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全文)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全文)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第一篇: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

第一篇: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

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1]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2-954.

[2]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12-3014.编辑/孙杰

第二篇:147株住院患者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周小明 严子禾 胡锡池【关键词】 念珠菌;,真菌鉴定;,耐药性分析,, 摘要: 目的 对呼吸道分离的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做耐药性分析。方法 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分离的147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用Rosco商品化纸片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为主(755%),非白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制霉菌素耐药率最低,分别为61%,34%,其次为伊曲康唑(170%),氟康唑耐药率最高(571%),克柔念珠菌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依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相比耐药率有显著差异(P=0000)。有387%的念珠菌对2种或2种以上抗真菌药物耐药。结论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关键词: 念珠菌; 真菌鉴定; 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增多,由深部真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日益增加,尤其多见于呼吸道标本中。患者往往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并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条件致病性念珠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多,又使得真菌治疗后的耐药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11月呼吸道分离的147株念珠菌菌种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收集2003年6月~2004年11月我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147株念珠菌。 1.2 质控菌株白念珠菌ATCC64548。 1.3 药敏纸片及真菌药敏琼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和特比奈芬等7种药敏纸片及改良Shadomy琼脂平板均购自丹麦Rosco公司。 1.4 培养与鉴定菌落分离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Oxoid,英国),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郑州博赛科技有限公司)及VITEK2真菌鉴定板鉴定到种。 1.5 药敏试验(1)接种液的配制 挑取单个菌落于无菌盐水,调制成为15×108CFU/ml的菌悬液,再用生理盐水1∶1稀释。克柔念珠菌先配成15×108CFU/ml的菌悬液,再用生理盐水1∶10稀释。(2)按资料所提供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操作 Shadomy琼脂培养(9cm厚)先置35℃干燥20~25min,吸取05ml接种液倾注于斜面,均匀涂抹,吸走多余的液体,35℃干燥10min,贴药敏纸片,培养18~24h后判读结果。判读标准参考Rosco公司提供的药敏试验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软件包分析结果,耐药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147株念珠菌鉴定白念珠菌占755%(111/147),光滑念珠菌占17%(25/147),热带念珠菌占54%(8/147),克柔念珠菌占20%(3/147),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光滑念珠菌(P=0000)。 2.2 147株念珠菌对真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见表1。 2.3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们发现真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严重, 表1 147株念珠菌对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表2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比较可能是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在呼吸道粘膜易于定植所致,在真菌感染中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1](本研究白念珠菌占755%,与国外报道一致[2])。近年来,人类念珠菌感染有由白念珠菌转向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趋势[3]。本研究非白念珠菌感染占245%,这也与国内、外的报道一致[4]。以往热带念珠菌在真菌感染中居第2位,本研究中已排列第3位,说明各真菌构成比也在发生一定的改变,非白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氟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无效,与我实验相符(对克柔念珠菌的耐药率达100%),酮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疗效不佳[5]。随着氟康唑应用的日益广泛,白念珠菌较其他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而被杀死,导致念珠菌症向非白念珠菌症变迁,且那些感染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0,两性霉素因副作用大,临床较少使用)。我们还发现,多重感染的患者长期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使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出现念珠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导致少见的致病性真菌寄生和感染现象增加。本研究有387%的念珠菌对2种或2种以上抗真菌药物耐药,只有32%的念珠菌对所有测试的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痰标本中147株念珠菌对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示,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34%~61%),伊曲康唑其次,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571%)。氟康唑不良反应小,较安全,能广泛渗透体液组织器官,对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感染疗效较好,目前临床广泛使用,部分念珠菌已出现耐药,我们共检出84株(571%)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被认为对氟康唑天然耐药[6],不在此范围),以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比例稍高;耐伊曲康唑念珠菌25株(17%),以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比例高;耐酮康唑的念珠菌70株(476%),以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耐咪康唑、特比奈芬的念珠菌为49株(333%),均以克柔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比例高。综上所述,克柔念珠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奈芬的耐药株均占半数以上,故认为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依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尽管有1/2菌株对氟康唑耐药,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仍然较好,因此,将临床分离的念珠菌鉴定至种水平,对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唑类药物。此外,微生物科应与临床密切配合,加强真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工作,合理选择用药,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医治,以免贻误治疗影响预后。

