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篇:衡水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对衡水中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1998年,学校引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把学习这一理论列入了上至校长、下至教师的考核目标,专门制定了学习制度,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校长、教师轮番登台搞讲座、谈心得,并定期组织考试,不论校长还是教师考试不及格,都要重新补考。1996年,衡水中学开始改革课堂教学,校长李金池开始把大量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入校园,并开始大量地派教师出去学习。
思考:由于一线的教师在平时都有很重的教学任务,由此在搞科研上的精力和经验是不足的,我们学校能不能象衡水中学那样把大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引进校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平时的教学减少盲目性、近期功利性和无计划性。2004年2月衡水中学申请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我们学校也应该争取这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们学校的科研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一个中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已经有全国50多所中小学参加,我想我们学校假如能参加,对我们学校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时吸收当今中学教学教改成果,以实现我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衡水中学特别强调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四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事实、基本方法。依据这种教学思想,衡水中学理化实验教学就做了重大改革。由过去教师总是“先讲后练”,即先把书上的知识告诉学生,然后再由学生去通过实验验证,学生最终的心理感受是“确实如此”——书上说的是正确的,变为教师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得出结果,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原来如此”——客观事物原来是这样联系和变化的。同是一个实验,一个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书本知识,一个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书本。两种方法,哪一个更好不言而喻。
思考:其实这种方法之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它遵循了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无次序到有次序,由浅层到深层,而且这个过程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吸收知识和形成能力上的个性差异,使教学和学习不再只是流于形式,使差生的学习不再被动,也为优等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关于教学的高度。校长李金池说,知识就象长在树上的桃子,教学活动的一切安排都是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强调的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强调的是学生的努力。“摘”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个“桃子”是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摘下来塞给学生的。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自然就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思考:李金池校长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形象比喻,说明他抓住了当今中学教改的真谛。当然一种教学思想到具体的操作还不是一回事,但只有拥有了这种思想我们都能有可走好下一步。而且应该指出的是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由一个演员变成了一个导演,由一个班长变成了一个司令。
四、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天两节公共自习,同时明确规定,所有自习课教师一律不许讲课,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公共自习时间教师一律不许进教室,切实保证学生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教师有责任教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时间。
思考:学习我认为它的定义应该是学而时习之,学生成绩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很明显学生的学习的全过程当中他们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他们应该是自习时间的支配者,但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情况却并没有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特别是我们学校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以来,各科教师都拼命布置本科的作业,这样虽然能取得近期的学习效果,但无疑它是教学上的一种短视行为。使学生本应该在自习时间对当天的知识进行主动的消化吸收时间却变成被完成作业时间,这样虽然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而且据学生反映,每个班中等以下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当天的作业,这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不管是对某个学生还是对整个学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市场经济的运行靠的是优胜劣汰,靠的是竞争,这种市场运行体制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那么学校在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调控。
五、镜头一: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
有500多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内,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舞台上正上演《雷雨》第二幕,“小演员”们从服饰到发型,从面部表情到内心世界,从人物特点到表演技巧,都达到了较高水准。扮演侍萍的学生,将侍萍遭受命运坎坷却又不甘命运摆布的个性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旧中国所遭遇的辛酸与不幸。周朴园、鲁大海的人物个性也被演员刻画得出神入化,故事向前发展,跌宕起伏,高潮不断,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一所中学内看到如此高水平的话剧表演,如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活动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演话剧、看话剧,加深了对教材中剧本节选内容的理解,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演出,学生个人特长也得到了发展。据了解,这次历时两周的话剧表演,是该校为配合语文学科话剧单元的教学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设在舞台,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表演中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镜头二:“用”是最好的“学”
