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大全)

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大全)

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第一篇: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加强。

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强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

——关于黎城县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997年,黎城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但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并日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袁纯清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意识。核桃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为了促进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手,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统筹部署下,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乡镇有力推进,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相应,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核桃树存量由1997年的50万株增至2009年的255万株,良种化比例由1997年的4%增至2009年的60%,核桃产量由1997年的320万斤增至2009年的550万斤,核桃销售企业由外贸、副食品两家国有单位发展为外贸、副食品、三泰、四通等多家民营企业和国有单位并举的市场格局,核桃加工业由零发展到现在的飞鹤三泰和三泰实业两家精深加工企业

竞相发展的局面,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6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公司总资产1460万元(固定资产860万元),拥有有机核桃生产基地3000余亩,主要生产经营核桃、核桃仁、苦杏仁、核桃油、苦杏仁油等农副产品。2010年1-6月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户。“三泰”牌商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泰”牌核桃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公司连续几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先进企业”,是山西省“513”重点工程企业;2010年2月“黎城三泰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被中共长治市委、长治市人民政府评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拟建成总投资3004万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核桃1800吨,生产核桃油800吨,核桃蛋白粉1000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借助沁县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开发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核桃收购、加工、出口一体化,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货源组织难、核桃树管护工作不到位、核桃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方面。

(一)企业货源组织难,生产发展严重受限。

1、流动资金不足,本地货源组织难。在核桃采收季节,交易市场异常火爆,我县农户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核桃收购款。受制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不能及时组织足够货源,核桃购储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供货断档。

近期,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沃尔玛公司、深圳海王星辰药业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急需流转资金和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共400万元,以保证与上述两家公司的顺利合作,把我县核桃产品推向国内高档消费市场。

2、本地核桃外销,异地调货成本高。据县核桃产业办统计,我县年产核桃60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加工包装,被涉县等地商贩以初级农产品价格收购。加上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外销的核桃(四通公司年外销核桃500吨,副食品公司年外销核桃300吨),我县核桃加工企业的货源已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本地收购的核桃很快完成加工转化,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异地高价调运核桃来补充货源。在收购旺季,每斤核桃十元左右;现下(淡季)从异地调货,每斤高达十

五、六元,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微薄,严重削弱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核桃树管护不到位,基地发展难度大。

随着县乡工作力度的加大,我县核桃基地建设中重种植轻管护的现象有一定改观,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北马、北委泉、隆旺、台北、长宁、薛家坪等集中连片的核桃种植基地,只

对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施肥、树干涂白等基础管护,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工作还有相当差距。而由于没有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对核桃树进行管护,今年我县较大范围出现核桃树挂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

由于核桃树管护工作滞后,核桃栽植收益不能持续增加,农民积极性受挫,核桃基地建设遭遇瓶颈,进一步发展难度大,企业扩大基地规模工作进展缓慢,无法跟上加工生产发展脚步。

(三)核桃产品宣传推介欠缺,“核桃之乡”没叫响。 长期以来,我县发展核桃产业的重心过于向基地建设和生产开发倾斜,宣传品牌、推介产品工作力度不大,“核桃之乡”的名号没有打出去、叫响亮。

一是宣传不到位,舆论氛围不浓。高速公路路口、国道两侧没有宣传标志,核桃种植基地和集中连片种植区没有宣传牌、宣传栏,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对核桃产业、核桃品牌宣传力度不大,社会舆论氛围不浓,加之核桃树栽植的经济收益未能充分显现,我县相当部分农民出于政策规定栽植核桃树,没有形成产业观念,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调动。同时,外地客商、游人进入我县感觉不到“核桃之乡”应有的气势和氛围,以致错失宣传特色品牌、树立良好口碑的大好机会。

二是产品对外推介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限于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的相对欠缺,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次数少、产品品类不够丰富、影响小,核桃产品走不出去,资金技术引不进来,“黎城核桃”的品牌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产业发展对策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条好路。我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特别关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核桃加工企业营造更好更优的生存环境,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推动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帮助企业解决货源组织难题,助力企业生产发展。一是借鉴玉米制种生产合作经验,形成“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订单生产。企业与核桃栽植基地、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前介入核桃树栽植管护工作,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基地和农户采收的核桃优先供给协议企业,价格随行就市。既保证了企业货源组织,又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提高了核桃树栽植管护工作的技术水平,增加了核桃树栽植收益。二是政府搭台,银企唱戏,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在培育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上加足马力,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资金困难。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延长我县核桃产业链,提高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核桃产业利税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加大核桃树管护工作力度,推进核桃基地建设。核桃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县乡专业技术队伍和核桃栽植基地、农村管护工作队伍,落实核桃产业切块经费,完善县党委政府统筹协调,林业局、核桃产业办主抓,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各乡镇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县“一盘棋”,科学及时地开展核桃树综合管护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核桃树管护

