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p2p爆雷现象及原因(精选)

p2p爆雷现象及原因(精选)

p2p爆雷现象及原因第一篇:p2p爆雷现象及原因201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P2P 爆雷潮分析及监管建议热点新闻:根据贷罗盘截至 7 月 30 日的数据,2018 年已有 781 家 P2P 平台发生严重程度不同的 “提现困难。

p2p爆雷现象及原因

第一篇:p2p爆雷现象及原因

201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P2P 爆雷潮分析及监管建

热点新闻:

根据贷罗盘截至 7 月 30 日的数据,2018 年已有 781 家 P2P 平台发生严重程度不同的 “提现困难”、“清盘退出”、“停业跑路”。仅在 7 月份,就有 208家公司先后出事。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7 月底,P2P 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 6385家(含停业及问题平台),其中问题平台累计为 2286 家,本月新增问题平台 165 家。创近一年以来新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新闻背景知识:

P2P 是英文 person-to-person(或 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ITFIN)产品的一种。属于民间小额借贷,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及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

提醒:

6 月以来,P2P 投资人的信心已经开始崩溃,一个个曾经如雷贯耳,广告漫天飞的 P2P

平台倒下了。唐小僧、钱宝网、钱爸爸、牛板金、银票网、投融家,这些个交易额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平台,居然就这么倒了,着实令不少投资人没有想到。名校系、国企系、上市公司系,背景再硬,似乎都能出问题,不禁让人疑惑,P2P 究竟怎么了?

热点分析:

一、当下 P2P/网贷行业概况

当前网贷行业的月度新增问题平台数量尽管并非历史最高,但是中国网络借贷体系的脆弱度已经非常高,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全行业的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有把过去表现较好的平台拖垮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与关注度指数前所未有地呈现“双低”。其中,情绪指数在 2018 年 7 月跌至历史最低位,这种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关注度指数也在同期达到历史新低。在 2015 年底 e 租宝事件爆发之后,情绪指数也曾经达到当时的新低,但是媒体更倾向于将 e 租宝事件解读为孤立事件,对互联网金融的乐观和质疑情绪同时并存,关注度仍然在走高。而目前关注度指数和情绪指数双低的现象,体现出交锋观点在减少,媒体更倾向悲观解读行业未来的趋势。

第二,新增问题平台多是老平台。2017 年退出的问题平台主要还是生存能力在一年左右的平台,到 2018 年,新增问题平台平均生存时间大概是两年。其中,2018 年 6月新增的 63 家问题平台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705 天,而 7 月上旬新增的 45 家平台的平均生存天数增加到 891 天。

第三,新增问题平台的规模在变大。以 2018 年 7 月新增的 45 家问题平台为例,其平均注册资本金达到 5000 万元,而截至 2017 年 3 月的正常平台平均注册资本金为3000 万元。这表明新增问题平台不全是规模较小较年轻的平台。

第四,新增问题平台的出现有迹可循。对比 2018 年 7 月 20 多家可与历史数据匹配的问题平台在今年 2 月时和正常平台之间的差异,在平台成为问题平台前五个月,这些平台的资金净流入显著为负;在问题平台交易量平均规模为正常平台交易量平均规模 43%的情况下,问题平台借款人数仅为正常平台借款人数的 6%。在要求网络借贷小额、分散的大背景下,资金净流入少、借款人数少等都说明平台成为问题平台并非偶然,而是在资产端和资金端都存在枯竭现象一段时期后成为问题平台。

以上四个方面的现象表明,网络贷款行业的状况正在不断恶化,而且有把过去表现还比较好的平台拖下水的倾向。这个趋势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有可能触发市场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信心崩塌。

二、为什么要关注 P2P 爆雷? 在近期宏观环境面临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美贸易战爆发、汇率承压等情况下,如果网贷行业骤然坍塌,可能将导致风险外溢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为什么目前网贷行业市场如此恐慌?

第一,平台偏离信息中介定位的现状和监管对信息中介定位的坚持之间的落差,导致现有大部分平台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的研究发现,我国网络借贷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监管相对宽松、没有完善征信系统、没有对相关业务详细统计、民众习惯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大量个体投资人对大量个体借款人间展开的借贷业务。由于网络借贷支付成本高、不少平台没有足够多的投资人和借款人、大部分平台轻风控且大数据分析能力弱等因素,该行业开始出现资金池,拆标打包、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等原本可以提高网络借贷效率的方式出现异化,平台偏离了信息中介定位,依靠新投资人来补偿旧投资人的庞氏骗局普遍存在。因此,监管部门明确和强调信息中介定位后,大部分平台将因为无法继续用新投资资金补偿旧投资人的模式而出现经营困难,退出市场是大势所趋。

第二,一些媒体的不准确报道和过度渲染,放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潮中,不少实际为非法集资或者线下理财的公司也宣称自己是网络借贷平台,当这些机构出现问题时,一些媒体按照他们属于网络借贷平台来报道。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报道过度渲染了负面市场情绪,例如,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等问题,就用“爆雷”、“雷潮”等词,另外,对于涉及金额大小则采用累计交易量而不是待还金额等指标来渲染问题严重性以吸引眼球。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还通过写负面文章来挟持网络借贷平台,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第三,市场和公众对于备案延期的解读与监管部门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监管部门延期备案的初衷可能是逐步缓释存量风险。但是在备案延期的情况下,市场和公众缺乏相对权威的信息来区分好平台和问题平台,因此倾向于将个别问题平台的问题,解读为整个行业的问题。而且,在监管要求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退出了网贷平台的存管业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的恐慌。