“衡中校园天地”节目是衡水文艺广播电台1998年创办、以直播的形式与广大听众见面的节目。节目的采编、主持、播音等全都由衡水中学的学生自己完成,节目覆盖整个衡水市及周边邢台、沧州、保定、石家庄及山东省德州等市区。节目开播几年来,连年被衡水市广播电视局评为“最受听众欢迎的节目”,同时,这个节目也真正成了衡中学生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天地”。
节目天天换,天天是直播,且听众品位高,这对衡中的小主持人们既是一个绝妙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记者——编辑——播音员,采访——制作——主持,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困难:特邀嘉宾到不了怎么办?路上塞车怎么办?发烧感冒说不出话来怎么办?„„这一个个的困难,就像一道道人生作业,成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当学生们克服一个个困难的时候,也很自然地培养了一种能力,形成了一种素质。3年下来,参与其中,体验过节目主持人味道的学生达500多人,农场、电厂、水利局、农科所,机关、企业、农村、街道,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景县职业中学的刘月梅听众在给节目的信中写到:“我很羡慕河北衡水中学的同龄人,你们自己能办出这么好的节目,不但播音播得好,而且稿子写得也棒,真希望我也能到衡水中学参加这个节目组。”节目组56位小记者的作品先后在全国中学生小论文竞赛、全国中学生夏令营作文竞赛、全国中学生“成才宣言”征文比赛中获奖。2001年郭晶、马枥鑫两学生顺利通过了北京广播学院的高考招生专业测试并被录取,该节目组也于2001年被团省委评为百支优秀学生社团。主持人李倩在感受中写到:“‘衡中校园天地’节目,给了我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她是我心弦上永不消逝的风景。”
衡水中学负责该节目组的教师说:“‘用’是最好的‘学’。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用’知识的机会。”
思考:语文教学是我校的一个弱势学科,怎样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对语文产生兴趣,这的确是一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我校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好的:注意教学与当前的教改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提问和适当的引导力争让学生动起来。但我个人认为要彻底的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弱势地位,我们的这种教学思想只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的细枝末节的改造,由于现在的教师仍然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在讲公开的课的时候也许能在调动学生的方面分外的加以注意,但在平时的教学很容易滑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我觉得要想做到真的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就应该把学习和体味知识的过程还给学生。在这方面衡水中学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模式。衡水中学从1995就开始进行教改,从上面衡水中学两个做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语文方面的教改力度是非常大的。现在我们仔细想一下,语文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弱势学科,可以是全国大部分学生的弱势学科,对中学教学来说它既是大家不好克服的一个难关也会为我们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的一个契机和教改的突破口。从衡水中学的上面的两个做法我们也发现他们的教改力度是非常大的,我们这样的教改光靠个别教师是不可能开展的。因为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整体和长远效益,它不但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一次重大的挑战,会碰到某些教师和领导的抵触情绪,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如果学校不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我想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单就学生下乡去采访和制作节目就会遇到很多的个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没有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是根本无法开展的。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要做家长的工作。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第二篇:外军价值观对我们的启示
当代外军价值观给我的启示
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国家对军队的基本要求,是军队完成肩负使命的可靠保证,体现了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其军魂之所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军人的理想、信仰和行为,是军人的精神支柱和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军队在加速推进军事变革、发展新型武器装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军事“软实力”建设,尤其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求以此凝聚军心、提升军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军要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化接轨的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研究外军价值观的养成方式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外军在价值观培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做用。我们应当把握好世界各国军人价值观的普遍性要求和我军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的关系,以科学的价值观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批判的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用于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
坚持价值观念政治化,打好军人价值观建设的攻防战。军人价值观既是军队凝聚军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又是战胜对手的重要精神武器。大国军队之间在价值观上的明争暗斗、激烈交锋重来就没有停止过,且将愈演愈烈。所以,军人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的警惕,以严格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把握好世界各国军人价值观的普遍性要求与我军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的关系,既要以科学的价值观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批判的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又要警惕有形无形的“资本主义之手”,抵制各种腐朽没落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想;既要坚持各国军人价值观“国家、奉献、荣誉”等普遍性要求,又要旗帜鲜明的坚持“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等体现我军性质、宗旨的特殊要求;既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中华武德文化,又要对外军价值观的渗透进行对策性研究,积极探索价值观交锋之道,力争取得“价值观之战”的主动权,打好军人价值观的攻防战。
