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陪做ct检查辐射危害(全文)

陪做ct检查辐射危害(全文)

陪做ct检查辐射危害第一篇:陪做ct检查辐射危害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2014-06-10 19:38:43)最简单的比喻: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 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

陪做ct检查辐射危害

第一篇:陪做ct检查辐射危害

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

(2014-06-10 19:38:43)

最简单的比喻: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 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

作者:浙江大学 孔德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博士,浙江省博士后健康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杭州高级干部保健疗养院特聘专家。)

2011年底,卫生部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保护患者合法权益,要求其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这一表态意味着PET-CT今后必须对症使用。实际操作中,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体检查出癌症的比例均不超过2%。究竟是什么推动了98%的健康人花费近万元,去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PET---CT 用于做暴利的体检生意、PET-CT用于健康人体检历来褒贬不一,真正的专家从不支持健康人去做,从事PET-CT的医生也不会自己或者让家人去做。

“主要是由于肿瘤检出率较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301医院核医学科教授田嘉禾说,此前国内外的相关统计都在1%-2%,近年来在301医院做PET-CT的人当中两成是为了体检,其中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为1.3%,此外还有20%的人检查出冠心病等其他潜在疾病。

对于健康人使用PET- CT体检,田嘉禾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但田嘉禾发现,一些同行更喜欢做最直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用PET-CT挣钱。

国内PET-CT检查费用不一,以全身检查为例,上海统一价格为7500元,广州则是8000——10000元不等,而“北京最贵”,为10000-15000元。中介网站表示“5人以上团购可以帮助申请到九折优惠”。

北京一家知名医院的核医学科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PET-CT运营成本相当高,进口价格两千多万人民币,再加上人员、维护费等费用,成本在3000万元左右。但该院由于病源充足,仅2011年一台PET-CT收入即达到4500万元,一年即收回成本。

解放军306医院肿瘤外科医生蔺宏伟率先在微博上公开批评PET-CT被“滥用”,他呼吁:“PET-CT不是用来做健康体检的!”

他曾经问过许多大夫,“你会让自己健康的家人去做PET-CT体检吗?”对方的回答通常都是“才不会”。 你可以问一下身边的医生,他会去检查吗?会让他的家里人去检查吗?

被隐瞒和被忽略的风险

事实上,PET-CT异常火爆之下,从业者隐瞒了PET-CT的风险。PET-CT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2009年4月《放射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香港和美国进行的放射剂量研究表明,目前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致癌风险。

2009年4月,北美放射学会《放射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称,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癌症的风险。

香港大学放射诊断学系系主任Pek-LanKhong教授等研究者采用了三种目前主流的PET-CT仪器,结果显示其辐射剂量在13-32毫西弗之间;“与PET-CT有相关性的癌症发病率”则为0.2%-0.8%,且年龄越低,风险越大。

因此,研究者建议,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后再做PET-CT检查,并应采取措施,以减少剂量。

英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辐射安全部的Robert E. Reiman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界公认,辐射对身体的损害,会随着其暴露在辐射下的次数增加而积累。因此,每一次PET-CT检查都会增加风险,这将在一段时间后最终带来显著的辐射剂量”。Robert E. Reiman强调,儿童所遭受的风险将更大。

然而,几乎没有预约网站主动提示,刚做完PET-CT检查的人,作为潜在的放射源,在短时间内应避免与孕妇和儿童有过多接触。

日本是最早和最广泛使用PET-CT进行体检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国际“体检旅游”服务。该项服务目前也吸引了大量中国人。但是即使在日本国内,对PET-CT体检的争议也未能避免。

“用PET-CT进行体检的成本收益如何,这方面的证据还不足。”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科主任片野田耕太表示,“目前PET-CT体检主要是由一些医疗机构的利益驱使,我们还在等待更多的证据,不会将它作为指南来推动。”

一篇发表在2007年《亚太肿瘤预防杂志》的论文表达了更加负面的观点。该研究发现,在用PET-CT对50岁-59岁的健康日本人进行体检时,其阳性预测值仅有3.3%。

在2012年欧洲放射学年会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PET-CT在这两方面并不比CT或核磁共振更有优势。

