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 总课时: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 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
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
2、O
2、N
2、NH
3、H2O、NO3 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 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第二课时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
A.增加
少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解析】A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 〖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 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①A→B→H,②A→C→D→H,③A→C→F→G→H ,④A→E→F→G→H,⑤A→E→D→H。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
三、
四、
五、
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八、作业布置:《三维设计》P101-104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习题
训练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基础过关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2.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
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
) A.物理信息
C.生物信息
B.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3.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
分析属于(
) A.物理信息
C.生物信息
4.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
) A.种群和种群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 C.生物和环境之间 D.以上三项都有
5.研究人员最近人工合成了雌蟑螂吸引雄蟑螂时分泌的性外激素。研究人员把这种人
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在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 被这种激素所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人工合成的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6.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B.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7.如下图所示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
(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8.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能力提升
9.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 ,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
黑夜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 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D.有些金丝桃,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 物变盲或致死,从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3.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14.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
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下图甲、乙两种招潮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上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 (2)这种求偶行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____________有直接关系。 (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 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上 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________,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 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
15.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
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 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
试回答:
(1)烟草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__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烟草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拓展
16.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探究蚂蚁之间的信息传递。
材料用具:少量的白糖或动物油、放大镜、挖掘器、笔、记录本、樟脑球。 方法步骤: (1)观察觅食过程
①选择观察地点:选择一个蚂蚁活动______的蚁穴,将少量______放在离洞口20 cm的 地方。
②观察:用__________仔细观察,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再观察与其他蚂蚁的接触行为,并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2)观察樟脑的影响
用樟脑球在蚂蚁爬过的地方轻划几下,观察____(前或后)面蚂蚁的行为变化,并记录。 (3)观察蚁穴内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__________小心挖开蚁穴观察蚂蚁将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观 察内部蚂蚁的种类,并记录。 (4)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A 4.D 5.C 6.C 7.C 8.C 9.A 10.B 11.D 12.D 13.C 14.(1)行为 (2)性激素 (3)繁衍 (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种间 稳定性 15.(1)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物 不污染环境 (3)捕食 (4)竞争
16.(1)①较活跃 白糖或动物油 ②放大镜 首先发现白糖或动物油的蚂蚁 (3)挖掘器 食物运送到哪里 (4)蚂蚁之间存在多种信息传递方式
(2)后
第三篇: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章
第4节
基础训练·