坚持培育方式多样化,在实践中磨砺军人价值观。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全时空、全方位地进行。要重视军营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着眼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官兵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之成为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要窗口和“第二课堂”,引领正确方向,推进培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可大功告成的,它必须从日常抓起,长期培育,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官兵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各项实践活动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舞台,结合部队各项建设和担负的任务,深入开展以价值观培育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官兵在本职岗位上体验、形成、强化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军事训练既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和平时期实现军人价值的主要形式。我们要把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落实到相关的训练科目中去,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带到训练场和演习场,通过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磨砺官兵不惧险阻、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官兵训战一致、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
坚持培育环境社会化,整体推进价值体系建设。军人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放在国家社会价值体系培育的大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职能和舆论工具,营造有利于凝聚军心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重、信任军人和军队,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军营内部极力营造忠国利民、尚武精艺的文化氛围,也要把培育工作的领域伸向社会,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课堂作用和资源优势,拓宽培育和实践军人价值观的途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种方式,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坚持保障措施规范化,将价值观培育固化到长效机制中。培育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养成,而且要用法规、制度、机制来保障。完善制度措施,要面向实践,着眼长远,制定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常化、规范化实施办法。要把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条令条例、法规制度的落实中,融入到政治工作制度上来,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军人言行,通过制定明确详细的措施和方法,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形成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育人才,选干部、配班子的用人导向。重视价值观培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采取法律形式固化军人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加快立法建章的步伐,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养成。
总而言之,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凝聚军心、增强战斗力的必要构成。在精神世界的建设和斗争中,我们必须立足我军特点、关注外军动态,攻守相济,扎实有效的抓好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提升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推进我军跨越式发展,有效增强我军软实力,为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第三篇:党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2012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
党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姓名:任俊凯学号:201148030207 摘要:时光荏苒,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书写了九十多个春秋。90年的风雨沧桑,90年的波澜起伏。90年,是充实的90年,是辛酸的90年,这里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悲欢、苦痛和血泪啊!党的精神,永驻我心。党的发展历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我们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
关键词:党的发展精神生活启示个人成长
一、党发展历程中的点滴
回首党走过的光辉历程,1921年是个神圣的年份,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把灵魂和镰刀铁锤融在了一起;
回首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二十八年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如明灯照亮了民心,用热血染成了风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永恒,换来了中国人民的站起;
回首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危难彰显党的力量和神韵,文化大革命党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返正,改革开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发展不熄,换来了中国人民的富起来;
回首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十二个“五年”规划,东方大地上日新月异,如火如荼、如歌如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个伟大的传奇!
„„
党的发展是艰辛的,其实党组织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启示着我们不断前进!
