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通用)

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通用)

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第一篇: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前言: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

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第一篇: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前言: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繁荣发展。但是,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行为目的是什么,许多企业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发展的目的也没有搞清楚,改革的目的同样没有搞清楚。其实,发展和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中,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成为生产力提升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卫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述观点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亦即人本管理,就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的利益、发展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组织、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思想是:要认识、掌握人的实质,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和行为,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将企业建成一个学习互动型组织,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在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第一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重要性;以人为本的先进性,在于它摆脱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把管理重心定位在了人这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上;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于它顺应了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是现代企业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1、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任命原则

认识人、信任人、尊重人、理解人和培养人是以人文本的理念的一项重要原则。认识是了解人的本质、正确对待他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认识人,了解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特点,才能更好地信任人、尊重人、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如,锦江国际集团金融事业部党政领导针对工作团队是一支年轻化、有专业、有激情的特点,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发挥各类青年专业人员的优势.由从事过证券行业、具备分析能力和管理专业知识的青年骨干担任上市公司管理部门负责人;由具备银行工作背景的青年骨干担任投资银行的部门负责人,由从事过公司并购、证券行业和信托行业研究.金融混业公司管理方法研究设计的青年骨干参与集团整体上市战略方案的研制工作,让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充分展现出管理创新的个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效运用激励与保健因素

人的需要是人普遍存在的自然本性,在管理中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西方著名的管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者不否认人的需要,相反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制约人的行为的基质。承认人的需要的普遍存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层面,而是逐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重视人的情感和自我实现是激励的重点。与此同时,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激励一保健理论明确指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两大重要因素。

因此,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工作环境、企业管理、人际关系、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工作成就感、工作发展前途、工作中认可与赞美等激励因素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充分运用尊重、磋商、沟通、表扬、奖惩、榜样、表率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鼓舞士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一般说,一个体力、脑力比较健全的人,只要使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就可以创造多于自己正常消费的财富。这就是说,有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环境,就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发挥。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各种环境 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标志之一。在管理活动中,要建立员工参与管理的机制,营造充分发扬民主的人文环境,在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可以集中群众的智慧,还能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从而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企业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就会导致各种问题,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就是在这样一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从2010年1月至5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竟然发生了13起员工跳楼事件。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来不是因单一的因素导致。而作为这些“连跳”员工的企业管理机构——富士康,在此类事件中,究竟有多少内在动因导致该悲剧的发生呢?

其一,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断裂。

其二,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断裂。

其三,工会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断裂。

在践行以人为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分析:

一是把人当成工具。以人为本的管理主体是人,客体也主要是人,管理手段、管理方法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因此,人是管理的核心,人也确实是实现目标的根本力量。但以人为本决不是把人当成工具,以为只要花钱雇人养人就可以实现目标,这是指导思想的错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应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最终使人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二是忽视集中约束。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性发展和权变管理。但决不是散乱的、无序的、无约束的和没有硬性制度保障的。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像充分发扬民主一样,不充分发扬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但不实行正确的集中,就不会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用一套好的制度保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为管理而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发展。所以,一切管理活动最终都要促进发展。再好的管理,再好的措施,如果不能使企业提高效益和持续发展,也就不足称道了。不合实际的管理和为管理而管理的管理,不但会增加企业管理的成本,而且对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是人本管理万能。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可以包办一切,其它管理无足轻重。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说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实上,任何组

织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管理的成功、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的系统效应,历来就不只是单方面起作用的结果。组织在思想观念、价值因素、文化方面的优势,与在物质资源、技术力量、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形成系统的整体性优势,才能实现组织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在企业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深度剖析富士康员工频繁跳楼之谜》作者:魏征再世

第二篇: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精)

“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摘要:班主任必须转变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管理;师生平等;学生

“以人为本”思想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主任必须转变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1“以人为本”班级管理中的特点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2]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1建设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1.2建设师生平等模式

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1.3建立灵活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2“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2.1制定“合情”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我曾与学生一起制定了《班规》,班规分“上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这五个方面。除了大家遵守的共同的内容外,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又与学生分别对以上规范进行了变通,如在“上课”一栏,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过