1. 母鸡发现虫子后会发出“咯咯”的叫声,致使小鸡马上跑过来。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发出“咯咯”的叫声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2. 在动物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孔雀开屏,这属于一种什么信息(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说不清
3. 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
B.某些植物如莴苣、茄子、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C.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开花也需光信息刺激 D.生物种群的繁衍无需信息传递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植物的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 B.昆虫信息素中性信息素占少部分
C.烟草植株受到蛾的攻击会产生一种信息素
D.蚜虫受到七星瓢虫的攻击时,会产生一种信息素,其他附近的蚜虫感知后会离开 5. 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积的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从环保的角度你认为最好的防治措施是(
) A.生物防治
B.化学防治 C.机械防治
D.人工捕杀
6. 世界上有4000多种蟑螂。蟑螂可以传播多种病菌,蟑螂粪还可使人过敏。这种害虫很难被消灭。研究人员最近人工合成出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他们认为可借助这种人工合成物质开发诱捕雄蟑螂的新方法。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结果在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研究人员还在猪圈里放置了千分之一克这种性外激素,结果一个晚上诱捕30只雄蟑螂。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7. 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8.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地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分别是(
) A.种间互助,告警外激素 B.种内互助,告警外激素 C.种间互助,性外激素 D.种内互助,性外激素
9.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的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能力提升·
10.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欲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适当时期(
)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 答案:C 11. 如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12. 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13.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 B.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其生长期并提高麻皮产量,是行为信息的应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4. 烟草和莴苣的种子,在萌发时必须要有光信息。这些种子常被称为“需光种子”;另外一类植物,如瓜类、茄子、番茄和苋菜的种子萌发,见光则受到抑制,这类种子称为“嫌光种子”。下图的实验是用一种半休眠状态的莴苣种子进行的。这种种子在黑暗中的萌发率
为50%。分析回答:
(1)图中表明,在600~700 nm红光区下,种子的萌发率____________,这表明红光这种光波信号对种子萌发有____________;但是,当种子一进入720~780 nm远红光区,萌发便受到____________。
(2)光作为信息对同一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作用有____________性。
(3)阳光是生态系统重要的____________之一,它发出的____________信息对各类生物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1)最高
促进作用
抑制
(2)两重
(3)生态因素 物理
·创新·实验·
15.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km外面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究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某昆虫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二: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三: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四: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昆虫具有________性。 (2)实验一与实验二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与实验三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趋(化)
(2)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3)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激素的交流 这种信息激素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其他情况,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第四篇:高中生物第五章试题总结
高中生物章节考查试题
班级____ 学号____ 姓名____ 得分____
一、 判断题(每道小题 1分 共 4分 ) 1. 受精后的鸡卵从母鸡体内产出后,即进入胚后发育阶段 (
) 2. 哺乳动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内,只能有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 (
) 3. 减数分裂也是一种有丝分裂,因为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 (
) 4.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染色体数目没增加,DNA数量增加一倍 (
)
二、 单选题(每道小题 1分 共 50分 ) 1. 把一粒蒜瓣种在地里可以再长出一株蒜苗,这说明生物具有 [
] A.适应性 B.应激性C.生长现象 D.生殖和发育现象 2. 种子中不属于胚的组成部分的是 [
] A.胚芽 B.胚轴 C.子叶 D.胚乳
3. 玉米的下列结构,能发育成胚乳的是 [
] A.受精的极核 B.极体 C.受精的极体 D.极核 4. 很多双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原因是 [
] A.胚珠里没有极核B.极核没有受精
C.受精极核不发育成胚乳D.在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 5. 种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
] A.配子 B.种子 C.卵细胞 D.合子
6. 图中生物的生殖现象属于出芽生殖方式的是 [
]
7. 蓟的根都能生芽,这些芽能够形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 [ ]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
8. 种子胚乳发育过程胚乳核中染色体来自父本的有 [ ] A.1/2 B.2/3 C.3/4 D.1/3
9. 在果树种植中,桃树嫁接比种子繁殖优越,是因为后代个体 [ ] A.形成新的基因型 B.植株数量可以很快增长 C.保持亲本已有基因型 D.结的果实中无核 10. 在蛙胚发育过程中,由卵裂期的植物极细胞分裂而成的是 [ ] A.球状胚 B.外胚层 C.中胚层 D.内胚层
11. 油菜和小麦的胚萌发成幼苗时,供给营养物质的部位分别是 [ ] A.子叶和子叶B.胚乳和胚乳C.子叶和胚乳D.胚乳和子叶 12.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后代 [ ] A.更象它们的亲本 B.有更多的染色体
