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大全)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大全)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第一篇: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汇编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目录1. 2. 3. 4. 5. 6. 物理实验课程管理规定 物理实验课教师行课工作规程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环节。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第一篇: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1. 2. 3. 4. 5. 6. 物理实验课程管理规定 物理实验课教师行课工作规程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教师二十八条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考勤制度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预习实验室管理制度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安全防火责任分工

7.

物理实验学生选课管理办法

物理实验课程规定

为了更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保证物理实验教学秩序,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对本课程作如下规定:

一、 学生应该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选课工作。选课结束后,应该及时查清自己的课程表,并且按照自己的课程表上课。

二、 如因特殊原因而未选够实验题目者,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登记并预约补选。

三、 在上课前,学生必须按照所要进行的实验任务,预先完成自己的实验预习工作,未完成相应实验任务的预习报告者,将不允许作此项试验。

四、 学生应该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上课,迟到10分钟及以上者,将不允许作此实验。

五、 上课期间,未经任课教师允许而外出者,其本次实验报告成绩将被降档处理,情节严重者,将取消本次实验的操作成绩。

六、 实验结束后,学生的测量数据必须经任课教师检查并签字,否则,将被视为本次实验缺课。

七、 学生不得互相抄袭实验报告,否则其实验报告成绩视为不及格。

八、 因为各种原因而缺课者,可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说明缺课原因,按照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规定的时间进行登记并预约补做实验。如果是无正当理由而缺课,则在申请补做的同时,提交书面检讨书,其补做的成绩最高为及格。

九、 学生之间不得互相代做实验,否则,将同时被取消本课程的成绩。

十、 学生缺少一个题目以上的成绩时,将被评定为本课程成绩不及格。 十

一、 十

二、 本课程成绩不及格者,将重修本学期的实验课程。

其他年级需要重修的学生,应该按照学校教务处规定,先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办理重修手续,经教务处批准后,由所在学院统一提出重修名单,交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不接待学生个人办理重修事宜。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7年8月28日 物理实验课实验教师行课工作规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管理,切实落实和执行学校的行课制度,特制定物理实验课实验教师行课工作规程。

一、实验课程前的准备工作

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着工作装,携带教案,在上课前10分钟到达实验课所在房间,打开房门,并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执行学校有关行课制度

任课教师在讲课前,应该按照学生名单进行点名,认真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迟到10分钟及以上者,取消该学生本次实验的资格。

三、检查学生预习报告并对学生进行有关本实验内容的提问

点名后,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出学生的预习成绩,对于未做预习者,取消该学生的本次实验资格。任课教师在讲课前,对学生进行有关本实验内容的提问。

四、做好课堂学生表现记录

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工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

五、检查测量数据并签字

学生测量结束后,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对合格的数据进行签字,对于数据不合格者,应该指出测量错误及原因,并指导学生重新测量。

六、仪器设备完好情况记录

实验教师在任课期间,应该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认真填写实验仪器使用纪录。发现仪器故障后,要及时进行维修、维护,如果教师自己不能维修仪器,应该及时向有关负责人通报并认真做好实验仪器的维修纪录。

七、组织学生打扫室内卫生

任课教师在本次实验课程结束前,要组织学生对实验所在房间的环境卫生进行必要的清理。

八、工作纪律

任课教师在上课期间,应该认真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作息时间,不可擅自离开教学岗位,也不可以在上课期间从事与本次实验课程无关的其它事宜。

九、学生的实验报告及实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执行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及时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公平、公正地给出学生的成绩,及时登录学生的实验成绩,妥善保管学生的实验报告。

十、本工作规程执行情况将于教学质量考核及年末考核挂钩。本工作规程如与学校有关文件相抵触时,以学校有关文件为准。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7年8月28日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教师二十八条

1. 熟悉物理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讲授。 2. 熟悉实验教材、熟悉仪器、熟悉各实验题目内容和要求。 3. 认真备好课,写好实验报告、教案,思考题做好答案。 4. 实验准备充分,每个题目都试做,亲自做出数据。 5. 板书要突出重点,规范化,字迹工整。

6. 上课前10分钟到实验室,为准时上课做好一切准备。

7. 每次上课对学生点名,做好记录,了解缺席学生情况,做好课堂记录。 8. 正常按授课计划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9. 上课前认真检查学生预习报告,做好记录。 10. 上课要仪表端正,朴素自然。 11. 讲课要声音洪亮,清晰。 12. 讲课要语言准确、生动、流畅。 13. 讲课要注意节奏,速度适中。

14. 讲课注意学生反映,适当提问,启发引导,控制好时间。 15. 实验课注意学生纪律情况,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16. 实验课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验态度,适当提醒和批评。 17.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按操作规程进行。

18. 实验进行过程中加强巡视,不得随便离开教学岗位。 19.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采用启发式答疑或质疑。

20. 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注意节约,仪器轻拿轻放,执行损坏赔偿制度。 21. 认真做好课堂纪录,注意考核学生的操作表现。

22. 实验结束后认真检查数据,清点仪器无误后,教师签字,方可让学生离开。 23. 每次实验结束后,安排学生轮流值日,保持实验室整洁。 24. 离开实验室之前,检查水、电、灯等开关是否关好。 25. 按时收取实验报告。

26. 报告要认真详批,写好评语,做好记录。 27. 注意抄报告,抄数据现象。 28. 报告及时批改,成绩及时登录,问题及时反馈。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7年8月28日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考勤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此项制度。 1. 实验员每天实行签到制度,即上班时和下班时必须签到。

