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第一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小编精心推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一】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小编精心推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二】

一、学情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八年级三个班,他们在上个学期的社会课内容相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初二的下学期的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2、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三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改进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答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月考答案

1、 选择题(每题两分,共50分)

1——

5、CCACB

6——

10、BDDCC

11——

15、ABCDD

16——20、BCBDC

21——

25、DACDA

2、非选择题(共50分)

26、问题一: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问题二:第一次工业革命(1分)棉纺织业(1分)法拉第(1分)

问题三:电灯、电话、飞机等。(2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过度到工业文明(1分) 问题四:蒸汽机(1分) 蒸汽时代(1分)

问题五:欧洲(1分)非洲、南美洲(2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南美洲、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导致该地区落后;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发展迅速。(2分)

27、问题一:文艺复兴(1分)人文主义(1分)

问题二: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2分)

问题三:闭关锁国(1分) 阻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不利于与外国交流,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言之有理即可,2分)

问题四:启示:进步、开放的思想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反之,落后的思想则能起阻碍作用。(言之有理即可,2分)

28、问题一:《权利法案》(1分)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答对两点给2分) 问题二: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1分)

问题三:法国(1分)启蒙运动(1分)

问题四: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碍,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等(答对两点给2分)问题五:BA(2分) 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2分)

29、问题一:中国的指南针等四大发明技术已经传入欧洲,欧洲的造船技术提高很快。当时已经日益流行地圆学说(答对两点给2分)目的:为了得到大量的黄金和香料(1分) 问题二:A (1分)功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1分)

问题三:明朝(1分)马六甲海峡(1分)非洲(1分)

问题四: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答对两点给2分)

问题五: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致民掠夺,给美洲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1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西洋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提纲

历史与社会

1.礼乐文明有哪些部分构成?(了解各个制度的含义)

2.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东周时期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影响?

4.春秋五霸是指什么?

5.战国七雄是指什么?

6.齐桓公称霸原因、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7.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主要主张有哪些?

8.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中央集权?

9.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的措施有哪些方面?

(比如政治、思想文化、边疆管理等方面)

10.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意义

1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

12.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

14.唐太宗(贞观之治)采取哪些措施开创帝国新的局面?

(君臣关系方面、君民关系方面、少数民族关系、政治体制方面、选拔人才方面)

15.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等方面展开来)

16.盛世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7.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意义

18.北宋时期并立的各政权有哪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19.农牧文化交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0宋元时期传统城市出现哪些新的气象?

21.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它们的影响如何?

22.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例(黑板上笔记)

23.元代空前开发和交流的表现在哪些方面?(P122)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练习卷一

九年级社会非选择题练习一

1. 材料一: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盛世景象?请从政治角度分析其成因。(3分)

材料二:北宋宰相韩琦与富弼认为“契丹称中国位号(改国号为辽)、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至于典章文物,皆与中国等(都以中原为标准)。此其能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日益昌炽也(越来越昌盛)。”----《辽朝(契丹)的汉文化》 (2)概括材料二中韩琦与富弼的观点。(2分)

材料三:嘉庆帝(1796—1820在位)宣称:“条陈在臣下,而允许则出朕旨”。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官吏“心存畏怯”,或“相率缄默”,或投皇帝所好,劾皇帝所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19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近代史中期政治史》

(3)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清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遇到什么挑战?(2分)

2.(本小题满分6分)文明起源于不同的区域,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从1840年鸦片战争 起,中国在选择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摸索中,逐渐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仔细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发生在中国的哪个朝代(1分)?中国四大发明中哪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

(2)右图中字母A所示的航线的开辟者是谁(1分)?分别写出他开辟的航线经过B、C所示的两大洋的名称(2分)。

(3)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列举近代工业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有代表性的两个成就。(2分)

3.材料一:这次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材料三:《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1)材料一中所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这次革命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冲破传统文化氛围的束缚而掀起的运动是什么运动?(2分)