培训教育,县、乡培训专业技术指导员、基地技术员,乡、村培训管护工作员,各行政村培训农户,普遍提高我县核桃树管护工作的技术水平,推动核桃基地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三)加强品牌宣传、产品推介,打响“核桃之乡”名号。一是借鉴“黎侯虎”宣传工作经验,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宣传品位,树立品牌意识,政府协调,企业出资,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开展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加强高速公路、国道沿线标牌宣传;强化核桃基地宣传和集中连片种植区宣传,设立醒目标志,制作宣传栏;积极邀请省市媒体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精心制作“核桃之乡”视频、图书等系列宣传资料,通过政府网站、各大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展宣传。二是政府加大组织协调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把我县核桃、柿饼、花椒、特色杂粮等农产品进行捆绑,整体推介,丰富推介内容,扩大推介面,从黎城农产品整体形象提升中增强“核桃之乡”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四)改善服务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把加快核桃加工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切实放到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位臵。加大调研力度,找准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确定突破方向,充分借鉴其他市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经验,及时清理不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制度规定,适时适当地向核桃加工企业生产发展进行政策倾斜,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嵩县核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嵩县林业局

根据洛阳市林业局《关于开展我市核桃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嵩县林业局由林业局总工杨银超带队、带领产业办、林技站三名同志,分赴车村、白河、木植街、德亭、大章等乡镇、实地进行调研,现将情况简述于后:

一、嵩县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核桃是深受市场青睐、人民喜爱食用的优良干果、油料树种;它既有优化生态的功能,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核桃种植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好,效益高,管理易,多代受益的特点;也是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核桃需求量日益增大,加快核桃种植和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北麓,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全县总面积450万亩,地域辽阔,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我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群众素有在田间地头、村旁屋后栽种核桃的习惯,全县16个乡镇都有分布。主要产地有车村、白河、木植街、黄庄、德亭、大章、旧县等乡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嵩县按照“嵩南干果,嵩北水果、全县核桃”的经济林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2002年以来,我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中德财政合作农户林业发展项目、林业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等,按照规模化、基地化发展的要求,在大章、旧县、德亭、闫庄、田湖等乡镇新建了一批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目前嵩县现有核桃3.7万亩,其中结果树2.8万亩,08年核桃产量1245吨,产值1743万元。核桃生产已成为我县车村、木植街、德亭、大章、旧县、闫庄等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主要发展村情况与致富典型

(一)主要发展村情况

闫庄镇闫庄村994户,4250人,发展面积342亩,户均0.3亩;太山庙村376户,1673人,发展面积250亩,户均0.7亩。

何村乡桥头村583户,2141人,发展面积525亩,户均0.9亩。 城关镇于沟村750户,3010人,发展285亩,户均0.4亩;北街村427户,1750人,发展300亩,户均0.7亩。

德亭镇梅子沟村455户,1703人,发展268亩,户均0.5亩;上村361户,1469人,发展417亩,户均1.2亩;下村437户,1703人,发展157亩,户均0.3亩。

旧县镇寺上村605户,1987人,发展530亩,户均0.9亩。 大章乡闫沟村315户,1380人,发展1500亩,户均5亩。

(二)致富典型

1、大章乡闫沟村张少庆,经营5亩核桃园,2002年建园(当时栽植实生苗),2004年在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部嫁接成中林-5号等早实优良品种,并实施核桃早实丰产技术。2005年结果株率60-70%,2006年结果株率达100%,年收入1400余元,2007年收入5000余元。

2、车村镇陈楼村村主任张会果,承包土地200亩,瞄准市场,大胆投资,以每株11元的价格从北京中科院购回7000株日本新品种核桃——清香核桃,建起了良种核桃园。为加强管理,不使荒芜,前五年承包给群众每亩付100元管理费,五年结果后同承包户各50%收入分成。

3、何村乡桥头村田秋平种植核桃7.5亩,2007年收入9000余元。

4、旧县镇上川村石现武种植核桃11.9亩,2007年收入8000余元。

5、城关镇于沟村苏彬子种植核桃30亩,2007年收入10000余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一)思想认识上有了大的突破

