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一篇: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一、填空题
1、人文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以为中心,反对以为中心。
2、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仅是古希腊、罗马文艺和学术的复兴,更是___________文化的崛起。
3、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彼特拉克的抒情名作主要表达以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形式以为主。
5、“我不想变成上帝„„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来说就够了。这是我所企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是______________曾说过的话,他被法国史学家勒南称为“第一个近代人的呼声”。
6、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平民倾向,和以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贵族倾向。
7、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它开创了欧洲的样式。
8、拉伯雷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其中的父子巨人是和,小说里展现作者乌托邦式社会理想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其院规是“_______________”。
9、西班牙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
10、的剧作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基础,他在其最优秀的剧本中描写了西班牙农民的抗暴斗争。
11、《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其矛头指向和。
12、欧洲最早表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是英国的。
13、乔叟的代表作是,其中故事绝大部分用体写成。
14、英国“大学才子派”中最有才华、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15、被称为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的是剧。
16、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和。
17、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哈姆莱特》中,与的矛盾冲突是主要情节线索。
18、福斯塔夫这个形象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_______________》和喜剧《_______________》中。
19、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复杂的三大人物典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0、莎士比亚历史剧、喜剧、传奇剧、悲剧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附:第三章填空题答案
1、人;神
2、资产阶级
3、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拉伯雷
4、《歌集》;以个人爱情幸福;十四行诗
5、彼特拉克
6、拉伯雷;龙沙
7、《十日谈》;短篇小说
8、《十日谈》;卡冈都亚;庞大固埃;德廉美修道院;“做你所愿意做的事”
9、《小癞子》
10、维加;《羊泉村》
11、骑士制度;骑士小说
1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13、《坎特伯雷故事集》;诗
14、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5、传奇;《暴风雨》
16、《奥塞罗》;《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斯》
17、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18、《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9、夏洛克;哈姆莱特;福斯塔夫 20、《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暴风雨》;《哈姆莱特》
二、选择题
1、(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A、英国 B、西班牙 C、意大利 D、法国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是( )。
A、英雄史诗 B、教会文学 C、骑士文学 D、人文主义文学
3、彼特拉克的《歌集》的主要形式是( )。 A、温柔的新体 B、十四行诗 C、无韵诗 D、韵诗
4、“英国诗歌之父”是( )。
A、莎士比亚 B、乔叟 C、斯宾塞 D、勃朗宁夫人
5、龙沙属于( ) A、七星诗社 B、贡哥拉诗派 C、大学才子派 D、玄学派
6、《十日谈》是一部( )。
A、民间故事集 B、长篇传奇 C、框形结构的短篇小说集 D、诗歌集
7、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十日谈》的核心思想是( )。 A、反对个人主义 B、宣扬“幸福在人间” C、倡导英雄主义 D、宣扬封建迷信
8、西班牙剧作家维加的戏剧《羊泉村》表现的是( )。 A、人民反抗封建暴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B.、封建地主巧取豪夺,农民流离失所的故事 C、 教会神职人员伪善堕落被揭穿的故事 D、 仆人机智勇敢保护新娘贞洁的故事
9、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 )。
A、《小癞子》 B、《汤姆•琼斯》C、《堂•吉诃德》 D、《巨人传》
10、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C、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D、他对封建神学思想的猛烈抨击
11、莎士比亚剧作中,有一段关于“金子”的名言,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它说明货币的本质。这段名言出自剧本( )。
A、《李尔王》 B、《暴风雨》 C、《雅典的泰门》 D、《威尼斯商人》
12、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塑造的理想君主的形象是( )。
A、哈利王子 B、亨利五世 C、亨利四世 D、亚瑟王
13、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 A、一出阴沉的喜剧B、一出乐观的喜剧 C、一出乐观的悲剧D、一出阴沉的悲剧
14、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富喜剧色彩的一部作品是( )。 A、《雅典的泰门》 B、《罗密欧与朱丽叶》 C、《李尔王》 D、《威尼斯商人》
15、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麦克白杀死国王,目的是( )。
A、报杀父之仇 B、伸张正义 C、满足权欲和野心 D、雪夺妻之恨
16、“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 )。 A、《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B、《威尼斯商人》 C、《哈姆雷特》 D、《罗密欧与朱丽叶》
17、信奉犹太教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凭借契约,坚持要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心脏附近割“一磅肉”,虽有多人劝说,虽被许诺数倍偿还那3000块钱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民族仇恨
B、基督徒在商业买卖中对犹太商人的歧视和排斥 C、夏洛克的女儿与一个基督徒私奔加剧了夏洛克的仇恨 D、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妨碍了夏洛克放高利贷
18、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最根本的戏剧冲突是( )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人的独立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矛盾 C、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充满罪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D、民族解放的要求与腐败的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
19、福斯塔夫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剧作( )中。
A、《亨利五世》 B、《温莎的风流娘儿们》C、《亨利四世》 D、《第十二夜》 20、最早提出“莎士比亚化”这个命题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1、“知识就是力量”是( )的名言。
A、拉伯雷 B、培根 C、马洛 D、笛卡尔
22、塞万提斯的“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指的是( )。
A、《伽拉苔亚》B、《堂·吉诃德》C、《惩恶扬善故事集》、D、《奴曼西亚》
23、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部( )。
A、写实小说 B、田园小说C、幻想小说 D、流浪汉小说
24、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是一出( )。 A、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悲剧 C、气氛最阴暗、可怖的悲剧 D、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悲剧
25、《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是一个( )。 A、具有叛逆精神的艺术典型 B、人文主义的新女性 C、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D酷爱自由、纯洁善良的女性
附:第三章选择题答案
1、C
2、D
3、B
4、B
5、A
6、A
7、B
8、A
9、C
10、C
11、C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C
19、C 20、A
21、B
22、B
23、C
24、D
25、B
三、名词解释题
1、七星诗社
16世纪中叶出现在法国的以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社团。由龙沙等六位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学者多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其成员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脱离实际、轻视民间文学、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倾向,但在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改革方面,对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在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公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品。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奠定了基础。这派戏剧作家的代表是马洛。
4、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是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到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5、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即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特点的典型环境;正确处理事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丰富、真实而具体的情节描写,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应现实关系,注意反映演变和发展着的历史内容,同时强调把作者的倾向、见解,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要求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悲剧与喜剧的巧妙结合。
6、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乌托邦
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仙乡”、“乐土”。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的著作中,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上的理想国,描写了依靠“人类的良心”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8、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最初流行于民间,后为文人所采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流行于英、法、德诸国。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的作者,并使这种诗体臻于完善,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由两个4行和两个3行构成。16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3节4行1节2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中成就最大者,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19世纪初,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十四行诗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诗由抒情变为叙事。
四、简答题
1、简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它并非是为了复活古代的奴隶制旧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束缚,借用古典文化遗产,加以批判继承,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以适应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也就是说,古典文化仅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借鉴,是流而非源。新文化的社会渊源只能是新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阶级抗争和科学实践的反映。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的说明:“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复古,而在于创造。”