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而后,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个人规范就应共同遵守,一个星期评定一次,凡得“优秀”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因此,“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2.2设立“合理”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这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对学生个体来说,设立个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如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方装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门旁布置“我的格言”栏,让每个学生写一句自己的格言,再在格言旁署上名字,贴上照片。还可与学生一起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的四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人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 2.3实现“群体”决策

[4]

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级作为一个小组织,班主任在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

“群体”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它超越了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班级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分散给全体学生。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2.4运用“柔性”管理

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文化状态、道德水准以及素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要驾驭学生就要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

表扬是班级管理的常用策略。对学生要善于表扬,只要表现良好,不论多么细小的琐碎之事,都要加以表扬,表扬可以带来价值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地工作。记得有一回,我无意中看到班上一位女同学在下课休息的时候主动地在整理教室一角的小书架。第二天晨会课,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赞扬,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以后的小书架一直是那么整齐,就连大黑板、小黑板也都一直擦得那么干净,摆得那么整齐。

问题较多、难管的学生,往往性格暴躁,但这些人重义气,假如班主任采用交朋友的方式,接近他,时刻关注他的行为,直到把你认作朋友,他就会倾听你的教诲。如我班上一个学生因为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对他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影响了班级荣誉,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你是憋足了劲儿,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果然,在以后不久的学校足球联赛中,该生敢拼敢抢,为本班踢进了五个球,使我班荣获年级冠军,他本人也被评为“最佳射手”。

运用“柔性”策略,需要班主任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脉搏,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手段,并且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中,对形成有特色班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强烈的影响。”[5]

3 “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建议

3.1 参与制定班规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 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主要通过学生周记《假若我是班主任》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为班规的实施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一些具体的情况,让学生通过班级评议的方式对班规进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管理的快乐与“参政”的魅力。 3.2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3.3开展各项有益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比如“三八”妇女节,举行“只要妈妈露笑脸”的作文竞赛、“清明节”举行“接过先烈的旗帜”的扫墓活动、“五一”劳动节举行“今天你休息”的班级晚会、 “十一”国庆节举行“我爱你,祖国妈妈”诗歌朗诵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班级管理者扮演着导演、倡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3.4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

常务班委和值周班长成员是班级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如何摆脱这局面,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一定要敢于让学生去摸索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总之,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臣. 现代教育管理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9:130. [2]夏惠贤. 现代师德修养[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270. [3]李学农.班级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3. [4]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5. [5]钱军光,班级管理的好办法[J].教学月刊,2006,(10):41-42. [6]曲培富.以人为本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J].中小学教育,2007,(1):29-30.

第三篇:浅谈以人为本在部队管理中的运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运用到消防部队管理中,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个体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日益繁重和快速发展,对各级管理者科学管理部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把部队的一切活动纳入科学的管理轨道,彻底摒弃不讲科学、不讲实际、不求实效的陈腐观念和做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部队管理和建设需要人本理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真正运用好这一科学理念管好队伍促进发展却不是件易事。

一、正确把握人本管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有人把人本管理的内容提炼概括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幸福。”应从五个方面去认真理解和准确把握,即:以人为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人的潜能;以人为本管理的根本宗旨是尊重每一个人;以人为本管理的成功基础是塑造高素质的队伍;以人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人的合力,调动积极性。

二、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全省消防部队面临的将是一场与自己较量的战斗。打造铁军,提升正规化和战斗力水平,基本的途径是科学的管理、科学的训练和良好的教化养成,其中管理是基础。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科学的管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基层广大官兵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如果脱离了以人为本,部队管理将会是无源之水。部队管理者要得到广大官兵的广泛认可,就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敢想、敢闯、敢干,淌出一条新路,才能有效管好部队带好兵,才能提升综合战斗力。

三、人本管理理念与从严治警的有机统一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需要一个稳定的安居乐业的消防安全环境。这就给消防部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担负着各类急、难、险、重灭火执勤与抢险救援任务的消防部队,要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来管理部队是难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

(一)纪律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保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同广大官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对于纪律是常抓不懈,不打折扣的。毛泽东同志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军队的纪律,指出:“军队非讲纪律不可,纪律松