第三篇: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罗运山 万献尧

【摘要】目的 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和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比较排位前5位细菌耐药特征。结果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14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感染菌112株,占75.2%;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6.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6.3%)、人葡萄球菌(6株,5.4%)和鲍曼不动杆菌(6株,5.4%)、铜绿假单胞菌(5株,4.5%)和溶血葡萄球菌(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 近5年多来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

【关键词】血流感染;细菌培养;细菌耐药;ICU +—

+

—+

-

+——

+

+

血流感染是ICU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尽管近年来大量新型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未减少,且其耐药菌株

[1,2]逐渐增多。据报道,ICU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粗病死率27%~53%。美国1980~199

4[3]年间因此病而住院的患者每年呈10.5%的速度递增。因此,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我科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诊断血流感染且血培养阳性的1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对其中排位前5位的细菌进行耐药特征分析,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ICU中124例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49株。

2、微生物培养

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

3、药敏试验

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

4、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血培养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根据病历记录和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ICU内、普通病房获得性血流感染的诊断。 结果

1、ICU内、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49株病原菌。其中分离出2株者12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在ICU内发生的血流感染89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分离出2株者10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普通病房发生的血流感染35例,共分离出病原菌37株,其中分离出2株者2例。

+—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G)菌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28株,—占75.7%;G杆菌8株,占21.6%;真菌1株,占2.7%。发生于ICU内的病原菌共112株,占75.2%;入住ICU前的病原菌37株,占24.8%。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为2~100天,平均14.3天。

表1 ICU及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病原菌 G杆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G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肠球菌 耳葡萄球菌

真菌 光滑假丝酵母菌 白假丝酵母菌

合计 +—

+

ICU

株数 55 33 7 6 5 4 55 31 7 6 5 4 2 2 1 1 112

构成比 49.1 29.5 6.3 5.4 4.5 3.6 49.1 27.7 6.3 5.4 4.5 3.6 1.8 1.8 0.9 0.9 100.0

普通病房 株数 8 1 2 0 2 3 28 13 2 7 1 5 0 1 1 0 37

构成比 21.6 2.7 5.4 0.0 5.4 8.1 75.7 35.1 5.4 18.9 2.7 13.5 0.0 2.7 2.7 0.0 100.0

ICU+普通病房 株数 63 34 9 6 7 7 83 44 9 13 6 9 2 3 2 1 149

构成比 42.3 22.8 6.0 4.0 4.7 4.7 55.7 29.5 6.0 8.7 4.0 6.0 1.3 2.0 1.3 0.7 100.0

2、ICU、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

发生于ICU内的89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见表2,且这些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发生于普通病房的35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见表3,部分患者存在误吸、化疗等危险因素。

表2 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肿瘤 冠心病、心衰 多发性外伤 消化道疾患 脑血管疾病

其他疾病(中毒、手术等)

合计

例数 19 13 12 11 8 8 18 89

构成比(%)

21.3 14.6 13.5 12.4 9.0 9.0 20.2 100.0

表3 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肿瘤

例数 6 6

构成比(%)

17.1 17.1

冠心病、心衰 脑血管疾病 消化道疾患 多发性外伤

其它疾病(足坏疽、手术等)

合计

6 4 2 2 9 35

17.1 11.4 5.7 5.7 25.7 100.0

3、药物敏感试验 +—G球菌、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分别见表

4、表5;多重耐药率高。

表4 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头孢呋辛 阿莫西林/棒酸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头孢唑啉 克林霉素 呋喃妥因 苯唑西林 青霉素 四环素 复方新诺明 万古霉素 氧氟沙星 阿奇霉素 氯霉素 左氧氟沙星 替考拉宁 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利奈唑胺 亚胺培南 红霉素 利福平 氨苄西林 链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n 4 9 9 9 9 9 6 9 9 9 9 9 4 4 8 8 4 4 4 5 5 5 5 耐药株数