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任意凌辱和被腐朽清王朝统治着的黑暗世界,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朝代时代背景下,1921年7月,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建立开始,就提担负起中华民族最重的担子:解放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对于刚刚成立的只有几十名员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何等艰巨的任务,然而党承担起这个任务,就树立起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发动的血腥的“四
1 2012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
一二”反革命政变没有吓倒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南昌城头飘扬的革命红旗,湘赣边界燃起的秋收起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于燃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才有了新中国建立,才有了社会主义的初步繁荣。
2、我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1960年5月和1964年10月与外宾谈话中,就曾两次一针见血地指出:“民兵比原子弹还厉害。敌人不怕空军、海军,怕陆军,怕我们的老百姓。”对!只有我们自己的人民强大了,国家才能昌盛,别国才不敢入侵我们。只有自己坚强了才能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党和国家如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更应如此,我们面对困难不应该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平日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果连演讲之类的事,都会有所忌惮、甚至不敢去做,又怎能说将来走向成功之路呢?所以说,生活中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面对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三、不辞辛劳,艰苦奋斗
1、可以说,党的八十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我们来看下面几组数字: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百多万的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八百多万反动军队,从只有几十名党员到今天的七千多万党员,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有这些都说明,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光荣历史。
2、艰苦奋斗精神是党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无价之宝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大学生成才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和条件已十分优越,但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指导来培养自己的意识,实现人生的价值。
艰苦奋斗精神近年在大学生身上的失落,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攀登、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欠缺;在生活上,不少学生依赖性强,吃、穿、用方面追求超前享受;在就业上,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怕辛苦等圆。虽然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自身缺乏这种艰苦奋斗的意识却是很不应该的。
2 2012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的历史重任。艰苦奋斗精神对拥有梦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是成就任何事业的精神源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沈玮在罗曼·罗兰《名人传》的译本的名家导读中说:“这就是飞蛾扑火般的生之激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追寻无限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信念。大学生要以满腔的热情去为自己的理想,不论在此过程中,付出何种代价,经受各种考验,承担多大的灾难和痛苦,都要为此而奋斗。
四、我们可以做的、学习的还有很多
在那些艰难而困苦的岁月,中国共产党几经周折终于建立了。党领导着我们在艰苦的岁月里探求前进的路线,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的共产党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时隔十几年左右,浩瀚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创举虽然离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遥远,看到那些教科书,我惊讶的发现党经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过渡到今天我们的繁荣昌盛。我们的党一步一步壮大,一步步发展到今天,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党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次的选择,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深的启示。
坚定立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必胜的信念,攻坚克难;居安思危,变被动为主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众一心,有容乃大„„
应该说等等吧,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了。我们不仅要做到党的精神永驻我心,还应该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柳天明《党的精神,永驻我心》 2. 易青洪《回首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3. 秦华《九十年来党的思想理论重大创新》
完成时间:2012.11.04
3
第四篇: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巩英洲*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甘肃白银 730900) 【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探讨了对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启示和借鉴主义。
【关键词】民间环保组织 国外 启示
中图分类号:C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69-03
一、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 1.精英人士的发起阶段
18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 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环境问题。但此时的 济学界尚未提出“外部不经济性”学说,环境问题仅被视 为工程问题而非社会政治问题。而此时的西方政府奉行 是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他们认为,自由市场是一个万能的 效的市场,政府应予优先考虑的事项是允许市场无约束 发挥功能,而不是健康的管理或环境保护。在此理论的 导下,西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反应极为冷漠,普通民众也 乎毫无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意识。所以,这时的环境保护 动和民间环保组织基本上都是由社会精英人士倡导和发 的。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社会精英人士为了保护环境走到 一起,确定了共同的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结构和技术 构,开始组建了各种民间环保组织。