“要致富,种核桃”已成为全县山区、半山区农民的共识。广大农民偿到了脱贫致富“金果子”的甜头,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各部门对多年精心培植核桃这一富民兴县的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县形成了做强做大核桃产业实惠于民的良好氛围。过去种植核桃是在荒山荒坡上,现在我县许多农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核桃树种植到耕地里,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靠山养山种果致富。科学发展观使人们认识上有了新突破,实践上有了新进展。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取得实效。 嵩县各级各部门普遍重视适宜地区、适宜地块核桃种植工作。在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本地核桃自然资源优势,分期分批嫁接改造,引进外地新品种种植,引进优质苗芽嫁接,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获得效益,初步形成了嵩县发展核桃的新格局。县委、政府把发展核桃作为镇乡、村干部年终量化考核的一个项目,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同时,在核桃主产区设立技术指导部门,专人指导。

(三)核桃种植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由于宣传力度的加大,农户自觉性增强,大部分农户已开始意识到规范种植的重要性。在核桃种植中,认真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在垦复、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环节上下了很大功夫,核桃成活率、结果数量逐年增多,种植管理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些种植大户利用生态农业原理,农林结合,共创高效,形成了核桃生态园,取得了多种效益。

四、嵩县核桃产业存在问题:

一是名特优稀品种少。因嫁接技术难度大,成活率低,嫁接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很难,群众多采用实生繁殖。优良品种少,生长缓慢,结果晚,核桃坚果大小不匀,品质良莠不齐、效益差,直接制约着我县核桃的声誉和质量。特别没有一个核桃良种采穗圃,造成每年嫁接季节四处购买接穗,不仅降低了成活率,品种也缺乏保障。

二是管理水平落后。我县多数核桃园重栽轻管的现象相当突出,管理粗放,果品产量低而不稳,品质差,经济效益低,少数农户形成提早采收的现象。 三是病虫害严重。对核桃树的管理粗放,致使高大的树体让其自然成形,树冠内荫蔽,通风透光差,病虫害滋生蔓延。危害核桃的害虫有核桃举肢蛾、木蟟尺穫、小吉丁虫、云斑天牛等,每年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是未形成规模和品牌。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核桃资源,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叫得响的品牌。

五是缺乏精深加工。生产的核桃大多是现收现卖,没有贮藏设备。同时因缺乏技术和资金,没有深精加工企业,只能出售原产品(果实),没有附加值。

五是科技投入不够,推广工作薄弱。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嵩县十分重视核桃科技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无力投入更多资金,致使一些障碍核桃生产的关键问题没能及时得到解决。县林站作为核桃技术推广的主要部门,连1台面包车也没有,影响了推广力度和效率。

五、嵩县今后三年核桃产业发展初步规划与发展建议

(一)初步规划:

嵩县从2010年至2012年,将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初步规划每年发展1.5万亩,3年发展4.5万亩,力争到2012年全县核桃面积达到8.2万亩,产量1750吨,产值2450万元 。基本思路是按照“嵩南干果,嵩北水果、全县核桃”的经济林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结合中德财政合作农户林业发展项目、林业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等,按照规模化、基地化发展的要求,在车村、大章、旧县、德亭、闫庄、城关、饭坡等乡镇新建一批优质核桃基地。

(二)发展建议:

1、建设标准化的种苗扩繁基地。一是建好种子园基地;二是创办50亩优质核桃采穗圃;三是建成高标准的育苗基地。

2、加大科技投入,在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层层强化培训,提高全县农民核桃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二是对现有核桃园实行技术承包管理,提高产量、质量,并保证无公害生产。 三是为科技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

3、加速建设核桃交易市场,规范产品贸易流通秩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加强促销手段,加快嵩县核桃产业的建设,把嵩县建成豫西规模较大的核桃交易集散地。

4、加强协调力度,组织全县树立品牌意识,形成拳头产业和市场。同时努力向外推销我县核桃产品,向有关组织申报产品品牌,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形成产品市场优势。

5、成立核桃行业协会,建立信息服务市场,协会由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核桃产业相关人员组成。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使农户、企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共赢”,使我县核桃产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6、着力择优扶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核桃产业化进程。

第三篇:盂县核桃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对盂县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村通”工程是农业银行践行使命,实现蓝海远景规划的战略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盂县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大网络已经基本完成,农村通往城市、农业贯穿工业、生活通向生产,在部分区域已有初步模式。盂县核桃基地建设覆盖面广,全县85%的农村种植核桃。盂县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抓住了核桃种植产业链探讨金融服务渠道,成为提升金融服务“村村通”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盂县支行客户部一行三人对盂县核桃种植产业链及金融服务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盂县基本情况

