受全额工资。从事本职工作年限1—14年不等,钱家、潮砥、平原、稳坪、煎茶、复兴、长堡卫生院妇幼专干不能掌握高危指针,尤其是潮砥镇卫生院的妇幼专干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尚未初中毕业)。母婴保健执业资格许可:20个乡镇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有37人,其中取得上岗证36人,只有8个卫生院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产科工作:20个卫生院均未设产前检查及儿童保健室,荆角、枫香溪、堰塘、楠杆、共和等卫生院没有产房,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只有7个卫生院产房有保暖设施,无产科病床的有潮砥、钱家、荆角、泉口、长丰、枫香溪、堰塘、共和8卫生院,20个乡镇共设产科病床25张。妇产科设备配备:20个乡镇卫生院只配备最简单的产科设备,大部分乡镇无骨盆测量器、低压吸引器、综合产床、妇产科检查床、新生儿蓝光箱等。部分乡镇连产包都无力配置,如稳坪、潮砥、钱家、泉口、堰塘、楠杆、青龙等卫生院,配置有部分产科设备的卫生院医务人员又不能正常操作。住院分娩:全年20个乡卫生院平产接生717例,无一例剖宫产。孕产妇系统管理:2008年,20个乡镇均开展孕产妇检查工作,全年孕产妇4893人,活产数5094,住院分娩3080,孕产妇系统管理4224。儿童保健:2008年7岁以下儿童数49516人,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数23705人,未开展儿童健康体检工作的有复兴、高山、桶井、荆角、泉口、长丰等卫生院,未建儿童疾病档案的有高山、沙溪、桶井、荆角、泉口、长丰、龙泉、枫香溪、楠杆、共和、青龙等卫生院。

5、医疗保障

(1)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上级要求,新农合参合率要达94%以上,当年资金沉淀率小于15%,累计资金沉淀率不超过25%(含风险金),要千方百计通过规范治疗,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减轻患者负担,使群众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质的服务,2008年我县群众的参合率仅86.9%,意味着尚有13.04%的农民未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待遇,资金使用率仅73.01%,离上级85%的要求尚差11.99%。

(2)社区卫生服务。就医疗保障而言,我国的实情是:干部有社保、农民有新农合,而城市非农业“干居民”的医疗保障从何而来,就是靠社区卫生服务,然而卫生部、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从2003年就要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地区卫生局要求从2007年开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2009年地区卫生目标责任书要求我县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但时到今日,我县仍未启动,约8万干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三、存在的在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体制不畅,机制不活

1、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体制不健全。自1998年,实行上划管理后,卫生局曾一度真正履行了统一管理职能,人、财、物统管,但2002年5月后,这一上划体制就名不副实了,卫生局履行的职责仅仅是代发工资,安排督促检查和对乡卫生院的工作指导,乡与乡之间的人员调动须经人事、编制部门。尤其是在2005年—2007年,潮砥镇卫生院无一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师,卫生局拟从其他乡镇调具有资格医师充实到该院均因无力调整未能解决。

2、乡镇卫生院人力补偿机制不健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人力资源是关键。2003年分配一批医药人员后,仅2006年又招录30人,几年间因退休、调动、死亡等自然减员46人,严重的负增长,已导致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一人多岗、一日多班、一班多岗”现象严重,与新形势下群众对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严重脱节,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编制256人,在编不在岗的38人,招聘人员总数达74人,占在职工的34%,部分乡镇卫生院招聘人员比在职职工还多。

3、人员调配

人员调配由人事编制部门审核研究后行文,卫生局不能根据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另外,部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因业务发展需要,大量从乡卫生院抽人。招录工作主要由人事编制和监察部门负责,作为用人单位(卫生局)只是协作部门,仅有招考专业由卫生局提供,但招考考试知识又和专业不能对接,造成考试成绩好的工作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现象,最后实际招考专业与卫生提供的已面目全非。招考卫生人员聘用后尚须待岗两年后方能上岗(待岗期自谋职业,财政不发工资),在上岗两年期间内只发基本生活费,期满后才按正式人员套改工资,打击其积极性、荒废其专业知识。

(二)卫生投入保障不力,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各级财政投入不足。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233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986万元,县财政支出78787万元,其中卫生事业支出1572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 %,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2191元。按地区《决定》和县里《意见》要求,卫生事业发展基金30—50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乡镇财政对卫生事业几乎无投入,更有甚者,有的乡镇领导还要求卫生院对乡镇其它工作进行投入,如解决合医站工作人员的办公、差旅等费用,认为合医站是在为卫生院服务。

2、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匹配经费落实不力。

1995年以来,通过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卫iv项目、卫vii项目、国债项目等对卫生院建行了部分改造,卫生院建设初具成效,上述建设项目需要县财政配套经费,但配套基金因财力薄弱不能到位(包括现在有实施的“降消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等)。

