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生劳技课校本课程(大全)

初中生劳技课校本课程(大全)

初中生劳技课校本课程第一篇:初中生劳技课校本课程关于《校本课程中劳技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开 题 报 告省教科规划办:我校已获立项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中劳技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初中生劳技课校本课程

第一篇:初中生劳技课校本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中劳技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省教科规划办:

我校已获立项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中劳技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经过学校课题组成员的反复讨论、论证,已经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认为开题时机已经成熟,特向贵办申请开题!

郧县安阳镇居峪完全小学

2007年2月10日

第二篇:初中校本课程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设置依据)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人们更多地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高的期望。在中小学出现许多厌学、离家出走、性格变态、道德水平低下等问题。对青少年实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来预防、干预、矫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极其引发的行为和社会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兴起,许多人士作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许多成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编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教材及读本不下一百本。从内容看,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对待,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输心理学的知识概念,这不太符合中小学心理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多以“班级管理”为前提形式,班主任因缺少心理学专业训练,他们主要按行政管理模式和思想工作模式工作。

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或医学模式)混为一谈,而“育人”与“教学”本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有本质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从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角度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活动”为突破口,强调生动活泼的形式,强调活动中学生的强烈心理体验。研究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课程开发目的:优化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开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编写出适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材及辅导读本。具体说有有以下两种:一是编写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教材。二是编写师生自主、合作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故事读本。

课程目标

教育主题:关心自己健康成长,迈好青春期第一步。

1、学会求知,确定正确的学习动机与良好的学习态度,重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对待学习。

2、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培养良好品德,告别少年,迈好青春期第一步。

3、学会做事,养成爱劳动的品质,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

三、课程的内容框架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这是基于课堂教育教学为基础的,以活动开展为形式的课程形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辅导活动设计

这里的学习辅导,取其广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认知技能、动机、心理困扰等)进行辅导。不仅包括消极意义上的学习障碍的矫正,也包括积极意义上的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习惯的训练与辅导。在辅导中,以学生主体活动实践体验为目的,设计各种类型的学习辅导活动,具体讲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学习障碍心理咨询活动设计 主要进行学习障碍心理咨询干预活动设计,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活动设计为主,倡导进行有创意的心理咨询活动。

②学习心理训练与辅导活动设计

主要进行以学习心理为导向的发展性学习辅导活动设计,包括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调控与学习习惯的训练与辅导活动等。

2、人格辅导活动设计

人格心理辅导也可以分为诊疗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诊疗性人格辅导指对少数具有人格与情绪障碍的学生心理诊断和矫正;发展性人格辅导指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调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协作技能等进行的辅导。同样初中生人格辅导活动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人格障碍心理咨询活动设计。

心理咨询活动除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还可以进行间接咨询、集体咨询等。形式上可以以自然的活动方式为主,努力开拓心理咨询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心理咨询及诊疗的效果。

②成长辅导活动设计。

A) 自我认识辅导活动设计:目的“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客观地评价自己。” B) 情绪调适辅导活动设计:目的“逐步学会调节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C) 人际沟通辅导活动设计:目的“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D) 耐挫力训练活动设计:目的“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3、初中生潜能和创造力开发活动设计

人类脑科学的最新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潜力巨大,具有七种智力,而绝大部分资源尚处于“沉睡状态”。把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活动是生动活泼的,是关注学生亲身实践和心理体验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因素之一。主要的活动设计大致包括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及想象力的训练与开发的活动设计方案。

上面所述的各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并非是也不能是线性的。还必须研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穿插与整合的原则与形式,使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体系,使其适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其发挥教育活动的最大效益,最终形成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从初一到初三完整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校本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故事读本

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推荐,由教师生发感悟的心理教育的故事读本。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推荐、叙写推荐理由,学生感悟,教师感悟引领。故事读本的内容框架如下:

1、动心故事。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外阅读并自主选择让自己心动的故事文章,向大家推荐,并在推荐的表中写明推荐的理由。

2、我心感悟。

班级阅读,学生写出读后感悟,选择其中优秀作品2到3片段,附在故事后面,署上感悟学生的大名。

3、老师心语。

老师在次基础上,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写出自己对故事的领悟和思考,侧重引导孩子们学习和领悟生活和做人的道理以及方法,引领孩子们的心灵驶向健康和谐的港湾。 这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成果,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精彩的篇章。