2、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是: 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主宰宇宙的是人而不是神。
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现世幸福反对来世思想,认为人人可以追求财富和幸福,提倡爱情、婚姻自由。
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发展人的聪明才智。 以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希望强大的王权消除封建贵族和国家的统一。
3、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喜剧性格与悲剧性格的奇妙结合。作为喜剧性格,他脱离实际,把幻想当作现实,企图凭借已被历史淘汰的骑士精神去弘扬社会正义和社会平等,结果只能被现实所嘲弄与抛弃。作为悲剧性格,他具有为实现人类的正义理想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卓越精神,他对理想社会的执着向往和对社会罪恶的深刻批判,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性格的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它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处于既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又无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手段的矛盾状态的反映。因此,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4、简述桑丘·潘沙的形象。
桑丘·潘沙的形象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补充。这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又有小生产者狭隘自私的一面: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他的游侠并非建立什么功勋,只为发一笔意外之财,一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本性善良,同情那些与他地位相仿因而备受欺凌的人,与堂吉诃德接近。在海岛当“总督”时:断案如神、执法无私,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公爵本想愚弄这个普通农民,不料却使他得以施展才智,证明了自己的高贵。堂吉诃德为之奋斗一生没有做到的,桑丘做到了。后来桑丘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桑丘非常实在。堂吉诃德所取的成语是“干什么事,成什么人”这样抽象的正义或真理。桑丘所取的成语是“一个人有多少钱,值多少价。”他求的衣食,做官只为发财,发财是为老婆儿女打算,也就是为一身和一家人的生活。他会不错失时机,“如果谁给你一头小母牛,快拿了栓牛的绳子赶去。”他跟堂吉诃德主仆一场,虽然挨揍挨饿,毕竟也发了几注小财;虽然只做得几天官,也够他一辈子吹卖的。他回家见了老婆第一句话是“老婆,我带钱回来了,这是大事!”堂吉诃德是个失败者,桑丘是个成功者。桑丘的成功也许是侥幸,堂吉诃德的失败却具有必然性。
5、《十日谈》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十日谈》中的主要人物是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诗人和艺术家,与但丁笔下的帝王、教皇、骑士、圣者有异。其主要主题:
其
一、反教会,揭示教会僧侣的虚伪性与欺骗性。第一天故事二“扬诺劝教”有提纲挈领之效,突出了全书主题的基调。巴黎真正商人扬诺,其友亚伯拉罕,犹太人,同样忠实信诚,信奉犹太教。扬诺唯恐友之灵魂以后将堕地狱。故力劝弃犹太教,改奉天主教。苦劝之下答应访罗马教廷。所见所闻无一利之。教皇、红衣主教、神职人员,均贪色淫乱之徒。甚者反人道、眈溺男风,外则贪吃贪财,买卖圣位、圣体。至巴黎,亚答:教廷里均一班无恶不作之坏东西,罗马则为容纳罪恶之火炉。然基督教居然不但未被推翻,反而日渐强大。其中定有神灵保佑。故觉得其可能是真神圣、遂求仪式洗礼。
其
二、肯定爱情自由。第四天故事一,美满可爱的姑娘莉莎贝达与兄弟经营的店铺里一个叫罗伦佐的小伙子暗中相爱。后被发现,三兄弟设计杀之,埋坑里,莉日夜思念。梦见罗,明示。翌日,郊外见尸体,割头,用布包好,埋在花盆中。花得泪水与香水浇灌,长得枝叶茂盛。兄弟们夺花盆,后莉日夜哭泣,哀恸而死。
其
三、提倡人欲的天然合理性。第四天开头,叙述一故事。一心信奉天主教的腓力,丧偶后带着不满两岁的幼儿上山修行,多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儿子除了父亲外,没见过第二个人。18岁时,腓力见他平时侍奉天主十分殷勤,料想带他去浮华世界走一遭,大致也不会迷失其本性。父子俩遂下山来到佛罗伦萨,可巧遇到一位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儿子颇为好奇,立问:“这是个什么东西?”“我的孩子”,腓力回答:“快低下头,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它们,它们全都是祸水。”又说:“她们是绿鹅。”儿子不留念那众多的新鲜事物:皇宫、宅邸、母牛、马匹,却冷不防对老子说:“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一个青年本能认为,他进程这天所接触的许多新鲜事物中,最美最迷人的就是“绿鹅”。腓力恍然大悟,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诲要强大得多,深悔自己不该带儿子进城。作者议论:“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
6、《乌托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杰作,分为上下两部。用作者和航海家两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上部莫尔以自己亲身的见闻,揭露了当时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羊吃人”的惨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以激起读者的愤慨和同情。下部借航海家之口,畅谈一个为外人所不知的乌托邦海岛上的理想生活。作者所描写的“乌托邦”海岛,是个没有暴政、法律、战争和宗教狂热的社会,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第一部描绘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小说。作为文学名著,《乌托邦》语言优美,讽刺深刻,情节奇妙,想象丰富。
7、简述莎士比亚喜剧的特点。
喜剧题材:虽然只有个别来源于英国现实,但是全部喜剧都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快乐的英国”。
喜剧主题:歌颂爱情与友谊,赞扬个性解放,支持婚姻自主和争取个人幸福的权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肯定人生,激发起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道德观念与偏见的胜利。
喜剧的主人公:多为男女青年,以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突出,最为鲜明。女性是莎士比亚喜剧中幸福与秩序的动因,因此他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女性不仅起决定作用,在数量上也比其他类型的戏剧多。那些绝妙的女性人物全都是天生丽质、光彩照人,她们感情崇高,才智非凡,心地善良,意志坚强。她们显然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与《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女性放荡纵欲不同,莎翁笔下女性贞洁、忠贞,甚至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也不例外。
喜剧情节结构:往往形成“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模式,常常采用误会、巧合、圈套、女扮男装(或相反)等表现手段,增强了剧本的喜剧效果。
喜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抒情气氛,是一种浪漫抒情喜剧。
8、简述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第一,悲剧的基本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中邪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的主要冲突。
第二,剧本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严峻的社会批评意义。描写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批评的锋芒既指向封建势力,也指向资产阶级的罪恶。
第三,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他们所代表的弱小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所进行的悲剧性斗争,以及他们的毁灭和他们道义上的力量。
第四,矛盾冲突激烈,既有悲剧主人公与其对立面的冲突,也有悲剧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第五,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情雕悲愤沉郁,语言优美、凝炼、准确。
9、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有那些?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艺术精湛,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莎士比亚的戏剧往往是多重情节线索。《哈姆莱特》有三条为父复仇的线索,哈姆莱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场面丰富、五光十色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增添了情节的丰富生动。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多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如著名的三大复杂形象哈姆莱特、福斯塔夫和夏洛克。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对比、独白等手段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状态。
3)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他的戏剧语词丰富,表达方式多样,人物语言个性化。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寓意深刻而又形象、生动。
10、《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是通过安东尼奥同夏洛克的冲突以及巴萨尼奥同鲍西娅的爱情纠葛,揭露和谴责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的贪婪、吝啬、冷酷和惨无人道,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和青年人为争取爱情自由而斗争的行为及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情、无私的友谊,展示了慷慨、无私、真诚、仁爱同吝啬、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的斗争。由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形象,因此这部喜剧带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冲突双方都利用法律为自己服务的事,客观上暴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
11、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福斯塔夫虽然是历史剧中的人物,却很少有哪个喜剧人物能与之媲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喜剧效果多半靠手段(巧合)和气氛获得,而福斯塔夫的喜剧效果却由于性格本身的魅力所致。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福斯塔夫或许是莎士比亚唯一自然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没落的骑士阶层的典型形象。吹牛说谎、招摇撞骗、欺诈抢劫、好吃好色,不受任何道德约束,集一切恶行于一身。生性幽默,爱开玩笑,并以能为人们提供笑料而自豪。构成他生活主要内容的是酒与女人。普希金:“他的主要特征是纵情声色。大概从青年时代起,以粗野和低级的方式追求女性,就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所需要的是强烈的西班牙葡萄酒、丰富的午餐,以及供养情妇用的金钱。”但福斯塔夫并非一个简单的小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普通民众的情绪,对王权和财富集中的不满。作者以这一形象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以史实诗般的广阔规模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2、简述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野心家形象。
与前期喜剧男女形象与小丑形象相比,悲剧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形象。如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伊阿古(《奥塞罗》)、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爱德蒙(《李尔王》)。他们均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私欲,使用任何狠毒卑鄙手段,践踏人性的美德,他们是过渡时代的产物。伊阿古只是为了私利才离间奥/苔的关系;爱德蒙杀兄、夺父财产,爬入上流社会;麦克白夫人是恶的化身:“只要我想要,我就不说我不敢”。莎翁通过他们深刻揭露了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的罪恶。这些野心家是悲剧的重要根源,说明“善人”面对新的社会恶势力,靠人文主义者显然永远不能解决。悲剧的结局是悲壮而非悲伤,他赞扬人性的胜利,谴责人性的伦丧,虽然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方案,但不失改造社会的勇气。
13、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理由是:(1)在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受人文主义熏陶,形成了对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2)他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3)以平等真诚的爱与友谊取代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4)为人正直,多才多艺。奥菲莉娅说他是“朝臣的眼睛„„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可见,哈姆莱特从仪表、神态到思想、才能都符合人文主义的理想。