3 6 7 7 6 7 0 6 9 5 2 0 3 4 0 6 0 0 0 3 5 0 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n 31 64 64 65 65 65 32 64 65 65 65 65 31 31 61 63 30 32 32 34 34 34 32

耐药株数 26 58 54 38 58 42 0 59 64 21 41 0 24 28 25 41 2 1 0 33 34 4 31

耐药率 83.9 90.6 84.4 58.5 89.2 64.6 0.0 92.2 98.5 32.3 63.1 0.0 77.4 90.3 41.0 65.1 6.7 3.1 0.0 90.1 100.0 11.8 96.9

n

9 9

3 9 9 9

8 6 2 6 6 7 7 9 9

肠球菌 耐药株数

8 6

1 6 4 0

2 5 0 2 0 6 4 6 5

耐药率

88.9 66.7

66.7 44.4 0.0

25.0 83.3 33.3 0.0 85.7 57.1 66.7 55.6

耐药率 75.0 66.7 77.8 77.8 66.7 77.8 0.0 66.7 100.0 55.6 22.2 0.0 75.0 100.0 0.0 75.0

60.0 100.0 0.0 100.0

表5 主要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

n 7 3 7 7 7 耐药株数 1 2 0 4 3

耐药率 n 14.3 0.0 57.1 42.9

8 4 9 9 8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株数 5 3 6 7 8

耐药率 62.5 75.0 66.7 77.8 100.0

n 6 2 6 6 6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株数 2 1 2 3 1

耐药率 33.3 33.3 50.0 16.7

n 35 22 41 37 41

假单胞菌属 耐药株数 33 13 31 24 20

耐药率 94.3 59.1 75.6 64.9 48.8 替卡西林/棒酸 左氧氟沙星 阿米卡星 氨曲南 头孢吡肟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头孢曲松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 妥布霉素 复方新诺明 头孢哌酮/舒巴坦

美罗培南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氯霉素 氨苄西林/舒巴坦

氨苄西林 头孢唑啉 阿莫西林/棒酸 加替沙星 6 7 7 7 7 7 7 4 7 6 7 3 7 3 4 4 4 4 4 3 3 4 6 4 0 1 6 3 6 2 1 2 2 2 3 4 2 0 3

50.0 42.9 57.1 85.7 57.1 0.0 14.3 85.7 75.0 85.7 28.6 14.3 28.6 75.0 50.0 75.0

9 9 9 9 9 9 9 9 5 9 6 5 5 9 4 5 5 4 4

8 8 8 8 6 0 5 9 2 2 1 0 5 8 1 4 5 4 0 3

88.9 88.9 88.9 88.9 66.7 0.0 55.6 100.0 40.0 22.2 16.7 0.0 100.0 88.9 25.0 80.0 100.0 80.0 75.0

6 6 6 6 6 6 4 6 2 6 5 5 4 4 4 2

1 2 1 1 5 1 0 2 2 2 1 1 1 4 3 2

16.7 33.3 16.7 16.7 85.3 16.7 0.0 33.3 0.0 33.3 20.0 20.0 25.0 100.0 75.0

40 37 41 41 41 41 40 38 24 37 32 31 16 17 17

27 5 21 31 36 11 3 21 23 4 3 4 12 16 3

67.5 13.5 51.2 75.6 87.8 26.8 7.5 55.3 95.8 10.8 9.4 12.9 75.0 94.1 17.6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7

100.0 5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介入性诊疗方法和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放化疗以及长期广谱﹑强效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均为血流感染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及时掌握本地域、本科室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作用。[4]Lepper等研究表明,实行全院监测药物消耗量与细菌耐药率,对及早发现耐药菌株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针对原因予以控制。

