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集锦)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集锦)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第一篇: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资料姓名__________多音字肖xiào( ) 悄qiǎo( ) 模mó( ) 绷pēng( ) 重chóng( )肖xiāo。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

第一篇: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资料

姓名__________

多音字

肖xiào( ) 悄qiǎo( ) 模mó( ) 绷pēng( ) 重chóng( )

肖xiāo( ) 悄qiāo( ) 模mú( ) 绷pěng( ) 重zhòng( )

解jiě( )曲qǔ( )喝hē( )难nán( )弹dàn( )朝cháo( ) 解xiâ( )曲qū( )喝hâ( )难nàn( )弹tán( )朝zhāo( ) 近义词

幽静( )

清秀( )

纯熟( )

恬静( ) 陶醉( ) 好奇( )

交涉( )

柔和( )

矜持( ) 细腻( ) 反义词

幽静( )

微弱( )

陌生( )

苏醒( )

纯熟( )

粗糙( )

断断续续( ) 解释课文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____国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故事。“__________”,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 __________。“若”, 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________________”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在这里,我们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 __________。“知音”, ______________。 “复”, __________。诗句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____”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月光曲》

《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____国著名音乐家________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________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__________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___________。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________________;“多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______,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______。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__________”处升起,海面上“__________”。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_______。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________,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5、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蒙娜丽莎之约》

《蒙娜丽莎之约》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___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肖像”就是画像,“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点明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而能亲睹她的风采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享受,于是就有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慕名而来的长龙一样的队伍,于是队伍之长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于是,等待也成了一种美丽。

2、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蒙娜丽莎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面对蒙娜丽莎那泛着红光的脸颊,柔和明亮的眼神,一切似真亦幻。蒙娜丽莎仿佛带着一种磁性,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让人流连忘返。

3、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矜持”,慎重,拘谨。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如《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4、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目睹了《蒙娜丽莎》,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已经深深地被她打动,她的光辉照耀着我,照耀着目睹她芳容的每一个人。她的生动,她的温柔,她的美丽,她的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我的舞台》

《我的舞台》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_______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______________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蹿”字生动地写出了小花猫的可爱,而对“我”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童趣,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忍俊不禁。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2、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台上在演出,一个小女孩钻在幕布里看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满头大汗却兴味盎然,怪不得母亲的学生忘词的时候,会向“我”请教。透过厚厚的幕布,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那么形象,那么生动。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3、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形容“我”练功的样子很可怜。 “黑脸大汉”指的是师傅给人以威严的感觉;“生面团”写出了“我”身体的柔弱。“为所欲为”的意思是想怎样干就怎样干,大多指干坏事,这里反映了师傅对“我”的严格要求。作者抓住这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满脸的泪水和汗水,使奶奶心疼,但是奶奶并没有阻止师傅的“为所欲为”,而是“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这并不是奶奶对“我”的无情,而是饱含着奶奶对“我”的厚望。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我”这个被宠坏的小公主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第二篇:六上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花与生活”为话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主体课文以旁批的形式编 排。《中国的花》以花为题,借花传情,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表达了 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养花》按照由事到理的顺序, 层层递进,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梅花魂》由故乡梅花的开 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 国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菊和莲》由两段文言文 构成。第一段《菊》,从香味、形状、颜色、品性四方面来介绍菊花的特点;第 二段《莲》,把莲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作了精辟的论述。

本单元“探究与实践”的主题是“花与生活”,激发学生对花的兴趣,提高 质疑、合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古诗《题画兰》是一首咏物题画诗,歌咏 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物言志。语文乐园(八)引导学生了解一次多义的语言现象, 理解“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积累“咏花”的经典古诗句,学会多读多问多交 流的读书方法。习作是以“花与生活”为话题,撰写研究报告。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 30 个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 读课文。

3、学会运用相关信息和资料,多角度地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示例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参与批注,学会|批注的方法。

2、运用本单元的“导学系统” 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地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教给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批注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22中国的花 23养花 24梅花魂 25菊和莲

诗词诵读 题画兰 语文乐园

(六)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4 课时

22

教材分析:

中国的花

这是一篇以花为题的散文,作者借花传情,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引导读者从中国花这个 角度一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中国的花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 8 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学习 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八单元,请把书翻到单元导语, 自己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编者对我们学 习这一单元提出了哪些建议。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归纳。

3.谈话导入:说到花,大家都不陌生,含妖吐蕊的迎春花,欺霜 傲雪的秋菊,独立枝头的腊梅,它们都跟随着四季的脚步装点着 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同学们,你们最喜 欢哪些花,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①“拒”字右边的笔顺依次是横、横折、横、竖折。 ②“凌空”的“凌”和“丘陵”的“陵”区分。 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中国是个多花的中家,中国人最喜 欢的梅花和牡丹,这些名花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第二部分:(5 自然段)写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花市。 第三部分:(6 自然段)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花养花。

1 教 学 过 程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自由读 1—3 节。

2.我们的传统是?(种花、爱花)

3.在众多的花中,人们为什么特别喜爱梅花和牡丹? 4. 导读第二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梅花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 要?(2)学习《梅花》,感悟梅花象征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品格。

指名朗读,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 的?

