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第一篇: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张毓明
一、多则材料作文
【例一】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二】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过:“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教学步骤:
1、请学生就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写出论点。(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叫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到黑板写出)
2、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点拨。
这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多则材料作文。
注意审题原则:逐则分析 ----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
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如材料一中是一种社会现象――笑容缺失。
材料二中是外国记者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不解。
材料三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探讨。
(2)对比分析:
做到: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一种互补关系。
(3)综合分析:
在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出多则材料的相通之处,最后确定自己的论点。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微笑的缺失。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点立论:让笑容回归,生活需要微笑,呼唤微笑。也可以更深入一层来立论:打开你尘封的心灵,沟通从微笑开始,
练习一:
【材料一】一天,清扫庭院,偶见一棵树苗依三石而长,生机盎然。“若搬开那块石头,它一定会长得更好吧!”这样想着:我便用力将压在树根上的石头搬走了。隔了几天,再到后院竟发现树苗倒在地上夭折了。
【材料二】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只被取出压力基因的小白鼠放入一个仿真空间,由于它没有压力基因,在攀越一座13米高的假山时漫不经心,跌落山下而死。而另一只没取压力基因的却没出意外。
【材料三】1920年,美国一位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球时不慎将邻居的玻璃窗打碎了,邻居索赔12.5美元。男孩无力赔钱,只好向父亲认错。父亲说:“钱可以先借你,但一年后需归还。”从此,这个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涯。多年过去了,这个长大成人的男孩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练习二:
【材料一】一人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一人一个苹果,倘若两个人的思想彼此交流后则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
【材料二】刚刚辞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案例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三】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居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练习三:
【材料一】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唐吉诃德》。
【材料二】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软弱而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3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两件事情虽然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但是都体现了“书籍”独特的“魅力”。西班牙政府为什么要“赠送”《唐吉诃德》?读了文学作品的警察为什么会改变“性情”和“态度”?这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魅力”?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要思考的。当你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后,你的文章就可以有理可说了:书籍可以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软”法律;书籍可以是改变人的品行;书籍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等等。
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想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魅力”吧?
写这样的文章,要小心,不要把“魅力”降格为“作用”。
练习四:
【材料一】有一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宣布为“救济金”,结果这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
【材料二】有一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宣布为“保险金”,结果这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张毓明
一、多则材料作文
【例一】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二】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过:“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教学步骤:
1、请学生就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写出论点。(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叫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到黑板写出)
2、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点拨。
这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多则材料作文。
注意审题原则:逐则分析 ----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
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如材料一中是一种社会现象――笑容缺失。
材料二中是外国记者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不解。
材料三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探讨。
(2)对比分析:
做到: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一种互补关系。
(3)综合分析:
在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出多则材料的相通之处,最后确定自己的论点。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微笑的缺失。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点立论:让笑容回归,生活需要微笑,呼唤微笑。也可以更深入一层来立论:打开你尘封的心灵,沟通从微笑开始,
练习一:
【材料一】一天,清扫庭院,偶见一棵树苗依三石而长,生机盎然。“若搬开那块石头,它一定会长得更好吧!”这样想着:我便用力将压在树根上的石头搬走了。隔了几天,再到后院竟发现树苗倒在地上夭折了。
【材料二】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只被取出压力基因的小白鼠放入一个仿真空间,由于它没有压力基因,在攀越一座13米高的假山时漫不经心,跌落山下而死。而另一只没取压力基因的却没出意外。
【材料三】1920年,美国一位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球时不慎将邻居的玻璃窗打碎了,邻居索赔12.5美元。男孩无力赔钱,只好向父亲认错。父亲说:“钱可以先借你,但一年后需归还。”从此,这个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涯。多年过去了,这个长大成人的男孩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练习二:
【材料一】一人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一人一个苹果,倘若两个人的思想彼此交流后则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
【材料二】刚刚辞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案例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三】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居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练习三:
【材料一】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唐吉诃德》。
【材料二】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软弱而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3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两件事情虽然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但是都体现了“书籍”独特的“魅力”。西班牙政府为什么要“赠送”《唐吉诃德》?读了文学作品的警察为什么会改变“性情”和“态度”?这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魅力”?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要思考的。当你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后,你的文章就可以有理可说了:书籍可以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软”法律;书籍可以是改变人的品行;书籍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等等。
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想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魅力”吧?