四、开发的过程

1、环境资源分析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公关小组,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室;理论学习;收集资料:教育部及省市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各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等。

2、课程目标设置

根据外部需要及学校内部实际,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编写制定两套校本的内容大纲目录,编写确定校本的编写体例。

3、课程组织

校本编写阶段:组织人员集中编写校本,邀请专家对校本初步审稿。

4、课程实施

选择课程实施的班级及教师,进行课程试验,课程的呈现形式为活动课程。

5、课程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课程评价的目标、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程度和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最后修订校本课程教材。

以上五个阶段,只是大致的阶段,并非严格的线性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各个阶段必要时可以相互交融。

五、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的组织

1、课程的呈现形式:活动课程。

2、课程的构成

①.活动用书。即《初中生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②.辅助读本。即《心理健康教育故事读本》

3、课程内容

初一年级

①引导新生认识学校环境、教师情况,找到自己在新的班级中的位置,尽快适应中学生活。预防对学校和班级生活冷漠。

②认识学习是自己的权利,中学阶段是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珍惜大好时光;培养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强化求知欲,增强自信心。

③认识中学学习特点,适应中学学习任务、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④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悦纳自己,做个好男(女)孩。能与异性保持正常、健康的交往,学习主动调节自己情绪、排除自我烦恼的方法。

⑤、关心自我形象,认识和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⑥、正确认识与对待金钱,在消费方面不攀比,不求高档。

⑦、合理安排作息,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远离毒品,识别美丑、善恶,过文明、健康的课外生活。

⑧、上网后,学会“自己管好自己”。自觉地接受、学习积极健康的信息,识别抵制反动黄色、封建迷信的信息。 初二年级

①、学会关系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学业和品德。

②、关心同学、老师、父母;助人为乐,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与成人交往。预防与克服可能产生的偏执、乖僻。

③、提高学习自信心,发挥学习潜能,努力获取成功或取得进步;预防学习成绩下降。

④、学习中培养自己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初步的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勇于置疑,勇于探索,求新、求异。

⑤、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习处理和调节自我烦恼和焦虑的方式;初步掌握应对挫折的技能,保持健康的情绪。预防克服各种“学校病”、各种“情感障碍”,如冲动、情绪低落、情感脆弱等。

⑥、参加一定的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不浪费。

⑦、在网络社会里,学习利用网络工具获取新知,慎重对待网上交友,主动与老师、父母沟通,争取他们的帮助与指导。 初三年级

①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力,包括培养自我教育愿望,掌握自我教育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②重视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培养自己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正确认识当前各种社会现象,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处理好个人需要、兴趣与人生发展任务的关系。认识自我价值;预防产生反社会或悲观情绪。

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作好择业或升学的心理准备。

⑤发展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友谊;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促进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

⑥进入网络世界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学会判断、学会选择,遵守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

(二)课程的实施

1、课程的时间安排。

每学期安排九次,全学年共十八次。作为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中开设活动。其中涉及课外的活动,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外进行。

2、教学方法。

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五类,“即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 根据本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们推荐如下的教学方法:

①.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影响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模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某种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某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小组调查。为了了解学生某些方面心理想法和看法,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各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教学方法。

④.讲座。包括演说、谈话或其他形式的口头表达方式。

⑤.讨论。对事先布置的题目或有关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或作出回答。这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

⑥.视听。这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视听材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即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下面从两个方面明确本课程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学业的评价。

作为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我们建议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前期和后期测试对比看学生变化。

一是就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对实验班级在开展校本课程活动前后变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分析变化数据,分析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变化。

二是对比实验课程的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测试情况,分析评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变化。

2、观察记录学生活动表现定性分析。

注重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观察法记录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活动表现、日记等),分析确定学生前后变化的情况和程度。

(二)课程本身的评价。(可行性分析)

1、课程本身评价的范围。

校本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校本课程的预期目标是否有效;校本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和学校的需要;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评价方式。

2、课程本身评价的主体。

学生;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

3、课程本身评价的标准。

有效性。在信息与它描述的现象之间保持一致(内部效度);从某处归纳出的结论应适合其他类似的地方(外部效度)。

客观性。全体评价者的意见达到高度的统一,所采用的评价技术有助于消除偏差。

及时性。过早实施评价或过迟评价会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和完整程度

4、课程本身评价的方法。

根据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们建议采用如下的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教师日记法等。