2. 除因为晚间和周六上课而调休外,其它时间如果有离岗情况,必须按理学院规定请假,返回时也要及时销假,否则,视为脱岗。

3. 教师、实验员在授课时如果离开所在实验室,而在办公室闲谈等与工作无关的情况,则视为脱岗。

4. 严禁工作时间在办公室从事打游戏、闲谈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5. 实验员外出购买实验材料时,需要事先说明,并做到保证联系,有事能够及时到位。 6. 认真执行坐班、值班等各种工作制度,不得擅自脱岗。

7. 实验员应该认真执行考勤制度,此项内容将作为对实验员考核、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8. 其他未尽事宜,按学校及理学院工作制度执行。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7年8月28日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预习实验室管理制度

1.为方便学生学习,理学院物理实验中心特别设置学生预习实验室,每周一至周五的全天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00。

2.在开放时间段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时间,在预习实验室内预习实验内容,熟悉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观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3.预习实验室内设有预习登记册,来预习实验室预习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项目等进行登记。

4.学生应该保持预习实验室内肃静及环境卫生。

5.学生在熟悉仪器时,应该按照仪器使用步骤调整,不得随意调整,如有损坏,可根据仪器损坏程度,按照学校有关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予以赔偿。

6.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留在上实验课时和任课教师探讨。

7.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开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可向预习实验室的值班教师反映,由值班教师进行登记,并及时向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反馈。

8.预习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由物理实验室值班教师负责管理和使用,用于给学生播放实验项目的课件内容。

9.值班教师应认真负责,做好值班记录和学生的预习记录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10.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定期检查预习实验室有关记录等工作。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7年8月28日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安全防火责任分工

安全防火责任落实到各室,各室的责任人要负责本室的安全、防火工作。

1. 做到经常检查室内的各种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或上报,找有关部门解决,不准“带病”作业。 2. 室内不准吸烟及使用明火。

3. 实验结束后和下班前必须检查水、电、门、窗等情况,确保无隐患。 4. 经常对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安全防火责任人落实情况 总责任人:孙维民

物理实验中心办公室(综合楼519)责任人:孙维民 大学物理实验室1(综合楼502)责任人:徐菁华 大学物理实验室2(综合楼503)责任人:李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3(综合楼504)责任人:李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4(综合楼505)责任人:徐菁华 大学物理实验室5(综合楼506)责任人:徐菁华 大学物理实验室6(综合楼507)责任人:李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7(综合楼508)责任人:廉舒 大学物理实验室8(综合楼509)责任人:国安邦 大学物理实验室9(综合楼510)责任人:赵丽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10(综合楼511)责任人:孙维民 大学物理实验室11(综合楼512)责任人:廉舒 大学物理实验室12(综合楼513)责任人:廉舒 大学物理实验室13(综合楼514)责任人:李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14(综合楼516)责任人:廉舒 大学物理实验室15(综合楼517)责任人:徐菁华 大学物理实验室16(综合楼518)责任人:赵骞 大学物理实验室17(综合楼520)责任人:国安邦 大学物理实验室18(综合楼602)责任人:田鸣 大学物理实验室19(综合楼603)责任人:田鸣 大学物理实验室20(综合楼604)责任人:王威 大学物理实验室21(综合楼605)责任人:王威 大学物理实验室22(综合楼606)责任人:王威 大学物理实验室23(综合楼607)责任人:赵骞 大学物理实验室24(综合楼608)责任人:赵丽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25(综合楼609)责任人:徐菁华 大学物理实验室26(综合楼610)责任人:国安邦 大学物理实验室27(综合楼611)责任人:廉舒 大学物理实验室28(综合楼616)责任人:李军 大学物理实验室29(综合楼617)责任人:孙维民 大学物理实验室30(综合楼618)责任人:赵骞 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3月26日

物理实验学生选课管理办法

一﹑目的及意义

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人获得最佳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 物理实验课程实行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选课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必须进行精心组织。在教务处﹑理学院的领导配合下,全体师生之间紧密结合﹑各司其职,坚持面向学生﹑面向教学,管理服从质量,共同落实好选课咨询﹑指导等各个环节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选课方法

1. 每学期按照课程要求和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一定量的实验项目。

2. 每个学生应该必须修满课程规定学时的实验项目,达到课程要求,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

3. 学生应该按照物理实验中心给出的实验项目情况,选择实验项目。除实验中心规定的必选实验项目为学生必须完成外,学生可在实验室给出的实验项目范围内选做实验项目,但必须选够课程规定的学时数。

4. 在课程计划学时外,实验中心开出一些开放式的研究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任选。同时也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题目﹑自定实验方案,自主实验。

5. 考虑到仪器设备和实验房间的具体实际情况,每个实验室应按实际仪器的台数确定人数,保证每人单独一套仪器,并且独立完成所选的实验项目。研究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学生组建小组,完成实验任务。

6. 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对某一实验项目,如每教学班人数低于规定人数,则停开此实验项目。

7. 学生按照本课程的要求,可以自己选择选做的实验项目和上课时间,确定选做顺序。 8. 为了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防止突击学习,每个学生在一周内最多只能选做2个实验项目,多选无效。

9. 学生如果因特殊情况缺席,须持所在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签发的假条,经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批准﹑备案后,方可按照实验室安排补做实验 。

10. 学生无正当理由缺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三﹑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选做实验项目的具体选择方法,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决定。 2. 学生选课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 没有选够实验项目的学生应及时与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联系。

4.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出现丢﹑漏课现象时,需向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写出书面申请,经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同意后,可补做所缺实验项目,但每人最多只能补做一个实验项目。

5. 开课后,对选课结果进行退选和改选,必须提前一周。如遇特殊情况,须经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同意,方可进行退选和改选。

