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全文)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全文)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高中数学内容概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谁都可以创造最后的辉煌!谁不停地奔跑谁就会最先到达终点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高一包括:集合与函数概念;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空间几何体。高二。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简介

高中数学内容概述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谁都可以创造最后的辉煌!

谁不停地奔跑谁就会最先到达终点

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

高一包括:集合与函数概念;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空间几何体。

高二包括: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理科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 、圆锥曲线与方程 ) 、2-2(导数及其应用 、推理与证明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2-3(计数原理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统计案例 )、选修4-4(坐标系 、参数方程 );文科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 、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 (统计案例 、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框图)。

高三包括:

一、

二、三轮复习及模拟考试

高中数学的特点

1、高中概念多、抽象、难度加大、综合性强;

2、高中进度快,练习多,课后巩固时间少,要讲效率;

3、高中要求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被动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4、高一要打好基础;

5、高中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

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因此同学们最好能养成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最好能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能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

 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高中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要体现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摒弃初中那种过分依赖老师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行总结知识网络,而不过分依赖老师。

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步入高中开始,我们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能因为中考过了或自己数学基础好,就一直处于过于放松的状态,开学后还没能紧张起来;也不能因为自己基础差或高中数学稍有点难就产生畏惧心理。这些只能给你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不论你的数学基础好还是差,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跑的快还是慢主要取决于以后的方法好坏和努力程度。其次,大家要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 以课本为核心,重基础

所有高考题,特别是我们广东省的高考题目都是来源于课本,但确又高于课本。我们应该要以课本为核心,特别是基础要抓好,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以哪一本参考书好,其实课本就是最好的参考书,里面有丰富的概念、定理以及习题。谁能够先把课本读厚,再读薄的话,那么他就成功了! 以课本为核心,最多再要两种课外参考书就够了!每做一题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拿到课本找到相关的知识仔细思考,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基础!基础!基础! 我呼吁大家重视基础的学习!!

第二篇: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突出了健康和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内容应当是开放的和有效的,应当是接近学生生活和易于学生学习的,具有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有益于增进健康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课余时间使用的运动技能。 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 内容 选择 原则 有效

一、研究目的:

突出健康和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课改实验,从教师教学理念到教学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逐渐领会新的课程理念和转变教学观念的情况下,教师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在新一轮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东西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要长一些,要用教学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落实教学目标。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有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要求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传统的体育课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目标和任务层次混淆不清,造成了教师只注重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明显地竞技化和成人化。教学内容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完整性、系统性,基本上是封闭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失去了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的魅力。对不同的个体传授同样的运动技术,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缺乏灵活性,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很难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特长,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造成不少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新课标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新的目标领域,这些目标应由精选出的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锻炼方法、探究活动、玩法、演练和作业等活动作为媒介来共同完成。每个目标的完成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最佳的活动形式来承担,但也要通过各个环节的综合作用才能很好地实现;各种活动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在完成目标上又都是相辅相成的。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玩法、理论学习。

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玩法 、理论学习。 身体健康:身体练习 、玩法、理论学习、锻炼方法、作业 。 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运动理论知识、技术、战术、 身体练习、探究活动、玩法演练和作业。 社会适应:理论知识、战术、探究活动、玩法、演练和作业。

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和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要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我们还应该把教材分成不同的层次,要将学的、练的、介绍的、体验的内容合理地编排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是克服以往体育教学蜻蜓点水和体育教学内容低级重复,以有效地学会学好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 (1)要合理地安排每个年级的教材数量,每个年级不要安排过多的学习教材都要有重点的学习教材的出现。

(2)要合理地安排每个的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超大单元(20学时以上)、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2-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根据各个教材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单元的规模,各种单元要相互匹配,共同完成各种体育教学的目标。 (3)根据现在教材的现状和体育教学时间的现状,建议根据在不同年级的排列的多少和每次出现教材的学时多少(大、小单元)的合理排列组合和搭配,设计出四种主要的教材层次,即“精学类教材”、“粗学类教材”“介绍类教材”和“锻炼类教材”四个层次。我们按大循环和小循环的多少的排列组合,这样就可梳理出下列四类教材。