四、监管建议

网络贷款业务具有特殊的普惠金融的价值,为个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够尽快地将一部分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纳入监管框架并支持其规范发展,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过去网贷行业长期没有受到监管,野蛮生长。在新的监管框架引入之后,所有平台都必须进行整改,相当大一批平台将退出市场。监管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有序整治网络贷款行业,消除不规范、高风险的业务模式,让规范、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健康发展。因此,当前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妥善消化存量风险、避免触发整个行业的崩塌。可能的建议如下:

第一,多管齐下,稳定市场预期。

(1)总体上肯定网络借贷的普惠金融特点与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部分网络贷款平台在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金融决策中获客难和风控难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备案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整个网络贷款行业,而是识别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

(2)加强投资者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公众认识到目前问题平台集中出现的现象是市场出清的必要过程,不必因为个别平台的退出而产生恐慌。

(3)在监管备案延期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协助监管部门,采用白名单或者专项整治分级分类等制度,帮助公众将优质平台和问题平台做一定区隔,避免因恐慌导致全方位挤兑。

(4)鉴于媒体情绪对于市场发展有显著影响,应对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作更多要求。对于发布相关虚假、失实报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应追究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第二,尽快制定、宣布全国统一的备案标准。市场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原因是监管政策不明朗。从 2016 年中公布暂行管理办法,原本确定一年的过渡期,2017 年中决定延期一年,2018 年喊停各地制定备案标准,再度决定延期一年。标准、期限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各种猜测与恐慌。银保监会应该协调各地方政府统一制定备案标准,尽快宣布。

此外,还可以借鉴私募股权基金在行业协会备案的方式,将网贷平台的备案权力交给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由网贷平台自愿备案,并按照协会要求披露信息。完成备案后,协会可以逐步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要求,如提高投资人门槛、风控门槛等,逐渐淘汰不合规的网贷平台。

第三,采取措施避免借款人恶意不还款。目前出现一些借款人举报平台不合规、希望通过经侦介入导致平台成为问题平台,而自己不用还款的现象。在市场情绪变差的时候,借款人逾期的现象也大幅上升。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如网络借贷的违约行为也应当计入本人的征信记录。

第四,加强对平台的监控,防患于未然。监管部门可以和互联网金融协会合作,要求其会员单位每日上报资金净流入、交易量、借贷款人数、贷款期限等数据。

第二篇:网贷爆雷潮出现的原因分析

融资易小编要告诉大家现今网贷行业的暴雷问题已经成为P2P投资者最为热门的话题,甚至有的投资者应为这一次风波导致对P2P彻底失去的投资的信心,但是这里我同样作为P2P投资者,我认为现在就对P2P行业失去信心未免操之过急了。

许多投资者已然到了“谈P2P色变”的害怕程度,号称这辈子再也不投P2P了。因噎废食,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既然弄清楚了P2P暴雷的各种因素,那么投资者就能根据P2P平台的各种蛛丝马迹来判断该平台是否值得投资。

伴随着互金行业的大规模洗牌,一大批运营不善的P2P平台将逐渐退出互金领域,未来优质的P2P平台将越来越突出。

在暴雷连连的时期,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此时可选择重新评估目标平台并持续分散投资,也可以选择持币观望。

关键点是,对于已经存在十几年的、并且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难、融资慢的痛点的互金行业,不要失去应有的信心!

爆雷潮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金融去杠杆

国家在金融领域持续去杆杠,宏观经济环境越来越收紧。通俗一点讲,就是市场上流动的钱变少了,借钱变难了!

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资金链紧张,生意也就变得难做了,直接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向P2P平台借的钱逾期或者还不上,从而导致P2P平台逾期率和坏账率飙升。当P2P平台的兜底能力达到极限时,就很容易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

(2)监管政策挤压

“备案之剑”迟迟不落地,备案的延迟造成企业合规化成本不断增加,在资金实力不足、自身存在各种问题的情况下,维持平台正常运营的难度加大。

同时,监管部门不断释放出对P2P市场增强监管力度的信号,比如前文说到的郭的发言,让P2P市场的未来充满变数。

(3)媒体推波助澜

各类媒体对P2P暴雷平台的轮番炒作、有意渲染各种紧张气氛,再加上老赖的各种方式的“助攻”,从侧面增加了投资者的紧张程度,导致投资人挤兑和观望,同时也造成P2P平台获客成本上升、资金链紧张,合规运营的平台更加也难以经受这样的折腾。

(4)催收行业不规范

财翁对监管部门严禁“暴力催收”的政策是举双手欢迎的。但是,靠“撸口子”度日的老哥们却把这一政策当做赖账的“尚方宝剑”,这无疑大大增加了P2P平台收回本息的难度和成本,甚至直接成为导致平台倒闭的重要因素。

尽管国家正在出手整治老赖,但催收行业的不规范始终是制约P2P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暴力催收要明文严禁,文明催收也希望能有律法保障。

我作为P2P投资者已经有近2年的投资经验了,即使我面对如今的雷潮,我是依然对网贷行业充满信心的,不知道大家又是怎么想的呢?