指导朗读,把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3)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理解“岁 寒三友”“四君子”中蕴藏的情感。

(高度赞扬梅花是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揭示了梅花丰 富的内涵。)

(4)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坚强不屈品格 的人物。

(5)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1.生字 131。 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作 业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 目标 第二课时

1. 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导读第 3 段。 教 学 过 程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牡丹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传说”部分,感悟牡丹刚直不阿的精神。 3.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有趣”。 4.指导朗读,把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5.师结合课前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物。 6.学生感情朗读第 3 段。

(二)导读第四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八种名花有名的原因。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八种名花象征什么品格。 3.小结:中国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 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 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融会进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名花赋予

2 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有的表现人格尊严,有的象征刚正不阿 的精神,有的反映人们对洁身自好,不怕强暴的赞美。同时随着 时代的变化,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

(三)导读第第

五、六段。

1.自由读第五段,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市花。

香港:洋紫荆、澳门:荷花、福州市:茉莉、杭州市:桂花、西 安市:石榴、太原市:菊花„„

3.从送花成为时尚的现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卉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花文化 又呈现繁荣的新局面。送花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4.师:花好还要人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花的行列, 不仅是因为花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更寄托着人 产美好的情感。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教 学 过 程 1.文中介绍梅花和牡丹这两个自然段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这个两个自然段在具体表述部分,语言、结构、风格几乎如 出一辙。首句句式相同;材料的选择:都写了该花受到人们喜爱 的三个原因;详略安排:对花的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写 法运用上,主要都是用典,都在段尾抒发了对该花的喜爱之情。 2.教师简单介绍用典。

引用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分别 象征了什么品格。

月季:纯洁 菊花:坚贞不屈 兰花:高洁

荷花:清白、纯洁

桂花:高贵清雅,与世无争 山茶:勇敢拼搏

杜鹃:不认输、信念坚定

水仙:高尚、纯洁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2.预习第 23 课。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2 中国的花

爱花: 梅花:坚强不屈

牡丹:刚直不阿

3 课 后 反 思

【参考资料】

(1)1984 年,梅花当选为武汉市市花。梅花之所以能被选为市花,原因有三: 一是梅花具有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二是武汉的梅园在规模和研究上都在 全国名列前茅;三是湖北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大江两 岸,并用于医药。隋唐时,其食用药用价值就受到人们重视。南宋时期,武汉一 带居民栽培梅花已很盛行。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都是赏梅的佳 处。以前洪山一带一直有种植梅花的民间习俗,称为“瓶插梅花迎新春”。 (2)描写花的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是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 (3)中国对花卉的称谓(雅称) 花中双绝——牡丹芍药

三大天然名花——杜鹃、报春、龙胆 花香三状元——茉莉、兰花、桂花 蔷薇三姐妹——蔷薇、月季、玫瑰

春花四绝——国花牡丹、国魂梅花、国香兰花、国艳海棠 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

23

教材分析:

养花

这是一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 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 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 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 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 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

4 课题 教 学 目 标 养花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4 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1、在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结合精彩句段,发现文章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重点句子中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

学习 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 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2.板书:23 养花。

3.大家都预习了,作者是谁?来,把你们了解的有关老舍先生的 情况讲一讲。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 年 12 月 12 日发表 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五在 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 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

四、、、、、 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 33 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 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 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 100 多种。 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 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4.我们今天学的《养花》就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我们先不看书。 好多同学都养过花,那假如要你以《养花》为题目,写篇作文, 你会写些什么呢?在小组内先议一议,再谈一谈。 5.指名交流,教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刚才构思的《养花》和 老舍先生写的《养花》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

5 教 学 过 程 4.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检查评价初读情况。

交流内容:(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2)养花很辛 苦。(3)养花能增长知识。(4)养花能与别人分享。 5.有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乱,一会儿写这一会儿写那。那同学们 思考一下,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课文重点围绕什么来写?在 哪一段点出来了?(学生交流)

6.教师归纳:是啊,这篇文章不像我们学过的很多记叙文,按事 情发展顺序来写,但是,就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看起来内容很 散乱,但都是围绕养花的乐趣来写,这就叫散文。齐读最后一段。 7.围绕“养花”,提出不懂的问题。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 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8.作者至始至终对养花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热爱)能用文 中的原话回答吗?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了?边读边看眉批、推想“工夫”“计较”的含义。、 9.老舍先生对养花的热爱让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就让我们一 起走近老舍先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一起来咀嚼这份有喜笑、 作 业 设 计 有忧泪的闲情雅趣吧! 1.生字 131。 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 目标

第二课时

1.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师:齐读最后一段。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学习 2—6 自然段。

个性化备课

教 学 过 程 1.学生默读第 2——6 自然段,结合眉批提示,勾画出最令人回味 的句子并作批注。 2.全班交流:

感受养花的喜与笑(围绕 2---4 自然段交流)

师:老舍先生对养花中体会到的的喜与笑在文中哪些地方得以体 现呢?