14、简述《奥塞罗》中的野心家伊阿古形象。
伊阿古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极端利己主义的冒险家野心家的典型。他利用奥塞罗轻信的弱点,以极其狡诈的手段使奥塞罗相信凯/苔奸情。一箭双貂。可以夺取凯之职,又可毁掉奥塞罗的事业前程和幸福生活,是欧洲文学两面派的祖先。伊阿古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奸诈欺骗的手段和冒险的精神,正是资产阶级发展初期掠夺时代的产物。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罪恶,奥、苔在争取爱情自由、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能够挺身而出、取得胜利,然而在伊阿古这种新型冒险家的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识别能力,遭到毁灭,说明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更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更具有破坏性。
15、简述《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形象特征。
《麦克白》(1605),取材于荷林西德的《编年史》,写麦克白篡夺王位的故事。是莎翁最阴暗的一部,也是谴责人性伦丧的悲剧,是一部“犯罪心理学史”,是莎翁心理描写的杰作。悲剧的主题是谴责统治者个人野心的罪恶。麦克白在全剧中经历了四个阶段:(1)胜利的麦克白;(2)转变的麦克白;(3)罪恶的麦克白;(4)孤立的麦克白。一开始,麦克白是一武艺高强,忠于君主的将领,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此时,在其精神世界中,正面品德(善)占主导地位。但当他的夺取最高权位的野心勃发之后,便开始走上堕落的道路。莎翁以心理描写巨匠的手笔,深刻地刻画了麦克白内心善与恶的激烈搏斗。麦克白并非一天生的恶魔,当他犯下弑君的罪行,他身上原有的道德感便使他处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他不断感到内疚,不断谴责自己。不过他无力自拔:“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如此逐步失去天良,手段越来越残忍,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冷酷,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绝望,全无一点支撑自己的力量。个人野心终于使一个具有英雄品格的人物变成了杀人的魔王,最后完全孤立,众叛亲离,受到应有惩罚。
16、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根源是什么?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他的一个性格特征是忧郁。哈姆莱特回到丹麦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另一个性格特征是犹豫。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处在决定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延宕。
其悲剧根源是:客观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的斗争。但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同强大的封建邪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主观上,是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所致。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也对他有好感。但他既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因此,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7、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堂·吉诃德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而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征的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复杂形象。
他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的不切买际的幻想家的典型。理想与现实脱节,主观与客观分离是其主要特征。受流行的骑士小说的毒害,他迷上了骑士道,试图恢复过时的骑士道。因而,虽然动机良好,但行为却极其荒唐,效果也极坏。吃尽了苦头。出够了洋相。
同时,他还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可敬的人物。他有渊博的学识,崇高的理想,有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精神。他打起仗来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且道德高尚,诚实守信。他心目中的骑士道实际上也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载体和寄托。
当时的西班牙社会没有提供实现其理想的土壤,因而造就了这个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形象。
这个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既讽刺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家,也表达和寄托了人文主义理想,同时.还表达了对当时西班牙社会的苦涩理解。
五、论述题
1、试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1)欧洲人自己发现是个“人”,促进了人的智识与情感的解放。
中世纪社会组织比较简单,罗马帝国皇帝俨然为欧洲元首,教皇则为全欧洲精神上的主宰。教权高于一切,教皇大权独揽,凡是社会上一切重大事情和婚丧喜庆等小事,教会都可干涉,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一个人与教会的意见稍有出入,即为大逆不道,必受严刑重罚,异教徒或被焚,或终身监禁,或受烙刑,或遭鞭笞,或削鼻割耳,其惨状景象,达到极致。宗教组织提倡“无知乃信仰之母”,因而禁止人们对天文、地理、物理、文学、医学、教育等学问自由研究,否则生命不保。图书馆被焚,异教文明销声匿迹,生活沉滞萎靡,凄凉之情亘古未见。有思想的人们,在这样教权暴虐的势力下,势必寻求对生活态度革命的方法。那时恰好来了机会,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灭亡。君士坦丁堡本是承继希腊学术自由研究精神的唯一地点,一旦陷入土耳其人手中,居住在那里的希腊学者不得不避难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在佛城开设私塾,授希腊古学,借以维持生活,不料其结果竟然促成了欧洲人民生活上的自觉。故而,当欧洲人发现了自己也该有作为“人”的要求与欲望,不该为希伯莱思想所束缚时,群体便觉醒了,自觉实现“古学复兴”,于是被埋藏多年的希腊思想渐渐印入人们眼帘,乃至风靡一时。
2)欧洲人扩大了世界,发现了更大更新的世界。
当时的环境使人们于“人类的发现”之外,还发现了“新的世界”——新大陆。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对黄金欲望的升腾引发人们的冒险精神,探索东方的新航路,这一过程为当时出现的小说家、艺术家开扩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开启了智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3)教权逐渐衰落,强大的世俗政权的建立,刺激人们对文艺的要求。 原先各国政权颇受教皇牵制,到了那时,商业逐渐发达,人们自己有能力组织有力的国家。而宗教改革运动渐次酝酿。事实上,教皇无法统揽政权,日耳曼民族已建成英、法、德等强大的世俗政府,各有统治者治理。新的世界让人们憧憬。
当然,人的灵魂的解放要依靠宗教改革(德之马丁·路德);自文艺复兴运动浩浩荡荡地开放了各种新学识、新思想和新机会的门户后,人人要求着从上帝(教会)的束缚中自由解放出来,实行信仰自由(新教)。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后,罗马教皇在公众的信仰上,已被怀疑,甚至动摇,宗教改革后,教皇的权威被路德等人彻底打倒。这一举动真使欧洲人重见天日,大方光明。假如没有路德,那近代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恐怕不易产生。我们讴歌近代文明,不能不归功于宗教改革,对文学史影响甚众。
4)各国特有的表达自己个性的言语与文字,成为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创建民族文学的必要手段。
新的事物、制度、科学发现和形成,使一般有思想的学者或人民因着生活的习惯与需要,创造了各个国家特有的言语与文字,以表现他们自己的个性。加之人们对教皇不满,势必追溯到前贤的思想与创造,于是诞生了复兴希腊文化的信念。
5)中国发明创造的传入西方,成为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发展的必要前提。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经过阿拉伯人西传,在西欧各国广泛使用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物质手段,变成了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发明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引发了那里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商业革命”,从而使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并飞速向前发展。
2、试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时期的基本特征。
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创作风格形成期。由于作者第一次从乡村到伦敦,进入了有着高度文明、生气勃勃的大都市,内心唤起了从未有过的新奇、憧憬与兴奋的感觉,产生了进取、奋斗的力量。再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高涨的爱国情绪的感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王权巩固,其心情自然是愉快、新鲜向上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是美好的、天真的,到处都是春天、阳光、诗意的和谐。这种对生活有着朦胧向往的乐观主义气氛和情绪,是他这时期的创作基调,也是他的喜剧和历史剧多产的原因,即使他这时期创作的悲剧,也渗透着乐观精神。本时期剧作有:历史剧9部、喜剧10部、悲剧3部。历史剧代表作《亨利四世》(上下)。
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后几年,詹姆斯一世接位初期。封建贵族与市民之间的对立,政治斗争日益激化,尚未消亡的旧世界的邪恶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损人利己相互交织,社会生活大大逆转,正义进步的力量受到压抑,面对人民贫困与社会不平,莎士比亚的人生感受不同了,人文主义理想产生了危机。所以作品深刻反映出这种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作者内心经历的痛苦与悲哀。此变化除了社会原因外,还有作者个人的原因。如年龄增长,个人的遭遇与艺术的成熟等因素,十年生活的阅历和观察,作者更敏感,思想更成熟,感情更深刻,认识更深化,站得更高,现实主义创造方法也更加完善。揭示社会黑暗与人性的阴暗面,成为本时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悲愤与阴郁成为主要基调。主要作品是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雅典的泰门》等。3部喜剧也带有悲剧性质《特罗伊罗斯和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第三时期(1608-1613)。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富于童话式的想象,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远离现实生活,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分离、流亡,团圆、和好,与原谅的浪漫情节,具有传奇性质,故名传奇剧。它们把我们从阴暗悲惨的血腥的悲剧世界,一下子带进了阳关灿烂、春光明媚的神话般的天地世界里去。作者仿佛有恢复了年轻时候的心情,精心描绘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到处是美满与幸福。这一变化正反映了作者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他无法解决生活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只得用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把自己的向往化为美丽的幻想,以寄托自己的希望,并给人类远景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相信年轻一代会过上一种全新的、人们从没有过上的美满幸福生活。主要左右是传奇剧《辛百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诗的遗嘱”)。剧情往往发生在一个幻想的神奇的环境中,主人公先遭难后幸福,解决矛盾的方法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甚至是魔法的力量。最后,敌对双方互相宽恕,互相和解,大团圆结局告终。
3、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形象。
李尔从一个最高统治者变成一个卑贱的流浪者,地位在变,性格也杂变。莎翁正是通过李尔的改过自新,体现一种人性复归的思想。
李尔王,从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横暴君,到无家可归的贫民,以后又成了阶下囚,直至心碎而死。其思想情感经过了多次剧变,才完成了“李尔否定李尔”的全过程。
第一次剧变:不认三女儿(身居高位,刚愎自用)及驱逐肯特(忠言逆耳),专横任性到失去理智(理智上最爱三女儿,也知肯特为忠臣)——暴君的父亲
第二次剧变:诅咒大、二女儿,首次跌下最高权位,使他无法忍受,产生“复仇”心理——复仇的父亲
第三次剧变:由可怜自己(雷电颂)进而可怜别人进而同情“穷人”,批判自己,产生质的变化——自省的父亲
第四次剧变:因流浪发疯而清醒,进而批判强权。质变完成,已由暴君变成一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人文主义者的父亲
第五次剧变:跪向三女儿,向她忏悔、求她宽恕——赎罪的父亲
第一次到第四次剧变是从自己与“穷人”关系上反省,第五次剧变则是从伦理关系上否定自己的过去,经过两次“否定”。他既否定了作为暴君的过去,又否定了作为家长制代表的过去,从而完成了“李尔否定李尔”的全过程。但李尔得出了“人”是可怜的两脚动物的结论,说明对人生是悲观的。三女儿死,万念俱灰,心碎而死,这最后一次思想剧变,可见他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李尔的悲剧(非死不可):内因在于他专横,以自我为中心,后又陷入虚无主义,所谓“咎由自取”。外因在于恶势力造成,而“馅媚”是置他于死地的毒药,他最后失去三女儿,即使、失去赎罪的机会,失去生活与精神的支柱。李尔之所以是悲剧形象,意即,等到他明白要自我否定,重新做人时,条件已不许可,大势已去。
4、试述《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对夏洛克形象的塑造。