第三篇:三位现象剖析及产生原因

一、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1) 违章指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规程指挥生产的行为。具体包括: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更改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未经培训人员上岗,使用未经安全培训的人员或无专门资质认证的人员;指挥作业人员在安全防护设施或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

2) 违章操作:主要指现场操作人员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票证办理规定等。具体包括: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进入生产区不正确佩戴安全帽、不正确穿戴劳保用品,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不办理作业票、擅自动用他人设备等等

3) 违反劳动纪律:主要指作业人员违反劳动纪律和秩序,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和用工协议规定,不遵守考勤与休假纪律、上下班不按规定行走穿越生产区,上班时间干私活、串岗。

二、违章行为的类型

1)冒险性违章:个人认为对自身、设施、设备起安全防护作用的用具多此一举,从而弃之不用。如登高作业不系安全带、进罐作业不办票外面无监护人;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画蛇添足,滥用防护用品,如车工戴手套操作车床,冒险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事故,从而使安全意识较差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冒险冲动。 2)习惯性违章:就是对违章行为习以为常,把错误的组织、操作方法当成正确的加以实施。产生习惯性违章的原因:一是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二是为图方便、省事,从而下意识的操作而形成的不良习惯。习惯性违章特点:以前就是这样干的! 3)侥幸心理:作业人员施工前已意识到危险存在,但是危险的程度不大,不足以引起重视,而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无意或有意进行了第一次违章或者是知道他人有过同类违章行为的发生且未酿成事故的情况下,产生了侥幸心理。如倒盲板阀不戴空气呼气第一次没事,到第二次时他还会采取这种方法。侥幸心理的特点:一次、两次没事,第三次就说不准了,切记:常从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4)异常性和记忆性违章:大脑短暂“真空”,人体指挥系统失灵,引发操作失控。表现形式很多,如特殊情况下大脑缺氧,短时间心虚紊乱,长时间连续作业引发疲劳过度,大脑、手、脚失控,身体机能有缺陷, 5)环境性违章:指人员受到外界的刺激促成心理异常而发生的违章,如环境引发兴奋过度、忧愁担心、发怒等心理反应影响了对危险的预见,或根本不考虑危险,致使操作违章。

三、违章行为的原因

1)技术不熟,能力不强,盲目蛮干。操作者没有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没有工作经验,又不像他人请教,没有察觉到危险的存在,这是产生冒险性违章的主要原因。

2)自以为是,习以为常。操作者自认为从事该项工作多年,很有经验,对不安全行为习以为常,满不在乎,甚至在工作条件下和环境发生变化后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始终凭经验办事,这是产生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

3)心存侥幸,麻痹思想。在遇到难干、麻烦的工作时,为图快、省事尽快完成任务,虽然操作有一定的风险,但自认为问题不大,对潜在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警觉,这是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

4)力不从心,疲劳作业。操作人员过于疲劳,感觉机能减弱,注意力下降,动作准确性和灵敏性降低,人的思维和判断错误率高,无法正常操作,从而产生异常性违章和记忆、判断失误性违章。 5)受情绪的影响,意识不集中。收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操作人员心情不好或情绪激动,大脑皮层兴奋,注意力难集中到作业中去,导致环境性违章。

第四篇: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刘春 中央党校研究所院副院长

我们这个主题是关于当前腐败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和特征,我们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对当前在我们国家发生的腐败现象的诱因以及表现做一点分析,原因就在于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怎么样深化反腐败斗争做了战略部署,尤其是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做了清晰的表述。十八大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短短的几个字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起码传递了这么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不能对当前的腐败形势,做太过乐观的分析。“依然严峻”,“严峻”就是不容忽视,更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它是严重的,而且“严峻”的意思还在于解决腐败的问题有紧迫性,所以说,“严峻”的含义要比“严重”更广更多,“严重”讲的是腐败的形势的严重性,“严峻”更多地强调紧迫性。

一、我国腐败频发的社会背景

为什么党的十八大做这样的判断?以及它是通过什么样的事实、什么样的现象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就当前中国发生腐败现象的分析不能离开我们整个社会所处阶段的定位定型,也就是说腐败是个现象,它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社会的特定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的制度结构,大变动之下发生的。那么它发生的这些,都与它所发生的背景结构变动,社会变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腐败现象就是这种社会变革变动、结构调整的自然的一个副产品。所以我们分析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原因,要从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结构变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出发。首先看我们中国当前正处在叫做社会转型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的这个社会,要给它做一个定位的话,政治上的定位叫做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初级阶段什么意思?初级阶段的目标是要向中级高级,也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在千方百计摆脱这个冲击,通过建设发展而提升国家由初级向中级,这就注定了我们这个初级阶段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更是一个变更的阶段,它跟高级不一样,再过多少年以后,从社会主义到了高级阶段,相对成熟了、也稳定了,成熟和稳定就相对固定,但是初级阶段不是。初级阶段就像人生一样,还是童年幼年时期,而同年幼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不断的生长发育变革,这是它的特点,这是在政治上。