驰是不行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江泽民同志对军队“五句话”的总要求中更是强调“纪律严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纪律是广大官兵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规范,完成任务和履行使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严格执行纪律是部队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讲纪律带兵,当然并不是否定“士兵至上”,否定“人性化”管理,否定“以情带兵”,而是要把这一切包含于“严格纪律”之中。不能因为用情过度而放松了纪律要求,这样只会带出一支骄兵、懒兵,从而涣散、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只有在严格纪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情带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离开和违背了纪律就不是真正的以情带兵,就错误的理解了“人本管理”的科学含义,进入了管理的误区。严格纪律是为了爱,也就是关心、爱护、帮助战士健康成长为前提来严格要求部属。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这种严实际上也就是爱,必须去除非正规军理念,让条令条例在部队充分体现其至高无尚“法”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与从严治警是并不冲突,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一流的战斗力。消防部队与社会接触无论是时间、空间上,还是从点到面都是最为广泛的。而军队与社会之间,有一条严格的分水岭,任何时候,作为军人是不能越过的,

这就体现了军队本身存在着铁一样的纪律,严格的管理。并不是说军队是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正因为军队存在于社会,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军队更应该强调严格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不是否定从严治警,而是要求在管理教育中把握人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提高管理教育的有效性。从严治警是对人的严格,是对人的行动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约束,只有把管理者的愿望与被管理者的思想有机统一起来,管理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如果忽视人的决定因素,偏离了官兵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作为一般的客体或者对立面来看待,把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等同起来,看不到人的管理相对其他管理的关联性、决定性和根本性,从严治警也就无从谈起。消防部队比较分散,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必须以官兵的自觉性为基础,把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变成官兵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关系。事实上,把着眼点放在以人为本上,不是管理标准的降低和对官兵要求的放松,而是贯彻从严治警的根本前提和必然要求。从这一点说来,以人为本与从严治警是相辅相成的。

四、加强人本管理在消防部队建设中应用的思考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应用是一个系统而且庞大的工程,它需要建立在对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与消防部队正规化建设特点的充分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

(一)以人为本制定规章制度,调动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实施强有力管理的手段,确保部队的稳定和统一。规章制度是要人来遵守的,由于受资历、人情关系的影响,导致部队管理的各项制度得不到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所倡导的是以人为中心,各级部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必须有一定的依托,管理工作不只是单纯的上情下传,也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管理者必须是做到心中有数,吃透上情和下情。对此,首先必须做到吃透条令条例,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延伸到每个官兵头上,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其次,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成为官兵发展进步的绑脚石,应该是有效的促进部队的稳定和发展,贯彻落实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管理,实现部队管理教育工作法制化、条令化。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恪守职责,落实各项制度,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二)引导官兵自我管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事实上过去管理中的人只是管理的接受者,未能让其主动的参与管理。作为管理者应该给被管理者更多自主的空间,使其对自身的发展有决定权,从而实现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这要求被管理者有较高的素质,能根据管理者的意图,自己管理好完成好给定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价值感。所以要根据官兵的素质特点,加强引导。没有引导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个人的自我管理可

能会导致整体目标难于实现,甚至引发事故。只有引导官兵将自我管理建立在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提升战斗力的基础上,才能使官兵的自我管理方向明确,有内在的目标激励力量。

(三)加强情感交流,建立真切友谊

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与官兵有情感上的接近,交流沟通是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愈发显得重要。沟通是平等的交流,在平等的交流中增强人与人的情感,以达到内部关系密切的目的。只有贴近官兵的内心世界,为他们解难排忧,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激发官兵的积极性。部队的管理好坏,取决于是否能够掌握恰当的方法密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确切的说,管理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不同目的的交往。作为管理者,应该清楚你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件,必须以情管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全面了解掌握部属的情况,注重对部属的培养,考虑其前途的发展,做到管人管心,彼此之间建立起友谊。同时,应该在确保不违反纪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对人性化的要求放宽松一些。

(四)发挥官兵能动效应,倡导共同参与管理。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我军总结出了—套行之有效的官兵参与管理的好办法。如三大民主,军人委员会、党员干部评议会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实际上就是“人本原理”在部队建设中的灵活运用。在新形势下,提倡官兵共同参与管理采