夏洛克与哈姆莱特、福斯塔夫一起被评价家认为是莎翁戏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三大典型。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莎士比亚时代,居住在英国的犹太人并不多,这一民族矛盾并不太激化。当时居住在伦敦的犹太人过着相当舒服的生活。1594年洛佩兹事件,引发人们的反犹情绪。马洛的剧作《马耳他的犹太人》(1592)中,主人公便是一个恶毒的犹太人,名叫巴拉巴斯,他在米饭里放进毒药,企图把女修道院中的人全毒死。此剧恰好迎合了当时的公众情绪。于是再度拿来上演。1594年便上演十五场。莎剧可能受此影响。
关于夏洛克形象的常规理解:一方面是个高利贷者,吝啬、贪婪,心狠手辣,另一方面又是受侮辱的犹太人,敏捷机警,果断沉稳,其反对种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是坚决积极的。
作者对此人物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作为嗜财成性,利欲熏心,伺机报复的高利贷者,莎翁是批判的,这是主要倾向。作为受种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的犹太人,莎翁又是同情他的,不赞同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粗暴行为。莎士比亚突出了同时代人的种族偏见与宗教偏见,这是一大进步。
夏洛克又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之一(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相比之下,夏性格富有立体感。他吝啬,贪欲(狠毒),不过不虚伪、比较直率。他的哲学是:“只要不是偷窃,会打算盘总是好事。”追求的是“象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他之所以恨安东尼奥,因为后者借钱不取利息,影响了他的放债收入。他之所以坚决割肉,置安于死地,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他的仆人吃不饱,受不了他的虐待,要找新的主人(巴萨尼奥)。女儿因他的吝啬贪心,不愿呆在地狱般的家里,跟情人私奔了。三幕一场,杜伯尔去热那亚打听他女儿的下落,回来向他报告时,使他痛心的,主要不是因为失去了女儿,而是他的女儿带走了他的钱财珠宝,还要为寻找她而花费更多的钱财。当听说自己女儿在热那亚一晚花去80块钱时,心疼得发了疯:“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三幕一场)。
5、有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崇高的疯子”,你是如何理解的?试做阐述。 堂吉诃德是一个异常丰满而又复杂矛盾的艺术形象。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言行,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悲剧性又有喜剧性;既是个疯子,又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崇高的疯子”,可笑、可敬汇于一身。
一方面,他是个脱离实际、眈于幻想、疯疯癫癫的骑士。现实世界在他头脑里均被幻想代替而失去了真面目。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假想对手(酒囊、羊群、风车),均学习骑士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从不计较双方的力量对比,敢打敢拼,毫不怯懦。但无情的现实使他折断骨头,摔坏牙床,闹出无数笑话。而又从来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这是妖人所施的魔法,不让他有立功的机会。可见这既是骑士小说的毒害,也展示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关键就在于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妄想在16世纪封建社会已趋衰亡的时候,恢复过时的骑士制度,以游侠骑士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办法去解救人民,决定其行动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遭致可笑的甚至有害的结果,自己成了一个受人嘲笑的滑稽古怪的人物。
另一方面,从堂吉诃德的主观动机来看,他又是一个动机纯真善良、疾恶如仇、勇于牺牲的无私无畏的社会改革者。这是可敬的一面。他所理解的骑士道,除了为心上人服务等荒唐的东西外,就是要扫除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公正与和谐。他的同情心是在那些手压迫、受欺负者一边的。因此,在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这是因为作家在此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时甚至借他的嘴来发表议论,批判西班牙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况且,堂吉诃德清醒时是一个谈吐高明,见识渊博的学者,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遍者。即其社会理想是建立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太平盛世。其清醒时,对社会的批判、对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远见卓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所追求的理想。
总之,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他可笑、可悲,又可爱、可敬。既是一个眈于幻想、行动盲目的喜剧性人物,又是一个理想与现实脱节,高尚的动机而做出无益的行动的悲剧性人物。
6、人文主义文学在艺术上有哪些主要特色?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人文主义文学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把文艺当作宣传宗教教义的工具。莎士比亚认为,“最好的戏剧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彼特拉克、薄迦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人文主义作家的创作,体现了现实主义原则。
第二,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反对和驳斥封建教会给世俗文艺强加的两大罪名;说慌、伤风败俗。强调继承贺拉斯“寓教于乐”的传统。
第三,在题材和语言上,提倡大力创新,要求语言生动活泼。要哟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来代替梦幻小说,以抒情诗代替赞美诗,以民族戏剧来代替宗教剧、神秘剧,提倡悲喜剧结合,语言上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各地方言(民族语言)来代替官方的拉丁语写作。
第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矛盾的冲突和发展中塑造人物,并注意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鲜明。拉伯雷笔下的巨人形象,塞万提斯笔下的吉诃德先生和桑丘,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都是最好的说明。
第五,在艺术表现上,人文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加进了丰富的幻想成分、夸张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因素,这方面,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以及莎剧中均有鲜明体现。
7、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比较中西古典爱情悲剧的异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典悲剧。两者都是爱情悲剧,展现的都是情投意合的恋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被外部强大势力毁灭的悲剧,两者虽同为爱情悲剧,但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来看,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本位,注重个人职责和义务,属于依附人格;西方强调征服自然,个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热情奔放,大胆追求世俗生活,注重享受生命,爱情至上。具独立人格。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中西人在处理爱情问题上诸多不同点。
其一,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含蓄、隐蔽,常常“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梁》中有一个著名情节——“十八里相送”,祝英台用了6个比喻暗示梁自己是个女人,但是梁山伯就是不明白祝英台的意思,这是多么可笑,两人同窗三年,情投意合,可在两人分手的时候,还没有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致错过了求婚时机。西方人则炽热、明确,《罗》中,罗密欧在舞会上遇见朱丽叶,马上被其吸引,罗密欧邀请朱丽叶跳舞,两人情投意合,晚上罗密欧又爬墙到朱丽叶的窗前倾诉衷肠,于是两人决定一起争取自己的幸福。
其二,相爱的过程不同。中国人清醒、理智,先相知再相爱,梁祝同窗三年,引为知己,后来知道祝英台是女人遂生爱情,中国人把人为压抑自己的爱视为美德;西方人狂热、无顾忌,先相爱再相知,罗朱两人是一见钟情,对双方的为人并不了解。
其三,争取爱情的态度不同。中国人被动、无力的。梁祝两人自觉不自觉地承认封建伦理道德,他们也认为私定终身是不对的,需要明媒正娶。父母之命也是不能违抗的,所以他们在知道祝英台订婚给太守之子之后,别无办法,根本没有抱着反抗的意思,只能听天由命。西方人则主动、毫不妥协地,罗密欧杀死表兄,第二天就到教堂私自结婚,根本没有经过家长的允许。
其四,悲剧成因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社会悲剧。他们肯定传统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地婚姻制度,最终双双徇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人悲剧。罗密欧的急躁性格,偶然事故产生了悲剧,如果神父的信能顺利到达罗密欧的手中,如果罗密欧没有自杀,等到爱人醒来,悲剧就不会发生。
其五,结局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是大团圆,梁祝化蝶,虽死犹生,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但有违悲剧的本质精神;《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尾是彻底毁灭,真正意义上地悲剧。
8、比较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笔下创造出的两个人物——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产儿,他们的思想性格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典范。年轻的哈姆雷特曾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求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使他认识到人的伟大,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平等待人,追求真正的爱情,当他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后,他的思想更深邃了,他不停思考,他看到社会的黑暗,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要建立起一个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社会。堂吉诃德虽然不善于思考,但却以自己疯狂的举动实践自己拯救乾坤的思想。“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恩不能被打败”。勇敢面对失败,不失人的尊严,这种对人性的高度赞扬正是人文主义的要义,他有美好而崇高的信念——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正是与中世纪骑士的区别所在。另外,他清醒时是一个谈吐高雅、学识渊博的学者和人文主义的热情传播者。
两者在同社会斗争时,在某一时期都采用了疯癫的方式,这是历史的必然。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堕入“黑铁时代”。人际关系冷漠,金钱成了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而此时的西班牙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盘剥人民,用宗教钳制人民的思想。
他们变革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周围的人无法理解他们,哈姆雷特是孤独的,他只能独白、自语,黑暗的现实压得他透不过气,他只好以发疯的形式倾吐心声。堂吉诃德的周围的人都是爱他的,但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两者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失败说明人文主义理想的虚幻。
第二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大庆四中 丁月光
我的教学设计师取材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教材》第二十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我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高中美术欣赏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四大门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又可分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位代表的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曾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变革——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伴随着人类思想的解放,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引,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表现了旺盛的个性自由和世俗精神。它借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语言,唱出了新文化的赞歌,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既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吸取营养,又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推动欧洲绘画艺术登上了西方绘画史上的第一高峰。这是一场伟大的精神革命,对西方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次伟大的艺术运它不仅仅是传承了古典,重要的是更开启了未来。