那么从政治学,尤其是发展政治学上分析,我们现在这个处在什么阶段呢?叫转型社会,所以在二战以后,世界上专门有一个转型政治学,转型社会学,也叫转轨。我们现在这个期间正好是一个社会转轨期。多长时间呢?几十年可能上百年,而这个社会转轨和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它的内容会涉及哪些呢?会涉及制度、体制、人的思维方式,利益结构,社会的物质结构等等。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大变革、大变更、大转轨的这么一个特定阶段,总称转轨社会,或者叫转型社会。

我们中国当前发生的腐败现象,贪污现象,就是在这个大的,大变动、大转轨、大转型、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说,我们有定位,当前我们面临的这些腐败现象是与社会转轨的特点密切相连,是社会转轨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现象,就构成了我们分析当前腐败的一般发生规律,分析它的一般表现形势,判断和把握它的一般特点的基本出发点。如果脱离开这个大背景,脱离开对这个特定的转型转轨的分析,很多现象也解释不了,反腐败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们当前要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站在对转轨社会会发生什么,转轨社会都有哪些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当前的贪污现象的诱因和诱发因素,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那么如果从这一段来讲,我们看看世界,就会发现,所有的国家在转轨和转型期的快速时期,基本上都是腐败的高发期,也就是当一个国家进入到了改革、转轨、转型的快速密集,频率高频率的阶段,往往同时也是腐败高发期。这二者有正相关关系,就是转轨转型的高频率速度的这一段时期,同时也是腐败发生的高发期、易发期、多发期,二者是正相关,早在80年代的时候,也就是现在近30年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人的分析,说在这个快速的转轨期,可能会发现比较多的贪污现象,当时对中国人来讲,可能没有切身的体会,因为1982年刚刚走向改革的初期,刚迈步,刚挪了一点,挪窝挪了一点体会不深,而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有体会,为什么?因为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我们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2000年以后呢,中国又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叫做体制变革、机制转轨全方位进行,腐败高发,我们也没有免除回避掉这个规律。

我们要从我们所处的阶段,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的特点,这个大背景来分析当前的腐败现象,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把握到它的规律,也才能进一步做到有针对性的,叫做有的放矢的反腐败。这是个基本处理,那么为什么在社会转轨的快速期、高频率转型期一般都会发生比较高的腐败发生率呢?这是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出现,例如我们现在中国,这是值得我们分析的。

二、我国发生腐败现象的诱因

尤其是当前中国,尤其90年代以后,90年代以来我们现在发生的这个贪污是典型的转轨期的现象,我们是又一个典型的国家。

我们来做一下分析,针对我们,特别是9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新阶段以来,在这个期间,下面这几个方面都是相关的诱因,或者说相关条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一定都是原因,那可能有武断,但是我们说诱因。

(一)诱因一:在社会的快速转轨期,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 第一个简单的说,就是在社会的快速转轨期,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从而引发了贪污腐败的上升,为什么政府职能扩大,寻租机会增加,贪污腐败机会可能就会扩大增长呢?从寻租开始,这些年寻租的概念比较流行,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什么?就是寻找租金,是经济上的改革,指的就是这个现象,我手里有一块物业,一放着实际也是消耗,为了让它产生价值,就得把它投入到市场中,通过跟别人做交易,获取收益,这个收益就是资本,这个资源给你带来了什么?利益、租金,这就叫寻租。

最简单的就是,比如说某人家中有三套房子,放着也是放着,出租一年下来又能多收入几万,那几万块钱是谁带来的,是某人对这三套房子的产权的地位带来的收益,这叫寻租,这是非常常见的经济现象,但是本文讲的寻租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是政治现象,是社会管理现象,这是讲的是权力寻租,也就是说把经济学上的寻租概念,运用到了政治分析,描述的是一种对权力的不正当使用现象。指的是政府官员,或者是政府的部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活力生财的资本。把它拿出去,或者说用它来跟别人做交易,取得额外的利益,那这个额外的利益是什么呢?或者贪污或者受贿,或者其它好处,这就相当于它手中的这个权力就成了他的资本和资源,而他获得的那个好处,就等于是这个资本带来的收益,这就叫权力寻租,大家想想这不是腐败是什么?权力寻租不是腐败吗?典型的腐败,但是进一步问,为什么在社会转型期,这个权力寻租就多了呢?这跟政府职能扩大有关系。

国外的情况不说,就说咱们国家,为什么腐败的事多了?在过去30多年,政府的权力是越来越少了呢?还是越来越大,你就能多多少少看出来点眉目,答案很清楚。过去30多年我们中国改革开放需要政府推动,客观上政府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广,什么叫职能?职能就是管的事,管的事越来越多,管的事多权力就大,权力越来越大,个别的部门干部,可能就把它视为是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资本搞腐败,这就是它的隐患之所在。

那我们为了防范权力寻租,是不是应该缩小政府职能呢?实事求是的讲,做不到,这就是它带来的副产品。因为中国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类型属于政府主导型,都受政府推动,这有它的长处,就是效率高,另外,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集中财力干一点事,但是有它的致命弱点,这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力大了,你怎么保证你这里面的人都是两袖清风啊,都是依法办事啊。