交流:(1)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 奋斗的花草。“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 自然灾害的花草。)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2)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 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 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

6 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 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3)养花有益身心。“有益身心”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热 爱劳动的感情。) 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感谢” “照顾”等词饱含了、 老舍对养花的什么情感?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 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 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 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4)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这是真理。 教 学 过 程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 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5)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养花的忧与泪(围绕第六自然段交流)

1.老舍先生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有什么感受呢?哪些语句给了 你这样的感受?

2.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3.如果你是老舍先生,那次菊秧被砸死后,你会怎么处理的?为 了观点统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讨论讨论,猜一猜。 4.交流:老舍先生究竟是怎样做的?你的感受又怎样呢?您的心 情„„(失而复得的欢喜,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5.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 什么乐趣呢?

6.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相机板书)看来,老舍先生今天 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感受与人分享的乐趣(围绕第五自然段交流)

1.师:养花的乐趣不仅仅是令作者自己可以增长知识;在劳动中 有益身心健康;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还有最令作者感到自豪的 事吗?(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你是从哪个地方 体会到的?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2.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还可能有哪些? 3.师: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请大家都默 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生默 读、思考、指名答) 4.出示句子第五自然段

抓住“骄傲” “秉烛夜游”体会朋友的赞叹,我的自豪。、 5.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 乐趣呢?

7 (是享受与分享劳动果实的快乐。)

6.你们的赞叹,读出作者的自豪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7.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 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看着 板书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我们知道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这篇文章在语言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A、这篇文章用词丰富,有的词很通俗、很平常,就像一位老伯 伯在聊天,说些家常话。比如:花开得好坏大小都不计较,只要 开花,我就高兴。

B、老舍先生的语言简练,例如:冬冷、春天多风„„;有喜有 忧,有笑有泪„„

C、在老舍的笔下,花儿似乎成了他的朋友。如:“运动场”“生、 病”“感谢”等。、

2.同学们研究得很有心得。老师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评价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特色的,摘录下来给大家看看。(齐读: 文笔质朴无华,如水银泄地般地流畅,又像唠家常似的娓娓道来, 浅显易懂。)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老舍先生就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养花的乐趣,学习了这 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热爱劳动、享受生活) 2.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 不过,大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 融入你们的学习、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 师:花是美的象征,美的天使,而作家老舍通过劳动,创造了美, 给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 热爱。

3.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多,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老 舍先生有了兴趣。同学们回家后自己阅读,课下我们再交流自己 的感悟。

4.师: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 么多启发。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你能写出来 让大家同你分享吗?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 草。 板 书 设 计

23 养花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乐趣无穷 享受生活

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8 作 业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2.预习第 23 课。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4

教材分析:

梅花魂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 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 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 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 眷恋之情。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 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 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 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文章语句含蓄,感情深沉, 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梅花魂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 情。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难点 学习 目标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9 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一种什么花在寒风中绽放呢?对, 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 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梅花怎么会有“魂”呢?这里的“魂”到底是什么?学完这篇 课文,相信我们都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1)吟诗落泪(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 (5) 送梅花绢

5.从课文中,你能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是一种什么感情? 6.你觉得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三自 教 学 过 程 然段)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外祖父喜爱 梅花的句子,并试着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在文中作批注的地 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预设: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动作)

b.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呢?(从“轻轻”、和“慢慢”这两个 词语体会到的。)

c.“轻轻”“慢慢”说明什么?(说明外祖父刮污迹时动作很轻,、 非常细心。)

d.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 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语言)

b.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外祖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外祖父 非常生气。)

c.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d.生读

e.指导朗读: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读出生气生气) f.生再读。

g.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个很喜欢的物品,被你的表 弟表妹给弄坏了,你是怎样对他?

10 h.生继续读。

i.师范读。

3.表面上,外祖父是在训斥我妈,其实也是在告诉我:这清白的 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4.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 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神态)

b.“顿时拉下脸来”说明外祖父此刻怎么样了?(说明外祖父非 常生气。)

c.正是因为分外爱梅,所以,在看到被弄脏了的时候,外祖父才 会这么生气呀。

5.师: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不但运用了语言,动 作,神态描写,还运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呢?下一节 作 业 设 计 课我们继续探究。 1.生字 131。 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 目标

第二课时

1.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谁还记得 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 运用了那些手法呢?这节课,我继续深入学习,看看除了对语言 动作神态的描写之外,还有什么? 教 学 过 程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1.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 爱。再读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对比的语句。 预设: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a.这是把什么进行对比?(这是把古玩和墨梅图进行对比。) b.还有不同意见吗?(是把外祖父对古玩的态度和对墨梅图的 态度进行对比。) c.谁来说说古玩是什么?

d.那“不甚留意”怎么理解呢?(不甚留意就是不在乎。) e.在我们的心目中,古玩都非常„„贵重

f.可是对价值昂贵的古玩,外祖父是“不甚留意”,对一副墨梅图, 外祖父却是“分外爱惜”,这里对古玩的不甚留意正是为了衬托

11 对墨梅图的“分外爱惜”。

2.还有哪些句子是对比的?这是在拿什么对比呢? 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 a.这又是在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呢?