(三)卫生人力资源匮乏,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低下。

从调查显示:在乡村两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乡级257人,村级368人。而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仅占服务人数的67%(含村医),尚有33%的人不具备执业资格,在乡镇工作的本科生仅有4人,大部分卫生人员为中专及以下学历。

根据92年核编,20个乡镇应为461人,现在乡镇上岗人员为208人,尚差253人,但92年全县总人口才37万左右,而2007年末总人口接近50万,92年核编数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而现形结果是,连92年的核算基数都未达到要求。卫生人员总量不足,更缺乏具有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

从专业技术资格和学历看,20个乡镇仅有17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个,具有本科学历4人,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个,并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全部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的同志有5人。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人员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其工资实行差额管理,按照国家工改政策他们应当享受的工资标准,我县是按30%(县里执行标准)和55%(乡镇标准)发放,村级卫生人员由于标准报酬“落实差”,因而逐步“转产”,流失严重。我县的村医总数从第一轮初保验收时的700多人锐减到现在的368人,卫生人员在乡村两级留不住,卫生人力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县卫生工作的发展。

(四)卫生院院长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卫生院发展成效不明显

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了对卫生院的管理力度,强化了对院长能力的提高。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县由于受人力补偿机制、调动调配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卫生院院长均属差中选优,勉强凑合着用。

大部分卫生院院长满足于现状,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只求任职期间能稳住阵脚不出问题就行,缺乏卫生院长远发展战略,不能从大局高度去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去拓展服务内容,不去更新添置必须设备,不安排卫生人员外出学习提高服务技术和水平,有分光吃光的嫌疑,无举债兴业的开拓精神,“等、靠、要”现象严重,与周边县(市)横向相比,我县卫生院发展明显滞后,纵向相比,有停滞不前趋势。

(五)卫生院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尤其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

从能力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连起码的三大常规、b超、x光等业务均不能开展,诊疗手段单

一、陈旧、落后。

从2006年与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看,门诊人次、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有所提高,但手术人次有所下降,并且无一个卫生院能开展临床输血治疗技术工作,在2007年住院分娩的717例中无一例剖宫产。20个乡卫生院仅有8个卫生院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绝大部分卫生院无妇产科专业技术人员,关爱儿童、关心妇女也就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在我县加强卫生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卫生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越显得紧迫和重要。

四、建议与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全面落实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制度,使乡镇卫生院人、财、物的调剂调配全部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

(二)按照地委、行署《决定》要求,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问题。保障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把乡镇卫生院人员列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并实行财政分级负责,以保障公共卫生所需经费的投入。

(三)充分招录利用社会卫生人力资源。采取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奖励制度等办法,将社会闲散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聘用到乡镇卫生院执业,达到规范乡镇卫生院执业和整顿医疗市场的双重功效。

(四)加大县对乡,乡对村的分级培训力度。采取县级财政项目支撑,加大县直医疗机构对乡镇卫生院的培训力度,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规范执法,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对医疗救治的延伸,必要时将村卫生室设为乡卫生院分院,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乡卫生院医务人员蹲点指导村卫生室开展医疗服务。

第五篇: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来的、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战略性重大任务。它涉及农村落后面貌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的彻底改观,崭新的城乡关系的形成,必须切实认真对待。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基层工作者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基层工作者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国。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

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曾经有一些响亮的声音,反复倡导只有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彻底地转移出去了,三农矛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难题才迎刃而解;曾经有一种更极端的理论,“要想富裕农民,必先消灭农民”。作为与农民血肉相联、与三农息息相关,长年累月奋斗在农村一线的基层干部,我们对这些理论和观点曾深深地困惑、忧虑和不敢苟同。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们眼里是过于理想化的论断,相对于身处的环境和现实是过于高远和虚幻。对于农民来说,脱离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怎样生存?

(一) 农村,有农民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

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农村。那里有他们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曾经把这些要素归纳为维持农民生存的六大基地:粮食基地即土地,虽然少,却能维持温饱;房屋基地即农舍,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面积却绝对宽敞够用,这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园田基地即菜园,每日必须的蔬菜供应所在,在那些偏僻不发达的山区农村,没有市场的蔬菜交易,农民不出钱就能吃上各类时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这是农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地和少量的经济收入补充基地,很多山地农民靠山林树木创收,种植核桃、花椒等也能维持全年的现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庄,当国家和社会机制没有给农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村庄里那种普通而又独特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将解决农民一切急难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问题。正是这六大基地保障了农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无论是国家兴,农民安居乐业,还是国家衰,农民穷困潦倒,总之,都是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供养和庇护着成千上万的农民,也正是这些基本要素满足了农民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比较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二) 农村,是城市和工业发展及农村劳力转移的坚强后盾。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工业吸纳了外出务工人员坚壮劳力,留在农村的是老弱病残,这部分人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托在离开土地和农村,让他们走向城镇和工业,并依靠城镇、工业来完全彻底地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教育和医疗等等,这在目前的处境,几乎是天方夜谭。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中和劳动力里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可以说农村和农民家庭将最有体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贡献给了城镇和工业,并且在这个贡献过程中农村和农家是不计任何成本和完全处于劣势的,连农民外出务工的往返费这种成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了,工资也是雇佣方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谈判的能力。农村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称老弱病残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打工而去的农民还把所有的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等,留给了农村留守人员。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的人力数量会越来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被淘汰出局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村无疑是农民永远的家园!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三农的人们只看到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轻松、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农民转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没有看到转移农民的代价和成本,以及进城农民背后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艰难困境。

