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红色旅游经验交流材料
红色旅游经验交流材料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强县
米脂县人民政府
米脂是陕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一直领陕北风气之先。革命战争年代,米脂儿女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沙家店战役的烽火,杨家沟窑洞的灯火,都在米脂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演,为米脂红色旅游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近年来,米脂以建设“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影视的一颗明珠”为全县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强势推进以杨家沟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2011年,杨家沟累计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180万元,红色旅游已成为全县旅游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和新引擎。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深化红色旅游发展的认识
米脂是榆林南部六县之一,矿产资源单一,财政收入总量较小,经济发展步伐迟缓。如何突破自身所处的劣势,寻求经济发展的优势,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兴起,为我县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米脂是陕北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县委、县政府高度认识,以建设陕北旅游强县为目标,精心打造“名人、妇女、建筑、红色、教育、民俗、生态、”七张旅游牌,特别是把杨家沟红色旅游建设作为全县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县上成立了杨家沟红色旅游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
姚宏亲自挂帅,组织旅游、财政、住建、扶贫、交通等十五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导红色旅游发展。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全县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二、科学规划,理顺红色旅游发展的思路
规划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开发、旅游产业规划等多方面入手,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编制了《杨家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杨家沟文物保护规划》,目前,《杨家沟历史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已近尾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协调处理好发展旅游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推动红色旅游科学向前发展。
三、多方筹措,优化红色旅游资金的运用
红色旅游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我县紧紧抓住当前中央重视红色旅游开发这个历史机遇,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目前,杨家沟红色旅游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二期项目,概算投入3.2亿元,国家已启动一期计划投资305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杨家沟历史名村建设资金505万元,市扶南资金400万元,省文物保护资金200万元,用于杨家沟红色旅游建设,县上也尽量把部分资金向杨家沟红色旅游建设倾斜,逐步形成“钱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的建设新格局。
“钱怎么花?怎么发挥最大的效益?”,我县摸索出一
套切实可行的路子。一是加强文化、旅游、文物三个方面资金的优化整合,对杨家沟红色旅游建设的各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做到科学策划、合理使用,避免出现重复使用、无章乱用的现象。二是加强县级各部门资金的整合利用,本着“让农户受益,让景区发展”的思路,积极整合民政、住建、扶贫等部门的帮扶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确保把每一分钱的用到实处,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最佳值。
四、精心打造,推进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
我县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打造”的原则,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等方面大做文章。近年来,先后完成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院落硬化、环山仿古道路、防空洞、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杨家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展室、毛泽东转战陕北纪念馆,维修恢复扶风保障桥、杨家沟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旧址等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100多万元。目前在建的项目有:杨家沟寨门寨墙恢复建设、扶风寨三大院落维修、观星台建设等。杨家沟门户区建设、旅游专线建设正在筹划申报之中,杨家沟红色旅游建设这场战役,已全面打响。
五、创新手段,加大红色旅游宣传的力度
我县采取多项措施,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打红米脂红色旅游品牌。
一是利用各类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展示米脂红色旅游产品。拍摄制作《杨家沟是个好地方》、《神奇米脂》电视宣传片。同时,借助《榆林日报》、《西部之旅》、《陕西
旅游画册》、陕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扩大红色旅游宣传促销覆盖面,不断提升米脂红色旅游的知名度。2011年,我县在西安世博会入口处打造大型的米脂旅游宣传广告,宣传米脂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得杨家沟红色旅游人数倍增。
二是积极借助毛泽东转战陕北胜利60周年暨大型历史画册《难忘岁月》首发式、百名画家画名县等各类大型活动,展示我县红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我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深化交流,借鉴红色旅游发展的经验
只有走出去,才能把经验引进来。今年六月份,我县由姚宏书记亲自带队,组织文化、财政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外出到江西井冈山学习红色旅游管理的先进经验,考察结束后,每位同志都撰写了调研报告,为米脂的红色旅游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学习考察、深化交流,无论是在整体认知上,还是具体的发展模式和思路上,都对我县红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也多次组织人员,到延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我县准备初步与延安旅游局进行对接,希望把杨家沟列入延安红色旅游外延圈,通过相互交流、经验借鉴,逐步把杨家沟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七、抓住机遇,促进红色旅游与影视产业的融合
在当前社会高速变革和发展的时期,产业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显得尤为重要。把发展红色旅游同影视拍摄有机的结合起来,无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最佳途径。自建国以
来,先后有《北斗》、《人生》、《延安颂》、《张思德》、《延安爱情》等几十部影视剧在米拍摄,多数以红色革命为题材,这为我县打造红色影视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佐证。2011年2月,我县先后挂牌成立伟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米脂杨家沟红色影视基地,以影视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红色旅游,逐步实现“以旅游促进影视,以影视带动旅游”的目标。2011年8月,“八一”电影制片上来米考察,决定把杨家沟红色影视基地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拍摄基地,这为影视基地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又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影视基地建设和红色旅游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我县初步决定在杨家沟设立首个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文化、旅游、影视三业融合,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几年来,以杨家沟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被国家授予“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但我们知道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米脂的红色旅游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谢谢大家!