有几个害群之马,过去没机会,就想办坏事,也没有舞台,但是现在权力大了,外在监督跟不上,权力寻租就发生了,现在机会多了。这是一个递向诱因,政府职能范围扩大,寻租机会增加。

举一个土地的例子,计划经济下,1990年以前,我们中国的土地从集体到国有,土地是非卖品,不能流通。但是后来政府权力大了,既监管又可以操作它的流通,这是不是权力大了?当然是权力大了。可能大家一看,土地由非买变到可卖,由不流通到可流通,这个机制是不是变了?变了以后,权力的作用就凸现,因为土地流向谁、以多少价钱给张三还是李四,很大程度是由政府监管部门制定,过去没这个权力,现在有了,这不就属于大了吗?于是这里面就有人,经不住诱惑做文章,把监管分配裁决的权力变成了获利的资本、额外的利益。什么叫额外呢?就是受贿,这就叫权力增大以后,寻租机会增加了,寻租机会只要增加,腐败只升不降。这是一般规律,国外当年也是这样,只不过现在中国,到这个时期。

(二)诱因二:是经济迅猛发展,权力资源价值膨胀。

第二项诱因是什么?是经济迅猛发展,权力资源价值膨胀。通俗来讲,就是经济迅猛发展以后,实际上公共发展、社会发展有需求的东西都增值了。首推权力。当然这权力有价值吗?权力是资源吗?权力也有价值,权力也是资源。关键是怎么分析?为什么有的人出事呢?就是这些人把权力当做商品看待。别人通过商品可以出售牟利,出售某种权力的权能把它当做商品也能做交换吗?过去在外在的市场经济特别不发展情况下,这种外部性,就是可以把权力的某项功能商品化,同他人做交易的舞台太小,或者没有。所以这个问题不突出。

后来改革开放了,经济迅猛发展了,社会的发展都以政府主导型,相关部门的需求也提高了,无形中把权力的地位、权力的价值量也抬升了,这时候有的人看重了,过去这个社会需求量小,也没有舞台的时候,权力价值量低,也没有人看重,现在抬升了,于是99%的干部经历,不会犯事,抬升了以后也不会犯事。但是1%呢?腐败就这么出现的。既然这个东西能换来钱,这个东西能捞来好处,我为什么不用呢?于是,个别害群之马,就开始违法乱纪。利用职权做交易,这不就发生腐败了么?所以说经济迅猛发展以后,权力资源确实有一个价值膨胀。这对多数人没有意义,多数人两袖清风依法办事,但是对个别人,意义可就不同了,他一犯事,这权力性质就变了。

(三)诱因三:体制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

第三个诱因,体制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这就我们讲到更直接更深层次,也更要害的地方,我们前面一再讲,转型转轨什么意思呢?体制在变革,机制在调整,新老体制在过渡,这不就转轨转型么?但是转型转轨的客观特色是什么?比如说新老机制,新老体制,他是一瞬间调整完成的吗?比如说新老体制和机制的交接就像火车,前面车箱和后面车箱要对接,钩子咔碴一声锁定了。火车可以这样,但是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资源分配体制能这样吗?不可能。它是一个新老体制逐步磨合,叫做老的体制逐步褪去,新的体制逐步完善,相互磨合、识别这么一个纠结的过程,这是一个真实的我们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叫过渡期,什么叫过渡期,过渡期的典型特征是老体制特点不明显,新体制不成熟。过渡期必然发生,叫做空白地带,必然发生模糊地带,必然发生新老体制的空档,在现实中发现,相当多数的腐败现象就是发生在空档,空白地带。就是人们所说的利用了新老体制交接发生的空档和空白来谋取私利,这就叫第三个诱因,指的就是体制规范过渡期出现了漏洞和机会。

漏洞和机会出现,大家想想老体制不动的时候,没有机会,也没漏洞,新体制过了多少年以后就位了,也完善了,漏洞和机会也少了,什么时候漏洞和机会多呢?就是老体制在不断地退,新体制不断地完善,就这中间,这一块,漏洞就多。这就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我们中国当前发生腐败现象是转轨期,转轨过渡期,特别是快速转轨期下的特定现象。举个例子说明这个论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国有资产流失量非常巨大,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实事求是地讲,也统计不出来,因为大量是统计不上来的。那么你会发现,你要做一个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这国有资产怎么流失的?在哪个阶段是大规模失血的阶段呢?再进一步问,会发现,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的高峰期,恰恰是国有资产的监管、经营机制大规模调整的那一段时期,包括一些地方,尤其是中小国企,大规模地叫做转制、兼并、改制、拍卖那一段时期,那一段时期多长呢?大致上有十年左右。而那一段就是中国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的高发期和巨量失血期。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体制规范过渡有空档就出现机会。包括现在发现的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件,好多都发生在国有企业专制、拍卖、兼并那个阶段。为什么发生在那个阶段?因为那个阶段,老的国有制要褪去,新的机制要转制,监管又跟不上,包括资产评估也不到位,于是就有人在里面做文章,国有资产怎么流失的呢?这个手段很简单,那个不需要上大学,是个人都知道怎么流失的,一块钱的东西,一毛钱卖出去,就这么流失的。当然你现在要问了,当时的资产评估不到位,难道国家没有?就是资产评估不到位。一块钱的东西,就是卖一毛,卖五分,卖一份,就这么流失的。 这是什么现象?我就以此例来说明,这是社会转轨期特定现象。我们到今天,尤其2005年以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专制兼并拍卖已经都完成了,在以后尤其到今天,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不可能。不是说不流失,有腐败就有流失,但是大规模成体系的、而且在一瞬间压缩在一个时段完成的不会发生。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就为什么转轨期新老体制交接的过程中的空档机会和漏洞而造成的一些人贪污腐败的良机的典型案例。你不分析这个转轨转型分析不了这个。