加拿大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组织“加拿大医疗服务研究基金会”也指出,PET-CT扫描不仅不能预防癌症相关的死亡,还会给患者带来风险。该基金会的报告指出,一个好的检查应该具有易感性和特异性,错误率较低。它应该能够降低某种疾病的死亡率,而且不应使人们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没有证据表明,PET-CT扫描能预防癌症相关的死亡。”在梳理了近年来对PET-CT体检效果评估的多篇论文后,这篇报告称,“PET-CT扫描既不具有易感性也不具有特异性,它还给患者带来大量的风险,包括不必要的检查、过多的放射暴露以及很高的错误率。此外,它还增加了过度医疗的几率。”

具有科学道德的医生看法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一位主任医师指出,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因此并不能取代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对表示:“一般不给健康人作为体检推荐。因为这项检查花费大,辐射较大,在发现空腔脏器(如食管、胃、肠等)病变方面还有盲区,不能代替胃镜与肠镜检查。”

前述三甲肿瘤医院医生指出,PET-CT检查并不能取代CT和MRI检查。“每项检查都有其优势。有时候在做PET-CT检查时,我们还会要求病人进一步进行CT、MRI甚至B超检查。”

事实上,PET-CT检查并不能检查出所有肿瘤。在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上,PET-CT就效果不佳。

有的观点甚至挑战了整个健康体检的必要性。“对健康人进行经常性体检本身就需要质疑。”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放射科医生对财新《新世纪》表示,“PET-CT能够发现一些很小的肿物,但有时即使发现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太小没有办法进行检测,这样的检查只能造成患者的焦虑,引发一轮又一轮不必要的检查。”

实际上,尽管影像学检查进步飞速,但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仍然只遵循一个“金标准”,即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新的检查手段层出不穷,影像越来越清楚,但一定是好事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流行病学家乔友林教授,也对PET-CT用于普通人群体检持否定态度。他指出,目前许多癌症都有成熟简便廉价的检测方法,而PET-CT检查过于昂贵,且存在风险,“不具备向全体人群推广的价值。”

“让每个健康人体接受PET-CT扫描绝对不是好的医疗实践。”全球最早参与PET-CT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David W.Townsend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我在芬兰的癌症检测中心参观时,特意咨询PET-CT的使用范围,院长Markku Mattila教授告知,不会随便使用PET-CT进行体检。“再有钱也没有用,必须得其他仪器检查之后,医生认为有必要才能做。”

“这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风险。”荷兰癌症研究所核医学部专家柯尼里斯·霍夫纳格尔(Cornelis A. Hoefnagel)表示,“像日本那样的PET-CT体检,可能100个人里才检查出3个人。为了3个人而让其它97个人承担辐射风险,不值得。”

PET-CT的辐射量

PET-CT检查使用的显影剂一般为放射性同位素的氟-18(18F-FDG),按0.1 mCi/公斤体重的注射计量来算,一般情况下受检者所注射的放射性显影剂的计量不会超过10mCi。也就是说,做1次全身PET-CT检查辐射量约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注:1000微西弗=1毫西弗,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事故等级为5级,第二天核电站附近1.1公里,辐射量每小时351.4微西弗)

最简单的比喻: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 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第二篇:辐射危害防护

1、放射源是什么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的物质或实体。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2、放射源的危害

人体若只接受微量射线照射,一般不会损害健康。但当人体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会产生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死亡。

3、生活中的放射性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微量的放射性对人体无害。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82%来自于自然环境,大约17%来自于医疗诊断,来自其他活动的约占1%。

4、八种人不宜使用手机

八种不宜使用手机的人:癫痫病患者、严重神经衰弱者、白内障患者、心脏病患者、甲亢和糖尿病患者、孕妇及乳母、60岁以上老人、未成年的儿童。

5、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范

电磁波的形成:当交流电通过电路时,周围产生频率相同的电磁场,这种变化场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防护措施:采用屏蔽、隔离、吸收等方法,可以起到防护电磁辐射的作用。

第三篇: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辐射的世界里——大气热辐射、

太阳光辐射、放射性元素辐射、电磁辐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它星球也在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科学研究表明,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很小,是基本没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手机、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然而,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释放电磁波,即使是电线,也会释放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理论,任何加速的电荷都能发射电磁辐射,在有电流通过的地方,均会产生电磁波。