(外祖父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 b.以前外公是慈祥的,可是他此时第一次训斥我妈,第一次大发 脾气,这就是在把外公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 行对比,更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3.过渡:外祖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外祖父心目中,梅 花又是怎么样的呢? 4.引读 13 段。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 教 学 过 程 最有骨气的!”

a. 你 发 现 这 句 话 中 哪 几 个 词 用 得多 ? ( 愈 „ „ 愈„ „ 愈 „ „

愈„„,最„„最„„最„„)

b.该怎么读好它呢?自豪、骄傲地读。

c.带着你的体会,同桌之间比着读读。谁能读给大家听听?指名 读,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 5.难道外祖父喜欢的仅仅是梅花吗?

预设:不是的,外祖父喜欢的是像梅花那样的人。 6.像梅花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7.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 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 节。

8.是啊。像梅花那样的人,他们从来都是„„接着读: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9.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顶天立地的?(顶天立地就是说头顶着 天,脚踏着地。)

10.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高大。那么“低头折节”又该 怎么理解呢?(低下头,没有自尊。)

11.低头折节就是低着头,失去了气节。在中华名族史上,有许许 多多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你知道哪些呢? 预设:陆游。

黄继光。 董存瑞。

12.师:还记得吗?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放弃美国的 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3.师: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钱学森就 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2 14.还记得吗?刘胡兰——她就是毛泽东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 的光荣”的民族英雄刘胡兰。

15.师: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 是其中一个,她„„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6.还记得吗?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在解 教 学 过 程 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粮”。 17.师: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 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8.师:正是这一个个的中国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具有 梅花的秉性,所以,外祖父这样教育我„„一个中国人,无论在 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9.这里的“秉性”怎么理解?(秉性就是本性。) 20.梅花的秉性又是什么呢?

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题:24.,梅花魂,谁来告诉大家,这里 的“魂”指的是什么?这里的“魂”就是指的梅花的精神。 2.梅花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3.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4.师:“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 地,不肯低头折节“是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精神,老师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位同学,以后无论在怎样的境 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完成《课堂作业》语段阅读。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2.预习第 25 课。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4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痛哭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课 后 反 思

25

教材分析:

菊和莲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对文言 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并迁移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克服畏难情绪。《菊》 这篇短文如下:“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 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课题 教 学 目 标 菊和莲 知识 与 技能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6 个生字。

2、 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 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 语感。

学会借助注释,自读,自议。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 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1.师诵《菊》。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2.比较教师诵文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 白话文现代人写的文章写的活。

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白话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文是 枝叶,它们这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 言文《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也是学习文 言文的难点,大家自由朗读文言文《菊》,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注意断句与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 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吗?(难读简洁绕口难懂) 5.怎么读好呢?(多读)那再就练习吧。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14 教 学 过 程 预设:

老师读的很慢,感觉很有韵味。

师:你真会听!是啊,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些,能读出古文的味道 来。

听老师读,仿佛把文章的某些意思都读出来了。

师:的确,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容,理解了内容,我们能读得更 好。

7.谁有信心再来读一读。学生再次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文言文不仅要读准,还要 知其意。下面同学们就对照图片和译文来理解文意,如果遇到不 理解不明白的字,可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或”“赭”“既”等字 的意思。

4.大家再来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①菊花盛开,清香四溢。(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哪个方面? (板书:香味)你读慢一点,让我们都来品品菊花的清香。(生 慢读)嗯,仿佛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谁还想读?(指名读)一起 读。

②其瓣如丝,如爪。(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生答: 形状。 师板书)出示 PPT。来,你看着这些形状各异的菊花读

这一句。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③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生述意)这一句 介绍了菊花的——(答:颜色。板书)PPT 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 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带着感受再来读这一句。(指名读) ④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生述意)它告诉 了我们菊花的特征,(板书)从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菊的耐寒 的本性?把你的感受通过这些词语传递给大家吧!(指名读)一 起赞赞菊耐寒的本性吧!(学生齐读) 5.悟情。

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植着菊花, 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说说是 什么美德吗?(指名回答)

6.师小结:不仅因为美丽,更在它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让我们 一起来歌颂菊的美好品质吧!(齐读最后一句)

四、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学生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导背诵:老师提示,根据板书内容背诵。 4.图片配乐齐诵。

五、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欣赏其它写《菊》的美文,感受菊的不畏严寒,凌霜傲放的特

15 点。 2.学生诵读 《菊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比花开后更无花。 3.小结。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入, 我花开后再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今天,我们结合注释学习了文言文《菊》,在欣赏菊的美的 同时,感受到了菊花的美德。希望同学们通过更多的美文,来感 受文言文的美,风格情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让我们去发现美, 描绘美。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香味 形状 颜色 品性

清香四溢

如丝如爪凌霜傲放 黄白赭红花之君子 不畏严寒

设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 计

意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图积累文字。 1.生字 131。 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4.背诵《菊》。

第二课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学习 目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猜谜语(猜两种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2.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猜出来的?荷花与莲藕都是莲的组成部分, 还有同学来说说你对日常生活中莲的其他部分了解?来,看古人 教 学 过 程 是怎么描述的,板书课题《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自读文言文《莲》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断句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

3.相机指导“曰”“茎”“藕”“皆”等字读音。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译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字义。 亦:也。 的内容?