(四)诱因四: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

第四个诱因,当前我们腐败现象发生了,还和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有关系,当然有人要问了,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跟腐败的发生有关系呢?这关系太大了。这原因要说也很简单,大家知道,人是有所思,才有所动,就是脑子里想的事,才会行动。人只有心动才会行动。它脑子观念不变,没有那个念头,他能干那个事吗?不会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社会进入到价值观出现剧烈的冲突,人们在认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这些问题上,如果发生了模糊混淆和认知上的错位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不很简单吗?所以一个社会你看到大量的社会问题的背后,根本上是人的内心问题,那就贪污这块来讲,别的不说,就说贪污,谁在贪污,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贪污的事多了?那是因为在这个队伍里也发生了价值观的冲突和价值观认知上的困惑,在过去老的时期,比如说计划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事没有冲突,那时候大家整齐划一,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我们人的生存包括思维方式最大的冲击是价值观多样化,于是评价好坏的标准,老的一些也崩溃了,社会成员出现这个事,可能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那在官员队伍中呢?那不是党风政风的不正吗?这个也是相当大的诱因,大家可别忽视这一种,从这一点来讲,为什么包括到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党风廉政教育,强调自律自省,强调官员树立高尚的管德和政德?就是要匡正价值观。人的观念正确了,思维方式不发生偏差,他在行动上也不会发生偏差。所以我们说,这四个诱因是我们分析当前我们中国发生的腐败现象的一些基本的方面。一个政府职能范围扩大了,寻租机会增加了。第二经济迅猛发展了,权力资源价值膨胀。第三,体制和规范处于过渡期,出现大量漏洞和机会,别人钻了空子了。第四价值观出现冲突,也就是人们在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差异和混乱,导致行动上的脱轨出轨。

三、我国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

这是关于腐败现象的诱因的分析,那么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既然有这样一些诱因和表现,那腐败现象都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和特征呢?最近十多年,或者叫二十年,我们中国的腐败现象,事实上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这些规律是深层次的,跟社会变动、结构调整、社会转轨有关,但是就表现来讲,也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经过这二十多年,腐败发生,都有哪些共同的表现?集中体现那些方面?

那现在我们思考它的对策,针对这些表现有针对性,说说分析它的表现和特点是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对于廉政建设反贪措施的选择有针对性。 最近二十年,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大案要案激增

这个特点可以说人人都可以看得见。那么大案要案显著增加跟什么时候比?二十年以前,主要是90年代。首先大案指的是数额大。反贪上指的大案,第一个标志就是数额,怎么显出数额大了呢?20多年前,如果您的单位,您的行业里,发现一个人,贪污了十来万、二十万,这什么案件呢?大案。这很不得了了,很大的案子,这是80年代。但是到今天,你单位里,再发现一个二十万三十万,能叫特别大的案子吗?不能叫了?为什么?因为比这个数额多的案子怎么样?更多了。这就叫大案越来越大。当前最大的案子贪污受贿兼挪用已经突破了亿。80年代当时的贪污案,是以万以计的。你80年代单位里发现一个贪污犯贪污了五万六万这肯定是不小的案子,以万为单位。

90年代是以什么为单位?以十万为单位,到了90年代以后,最近20年,现在已经以百万甚至千万为单位,数量级都不一样,现在最大的已经多起了,都过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从这些分析就能看出为什么十八大讲“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就能理解了,为什么十八大讲这个,别看了了数字,背后有一系列的事实做依托。什么叫要案,要案指的是涉案人的地位重要。

(二)腐败主体中高级干部、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讲到涉案人了,那就进入到第二个特点,是腐败主体中高级干部,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比例在上升。而大家知道,执政党包括政府官员的队伍是有结构的,高级干部中级干部越来越多,以这个犯案人的高地位的人越来越多,说明腐败的蔓延往高的蔓延。如果往高再蔓延,你说这是腐败的现象表现是轻呢还是重呢?这答案很清楚吧,肯定是严峻了。

早在80年代的时候,当时如果一个部级干部犯案,那人民日报头版要报道。头版二条三条,现在大家想,一个部级干部犯案,人民日报头版能报道吗?都在后面几版?为什么?多了。这是现实。