盂县是一片古老神秘而焕发勃勃生机的宝地。春秋时曾独立建国、公元596年始置县,606年定现名。盂县农业基础丰厚,拥有耕地50.3万亩,年产粮食1亿公斤左右。位置晋东,太行山西麓,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6亿元,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连年位居全市之首,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大幅前移,分列第24位和12位,比“十五”末分别上升19位和74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5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

盂县既是一个资源大县,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莜麦等,兼播有水稻、小麦、棉花。

1 盛产核桃、花椒、桔梗。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等。由于山地面积广,境内生长着300多种野生药材,其中桔梗、柴胡、黄芪为最多。林地面积7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4%,天然草地约56万亩,占总面积的15.3%。野生动物有土豹、野猪、狍子、狼等数十种。由于地处山区,盂县农业生产历来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全县形成了玉米、土豆 、干果、水果四大生产基地,其中干果中的核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据统计,盂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3万亩。2010年产量达到400万斤,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全县已建成万亩核桃乡镇7个(上社镇、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南娄镇、孙家庄镇、仙人乡)、千亩核桃村16个、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共计223个行政村;培养核桃种植专业大户26户。全县核桃干果经济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已初步形成。按照盂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的核桃面积发展为33万亩,核桃年产量将超过500万公斤,农民人均核桃面积超过一亩,重点产区农民人均核桃年收入超过2500元。全县范围内成立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核桃合作经济组织150余家,入社社员达到2万人,辐射带动了6万个农户,对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林协会《中经林协字2011》第5号文件命名,山西省盂县为“中国核桃之乡”。这是山西省第五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盂县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

2 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各国。

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驰名遐迩,北部花椒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贮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点。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随着盂县核桃产量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干果商纷纷到该县采购核桃。据统计,最近活跃在盂县及周边的商家有一百个左右,盂县有两大核桃深加工企业,盂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和盂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他们不仅拥有生产核桃原材料的基地,还与周边核桃产量大户签订常年购销协议。为推动盂县核桃基地发展、繁荣开辟空间。除此之外。省内外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也将收购触角延伸到该县。

2010年,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核桃总产量就达到了6万斤,核桃总收入60多万元,人均核桃收入超千元。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核桃产业的发展只是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盂县加速发展核桃产业的一个缩影。盂县采取了政府投入为主和奖励补助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核桃苗木补助,全县种植核桃

3 苗木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对集中连片种植核桃的,给予每亩每年200元的补助,连续补助8年;凡培育核桃苗木的单位和个人,一次性给予补助2000元。

二、盂县核桃产业链金融需求分析

核桃根据不同的品种分为精品、上等品、一等品。精品可用来生吃、制作糕点、糖果。上等品用来加入药品列名贵的滋补品。一等品用来食用油原料、油漆、肥皂、墨计等化工原料、加工成核桃露、核桃奶、核桃罐头。上等品由企业通过订购合同向核桃种植户或中介机构收购后运往加工企业,生产的核桃油、油漆、肥皂、墨汁、核桃露、核桃奶、核桃罐头销往国内、国际市场,加工后剩余的干果渣还可以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上等品由滋补品商家通过专家认定核桃品种、质地确定并收购。精品由于需求量较少,商家可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向其收购,部分上餐桌、部分制成糕点、糖果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盂县拥有国内知名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山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两大核桃龙头企业,年生产核桃露7万吨,可消化核桃仁5335吨,年实现产值1.7亿元。

在核桃产业链中,涉及的环节有种植、收购、仓储、运输、加工、生产、销售。下面以盂县核桃产业链为例,按照不同的环节分别进行金融需求分析。

1、种植环节金融需求分析

在种植环节涉及的主体为千家万户,核桃的金融需求分析如下: (1)信贷资金需求

4 盂县2011年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覆盖全县10个乡镇,千亩核桃村16个、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共计223个行政村;培养核桃种植专业大户26户。据调查,一亩核桃每年农药花费280元,施肥花费150元,雇工花费300元,加上其他投资共计花费730元。千亩核桃村16个,平均按200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2336万元。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平均按75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3175万元。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平均按20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241万元。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按50不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237万元。全县每年核桃种植投入11425万元。在223个核桃基地涉及合作社200个,2万农户。按照合作社+农户模式,我行通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支持100个合作社社员1000户农户小额贷款,从而产生4000万元的信贷资金投放。