血流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培养又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亦可及时反映治疗效果,临床应重视对疑为血流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如果已经应用了抗菌药物,最好在下一次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并使用含有能中和抗菌药物的树脂血液培养瓶采集。为提高培养阳性率,最好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采集2~3份血液送检。同时根据培养结果早期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感染

[5]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2004~2009年5年多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共分离出149株病原菌。发生于ICU内血流

+—感染的病原菌112株,其中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说明ICU内

+—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分离到的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鲍曼不

—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等。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共33株,占G菌的60.0%;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31株,占G菌的56.4%。

+—发生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37株,其中G球菌28株,占75.7%;G杆菌8株,

+占21.6%,说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G球菌为主。分离到的血流感染常见病

—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大

—+肠埃希菌为主,共3株,占G菌的37.5%;G菌中仍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13+株,占G菌的46.4%。 有报道,院内血流感染病原菌由上世纪60、70年代的G菌为主到目前的G菌逐渐增加[6][7]—,而Lakshmik等报道院内血流感染病原菌仍以G菌为主,达53.3%,然而Wisplinghoff[8]+等报道则以G菌为主,可达65%,这可能是不同地区之间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例

[1]有所不同之故。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为2~100天,平均为14.3天。这与Warren等报道的平均检出时间为15天接近。

+G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又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本组研究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说明万古霉素仍是目前治疗葡萄球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但国外已发

[9]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利奈唑胺等药物敏感性均在90.0%以上,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90.0%,提示这些药物目前已不适合作为葡萄球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CNS既往认为系与人体皮肤、黏膜共栖的非致病菌,且因不产生血浆凝固酶,毒性较弱,曾被误认为极少致病,但近年来由于侵袭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术、导尿、纤支镜治疗等)的应用增多,尤其是ICU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由此类细菌导致的感染明显增多。本研究亦表明此类细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菌株,感染途径主要为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及皮肤接触等。研究证明CNS可产生黏质物,后者在致病和耐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黏质物有助于CNS的黏附定植,还可作为一种物理屏障阻止抗菌药物向细菌细胞渗透,同时CNS具有抗吞噬作用,比其他细菌更易生存并繁殖。且黏质物也是一种毒力因子,有异物存在或创伤时CNS在其黏

[10]+质物的作用下极易引起感染。但也有文献报道,在G菌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11]的产生主要是由DNA旋转酶的GyrA亚单位和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亚单位突变引起。本研究中肠球菌属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在人、动物的肠道和女性生殖道,为常见条件致病菌。本资料统计的肠球菌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其敏感性达100.0%,对四环素、氯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敏感性为55.6%~75.0%,而对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庆大霉素、红霉素等的耐药率均达66.7%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66.7%,说明肠球菌的耐药率并不低,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肠球菌感染患者,用药时应慎重,以免给治疗带来不利。

—G杆菌中假单胞菌属分离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而大肠埃希菌也占相当的比——例。在G杆菌中,除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6.7%外,其余G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均呈现出59.1%以上的耐药趋势,这可能与近些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应用有直接关系。假单胞菌属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外膜孔蛋白的缺损、碳青酶烯酶的产生和药物外排泵出系统的表达等,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耐药率为7.5%;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氯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4%~26.8%;其余耐药率均达51.2%以上,尤其是头孢西丁、替卡西林/棒酸、妥布霉素,耐药率达94.1%以上。由表5可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最敏感,耐药率为0.0%,其次为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4.3%,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在28.6%~42.9%,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50.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菌以碳青酶烯类为最敏感,耐药率为0.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在16.7%~4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5.6%,其中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避免应用不敏感的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ESBL大多是由质粒介导的,除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外,产ESBL菌往往同时携带其他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12]磺胺类的耐药基因。同时大肠埃希菌作为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继产ESBL之后,又出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水解底物范围更广,耐药菌株往往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常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本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较不加酶的耐药率低,这是由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有相当数量的菌株能产ESBL。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均为83.3%,而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达75.0%、83.3%和100.0%,本研究尽管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数较少,但有报道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呈平稳上升趋势,该菌常对多种药

