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学具准备:若干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格子纸;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1、3×8=24,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我们今天就要用因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1、出示问题,明确要求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最近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什么问题吧!
(课件出示)我们家贮藏室,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组织汇报。
三、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到底哪种地砖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呢?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呢?大家自己亲自动手试一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好吗。
教师引导:老师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一张方格纸,上面说的长方形代表贮藏室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地面,还有几种正方形纸片,代表了几种边长为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过老师这里每种正方形纸片没准备那么多,你们觉得只要怎么铺就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谁来说说选择怎么样的铺法就可以?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把出现的几种的
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
(1)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摆边长是
2、
3、
4、
6、8……厘米的正方形。
(2)交流汇报。
请xx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学生边回答 师边用课件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
(3)观察发现。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选择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那么沿着长边需要铺多少块地砖,沿着宽边需要铺多少块地砖呢?
教师引导:那为什么同学们而只选择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而没有选择边长是3分米,6分米,8分米的地砖呢?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原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课件演示)3分米地砖铺地的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地砖的边长1分米、2分米、4分米和长方形的长16分米、宽12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地砖的边长是3分米、6分米、8分米和长方形的长16分米、宽12分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4)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 (学生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
(5)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①探讨抽象公因数的概念。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里面含有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师提问: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还有没有别的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教师刚好可以进行板书
16、和12所有的因数,以此来渗透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师引导:
1、
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谁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他们是16和12的什么数?
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板书公因数)②用集合图表示
直观演示:请学号是16的因数和12的因数的同学分别站到老师的左边和右边的呼啦圈内
课件动态显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数。(学生观察)
③认识最大公因数
教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多少的地砖?
教师小结:4就是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今天我们通过解决王叔叔铺地的问题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我们今天探讨的数学知识就是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
(6)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让我们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要用摆一摆、画一画吗?可以怎么办呢?
教师提问:如果解决“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把下面的数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1、
2、
3、
4、
9、
6、
12、18
2、黎川二小五年级5班有24名女生和30名男生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要使每组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每组最多有几人?
同学们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破译下电话号码,看看谁是破译专家。
3、破译电话号码
这是一个7位数的电话号码 abcdefg
这个电话号码满足以下条件:
a是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b是6和24的最大公因数:
c是最小合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d是最大的一位数:
e是不能做分母的数:
f比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还要小:
g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个电话号码是()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跟你的爸爸妈妈说呢?(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到了新知识,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品味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板书:
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16和12的公因数:12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教学案例
香玉小学 闫远波
教学案例
巩义市河洛镇香玉小学 闫远波
【案例背景】《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做数学”便是这一过程的充分体现,人人“做数学”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做数学”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我们要把“做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并形成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有个性学习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做”数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智慧,养成品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实验等多种感官参与,亲身体验,互动合作,获取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2009年四月中旬,我在太和镇一所村小谢埠小学上了一节示范课,上课内容为《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农村小学没有多媒体电教设备,于是我准备了一些教学图片和卡片,设计了引导学生动起来,“主动”做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课后,听课教师和学生反映效果很好。有听课老师评价说:动起来,就拥有精彩的课堂。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引导学生“动”耳听、“动”脑思考。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新课前插了猴王分饼这样一个故事,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急于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只猴子分得多一点,很好的营造了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打下了基础。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数学学习情景。
片段二:“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用事实“验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有不同意见。
师:到底谁分的多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来(表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别
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1/
4、2/
8、3/12 。
(板书:1/
4、2/
8、3/12 )
(教师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有平均分的,有涂色的,小组成员配合默契) 师: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
生: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师: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生:三个分数相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将板书的三个分数用“=”连接。)
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托折纸的活动,感悟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感受1/
4、2/
8、3/12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片段三:“动”眼观察比较变化,“动”口归纳揭示规律
1、教师引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2.组织讨论。
(1)既然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1/4=2/8=3/12,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3/4=6/8=9/12。
(3)我们班有56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14人。那么第
一、二组学生的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然后得出: 28/56=2/4=1/2
3.引入新课:黑板上三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规律。