第二篇:会宁县红色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发挥优势 打造品牌 全力推进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会宁县红色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会宁县委 会宁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会宁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效益。
一、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会宁境内旅游资源类型较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红军会师期间,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在会宁战斗休整近一月,留下了20多处战斗遗址、1000多件革命文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有革命遗址遗迹大墩梁烈士陵园、慢牛坡烈士陵园、东山烈士陵园和河畔红园以及6处战斗遗址。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彩陶、磨制石器等文物,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见证;有古城遗址和以汉墓群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20多处,筑于金代的郭哈蟆城和宋代的西宁城,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铁木山,集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现存多处石窟和庙宇古建筑,地貌独特,森林葱郁,有“旱塬秀峰”之称;位于铁木山下的马明心教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伊斯兰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的创道传教遗址,是全国各地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圣地之一,有“小 。
源上下功夫。有机整合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举措。我们把红色革命特色与地方传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红色主题,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绿色资源和金色教育资源联动发展。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县级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历史博物馆,开发保护了筑于金代的郭蛤蟆城、筑于宋代的西宁城以及马明心创道传教遗址等历史古迹,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文物景区开发力度,用红色旅游带动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二是充分挖掘金色教育资源。发挥会宁金色教育的品牌优势,积极搭建会宁教育考察旅游平台,以“金色教育”映衬“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带动“金色教育”,达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资源。发挥“中国肉羊之乡”和“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绿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让游客真切感受浓郁的农家风情、体验勤劳朴实的农家生活。通过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娱乐型旅游转变。
(三)强化宣传,在扩大品牌影响上下功夫。全方位进行品牌宣传是扩大红色旅游影响的有效途径。我们先后成功举办了红军会师五
十、六
十、六十
五、七十周年、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等大型纪念和节庆活动,宣传介绍了会宁,极大地提高了会宁红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特别是在红军会师七十周年大庆期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规模、高规格的纪念活动。2009年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5周年之际,会宁和华池两县联合举办了“2009会宁—六盘山—华池—延安红色旅游线路推介”活动,首次实现了庆阳、白银、平凉、陕西延安、宁夏固原三省五地联合推介,开创了会宁红色旅游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我县参加了延安市主办的长征路上四大聚焦点《联合宣言》活动,四川省主办的《陕鄂渝甘红色旅游圈合作协议》活动,省旅游局主办的甘肃省“全国百城世博旅游宣传周暨观世博·游丝路”主题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并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书记来了”访谈栏目、迎世博·2010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高峰论坛上,大力宣传推介会宁,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
(四)加强培训,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培训,着力提高红色景区管理人员素质,规范行业服务,促进全县红色旅游发展。成功举办省级红色旅游培训班5次,县级培训班3次,开展了以普通话、服务礼仪、讲解技能、安全消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讲座。强化景区管理人员学习,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到知名红色景区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通过学习培训,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成立了会宁会师旅行社,完成了南苑三星级宾馆创建,全县旅游行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们将按照“丰富会师旧址内涵、改造提升长征胜利景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红色文化”的思路,以长征为背景,突出会师主题,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崇文重教的历史为背景,突出会宁优势,打造教育名县品牌;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突出文化优势,打造古道名城品牌;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努力用“红色”吸引市场,用“绿色”拓展市场,用“金色”感召市场。
一是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紧紧抓住国务院《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等政策机遇,认真对接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加大旅游项目争取力度,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按照做大亮点、延长短板、三色互动、整体提升的要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旧城区改造,建设状元风传统文化一条街;结合祖厉河治理,建设汉唐风商业文化一条街;结合新城区建设,建设现代风娱乐文化一条街,更加突出文化名城的历史内涵。到“十二五”末,实现会宁旅游发展三大目标:确保会宁红色旅游在甘肃的龙头地位,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之一。
三是全力打造精品景区。严格按照4a级景区管理标准,进一步充实、提升、完善会师旧址内涵,由以景区开发建设向管理提升转变。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开发,积极筹措资金,加快长征胜利景园改造提升步伐,实施会师旧址纪念馆布展设施提升工程,着力建设集红色旅游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长征胜利景园,力争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长征胜利景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红色景区。
四是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西宁城遗址、牛门洞新石器遗址、汉墓群等历史遗迹开发保护力度,建设会宁历史遗迹旅游区。
第三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实施“红色引擎工程”
实施“红色引擎工程” 提升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实效