(2)结算需求

目前,我行实施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已经基本实现卡到户、机到村,全县布放转账电话967部,其中:万村千乡85部,新网工程52部,农资专营店65部,农付产品收购户284部,卫生所375部,其他106部,渠道能够满足核桃的生产、生活中的结算需求。单农资购买一项,每年结算资金可达5亿元。在盂县一家万村千乡农资店,为了鼓励农民用惠农卡结算,店主推出了“用农业银行惠农卡结算,500以上每笔优惠5元”的优惠措施;在一家棉花收购店,店主推出了“用农业银行惠农卡结算,5000以上每笔优惠10元”的优惠

5 措施等等。今年7月,临猗县支行营销回新农合支出账户,每月交易量200余万元,目前涉及农户528户。

2、收购环节金融需求分析

在收购环节按收购期分核桃收购季节收购和非收购季节期收购,按主体分生产企业合同收购和中介机构零星收购。金融需求分析如下:

(1)信贷资金需求

由于核桃精品和上等品收购商绝大多数为省外客户,因此对我行而言目前缺乏有效的信贷资金需求,因此,重点一等品合同收购进行分析。

以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为例: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核桃露系列饮品的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二OO一年五月,十月份正式批量生产,年生产规模为5万吨,总产值5亿元。该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线为国内最大,其产品质量在饮品类别中名列前茅,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名优食品。现已在北京、广州、青岛、大连、沈阳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及代办处,2003年5月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产业促进会、《中国健康》编辑部组织的专家评为五星级健康指数饮料的最高评价。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是山西省“1311”工程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生产的主要主品为大寨核桃露,原料为盂县及周边

6 地区种植的核桃,采用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经过现代工艺处理而成,不仅保留了核桃的天然营养成分,而且口感细腻、香味柔和,符合现代天然、健康饮品的时尚要求目前根据营养含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的不同,主要有营养保健型、无糖保健型和精品保健型三个系列产品。该公司经过三年来的发展,产品大寨核桃露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目前的核桃露生产线为国内最大,尤其是市场销售从2004年9月以来成倍增长,现今在全国各地有300余个经销商。该产品还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名优食品、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五星级、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国家出口许可资格证六项认证。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核桃深加工产品主要是琥珀核桃仁、核桃粉等制品,近来年开发的核桃饮品主要分布在河北,如河北养元核桃乳瑞鑫牌核桃乳汁、爱人牌核桃露等,但其产品口感还未被消费者认可,企业规模、技术也较为落后,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销售市场都不能与这媲美。其销售市场除本省以及周边的北京、河北地区外,东北、河南等市场 也逐步稳定,目前又向甘肃等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扩展,在全国设立了40个办事处,诚招了700多个一级代理商,建立了100000多个营销网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产品销售实现年年递增的佳绩。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产能5万吨,至少需要4200万吨核桃保证满负荷生产,今年8月核桃收购均价为15000元/吨,折合每斤15元,单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需要收购资金12600万元。

7 盂县拥有国内知名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山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两大核桃龙头企业,年生产核桃露7万吨,可消化核桃仁5335吨,年实现产值1.7亿元。收购资金需要16000万元。

(2)结算需求

2011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万吨,按照均价每20元计算,全县核桃产值达到6亿元。现金结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以前结算是通过信用社取出现金方式,在我行金融服务“村村通”渠道建成后,目前有一部分核桃商已经开始使用我行惠农卡以及依托周边转账电话进行结算。在一家转账电话布放店,店主告诉我们最近每天都有核桃商到店里结算,先将资金转入店主卡内,再从店主卡内将货款转给果农。

三、核桃产业链金融服务收益测算

通过以上核桃产业链金融需求分析,简单测算收益情况如下:

1、贷款收益测算

种植环节按照1年期测算,收购、生产、仓储环节按照年期测算,贷款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0%测算, (1)种植环节(农户小额贷款)4000万元

4000*(8.528%-3.8%)=189万元

(2)收购环节(农户生产经营贷款)1.6亿元

16000*(8.528%-3.8%)=756万元

以上两项合计945万元。

2、存款收益测算

8 盂县县核桃产值6亿元,按2万户核桃户测算,每户核桃纯收入1.5万元。假定50%核桃通过我行卡结算,生产期内卡留存资金应达到3亿元,假定有50%的资金可以转化为我行储蓄,即可带来存款1.5亿元。按照1年期定期存款测算如下:

15000*(3.8%-2.75%)=157万元

3、结算收益测算

由于目前我行惠农卡结算省内免手续费,因此针对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结算测算。

(1)与收购户结算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通过我行网银每天与收购户平均结算笔数24笔,户均结算金额15万元,按生产期110天,每笔15.5元手续费测算:

24*110*15.5=4.1万元

四、调研后的几点体会

1、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为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改变了农行农村金融服务的死角。将农村金融融入农行金融服务大网络。充分利用农行网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实施一年来,盂县支行经过全行上下努力,实现全县“农行网”全覆盖。盂县区域农业、农村、农民融入金融服务大网络。盂县已经由核桃商销售到全国各地,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为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1)发现了客户

“返乡”开始了我们发现、寻找、维护客户。“返乡”后的金融服务与过去柜台式服务差异较大。客户认知度变化,如何赢得客户归位。困难重重。客户经理短缺,面对面的服务拉到了客户经理与客户的亲近距离。但我行的网络优势,资金优势。服务平台优势,决定了我行过去由于长期远离农业、农村,对农业已经由清晰逐步模糊,对农村由熟悉逐步陌生,加之农村网点的大规模裁撤,大量的客户已经远离了我们,他们已经不再熟悉我们的政策、产品、人员。尽管改制后我行重新确立了“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但随之面临的问题是找不到服务的客户。在农村支付结算方面没有渠道,在信贷投放领域缺乏信赖的客户,三农业务一直徘徊不前。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发卡、布机,转账电话交易分析,我们渐渐发现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知道了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生产生活信息,加之我们畅通的服务渠道、优惠的服务条件,为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找到了服务的落脚点。

(2)清晰了服务重点

客户不同其金融需求也不同。比如说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的金融需求就会有差异,老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生活领域中的小额取现,看病买药报销等服务;中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生产领域中的小额信贷、农资结算等服务;青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流通领域中的运输车辆消费信贷、收购资金贷款及结算等。再比如说,在产业链条中,苹果种植户、收购户的需求就不同,甚至同样是种植户,苹果种植户和

10 棉花种植户因为生产周期不同金融需求也会有差异。

通过“村村通”项目实施,我们逐渐发现存在于农民中的“二八定律”即:20%是具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包括土地流转的承包人、小企业业主、种养大户、经纪人等,需要信贷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但另外80%的农民仍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纯农业生产状态,他们的金融服务多数是满足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这样就为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明晰了服务的重点方向。 (3)拓宽了担保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围绕产业链进行担保是解决目前贷款担保瓶颈的较好途径。以盂县苹果产业链为例,对核桃种植户可以采用合作市+农户、收购户+农户的模式;对收购户可以采取核桃露加工企业+农户的模式目前正探索核桃基地+农户的担保模式。

2、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是提升金融服务“村村通”效益的重要途径。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是我行立足省情服务三农的主线。通过工程实施提升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密切了银政关系,方便了农村的经济活动,提高了农村与外界资金的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找到了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结合点。衡量“村村通”效益,不能单独考虑机、卡交易本身带来的收益,应从更广的范围内考虑综合效益,从“村村通”带动“三农”业务和其他业务发展的维度去综合评价其效益。根据农民“二八定律”和金融“二八定律”,对80%的农民我们主要是实行普惠制的金融

11 服务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金融需求,他们对于“村村通”直接效益的提升是有限的,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当然,社会效益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比如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各项补贴资金的代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挖掘20%的金融需求,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创造80%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抓住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截止10月末,临猗县支行共发卡10.9万张,安装转帐电话969部,按照每张卡成本5元、转帐电话每部700元测算,直接投入约122万元。前面经过对临猗县产业链需求分析和效益测算,产生的保守经济效益就可以达到106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其效益不言而喻。只要围绕产业做文章,跟着产业链条走、围绕市场需求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跟进到哪里;哪里有市场需求,哪里就有农行服务,我行服务三农的路子将越走越宽,效益将越来越好。

3、抓产业链核心延伸金融服务是“产业链金融”的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链条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链条出现失衡。“产业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产业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

12 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运城分行在苹果产业链金融服务取得突破,关键是抓住了海升公司这个核心。调研后,我们感到抓产业链核心延伸金融服务是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有效方法。

五、工作建议

1、强力推进产业链金融服务。新介入的法人客户经营行应制定产业链金融服务营销方案,根据方案抓落实,落实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确定客户授信的参考依据。

2、将产业链金融服务纳入“村村通”考核范围,并作为对经营行班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3、省、市分行要在各自范围内培育典型案例,发挥示范效应。

4、通过有效的检查督导,增强经营行推进工作紧迫性,掌握工作进度,及时通报。

盂县支行

二0一一年十一月四日

第四篇:泡核桃林下发展产业调研汇报材料

乐秋乡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情况汇报材料

(2011年6月22日)