1824年,爱尔兰政治家马丁和上层社会的人道主义者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禁止残害动物协 。1845年法国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1865年英国成立了 共用地及乡间小路保护协会,英国在1867年成立了世界 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团体———东区保护海鸟协会, 1889 成立了鸟类保护协会, 1895年成立了历史古迹和自然风 区国家信托社(简称国家信托社)。美国在1866年由外
家贝佛成立了“禁止残害动物美国协会”,发表了《动物权 宣言》。1868年2月22日,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两匹最 壮的马分别载着两个人在崎岖的道路上比赛,它们跑了 0英里。这两人谁也没有赢,但两匹马却都累死了。第二 ,读到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后,波士顿杰出的律师乔治·安 尔被激怒了。他召集几十位关系密切的朋友成立了禁止 害动物马萨诸塞州协会。该协会四处发送宣传通讯,为 畜修建了公共饮水池,还推动与看管、运输、宰杀动物有 的仁慈立法。1882年,安吉尔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儿童 慈团。7年后,在安吉尔的领导下美国仁慈教育协会成 。该协会的宗旨是:“荣显上帝,热爱和平,友好、公正、仁 地对待所有的动物。”正是在这些社会上层的精英人士的 导和发起下,民间环保组织在二战前就得到了充分的发 。
这期间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民间环保 织在成立之初,就是某些贵族富人茶余饭后为改善本地 益恶化环境的产物,不论是从其成员还是其领导者都表 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比如英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它 多不敢大胆地游说议员、大臣和文官,也很少公开针砭时 弊,惟恐招致政府报复性措施,在策略上主要是通过“正式” 的政治渠道进行院外活动,遵循着传统的非暴力和守法的 原则,不敢向国家的有关政策提出挑战。 2.公众参与的成熟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相对于环境 保护无效性以及政府环境行政局限性的日益明显,西方民 间环保组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突破了精英主义的阶段, 走向了公众参与的成熟阶段。
二战后在英国,民众环保呼声日甚的情况下,环境民间
环保组织在输入民众主张的同时,从1967年至1980年,国 家信托社由当初的15万9千人发展到100万人,皇家鸟类 保护协会的成员由3万8千人扩充到30万人。此时的环境 民间环保组织不仅表现在数量的骤增,而且还出现了初步 联合的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保护野生动物联 盟、保护乡村联盟、苏格兰野生动物及乡村保护联盟和北爱 尔兰的环境保护联盟等。1978年还成立了旨在提高民间环 保组织在议会中影响水平的绿色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 使英国有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组织最好、支 持极其广泛的民间环保组织。 3.全球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 性的问题,全球环境危机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 挑战,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但是,各国政府的主 权有限性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之间以及各国政府的民族利 己主义与环境的国际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这为民间环保组 织走向世界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民间环保组织在全球网络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几个较
大的著名的跨国组织。它们组织良好、经费多,在许多国家 开展活动,有较多和较好的机会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会 议和其它决策过程。这些组织是:世界保护联盟(TheWorld ConservationUnion),其成员组织有450个,遍布世界大多数 国家。世界野生物基金(TheWorld W ildlife Fund)是1962 年成立的,它在保护野生植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世界野 生物基金美国分部的资金收入1983年是900万美元,到 1991年增加到5300万美元,其成员从94000人增加到100 多万人,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为世界各国的2000多 个项目提供了6250万美元的资助。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的成员1985年有140万人, 1990年增加到675万人, 在3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其年资金收入也从2400万美元 增加到1亿美元。世界自然基金(WorldW ide Fund forNa- ture)有300万成员,在2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年预算约 69 *作者简介:巩英洲,中共白银市委党校副教授。
1. 7亿美元。地球之友国际(Friends ofThe Earth In terna- ional)最初是1969年在美国建立的国内组织, 1992年,这一 织已发展为在40多个国家有51个成员组织和50余万成 的国际网络。
民间环保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数百个全球性的网 体系,它们从事着大量操作性的活动,并且还广泛参与国 社会的活动。在非洲, 1982年21个非政府组织建立起了 洲非政府组织环境网络,到1992年其成员组织达到了 30个,分布在45个国家。在西非,有一个叫第三世界环境 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网络,是1972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组织的网络伸展到拉美、欧洲 及印度洋沿岸诸国,它的活动得到西欧各国政府的资助。 欧洲, 1991年欧洲环境组织有126个非政府组织成员,它 来自21个国家。这一非政府组织网络可以直接参与欧 委员会的活动,它在许多国际场所代表欧洲的非政府组 。在北美,大湖联盟围绕着五大湖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其 从事的活动涉及环境、贸易、工会、体育以及土著居民等 务。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南极和南洋联盟有来自33个国 的非政府组织盟员, 1989年,来自22个国家的63个非政 组织建立了气候行动网络。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有亚 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非政府组织联盟。在印尼,印尼环 论坛是在1980年由79个非政府组织建立的,到1992年 成员达到了500个,其成员组织来自许多国家,如印尼、菲 宾、泰国以及荷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这一组织网络自 985年以来每年举行年会讨论协商发达国家对印尼的援助 题。