C.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变异性 D.有更强的遗传性 13. 卵原细胞是经过下列哪种方式形成的? [ ]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C.减数分裂 D.基因重组 14. 下列生物中,能用出芽方式繁殖后代的生物是 [ ] A.马铃薯B.草莓C.酵母菌D.吊兰 15. 被子植物胚的发育是指 [ ] A.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B.受精卵发育成胚 C.胚珠发育成种子 D.子房发育成果实
16. 在10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和10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如果全部受精,能形成受精卵的数目是: [ ] A.5个 B.10个 C.20个 D.40个
17. 小麦和草履虫的生殖方式,分别属于哪一组 [ ] A.卵式生殖和分裂生殖 B.营养生殖和出芽生殖 C.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 18. 由原肠胚的外胚层发育形成的组织是 [ ] A.神经组织 B.上皮组织C.结缔组织 D.肌肉组织
19. 我们所吃的大米、面粉、大豆和花生的营养物质依次是取自于植物种子的 [ ] A.胚乳、子叶、子叶、胚乳B.胚乳、胚乳、子叶、子叶 C.胚乳、子叶、子叶、子叶D.子叶、胚乳、胚乳、胚乳 20. 胚胎发育的早期与胃形成有关的胚层是: [ ] A.内胚层 B.内胚层和中胚层 C.内胚层和外胚层 D.中胚层
21. 原肠胚是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 ] A.两个胚层和具原肠腔B.具原肠腔和囊胚腔 C.三个胚层和具囊胚腔D.三个胚层和具原肠腔 22. 以下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 B.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的细胞核融合 C.合子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合子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 23. 豌豆和根霉分别属于下列哪组生殖方式? [ ] A.配子生殖和分裂生殖B.营养生殖和出芽生殖 C.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D.卵式生殖和孢子生殖
24. 高等脊椎动物和人体以下各器官分别来自外、中、内胚层的是 [ ] A.脊髓、睾丸、子宫 B.汗腺、眼球、心脏 C.毛发、肾、卵巢 D.指甲、脊柱、鼻粘膜
25. 黄豆种子中贮存养料的结构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 ] A.受精极核 B.受精卵 C.子房壁 D.珠被 26. 同源染色体是指 [ ] A.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来自于父(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C.形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联会的染色体
27. 认真观察下图的细胞特点,该细胞与下列哪项相符 [
] A.有丝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8. 小麦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结构,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
] A.受精极核 B.受精卵 C.子房壁 D.珠被
29. 秋天,在苹果树上如发现个别芽变,欲将变异芽的性状保留下来,则应 [ ] A.等第二年开花时进行自花授粉B.等第二年开花时接受同株花粉 C.等第二年开花时接受异株花粉D.取下变异芽嫁接到砧木上
30. 如果有15个初级卵母细胞,5个初级精母细胞,它们都正常发育并受精,最多能形成的受精卵数目是 [ ] A.20个B.15个C.10个D.5个
31. 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织分化发生在 [ ] A.卵裂期 B.囊胚期 C.原肠胚期 D.原肠胚以后
32. 对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下述概括中,揭示减数分裂过程不同于有丝分裂的本质特征 [ ] A.多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 B.染色体复制后细胞分裂两次
C.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等的核相变化 D.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33. 有关无性生殖的叙述,除哪项外其余均正确 [ ] A.无性生殖不产生生殖细胞
B.无性生殖产生生殖细胞,但不分雌雄 C.无性生殖产生的生殖细胞不经过两两结合 D.母体通过无性生殖可直接产生新个体
34. 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下面哪一种是正确的? [ ]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35. 高等植物所特有的生殖方式是 [ ] A.出芽生殖 B.分裂生殖C.营养生殖 D.卵式生殖 36. 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属于 [ ] A.无丝分裂B.有丝分裂C.减数分裂D.无法确定 37. 原肠胚的主要特点是 [ ] A.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B.具有一个囊胚腔,偏向动物极 C.细胞开始分化为各组织、器官 D.具有三个胚层和原肠腔 38.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中不出现的是 [ ] A.四分体平分为二 B.同源染色体分离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着丝点一分为二
39.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是: [ ] A.1∶1 B.1∶4 C.1∶2 D.2∶1 40.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 [ ] A.染色体复制 B.同源染色体分离C.染色体减半 D.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1. 在以下的组织或器官里既有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又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是: [ ] A.在人发育成熟的睾丸里 B.人的胚胎时期C.根尖生长点 D.子宫里 42. 下列哪一种结构的染色体数是3N [ ] A.胚乳 B.胚 C.胚柄 D.子房 43. 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 A.精子细胞 B.卵细胞C.口腔上皮细胞 D.极体 44. 下列各项中,由胚胎的外胚层发育成的是 [ ] A.呼吸道上皮 B.真皮 C.消化道上皮 D.神经系统
45.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数目是 [ ] A.23个 B.46个 C.92个 D.184个
46. 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是40条,那么该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 [ ] A.10条 B.20条 C.40条 D.80条
47. 某生物的卵原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8个,在四分体时期内含有的染色单体个数是 [ ] A.9 B.18 C.36 D.72 48. 某动物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各图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五个细胞,按其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次序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49. 要形成20粒玉米种子,所需花粉粒、精子、极核、胚珠数依次是[ ] A.20、20、40、20 B.
10、20、40、20 C.20、40、40、20 D.