取的途径和方式是以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着眼点的,只要结合形势任务和部队实际大胆创新形式,就一定能使官兵参与管理的效能凸显。

(五)营造文化氛围,体现人性和谐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一个警营也必须建立良好的警营文化氛围,它能直接影响到部队竞争能力和战斗力。我们说一个中队气氛好战斗力强,其中的气氛就是指其文化氛围好。一是营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一方面大力支持官兵考学与学技能,把每名官兵都当人才来培养,注重发掘优点,扬长避短,对完成工作的能力表示充分的信心;另一方面倡导官兵多为集体考虑问题,使他们明白其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集体,注重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官兵大胆工作,及时肯定成绩。二是搞好奉献教育,培养官兵自豪感。一个集体要有值得官兵自豪的东西,才能使官兵甘于为队奉献的意识得以持续维系,如集体的荣誉、能力强的领导、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先进典型等等,这样官兵才觉得有干头有奔头。三是采取疏堵结合原则,主动适应官兵多样化的合理需求。一方面,以深厚的感情、满腔的热情、妥善的方法循循善诱。切实关心解决官兵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精力下移,保障下倾,建设必要的生活保障设施和文化设施,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四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官兵的根本利益,提升部队向心力。如果官兵的自身利益没有得到

很好维护,部队缺乏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就会出现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为此管理者要坚持做到情为兵所系,权为兵所用,利为兵所谋。自觉维护官兵应享的合法权益,公正处理官兵关注的敏感问题,把官兵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实现官兵的愿望,满足官兵的要求,维护官兵的利益。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消防部队正规化建设中的应用,是传统管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它必将对全省消防部队的全面建设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大学教育中的“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

北京物资学院贡祥林

【摘要】

本文在辨析了“以生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对“以生为本”的误读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列举,对“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演绎,做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做人,文章重点阐述了作为对个体“生”的严格管理,与群体“生”的“以生为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 管理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大法制定之时,也就是说无论事情的大小,人们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时时不忘的,处处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这一理念落实到学校里就成为了教育中的“以学生为本”,即“以生为本”,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问题吗?

“以生为本”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学生是老师的“上帝”,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理解,“学生上课听不懂?那是你老师讲的不好。”学生评教,“以生为本”的理念的表现,以学生的感觉来评判老师讲课的内容、教法,决定你老师能不能获得优秀,更有甚者,用学生的评教来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这实际上是用不同的尺子得出的读数,用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的东西,来对老师进行评价。 “师道尊严”正逐渐被“学道尊严”所取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一句本来修辞意义大于思辨价值的话,正在成为责难与苛求教师工作的理由。“以生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和需要,甚至可以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在“以生为本”的名义下,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学校和老师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诸多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偏离了正常的教育原则于规律,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权益。

教育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而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传导者,是道德的引领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而且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有学生,还有广泛意义上的老师(专业课的老师与辅导员等),还有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教育者“生”,而且要关注施教者“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多个不同的主体,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单单说“以生为本”,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忽视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意义

上的或者本初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做为教育者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人”,而不应该是带锁链的舞者。

教育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展开,“以人为本”应该对教、学、管理者之间,在规则、纪律、制度约束之下,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参与者合理的活动空间。尊重各方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

那么,大学教育中是不是就不要提“以生为本”了呐?是不是“以生为本“错了呐?非也,“以生为本”这个理念本身是不是正确,要看贯彻执行者如何做。这要从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长远效果来看待这个问题。

教育所要满足的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应有所兼顾。“以生为本”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状况,不是也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学生的或是学生家长的各种要求,而是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和主体价值,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在尊重与承认学生既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积极提供条件,坚持教学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对不能满足学习标准的同学,保持合理的淘汰率。