二、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运作模式 1.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的运作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的会员大约有 50万~3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到80年代,这两项 据分别变为约450万和8%。从1987到1989的三年间, 使是增长最慢的民间环保组织———保护乡村英格兰协会 会员也增加了25%。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成功发展在于 的良好的运作模式。
首先,是抓住政治变化的契机。1987年6月,撒切尔夫 再次当选为首相,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撒切尔 人在环境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转折性的调整,放弃了政府 民间环保组织的政治参与所长期奉行的低调政策,对志 性部门的支持构成他们削减政府开支的战略的核心部 。以此为契机,英国民间环保组织呈现出逐步走出政治 缘之势。 其次,是加强自身建设。面对英国民众环境意识的高 ,它们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招募方法,建立起了全国性的 业化会员招募体系,通过广收会员来保证自己能将民众 要求转化为政治输入。面对着民众对环境保护日益增强 愿望,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都调整了组织结构,加强本组 的领导力量,以便能更好地将这些愿望转换为要求,再经 自己的集中和综合形成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某种压力。为 应组织迅速发展的需要,英国的民间环保组织都在其内 抽调出大批精兵强将,八方募集资金,夯实资源基础。 再次,是采取合适的方式改进政治参与。许多民间环 组织一改昔日之态,主动地担当起国家环境政策的监督 和促进者的社会角色,积极运用一切合法渠道施加政治 力,上升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压力集团。 间环保组织意识到自己不得不采取些“营销学”的办法, 保护环境兜售给人们,为民众提供他们所想要的环境服 ,营造一个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群体,通过人们的消费倾 来影响企业的生产以及政府的决策。它们同官方下属环 机构和团体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两者之间的信 感有所加强。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大环境NGO不再 官方下属的环保机构以辛辣的批评,反而给予它们应有 支持,以促使其在环保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实践 中它们却已经运用到一些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方法,它们逐 渐学会了运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对决策层施加压力的能力, 较好地实现了政治、社会和技术的组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 响也日益深远。
2.意大利环境联盟的运作模式
意大利环境联盟诞生于1980年,是由一些主张不仅要 关注能源危机,更要关注全局性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小组织 联合组建的一个民间组织,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有会员 约12万人,各地的地方组织1000多个,是意大利最大的民 间环保组织。
首先,它的活动范围很广。它们认为,环保不仅仅是同 污染作斗争,一切有利于环境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环保活 动。为此,它们不仅进行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动员群众反 对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还开展了诸如反对乱倒垃圾、制止 违章建筑、同“生态黑手党”进行斗争等多种活动。宣传铁 路运输优于汽车运输,普及节省能源的知识;推广可持续发 展农业;统计各种环境污染数据;争取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 公园;推进生态旅游;保护消费者利益等等。
其次,积极进行环境政治参与。它们认为政治参与的
意义远远大于任何一项具体的环境清扫活动。在多年活动 所积累的经验及数据的基础上,环境联盟积极就环保政策、 城市建设政策、环保目标等向议会和政府提出具体建议,并 通过各种活动使国家采纳、实施这些建议。政治活动中的 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同“生态黑手党”作斗争,“生态黑手 党”,是指那些利用大量有毒有害工业垃圾或有毒废料等大 赚黑心钱的犯罪团伙。环境联盟的200多名专业人员对这 种犯罪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取样、调查和分析化验,仅 在那不勒斯海岸就发现几百个有害固体垃圾非法掩埋场, 发现数万辆非法油罐车。1998年该联盟揭发的这类违法事 件达26万起,被起诉的人达9392人。
再次,定期组织大型活动进行环保宣传。一是“世界清
洁日”活动。比如去1999年9月底,在1300多个市镇组织 “世界清洁日”活动,共有50多万人在3500处清扫现场参 加了清扫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打扫一下卫 生,而主要在于进行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二是“绿色帆 船”活动。每年夏初,三艘装备有各种测量仪器的帆船沿意 大利海岸缓缓航行,边走边在近海取样化验,了解海洋污染 情况,挑选出污染少、符合环保要求的海滨浴场向社会公 布,便于夏季休假的人选择。同时将这些数据送交有关部 门,供这些部门在制定保护海洋环境政策和采取保护措施 时参考。三是“绿色火车”活动。即每年春天与国家铁路公 司联合举办的“绿色火车”横穿全国活动。“绿色火车”由六 节车厢组成,车内配有各种仪器,可以测量铁路附近的空 气、噪音污染状况。列车在各个城市停留,当地居民可以上 车参观,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参观车上的环保展览,观看有 关的电影和录像,或是参加一些报告会、讨论会。列车停留 的大小城镇每年有100多个,成为环境测量和环保宣传的一 个重要手段。除这些定期大型活动外,环境联盟每年还组 织大量不定期的活动。
最后,四方来财经费宽裕。环境联盟的经费来源主要
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很多的赞助者。环境联盟以自己的严 肃、公正在公众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它编制的报告、公布 的数据、发表的言论都具有权威性,因此,赞助者很多,尤其 是那些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成为组织的主要赞助者。二是 广告收入多。海滨浴场只要一被环境联盟宣布为“清洁 的”,游客就会络绎不绝,这些浴场当然愿意赞助环境联盟 的活动,在其活动中做广告。三是服务收入多。组织专家 根据环境联盟掌握的材料和社会的需要编制一些环保计划 和方案,向有关机构推荐。由于环境联盟威信高,这些计划 和方案又切实可行,确有环保效果,所以大多能被采用。一 经采用,环境联盟即可得到方案设计费,这是一笔可观的收 入。环境联盟每年还出版大量书刊,并定期(下转第78页) 70
二、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立法变迁
为了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在认 总结建国以来信访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
995年10月28日颁布了《信访条例》,对信访工作应当遵 的原则、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信访事项的受理和办理等 了规定,把信访工作初步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信访条 》实施九年来,对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 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信访工作,维护信访秩序,发挥 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 局的调整,信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个方面:一是信访总量持续上升,越级进京走访增势迅
