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必修三诗歌文言文练习(大全)

必修三诗歌文言文练习(大全)

必修三诗歌文言文练习第一篇:必修三诗歌文言文练习高中语文必修课内诗歌鉴赏和课内文言文翻译练习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

必修三诗歌文言文练习

第一篇:必修三诗歌文言文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课内诗歌鉴赏和课内文言文翻译练习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D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锲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查看答案1.C

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

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

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d)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 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c)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C.鼓瑟吹笙 (弹奏) D.枉用相存(白白地)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 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D项:枉:枉驾。本句意思是屈驾来访。

考点:理解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考查,其中AD两项属于虚词范畴,BC两项属于实词范畴。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 【小题2】 试题分析:“譬如”两句是说苦于过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 点评:本题类似于文言文中分析概括作者情感,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没有用借代的手法,应是比喻,用山和海来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D)_

阅读《归田园居(其一)》,回答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

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c)

(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c)

(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d)

(4)下列诗句皆出于《归去来兮辞》,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的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a)

2.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 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 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d)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D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解析】 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的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答案】 D

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解析】 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答案】 C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蜀道难》,完成1~2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下列句子的有关知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活用了古代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步九折”言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句中的“翼”“轸”一样,都代表古人对星空的分野。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中的“锦城”与杜甫的诗句“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一样,都是成都的别称。

2.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答案

答案:1.B 2.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

解析:1.B项“百”“九”不是实数,是虚指。 2.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玉露:秋天的霜露,白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C.兼天涌:波浪滔天。塞上:指夔州的山。接地阴:风云盖地。砧:捣衣石。

D.故园,此处当指夔州。催刀尺:指赶裁冬衣。(D)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c

阅读《望海潮》一词,完成下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三吴”是指吴兴、吴郡、会稽,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B.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杭州自然景色和都市风貌,顺序写来,极具清丽富庶之感。 C.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D.“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即孙何外出时仪仗很威风,随从人员很多,“千骑”不是确数,而是约数,有夸张的成分。 (2)下列对“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这一句是写西湖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 B.

“三秋”极言桂花飘香时间之长,整个三秋季节都有桂花飘香;“十里”是指荷花种植面积之广,是实写。 C.

这一句对西湖景物的描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杭州的繁华,人民安居乐业。 D.

“重湖”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里湖和外湖。“叠”指吴隐山、南屏山、慧日峰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3)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词的上阕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

词的下阕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

“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答案 答案:D

解析:D项,最后三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如果说,词情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迫”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惨舒”的写法了。感情蓄积既久,自此便如闸门大开,汹涌流出而不可收拾。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2.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起始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像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 6. 7. 8.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

C(“卷”并非拟人手法。)

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D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 3. 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1. 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1)~(2)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词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B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旷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答案:(1)D 点拨:豪放派的特点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清丽自然不属于其特点。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豪放派的特点。

(2)B 点拨:此句并非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心里想的很远啊,仰望着美丽漂亮的人儿,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师说》赠给他。)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越低微就越感到羞耻,官位越高就越接近阿谀。】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短暂,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秦国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一定是大王您。】)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下列的文言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舞动深谷中的蛟龙,感动孤舟上的寡妇。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杀尽秦国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的人。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

下列文言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这里是什么目的? B. 何以伐为?译文: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D. 为之奈何?译文:怎样对付这件事呢?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玩)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何)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顺应天地的法则,驾御六气的变化,遨游宇宙,他们将还有什么要依赖呢?所以说:至人忘记自我,神人不求功利,圣人不求名声。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只酒杯,一首小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幽雅的情怀。 C.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图谋飞往南方。 D.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参考答案:

B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幽雅的情怀。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答案 A 对以下课本中文言文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有良好开始的人实在是很多,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地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文:把宝鼎看做平底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一生下来与别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使一片苇叶般小船飘到它想到的地方,越过茫茫的广阔江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之后我才认识到自己向来都没有游览,于是,现在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每次移动桌子,回头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没想到竟然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d)

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 .所之既倦-- 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 .趣舍万殊-- (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A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译:您不要奇怪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给太子洗洁马匹。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D.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B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B)

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矫首而遐观(举,抬)善万物之得时。译文: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B.策扶老以流憩。译文:柱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C.请息交以绝遊。译文:让我同外人断绝交游吧!

D.曷不委心任去留?译文:为什么不委屈自己的心,任意地去或留呢?D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老百姓都认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B.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的土地呢?D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翻译:况且我与你是在江边打渔砍柴,把鱼虾、麋鹿当作朋友的人。 B.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翻译:(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起,然后折向西,直通向咸阳。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 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 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

) 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 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必:没有必要

)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 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 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

) 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 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不必:没有必要

)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点

因为有知识,我们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1

《寡人之于国》两首知识点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2

《劝学》知识点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3

《过秦论》知识点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8、以愚黔首使……愚蠢

3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⑦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⑧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⑨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

(2)定语后置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

(3)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师说》知识点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

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

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12节练习

沂南县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案

第4章

1、2节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专题作业 组题:张太波 审题:张萍 使用时间:2012年5月28日学科主任:

1.2009年9月11日齐鲁晚报刊登了“围剿”美国白蛾的图片。据报道美国白蛾在山东省危害严重,人们采取了飞机喷洒农药、引进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等多种方法来对抗虫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白蛾属于外来物种,之所以能在我国大量繁殖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宜

B.美国白蛾的种群不只是由其成虫组成的

C.消灭和控制美国白蛾的最有效方法是飞机空中喷药

D.引进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可以有效控制白蛾的继续大量繁殖 2.如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

3.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4.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5.如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高一生物学案

第 1 页

共4页

沂南县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案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乙)。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

B.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

C.“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

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有时超过K值 8.如图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 ) 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 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 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生出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 9.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

1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11.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12.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高一生物学案

第 2 页

共4页 沂南县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案

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

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

D.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的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13.某种群死亡率如右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

14.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

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高一生物学案

第 3 页

共4页 沂南县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案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所示表示的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________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此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_______的影响。在与其他种群关系之间受限制的因素如被________和进行________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点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____________。

17.如下图所示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政策。

(3)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________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________所示。

高一生物学案

第 4 页

共4页

第4章

1、2节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专题作业答案

1、解析:消灭和控制美国白蛾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生物防治(或生物防治与农药防治相结合),而不是用飞机空中喷药。 答案:C

2、解析:由柱形图可知:A项幼年比例最小、老年比例最大,属衰退型;B项幼年比例远大于老年的比例,属增长型;C项成年个体最多,且幼年个体比老年个体比例大,应属增长型;D项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属稳定型。 答案:A

3、解析: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有关。 答案:D

4、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有关生物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无限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因此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C

6、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自然状态下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答案:B

7、解析: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是一个相对值,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仍然处于变化中,有可能超过K值。

答案:D

8、解析:A选项错,因为A国处于生育阶段的妇女所占比例低于B国。B选项应该是x×(1+a)y。D选项错,A国若实施晚婚政策,那么随年龄增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减少,出生率也会有所改变。 答案:C

9、解析:考查生物的代谢方式及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因为培养液中只含无机盐而不含有机物,所以在光照下衣藻增殖较快,大肠杆菌增殖较慢。解答本题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明确衣藻和大肠杆菌的代谢方式;二是要明确种群增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注意:衣藻和大肠杆菌无明显的竞争或寄生关系,不要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解答本题。 答案:C

10、解析: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 答案:C

11、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如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b点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在一个特定

高一生物学案

第 1 页

共2页

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答案:D

12、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墨西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于人的寿命要远长于生育周期,所以在短时间内人口数量继续上升。 答案:D

13、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个体数量增加;当出生率降到等于死亡率时,个体数目最大;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个体数目就会减少。 答案:C

14、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亿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5、解析:(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1=15℃时,S1在竞争中获胜。在T2=25℃时,S2在竞争中获胜。若T1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系仍符合竞争曲线。

(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点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 答案:(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16、答案:(1)a 食物资源 空间资源 斗争

(2)阳光、温度、水 捕食 竞争

0

17、答案:(1)A、B、C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 (3)C (4)A

高一生物学案

第 1 页

共2页

第五篇: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秦的统一B.文字的发明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撰写史书

2.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涝涝。洪水图腾蚊龙,烈火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源远流长B.惟我独尊C.博大精深D.独树一帜

4.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

A.发挥“主心骨”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道酬勤”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

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③独立自主、不怕牺牲④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D.①③④

由于缺乏传承,我国灿烂瑰丽的文化宝库的“库存”正日益减少。据广西文化部门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有地方剧种18个,到上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外,其他剧种已难得一见。据此回答10~12题。

10.以前,我国存在许许多多的剧种表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过于繁杂D.中华文化有包容性 11.不同地方,剧种不同,这表明()

A.文化的区域特征B.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C.文化的求同存异D.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12.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我们应该()

A.彻底抛弃传统文化B.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C.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D.以外来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 000亿元到4 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在强有力需求的带动下,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据此回答13~14题。

1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①有利于扩大内需 ②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③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 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大。这表明()

A.生产决定消费B.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15.中国江苏网载文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之所以提出上述要求,是因为A.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能产生巨大力量 B.先进文化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D.改造落后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16.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之间的关系是()

A.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B.一个民族的发展只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能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D.在现代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17.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因为()

①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②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的需要 ③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要求 ④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惟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中国社会文明发展道路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地理结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它是中华文化内在特质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据此回答13~17题。 19.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一奇迹足以把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区别开来,如此悠久的历史,本身

就包含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特质,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文化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A.开放的氛围浓郁B.异彩纷呈C.强大的民族凝聚力D.源远流长

20.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

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主要得益于()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它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即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C.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D.多民族的长期统一,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还表现为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例如,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一个以耕耘为生的民族,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在反复的耕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对土地的善待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土地似乎是有生命的。人们从这种自然感应中,必然能获取某种信念:那就是土地也和人一样。对土地的人格化,很自然也会推广到天。四季更替,昼夜变化,风调雨顺才能丰收。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告诉我们()

A.发展农业必须善待土地B.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D.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22.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上题材料还告诉我们()

A.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B.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此回答18~Z0题。

23.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③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5.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在结束对安徽“徽文化”的考察后认为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加强对徽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安徽在中部的崛起,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明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 ()

A.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

C.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D.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6.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

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4分)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8分)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