10、20、20、20 50. 某生物体细胞内有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B、C,3条来自父方,A'、B'、C',3条来自母方,该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3个父方染色体的可能性是 [ ] A.1/4 B.1/8 C.1/16 D.1/32
三、 填空题(1-4每题 1分, 5-7每题 2分, 8-11每题 4分, 共 26分) 1. 蛙的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_____________。
2. 胚乳核的染色体来自父方或来自母方的数目比是____________。
3. 青蛙产卵2200个,在产生这些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曾退化了的极体的最多个数是___________。
4. 人有46条染色体,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中四分体个数分别是_____。 5.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豆种子萌发初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②__________________。
6. 皮肤的生发层由______胚层发育而来,卵巢由_____胚层发育而来。 7. 蛙胚的外胚层是由受精卵的___________半球细胞分裂而成。血液、睾 丸、肾是由__________胚层细胞分化而成的。
8.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能够维持__________相对恒定性,对生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都十分重要的。
9. 下列生物的生殖方式属于分裂生殖的是_______,能进行孢子生殖的是______,属于出芽生殖的是_____,属于卵式生殖的是_________。
A.痢疾杆菌 B.疟蚊体内的疟原虫 C.酵母菌 D.果蝇
10. 被子植物受精后,由_________发育成胚,由__________发育成胚乳,由________发育成种子,由_________发育成果实。 11. 狗的体细胞中有78条染色体,雄狗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条,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条;雌狗的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条,它们的一个受精卵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对。
四、 简答题(第1小题 2分, 2-3每题 4分, 4-5每题 5分, 共 20分) 1. 下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1)第二次分裂末期该细胞中有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中有_________个染色单体。(2)该生物体正常的染色体数应为_________个。
2. 参照图回答:
(1)A细胞经过________分裂形成的B细胞处于_________期。 (2)A细胞经过________分裂形成的C细胞处于_________期。 (3)A细胞经过________分裂形成的D细胞处于_________期。 (4)A细胞经过________分裂形成的E细胞处于_________期。
3. 下图为二个细胞的图象,甲的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乙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 体。请根据图象回答。
1)甲细胞进行的是____________分裂。细胞处于__________时期,其中染色体有_____对,分裂结果形成的新细胞叫_________。
2)乙细胞进行的是____________分裂。细胞处于__________时期,分裂结果最后形成的新细胞是____________,其中染色体有_________对。
4. 下面是荠菜胚的发育简表,据表回答:
(1)①—④的名称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状细胞从周围_________供给_________。
(3)胚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
5. 图所示为几个细胞的分裂相,试据图回答:
(1)图A是______细胞的__________后期,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图B是______细胞的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期,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3)图C是______细胞________分裂______期,其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
高中生物章节考查试题答案
一、 判断题
1. ×2. √3. √4. √
二、 单选题
1. D2. D3. A4. D5. D6. D7. B8. D9. C10. D 11. C12. C13. B14. C15. B16. B17. A18. A19. B20. B 21. D22. A23. D24. D 25. B26. D27. C28. A29. D30. B 31. C32. C33. A34. A35. C36. B37. D38. D39. C40. D 41. A42. A43. C44. D45. B46. A47. C48. D49. C50. B
三、 填空题 1. 变态发育 2. 1∶2 3. 6600个 4.
23、0 5. ①胚乳 ②子叶 6. 外,中 7. 动物,中
8. 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2分),遗传,进化(2分) 9. A、B、C、D 10. 受精卵,受精极核,胚珠,子房 11. 78,39,39,39
四、 简答题 1. (1)0,0 (2)8
2. (1)有丝,后
(2)减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3)有丝,中
(4)减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 1.甲:减数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精细胞 2.乙:有丝,分裂后期,体细胞,
24. (1)顶细胞,球状胚体,基细胞,胚柄 (2)吸收养料,胚体发育
(3)子叶,胚芽,胚轴,胚根
5. (1)植物,有丝分裂,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2)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3)植物,间,核仁、核膜存在,染色体、纺锤体没有出现
第五篇: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
第五章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材分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引入、展示目标 [温故知新]
细胞中的下列物质中有哪些含有能量(
)
A、糖类 B、脂肪 C、水 D、无机盐
[问题探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教材问题探讨)
由于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道理的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要进行的实验奠定基础,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提出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功能
教师: 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
1、你能否设计实验?