曰:叫做。 其实:它的果实。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读懂了哪些句子?文中介绍了哪些方面 板书:①花 ②叶 ③茎 ④实 ⑤用途

出示莲在不同时期的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四、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教 学 过 程 1.学生自由读,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根据板书内容,学生练 习背诵。

3.配乐配图齐诵。

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莲不仅作用大,而且品质高尚。师出示《爱莲说》中名句了解 莲的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师释义) 莲是多么高洁呀! 2.读一读,赞一赞。

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爱莲说》向我们揭示了莲的高尚的品质,而我们这则文言 文侧重于莲花知识的介绍,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图片和乐声中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齐诵《莲》。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2.背诵《莲》 3.预习诗词诵读。

设 计 意 图 花——荷花

如盘 叶

如钱 茎——莲藕 实——莲子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积累文字。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春种夏开 可观可食

课 后 反 思

【参考资料】 (1)《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 诗词诵读

题画兰

诗词

作者 郑燮 朝代

题画兰 诵读 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 目 标

教学 重难点

一课时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 诗魅力。

个性化备课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 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 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 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 1754 《兰竹图轴》(公元 1758

甲戍) 戊寅)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 1758 图有何感受?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教 学 过 程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 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 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 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 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 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18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 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 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 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教 学 过 程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 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 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 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 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 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 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 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

19 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 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 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 读

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 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 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 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

3、4 句)

5.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 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 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郑燮,30 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 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 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 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 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 岁中雍正举人,44 岁 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 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 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 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 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 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 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 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 气的一生。

20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2.抄写三遍,默写一遍,家长签字。 3.写出诗词大意。

4.预习语文乐园

(八)。

设 计 意 图 题画兰 千山顶上 浮云喧闹 借物言志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积累古诗。 感悟情怀。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 妙香稠 不相知

课 后 反 思

课题 语文乐园

(六)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综合实践 课时 四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教 学 目 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2、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 目标 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字?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语 句的作用。读一读,记一记。

个性化备课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教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学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走,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过 【走亲访友】走,拜访、探望。到各个亲戚朋友家拜访。 【相去甚远】去,距离,相差。相差很多。

【去粗存精】去,除掉,减掉。舍弃粗劣的、无用的,选取优良 的有用的。 程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 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 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21 【生死存亡】亡,灭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事态严 重、形势危急,用于危急的关键时刻。

【短兵相接】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 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 锐的斗争。

【兵临城下】兵,武装力量,军队。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 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 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 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 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 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 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题书斋联, 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 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 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 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 勃勃。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所作 《雪梅》中的两句,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 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道理。 3.背会名言名句。

学习 目标 教

一、读一读 学 过 程

三、四

22

二 课 时

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个性化备课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 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时 学 习 目 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让习作练笔成为学

生生活的需要。

2.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并做到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 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 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 的。 教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 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过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 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 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六、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 究报告的主体。

七、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最后抄在作文本上。

要求:读懂要求,确立主题

认真回顾,选好内容 明确结构,主次分明

作 文 讲 评 学

23

24

第三篇:人教六上语文单元复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 一单 元 复 习

形近字

激(激动)

邀(邀请)

俏(俏丽)

峭(陡峭)

悄(悄悄)

津(津津乐道)律(纪律)

供(供应)

烘(烘烤)

暴(暴露)瀑(瀑布)龙(巨龙)庞(庞大)港(香港)巷(巷子)

侠(侠客)

峡(峡谷)

烤(烘烤)

拷(拷问)

辩(辨论) 辨(辨别)

辫(辫子)

近义词

轻盈──轻快

清晰──清楚 柔软──柔和

啼啭──婉转

轻捷──轻快

辨认──分辨

异常──非常

膝(膝盖) 漆(漆黑)

欢悦──愉悦优雅──文雅 宛若──好像湿润──潮湿融化──消融幽静──寂静

凝聚──凝结

赋予──给予

雕琢──雕刻 万仞──万丈

绵亘──绵延 反义词

清晰──模糊

干燥──潮湿 幽静──喧闹

柔软──坚硬 异常──正常 词语搭配

德高望重的老人 清凉的山泉 汨汩的溪流

飞流的瀑布 陡峭的悬崖

悠悠的白云 淘气的云雀 别有深意的仪式 湿润的山风

无字的歌谣 奇妙无比的琴键 优雅的小曲

幻想的色彩 轻捷柔软的手指 火一般的红色 水淋淋的嫩绿 清脆的音响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惊险的美