正因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绘画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也就成为我们欣赏西方绘画的重点,也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知识点。只有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的辉煌成就,才能进一步理解此后
17、18世纪的外国绘画,为什么仍然是以欧洲绘画最为突出。才能深层次领悟19世纪欧洲绘画走向全面繁荣,达到西方绘法艺术的又一高峰时期,而且影响遍及世界许多国家,这些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美术繁荣所带来的久远的历史性的影响。
2.知识线索
1.1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2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美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3.3文艺复兴三杰
引导学生去对三位大师进行了解,以揭开他们雄居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界无数英才之首的原因。
通过对三位大师几幅代表作品的分析,从而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总的审美观念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了解三位绘画大师各自的艺术风格。
3. 重点、难点
3.1教学重点:
简要理清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以及它对欧洲美术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成就及其时代特色。
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达·芬奇等人的绘画名作,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点。 学习艺术家勤奋、刻苦的献身精神和敢于实践的优秀品格。
3.2教学难点:
着重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和重要历史意义。
着重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之所与取得高度成就的主要原因。
二、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1、重点难点的调整
重点方面,除教材原有两点之外,补充一条“学习艺术家勤奋、刻苦的献身艺术的精神和勇于实践敢
1 于探索大无畏品格。
2、内容方面的增减: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及课时的限制,删去了对波体切利和它的作品《春》的介绍,增加了学生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年轻的拉斐尔,书中对他没作介绍,只在第4课《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介绍了一幅《西斯廷圣母》,但身为欧洲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三杰之一,他的成就确实令人瞩目。他的艺术是以优雅、和谐、秀美而见长,尤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人们最普遍的审美观。拉菲尔笔下圣母的美是举世公认的,所以我把它代表性的圣母画像如《椅中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西斯庭圣母》等加入本,让学生从拉菲尔笔下的圣母那美丽而略带忧伤的眼神中领会作品内涵,我还把拉菲尔的《雅典学院》加进课件,从这件拉菲尔的成名作中,让学生更多了解拉菲尔,了解他对于人类早期的最高知识和精神世界的崇敬和向往。
虽然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无法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相提并论,但他则是以勤勉好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而踏着大师的肩膀攀上艺术的巅峰。在他的身上,让学生们更多看到的是:天才出自勤奋,成就来自努力。如果说,达芬奇的智慧、博学令学生望尘莫及,米开朗基罗的坚韧、意志令学生感到自己的渺小平凡,那么拉斐尔的成就,则可以让学生们更多的坚信,成功属于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人。
拉菲尔的《雅典学院》。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性质和巨大意义及影响,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点,掌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作品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式:以教师引导设问、学生探索解决问题为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 、体验和品评、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三杰”对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贡献,学习艺术家们勤奋、刻苦和专研的精神以及献身艺术的品格。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学生们都有基本了解,对于意大利绘画三杰及其主要代表作品,也都能略知一二。而对于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出要复兴的古希腊罗马艺术,在上学期的欣赏课学习中也已涉猎,所以学生们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通过高一上学期过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等课的学习,以及大量美术作品的赏析,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以什么方式、以什么为侧重点去欣赏、分析、品评美术作品。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的欣赏、分析、品评各类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对于本课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可以说是充满期待,又充满好奇。虽对于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大家都略有所知。但大多数同学还是知之甚少。为什么欧洲文艺复运动中美术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为什么在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耳能成为群星中的明星?他们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每件作品背后,有着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画家们是经过怎样的不懈努力?怎样的探索、求索,竟会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峰巅?
4、学法分析
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课堂探索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经教师、补充整合,最后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锻炼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欣赏歌曲《文艺复兴的赞歌》(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2 追问: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是在什么时间、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以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下令人发指的压制人性、扼杀人的审美需求的背景材料引出课题,然后由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来介绍这是一场怎样的运动。这一环节以层层设疑步步推进的形式,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同时使重点、难点中的一个方面:“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得到了体现和解决。
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侧重点。
2、知识的铺开(引导反思,自主探究) 对于文艺复兴运动这一群星闪烁的特殊历史时期来说,每一部分内容都是辉煌的一章,取舍起来肯定有些眼花缭乱。所以我引导学生着重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成就,及尼德兰画派杨·凡爱克对油画颜料和油画技法的改革为脉络探讨铺开。步步设疑、处处设问,使学生在对各个疑点、问题的解答中,完成了对艺术大师的“探访”;对大师们传世杰作的探究;对大师们何以取得巨大成就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1 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成长起来.
(2)天主教会统治压抑人的个性,阻碍科学和生产的发展.
(3)拜占廷帝国灭亡时,大批学者逃到意大利,带来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古籍. (4)意大利城市政权强大,同情并支持资产阶级.
2.2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美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问题:为什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美术会取得辉煌成就?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16世纪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在此以前,15世纪的文艺复兴美术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任务,透视法则与人体结构的科学知识已相当丰富,在此基础上,16世纪的艺术家们便可集中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
文艺复兴不只是恢复古代哲学、艺术和追溯已逝去的“黄金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发明、加速变革的时代。尽管在体裁、创作手法上的这些革新并非与中世纪艺术绝无承继关系,但由于人文主义与经院哲学的对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革命,而不仅仅是基于中世纪绘画基础上的渐进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
教师归纳:
一、科学透视法的发明
二、画家们冒着生命危险所惊醒的人体解剖学的研究
三、油颜料发现、和油画技法的改进
四、大批古罗马文物的出土
2.3 文艺复兴三杰
问题一:文艺复兴三杰都是谁?
十五至十六世纪,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及雕塑艺术,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全世界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杰作品至今为世人推崇乐道。
问题二:三人如何在大师云集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成为后人仰慕的意大利三杰哪? 问题三:我们如何赏析这些艺术巨匠的遗产呢? 达芬奇介绍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著名的画家、科学家。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特别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相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堪称独步。他纵横驰骋于艺术领域的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广阔空间;而他介入的科学研究的范围更是极其广阔,从物理、数学到生理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在技术方面的创造发明遍及民用、军事各个领域。在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探索、研究,包罗了天文、地理、生物、植物、医学、物理、机械、军事等方方面面。
如达.芬奇甚至比哥白尼更早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只不过他没有公诸于世,而是记在自己的笔记里;达.芬奇最早提出了城市建造下水道的设想,达.芬奇最早设计出了双向车道,达.芬奇设计出了
3 世界上第一个飞行器,只不过当时的制作技术无法制作完成,达.芬奇设计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等等
达·芬奇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的绘画作品虽不多。 谜一样的《蒙娜丽莎》
问题一:蒙娜丽莎是谁?是作者本人?是一名孕妇?是一位商人的妻子?还是作者心目中的母亲? 问题二:蒙娜丽莎美在哪里? 问题三:你眼中的蒙娜丽莎是怎样的?你感觉她的表情是甜蜜?是幸福?是满足?还是迷茫?是苦涩?是痛苦?
问题四:蒙娜丽莎微笑的魅力何在?
问题五:为什么长久以来人们对蒙娜丽莎的兴趣有增无减? 近乎完美的《最后的晚餐》
那构图完美,充满对人物内心世界微妙探索的《最后的晚餐》值得我们去仔细体味 问题一:构图特点? 问题二:取材? 问题三:内容?
问题四:画中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分析。 米开朗基罗:
那倔强的品格,不屈的个性,那横溢的才华,是他那气势磅礴的作品的根源和注解。他不仅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而且一生非常勤奋坚毅,对艺术创作永不满足。直到逝世前一星期,89岁的米开朗基罗还在创作雕塑。临终前,他感到遗憾的不是生命即将结束,而是他热爱的艺术劳动就要停止。他说,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正在打算创作我的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却要死了。
那么米开朗基罗自己认为那不是真正艺术品的作品又是怎样呢?先说他的雕塑作品,《大卫》的健美,《摩西》的坚定,以及作者在这两幅作品中所倾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都深深。
惊世之作(又名《创世纪》) 《创造亚当》
《诱惑与逐出乐园》 《洪水》 《诺亚醉酒》
问题一:米开朗基罗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心情下接受下绘画《西斯庭教堂天顶画》的任务? 问题二:创作的有哪些困难、艰难。
创作过程的艰辛劳苦,整幅作品之规模宏大、气象万千,被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这幅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拉斐尔
问题:不像达·芬奇那样深邃、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雄健有力和充满激情的拉菲尔,又是如何在欧洲文艺复兴盛期那大师云集的艺术星空中,成为璀璨的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的呐?