6. 未办理手续而擅自改选者,不能取得本课程成绩和学分。

7. 未办理选课手续,不准参加实验课,同时也不能取得本课程成绩和学分。 8. 学生不得更改已作过的实验项目。如发现选做的实验项目与实际实验项目有出入,应及时与物理实验中心联系并且及时更正,以免影响期末录入成绩。 9. 由于学生不参加选课或未完成选课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学生本人自负。 10. 其他未尽事宜,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负责解释。 11. 本办法经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批准后实施。

理学院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2007年8月28日

第二篇: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文件

院发[2010]07号

关于印发《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司法考试培训中心”的决定》

的通知

学院各部门: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司法考试培训中心”的决定业经征求教授委员会及全院教职工意见和建议,学院领导班子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二0一0年九月十日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司法考试培训中心”的决定

一、成立培训中心的宗旨

有助于逐步形成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新一轮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开始启动。法学专业只有特色办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成立培训中心,对法科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职业能力培养前移,贴近国家司法考试,提高法科学生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再以通过率推动法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办学。

有助于培养实践性法律人才。法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成立培训中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务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务型法律人才。

经学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成立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司法考试培训中心”

二、培训中心的职能

“司法考试培训中心”的职能:收集、研究国家司法考试信息,分析、总结国家司法考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结合法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强化培训教育方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培训中心的机构设置

司法考试培训中心主任:包玉秋

司法考试培训中心副主任:陈凤贵

司法考试培训中心秘书:周海博

司法考试培训中心的主讲教师从法学院教师中聘用。按照授课方向,2010年授课教师安排如下:

民法学:杨彬、周海博

刑法学:单晓华、李凤梅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陈凤贵

刑事诉讼法学:董琳

法理学:王旭伟

法制史:武航宇

宪法学:夏婷婷

经济法学:宋智慧

商法学:周海博、李晓霖 国际法:黄卫东

国际私法:王彬

国际经济法:王彬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杨阳

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贾海洋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2010年4月28日

第三篇: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

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沈建大)新校区规划设计从2000年6月招标开始至2000年9月确定方案,始终吸引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仅是恰逢世纪之交的一场强者之争,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激起了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思辨。不能不承认,沈建大新校区的建设是对新世纪大学模式探索的一种回应。新世纪的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新型的办学模式会给我们的校园规划设计带来哪些影响?大学城之路是否可行?新型式大学建立起来运营情况究竟如何?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更?在这里,还是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来关注沈建大新校区建设。对“生成和使用”过程的客观记录,将逐一解开人们心中的疑问,同时引发我们关于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问题更深层次的思索。

一、背景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48年。历经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面临着与许多老校相似的问题,如学科设置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要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和校舍等。面对这些问题,是就地发展还是另辟蹊径?实践证明,有限的基地已经不能从实质上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学校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决定。

经反复论证,新校区所选用地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沈阳大学城规划用地的一部分。基地地势平坦,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660米;交通条件比较好:南临沈抚铁路,东临张官河,西为开发区的规划次干道(此路上空将设有向北跨浑河,通往市中心的高架轻轨线);可达老校区的公交线路224路直抵新校区门口。从新老校区联系方面,老校区东院距离新校区用地较近,有利于土地置换过程中的过渡。

2001年8月16日,沈建大新校区建设正式破土动工。迄今为止,一期工程(教学单元、学生宿舍、运动区、室外景观场地及配套设施)已于2002年12月16日竣工,目前已有30万平方米的建筑投入使用,入住学生达1.1万人。预计全部工程将于2005年年底完成。

二、竞标方案

共有六家单位参加新校区方案的投标,它们分别是: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以下简称“GMP”)、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以下简称墨尔本大学)、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和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新校区规划设计投标方案的评述在2001年第12期建筑学报中由陈伯超教授已做了详尽介绍,在此我们不再赘述。

从这次招投标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6个方案分别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体现出各自对新世纪大学办学模式和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新的校园不仅是扩大校园空间,更在于改革目前的管理模式—使之更有利于后勤社会化,有利于设施设备的开放使用,有利于新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其中以“中深”、GMP、墨尔本大学的方案表现较为突出。前二者均在设计中运用了模数化设计手法,功能分区明确,便于达到方案的整合性,并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所不同的是“中深”的方案基于资源共享的思路,将整个教学区统一于显性的80米×80米网格中,而GMP在保持院系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将整个校园的规则和变化统一于一种“隐性而非物化”的网格中,反映出了对发展、适应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其单体建筑设计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墨尔本大学则以城市设计的手法去设计校园,从什么是大学开始及对什么是沈阳的大学、进而什么是沈阳的建筑大学,逐一发问,他们提出校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谨慎对待扩展和密度问题,并尽可能保持与校园内自然因素的平衡;方案注重校园特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采用开放的交通模式。但很遗憾的是,后二者的方案由于经济上和技术上和中国国情、地情、校情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使得校方不得不忍痛割爱。其他三个方案(上海现代、沈建大、中国建筑研究院)虽然也在探索大学校园时代性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它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决功能要求和追求构图与形式美上,虽然方案较为成熟,但似乎在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对校园设计的影响方面略显薄弱。

三、中标方案

2002年9月,沈建大新校区规划方案招投标落下帷幕。经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由深圳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资深建筑师汤桦主持设计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该方案整体规划分区明确,主要由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三部分组成。教学区设计思路区别于传统的“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运用模数式设计原则,以80米×80米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形成网格式平面,令各学院(系)相对独立又共处一楼,模糊、淡化了建筑个体概念,以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并实现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除地面交通外,以一长廊“横跨水域,飞架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成为校园规划的结构主干。这条全长为756.31米的“建艺长廊”不仅仅是一条通道,在靠近教学区的部分,它与教学楼的内部空间结合成一体,布置有教室和制图教室。长廊二层为室内空间,给师生在恶劣的天气里提供了一片“人造晴空”;三层露天,晴朗之时同学行走其中,可以充分享受到阳光、空气,环顾四周,开阔的水景使人心旷神怡。位于校区东北角的两座高层学生公寓,打破规划方案中普遍的水平线条,成为了校区的竖向视觉焦点,在那里新校区的风貌可尽收眼底。同时从城市设计角度来讲,高层也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景观要素和构图中心。