5、课程本身评价的过程。

制定计划:主要是成立评价组,确定评价目标,拟定详细的评价计划活动内容和要求。

收集信息:根据计划内容收集相关信息。

分析报告: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或描述性的方法分析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全面总结评价的各方面资料,撰写评价报告。

第三篇: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视“纯 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使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就应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我们遵循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设此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并能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二、课程标准

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新数学提出的四个目的(实用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一体,让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其具体目标为: 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 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4.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形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有一定的建模意 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本课程拟在本校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开设,计划两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包 括课堂学习、社会调查和建模实践。其中初一年级的重点是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识的培养,初

二、初三年级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主。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七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第一讲:数学PARTY (1课时 第二讲: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

(1课时) 第三讲:队列操练中的数学 第四讲:立方体的影子 第五讲: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讲:股市中的数学 第七讲:7.打折销售 第八讲: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第九讲:七巧板 第十讲:瓷砖的铺设 第十一讲: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十二讲:三阶幻方 第十三讲:对平均数等数说三道四

第十四讲:心率与年龄 第十五讲:学习习惯巧测试 第十六讲:文学中的数学游戏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第一讲:几何就在你身边 第二讲:巧用数学看现实 第三讲:商品调价中的问题 第四讲:九树十行问题 第五讲: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测内径、平分角的仪器) 第六讲: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七讲:分式方程的应用 第八讲:趣味数学题,数学典故 第九讲:黄金分割的应用 第十讲:设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案 第十一讲:高建筑物的高度的测量方法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5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讲:一元二次方程及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建模) (3课时) 第二讲: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最优化问题) (3课时) 第三讲: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不能达到顶部或底部的物体的高

(2课时)

第四讲: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讲:镶嵌 (2课时) 第六讲:数学综合题 (4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实践为主线”。课程的每一章节 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标。基本教学模式为初一以活动形式为主,初

二、初三以教师的建模示例和学生的建模实践为主要形式。同时本课程的教与学应以课堂之外为素材和学习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和数学建模的实践,并组织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参加各种形式的应用数学类竞赛等。

五、实施措施:

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六、学习评价 1.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由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评价三部分组成,分优、良、中、合格等等。

学期成绩:以“课题报告”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提供一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书面报告,设计“课题报告”评价表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小论文汇报交流。

2. 评价目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建模意识和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篇: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张海东

一、情境与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和物理组的老师们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生活与物理》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 们的生活中。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 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 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 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 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我们编纂的《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 ,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 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结构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 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 义务,故此物理课程设置要力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 生活中的力学知识

1.生活中的重力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 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 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 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 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

2.生活中的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 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 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 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 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生活中的弹力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 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 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可见,物理力学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很有用的,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处处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力,教师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精神。

(二) 生活中的热学知识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 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 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 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稻生长在 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三) 生活中的光、声现象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 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 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 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 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 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 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 平行射出。另外,教室的长度限制 10m 左右是避免原声、回声两次声音,从而使两种声音叠加在一起, 加强原声;两山距离和海底深度的测定也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理。

(四) 生活中的电学知识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 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 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 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 36V 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220V,远远高于安全 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 要电。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 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 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的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3、认真编写《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教材按照本校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实施方案与细则,组织老师认真撰写课程设计课案,在这基础上编写出校本课程的教材。

4、加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 就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设立相关课题,组织教师参与,以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提高教 师的教科研水平。

5、课堂实施方案 在教学结构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 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总结提高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成绩优异者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六、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学校根据新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 内资源 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广大教师也应该因 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验技能,提高物理学教学质量。

(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展览会、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突显生活化的物理题材,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物理知识。 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要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 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七、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按照河北巨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2、在开发前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3、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学校教导处申请。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确立。

4、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第五篇:校本课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课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实施方案

福建省霞浦县第十中学

一、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纷至沓来,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一人类教育的永恒课题开始令人瞩目地凸现出来。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学生的心理素质日益受到重视,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却令人担忧。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统应试型教育的结果。传统的普通课程,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普通课程中,虽然也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的和经验式的心理教育,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和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可搞可不搞的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内容,固定的时间和相应的研究检测手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的轨道。