A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ATP制剂5mL
B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葡萄糖溶液5mL
C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蒸馏水5mL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参考答案:主要是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等)
3、将发光器捣碎的目的:
(参考答案: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4、本实验的原理是:
(参考答案: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他们都不会使熄灭
·2·
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而ATP能使离体的发光器重新发光)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用此“虚拟实验”与教材的探究活动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ATP在生命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接着向学生出示ATP片剂或注射液的使用说明书,说明ATP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已经用于医疗实践,并加深学生对ATP功能的理解。 探究二:ATP的结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ATP具有怎样的结构和特点才能担当“如此重任”呢?引出后面的内容“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此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下列问题:
1、写出ATP(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并标出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2、ATP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其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____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多大30.54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___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_________(哪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____和__________放出能量,生成的两者________(容易/难以)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
在第三个问题中的后半部分相当于阅读材料,教师可在学生填写完后对答案时提出疑问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进入后面的课题。
限于学生的化学基础,关于ATP的结构,在此不宜过于深入。但要知道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三个色块代表的含义,明确ATP结构简式中所有符号代表的含义,特别要强调ATP中大量的化学能储存的部位,通过查找并分析相关数据来分析ATP中高能磷酸键与一般化合物中普通化学键的区别。
对于ATP的形成途径,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此虽不宜太具体的讲解,但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ATP再生迅速且含量稳定、移动迅速、供能高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ATP在能量“转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物质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消耗或释放,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基体合成分泌功能等需要能量,“产能”和“耗能”在空间上存在矛盾:细
·3·
胞内有多种能源物质,如糖类、脂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且稳定的能量,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储存能量,但不利于及时灵活的利用这些能量,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之间也发生了抵触。让学生感悟在神奇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之所以“选中”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因为ATP既解决了线粒体“产能”和细胞各处都要“耗能”在空间上的矛盾,又解决了能量在糖类、脂肪等物质中“稳定储存”和细胞代谢需要“灵活利用”的矛盾。从而正确理解ATP在能量代谢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能量“通货”。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探究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师: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大约至少能活3天,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由水可以使人使用3天。那么人体如果没有ATP的合成,又能活多长的时间呢?(联系人体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据显示〗:氰化钾它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具体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案填写如下内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条件)
2、ATP水解时放出的能量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_________的,但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_________的。
4、对人和动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后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转变为:________(用于合成代谢)、___________(用于肌肉收缩)、____________(用于物质的主动运输)、____________(生物电、生物发光)、____________(用于维持体温)等。
另外做设计部分此类内容的综合性稍高点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难度不宜太高。 〖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
·4·
(学生结合书上图片,开动脑筋,自己找出ATP形成的途径,并理解;教师再作详细总结。) 探究四ATP的利用
〖教师〗:(1)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细胞内消耗能源物质的顺序是:糖类
脂肪
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且糖类中的能量需要分解释放传递给ATP,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才能供给各种生命活动利用,从而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的矛盾。
(3)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能量的能源物资是ATP。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是一种关键物资。ATP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它有利于能量的运输和协调供给,如线粒体呼吸释放能量合成的ATP,可以转移到细胞膜用于主动运输和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从而解决“产能”和“用能”在空间上的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机械能、化学能、电能、渗透能、光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回归〖情景创设〗引入中显示的各项生命活动,再次与学生共同讨论ATP中能量的利用过程。
强调此转化过程能量是不可逆,反应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可以让学生关于这个文图展开讨论,提示:从反应过程的酶、反应场所、能量不同几个方面分析讨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全称: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A-P~P~P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5·
三、ATP的生成途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ATP的利用 肌肉收缩(机械能) 吸收和分泌(渗透能) 合成物质(化学能)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电能)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学案式教学,以小组互助然后填写学案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探究”,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抬着头听讲或者是无意义的讨论,而是要不停的将所讨论所思考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上,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记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巩固练习留待课后完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