磅礴的美

随心所欲的美 不拘一格的美

熙熙攘攘地往来

意味深长地对视

不断地左冲右撞

悠悠忽忽地漫游

一条幽径

一个老朋友

一位老人 一棵树 一朵落花 一片落叶 一块石头一群归鸟 几声犬吠 一路月色一阵山风 一缕缕云雾

一曲歌谣

一个音符

一首小曲

一丛绿草 一只鸟儿 一场山雨

词语意思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轻捷:轻快敏捷。

飘飘洒洒:飘舞着落下来。 优雅:优美雅致。 啼啭:鸟婉转地叫。

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静谧:安宁而平静。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

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绵亘: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

色:这里指神态。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窈窕淑女: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淑女,美好的女子。 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如:同学之间切不可搞恶作剧的把戏。

荡涤:洗涤。如:这里的山光水色,足以荡涤胸怀。 解析课文、语句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作者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4、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2.《山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句话描写雨声。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做“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做“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雨声的韵律与意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3.《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4.《索溪峪的“野”》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及游人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1、文学常识《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山雨》作者是赵丽宏;《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索溪峪的“野”》作者曹敬庄,作家、教授,编有《现代散文精选》。

2、日积月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无花。(元稹)

第 二单 元

多音字

水浒传zhuàn

传chuán来

尽更 习 朝zhāo阳 朝cháo向 复

哈hǎ达

纤xiān维

嘻嘻哈哈hā

纤qiàn夫 沉闷mèn

似shì的 闷mēn热

形近字

拖(拖拉) 施(施工) 讥(讥笑) 饥(饥饿)

撤(撤退)

撒(播撒)

涉(干涉) 频(频繁)

恨(悔恨)艰(艰巨)桨(船桨)浆(泥浆)岔(岔道)盆(脸盆)侵(侵入)寝(寝食)

好似

墩(矮墩墩) 瑞(瑞士)

敦(伦敦)

端(端详) 受(接受)

授(教授)

热(闷热)

挚(真挚) 近义词

勉励──鼓励 竣工──完工 艰巨──艰难

恶劣──险恶 回击──还击 要挟──挟制

班(上班)

斑(可见一斑)

藐视──轻视 主持──主办 精密──周密 阻挠──阻拦 控制──操纵

反义词

藐视──重视

马虎──认真

赞叹──批评恶劣──良好

缩短──延长凄凉──幸福普通──特别

甜蜜──苦涩

词语搭配

有力的回击 真挚的爱慕 沉闷的气氛 杰出──平庸

孤寂──热闹

增添──缩减

爱戴──憎恶

的敬意

的薄暗

巍峨峻拔的高原

崇高朦胧 彩色的翅膀 苍苍茫茫的草原 巍峨峻拔的高原

刚劲端庄的方块字

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

翱翔的雏鹰 璀璨的诗篇

崭新的画卷 强悍的牧民 沉默地站着

有节奏地前后晃荡

细细地端详 轻轻地闻着

慢慢地咬着

一个条件 一口气 一条铁路 一口竖井 一座小城一场暴雨 一片欢笑

词语意思

精密:精确而周密。 狂风怒号:猛烈的风大声吼叫。 杰出:才能出众。 干线:指主要线路。 讥笑:讥讽和嘲笑。

竣工:工程结束,完工。 藐视:轻视、小看。

赞叹不已 :已:止,完。不断地称赞。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薄暗: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 要挟:利用别人的弱点,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

高山深涧:涧:山间流水的沟。高山深涧指山很高,山间的水沟很深,形容山势险要。 悬崖峭壁: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峭壁:陡直的山崖。悬崖峭壁形容山势险峻。

勘测:施工前对地形、地质等进行勘探和测量。

攀山越岭:攀:攀登。越:跨越。攀山越岭就是攀越山岭。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课文指作者想搞清小高纸箱里的秘密。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敖包: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解析课文、语句

《詹天佑》本文记叙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他身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心中无限思念。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彩色的翅膀》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1、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3、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4、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5、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

《中华少年》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必背内容 *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讯息工期的铁路干线。

* 居唐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捧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从向两头开凿。 *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顺着山势,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 季羡林《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中华少年》作者:李少白。

* 日积月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第 三单 元 复 习 呼啸xiào 搁gē板 心惊肉跳 抱怨yuàn 填tián饱 保佑yòu 自言自语 掀xiān起 寡guǎ妇 唉ài 蜷quán缩 裹guǒ住 忐tǎn忑tè不安 嗯eg 揍zòu骂 魁kuí梧wú

吱嘎gā 黧lí黑 倒霉méi 忧虑lǜ 搔sāo痒 流连忘返 溜liū之大吉 瞥piē见 刻骨铭míng心 不由分说 嗫niè嚅rú 一如既往 蹑niè手蹑脚 悠悠 仪yí式 倾听抱歉qiàn 水槽cáo 缝缝补补 大吃一惊 兴高采烈 怒目圆睁 撕sī破 介意 湿淋淋 荒唐 泰然 焦黄 瘦削 割gē舍汹xiōng涌澎péngpài 自作自受

多音字 缝féng补

出差chāi

xīng奋

尽jǐn管

chōng锋 望着zhe 缝fèng隙

差chā高兴xìng

尽jìn力

chòng床 着zháo迷 形近字

欣(欣然) 林(树林) 湃兴冲别 冲语

(语言) 虚(虚心) 仪(仪式) 留(留下) 沮(沮丧) 掀(掀起) 淋(湿淋淋)梧(魁梧) 虑(焦虑) 议(议论) 溜(溜走) 阻(阻挡)