手机、微波炉等会产生较高频的突波(脉动波)及不均匀的电磁辐射波,如防护不当,会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但大部分电器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为均匀稳定的交流电磁辐射波,对人体尚无明显伤害。长时间的低频脉动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尚无定论,但发达国家已对此开始采取防范措施。瑞典、美国的学者、专家的有关专题报告中曾指出:低频脉动电磁场所发出的辐射,同样能引起人体某些病变。因此,目前关于辐射方面的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在您看电视的时候,您也许不会料到比高压电缆所产生的电磁波还要强的电磁辐射正笼罩着您;在您用移动电话谈妥一宗生意的时候,您不会想到手机天线集中释放的电磁波已经进入了您的体内。

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种类十分众多,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与它们接触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四篇:核泄漏与核辐射危害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强震,随后,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因爆炸起火泄漏放射性物质。这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使人们在1986 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爆炸之后,将目光又一次投向核辐射这个敏感的话题。

什么是核辐射呢?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除此以外,电磁波也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而人工辐射源则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如x光,核磁共振等、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

核辐射的危害又有哪些呢?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

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爆炸释放出的辐射量约为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200多倍。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在核发电站附近,一个受到核辐射的池塘里,超过两米长的鲇鱼正在黄色的池水中游动,巨大的身躯看上去就像是一架潜水艇。在距离切尔诺贝利80公里的莱司特维宁,有许多身患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心脏病以及先天残疾的孩子,当地三分之二的男子因为身体虚弱而被军队拒之门外。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

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今日在切尔诺贝利的河里仍有鱼儿漫游,但它们体内积满铯、钚等核子物质。松树则长出褐色的怪枝,显示树木生态因核辐射而出现巨变。到现在,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在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有700万人仍然接受某种形式的补偿。这些补偿可能是每月发放的生活津贴、大学优先录取、或者休假。在乌克兰,被认定为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而导致的永久性残疾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孩子)从1991年的200人增加到1997年的64500人和2001年的91219人,而辐射的影响是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仍然将预算的5%用于补偿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受害者。

据新近公布的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86年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造成的后果远远低于之前的估计。尽管如此,很多专家仍指出,对于幸存者的救助要做的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核辐射的危害有多恐怖。随着工业的发展,经常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氡及其子体产物放射出能量较高的α射线(粒子),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如果长期受到照射,便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另据国外报道,大多数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现的放射性气体氡,如果与烟气混合,将会有致命的影响。氡是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另外,装修居室用的花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氡,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经监测表明,室内氡气多在通风不良的地方积累,所以经常打开居室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使氡稀释,这是减少室内氡浓度的良好措施。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随矿床、所在地等天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必须对其进行监测。

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

中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据报道,通过有关部门监测,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氡的浓度过高,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要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U、Th、Ra、210Po和210Pb。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

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佩戴金银首饰是人们,尤其是女士们美容化妆的重要生活内容。殊不知经常佩戴首饰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那就是容易患"首饰病",即皮肤病。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地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第五篇:256层螺旋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于减少辐射剂

量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利用256层螺旋CT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探讨减少冠状动脉CTA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 将1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50例纳入研究,比较两组获取有效图像质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低69.7%。结论 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可以显著减少有效辐射剂量。

关键词: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回顾性心电门控

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工具。CT冠状动脉成像多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的方式获取冠状动脉图像,但这种成像技术产生的射线剂量较高。本研究利采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比较,以期寻找能降低辐射剂量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 随意抽取256层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各50例。纳入标准为:①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结果临床拟诊为冠心病;②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心率在45~80次/min,平均64次/min;③有明显的心律不齐、心功能2 级以上、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者和有冠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搭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不纳入本项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A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5~82岁,平均57.7岁,平均体重62.1kg。

B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82岁,平均60.4岁,平均体重63.7kg。

1.2扫描技术 所有检查均使用256层CT(Brilliance iCT,Phlipshealthcare,荷兰)。扫描前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并按标准连接心电门控,显示至少一个稳定的心动周期后定位扫描,根据心脏外形适时调整扫描范围。以右侧肘静脉入路,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 ml/s的流速注射碘对比剂(碘普罗胺370mgI/ml)45~60 ml,然后注射30ml生理盐水。扫描参数:球管旋转时间为0.27 s/w,矩阵512×512,扫描电压为120 kV。检查结束后留观患者15~30min,无过敏反应后告知患者离开。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数据采集时相设在心动周期的45%或78%期相,回顾性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时相设在心动周期的45%、75%期相。