但是,到2000年以后,被查处的部级干部,尤其是在2000年到200

5、2006那一段每年都是几十个,最少也十来个,最多的时候近四十个,这个比例就不低了,部级干部什么概念呢?中国的高级干部啊!那就不用说,很高级别的干部也有被查处、惩罚。最典型的就是1996年政治局委员陈希同因为受贿被判了十多年。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科杰这个人是被枪毙,因为受贿三千多万,这个地位很高了么?比部级还高了。到2007年,当时又一位政治局委员陈良宇被判刑,因为受贿滥用职权,到2012年,又一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也是因为滥用权力贪污受贿。大家看看,政治局委员国家副委员长那什么级别的干部,80年代我们都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不都发生了么?这就说了腐败主体中高中级别干部在过去20年中是不断地抬升。什么叫不断抬升?一人数在增长,过去每年查处十来个,最多的时候查处四十个。二级别也在增长,八十年代的时候,部级干部犯案人民日报头版报为什么报?少。而且竟然已经有两位政治局委员已结了司法审判。薄熙来马上要审了,另外一位副委员长。那你说还要找多大级别的干部吗?这些问题就所谓干部的犯案结构的变化,也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警醒。

(三)团伙和集体作案在增长 第三个特点和表现团伙和集体作案在增长。我们知道什么叫团体集体作案呢?在犯罪上,对团伙作案尤其是有组织犯罪是严厉打击的,为什么?因为有组织团伙犯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分别作案。那么就贪污腐败这一块,过去20多年,确实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腐败现象,走了这么一个过程。由彼此分别作案向相互合作,由彼此各自为战到相互关联这么一个过渡。于是这就发生什么了?我们一些地方的行业,有一些案件一查就是一窝、一群、一串?什么叫串呢?就是相互关联勾连。这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就大大上升,就变成有组织犯罪了。 我们当前查处的已经有一批群体犯案的典型案例,少则十多人,多则几十人,而且都是相当级别的干部。这已经有一批典型案例了。

比如说,当年辽宁木马大案,抓了一批。七八年前,黑龙江的案件,光部级干部有七位,而且有两位还是正部。这两位正部一个就是原省长田默山(音),还有一位原政协组织韩桂芝,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一堆一串。这也提出了警醒,什么警醒呢?当这方面的违法乱纪彼此合作、相互照应甚至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它的破坏性更大了呢?是不是意味着你对他的防范以及你对他查出的代价和成本更高了呢?当然是。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十八大说,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是正确的。这个判断是对的,不过分,很到位。严峻就是紧迫严重的意思。

(四)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频发

第四个表现是在分布的特点上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频发。什么叫既普遍分布呢?既普遍分布就是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时候,腐败现象的分布特点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发生率很低,基本可以这么说,没有大范围的问题,也没有问题,但是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就最近20年蔓延开来,就是发生也是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规律呢?无分行业和部门,这就叫普遍分布。现在找贪污、找受贿的这些现象,很难说行业和部门之间,有和没有的区别,你这个有我这没有,顶多是多和少。就连过去咱们所说的,清水衙门的部门,现在也有抓贪污的,教育口,过去教育口是清水衙门,教育口在过去20年抓了多少人。有一个省,一年内光中学的校长、县里的教育局长,一个省里就抓了30多人。当然大家知道通过从卖教材拿回扣受贿被抓了,这不是过去的清水衙门么,怎么现在出这个事了?包括大学在过去20多年还出贪官呢。现在包括鼎鼎大名的武汉大学,两位副职都被抓,都判了,一位副校长,一位副书记,都新校区工程,吃了别人好处,这样的事过去你能想的到吗?教育口。所以说就连所谓的清水衙门都有发生。一方面叫普遍分布,但是在普遍分布的这个环境下,另外又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叫重点频发,就咱们讲的易发多发高发。那有哪些领域和部门被认为是易发多发高发呢?这个在中央文件中是有定论的。而且最近这几年,都是专项治理。大家知道反腐倡廉不是有专项治理吗?专项治理就是针对高发区。首先是工程领域高发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工程领域是腐败的高发区,一直居高不下,到今天也没有实质性下降,别看已经有专项治理了,这个事就是长期。工程领域,大家知道倒在工程领域的干部是数不胜数了,没法统计了,相当一些干部因为是管工程,最后中箭落马了,经不住诱惑,掉下去了。

还有一些干部也不管工程,但是最后犯事一查,也是工程。你就看出这里面,多少人想在这里面插手捞好处。再加上为什么工程是一个重灾区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工程量大,一年几千万的工程,人人都想在这里面捞,当然是不乏手段了。其中就有一些是官员,所以就成了重灾区了,叫做高发区。

我们刚才讲到了九十年代的陈希同,那里面就有涉及工程的事,后来2007年陈良宇也有涉及工程的事,就别说底下了,都有涉及。第二个高发区——土地,土地过去是非卖品,不能流通,后来变成可卖品,再加上土地特殊商品,价值量附加值太大,于是各路。领导纷纷在这里插手,就有干部,也掉下去了,也落马了。第三个高发区——资源,资源就是从煤炭到稀有金属,很多人都想在这里面挣一些额外的利益,像一些地方,前几年矿难不断,大家想想,矿难一半背后是人祸,官商勾结,就在资源里边搞腐败。在往下在一段时间内,一些领域也是高发区,这个中央都认定。比如说金融。大金融领域里抓了多少人,90年代有一段时间抓行长,包括中央的、央企的行长好几位都被抓了,现在都在大狱里,什么王学宾、张恩照都是中央央企行长里的一把手。另外有一段时期高发区海关。在90年代末期,先是出现了叫做湛江海关案,后来又是厦门海关。这都是高发区。所以面对第四个特点,既普遍分布又重点高发又怎么办?只能是普遍防范加上重点专项制度,这个现在中央在抓,专项治理就是针对高发区。