1、介绍类教材(一次品尝)教材

田径投掷项目、 急救方法、 步行拉力、定向越野、一些理论讲座。

2、粗学类(一次吃好)教材

背越式跳高 、挺身式跳远、 跨栏跑 、网球 、登山、野营、 防身术、 舞蹈 。

3、练习类(少吃多餐)教材

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各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实用性跑 、 实用性投掷、 部分体操练习。

4、精学类(多吃多餐)教材

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 武术、 部分体操练习、游泳 、健美 操。

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新的目标领域,要针对目标的需要提出了四类教材,体育教学要针对这四类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四类教材必须满足以下各自的要求:

1、精学类教材,要切实教好运动技能,通过实实在在运动技能的提高,满足学生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体味运动文化的需求,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技能不断进步的成功感,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

2、粗学类教材,要选择合适运动项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并初步“入门”并体会到运动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满足学生学生对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和体验运动多样性的需求,并在多种运动中体会集体合作和公平竞争以及进取、克服困难等多种感受,与精学类教材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

3、介绍类教材,要全面介绍体育运动文化和项目知识,如果安排得好和进行多媒体教学,一年就可以介绍不少的项目、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如此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深刻地认识运动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贴近体育,为完成“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服务。

4、锻炼性教材,要在上述运动技能的课中,结合项目技能的教学有意识地,有层次地、适时地进行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和有关专项素质练习、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在运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为实现“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服务。 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与教学目标统一性原则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能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要用新课标的目标对所选内容进行衡量后再行选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也是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一原则和第一步程序。

2、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第一要反映在它能有效地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服务,能有助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第二,它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能安全的。以健身性和安全性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应是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二原则和第二步程序。

3、可行性原则

再好、再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如果在本地区和本学校难以开展,都不应该进行选择。应把可行性原则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二原则和第二步程序。

4、趣味性原则

体验运动乐趣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这一点不能回避,要在具有目标统一性和有可行性的备选教学内容中挑选那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而比较枯燥无味的体育手段不应该进行选择。应把趣味性原则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三原则和第三步道程序。

5、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学校体育教育最终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也要尽可能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便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论与建议: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要将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放在突出的位置,健康的意识是我们对健康的一种理解,一种观念,一种追求。课程是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开放的和有效的,应当是接近学生生活和易于学生学习的,应当是具有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应当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有益于增进健康的。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课余时间使用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从事体育锻炼必要的技能与方法,获得有关健康的知识与信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我坚信: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同行的协作,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第三篇:丁益祥: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丁益祥,北京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1期。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对高考数学教学产生影响。针对高考数学教学如何应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注意课标考纲的学习、注意必备知识的落实、注意数学思想的发掘、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注意创新意识的发展、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承、注意数学模型的应用、注意教学难度的调控、注意学习信心的树立、注意典型试题的研究10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数学;数学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不分文理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意见》还指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毋庸置疑,《实施意见》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

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重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课程理念,必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领高中数学教师瞄准育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完成教学任务。与此相应的高考,必将把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数学文化等作为数学高考的重要任务,并在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中提出,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4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数

1 学考试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内涵作出解释,阐明知识是指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与往年相比,2017年删除了选考内容中的“几何证明选讲”,由原来的“三选一”改为“二选一”。能力则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全面,而且要求重在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点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强调要贯穿于全卷。

由此不难看到,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育人目标,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就数学科考试而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由分省独立命题向全国统一命题的逐步回归;二是不分文理而引发的教学内容的完全统一;三是考查必备知识,检测数学思想,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关键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体现文化价值。

2、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应对策略

高考内容的改革,必将对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应对诸如考试内容的变化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特别是高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2.1注意课标与考试大纲的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考试大纲的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把握数学教学的重点。真正做到依纲靠本,逐一研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回归全国统一命题后,依然使高考数学教学落到实处。

2.2注意必备知识的落实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各年级学生就各部分必备知识应达到的水平,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它是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遵照执行的课程标准和施教准则。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必备知识。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盲目拔高;既要讲清知识的内容要点,又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要阐明知识的内涵外延,又要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