尊敬的杨副主席、各位领导:

县党代会刚刚闭幕,杨副主席等各位领导,就到我乡调研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情况,这充分体现了县政协对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这将有力的推动我乡泡核桃产业的发展。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全乡的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泡核桃林下利用基本情况

(一)全乡泡核桃种植情况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和部署,围绕“抢抓机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户种植、强化管理”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在适宜地块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泡核桃,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目前,全乡泡核桃面积达6.3万亩(其中初果期0.39万亩、盛果期0.9万亩),成片泡核桃林地已随处可见。

(二)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情况

由于全乡泡核桃产业起步较晚,且大量的泡核桃种植在常耕地里,现多数泡核桃还处在幼林期,目前林下产业发展

- 1 -

主要是大小春粮食作物,小春以小麦、豌豆和蚕豆为主,大春以包谷为主。在泡核桃发展较早且长势较好的麻栗上阱、老果苴等村组,泡核桃林下作物主要有牧草、茶叶、梅子和白云豆,并且初步形成规模。

二、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就当前全乡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虽然发展泡核桃林下经济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加之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林下作物比较单一,且群众投入管理较少,一时难以见效。三是发展林下经济没有较好的经验来推广应用,单凭农民群众自己去尝试开发利用。四是对于群众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

三、泡核桃林下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一)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泡核桃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菜、林花、林药、林粮、林苗等

模式。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三)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将林业、畜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循环经济模式。鼓励部分核桃种植大户与养殖户合作,用牧草喂养牲畜,将畜粪引入林地进行施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四)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

(五)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搞好技术服务,搞好资金服务,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

(六)强化责任,严格奖惩。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重点工作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年终严格奖惩,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乡林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全乡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第五篇:薄皮核桃产业发展农业开发大有作为(省办调研)

发展薄皮核桃产业 农业开发大有作为

----临城县农业综合开发助推薄皮核桃产业发展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丘陵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5%,土地贫瘠,产出率低,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来,临城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丰富的丘陵山场资源优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大力发展薄皮核桃产业。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规模达到9.48万亩,新发展薄皮核桃6.34万亩,在此典型示范带动下,广大群众发展薄皮核桃积极性十分高涨,全县薄皮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11.25万余亩。生态治理项目区是千年荒岗变成了绿洲,多年的荒草地变成了核桃园,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临城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4年以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先进县(红旗县)”。

一、临城县发展薄皮核桃产业现状

临城县自1999年引种薄皮核桃,2000年由绿岭公司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香玲”、“丰辉”两个优良品种进行规模发展。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眼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基于薄皮核桃适宜种植、收益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薄皮核桃。临城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县情,紧跟步伐,自2004年以来,改变了发展模式,

1 由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转而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发展,并且项目和资金规模逐年提高,生态综合治理规模已达到9.48万亩,新发展薄皮核桃6.34万亩,在此支持与带动下,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薄皮核桃积极性高涨,全县发展薄皮核桃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并且涌现出:绿岭、绿蕾、新惠通等种植股份制企业37家,种植500亩以上的村或大户有30个,涉及20个村1989户的联户种植,成立了绿康、老龙头等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36家,从事薄皮核桃生产的人员达10000余人,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临城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林业支柱和特色产业,已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到2010年底,有经济产量的3.5万亩,年产66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同时,随着2007产业化经营项目-绿岭公司年产100万吨核桃油深加工项目的建成投产,该县核桃的深加工拉开了序幕,绿岭公司投资2.4亿元的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可年加工核桃原果5000吨。绿蕾核桃深加工项目也正在建设。临城县的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主导产业。

在临城县薄皮核桃产业不断壮大的影响下,从2010年起,邢台市政府决定投资财政资金1亿元,重点在邢沙临内四个山区县实施市优质核桃种植项目,参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实现太行山百里核桃产业带的目标。

二、项目建成后的效益情况

(一)经济效益。经过农业开发立项建设,使项目区的农业 2 生产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从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转变到以林果业、果粮间作上来,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如丰盈村全村2000人,种植薄皮核桃2000亩,人均1亩。进入盛果期后亩产150公斤,按平均售价3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4500元,扣除亩成本1000元,每亩纯收益3500元。仅此一项,为该村群众增收700万元。同时,从事绿岭、新惠通等公司果树管理,人均打工收入可达5000多元,该县发展薄皮核桃产业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二)社会效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使土地治理项目区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大量综合配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薄皮核桃的广泛栽植,促进了农业观光旅游的蓬勃兴起,绿岭公司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闫家庄、南沟被评为省级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加工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基地生产用工,共解决了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同时,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建设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生态效益。项目区经过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仅2004年至今,就发展优质薄皮核桃6.34万亩,栽植农田防护林网13.11万株,使项目区9.48万亩土地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程度得到