曾经有很多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了,仍然坚决不丢弃农村的土地;也曾经有农民已经举家迁往

集镇了,还要到城镇外租种土地,甚至开荒种地;也曾经有多年从商步入富裕行列的农民依然依恋着那偏远脊薄的土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的生存危机意识难消,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后生存的安全感缺乏。

(三)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好新农村的必须选择。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议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因此,要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自身谈发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他们是城市或农村,而是怎样发展农村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要用很多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把农民活生生地从土地上剥离出去呢!要知道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农民就有土地,有土寺就有农村,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改变他们的性质?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脱离土地和农村,或者农家里的一个、几个人离开,或者土地不需要时短期离开;其他的不能脱离农村的老人、儿童等不离开,不变其身份,就让农村还是农村、农民还是农民,让他们在一个建设的很好的新农村完满地完成其生命的过程,于国家于农民未尝不是件双赢的大好事。

农民不脱离土地,温饱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发展主要由国家帮助解决,国家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帮助贫困落后的农村、农民解决发展问题比解决农民城镇化生活所需的代价不知要少多少!所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新农村,用行动实现梦想

曾经有农民戏谑地描绘过他们的如意生活:“锅里有煮的、兜里有抖的、怀里有搂的”,我们引申一下他们纯朴渴望就是:农业发展、粮食丰收;现金充足,生活富裕;妻儿双全,家庭美满。但是农村的未来,我们的美好家园的理想前景,仅仅局限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当前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农民们迫切地渴望着国家能把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来衡决策,能在城市与工业已经腾飞的前提下,拿出较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与城里人平等的公共物品,让农民们在广阔遥远的农村也享受到这个国家平等的国民待遇。当前农村发展应在文化、教育、卫生三大方面和水、电、路、讯、房五大重点上做文章。

文化、教育和卫生是农民作为社会人必须享受的社会待遇和保障,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对此,农民们充满了期待。而水、电、路、讯、房的建设,则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十分迫切!围绕八个“一”,建设新农村。

(一) 一份土地。在广大农民尚无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的时候,土地是农民的裹腹生存之依赖。特别是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尤其重要,在土地急速地、无可遏制地减少的情况下,对耕地的保护不仅纳入国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国策。当前,

因土地之争引发的农村矛盾已成为广大农村矛盾纠纷的首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对土地的不能割舍和生存依附。

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的变性和流失,给农民一份生存的保障,是所有问题的首要问题。再给农民一份使用土地的权利,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二轮延包将农村和农民进一步固定在了小农耕作的经模式上了,也引发了另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但总的来说能给更多的农民一种比较可靠的安全感,让农民们有一种“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气,是农村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明智决策。把现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创造效益,让农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是摆在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及农民面前的艰难课题。将失地的农民安顿好,让他们有生存的保障,结束他们“种粮无地、上岗无门、经商无道”的惨淡生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

(二) 一栋房屋。农民的房屋是农民三五口之家安身之所,立命之处。农村的房屋应该是

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惜现在的农舍虽然比较宽敞,但是质量不高,样式单调,环境不美,内设不齐,人畜混居,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土坏房、茅草房、石片房、窑洞房以及危房还大量存在。就象古人吟唱的一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房屋建筑,差距极大,向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实行农房改造政策性倾斜,是极有必要的。

(三) 一条好路。农村的路是农民通往外面世界的必由之径。农村的路况十分恶劣,农民

的要求极其迫切。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实施进程,并且此政策应该相对稳定,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令夕改。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究实用。③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改善交通条件,引导农民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公益事业建设上来。④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钱修更多的路,转换资金转移机制,杜绝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减少国家投入成本。

(四) 一口净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多年了,农民吃水难,吃脏水的事实仍然很严重。

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的农民。怎么让农民吃上一口净水?①因地制宜,设计方案,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实际解决问题。②重点扶持,帮助建设。农民科学引水、蓄水、用水意识差,许多山区农民苦干、蛮干、盲干,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洁净充足的水,在用资金分类重点扶持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建造好能提供满足生活之需的各种饮水设施。③人畜引水要同时规划。④对有条件的群居的农村,饮水工程应和环境保护同时并举,既要有引水网络,还要有排污渠道。⑤对特异地区的水质水况进行跟踪监测,杜绝因水源水质引发的地方性群发性疾病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