1

(2)材料三与材料二对比,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请用材料二中的两个词语来表达)?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

(1)中国的儒家文明产生于什么时候?试举出古代为儒家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历史人物。(2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士大夫面临“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是指什么?(2分)

(3)材料中的“他们”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的?他们的改革结果给当时的人们什么启示?(2分)

5.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而三次革命的形式明显有别。……可分别标名为进入民国、统一易帜和迎接解放。作为主体,则是由臣民变为国民、进而公民、再进而人民。 (1)材料中“由臣民变为国民”的革命是什么?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2分)

(2)由公民“再进而人民”的革命是由谁(写政党或阶级)领导的?取得这次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

(3)“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这三次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2分)

(4)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反侵略战争?这两次战争的结果有什么不同?(4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广州、武汉、南京得票率位居问卷前三甲。

材料二:这次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主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专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一中,武汉、南京得票率位居问卷前三甲。请用史实说明原因。(2分)

(2)辛亥革命被誉为中国人民在20世纪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一“历史性巨变”是指什么? (2分)

2 (3)联系材料

二、三回答,为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具体革命纲领。(3分)

(4)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历程,谈谈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7. [被世界漠视的时区]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近代化进程中突变。

(1)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请列举这些作为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节点的历史史实,至少二例。(4分)

(2)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偶有近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请列举一个中国近代扰乱清梦、追求近代化的史实。(2分)

[受人注目的北京时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3)短短63年,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这一切,始于63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时间。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这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2分)

8. 材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最终形成的是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1)儒家创立于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其核心是什么?道教经典是什么?(3 分)

(2)宗教文化兴盛是汉唐文化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取”一“送”,体现了唐文化的博大胸怀。这一“取”一“送”分别反映唐朝时期什么历史事件?(3 分)

9.【革命奋斗·红色中国】

材料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材料二: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历史事件的一些关键词:“五四风雷” “南昌枪声” “卢沟烽火” “开国大典”

(1)从材料二中,为材料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胜利分别选出恰当的关键词。(2分)

(2)“卢沟烽火”点燃了哪场战争?把我国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时间标注在年代尺上。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3 (3)为A这一历史事件撰写一个合适的关键词,并说说它与“五四风雷” “开国大典”之间的联系?(3分)

10. 材料一:1925年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拉提携。” (1)材料二中的“民族革命运动”指哪场运动?这场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回答,孙中山先生在他革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政策上作了什么改变?(2分)

材料二:图1北伐战争进军路线图

图2 摘自1936年12月12日某报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反映的事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分)

11. 图片是真实的记录,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签定 图二: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仪式 图三: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1)以上三幅图片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3分)

(2)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概括出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3分)

12. (10分)材料一:美国一位领导人曾对中国前外长李肇星说中国“侵略”西藏。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是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美国是通过什么战争获得独立的?独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分)

材料二:清廷根据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加强对西藏地区施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西藏地区的政治制度。

(2)列举清朝在西藏实施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它们的共同政治意义?(4分)

(3)清朝政府对藏民族的政策是什么?(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人为应该联合全国各党派,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1)材料一革命纲领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分)

4 (2)结合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民主革命任务?(2分)

(3)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是如何联合其他党派逐步推进民主革命进程的?“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4.(9分)材料一:一场战争大炮的轰鸣把一个沉睡了几百年的帝国震醒。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人民由此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由于中国沉重的传统和长期的自满,这一进程注定是长期的、曲折的、痛苦的。

材料二: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浙江经济迎来海洋时代。

(1)由于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浙江的哪一城市在哪一条约中被迫开放?(2分)

(2)昔日,来自海上的挑战使中华民族在陷入了百年屈辱的同时,也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以摆脱屈辱。其中向材料一中“这场战争”的发动国学习制度的是哪一抗争?(1分)