XX是创新资源富集的中部重镇,有互联网企业XXX余家,从业人员超过XX万人。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互联网企业发展全过程,深入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一手抓组织体系建设,一手抓活动载体创新,不断提升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健全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一是明确责任完善工作体系。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将网信、商务、科技等部门纳入两新工委,明确市网信办主抓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职责。依托市网信办成立互联网行业党委,由市网信办主任担任行业党委书记。在XXX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成立区域互联网行业党委,形成责任明晰、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二是集中攻坚推进组织覆盖。统筹工商、税务、人社等部门力量,以XXX、XXX等互联网企业集聚区为重点,通过区域联建、产业共建、龙头带建等方式,推动XXX个产业园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等成立综合党委、XXXX家互联网企业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XX%,属地全国百强及员工百人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三是精准指导持续巩固提升。明确XX名两新工委委员直接联系XX家龙头企业,点对点指导党建工作。从网信、商务、科技等部门选派XXXX名干部,组成XXX个“红色导师”团队,派驻企业加强具体指导。对新建党组织实行送党建经费、党建标识、党建资料、党建设施、党建指导“暖心五送”。
创新活动载体,增强互联网企业发展活力。一是丰富线上活动。鼓励党组织运用党建APP、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手段,创新开展网上党组织活动。今年“七一”,XXX党委在线发起“万人译党章·多语忆初心”活动,X万余名党员译员率先报名,将党章翻译成英日俄法4种文字广泛传播,营造了党建工作良好氛围。二是做实线下活动。引导企业党组织发挥自有资源优势,在践行社会责任中擦亮企业品牌、提升社会形象。XXX党支部组建以党员司机为骨干的XXX台“红色车队”,高考期间为考生义务送考,高温期间为环卫工人送清凉。XXX党支部开通电商扶贫“优品直通车”,每年组织党员走进XXX,组织当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帮助农民增收近千万元。三是线上线下互动。采取“线上报名、线下活动、网上直播”方式,开展“支部主题党日观摩学习月”活动,指导企业党组织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到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结对共建联系点、脱贫攻坚第一线,精选XXX堂党课在网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XX万。
参与网络治理,推动网络空间天朗气清。一是引导互联网企业生产“红色产品”。发挥党组织把关定向作用,引导企业把红色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XXX党支部设立党员工作室,创作XXX等“红色动漫”作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XXX党总支以“厉害了我的党”为主题,创设“中国共产党党史”等X个线上课程模块,吸引近XX万学员听课。二是引领互联网企业打造“红色空间”。行业党委发布倡议书,引导企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建设好、守护好网络平台阵地。成立网络主播党支部,培养XXX名年轻党员担任“党建主播”,直播采访先进人物、走进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公益等活动;组建以XX名党员为骨干的内容审核团队,打造纯净网络直播空间。三是推动互联网企业弘扬“红色文化”。组织互联网企业党员员工重走总书记视察时走过的路、追忆红色故事、回顾企业创业历程,推动红色文化扎根员工心灵深处、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互联网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依托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同志故居等XX多处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宝藏线上博物馆”等移动平台,组织开展XXX余场活动,吸引XX万人次参与,有力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第四篇:旅游扶持经验交流材料
喀喇沁旗旅游扶持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同仁:
下面我将喀喇沁旗如何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一些经验做法做一交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喀喇沁旗旅游扶贫基本情况
喀喇沁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革命老区旗。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29户、21765人。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2个街道、1个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161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境内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厚,以
“一府四寺”为代表的蒙元、满清文化独具特色,全旗有2个国家级4A景区2个国家级3A景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全区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旗”。
近年来,我旗紧紧抓住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全面升温的良好机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举措,将旅游和扶贫有机“联姻”,按照“把农村建成风景区、把景区建成后花园”的思路,以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与生态融合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雷营子、马鞍山、美林、通太沟、砬子沟、林营子6个村被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委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十二五”期间,喀喇沁旗累计脱贫4.4万人,其中依靠旅游产业脱贫0.8万人,占脱贫总人口的18%,“十三五”期间,计划通过发展旅游脱贫5000人,占脱贫总人口的23%,使更多的贫困乡村经济逐步变得更强,风貌变得更美,基础条件变得更好,文明程度变得更高。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通过旅游带动生态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立足贫困地区比较好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强力打造高效林果产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生态效益的做法,实施土地流转,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转变,在发展高效林果产业的同时,跟进发展林下经济、林果采摘及乡村旅游观光产业,通过林上林下立体经营,种植养殖复合发展,全力打造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度假、秋季采摘揽胜、冬季体验年俗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有效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变青山绿山为金山银山,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如牛家营子镇近几年中药材产业进入快车道,大量流转土地,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贫困户可以靠租地获得一部分收入、还有合作社股份,人均增收6000元。