蠕(蠕动) 倦(疲倦) 赚(赚钱) 怒(愤怒) 骚(风骚) 槽(水槽)

嚅(嗫嚅) 蜷(蜷缩) 歉(抱歉) 怨(抱怨) 搔(搔痒) 糟(糟糕)

近义词

偶然──偶尔

泰然──坦然 依然──依旧

羞愧──惭愧 强制 ―强行

叮嘱──叮咛

拒绝──回绝 允许──准许

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反义词

潮湿──干燥

阴冷──明媚 忧虑──平和

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

责备──赞赏

热情──冷漠 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虚情假意――真心实意 词语搭配

狂风的怒吼 波涛的轰鸣 汹

涌澎湃的海浪 瘦削的脸 怒目圆睁的脸 从未有过的感觉 茫然的眼睛 悠悠的小令 伟大的事情 独享的幽静 无法割舍的爱好 奇妙的电话机

林中的和谐 诗一般的语言 唯一的听众 慈祥的眼神 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深深的潭水

飞快地跑 忐忑不安地想 不由分说地抽 香甜地吃 蹑手蹑脚地走 静静地坐 平静地望尽心尽力地演奏 偷偷地聊天 耐心地回答 幸福地唱歌 词语意思 舒适:舒服、安逸。一般指生活环境。

抱怨:就是埋怨。

熬过去:艰难地度过。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黧黑:形容(脸色)黑。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妇女。 眼帘:眼皮或眼内。

蜷缩:身体弯曲地缩着。 舒适:舒服、安适。 顾惜:顾全爱惜。

喃喃:连续地小声说话。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 攥:握。

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瞥见:一眼看见。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

第八单元复习资料

词语

远征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按照

预定

排列

波浪

爆发

诞生

奋斗

庄严

宣告

欢呼

电钮

肃立

瞻仰

肃静

漂浮

选举

骑兵

高潮

次序

光明

磅礴

拟定

地域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操劳

严肃

石碾

干扰

诚恳

簸箕

为难

胜利

保证

特殊

拘束

浑身

笤帚

局面

乐呵呵

万水千山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夜以继日

端端正正

拼音

正(zhēng)午

踌(chóū)躇(chú)

石碾(niǎn)

只等闲(xián)

奔赴(fù)

磅礴(bó)

笤(tiáo)帚 擎(qíng)着

逶(wēī)迤(yí)

瞻(zhān)仰

旮(gā)旯(lá)

沏(qī)茶

拟(nǐ)定

殉(xùn)职

排山倒(dǎo)海

远征难(nán)

诞(dàn)生

岷(mín)山

尽(jìn)开颜

钮(电钮)

爆(爆发)

效(仿效)

防(防止)

副(一副牌)

仿(仿佛) 纽(纽扣)

暴(暴雨)

郊(郊外)

妨(妨碍)

幅(一幅画)

拂(吹拂) 扭(扭动)

瀑(瀑布)

校(学校)

仿(仿照)

薄(薄冰)

岷(岷山)

闭(闭口)

征(长征)

度(欢度)

崖(山崖)

礴(磅礴)

眠(睡眠)

闲(空闲)

证(证明)

渡(渡江)

涯(天涯)

合适的词

细细端详

迎风招展

鼓舞奋斗

缓缓进场

舞着火把

挺着胸膛

擎着红旗(灯) 高高耸起

瞻仰国旗

按动电钮

徐徐上升

提着红灯

探着身子

冒着危险 宣读公告

宣读命令

强忍悲痛

整整齐齐地前进

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

紧锁的眉头

热烈的欢呼

排山倒海的掌声

无限的眷恋 醒目的大字

飘拂的声音

黯然的目光

预定的地点

五颜六色的火花

不断的鼓掌

雷鸣般的掌声

端端正正地敬礼

不断地欢呼(挥手、高呼)

一支一支的吸着烟 千万万的灯火

夜以继日地探索

吱吱扭扭地挂了起来

欢跃的心

近义词

磅礴(雄伟)

等闲(平常)

率领(带领)

宣告(宣布)

检阅(检查)

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

庄严(庄重)

鼓舞(鼓励)

诞生(产生)

欢跃(欢腾)

飘拂(飘动) 悲伤(悲痛)

安慰(问候)

踌躇(犹豫)

繁忙(忙碌)

眷恋(留恋)

破格(破例)

商量(商议)

耽误(耽搁)

干扰(打扰)

诚恳(诚挚)

旮旯(角落)

转移(移动) 操劳(劳累)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端端正正(工工整整)

反义词

逶迤(笔直)

挺立(弯曲)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肃静(喧哗)

诞生(毁灭)

悲痛(欢喜)

尊重(轻视)

安慰(责备)

繁忙(清闲)

商量(独断)

诚恳(虚伪) 端详(扫视)

特殊(一般)

端端正正(歪歪扭扭)