[13]物耐药而使治疗更为困难。

由于目前真菌培养技术的滞后,使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从而导致血流感染患者不能得到早期治疗,最终导致了高病死率,由于此研究的真菌株数较少故在此不做讨论。

总之,对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是临床了解血培养病原菌和耐药动态的重要途径,临床需及时掌握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和动态,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治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这样既可迅速控制感染,又可预防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扩散。

参考文献

1、Warren DK,Zack JE,Elward AM,et al. Nosocomial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in a nonteaching community medical center: a 21-month prospective study. Clin Infect Dis,2001,33:1329-1335.

2、Wisplinghoff H,Bischoff T,Tallent SM,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US hospitals: analysis of 24 179 cases from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 Clin Infect Dis,2004,39:309-317.

3、Mylotte JM,Tayara A,Goodnough S. Epidemiology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evaluation in a large cohort from multiple homes. Clin Infect Dis,2002,35:1484-1490.

4、Lepper PM,Grusa E,Reichl H,et al. Consumption of imipenem correlates with bete-lactam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2920-2925.

5、万献尧. Sepsis诊治进展. 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5,28(8A):51-54.

6、Diekema DJ,Pfaller MA,Jones RN,et al. Age-related trends in pathogen frequency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bloodstream isolates in North America.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1997-2000. 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2,20:412-418.

7、Lakshmi KS,Jayashree M,Singhi S,et al. Study of nosocomial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J Trop Pediatr,2007,53:87-92.

8、Wisplinghoff H,Seifert H,Tallent SM,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in United States hospitals: epidemi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susceptibilities. Pediatr Infect Dis J,2003,22:686-691.

9、Moubareck C,Meziane-Cherif D,Courvalin P,et al. VanA-type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VRSA-7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vancomycin for growth.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3657-3663.

10、黄翠雯,周晓光,黄嘉言.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71-1073.

11、黄伟,教鸣,王晶,等. 重症监护病房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细菌致院内感染的临床调查.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2:291-293.

12、Grik K,Dierich MP,Pfaller K,et al. In vitro activity of fosfomycin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ous antistaphylococcal substances.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1,48:209-217.

13、Iskandar SB,Guha B,Krishnaswamy G,et al.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neumoni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enn Med,2003,96:419-422.

第四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B)

A 不用实施手卫生 B 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C 没必要实施手卫生 D 以上都不对 2.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C) A 随便进行清洁和消毒

B 不用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D 没必要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3.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做的哪项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4.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不必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B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C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D 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5. 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D多重耐药菌(MRSA)

二、多项选择

1.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哪些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ABCDE)

A 溃烂面 B 血液和体液 C 分泌物 D 伤口 E 正常皮肤 2.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何处理?(AB) A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B 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C 仅用清水擦拭 D 以上都不用 E 没必要处理 3. 医务人员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当实施手卫生?(ABCE)

A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B 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 C 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D 处理清洁物品后 E 摘掉手套后 4.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哪些细菌实施目标性监测(ABC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D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E 表皮葡萄球菌

5. 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哪些部门采取有效措施(ABCDE) A 医疗 B 护理 C 检验 D 感染控制 E 后勤 6.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ABD) A 首选单间隔离

B 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C 可以同其他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D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E 不必单独安置

7. 医院应当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教育。(ABCD) A 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B 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C 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D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E 以上都不是

三、填空题

1.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 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3. 医院应当(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4.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5.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6. 医务人员在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7.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

8. 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9.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四、判断题

1.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

2. 手上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4.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5.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 医疗机构没必要采取措施,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第五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一、临床各科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规范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及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二、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做好质控。开展病原体的耐药性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三、临床各科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按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

四、临床各科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则按我院的《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执行。

五、检验科微生物室至少每半年负责全院细菌耐药结果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向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及时到科室指导隔离措施。

七、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向药事委员会提出严重耐药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措施。

八、科室主任和护长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监督。

九、对于不认真执行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予以批评及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如造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产生不良后果的,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