(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按照我旗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分布情况,深入挖掘整合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特色产业等资源,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制定了全旗乡村旅游中长期计划,形成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优势农业互融共进的规划体系,通过“项目捆绑使用、资金集中投入”的方式,深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十二五”通过各种渠道投入乡村旅游建设资金达2亿多元,打造出像雷营子、马鞍山、美林、砬子沟等一批突出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示范村。有计划地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风情等不同模式,构建了多元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如王爷府镇积极引导群众把旅游与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砬子沟沟域经济、硬果番茄产业,举办了中国喀喇沁硬果番茄节,日均参观量达到万人以上,扩大了王爷府硬果番茄的知名度,仅此一项就使该地区贫困户年纯收入增加一万元以上。
(三)通过依托景区景点,做优农家乐促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我旗共安排支持农家乐建设资金500多万元,专门扶持农家乐房屋装修、门头制作、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目前我旗共有100多家农家乐、农家客栈,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在300多人,在经营管理上有些地区实施合作社经营方式,一家做一样菜品、做一样主食,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客人点到哪家的菜品主食就由哪家来做,深度挖掘集聚人气,构建了“景区景点聚人气、乡村酒店做接待”的旅游发展模式。
(四)通过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带动群众增收。
鼓励乡村旅游重点乡镇、村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农时安排,按不同时节,策划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从而提高喀喇沁乡村旅游知名度。2015年,举办了通太沟梨花节、西桥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暨采摘节和美林谷国际避暑露营大会、国家马拉松赛等节会活动,接待游客近3万人。活动期间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当地贫困户靠游客就餐、住宿、提供服务、出售土特产品等,增收近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三五”期间,喀喇沁旗将继续推行旅游和扶贫“联姻”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旗生态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着力打造高端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休闲康体养生产业,培育连接京津冀旅游精品节点,打造赤承旅游中心带,致力于旅游扶贫工作,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以融资推动旅游扶贫。
以政府为主导,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加强品牌景区建设,在马鞍山、王爷府、美林谷等重要景区上下功夫,实施保级提质工程,推动景区提档升级;重启旺业甸景区规划开发和建设,全面完成王爷府景区游客中心、环山游步道等项目建设,建设美林谷冰雪风情度假小镇,高档次开发温泉资源,大力引进度假酒店、健康疗养、游览观光等项目,全力打造温泉、健康疗养、休闲度假胜地,依托项目,推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旅游扶贫。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全旗6条130公里农村公路山梁越岭路段,实施沥青水泥路改造,将全旗4条乡村旅游环线实现全贯通。加强景区景点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旗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加全旗乡村旅游的承载力,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农家乐建设,充分发挥山葡萄、中药材、硬果番茄、水貂、藏香猪等种养殖特色以及原始森林特色产物优势,以特色农产品就是就是旅游宣传品德,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打造高端旅游推动旅游扶贫。
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品牌效应,围绕美林冰雪山林、王爷府王府文化、马鞍山庄园经济、锦山温泉疗养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高端旅游,推动休闲度假产业面向更高消费群体,吸引游客多样化、高层次消费。加快发展休闲康体养生产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开发异地疗养、候鸟式安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新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四是以增加投入实施辐射式扶贫。
旗财政继续每年拿出2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与金融部门合作,以发放贴息贷款的方式,扶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注重保护开发风土人情、古村古镇,鼓励中药材、山葡萄、林果等特色产业种植户向观光旅游、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上做文章,为贫困人口致富增收拓宽渠道。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5月30日)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
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
和“乡村旅游一条街”,极大的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成为全省五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3、创新岗位培训方式。为增强经营业主的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我局协同就业部门对经营业主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部分经营者到贵德、循化,甘肃永靖、皋兰,宁夏贺兰,安徽黟县、江西婺源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提升了意识。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接待点,促使全县乡村旅游业全面开花。
4、加强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河湟宝地、休闲民和”旅游品牌的宣传,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着力加大宣传促销,并通过举办桃花旅游节、全区乡村旅游启动仪式、网络媒体民和行、甘青宁三省区摄影家采风活动等节庆活动,为民和乡村旅游发展聚集了人气、财气,进一步提高了民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休闲园、“农家乐”经营户和旅游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洽谈会、推介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画册6500余份,宣传单18000余,签订合作协议700余份。
三、发展思路
近年来,民和乡村旅游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低,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开发单一,旅游六大要素不健全;品牌形
象不突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今后,我县乡村旅游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和全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以及全省旅游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充分依托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理清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加强管理、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优化服务,对现有的休闲园、“农家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做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突出特色,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一户一品,一园一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在“农、土、俗”上细挖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促进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