《雅典学院》 欣赏、分析讨论。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资料欣赏:通过欣赏三位大师的作品学生反思结论,归纳总结如下问题。 问题一:请学生们总结出三位大师艺术的相同之处。 总结一:三巨匠的艺术有其共同特点 (从作品中归纳)
●形神 三巨匠的绘画有其共同特点不仅重视形似,而且重视传神。
左图 米开朗琪罗绘《创世纪》中的亚当头像局部年轻、健壮、生动传神。
右图 《创世纪》中的夏娃头像局部,美丽动人栩栩如生。
左图 达·芬奇《贝努亚的圣母》母子嬉戏,神态自若。
右图 达·芬奇绘《伊萨贝尔》神态高雅的气质非凡。
左图 拉斐尔绘《格拉多卡圣母》圣母抱圣婴站立着,母子神态安祥。
右图 拉斐尔绘《旷野中的圣母》圣母慈祥,看着两婴儿戏耍,完全人性化。
左图 米开朗琪罗绘《创世纪》中的《厄立特立亚女预言家》,女子侧面沉思典雅严肃。 右图 米开朗琪罗绘《创世纪》《耶利米》古希伯莱预言家。低头扶手沉思,神形逼真。
6
●骨法
三杰都有对人体解剖学深刻的研究,对肌肉骨骼十分熟悉,掌握骨法,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左图 达·芬奇男子头像手稿,骨骼肌肉均称。
右图 米开朗琪罗绘《创世纪》中的《库马西埃女预言家》其骨骼肌肉笔法和达·芬奇男子头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左图 达·芬奇青年女子素描手稿。其头面颈肩着笔不多,不熟悉人体骨骼是画不出来的。
右图 米开朗琪罗,朱理二世墓奴隶雕塑之一。其裸身肌肉比例和真人几乎相同,只有熟悉人体解剖,骨肌关系,才能有此杰作。
7
●布局
教师:绘画中布局均称协调,色彩,光线运用适当,也是个伟大时作品成功的特点之一。
左图 拉斐尔《坐椅中的圣母》母子的亲昵右侧孩子的嫉妒画面协调和谐。
右图 达·芬奇绘《拿小花的圣母》圣母拿小花逗孩子玩,窗外远景风光协调。
●气势
教师:绘画取势十分重要,使人观画有一股浩然正气,肃然起敬,三杰在这方面的传神,达到炉火纯青。
左图 达·芬奇老人头部素描。把老人饱尽苍桑,沉默持重的势态活现出来。
右图 米开朗琪罗绘《约拿》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先知。抬头问天的气势,如在眼前。
左图 达·芬奇少女低头默思的手稿,略带忧伤的气质。
右图 拉斐尔的《烛前圣母子》。圣母安祥,圣婴喜悦,和两侧的孩子一起,形成平和温馨的气氛。
●意境
教师:意境通过绘画把人物的心态和周围的环境有机的结合表达出来,主客观达到高度和谐。也是三杰作品的又一特色。
左图 米开朗琪罗作《大卫》头部,这一年青犹太王坚毅自信雄才大略的意境,出神入化。 右图 拉斐尔《圣母子》,圣婴在圣母怀中看镜子,背景是宁静的山河,意境幽闲。
左图 米开朗琪罗绘《创世纪》上帝拯救亚当的局部,亚当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意情 右图
达·芬奇绘青年武士手稿,一种特有的勇敢坚定的气氛。
问题二: 三位大师有着怎样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
总结二:达芬奇:睿智、深邃。
米开朗基罗:气魄、力度 拉斐尔:优美、典雅
9 4.收拢全篇,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全课内容的探索和了解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欧洲文艺复兴绘画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就势收拢全篇,结束全课,并让意尤未尽的学生进一步预习下一课内容,再探讨一下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绘画将呈现怎样的局面。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以教师引导设问、学生探索解决问题为主。是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只一。主要问题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美术的主要成绩。在这个大框架下,还将引出无数小问题,需要学生一一运用、组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和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加以解决。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模式课型的前提是:学生课前预习全课并占有详细丰富的资料。
“引导——探索”教学模式的程序结构如下:
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教师设疑步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讨论、分、——教师、补充整合。
2.所依据的理论支撑点
“引导——探索”教学模式,是从“发现——探究”型教学模式族学习演变而来。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引导课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锻炼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手段来配合教学,此辅助手段的优势在于: 同步性:可以在需要画面内容时随时切入。
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意图随意编排设计自己需要的课件,课件在播放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或重放。
丰富性:图片、资料来源广泛。
审美性:所呈现给学生的课件都是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会呈现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给学生以视觉美感。
第三篇:外国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真正开端是( )。 A.浪漫主义文学 B.人文主义文学 C.古典主义文学 D.启蒙运动文学 2.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 A.基督教精神 B.理性主义
C.对“人”的肯定 D.平等、博爱思想 3.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 )。 A.歌颂现世生活 B.讲究理性、学习知识 C.追求爱情幸福 D.反封建反教会 4.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文学先驱是( )。 A.彼特拉克 B.但丁
C.薄伽丘 D.拉伯雷
5.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是( )。
A.拉伯雷 B.斯宾塞 C.蒙田 D.龙沙
6.蒙田的《随笔集》是法国近代第一部( )。 A.短篇小说集 B.抒情诗集 C.散文集 D.文学评论集
7.被称为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的是( )。 A.斯宾塞 B.维伽 C.马洛 D.本·琼生
8.薄伽丘在其《十日谈》等作品中宣扬的是( )。 A.大自然的奇迹 B.幸福在人间 C.人权高于一切 D.科学、理性 9.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 )。 A.托马斯·莫尔 B.斯宾塞 C.乔叟 D.莎士比亚
10.标志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非戏剧文学高峰的是( )。 A.《仙后》 B.《乌托邦》
C.《坎特伯雷故事集》 D.《随笔集》
11.塞万提斯的“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指的是( )。 A.《伽拉苔亚》 B.《奴曼西亚》 C.《惩恶扬善故事集》 D.《堂·吉诃德》 12.维伽的《羊泉村》直接描写的是( )。 A.男女间的爱情 B.农民对领主的反抗 C.婚姻和家庭问题 D.对开明君主的歌颂 1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是( )。 A.封建文学 B.教会文学
C.民间文学 D.人文主义文学
14.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 )。 A.英国 B.西班牙 C.意大利 D.法国
15.彼特拉克《歌集》的主要形式是( )。 A.十四行诗 B.抒情诗
C.温柔的新体诗 D.无韵诗 16.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 )。 A.民间故事集 B.长篇传奇
C.框架结构的短篇小说集 D.抒情诗集 17.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18.被塞万提斯称为“自然的奇迹”的是( )。 A.乔叟 B.托马斯·莫尔 C.斯宾塞 D.维伽
19.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部( )。 A.写实小说 B.幻想小说
C.田园小说 D.流浪汉小说
20.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出( )。
A.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悲剧 C.理想破灭的悲剧 D.气氛最阴暗、可怖的悲剧 21.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是一出( )。
A.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悲剧 C.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悲剧 D.气氛最阴暗、可怖的悲剧 22.西方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的剧作是( )。 A.《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 B.《辛白林》 C.《冬天的故事》 D.《暴风雨》
23.莎士比亚晚期传奇喜剧的思想特征是( )。 A.明朗乐观 B.宽恕与和解 C.野心与贪婪 D.邪恶与善良
24.《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 )。
A.表现野心、贪婪的丑恶性 B.用宽恕与和解来调和矛盾
C.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 D.对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揭露与批判 25.《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是一个( )。
A.具有叛逆精神的艺术典型 B.酷爱自由、纯洁善良的女性 C.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D.人文主义的新女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
A.用人权反对神权 B.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C.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D.拥护中央王权,反对封建割据 E.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文学有( )。 A.英雄戏剧 B.封建文学 C.市民戏剧 D.民间文学 E.人文主义文学
3.莎士比亚重要的喜剧作品有( )。
A.《威尼斯商人》 B.《仲夏夜之梦》
C.《皆大欢喜》 D.《冬天的故事》 E.《第十二夜》 4.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重要悲剧有( )。 A.《罗密欧与朱丽叶》 B.《哈姆莱特》
C.《奥赛罗》 D.《李尔王》 E.《麦克白》 5.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传奇剧有()。
A.《暴风雨》 B.《亨利八世》
C.《辛白林》 D.《冬天的故事》 E.《无事生非》 6.莎士比亚戏剧中著名的三大典型人物是( )。 A.罗密欧 B.哈姆莱特
C.福斯塔夫 D.夏洛克 E.泰门
7.拉伯雷《巨人传》中塑造的巨人形象是( )。 A.格郎古杰 B.若望修士
C.卡冈都亚 D.庞大固埃 E.巴汝奇
8.《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的性格特点有( )。 A.贪婪 B.吝啬
C.狡猾 D.残酷 E.好色
9.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巧妙地运用讽刺艺术,其采用的主要手法有( )。 A.象征 B.对比
C.幽默 D.嘲讽 E.夸张
10.为莎士比亚创作和演出活动奠定基础的“大学才子”主要有( )。 A.李利 B.基德
C.龙沙 D.格林 E.马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文艺复兴 2.福士塔夫式背景 3.流浪汉小说 4.大学才子派
四、理解简答题
1.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进步意义? 2.人文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3.《十日谈》的艺术特色。 4.《巨人传》的主要思想内容。 5.《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 6.如何理解堂·吉诃德形象? 7.桑丘·潘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8.《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9.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 10.如何理解夏洛克这一形象?