我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将心理辅导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并在这方面也做了初步尝试,但是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所以迫切需要找到适合我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这正是对过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批评总结,也是今后工作的指导方向。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极为重要的载体,它的作用是其他各种“心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着重从本质上探索团体内各种潜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等内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的主要观点如下:团体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单个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由互相联系的个体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团体成员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和对团体内一定价值规范的认同和遵守,使得团体内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动力特征及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团体成员安全感的满足及对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产生。在具有内聚力的团体中,团体个体成员将自己的动机、需要与团体目标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自觉地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工作,促使个体成员的思想、行为与其他团体成员趋于一致。可见,通过团体来改变其中个体成员的行为要比单个改变的行为更为容易,而在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班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比单个教育学生的效果好。

(二)发生认识论

它认为活动是一切认识和心理产生的源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活动视作其整个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个体的认识产生于主体的活动,活动时主体认知结构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分化都离不开活动这一中介物,借助于活动,主客体得以不断的互为建构,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当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信任、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些无一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体现。

此外,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情境(学校背景情况)分析

霞浦十中是霞浦县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以“求德从善,求知博学”为校风,以“教而有方,研而无止”为教风,以“学而有法,思而无界”为学风,注重和谐、纯洁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但由于地处农村,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包括家长、学生以及绝大部分的老师。所以,我校虽然从2000年就开始尝试开设心理健康课,但由于后来的几任

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任课老师缺乏系统的培训,校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和基础等等原因,课程的开设、开发一直停滞不前。

现在大家慢慢地有了这种的意识,领导也较为重视,我校不仅在初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还开设了心理辅导室,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四、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的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创造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对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3、培养学生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

4、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交往角色辅导,以正常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进行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辅导训练,开展考试心理调试和辅导,减少学习、升学和考试的心理负担。

五、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一)课程的组织

1、课程组织的呈现形式:活动课

2、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学习、人格、生活和职业四个方面,这四项课程内容又有不同的要求。

(一)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注意和记忆能力,学会学习的策略能做好自我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做好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交往,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会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能正确调节情绪,面对挫折;

(三)学会与其他成人的沟通。侧重休闲、消费和生活适应,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的需求,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学习,使学生全面提升学习中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会与他人间的交往的技巧。如宽容、倾听,克服嫉妒等;

(五)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处于健康状态;

初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专题目录(参考)

1、我是谁-自我认识

6、走近网络世界

2、“丑小鸭”与“白天鹅”

7、神奇的大脑

3、让我自己来

8、学会快乐

4、播撒友谊的种子

9、亲情无价

5、我来当家

10、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二)课程的实施

1、课程的时间安排

每周一节课,排入正式课程表,此外,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安排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

2、教学方法

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五类,即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本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

①.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影响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情境模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某种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某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小组调查为了了解学生某些方面心理想法和看法,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各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教学方法。

④.讲座包括演说、谈话或其他形式的口头表达方式。

⑤.讨论对事先布置的题目或有关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或作出回答。这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

⑥.视听这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视听材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课程实验和推广。

本校本课程大致按照先开发后实验推广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实验和推广。主要按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组织科研力量,编写活动用书及辅导用书。

二是试点实验。以初一年各班作为实验班级,积累好相关的实验素材,作为进行课程评价的基础。

三是在实施课程评价的基础上,修订校本课程教材并推广到学校的所有班级。

六、课程的评价

下面从两个方面明确本课程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的评价。

作为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前期和后期测试对比看学生变化。

一是就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对实验班级在开展校本课程活动前后变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分析变化数据,分析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变化。

二是对比实验课程的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测试情况,分析评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变化。

2、观察记录学生活动表现定性分析。

注重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观察法记录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活动表现、日记等),分析确定学生前后变化的情况和程度。

(二)课程本身的评价。

1、课程本身评价的范围。

校本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校本课程的预期目标是否有效; 校本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和学校的需要;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评价方式。

2、课程本身评价的主体。

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

3、课程本身评价的标准。

有效性。在信息与它描述的现象之间保持一致(内部效度);从某处归纳出的结论应适合其他类似的地方(外部效度)。

客观性。全体评价者的意见达到高度的统一,所采用的评价技术有助于消除偏差。 及时性。过早实施评价或过迟评价会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和完整程度。

4、课程本身评价的方法。

根据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们建议采用如下的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教师日记法等。

5、课程本身评价的过程。

制定计划:主要是成立评价组,确定评价目标,拟定详细的评价计划活动内容和要求。

收集信息:根据计划内容收集相关信息。

分析报告: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或描述性的方法分析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全面总结评价的各方面资料,撰写评价报告。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