15.(11分)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给李鸿章上书,提出改革的要求。但李鸿章正忙于准备与日本打仗,无暇接见孙中山。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并不像李鸿章等人那样,只是引进“坚船利炮”这么简单,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道。

(1)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运动有关?为什么当时中国已引进了“坚船利炮”,而战争却依旧失败?(4分)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立后,当时不少报纸命名中都含有“民主”“民权”“民国”字样,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报纸发表的意见,连普通百姓也受其宣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有何重要意义。(4分)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反对军阀屡遭失败的孙中山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他认为,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与他主张的民主主义不谋而合.....而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团结农工势力、保护农工利益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3)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决定实行哪些新政策?(3分)

16.材料一:3000多年前,某朝太王长子泰伯让位于其弟,太王于是赐江南某地于泰伯建立“勾吴”国。泰伯“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深为后世敬仰。4月10日,2012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开幕式暨祭祀泰伯典礼正式揭幕。来自海内外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泰伯后裔聚集在泰伯故里,共同祭祀这位吴文化鼻祖。上百名学生齐声高诵“三让天下,至德以名”,将弘扬“至德”的氛围推向高潮。

材料二:文化部5月10日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推出100部以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和精品剧目; “十二五”期间,举办国家级重大涉外文化活动30项以上,邀请500名国际文化名人与1000名青少年文化使者来华访问,对外文化援助的受援国家达20个以上。

(1)依据材料一判断泰伯生存于哪一朝代?材料中所现的这种政治制度后来在哪一朝代被哪一制度取

5 代?(3分)

(2)泰伯“三让天下”的行为符合孔子的什么主张?(从个人角度回答)(2分)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说出材料一中的史实会在《史记》中有记载吗?你判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分)

17. 古代日本是向中国学习哪些制度的?请举两例说明。(2分)近代中国因日本而使民族灾难进一步加深,请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2分)

18.【过去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曾以自己的繁荣与强盛而傲立于世界。美利坚民族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个新生的民族。两个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相同的坎坷命运 (1)请列举中国古代以繁荣与强盛傲立于世界的朝代两个。(2分)

(2)历史上,中国和美国曾分别遭受同一个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你认为这是哪一个国家?并分析这个国家在当时能蹂躏中美两国的主要原因。(4分)

(3)为此,中美两国人民为自己民族解放都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都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取得民族解放胜利的战争是什么?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9.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②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③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④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⑤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⑥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①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②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④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1)材料一出自哪一历史文献?材料二是哪一事件中颁布的法令内容?(4分)

(2)材料一中的条款确保该国哪一政体的建立?材料二中的条款②有何作用?(4分)

(3)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史实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2分)

第五篇: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强化答案

1、(1)答:向北经帕米尔高原至我国,再经我国传人朝鲜、日本;向南经斯里兰卡传人缅甸、泰国、柬埔寨等。(2)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印度的等级制度,否定婆罗门教和神造种姓之说。(3)示例: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实际上起了麻痹广大群众从事积极斗争的作用,佛教的教义对刹帝利和婆罗门种姓的奴隶主有利。

2、答:(1)在距今一百万年前后,这里的植物以森林为主,草原为辅;在距今六十万年前后,这里的植被以草原为主,但水源丰富,植被茂盛,是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2)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10世纪初开始,这里就不再是政治、经济中心了。(3)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被大量的开垦;人们又以木柴为燃料;统治者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森林减少;黄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河床淤塞,渭河的几条支流后来无法行船。(4)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有周、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隋代和唐代中期以前对于长安城多有修建,但唐代后期由于关中地区的经济衰退,漕运困难,长安城的地位开始下降。唐朝以后,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明显地向东迁移。

3、答:(1)从原来多菌苇、怪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囊驼到现在除了黄沙就是断壁残垣,一个荒凉的世界;这些巨大的变化的原因是人类的人为破坏和保护不力。(2)要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言之有理。

4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1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测试(集锦)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