五、综合论述题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C 7.B 8.B 9.C 10.A 11.D 12.B 13.D 14.C 15.A 16.C 17.B 18.D 19.B 20.A 21.C 22.D 23.B 24.C 2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DE 3.ABCE 4.BCDE 5.ACD 6.BCD 7.ACD 8.ABCD 9.BCDE 10.ABDE
三、专用术语解释
1.文艺复兴是14世纪是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3.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的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无名氏的《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作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人物是马洛。
四、理解简答题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以人格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主宰宇宙的是人而不是神;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现实幸福反对来世思想,认为人人可以追求财富和幸福,提倡爱情、婚姻自由;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发展人的聪明才智;以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希望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它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猛烈冲击了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教会神学,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教会神学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还对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哲学、法律、教育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世资产阶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打下了基础。
2.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它的特点有: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反封建反教会,揭露封建贵族和教士的恶德败行,嘲讽教会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抨击封建割据,歌颂国家民族统一,表现人文主义理想。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提倡“摹仿自然”摒弃中古梦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生动活泼的写实精神。第三在文学发展上形成民族文学,各民族采用本民族语言写作,强调反映民族生活,使文学富有民族特色。 3.《十日谈》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它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广泛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作品以故事的生动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征服了读者。它在现实主义形象的画廊中较早的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作者还运用了讽刺、幽默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文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十日谈》采用了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精练生动,俏皮通俗,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4.拉伯雷的《巨人传》作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其主要思想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广泛抨击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表示深切同情。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剥削、司法机构的腐败、教会和教士们的贪婪、封建裁判所的残酷,表现了下层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苦生活。其次,小说抒写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智慧,赞美人的巨大力量,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热情洋溢、积极进取和自信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政治、社会、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5.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家对骑士文学的讽刺。小说全面真实的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生动描绘了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的人物及生活遭遇,有力地揭示了西班牙王国的破绽百出和他必然衰落的趋势。它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还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小说中主仆二人的游侠活动是荒诞不经的,但活动环境是真实的。从贫穷的山村到杂乱的城镇,从偏僻的小客店到豪华的公爵城堡,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通过对贵族、僧侣、地主、农民、演员、商人、理发师、牧羊人、苦役犯、妓女、强盗等近700个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接触到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习尚等方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反映了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另外,小说还在许多方面表达了作者“民主自由”,摆脱封建束缚、反对种族迫害、反对封建割据、反对殖民政策等人文主义思想。
6.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巧妙地集合于一身。一方面,堂·吉诃德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他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处处歪离现实,行为荒诞。他把风车当巨人、客店当城堡、苦役犯当受害的骑士,把羊群当军队……他的荒唐行为往往事与愿违,害人累己。他的理想与现实脱节、主观与客观分裂,被看作是“主观主义”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严肃的悲剧人物。他立志铲除人间不平,为追求正义理想而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具有意志坚定、无私、无畏的高尚的品德,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清醒时,他还是一位智者,热情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行侠改造社会和对正义理想的追求,又都以失败的悲剧结局告终。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7.桑丘·潘沙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一个纯朴劳动农民的典型。一方面,他具有劳动人民机智、善良的品质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当“海岛总督”期间表现出惊人的才智。另一方面,他又有封建制度下小私有者眼光短浅、狭隘自私和贪图小利的弱点。他当骑士侍从是为了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桑丘的形象反映了农民的困苦处境和变革现实的民主要求。
8.《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它创作了一种新型小说,既模仿骑士传奇的题材和体裁,利用骑士小说的迅捷性宣传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吸取了流浪汉小说环境描写的长处,使主人公的游侠接触到下层社会生活。它摒弃了骑士小说的梦幻成分,一改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的悲观消极形象,发展了英雄史诗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斗争精神。它既注意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因循守旧,对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综合革新,把欧洲长篇小说推到了近代小说的边缘。
其次是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这两个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堂·吉诃德从入迷到清醒,桑丘从头脑简单到复杂。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
第三,在表现手法上,小说巧妙地运用了讽刺艺术,采用了对比、幽默、嘲讽、夸张等手法。如在人物设置上富有对比性,主仆两人既对立又相辅相成。从年龄、外貌到性格、语言都作了鲜明的对比。作品把平凡的生活细节和富有奇特幻异的想象、滑稽夸张的闹剧场面和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英雄和丑角、智者与疯子、悲剧与喜剧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幽默讽刺风格。
第四,是语言的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小说的语言形式多样,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含蓄,有时明快,一扫骑士小说惯用的华而不实的绮丽文风。它采用了西班牙人民通用的口语,特别是出自桑丘口中的那些民谚俚语,体现了西班牙的民族风格。
9.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但思想性深刻,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在他的剧作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如《哈姆莱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位的复仇,一个是尽孝道,一个是为争得骑士荣誉,他们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行动,更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还非常善于在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安排剧情,冲突的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且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哈姆莱特与奸王克劳迪斯一开始互相试探没有直接交锋,通过“戏中戏”,进入斗争的正面交锋,哈姆莱特摧毁了奸王的心理优势,但由于误杀波罗涅斯,便由主动转为被动,奸王借机将他遣送英国,重新控制局势。哈姆莱特粉碎了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回到丹麦后,却又落入另一个借刀杀人的阴谋——“友谊比剑”。全部剧情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如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奥赛罗既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情种、奋勇杀敌的勇士,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统帅、杀害无辜的凶手;夏洛克一方面诗歌凶残吝啬的高利贷者,一方面又是个虔诚的教徒。剧作还写出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轨迹,如哈姆莱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莎士比亚还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对待复仇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哈姆莱特作为先进人文主义者的特点。哈姆莱特与霍拉旭同样都是人文主义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莎士比亚也擅长用内心独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每次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场的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苦闷与彷徨。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点。莎翁是语言大师,他的词汇特别丰富,据统计他剧中用到的词汇量达29000个,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和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0.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这一形象刻划得非常成功,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之一。他刻薄、自私、爱钱如命。贪财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别人;贪财也使他变得凶残狠毒。女儿与人私奔,使他最痛心的是带走了大批钱财。他之所以不要安东尼奥加倍偿还,目的是为了要彻底除掉威尼斯这个妨碍他赚钱的最大障碍;但作为一个犹太人,又有受欺压的一面,他为犹太人受歧视的遭遇申诉,也有其合理性。作家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谴责夏洛克的贪婪、自私、狠毒,又同情犹太人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五、综合论述题
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的另一性格特点是延宕。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但要报父仇,而且要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在决心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的犹豫延宕。
形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迪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对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概括了新旧交替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面貌,写出了人文主义者同黑暗现实的矛盾和斗争,写出了他们探求真理的历程,也写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哈姆莱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于解决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于提出现实世界是丑恶的、不合理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哈姆莱特所以能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的重要原因。
第四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1——2012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西方文化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张瑞
班级:经济学院统计1002班
学号:1102100227
论文题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是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体现在文学、美术、雕刻、哲学、建筑等方面。文艺复兴推