作为高考数学教学,可以在落实各部分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聚焦必备的核心考点。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瞄准必备的核心考点。历年高考中,必备的核心考点主要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代数与几何两个层面上的平面向量的4种运算以及两个充要条件,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关系、两类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公式,

2 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和证明,直线与圆、椭圆的位置关系,三视图、空间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几何体与空间向量,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与条件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线性回归,导数与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导数与曲线的切线、导数与不等式的证明、导数与函数的零点等。

2.3注意数学思想的发掘

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都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主要有如下7种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中,它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同步发展。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大凡数学综合问题的求解,必然依赖于对问题本身所蕴含着的数学思想的发掘。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相关问题的求解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现数与形之间的相互映证,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实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等价互化,用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完成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融合,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发展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思维,用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实现量变向质变的伟大跨越,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揭示随机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

2.4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对照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所提出的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关键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宗旨,与考查上述数学核心素养一脉相承,与《实施意见》中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更是完全一致。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以上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质和价值,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概括一般性结论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在综合的情境中学会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在得到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命题,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通过提出问题和论证命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通过对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条件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探索论证的思路,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和途径予以证明,并能用准确、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处理,使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积累数学实践的经验,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通过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观察以及图形与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想象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表达,增强学生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感悟事物的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通过各类数学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处理,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体会运算法则的意义和作用,做到明确运算对象,分析运算条件,选择运算法则,把握运算方向,设计运算程序,获取运算结果,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品质,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通过概率与统计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数据蕴含信息”的观点,理解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概率与统计问题中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帮助学生获得数据提供的信息及其所呈现的规律,进而分析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发现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2.5注意创新意识的发展

历年的高考数学考试大纲都指出: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试题命制中要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景,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发散性。要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以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考试大纲中要求命制的创新问题,无疑是选拔优秀学生的良好试题,它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创新潜质,这恰恰与《实施意见》中把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的要求相吻合。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依照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必须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新意的问题,加强求

4 解训练。例如,自主定义型问题、归纳猜想型问题、类比推理型问题、直觉判断型问题、探索发现型问题、研究设计型问题、开放发散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6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承

关于数学文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专门撰文论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教授曾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齐民友教授在《数学与文化》一书中,从影响人类文化的兴衰、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阐明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书中写道:“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上述数学家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有力地阐明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兴衰乃至民族存亡的影响。既然如此,在今天举国上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内容以及高考试题之中,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必然成为数学课程建设与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对于高考数学试题的命制,教育部考试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要求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乏体现以数学史料为素材或者体现数学与文学交融的试题。凡此种种,无不启示教师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通过对诸如《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数学家们的算法思想,感悟数学经典的美妙亮丽,体会数学在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价值。教师也可以结合数学史,适时地介绍数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及其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家们的献身精神及其崇高品质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毅力以及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数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数学文化,古今中外数学家们不懈的数学活动及其永载史册的数学成果,恰恰是数学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数学文化浪潮上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明了,通过数学教学,既应该使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更应该使学生受到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树立学数学用数学,将数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利用数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类谋求更大的幸福。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知识会有所遗忘,但那铭刻在学生心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却 5 仍将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数学文化教育功能的有力体现,是数学文化价值的真谛。

2.7注意数学模型的应用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数学解决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数学应用问题着重考查以下10种数学模型:函数模型、三角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立体几何模型、解析几何模型、概率与统计模型、导数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排列组合模型。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试题,必将更加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更加注意数学的应用。教师既可以在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求解训练,也可以通过应用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运用各类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一般地,求解应用问题应遵循如下4个过程:①数学建模: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②数学求解:即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①中数学化后的问题,获得这个数学问题的解;③检验真伪:检验②中数学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去伪存真;④全面回答:根据③的检验结果,对这个实际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