(五)手段隐蔽、多样

第五,最近十多年,腐败现象还表现在手段隐蔽、多样上,最近十多年,近二十年,查处越来越多的案子,有一个趋势,好多人犯案,手段多样化。更加隐蔽,什么叫隐蔽?隐蔽就是以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的内容。本来是受贿,但是可以跟对方比如说对方是一个什么金融单位,签订一个什么理财协议,理财协议是一个民事合同,表面上当然是合法的,但是实际上是行贿受贿,这些都有。什么叫多样化,多样化该是腐败交易的手段,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超出了现有法律认定的传统范围。这个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六)一把手发生腐败严重

最后一个特点,一把手发生腐败严重。头几年我跟踪进行过统计,党或政或企一把手犯案的比率大体是1/3,我说的1/3就是被查处的这些人里面一把手占1/3。大家知道这个比例就相当高了,尤其在中国一把手是比较特殊的,你在地方党委一把手,你到企业一把手,他的荣辱,他的出事还是不出事对你的企业太大了,特别是对这支干部队伍,你看1/3的比例就很高了,值得我们警醒,值得我们去认真对策研究怎么防范?远的不说,2012年中纪委通报的几个典型案例,其中好几个都是一把手,薄熙来这不一把手么?当年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实际上所谓兼任就是在那上班,那一把手啊,他一犯事,你对党的形象,对党风的影响是什么?这打击太大了。刘志军,这不也是2012年,移送司法,刘志军是贪污受贿,那也是一把手啊,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像这样职位的人如果犯事,后果是什么?而且你也能推断出,这样职位能犯事,绝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这个一批人的概念就是可能少则七八个、三四个,多了那就没法说了,是一批人啊,这个打击很大。 大家知道刘志军一出事,由他顺藤摸瓜愣是又抓了好几个,都是铁道的。那这个你不能不能承认,你这个部门是不是打击,对这个行业是不是打击?这样打击的干部犯事,对你的党风,对你的形象是不是打击,所以一把手,腐败严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防范和警惕的重要课题。

第五篇: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金融中加0902陆晓方0913051

摘要:当今中国日益敏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前进的一股阻

力。文章从中国的失业的现状的论叙到原因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问题原因对策

〈一〉中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对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个由分说,比如“是社会经济的长期不正常发展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造成、人口多,资源少,宏观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在这里细致地讨论一下。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2-3亿人。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未来的前景将更不容乐观,不论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

3、过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产从事创业活动受许多体制和人为限制如:收费罚款、繁多执法、吃拿卡要、各环节公关等,因此有钱只能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大量资金涌入这种投机行业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只能导致我国经济畸形发展。

4、过重的税收。

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而就在近年来我国失业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群体日益庞大、下层人民生活日益窘困的同时,许多政府部门经费多得无处花,政府办公大楼的奢侈程度日益严重。在沉重的税收压力下,微小企业、个体、自由职业者和非正规正在日益凋敝,这与政府希望的目标:通过繁荣经济来扩大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目前老百姓的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收入决定消费能力,如同就业充分与否和工资水平高低决定收入,目前国内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过低和就业不足。

〈二〉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 、和谐社会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消除贫困、改善生活质量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包含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自主招聘人员,同时要求各地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强调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等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职责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两者都要以劳动力市场为纽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文件提出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从培训对象来看,不再限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而是包括城乡所有劳动者;从形式上看,不再限于再就业培训,而是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远程培训和技能鉴定等;从政策上来看,包括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对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补贴等。这些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全部以技能就业、能力创业为主线,体现出以培训促就业的政策导向。这些新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有利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也是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办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善这些问题:

(1)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不可重复化,用人单位对岗位要求要符合实际要求。 一家用人单位同时可以与多家机构重复签订招聘协议,换句话说招聘信息可以在多个区同时发布,取决录取率的从单位招聘要求转向应聘人员素质高低的攀比,难道大学生应聘清洁工是社会的需要吗?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吗?国家对人才需求真的已经饱和了吗?对许多例如:保安、保洁、操作工等的低端岗位要求,只要达到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就可以了,对于外貌、身高、性格等等其它要求完全可以忽略,毕竟这类岗位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年龄较大、技能较少、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人。

(2)各个部门之间压要有机联动。

目前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开业指导、劳动力资源基本上都是各自运作,缺乏有机联系,导致一些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中介机构在改进与劳动力供给、需求双方联系的同时,加强与雇主的合作显得更为迫切,仅仅依靠一份代理招聘协议书是远远不够的。

(4)加强网络建设。

公共招聘网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功能不齐全、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5)政府功能体现要充分。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介机构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所突破,但是取法一定的监察手段,如:见习单位为见习期的学员缴纳社会保险,作为承担政府职能的公共机构,只能中止该见习基地的资质,要求其退见习带教费,但如果单位不退,又无合理有效的行政手段规范、制约单位。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失业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演习,也是中国社会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伟大事业。逐渐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推动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进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