谈及设计初衷,新校区规划总设计师汤桦说,考虑到沈阳6个月的漫长冬季,在设计这样的一座大学城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应与传统上分散的布局、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不同,希望把校园建筑设计成一种集约式的空间形态,这样学生进入到房子里就很温暖。这是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瞬间的灵感还来自于他对基地的初次印象,当时用地上惟一的参照物就是场地南部的沈抚铁路,还有铁轨上冒着浓烟的火车飞驰的动人场景;基地上农田强烈的“块、线”肌理,给场地带来某种方向性,加之长形的用地本身具有一种沿着东西向延展的趋势。于是他在设计时,试图在形式上建立一种与场地上的火车、铁轨、田埂的内在呼应关系,长廊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火车的“隐喻”,体现出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面貌,以及设计师对原有地貌的尊重。这种思想反映在形式上,构成了“点、线、体”系统—交通筒首先构成“点”的元素,再用“线”性的玻璃廊子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后将体块构成附加其上。每个体块就是一个功能空间(教研室,教室等)。这三种构成要素,实际上体现了三种密度的组合,“筒”被期望得尽量结实,像锚固的点;“线”则体现运动,希望尽可能通透,采用玻璃连廊;教室等“体块”按照功能要求开窗。

四、方案变更

教学区:设计初期,格网没有旋转45°。方案进行中,考虑到东北气候对南向的需要,旋转45°,可以平衡最不利的北面朝向,让房间都有阳光射入的可能。

实验区:起初认为它位于校园边界,是教学区边上L形体量的结构部分,采用不同于教学区的布局模式,后来为了加快建造速度,就采用与教学区相同的形式作法。

博物馆:起初规划任务书并没有要求,是项目进行过程中添加的项目,因此设计的想法就直接让它游离于原规划体系之外,处理较为个性化,使之成为整个校园肌理中的特定景观。经过反复论证,位置定于中心景观轴一侧,临近水面。同时紧邻教学区,方便联系。

学生生活区:起初是自由的村落式布局,希望恢复原有村落的肌理,也希望在教学区的特定教学功能完成后,学生在生活区能够获得轻松自由的生活氛围,就像在一个缩小的城市中活动一样。后由于朝向以及功能问题放弃。其主要问题是:原来的布局方式难以避免出现东西朝向的房间;另外,村落式的规划布局尺度较小,较为分散,管理不便。

. 图:实施方案总平面图

图:校园局部透视 项目合作

该工程的施工图配套是由东北设计院(教学区)和沈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学生生活区)来共同完成,总体上保证了构造做法符合当地冬季寒冷期过长的实际情况。主要的技术处理紧紧围绕在“保温防寒,减少能耗”的重心上,比如考虑到“长廊及其首层教室和教学楼以及核心筒的玻璃窗面积大,大面积玻璃窗对于北方寒冷的气候耗能较高”的问题,技术上采用了中空玻璃、苯板和保温性能比较好的塑钢窗;“教学楼墙面饰带原设计为钢板,考虑到会造成锈蚀污染,所以经协商使用氟碳铝板”等。

施工方面,教学区的网络式模数化的布局理论上可以满足快速施工建造的需要,而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者很遗憾地发现:由于国内缺少工厂统一大规模预制标准化构件的前提,施工采用现浇方式,这种想象中的效率没能实现。

五、景观规划设计

新校区景观设计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整体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对已有规划及现有场地的认知,着重表现在对已有规划中建筑、场地等元素的提炼与概括上。

绿荫掩映下,延绵的缓丘、隐约可见的铁艺栏杆在保持了校园的私密和安全性的同时,向城市展现了亲切友好的姿态,表达出新世纪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在校区内部,建筑、道路、植物、水体等一系列元素在一种网格秩序的控制下,共同创造了校园空间的肌理。始于西北、止于东南部体育中心的大片完整的理性化水面,和从东北到西南的一条稻花飘香的绿线共同组成一个景观的“十”字形结构。它是校园最主要的视线通廊和景观绿带,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组合在一起,又分隔开来。配合着步行系统,“十”字形景观带被营造成为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绿树掩映,水波荡漾,同学们或低声吟读,或促膝长谈。在炎炎夏日,人们通过栈桥能近距离接触到水,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冬日,水面结成冰场,又成为了学生的休闲娱乐之所,其乐融融。横跨东西的“建艺长廊”为欣赏开阔的水面提供了完美的空间视角。高40米的太阳能生态钟,跃出水面,向人诉说着沈建大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区建筑首尾相连,围合成九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空间。院落中的“九宫格”广场是对建筑群空间的结构抽象。作为一个空间场所,也是标志性的实体,从行为和视觉上对整个庭院产生了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六、文脉延续

目前的快速建造,常常带给我们一个问题:新校区建设即便做得再好也会缺乏一种历史感—精致下无法传达历史的优雅气质。我们不禁感慨欧美的名校中,历史使建筑本身散发出那种令人感动的人文气息。