4.出示思考题。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先看3/4=6/8=9/12这一组):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讨论交流。
5.集体讨论,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由3/4到6/8,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把3/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6/8。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现
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6/8。
(2)3/4是怎样变化成9/12的呢? 怎么填?学生回答后填空。
(3)引导口述:3/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得到6/8,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其它几组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几名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试着归纳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
(5)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
(6)引导思考:都乘以、都除以两个“都”字,去掉一个怎么改?(去掉第二个“都”字,换成“或者”)再对照教科书中的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少了“零除外”)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板书:零除外)
(7)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找出性质中关键的字、词,如“都”、“相同的数”、“零除外”等。然后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此过程主要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设疑激趣,层层深入,由此牵引到其他的具有同等规律的分数中,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在教师初步引导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几组等式的填写、观察、发现,通过交流,调整、深化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先从左往右看,再反过来从右往左看,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反思】: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悟出道理。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让学生多动动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记得最牢、理解最深的。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之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也可随之展开。而本节课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通过折、涂、说、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交流中总结, 最后运用知识,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怎样让学生愿意动,善于动,有效的做数学呢?我认为:
一、创设生动有效的数学情境,在情景中激发“动”的兴趣和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交往所必须的动力。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
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出了一组相等的分数为下面研究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做好了准
备,随后又设置了一个活动来通过学生动手来验证这组分数的大小相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启动了数学思维。
二、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感悟。
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本节课中我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处理了教材,把例题转化成了学生的操作材料,从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留出了较大的空间。让学生用折纸的办法感悟1/
4、2/
8、3/12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学生边折边观察,每次对折后,圆纸片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份,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从中悟出表示涂色部分的这些分数都相等。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合作交流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如在本节课中我让同学们观察一组组相等的分数,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来参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并完整、正确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个过程就采取了让学生体验“说数学”,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创设生动有效的数学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动”的兴趣和欲望,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感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动起来!动起来,为新的课改喝彩;动起来,就拥有精彩课堂。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七单元。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
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 1
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
2、
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教学措施
1.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千万不能“照本宣科”。
2.运用“学案”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运用“学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抓住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每个单元的教学难点。
4. 抓好概念的形成,突破概念的运用。
5. 注意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6.日常训练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7.抓好“导优辅差”工作。
8.注意错题的积累与分析
9.注意设计练习的开放性、给予题目一定的干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0.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题目的变式。
11.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2.应试角度:注意出题动向的研究。
恐龙山镇小学小村完小额加存
2014年2月18日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测试(15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 直接写出得数。 11124133
+=+=-=+=22335588
1151133-=+=3-=+1020=
1--=+-=+-2=6-2=
二、解方程
45
12151512151353
50.3χ= 45X+=X- =
3X+0.25×8=17χ+3χ=28
三、计算,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11111+++- 523234
45
511
—Ⅹ=
1226
535
11457++2-- 5251212
915513132
+++-(-) 766715155
+(-)-+
45381458135 12
第五篇:通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通分
学习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在探究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3、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得到提升。 学习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学习难点:确定公分母。 学习过程:
课前练习:
1、6和8 的最小公倍数是( ),8和9 的最小公倍数是( ),9和27的最小公倍数是( ),15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 )。
2、()()2610====。 51020()()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通分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会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一、 自主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73页的内容,思考并说说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1、你怎样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2、如何比较73和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1010五分钟后看哪位同学可以做类似的练习题
(二)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习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成果
投影练习:
243452 ○ ○ ○
7791313933551212 ○
○ ○
118861917指学生回答
讨论交流并总结:
1、上面每组分数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 练:书第73面做一做。
二、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74页的内容,并思考
1、比较21和的大小,你准备怎么比较?(写下来)
542、试着说说什么叫做通分?通分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并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学生尝试说出把
75和通分的过程。 9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认为通分分哪几步?
练: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通分。
7375111152和
和 、 和 2和3 212493851836
三、自学检测:
1、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2、比较大小。
34464911135○ ○
○ ○
○
11217762317171326
3、书第74面做一做。
四、思维训练: (1填一填:<5()(<)(1)< 4)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八
1、
2、
4、
8、9 板书设计
通分 例三:例四:73 > 10102248115521== == > 55420445205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分母分数 异分母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