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全文)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全文)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第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初中数学课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我国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初。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初中数学课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我国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初中数学课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一个重点课程,也是难点课程,由于过去传统保守的教学理念影响,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们学习兴趣不浓,已经不适应教育领域改革的需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中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分层教学模式最早是在上海出现的,分层教学的模式是基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基础上而提出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不同,因此导致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接受能力不同,学生的成绩呈现出多层次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笼统地讲述知识点,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接受知识的差异,造成教学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

1 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

1.1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来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由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呈现金字塔般的分层模式,一些学生仅仅靠个人的努力和被动地学习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这就需要发挥团队学习和参与性学习的力量,来达到整体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1.2 分层教学的原则

1.2.1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上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每??学生个体的特点,要对班级的学生认真了解,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独有的特点,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1.2.2 循序渐进原则。“水滴石穿”,学生并不能一下就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由简到易,循序渐进,从而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真正掌握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难免要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主动地解决学生们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认真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创新策略

2.1 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不同进行分层

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班级的每一名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平时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掌握好;B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掌握中等,思维较活跃;C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思维一般。当然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测试,从而重新调整学生的层次。这样可以使A层次的学生产生自豪感,学习积极性更高,而B、C两个层次的学生会以A层次的学生为榜样,激发起超越本层次的学习信心,同样会激发起学习积极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当然这种对学生的分层,教师一定要多方面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意识到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们学习成绩的重要作用,从而消除分到C组的学生家长的顾虑,赢得家长的支持,更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法的教学创新工作。

2.2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成合格、良好、优秀,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的“倍角公式”知识点时,可以要求A层面的学生会根据教学内容推导出公式,以培养今后解决复杂题型的能力;对于B层面的学生则要求学生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的过程中加深对倍角公式的理解;而对于C层面的学生则要求牢记住公式,从而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当然这种分层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和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3 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方案进行分层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因材施教。对于A层面的学生,教师选择一些难度高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并让学生们总结习题的规律,从而举一反三;对于B层面的学生,要让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方面的锻炼;而对于C层面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做大量的基础练习题,教师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使一部分学生向B层面转变。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的反比例函数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题,“一个一次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相交于点P(-2,1)和点Q(1,m)上,求:

1、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

2、点Q的坐标是什么?

3、当X取什么值时,一次函数的值要比反比例函数的值要大?”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从难度上呈现除了递增的趋势,教师可以要求A层面的学生通过问题3总结其规律,灵活地运用了函数图像知识点,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而对于B、C层面的学生要求其从掌握基础知识,通过问题1和问题2巩固了反函数的概念和特点,熟练记住,然后在根据情况进行提升,从而实现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的转化。教师要着重给予B、C层次的学生予以指导和帮助,从而共同进步。

2.4 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分层施教。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以自学为主,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锻炼思维能力,并通过思考发现学习的规律;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讲解知识点为主,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们理解这种类型的题型,然后让学生们课后做类似的习题,从而掌握知识点;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重点关注,积极指导,教学时先由简单的知识点讲起,循序渐进,然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这样逐步进步。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数学9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设计出三种题型进行讲解,第一种:5x2-4x=0,(2x+1)×(3x-2)=0;第二种题型:若(a+b)(a+b+2)=8,则a+b=?;第三种: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5x+m2-3m+2=0,则m=?,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三种题型,根据难易程度对学生们分层方式教学,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2.5 对学生们的评价考核分层

教师对学生们的评价考核要分不同的层次进行,从而使评价考核起到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告诫他们不骄不躁,争取在今后始终保持这种学习状态,做的更好;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表扬,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在学习中予以改正,争取向A层次方面努力;对于C层面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锲而不舍,从而有所进步和提高。

3 总结

分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竞争,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教师要高度重视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针对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予以完善,从而带动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大布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略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定稿]

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会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邵运超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在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 (5,-3)或(-5,-3),B(-3,5) 或(-3,-5),C(-3,5) , 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篇:对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作者:邹卫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创新数学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成为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关键词:兴趣 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创新氛围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质疑空间前言: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运用得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也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新形势下,创建高效课堂才能适应新形势,采用新方法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当前,各年级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会学生审题、析题、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题,抓住关键词、了解题目的内涵来完成审题的环节。分析题目的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未知,认真运算。学生根据教师的范例一步一步地解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题目,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活动课上可以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就会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二、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营造创新氛围。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学会质疑,让学生自觉思考。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3(1+x)

解:去括号,得

3+3x

移项,得

3x-x

合并同类项,得

2x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 ,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让学生学会质疑,有疑问才有动力区思考,对于学习中的困惑,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对于善思、敢于质疑的学生应该给他们高度的评价,久而久之就可以带动多数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结束语:

由此看来: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家超《教育教学论坛》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011年30期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解决当前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创新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认定教学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手段,并策划自己执教课题的教学过程。

一、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要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进行创新

要善于把握住教材的特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倨,在总结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可设计问题:某汽车的车牌被的物体挡住了,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车牌号码吗?

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力,体现了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设计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准确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的内容。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本节教材包含几个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具体知识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些内容在整个单元、在全册书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理清这些内容的前后联系后,把具体容的教学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规划。

三、教师要在教学重难点上创新

备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来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时应注重三性,一是突出基础性,使学生杂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而是要体现发展性,使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三是体现可接受性,视角虚伪内容的难度应处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接受,跳一跳就可以再到果实。

要实现这三性,就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所选取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教材而言,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就知识而言,是指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知识。难点的确定,就教材而言,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它内容起决定性的知识。它是与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某一部分内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

四、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五、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大量实践活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几何发现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因此,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获取,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得出猜想,最终形成命题并进行必要的证明,从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使他们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及证明的必要性和价值。

图形与变换的内容,包括用变换研究图形的性质,用变换认识、解释现实世界中有关现象,以及利用变换设计图案等过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利用图形变换能够更好地认识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积累运用变换的方法解释或处理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地酝酿、思考、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韩彬.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吉林教育》,2010年17期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庄少南.从一道例题的变式教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05期

[4]张志公.数学创新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6期

[5]郭丽华,陈福珍.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初探[J].贵州教育, 2002年06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