2.8注意教学难度的调控

2014年秋季,上海、浙江两地入学的高一新生,2017 年的高考数学将不分文理。全国其他省份2017年或稍迟1~2年开始入学的高一新生,3年后的高考数学也将不再分文理。然而,应当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差异。事实上,按以往经验,除了部分学生确实喜欢文史哲而选学文科外,许多学生却是因为学习数理化较为吃力而选学文科。基于此,在取消了文理分科后,由于数学在高考中仍是各类考生必考的科目,为了使得所有的学生数学学有所得,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有效调控教学难度。以往长年教理科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降低一些难度,而以往长年教文科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一些难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他们提供具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适度拓展延伸,努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

2.9注意学习信心的树立

面对不分文理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可能更加明显。对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提高每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信心,其次要帮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其中大多可能是原本学习文科的那些数学基础薄弱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鼓舞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注意对智力因素的

6 开发,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两者兼顾,齐头并进,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专门为基础薄弱生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逐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可以协助他们制订一个学习规划,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听讲、独立思考、相互研讨、课堂作业、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行为,相关要求不要定得过高,以便通过努力尽可能达标。要有督促检查的环节,做到及时矫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课堂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作业中的问题可以当面辅导纠正,每周以制订的规划作为衡量标尺,全面检查达标情况。阶段性测验后要做专门总结和分析,总结相关的知识落实与否,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与否,分析失误的原因,明确得分的要领。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案和策略。总之,多为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着想,把提高基础薄弱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这一工作上升到“不让每一个学生数学掉队”的高度来认识,如此,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10注意典型试题的研究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特别是高三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而不仅仅研究本地区的高考试题。新一轮高考改革后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历年文理试题的共同点和融合点,研究全国各地的试题特别是全国卷试题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命题的方向,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试题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研究试题的考查内容,具体包括问题类别的鉴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能力的分析;二是研究求解问题的策略,包括解法思路及其由来、方法策略形成的过程;三是研究解法程序,包括解法步骤的确定、相关公式的选择、推演过程的优化。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性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我曾经听过二十几位教师上的课,结果发现,这二十几位老师“教”的几乎是二十几种内容。

有些老师着眼的是人物上场,讲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些老师关心的是人物描写方法,讲对贾宝玉的“侧面描写”;有些老师对诗词有其爱好,于是上课的时间主要花在鉴赏两首《西江月》上了;有些老师注重“基础”,于是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放在十余个词语的“古今词义辨析”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有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可用于语文学习的“点”很多。同一篇教学素材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讲出无数的内容来,完成所定的不同目标。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缺乏严密的对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太强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学目标? 2.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3.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4.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5. 如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状态的提前确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指标,具有指导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学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点;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而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与测验这些都不是教学目标。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且能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还有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在能力培养等问题上的模糊性;教学目标陈述时所用概念操作性不强;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及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的不能全面考虑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清等等。

2.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3.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

抓住课文里的“哭”字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哭过的人、不哭的人、应该哭而且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把握形象个性特点。

探究和鉴赏相结合,以“哭”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探究性学习和鉴赏性学习自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和鉴赏能力。

——《宝玉挨打》

上述的目标表述方式也有诸多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归为以下几类:主体错位,目标弱化;贪多求全,目标泛化;脱离实际,目标异化;脱离文本定目标;脱离语文定目标;脱离学生定目标含糊笼统,目标虚化;盲目照搬,流于形式等。

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陈述应该仔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教学对象( Audience ):教学是针对哪个层次的学生。

( 2 )学生行为( Behavior ):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态度会有什么变化,应用可观测到的术语来说明学生的行为,以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

( 3 )行为条件( Condition ):指能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或范围。

( 4 )学习程度( Degree ):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是阐述学习成就的最低水准。可从速度、准确性、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4.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语文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是从文本的“原生价值”中选择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使各级各类学校依据不同的培养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人才所制定或出台的各种课程设置的政策或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它规定了各学科中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和最终解决的问题。任何特定的内容项目都可以为不同的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不同的内容项目也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以及智力发展的总称。教师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和课上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教学内容包括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和添 / 减的信息。

下面要探讨的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 1 )社会文本与原生价值

社会文本是作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借助语言符号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某一现象,表达自己对这些事件与现象的看法,抒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或者把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用文字符号书写在物质载体上,借助媒体向社会公开发表的语言材料。其特点是:

• 没有确定的读者群体;

• 没有强制的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

•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性阅读;

• 可以随意发表不违背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阅读感受或观点;

• 因生活经验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作/读者可以享有多元趋向的解读空间。

也就是说,社会文本一经发表就不再属于作者个人,而是作者与读者共有,不同的读者可以在文本所营造的第三空间内进行多维对话,可以从文本中读出任何一种情感,也可以借文本的情感宣泄自我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因时空的变换而获得不同的感受,这些基于读者的阅读经验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形成的观点就是文本的原生价值,即文本创作时由作者内隐于文字之中的思想情感及对世界的看法,是作者对问题的评价判断和处理方式。文本的原生价值不会因读者的不同而有高低优劣之别,只要是对读者的生活有所启迪,对读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增益,甚至那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无害于社会与他人,有悖于社会常理的观点也允许在读者中间存在,文本的原生价值就是这样一种他人无法控制而由读者主观情感所决定的价值体现。 《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并非是叙写宝黛的爱情故事。只因为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家族的落败不允许他做一番“补天”的大事,但生性不甘“辱没于槽枥之间”的他,只好以写小说来彰显自身的价值。他也自信能写出远胜过当时盛行于世的“稗官野史”“才子佳人”类的书,才不惜花费十年的时间,五易其稿,投入一生的精力撰写这部旷世之作。曹雪芹无法在字里行间直抒胸臆,又怕读者被宝黛爱情牵住了视线,则在开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不惜泼墨,一次次提醒读者此书的主旨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脂胭斋对“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点评是“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曹雪芹第二处交待写作动机,暗示书中所写均为真情真事是在“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三处是“太虚幻境”牌坊两边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外有还无。”为此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两个关键人物“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如果说前三处是用暗示、隐喻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书中所写皆为真事真情,那么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命名可以说是作者明确强调全书用“谎言”叙写“真事”,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然而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并不能如作者所愿的那样还原作者创作此书时的真实意图及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悲情心志。正如鲁迅所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易”“淫”“爱情”“排满”“宫闱秘事”就是一个社会读者眼中《红楼梦》的原生价值。其中虽然不乏一些摆不上台面,不合主流价值观难以公开议论和发表的看法,但却无法阻止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如此的价值判断。

( 2 )教学文本与教学价值

教学文本是教科书的编者依据不同时代,不同学校的教学目的,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标准从社会文本的原生价值中筛选出适合的教学价值,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需要、学习经验进行改编,被置于“鉴赏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之中转变成“教学材料”,成为一定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一定教学内容载体的教学文本。教学价值则是教师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编者的编选意图,根据教学材料所在的教学时段、教学单元及单元中所居的位置,从该文本作为社会文本时所呈现出来的众多原生价值中所确定下来的易于学生接受,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其内化为自我个体知识的原生价值。相对于社会文本而言教学文本具有以下特点:

• 有固定的读者群:没有确定读者的社会文本一旦成为教学文本,相对学段的学生就成了这一文本的固定读者。

• 强制性的阅读情境与阅读目的:社会文本一旦变成教学文本,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一般是预设的,强制的。学生是在特定阅读情境下、特殊时空范围内,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阅读,此时作为读者的学生基本没有选择阅读情境及阅读目的的权利。 • 有限、确定的教学价值:强制性的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也就决定了阅读价值的确定性和有限性。当教学文本被编入特定的教学单元,学生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阅读时,该文本与单元内的其它教学文本一起承担着学段内的教学任务,并因不同文本的差异性而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任务取决于编者选编文本时从原生价值中择取的教学价值不同,与单元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价值只能是确定的、有限的。否则教学就会被湮没在眼花瞭乱的多元原生价值中,有悖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 群体性的阅读:文本一旦被编选为阅读教学材料变身教学文本时,作为文本读者的学生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群体的方式进行阅读。那种独立的、自由的、理想状态的阅读主体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空内基本是不存在的。

• 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教学文本的解读必须符合民族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不同民族有着自己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价值,这一价值是多数民族成员认可并集体无意识遵行的。