词语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大渡:指大渡河。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

一、

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细浪:小浪花。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干扰:扰乱。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操劳: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诚恳:真诚而恳切。

沉思:深思。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端详:仔细地看。

特殊:特别,与众不同。

句子

把反问句改陈述句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 就没有今天的局面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我们吃的穿的,没有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填空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4、《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句子理解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3)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之情。 (4)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 (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课文简析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3、《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课文梗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复习要点

一、要掌握的词。

巴望 纳闷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枯死 毫不示弱 味道 充饥 浪费 满意 不以为然 时机 关键 皮香肉嫩 评理 赞许 争论不休 烤火 争辩 剖开 笨重 聚精会神 仿佛 剪枝 盼望 远近闻名 不禁 疯长 红润 充满信心 挥舞 夺走 依靠 成熟 胖娃娃 脸蛋 番茄 烧烤 满意 买卖 感想 靠近啄肉 威胁 得意洋洋 大雁 煮饭 烟熏火燎 疑惑 营养 养分 半信半疑 浓郁 暑假 两全其美 将信将疑 机不可失 无影无踪 坐失良机 禁止 争夺

二、按要求写词。

1.寓言故事的成语:揠苗助长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2.历史故事的成语:背水一战(韩信)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3.神话故事的成语: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4.用“望”组成含有“希望”的意思的词:希望 巴望 盼望 渴望 期望

5.用“观”组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观看 观察 观赏 观望

6.形容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词语:勤学苦练 废寝忘食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如饥似渴 全神贯注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再接再厉 取长补短

7.又x又x式词语有:又大又甜 又惊又喜 又高又胖 又香又甜 又蹦又跳 又说又笑 8.ABAC式词语有:将信将疑 尽心尽力 十全十美 全心全意 无边无际 自言自语9.含“如”的成语:胆小如鼠 日月如梭 料事如神 挥金如土

游人如织 铁证如山 势如破竹 面如土色 水平如镜 江山如画

10.描写心理的成语: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胆战心惊 心急如焚 心花怒放

11.心情高兴的成语:眉开眼笑 眉飞色舞 谈笑风生 手舞足蹈 兴高采烈 喜上眉梢

12. 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百花盛开 奇峰异岭 绿树成阴 花红柳绿

13.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①春: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万紫千红 春意盎然 春光明媚②夏: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狂风暴雨 烈日当头 烈日炎炎

③秋:秋高气爽 果实累累 枫叶似火 秋风习习 天高云淡

④冬: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天寒地冻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三、词语搭配。

一脸疑惑的样子 粗壮的枝条 吸收营养 夺走养分 浓郁的花香 无数的蜜蜂 种桃的能手 又大又甜的桃子 圆圆的脸蛋 抓住时机 浪费时间 充满信心 正确地回答 静静地观看 自由自在地飞舞 欢天喜地地飞舞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中的农夫傻在为了禾苗长得快些,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我想这样开导他:“老伯伯,这禾苗自己会慢慢地生长,你拔了它,会损伤它的根,它会枯死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2.《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二》,故事中的鹬和蚌傻在互不相让,拼死相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3.《争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4.《剪枝的学问》中 “剪枝的学问”就是剪掉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来年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全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

有心人。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

5.“晶、蒜、森”这几个字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6.《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清)钱鹤滩

7.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有: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五、多音字组词。干 gàn(干活、能干)禁 jīn (不禁、情不自禁)

gān(干脆、干枯、)jìn (禁止、严禁)

六、近义词着急(焦急) 盼望(巴望、期望) 苦闷(郁闷) 商议(商量)

得意洋洋(得意忘形)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将信将疑(半信半疑)

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喜笑颜开(眉开眼笑)

七、词语意思

1、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常常有轻视的意思。

2、争论不休:休,停。争个不停。

3、两全其美:全,成全、顾全。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好。

4、无影无踪:一点影子、一点踪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

5、聚精会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

6、烟熏火燎:熏,用烟火熏烤。燎,烧。在烟火上烧制熏烤。

7、筋疲力尽:筋:筋骨;尽:完。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8、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9、毫不示弱:示:显示,表现。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表示态度强硬 。

10、喜笑颜开:颜:脸色;开:舒展;开朗。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11、远近闻名:闻:听见。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

12、将信将疑: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13、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14、光鲜红润:光:指的是有光泽。鲜:新鲜。一般用来比喻水果等比较新鲜、富有光泽。

15、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6、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7、窃窃私语:窃窃 : 形容说话声音轻细。背地里小声说话。

18、波涛汹涌: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19、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20、树木葱茏:葱茏:碧绿茂盛的样子。形容树木长得碧绿茂盛,一片欣欣向荣。

21、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22、披荆斩棘:披:拨开;斩:砍断。比喻在创业道路上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23、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24、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25、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26、异口同声: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形容意见一致。

27、生机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生机:富有生命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28、小心翼翼: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9、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0、暴跳如雷:暴:暴烈,急躁。急怒叫跳,像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

31、谈笑风生:生:产生。风:风趣。谈:谈话。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32、铺天盖地: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