1.3图像重组和分析 所有数据均传至EBW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在某支冠状动脉显示不佳时,采用心电编辑技术或以5%间隔重建其它期相数据,选择最佳重建期相后处理。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将冠状动脉分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4支血管进行分析,冠状动脉分析以原始图像为依据、三维后处理图像为参考,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按照5 分法评定图像质量:1 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管腔无法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管腔评价;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管腔评价;4 分,有轻度运动伪影和噪声;5 分,无明显伪影,无明显噪声。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CT图像质量评估,如果2名医师有争议和分歧时,同重新阅片达成一致。

1.4辐射剂量统计及计算 记录每例患者扫描所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ED= DLP?~k,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其中k为换算因子,采用欧洲质量标准的胸部平均值k =0.014 mSv/( mGy/cm)[1]。

2结果

2.1辐射剂量 前瞻性门控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76mSv,回顾性门控为 12.41mSv,前瞻性门控比回顾性门控的射线剂量低 69.7%,见表1。

2.2图像质量评分 本组100例患者共400支冠状动脉血管,其中图像质量优秀(5分)或良好者(4分)A组达到92.5%(185/200),B组为94.5%(189/200),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组不能满足诊断需要的冠脉血管(1分)分别为0.25%(1/200)、0,无明显差异,见图1,图2;

3讨论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回顾性门控的运用使CT扫描图像的分辨率得到了改善,其主要优点在于可获取全心动周期的图像,且可以在任意平面进行多平面重组,保证图像质量。其缺点是大剂量的射线对患者影响较大。当前降低冠状动脉检查辐射剂量的主要检查技术手段有自动毫安调制、自动毫安设置、可变速扫描、期相选择性曝光技术、智能滤过技术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而以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效果最为满意[3,4]。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由Hsieh等[5]研发的一种心脏扫描模式,采用轴扫的模式,即扫描和进床分离,避免螺旋扫描中因重叠扫描而产生过多的辐射剂量,结合进一步扫描轴面数据采集技术和适应性心电图(ECG)触发移床技术,通过心电图信号触发只在所选择的心脏时相点曝光扫描,前门控采集在一次屏气下数个心动周期内进行1~2次曝光即可完成。本研究A组对于心率在70次/min以下者前瞻性门控技术采用重建时相78%,对于>70次/min心率者采用重建时相45%[6],获得满意图像质量。

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是采用螺旋全心动周期连续扫描同步记录心电信号,患者一次屏气完成心脏全期相容积数据采集,然后可根据心电信号选择R-R间期任意时相重组图像,其优点为可行心电编辑并可任意重组不同时相保证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最佳显示;缺点为选择期相外的数据并未利用,但已接受了多余的X射线辐射。因而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显著降低了X射线辐射剂量。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前瞻性技术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平均69.7%,与王继芳等[4]报到的73%相近,同时获得与回顾性技相似的图像质量。

然而,前瞻性门控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成像时需选择心率慢而稳定的患者。如果在获取图像期间,患者心率发生变化,采集的图像质量就可能受到影响[7]。因此,稳定的心率是前瞻性门控成功获取冠状动脉图像的关键。本研究在排除了明显的心律不齐的基础上挑选心率控制在≤80次/mi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取得了射线剂量低于回顾性门控的69.7%,而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满意结果。对怀疑为冠心病、心率能控制在≤65 次/min、律齐的患者,本着低剂量的原则,在100 kV 管电压下,行前瞻性门控采集技术检查,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范依莎,侯阳,赵鹏飞.低剂量前置门控冠脉CTA 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不典型胸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3):169-173.

[2]殷焱,陈洁,柴伟明,等.心电图调制电流对有波动心率的心脏CT 扫描曝光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6):946-949.

[3]姚金龙,姚慧,刘斌,等.64排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比较[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5):417-420.

[4]王继芳,姚以刚,徐学权,等.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2,10(2):74-76.

[5]Hsieh J,Londt J,Vass M,et al.Step-and-shoot data acqui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cardiac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J].Med phys,2006,33(11):4236-4248.

[6]张晓东,唐秉航,李芳云,等.256层螺旋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9):835-840.

[7]赵红,刘斌,吴兴旺,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45.

编辑/申磊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