。来信来访总量的增幅呈现出“中央多、基层少”的“倒金 塔”型分布特点。二是信访反映问题集中,多涉及群体性 益,上访呈现出反复性、组织化等新的特点,跨地区、跨部 的串联聚集上访越来越多。三是信访方式有时比较激 ,围堵党政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铁路、公路交通等过 行为时有发生。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制度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 点:一是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有的地方或者部门对信访人 映问题推诿塞责或者截访堵访,最后矛盾上交。二是处 信访事项层层转办,效率低下造成矛盾堆积。三是对处 信访事项的机关监督力度不够。四是对侵犯群众利益引 信访的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五是对 出现的破坏信访秩序的行为,《信访条例》缺乏必要的防 和制止措施。
三、中国信访法律制度改革路径
信访作为中国特色的一种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制度, 管理者而言,处理问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解决方式较为 活。对上访者而言,无需过多专业知识,没有受理范围限 ,没有严格审级区别,不交纳费用,却存在解决问题的可 。而管理者的随意使上访者有更高期待,导致解决一个 案件,却引发出十个、百个新案件,有时还误导一些人弃 议、诉讼等法律途径而寄希望于领导人的批示,导致越级 上访,集体上访,常年上访。因此,信访法律制度的难点在 于如何实现扬弃和再造,构建一种制度,既能继承信访制度 的已有经验,又能符合中国民间的历史传统,通过制度创 新,立足社会稳定,规范表达民愿,将一种濒临边缘化的灵 活政策改革为一种规范的制度安排。在社会稳定的基础 上,表达民情民愿,疏导民间纠纷,保障公民人权。信访制 度的难点既在于信访制度本身的重构,也在于如何重构和 创新整个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机制,协调信访、调解、仲 裁、复议和诉讼的受理范围,使其各有重点,功能互补,彼此 衔接,运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无论未来中国信访法律制度改革的路径如何选择,信
访法律制度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整体设计,以现有 纠纷解决模式为背景,宏观设计信访、调解、仲裁、复议、诉 讼等多种纠纷解决模式的受理范围和各自重点,彼此协调, 相互衔接。二是微观建构。以既有的模式为基础,重构信 访制度,主要内容是修改现有制度,提高立法层次,细化信 访程序,明确信访范围,分级受理信访,逐级处理纠纷,加强 民主监督。从工作重点出发,提高基层的纠纷解决能力,将 大量矛盾化解在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矛盾不上交,纠纷不 激化,从基层民间减少和避免大规模社会冲突的发生。从 生成机理思考,既尊重中国民间传统,又借鉴人类文明成 果,吸收国外类似制度经验,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本土化的 制度。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信访需要创新机制[J].时事报告, 2004. (2). [2]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 J].法学研究, 2004, (3). [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 1996. [4]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J].中国党政干部 论坛, 2005. (5). [5]曹康泰.贯彻新的《信访条例》大力促进社会和谐[J].国 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 [6]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 2005. (2). 上接第70页)出版联盟的会刊和报纸,这些书刊报纸发行 都很大。四是交纳会费的会员多。环境联盟的会员每人 年需交四万里拉(约合20美元)的会费,虽然数额不大, 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三、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1.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要渐进化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在近几十年发展非常迅速,从精英 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全球化阶段,而我国民间环保组织 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主要是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 不可比拟的国情,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公民的概念 公民社会。而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央集权制,文化 革命使这种集权制走向了极端,现在尽管已进行了改革 放,但公民的概念仅是法律条文中的一个符号,公民社会 无从谈起。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实 操之过急,如果操之过急超过了改革开放的界限,就会被 千年来的封建惯性所击倒,而且对我国已出现的民间环 组织只能很好地呵护而不能期望过高。事实上,英国从 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诞生到民间环保组织的大众化也经 了100多年,真正走向跨国发展也是近20年的事。我国 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已形成了 样的内在逻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动 ,通过经济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来全面推动我国的政治 明建设进程,形成经济成长、社会进步和政治民主三者的 良性发展。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只能顺应这个内 在逻辑,在这个逻辑发展中坚持渐进化的发展道路。 2.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浮在上面要草根化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另一特征是草根化,深入到最基
层的居民和社区。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从目前的精英型 走向大众化,首先要草根化。草根就是多的意思,草根还有 和泥土最接近的意思,泥土就是大众,草根就是直接和泥土 接触。草根化就是你到学校、社区、商场甚至深入到农民 中,影响他们。草根化的功能就是大面积对泥土护养、改造 泥土,给他们灌输环保意识,一点一滴长时间地进行渗透教 育,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好基础工作。 3.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大而全,要专业化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又一特征是专业化,专业化首先 表现在其分工的细腻上,比如鸟类保护协会、国际河流组 织、世界野生物基金会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更为专业的领 域,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到位。专业化的另 一个层面,则反映在组织结构及研究领域上。意大利环境 联盟,定期组织大型活动进行环保宣传。而世界自然基金 会,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刊物及研究人员,并吸纳了大批环 保学家、经济学家、动物学家等专业人士,被称为环境经济 学的摇篮。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追求大而 全,要专业化,专业化是民间环保组织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 条件。 78