新校区建设时,校方和设计师同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极力塑造一个高文化环境的同时,有意识地创造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构实体,从而引发师生的历史认同感,并赋予新校区以人文精神。设计者保留了许多老校区的符号,众多承载着师生记忆的东西,被应用到各个设计细节中,如老校门、斗拱、壁画、地砖、碾子、课表板;另外,老校区的旧砖、桌椅也被“移师新区”。学生生活区长廊入口的铁石广场上,一组名为“滚滚向前”的群雕格外引人注意,设计者围绕来老校区的铁碾子做文章,将老校区建设时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师生面前。场景设计中共有十几个学生在拉磙子,人物塑像会在每届学生毕业时增加一个,直至把它完成。毕业生对此很有感情,已成为学校留影纪念的必经之处。大门部位的路牙石,是拆下的沈阳城市道路的路边石,它们是当年完全以手工制成的剁斧石,收回它们并用于地面铺装,同时也是对城市历史的记忆。景观设计中恢复了该场地中的原有稻田,体现出对原有地貌的保护。

七、调研实录

正当我们对封闭型校园的幽闭、构成型校园的僵硬和功能型校园的平庸发出无限感慨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沈建大、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郑州大学、广州大学城等富有特色和创新意识的校园规划设计,它们针对面向21世纪的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以崭新的大学校园规划理念做出自己的探索。目前,沈建大新校区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对它的评论和关注也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设计阶段转为使用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着这些设计中新的探索和尝试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为此,本杂志对沈建大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我们采用直接观察法、晤谈法,主要是采访了当初的评审组专家、专业教师,并随机采访了一些在校学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校区建设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1.大学城建设

2000年8月,全国第一所大学城—东方大学城投入使用,一个全新的事物在非常短的时间中,迅速地发酵、催熟,直至形成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各地大学城项目纷纷上马。但是建设大学城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除了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城市中心高校纷纷外迁,入驻大学城,造成城市中心区绿地率下降,容积率增大,从而带来了城市活力降低的现实。与此同时,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化,动辄几千亩地的大学城建设使得“城市孤岛现象”愈发明显。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专家评论会上,马国馨院士也曾经谈及这个问题,“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自成一体,城市不方便,学校也不方便。目前,在保持校园内部的人车分流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外面一环形机动车道,里面是步行系统,比较下来机动车道路密度不够绕行很多,对于消防、供应等使用都很不方便”。

所以,大学城应该具有良好的城市尺度,虽然校园相对的独立性对城市造成的割裂是无可避免的,但在设计时应当尽量保持城市总体格局的完整性,真正建成开放型的、资源共享的大学园区。

采访中,师生普遍认为:在当前大学城热潮中,有些地区的大学城选址远离大城市,不仅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而且通讯设施落后,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能提供大城市应该提供的大学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因此这些地方并不适合建大学城。针对目前的沈阳浑南大学城,较为遗憾的就是:大学城的气氛没有营造好,没有一个完备的外部设施环境,故吸引入驻的学校较少,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并没有实现。还有教师提出,大学城内的成员似乎应该不单单通过内部的整合达成统一的系统,还应当注重形成与周边社区持续地进行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换,其运作模式应更像一个城镇。当然这将会是一个长期运作的过程。

综上,一个成熟的大学城首先应该有宏观的管理机构来进行整合,这样才能确保其够积极面对建设中的各种不可预见性干扰因素。其中“城主”的作用不可或缺,它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构筑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环境,来吸引大学入驻,其中包括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管网设施、公共的学生宿舍、图书馆和教工宿舍、中小学、商场超市等等。这样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资源共享。 2.总体布局

高校校园的规划模式总是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相适应,它从13世纪的封闭型校园模式开始,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功能分区型”、19世纪以后美国为代表的“自然交往型”,直至20世纪规划模式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网络型、智能型、网格型、传统型、组团型等众多类型均有所体现。高校规划模式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应该何去何从?采访中,陈伯超教授、鲍继峰教授以及部分专业教师就沈建大新校区网格型规划模式的优缺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伯超教授认为,“传统手法由于院系相互独立,减少了学科间的交流,而教学区网格式布局,淡化了个体性,将教学区整合为一个大的学习单元,促进了同学们在行进中的相互交流,更加接近了现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对新世纪大学模式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鲍继峰教授认为,“校园规划应该和学校今后的教学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教学网络化设计思想对推行真正的学分制发展很有利,减轻了学生课间的„奔波之苦‟,利于选课”。

在讨论中,有教师谈到网格型教学区优越性还表现在:其可以充分适应学校院系机制的转化和教学规模的变动。现在的办学模式需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规划模式一定要做到灵活多变。一定时期内有的专业要求扩大,有的要缩小,比如建筑系由1万平方米扩大到1.5万平方米,机械系由1万平方米缩小到4000~5000平方米,对此网格式格局就可以毫无痕迹的做到。另外,模数化设计可以满足快速施工的需要,也便于今后的弹性发展。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调研结果显示,网格型布局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外部交通室内化 相应交通面积增多,有效使用面积系数降低。

(2)教学区楼内交通识别性差,对新生来说需要靠地图来进行定位,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同学的活动范围。今后可能需要在二次设计时,利用廊子自身不同的色调、内部装修、细部处理来增加识别性,并应尊重各学院的个性化设计。

(3)室内联系不便,本应四通八达的网络XX通在局部位置,由于双向采光的阶梯教室大空间的出现,而变得不畅通,造成绕行现象。

(4)网格型平面形成的内置化、均质院落存在一定的通风问题,师生反映尽管一层南北向架空,但是夏季里庭院内仍温度较高,所以在今后的设计中,底层架空高度和院落进深需要经过严格地量化计算。

(5)功能分区,目前看来新校区规划分区很明确,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三部分划分得较为严格,虽然从功能上讲,结构清晰、便于管理,但同时给学生们带来一个问题—各区间距较远,通行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略有不便。如规划中,食堂、超市是在生活区内集中布置,由于教学区和生活区距离较远,师生很难在课间操的时间加以利用。试想功能单元适当分散开来,可能方案会表现得更加人性化。