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关 键 词:人文主义思想、平等自由、现实主义、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是一场由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的起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 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
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
二、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
三、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四、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针对教会蒙昧主义的“神本”理论,人文主义者大力颂扬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个体的价值与权利。他们吸取古典文化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中的某些思想,创造性地以“借神颂人”的理论形式来阐发自己的理想。人文主义文学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就宣称人是高贵的,因为上帝在造物之初,就赋予了人“意志自由”,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
集》。彼特拉克宣称:“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凡人的现世幸福就是快乐、友谊、爱情、荣誉、物质享受等。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使生时同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别。”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的思想。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现实有广阔的反映,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当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在美术、哲学、建筑、雕刻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创造了许多歌颂生活和自然、歌颂爱情、歌颂英雄人物的画幅和雕塑,这些作品抛弃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具有清晰、简朴和真诚的美的感染力。如杨凡·埃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西方肖像画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以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和人物内在的感情和形象化的表达取胜。
在哲学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哲学一方面表现为古典哲学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古典哲学形式对新兴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哲学概括,即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崛起。批判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 ,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建筑逐步发展起来。文艺复兴建筑重视科学和古希腊哲学,并力图以科学和古希腊哲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独断主义,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如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点,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继承了人文主义的建筑观念。
归结起来,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建立了古典艺术规范,产生了大批富有探索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作品和艺术理论著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最初表现。虽然它还没有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还不是完整的思想体系 ,但是它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它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 ,提出人性论、人道主义 ,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 ,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起到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第五篇:欧洲文艺复兴名画欣赏
文艺复兴最早是由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来的。有人指出,这个提法并不严密,原因是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振兴与恢复,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之内。
14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末,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精神解放的最重要标志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精神的解放引出包括科学、哲学、文艺在内的巨大历史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正是在这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致可分为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和盛期文艺复兴绘画两个部分。
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兴起于意大利。对于有关新生活意义的观念来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理想土壤。这里产生了诸如马萨乔、勃鲁内列斯奇、多纳太罗、达?芬奇、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绘画巨匠及勃鲁内列斯奇的透视理论,这些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写实为宗旨的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到了15世纪下半期,伴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风行,更进一步要求对客观事物作如实摹写。艺术家以科学的严谨性来表现自己的作品,他们对透视法、人体解剖学、绘画颜料及各种技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当时许多颇负盛名的画家工作室,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研究场所,人们称这些画家为“绘画科学者”,是不无道理的。
当时,意大利的绘画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同时,在意大利中部,还有锡耶纳画派、安勃利亚画派和佩鲁贾画派,在意大利北部,也活跃着威尼斯画派、巴图亚画派和斐拉拉画派。波提切利、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等,成为人类艺术史上著名的绘画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画派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地位是极其独特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已处于磨难之际,而整个16世纪初的威尼斯,却保持着宗教的自由和社会的祥和。这里的人们天生具有欢乐明朗的气质,他们喜欢饮酒、狂欢、享乐,以奢侈浪费而名闻遐迩,威尼斯的妇女更以酷爱修饰和自由无拘束的性格为荣。这里的一切,为绘画提供了阳光灿烂的、充分欢乐自信的、色彩艳丽的环境。威尼斯的画家们认为,只有用欢乐、狂热、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绘出他们所置身的色彩明丽而又欢乐开朗的威尼斯世界。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绘画最为典型的标志,是乌比诺的数学结构方法与佛罗伦萨大胆精美技法的结合,这种结合产生了公认的盛期文艺复兴绘画风格。
自15世纪至16世纪,就绘画而言,尼德兰和德国已成为盛期文艺复兴的重要基地。
尼德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歇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这一时期,随着经济迅速繁荣,尼德兰的艺术获得长足发展。从14世纪开始,尼德兰的艺术活动便和法国的联系密切起来,许多艺术家曾活跃在法国,他们受曾经在法国盛行的意大利锡耶纳画派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虽然宗教绘画仍有着强大的势力,但它们的神圣已逐渐被世俗取代。这里指的不是被世俗画,而是被现实生活图景所笼罩,无论是外部特征,还是精神状态,都以现实生活的优美形式表现出来。
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除了早期的绘画大师布罗耶拉姆及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者凡?埃克兄弟之外,还有诸如罗尔?康宾、罗吉耶?凡?德?幸登等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尼德兰平原美丽的风光及世俗图景。希罗尼穆斯?博斯、老彼德?勃吕盖尔更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杰出画家。他们的艺术曾影响了欧洲美术史的进程。 老彼德?勃吕盖尔的《通天塔》
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萌芽于15世纪。
15世纪中期,一大批激进的画家涌现出来,他们摆脱了教会的专制控制,以偷梁换柱的手法,把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融入宗教绘画模式,使宗教绘画带有了世俗生活的色彩。
16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深深地振动了德国的艺术家。他们的宗教绘画已经成为表现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借题。譬如,克拉纳赫的《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完全无视宗教故事本身的内容,而画成令人陶醉的风景。
德国画家醉心于美丽幽静的田园风光,他们擅长用极为细腻逼真的技法,画出抒情诗般的山川、森林、城堡等美丽的景色。著名画家丢勒的作品,处处都带有文艺复兴的气息,表现着一种古典精神与哥特式虔诚的混合;小汉斯?荷尔拜因是德国最有天才的肖像画家,他的画风亦有着盛期文艺复兴的强烈冲动。此时,尼德兰绘画也涌入了德国,几乎风糜整个德国画坛,推动着德国绘画的发展。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自画像
同时,在德国画坛上还出现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瑙河画派,它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增添了新的色彩。在这一画派的作品中,不再有意大利式的严谨古典风范,也看不到尼德兰式的浓烈的北方乡土气息,画家们把自己故乡多瑙河畔的优美风景和风俗人情,像浪漫诗一般在画中大加赞颂。著名画家阿尔特多弗的宗教题材绘画,以大面积的风景为主题,宗教画事实是变成了风景画。即使是室内环境的宗教画,他也着力于对室内空间的描绘和梦幻般色彩的表现,因而,他的画曾一度被称为“室内风景画”。
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曾经历了两个高峰:一是在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前后的以丢勒为代表的高峰;一是16世纪中期以荷尔拜因为代表的高峰。但是,自此以后,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进入了低潮,哥特式的传统艺术重新复活,并与宫廷贵族艺术融为一体,出现了一批宫廷艺术家,虽然他们的绘画风格没有承续德国文艺复兴绘画的优良传统,却推动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形成。
爱与纯洁的战斗
佩鲁吉诺
意大利
这是一个颇富哲学意味的绘画题目:爱与纯洁之战,最终是爱与纯洁的统一。画家把这个题目形象化与艺术化,画面中有战斗,有胜负,却没有死者与伤者,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一场二者合一的精神舞蹈。佩鲁吉诺是文艺复兴时期佩鲁贾画派的代表性画家,画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不同于佛罗伦萨的写实风范,又不同于锡耶纳画派的装饰趣味。此画即是典型的一例,伤感的情调,优美的造型,恍惚的背景,洋溢着一种静谧的情感。 背负十字架的基督
希罗尼穆?博斯
尼德兰
这件作品不同于其他尼德兰风格的绘画。人物夸张、变形、扭曲,显示出在基督受刑之后,“群魔”乱舞,兴高采烈的情形;只是耶稣基督的面部描绘依然是尼德兰的绘画风格。这种手法和风格在文艺复兴绘画中极少见到,一反尼德兰绘画的冷漠、凝重、繁复和雕琢,从而渲染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的悲壮场景。
黄金时代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德国
画家以一贯运用的怪诞意味,表现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画中人物造型变形稚拙,令人玩味,而更引人瞩目之处是:不仅人物都是以对偶的方式出现,连动物也是以雌雄对偶的方式出现。成双成对的裸体男女、嬉戏的雌雄动物,与花草河流及巨大的围墙构成了一个“乐园”式的天地。载歌载舞的男女们,虽然无拘无束、自由地坦露着自然的天性,但并无狂欢般的放荡,显示出有节制的反禁欲精神及对人类自由天性回归的向往。
圣母子与罗林首相
扬?凡?埃克
尼德兰
这是一幅类似东方细密画的《圣经》故事画,事家以卓越的技巧表现圣母玛丽亚、圣子耶稣与罗林首相。人物刻划生动,造型严谨,色调深沉,色彩辉煌不失沉稳。特别是画家对背景的刻划细致入微,华贵的殿堂及远处的城市风光,表现了画家对于美感的追求和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死去的基督
安德烈亚?曼泰尼亚
意大利
这是以典型的古典技法绘制的作品。盛行的蛋彩画法细致却未免有些僵化地刻划了死去的基督。显然,基督刚刚被他的信徒们从十字架上卸下来,安放在床上,左侧两信徒悲痛至极。冷灰的色调、死去基督“十字架”式的姿态,简洁方正,舍去细节,使主题鲜明。画家以情绪刻划来渲染这个惨烈的场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面透视的画法,无疑增加了处理的难度,画家却执意选择这个角度,以造成现场感。
田园合奏
乔尔乔内和提香
意大利
《田园合奏》又称《乡村音乐会》,是乡土自然美和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件作品先是由乔尔乔内绘制,后由提香继续完成的。这件作品展示了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人心灵交流的幻景,充满神秘的诗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梦幻般的向往。
很多年以后,印象派画家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可以明显地看出此画的影响。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此画是马奈最有名的代表作,却被1863年的沙龙打入了冷宫,当它出现在落选作品沙龙时,引起了许多的流言蜚语。尽管作品的主题是以高尚的学院派先例乔尔乔内的《田园合奏》为蓝本的,然而它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慨,因为那古典的田园式的主题,已经被现代意义的形象语言代替了。乔尔乔内笔下的仙女成了马奈笔下的女模特儿,一个是裸体的,另一个半穿着衣服。她们与两个衣冠楚楚,但“显然”又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艺术家在树林中消遣。此画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的地方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的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项点。马奈在技法上抛弃了库尔贝的厚涂法,把绘画作为二度表面的主张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此画在对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现的女人的白皙皮肤的色彩表现作了某些新的尝试。这幅画的历史意义与其说是在艺术技巧上,不如说是在艺术家所表现的勇敢精神上,它是一个象征,一个敢于向传统的审美挑战的精神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