3 明显控制,土壤肥力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以上,生态环境日趋改善,使千年荒岗披上了绿装,多年的荒草地变成了高效的核桃园,山岗上建了蓄水池,安上了滴灌,空气湿润了,山岗变绿了,大地变美了,果林里鸟语花香,硕果累累,农业开发项目区已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确保农业开发项目的高标准。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该县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统一指挥协调全县的农业开发工作,定期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同时,在每个项目建设初期都由农开办牵头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由农开办有关人员、项目涉及乡镇的乡镇长和主管副职、项目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等人员组成。指挥部设在项目区内工程建设第一线,在项目建设期间指挥部成员必须全部深入项目一线,统一指挥协调各辖区内的项目工程建设,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高标准。

(二)全面发动,真正形成大干农业开发的氛围。随着该县近几年农业开发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加,项目效益日渐明显,农业开发工作在临城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占到了显要位臵,该县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项目区视察指导工作,几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国家及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项目区进行视察指导,对临城县的农业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该县还通过举办农业开发电视专题栏目以及悬挂横幅、粉刷标语

4 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开发的惠农政策和显著效益,使临城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投劳搞农业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全民齐动员,全力搞开发的喜人局面。

(三)创新管理机制,争创全国一流项目。一是实行竞争机制,严把立项关。在每年的下半年,县政府召开各乡镇长参加的专门会议,安排下一项目立项申报工作,要求由各乡镇按照农业开发政策推荐自己的项目,进行申报,再由农开办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察,从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潜力以及乡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筹资投劳能力、村两委班子的组织能力等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对申请立项的区域进行综合考评,形成考察报告,报县政府审批。二是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县政府根据全县农业发展思路和农业开发整体规划,初步确定申报规模2倍的拟立项区域,农开办组织技术人员会同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对拟立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要求乡村按规划先打好机耕路框架,解决好工程建设占地等问题,并做出书面承诺,再由县农业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技术人员和项目申报乡镇负责人、群众代表一起进行综合验收评比,量化打分,评出名次,最后上报县政府常务会研究确定。三是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在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根据项目批复计划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做到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项工程一张图纸,项目建设严格按设计施工。四是创新办法,

5 加强后期管护。在全力抓好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还认真抓好老项目区的管理及管护工作,建立健全了物资台帐,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管护和交接机制,及时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建成一个、巩固一个、见效一个。

(四)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农发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制定了《临城县农业开发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临城县的农业开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一是不断完善工程和物资招投标制度。从2006的项目开始,该县就根据省市要求,将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工程和物资全部纳入政府采购管理,每个的项目计划下达后,组织农开办、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召开专门会议,一起研究制定招投标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建设所需工程和物资的不同性质,对上级部门确定的部分物资按有关规定执行;对投资额相对较大、技术性要求较高且都是财政投资的项目工程,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招投标;对其它小型水利工程、需要量大和专营的物资,则采取公开招标、议标、竞争性谈判等多种形式确定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该县的农开项目和物资全部纳入了招投标,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二是严把资金拨付关。项目工程竣工并经联合验收后方可到财政局报帐,并且每一笔报帐资金的拨付,除按照省市要求在发票后附齐所有手续资料外,还必须经项目工程和资金的主管领导签字认可。同时,农开办、财政局经常深入到项目区调查了解农业开发资金兑现情况,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专款专用,使每一分钱

6 都真正花到农业开发工程建设上,充分发挥了农业开发资金的支农作用。

(五)凝心聚力抓项目,全力建设农业开发精品工程。一是分片包干责任制。由农开办主任包项目,副职包区域,一般干部包村包工程,将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限定时间,明确责任,使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担责任,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定期调度制。对项目建设按照倒计时管理的办法,实行一天一碰头,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即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每天下班前都在指挥部碰头,对当天工程建设情况和第二天工程安排情况进行汇报;每周一上午对项目组全体人员进行一次调度,大家对各自所分包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相互讲评;每个月底召开一次由项目所在乡镇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管副职参加的调度会,协调解决各部门以及各乡镇村之间因项目建设遇到的难题。三是质量一票否决制。在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的同时,还组织技术人员经常在项目区进行检查督促,严格对照扩初设计要求,切实做好施工记录,严格工程用料标准和操作规程,防止偷工减料,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