3.校园交通

校园交通系统是校园空间的骨架,它不仅承担了人流、车流的组织、疏通的责任,而且起到辅助划分功能分区的作用。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园规划的优劣。

[校门]

校园规划设计有四个入口,分别在浑南主干道上(位置适中,与景观水面、体育中心同轴),另外三个设于新校区用地东西两侧的规划次级道路上,分别服务于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目前处于建设初期,学校只在教学区长廊开口处设置一个校门,位置偏向西侧教学区,离学生生活区较远。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高层学生公寓处的校门应该开放,以方便同学轻松到达224公交车站,使路径更加便捷。

[道路]

新校区规划的室外交通受规划思路的影响,有其特殊性:由于整个教学区是个大网格,交通室内化造成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内部道路体系,外环环路把整个教学区环起来,最后与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相连,成为各功能之间的联系纽带。长廊成为教学区到学生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的惟一元素。

在沈建大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道路系统目前使用状况良好,12米宽的环形干道平时并不拥挤,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流量较小。长廊利用率较高,人流通行量大于地面交通,宽度适宜,尚不拥挤。只是在高峰期(学生上下课、就餐前后)时略显拥挤。同时也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是自入口到学生高层公寓段环路人车混行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单个校园出入口造成了环路人车流量分布不均。入口至高层学生公寓段是从校门到办公区再到生活区的必经之路,人流、车流非常集中,存在不安全隐患。但随着今后高层公寓附近的入口开放,估计情况会有所好转;第二是环路方向感较弱,另外,因为一些必要的设施而有较多转折,在可达性方面尚存在问题。但总体来说,尚不影响校园几个大的功能区的正常使用。

[长廊]

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主要的交通联系。由于功能分区的明确划分,长廊承担了来自教学区的大量人流,功不可没。从存在的意义上来看,这条号称“亚洲第一”的长廊功能性更为显著,它为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遮风挡雨,其次才是其标志意义。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同学们通过长廊到达教室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这与他们认为理想的10分钟步行时间相比,有52.8%的同学表示还可以接受,也有5.7%的同学表示“在20分钟以下,没问题”。长廊宽8米,长756.31米,内设置座椅、提供网络插口、展览空间,供学习、交流之用。实践证明8米的廊宽,空间并无浪费,只是内置功能有待进一步整合。在采访中,同学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局部空间的收放,以提供停留空间的设想,比如增添一些小型表演的场所等。也许你会疑问,长时间步行会不会有视觉枯燥感。经调查者亲身体验,人行走其中,长廊南向有开阔的视野:远处的学生宿舍区塔楼高耸,运动场上同学们虎跃龙腾,中央水带微波粼粼,近处有九宫格庭院的动态风景,能够让人在观赏间忘记行走的疲劳。但也有同学提出:人为规定的行走路线是否不太人性化;把设计者的意愿强加在了同学身上,有些人并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到食堂,或者觉得“生活质量下降”,使他们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而感觉心理不太舒服。

[停车空间]

在沈建大,主要体现在停车空间的位置规划方面。目前学校规模不大,长廊尽头就在学生宿舍边上,自行车使用并不普遍。现在教师停车后进入教学楼大概需要7分钟,最远10分钟,这个距离相对较远,似乎设计时应该在教学区500米范围内设置一个停车场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在校门附近也应该增设自行车停车场,解决校门到宿舍间距离遥远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便。

4.生活、运动设施

运动设施

目前,学校内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均已建成,游泳馆和风雨操场正在建设中,基本体育运动设施较完备,基本可以满足使用。在实地调研中,调查者发现了由于校内车行量较小,在傍晚时分,常有同学在环路上从事小型体育运动,如打羽毛球、排球、五人足球等。交谈中,同学们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运动场所布置得过于集中,认为应该分散设置。特别是在学生生活区应该布置零散的活动场地。

生活设施

规划中,设计者在靠近学生宿舍区的长廊端口处,结合长廊首层设计了一条室内商业街,其中功能齐全,小商品琳琅满目。目前,同学反应良好,认为日常生活需求基本可以在校内解决。

在住宿条件方面

学生生活区有后勤集团统一管理,秩序井然。住宿标准,本科男生4~6人一间,研究生2~3人一间,博士和留学生1人一间。高层学生公寓配有中央空调。同学们普遍反映,住宿条件令人满意,同时表达出对宿舍内公共活动室的需求,研究生希望宿舍楼内配备自修室,便于研修。

5.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作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丰富着学生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面对的人群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从事高层次学习和研究的高素质人才。故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用者的年龄、职业、生活背景、个人喜好等都是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面对当今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和以往相比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应该更加关注新时代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警惕由于建造周期有限,而造成校园规划追求速成的大效果的倾向。景观不应该是用来展示和炫耀的“橱窗”,而应充分体现无微不至的关怀。

沈建大新校区景观设计采用自相似性的手法,延续原有规划网格秩序,采用几何构图的处理手法。采访时师生普遍反映:对于工科院校来说,纯几何构图式的景观有点过于理性,虽与建筑协调性强,但是缺少人情味,似乎柔性化的处理少了些。绿化配置,缺少层次感,应该考虑有不同种类(色彩、高低、花期)的树种和遮阳设施的设计。树木的栽种方式,也由几何引线定位,似乎太过机械,流于形式。目前无树阴的大面积铺装在烈日下让人望而却步;第二,由于人主要在长廊中通行,地面交通人流量很少,中央景观带似乎只是长廊行进中的一种动态风景,实际利用率不高。师生对稻田景观的创意表示基本满意,认为稻田有三种含义:一是延续当地文脉;二是较种植草皮更具有经济效益;三是水稻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另外荞麦景观效果不错,仅是在管理方面尚存在问题,比如蚊虫、气味等,有待进一步解决。