第五篇:法国中等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法兰西由法兰克部落之名转化而来,是勇敢的、自由的的意思。根据2010年1月1日初步统计,法兰西共和国本土和海外省共有人口6466.7万。法国的主要民族为法兰西人、科西嘉人和巴斯克人。国语为法语。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属于欧洲大国,工农业均较为发达,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居世界前茅,在一些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法国中等教育改革
(一)法国中等教育状况
1初中教育
初中教育学制为四年,为义务教育阶段,设单一初中,即为普通教育类型的初级中学。所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均可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但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2岁,初中分4个年级,称为六年级、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
一、初
二、初三和高一。法国的初中按全国统一的计划和大纲组织教学:六年级为适应阶段,是让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能很好的衔接。四五年级为深入观察阶段,在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修课程。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为其以后的方向指导做准备。三年级是导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并为高中的分流做准备,分为普通班和技术班。初中只记平时成绩,没有学期和学年考试。初中
三、四年级平时成绩和初中毕业会考综合考评成绩达标者,可被授予初中毕业证书。初中毕业会考与升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高中一年级仍为义务教育阶段。
2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接受年龄为15~18岁的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的教育机构包括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这阶段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结合。
高中教育分为基础和定向两个阶段,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专业的分科从二年级开始,这种专业的选择会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高中三个年级,分别是二年级、一年级和结业班,相当于我国的高
一、高
二、高三。在结业班结束后会在六月份进行一次会考,合格者可获得中学会考毕业证书。未能通过的学生在九月份还可以进行补考。普通高中学制三年,第一年级时进行统一教学,不分科,设必修、必选和自选课,后两年实行较细的分科教学。
技术高中学制三年,第一年和普通高中一样,后两年分为第三产业科技、工业科技、实验室科技和社会医疗科学四科。完成技术高中学业可获取专业技能合格证书(bt),进入职场工作。或者学生在会考合格后可据此申请接受高等教育。
职业高中实施全日制教学,分为二年制职业高中和三年制职业高中。二年制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培养具体职业能力为目的,毕业后颁发职业学习证书(bep),持此证书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注册学习。三年制职业高中招收完成初中五年级学业的学生,毕业后颁发职业能力证书(cap),标志着具有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技能。
(二)改革
法国中等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它起源于中世纪创办的公学。第一所具有中学性质的公学建于1180年。到十五世纪以后,公学逐渐演变成具有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一般以学习古典语言、数学为主。但在18世纪以前,中等教育机构都控制在教会手中,体制极不完善,且又是贵族和富人子弟才能问津的地方。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拿破仑确定了初中和高中在内的中等教育结构。
到19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人文科学为主的古典中等教育系统。第三共和国费里教育改革后,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等教育从学校机构到教学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理科教育得到加强。
20世纪上半期,法国的教育改革政策主要集中于统一学校,集中于如何实现使每一个儿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的理想。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于学制体系的统一,逐渐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免费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政策,以促进义务教育普及。
二战后,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了根本性的一些变化。如1947年的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法国教育改革的公正、平等、多样化等六条原则。虽然法案最终未能推行,但它对法国战后的教育改革影响很大。1959年的改革,改组了中等教育机构。此次改革开始普及中等教育,也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正规中等教育的范畴。1963年的改革统一了初中学制,学制为4年,包括2年的观察阶段和2年的方向指导阶段。1975年的哈比法案,奠定了法国现行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模式。该法案通过法律真正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民主化,彻底改变中等教育的性质,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实行权利下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现代化;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水平和成效不断提高并向纵深发展。但教育中依旧长期存在着两个问题,即民主化危机和学业失败。[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委员会向国民教育部提交了名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报告。依据这份报告,政府起草了系统的教育指导法案,议会于2004年3月24日通过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
法国教育部长弗朗索瓦·费隆在2004年底陈述《导向法》时声称:通过确定教育的优先问题,自小学起给那些没能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以支持,加强外语教育,明确高中的各专业系列,替换空缺的教师,改革教师教育,它将深刻改变共和国学校的面貌。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100%的学生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种文凭或证书;80%的学生获得业士文凭;50%的学生获得高等教教育文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导向法围绕三个方面实施了具体的战略:追求更公正的学校,具有信任感的学校;追求更高效的学校,具有质量的学校;追求更开放的学校,符合社会需求的学校。[3]此法案于2005年4月23日由总统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