《红楼梦》 前 80 回约 61 万字,全书总字数 731,017 个字。关涉人物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男性四百九十五人,女性四百八十人。但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阶段、认知图式、阅读心理,能使学生通过对节选章节的阅读,管窥《红楼梦》的结构,主要人物关系,语言特色,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又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体验,能为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章节并不多。百年来成为教科书中的传统教学文本的仅有《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近年来又选编了《石头撰书》《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宝玉挨打》《香菱学诗》等章节。这些章节并未因其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质的变化,编者编选时所设定的教学价值一般也能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出问题激发学生自读全书。同一章节也因其在教科书中所属的单元不同,单元内篇目的组合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如处于同一时代教科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因其所在的教科书不同,教学价值的差异体现在:苏教版选取的是叙事视角——“总借一双俊眼传出来”;人教课标版选取的是“细节中的人物形象”;人教大纲版则将教育价值定位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第五篇: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谈 华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的子课题。课题负责人为谈华,课题主要成员由刘丽波、孙鸿雁、丁月娟、王福全、李群莉、王凡等组成。其中刘丽波、丁月娟、王凡等同志为本课题的结题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结题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齐市教研院王福义、孙东升两位副院长的专家指导,得到了实验学校领导的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研究的目的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先,研究将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具体案例的操作和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发展的有关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三,通过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提供实践经验,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真正得到落实。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课题的研究是否能够开展,离不开实验学校领导的支持、实验教师的研究和专家的专业引领。在一年半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实验学校东亚二中校长刘丽波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组织全校师生参与研究,建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管理文件集,在教学管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保证了他们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研究探索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五大领域内容。此外,实验中,齐市实验中学、齐铁一中、讷河一中的学校领导支持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给他们提供实验班级、实验场所、现代化设备和学习活动经费,保证了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的条件。为使研究能在较高的水平起步,课题组组织了实验教师培训会,通过培训,提高了实验教师对研究的认识,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在研究的全过程中,齐市教研院领导、专家经常深入实验学校与实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提升了实验教师总结经验的能力,保证了课题成果的及时形成。

三、课题的实施情况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从2004年3月开始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验的准备阶段(2004年2—7月),采用了调查法,调查了齐市八所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情况,与学校校长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认识的交流,并总结了各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东亚二中、齐市实验中学、齐铁一中、讷河一中作为实验学校,确定了有研究热情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作为实验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形成了课题研究计划,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培训教师,为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实验的研究阶段(2004年8—2005年5月),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研究中我们鼓励实验教师在实验中采取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进行了具体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对课题的研究有自己对看法和见解,并能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另外,我们于2005年4月组织了全市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既总结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成果,有借鉴了非实验教师的实践经验,为我们进行较为完善的结题奠定了基础。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绩

课题研究中,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高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和研究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或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它的领域十分广阔,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在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已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科学研究等五个大的方面。

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

结合社会发展所遇到的自然问题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探究主题:

⑴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⑵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 ⑷植被与绿化问题研究(见研究案例中《校园草坪的培植与养护》);⑸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⑹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⑺资源或能源问题研究;⑻水土流失与水质问题研究;⑼气候的研究。

2.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

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地或社区实际,有针对性地从下列问题中确定主题或课题。

⑴社区或故乡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⑵社区或地方产业状况与发展研究;⑶社区或地方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⑷民族历史与发展问题研究;⑸城市交通问题研究(见研究案例中的《站牌的现代设计》);⑹乡镇产业问题研究; ⑺汽车问题研究;⑻老龄人口与养老问题研究;⑼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⑽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见研究案例中的《三江口资源开发与利用》);⑾医疗问题研究;⑿保险问题研究;⒀道路问题研究。

3.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

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使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

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探究,可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⑴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⑵中学生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⑶校园环境与周边环境研究(网吧); ⑷中学生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 ⑸中学生的形象问题研究(见研究案例中的《二十一世纪中学生形象设计》); ⑹音乐与中学追星现象研究; ⑺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⑻中学生心目中的家长; ⑼中学生理想调查研究; ⑽中学生的业余生活调查研究; ⑾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12)中学生间的友谊(见研究案例中的《对中学生交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还可以围绕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开展有关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等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关于相对应于课程中选择的研究问题,一定要超越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领域知识的局限,尽可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实践来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的研究。