庭院

教学区建筑首尾相连,围合成九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空间。建筑首层局部架空,形成四条时断时续的带形院落空间。在九个形状界面极为相似的院落空间中,设计者保持了庭院基本结构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原有秩序感,通过两条步行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沿建筑而行,贯穿各庭院,强化了庭院的方向感也将各庭院紧密联系在一起。步行路成为各庭院的骨架,每个庭院由三部分组成:“九宫格”广场、步行道、下沉广场。九宫格是对建筑群空间的结构抽象。采访中师生反映:目前的景观设计似乎停留在形式上,庭院较适合观赏,不适合停驻。

分析原因,鲍继峰教授认为,“教学区是网格化布局,绿化也追求几何构图,感觉上直来直去,缺少停留的空间。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庭院设计应以如何留住人,如何吸引人为主要目的。设计师应该营造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几种不同的活动空间,为同学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人的行为心理常希望自己坐在一个背后有依靠或者有树木遮挡的地方。目前座椅的位置和布置方式不太人性化”。另一方面,陈伯超教授提出“在网格化教学单元围合出的均质空间里,庭院应该突现个性化设计”的观点,“它们应该反映出不同的专业性质,比如给排水专业的庭院,铺地可采用管道图案;工民建专业的庭院,可以采用受力的裂纹之类的纹案;机械专业的庭院则可能采用齿轮的铺底图案。雕塑也是如此,应反映专业特点,走在庭院内能够直接感受到这是到了什么馆”。

节点

老校门门柱的形体带有汉阙的传统符号,曾经与老校区的主楼一同作为老校区的象征。它记载着沈建大的历史,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昔日记忆。新校区建设时期,老校门的四座门柱也迁移至此,成为新校区景观之一。珍藏四座门柱,体现了沈建大追求文脉的意识。采访中,师生们对此做法表示认可,表示学校需要历史,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另外提出:老校门作为景观,目前没有观赏区域,其前广场较为局促,似乎放在博物馆广场上更为适宜。

八、调研问卷及分析

为了使成果更进一步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面向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郑州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发出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共210份,收回率95.4%,调查问卷涵盖了六方面的内容:大学城建设相关问题、校园的总体布局、校园的道路交通状况、学习空间使用情况、学生生活环境状况、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其调研结果有时出乎意料,但亦感受益匪浅,统计数据表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高等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高校使用者真实需求的理解上尚有一定的偏差。我们需要及时地掌握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1.大学城建设相关问题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大学城选址是重中之重。调查问卷结果已经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对城市区位的调查

35%的学生表示由于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能经常利用城市中心的文化资源,但还可以安排一些特定时间集中去;31%的同学则抱怨由于交通不便,根本无法利用;26%的学生认为虽然路途遥远,但交通尚方便,如果必要,可以实现;8%的同学则表示学校提供的资源已经足够,无需另寻途径。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和博士生对于城市中心文化资源共享的需求较为突出。

(2)对学生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的调查

较之以前,新校区普遍处于市郊,偏离城市中心。这对同学的出行时交通工具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调查中71%的学生出行主要靠学校附近的公交系统;11%的学生使用自行车;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4%的学生会选择出租车作为出行工具;另外14%的同学表示不能确定。

(3)对学生去城市中心周期次数的调查

42%的学生表示2周会去一次市中心;28%的学生1个月去一次;22%的同学1周可以去一次;而3天左右可以去一次的同学只有8%。

调查结果说明:选址的优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师生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城市资源的高效使用。

2.校园的总体布局

(1)对校园功能分区评价的调查

在关于校园布局评价的调查中,功能分区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功能分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质。在对现有校园功能分区的评价的调查中,仅有11.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功能分区明确,非常合理。另外,88.1%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提出该校功能分区存在问题。在这些人中,认为生活区与教学区距离过远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6.7%;认为功能太整合,没有关注零散的交往和运动场地的占26.8%;而认为功能太过单纯,缺少各功能间渗透和融合的学生占14.6%。

(2)对理想中校园生活模式的调查

45.7%的学生对功能分区型校园情有独钟;

34.3%的学生向往“书院式”校园布局(以院系为单位,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集中在一起,方便易达)。调查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校园模式,例如:①“告别纯粹的功能分区,主要功能适当的分散”;②“向居住区规划学习,使人口规模、基础设施按一定服务半径来分配”;③“相似性质院系按照组团布局,教学生活试验形成小的生活单元,再环绕一个大的景观绿地或者开放交流空间布置”等。这些建议可以作为今后规划设计的参考。

3.校园的道路交通状况

(1)对所在校园交通结构的评价调查 如图显示,37.1%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在校园的道路方向感明确;29.5%持相反的态度,认为交通混乱,方向感较差;22.0%的同学认为校园交通可达性强;还有11.4%的同学表示学校交通真正实现了“人车分流”。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方向感是校园交通的首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交通便捷,利用方便,已实现道路的高使用率”。

(2)对校园中理想道路宽度的调查

虽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一个学校的主干道的宽度应该多少,实际道路宽度应根据学校的规模、人流量、车流量的大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我们在调研中还是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以期对今后的设计有实践性的参考价值,统计结果如下:

主干道:10~15米;次干道:6米左右;人行道:1.5~2.5米。

(3)对所在校园自行车停放状况的调查

目前学生的校内交通工具还是以自行车为主,故自行车的停放问题依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校园环境整齐化。调查问卷中显示出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停车场的位置、数量。53.8%的学生提出学校有组织停车,收效良好,但是数量不能满足要求;35.2%的同学认为,有组织停车,数量能够满足使用;还有11%的学生反映校内无组织停车,秩序混乱,有待改善。存在自行车停放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生公寓区、教学区、运动区、实验区。