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模拟期,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日常管理到底是严格一些好?还是松懈一些好?这个问题,同学们的第一反应:绝大多说同学会说严格一些好,也有些同学会说,松一点好,也有的同学会想,对我自己松点,对别人严点。从一般人的心理看这一问题,任何一个同学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管理严一点,甚至说,连暂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日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希望自己的学校,班级秩序井然。做为学生的父母对一些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那个学校太乱,校风不好,不能让孩子去那里念书,孩子学坏可就晚了”;“那个学校不错,校风校纪都很好,管理也严格,我的孩子最好能在那里上学”。也有的家长或者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回过头看自己大学的生活会说:“当时没有好好学习,都是学校管理不严,都是某某班主任管的不严!现在后悔晚了!”可见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诚然,随着高校的扩招,对于我们这样普通的高校而言,生源质量在下降,但是,美国著名军事家小埃德加.普里尔说过:“由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学校的严格管理应该让学生去适应学校,而不是让老师迁就学生。如何管理这样的学生就是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学生的管理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是有相关的制度,有严格的计划。但是,管理的成与败,要看制度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在落实制度的时候,往往会触及到一些学生的利益,甚至于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将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如何在这里面体现?是严格管理,还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宽松?广义看这个事情是应该严格,当落实到个体的时候有人可能就不那么好落实,不落实严格管理是好?还是不好?

教书育人不是一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对于被教育者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心理形

成不是一日之功,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长期的,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日常教育时管理的不到位,出现问题时处理的不及时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必然是一种懈怠,看看现在的大学校园,“翘课”成立一种必然,作弊成为一种技巧,校园里面亲热一会是学生的需要,学不好的课程那是课程设置的问题。老师有问题吗?上课时数不到总时数的三分之二,不让参加考试,是学生守则的规定,有执行细则没有?有人执行过吗?以上种种事情,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吗?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严格要求,严肃纪律说起来容易,但一旦真正实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人情、面子,考虑学生今后的人生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执行制度的理由。然而,这样的行为是帮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

从个体来看,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是会让被处理者在一时感到不快,但作为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自己的做为应该自己承担后果,这是因果关系,这是其一,其二,一时的痛苦会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将来影响有多大,以小痛换大痛,防止踏上社会以后可能出现的漠视劳动纪律出现问题,防止更为严重的漠视法律而走向犯罪的可能。

从影响范围看,严肃处理了个别出问题的学生,对其它学生是一个警示,用“杀一儆百”这个词显然是不太妥当,但对学生的警示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在处理方法上,公开处理结果,快速处理那些事实清楚,界限分明的违纪事件,比不公开处理结果,处理过程拖沓的处理方法要有效得多。用拟处理这样的方式不像是在处理违纪行为,而是像在做买卖,可以讨价还价。应该是按所违纪的行为,给出对应的处分,就违纪行为本身的认定可以给申诉的机会,以显示出公平。

在大学的教育中,其师生不是一个买卖关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服务关系,没有谁是上帝的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学生支付了一部分学习费用,但你要成才也要有真才实学才行,学校的毕业证书给了太多的滥竽充数的学生以后,学校的信誉何在?学校的“以生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面的,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提高,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以生为本”。对在校的学生,严格管理让其成才,而不是仅仅弄到毕业证书,才是“以生为本”。

总之,在大学的教育中,应该贯彻是“以人为本”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好教育主体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识,学生才会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落实。同时,“以生为本”面对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从长远的未来考虑问题,从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考虑“以生为本”这个问题。这样就不难理解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时的所作所为了。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讲解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班级:学号: 2009级法律 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段、途径等问题。正是因为“以人为本”规定着“发展”的目的,所以“以人为本”在整个科学发展观中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角来

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加强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终服务目标,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生存论哲学的内在契合点。 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从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这一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当代意义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观批判了传统的超验生存观与自然主义生存观,提出要立足于人本身去理解生存活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④③①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⑤

集中体现,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观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多种价值追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① 2003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

② ③ ④

⑤《科学发展观的生存解读》高彩霞 四川教育学报2005年5月第5期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 2004年3月1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 北京人民出版社 等的实现,以及人生价值的提高,强调了人民群众能实现的多种价值需求。社会发展的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人对人的本质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人的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位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

的力量,而是每一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 这些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却始终未能正视经济活动中人的存在,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导致了经济与社会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划分。经过坎坷与曲折后,我国终于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把人放在基础位置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化做实现的动力,发动更多的社会成员支持和参与改革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人们从不断得到实惠中体验发展进步的乐趣,激发自身的才智和潜能,是社会主义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彻底转换发展理念,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为动力,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文明、新时代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①

②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冯伟福 南方论刊 2005年第1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