5.人与科学研究领域问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通过模拟、验证科学实验,进行学习。(1)物理中的科学实验;(2)化学中的科学实验;(3)生物学中的科学实验(见研究案例中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动植物标本的制作与研究》)。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的基本原则

1.尊重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研究。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中,可以提出一个选题范围事者一个具体的选题,但不能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可以通过开设科普讲座、推荐科技书籍、介绍科学人物、借鉴优秀研究性学习案例等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

2.关注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掘研究题材,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疗玩等,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环境布置,到乡镇城市的规划建设,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从地球到太空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关于初中生服装的研究”、“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中学生饮食习惯、营养情况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初中生的学习习惯研究”等。鼓励学生从自身生活的实际出发,选择或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中学生德育工作创造一个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3.重视社会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内容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问题,特别要关注与人类的生存、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小的地方或范围讲,从国家、世界范围讲,如“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对今后航天事业的影响”、“中国的航天梦”、“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计算机发展展望”、“南极冰川融化”、“气候变暖”、“新能源材料”,甚至“朝鲜核问题”、“阿以冲突问题”、“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二次海湾战争是否爆发”等等,即可以是已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即将发生的事件,亦或将来的事情。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是综合实践类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它是由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由组成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实施研究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体操作程序为: 设置问题情景,引导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课题,建立研究小组

教师指导下论证课题可行性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小组独立研究

教师组织课题组间交流 撰写研究报告班级展示,同学评议

整理成果,参加答辩会。

实验学校东亚二中的课题研究,采用上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情况见东亚二中学生研究

性学习过程图片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与体会)

二)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模式

1.问题探讨模式

问题探讨模式是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即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发现于探讨,使之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问题进行解的思维品质与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操作程序为:

提出问题(或案例) 问题分析与评价 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任务或学习需要提出典型的问题或案例,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生生交流完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积极参与,要酝酿解决问题的方略,并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案。问题解决是师生共同归纳、整理、筛选解决方案,得出问题的结论。(见齐市实验中学王福全的教学设计和齐市一中朱蕾老师的论文中的案例)

2.实验探究模式

自然科学学科许多知识、原理、规律的形成来自于科学实验,在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具体操作程序为:

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的实验课题 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研究

得出实验结论 提炼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一般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条件下能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实验课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的相关分析和论证,根据学生水平,确定的课题要围绕单一问题进行。制定的实验方案要简便易行。在实验研究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常用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一定是对实验结果分析后的真实结论,如果实验失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实验改进意见。提炼相关知识是对探究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提升,是训练学生将实验与理论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价值。(见齐市实验中学丁月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案例)

3.网络探究模式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持平台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的运用需要学校有计算机校园网。网络探究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框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己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开展网上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并在网上发布、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研究的网络探究模式还只是在学科内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广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网络探究研究性学习有许多优势,一是它能让学生及时、高效的获取信息,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缩短确定课题时间;二是能在网上看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学习他人的研究方法;三是既能进行自主探究,又利于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具体操作程序为:确定研究课题,分析研究任务 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解决问题研究成果在网上发布、交流、评价。(见齐铁一中李群莉老师的《预防爱滋病,你我同参与》公开课案例)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行为。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转换的适宜方式。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得以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逐步接受、掌握现代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走出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师更多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和“学

生如何学“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核心是其主体性发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以课题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选题、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结果的汇报与评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学习形式看,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师生、生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是学生独立的钻研,他们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在教师外的图书馆、网络、社区等场所进行,这些学习形式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3.课题研究探索了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随着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认识,高中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应从以综合实践为主转向以学科内研究为主。由于高中课程课时安排的紧张,集中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够现实。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运用,通过他的运用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且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我们希望各学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从实际出发,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六、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种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式,要使它在高中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还需要制度的保障,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管理的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研究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在对上述两方面问题的研究要有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实践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较为完善的研究,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

2005年6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