另外,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环境和空间尺度,往往超出了使用者合理的步行范围。调查者中有76.4%提出学校应该配备校园巴士,以提高通行效率,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4.学习空间的使用状况

(1)对学生自修地点的调查

学生自修地点的使用频率由高向低依次为:图书馆、专门教室、宿舍。学生对自修教室数量较大的需求与目前校园提供的有限数量间有很大的差距。

(2)对学生生活区到教学实验区合理通行时间的调查

人性化的校园设计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规律,尽量减少无效路程,提高交通效率。对于宿舍和教学单元的通行时间,50%的同学认为10分钟较为合理;33%的同学认为是15分钟,还有14%的学生认为20分钟以下可以忍受。

5.关于生活环境的调查

(1)运动娱乐设施

数量和多样化的需求仍是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50.9%的学生认为学校运动设施不够,不能满足高峰期的使用;37.6%的同学认为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有11.5%的同学认为情况令人满意。

在关于体育设施多样性的调查中,71.7%的同学认为功能太过单一。需要增加网球场、游泳馆等设施。

对于体育运动场地的布置,63.2%的同学认为应该分散、灵活布置。尤其是在学生生活区有零散场地的布置,便于同学就近使用。

(2)理想的住宿条件 关于理想的住宿人数的调查:

58.1%的同学认为4人一间较为合理;28%的同学认为应该2人一间;7%的同学同意3人;4.6%的同学认为应该是6人。还有2.3%的学生认为1人。理想的朝向为南向、北向。

关于卫生间位置要求的调查:69.4%的学生认为卫生间应该内置,另有30.6%的同学提出卫生间应该分层统一设置。其中存在性别差异特征,女生对环境卫生更为关注,普遍认为卫生间应该内置;男生则有一部分人认为分层统一设置,更卫生、更便于管理。

配套功能的需求调查:

6.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1)关于校园建筑风格的调查

19%的同学认为所在校园建筑风格和谐统一,34%的学生认为校园具有现代感;而32%的同学认为太过理性,缺少人文气息,15%的同学提出新校区过于呆板和单调。这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和对新环境的认知程度的差异。同时,意见反馈中有同学反映出大学校园趋同化的问题。

(2)关于校园中标志性建筑的调查 同学们心目中标志性建筑依次是:图书馆、教学楼、博物馆、体育馆。

(3)关于建筑色彩的调查

无论从采访还是调查问卷方面,同学普遍认为教育建筑具备自身特点,应该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典雅、素净、端庄的色彩应该是主色调。可以适当的点缀活跃的色彩,以活跃气氛。

(4)关于理想中的人文环境的调查

同学在选择理想中的校园人文环境时,按照要求程度从第一位到第四位依次是:①有展览、演讲、交流的场所;②校内有古树、传统意味的庭院空间;③具有历史积淀和表现艺术家情感的雕塑;④年代久远的校园建筑。

(5)关于休息座椅的调查 调查中,有77.1%的同学反映:校园内供人休息的座椅较少,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数目及位置都缺乏人性化考虑。

(6)关于几何式景观绿化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4.1%的同学认为几何化的景观绿化形式可以接受。另外,32.9%的同学表示纯几何构图式景观化设计太过理性,抹杀了浪漫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反馈意见里,同学们提出目前校园景观绿化缺少层次和种类上的变化,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该引起注意。

(7)对于校园中心引进水面景观的调查

64.8%的同学认为学校需要水环境景观设计,它可以令校园充满活力,增加空间层次感。有24.3%的同学提出引进水域维护较难、费用较高的问题;调查中,另有同学对“校园中心区域设置大面积水域,会增加无效路径”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规划中引进水面一定要注意当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避免大面积开挖造成的浪费。

结果表明,学生渴望交流,向往开放、自由、富有文化气质的校园环境。但是这在快速建设的校园,场所感和环境精神的建立很难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究竟如何在“物化”的建筑环境中渗入精神的内涵,这一点需要引发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调查已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问题的思索和讨论仍将继续下去。这里我们并不旨于评判孰是孰非,因为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它受到太多的因素的影响。每个方案作为一种对现代大学规划模式的探索,均有其参考和借鉴价值,我们应该综合地评价它,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希望寄予未来,我们期望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诞生。

第四篇: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十一、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设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园林5个本科专业;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院拥有“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沈阳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育部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约1000人。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几年来,学生平均考研率保持在15-25%之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奖。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和省市科研项目及课题数目不断增加;科研获奖、发明专利及学术论著(包括SCI及EI检索论文)数量逐年递增。

43、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从事环境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控制工程等。

44、生物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生物制药、食品酿造、生物饲料和肥料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生物化学工程、发酵设备、食品分析、药物分析、药理学等。

45、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在医药、食品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检验与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46、生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了解生命科学和中学教学改革动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在中等学校从事生物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概论、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进化论、生物学教学论等。

47、园林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城镇各类园林绿地、居民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及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美术、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城市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施工管理等。

第五篇:沈阳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考核制度

外国语学院考核制度

为了正确评价外国语学院教职工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 绩,激励教职工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 教师的晋升、聘任、奖惩、培训等方面提供依据,根据学校 考核文件精神,制定外国语学院考核制度。

一、 考核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民主、注重实绩的原则。

二、 考核内容

1.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2.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的出勤情况。

3.授课按时完成情况。

4.参加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活动情况。

5.参加学校文体、竞赛等活动情况。

三、 考核程序

个人述职,基层教研室集体讨论后,上报至学院,由学院组织院级评审小组,依据学校制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在学院内部进行公示,最终经本人同意签字后,上报至学校。

四、 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二0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