写这样的文章,要小心,不要把“魅力”降格为“作用”。
练习四:
【材料一】有一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宣布为“救济金”,结果这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
【材料二】有一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宣布为“保险金”,结果这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二篇: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指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指导
[写作指津] 当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之后,多则材料的作文命题也就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热点。多则材料作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与材料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在思想内容上,或在逻辑关系上,或在结构形式上,或在时空组合上。
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几则材料并列,互为补充,对同一问题作相同层面的叙述、描绘、阐发。如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有一种热带观赏鱼„„
一类是几则材料对立统一,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对或相反的事例。如2007全国卷Ⅱ:
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
由以上两道作文题可以看到,第一道作文题中的热带观赏鱼、狼、罗森塔尔挑选学生等三则材料,呈现的是互为补充的并列关系。第二道作文题中的两则材料,一个是反面的,丛飞帮助别人,别人没有帮助他;另一个是正面例子,白血病学生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他。
多则材料作文题比单则材料更加丰富复杂。由于多则材料容量大、条件多、组合关系复杂,所以在观点的提炼上,较单则材料难度大得多;在提炼论点方法上也和单则材料不同。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不可能互不相干,总是在某一点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因此多则材料的审题和观点提炼,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找出几则材料组合的“内在联系”点,为作文的立意点。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抓核心句法。核心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或者几段材料的主旨常常体现在核心句上,抓住这些核心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如果写作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我们只要抓住“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一核心句,立意与拟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三则材料虽各有侧重,反映的主题却是相同的。热带鱼的材料侧重告诉人们,人才成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狼的材料侧重告诉人们,好奇心在人才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塔尔的心理测验则告诉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是它们共同的主题。
(2)综合归纳法。有的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不管是漫画材料,还是文字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例如上面列举的2007全国卷Ⅱ,只要将两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无论是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其实质都与提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有关,批判个别冷漠和不道德的行为,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围绕这些精神实质立意无疑都是正确的。
再如第一题,这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因不理解而嘲笑。第二句话是说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这两句话都说的是生活中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现象,是果。第三句是说原因:用眼睛或智力了解,没有用心。同时,告诉人们用心了解。三句
1 话的共同点可归纳为:了解他人要用心,而不是眼睛或智力。用心了解他人,就能懂得他人的快乐,就不会嘲笑他人。这便是这组材料的立意点。
(3)化大为小法。如果对多则材料进行整合“求同”,所得到的角度较大,或者较空洞抽象,那么就有必要把大角度化小一点,把抽象概括的一句话变为具体可感的若干侧面,调动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进而确定立意。如上文所举的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就可由“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大的角度,化为若干个较小的角度,如:①成才需要自由空间;②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③成才需要自信;④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等等。这样,既可从一个人自身挖掘促使其成才的种种因素,也可以从成才的外在因素方面展开,更可以把内外因结合起来谈,这样化大为小后,考生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用所掌握的素材和写作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阅历,写出异彩纷呈的文章来。
(4)辩证分析法。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如根据下面的两则材料进行写作: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
另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却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乍看这两则材料,两位哲人对是否“从零开始”这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甚至形成对立,如果就此草率地以某一方面的论点作为中心论点,在论述中难免会顾此失彼,违背了全面理解材料的原则。怎样运用辩证的思维将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观点统一起来呢?深入分析材料便不难发现,前者劝导人们要有向前看的眼光,对于过去的失败与成功,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恒心;而后者提醒人们,在迈步前行时,也不要忘了积累和记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不要忘了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嘱托。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辩证的分析,就可以确立中心,涉笔成文了。
再如第二题。对这类材料,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就这组材料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生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5)异中求同法。对于不能一眼看透的多则材料,在确立论点时,那就要着眼于对照比较,异中求同,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找出能统摄各则材料的思想观点。能统摄各则材料的思想观点就是中心论点。
如第四则。我们首先必须寻觅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的本质意义。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运用追问的方式,获取它们的本质内涵。其实质应该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独辟蹊径与超越他人、坚持个性与创新方法、理性地对待前人的成绩、辩证地对待祖辈的功绩等。这样可以拟定题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切莫迷失在伟大面前、沉醉还是创新、寻觅自己的用武之地、选择超越等。
第七题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认真分析,还是可以从“思维的片面性”上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它们都暴露了人们看问题的误区:
2 以偏概全。据此可以确立如下的论点: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然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同一扇窗户,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淖。 ②把脸迎向阳光,心情就不会被雨淋湿。 ③与其抱怨造物者在玫瑰花丛里附上尖刺,何不感谢造物者在尖刺上添加了玫瑰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三则材料都说明了对待生活的应有的态度。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心境心境,境由心生,就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例如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她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著作。对待生活,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快乐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对于我们青年朋友来说,确立怎样的幸福观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好坏。生活中有顺境和逆境,如何去面对?这些都是立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写作时,要做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乐观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不顺,正确对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意思是“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如果单独从这诗句去理解,有可能会曲解它的意思,为什么呢?“安得广厦千万间”,我们从字面上看去,很明显,这是杜甫在感叹没有房子而想要房子,他想要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得到之后,怎么办?是自己住?还是别人住?所以,正确理解诗句还得结合原文的有关内容,“安得广厦千万间”之后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原来,杜甫得到房子不是为了自己住,而是给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只要天下人免除痛苦,诗人就是“受冻死亦足”。这是由己及人,由个人的苦乐想及天下人的苦乐,由个人的安危想及国家之安危。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前途以及与广大贫寒之士共患难、同命运的深厚感情,抒发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博爱情怀。所以,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放在杜甫诗句的悲悯精神、普世价值和博爱情怀上。要推己及人,为别人造福。
第三篇:201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_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
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更趋于公平、公正,就作文而言表现在话题开放、文体淡化,同时《考试说明》作文部分又明确“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那就意味着命题者不限定考生运用何种文体写作,但一旦选定哪种文体就得符合文体要求,准确表达题意。因而作文训练中给材料议论文写作仍不可忽视。但从写作实际来看,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首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本文就材料议论文审题,谈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好奇心就是人们常
2、明关系
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
常关系是怎样的,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
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中方法,结合具体材料分析还可以总结出其他方法。同时,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可以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材料内容的观点。
材料议论文审题实用技法举隅
二、多项材料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如果我们从相同的
[示例 5 ]①马克思 23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
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 6]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7]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
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 3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8]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天星教育网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是一群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的词语。“非常震惊!”网友“大樽”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个另类的名字时,几乎尖叫出来。与此同时,这个已经成立2年半的讨论小组,每日仍有成员加入,更新帖子,如此“火星撞地球”般的网络争议注定持续不断„„。( 7月21日《西安晚报》)
在公开的小组讨论中,有这么一些帖子排在前几位:《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为人儿女的路规》等等。
要求:①请你就以上材料引发的思考、感悟、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父母皆是害”。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介绍该网络讨论小组名字的由来、它给网友带来的惊诧以及引发的争议等,第二段介绍公开的小组讨论中的排在前几名的帖子。换言之,前者给出的话题,后者则提供了针对该话题的争议性观点。考生立意应紧扣上述话题,审视给出的这组帖子的标题,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联系社会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参考立意如下:⑴父母的溺爱是一种害;⑵孝敬父母,先
从理解和体谅父母开始;⑶用尊重和关爱消弭两代人的代沟;⑷请勿让畸形的爱给孩子系上沉重的翅膀;⑸中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如从父母抓起;⑸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孩子人生的指导者;⑹为爱松绑,还孩子自主自立发展的空间;等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曼有一句话,有趣地反映了当今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心态:“我的父母告诉我:‘把饭碗里的剩饭吃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在挨饿呢!’我告诉我的女儿们:‘把家庭作业做完,中国人和印度人正想抢走你的饭碗呢’。”托马斯·弗里曼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请根据你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明确立意;②自选文体;③自拟标题;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则材料属于引言型材料,立意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引言的内涵。引言由两步分组成:⑴托马斯·弗里曼父母告诫孩子的话,这里面包含了节约生活、世界关怀等内涵;⑵托马斯·弗里曼对自己孩子的告诫,其中包含了勤奋学习、珍惜时间,危机意识等内涵。两者的共性在于要“胸怀世界”。考生立意可从上述两个侧面或者基于两者共性联系的整体上切入。参考立意如下:⑴“地球是平的”,要培养下一代的世界意识;⑵学会关怀,从日常琐事开始;⑶“居安思危”,应重视年轻一代的危机教育;⑷家庭教育要有全球视野;⑸迎接未来的挑战,关键是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等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0年4月13日,离世界阅读日还有10天。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近20名专家、教授将560多本书付之一炬。组织者声称,被焚的是盗版书、“伪书”或“误导书”,烧书旨在拒绝“心灵垃圾”。最先烧掉的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理由是抄袭;继而被烧的有《羊皮卷》、理由是盗版;另外还有《谁动了我的奶酪》、《货币战争》等曾畅销一时的书,则可能被归为“误导书”。然而,该活动被一些专家驳斥为“办得乌烟瘴气”、“又在作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一个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思路点拨】
这则时事型材料包含有了多种不同立场的声音,审读材料时应注意理清材料的构成要素:⑴专家、教授所焚之书的性质(盗版书、“伪书”、“误导书”)与主旨(拒绝“心
灵垃圾”);⑵另一些专家对此活动的反面评价(“办得乌烟瘴气”、“又在作秀”)。以上是事件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世界阅读日)。从上述要素与背景的联系上看,我们可从以下诸方面立意:⑴拒绝心灵垃圾,培养高雅阅读品位;⑵阅读品位需要社会合乎理性的引领;⑶拥抱经典,远离鄙俗;(4)警惕粗暴的压制,提倡理性的讨论——从阅读选择看公民民主与自由;⑸年轻一代的读者,需要有文明的精神导师的引领;等等。
高考应试作文得高分诀窍
一看题目是关键,亮丽标题钟情卷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烂熟于心,扑面而来。
二:动笔之前别慌张,想好题目列提纲
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写,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左右。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就要简练些。 三:看字迹见分晓,得分要素是第一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四:干净整洁的卷面,段落不过五六段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五: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大头作文”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六: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准备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到时候就用得上。
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千万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我写的是什么文体,就按相应文体的写法来写。
八:巧妙采用别人的“筐,你的内容往里装
平常考生要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的结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的一些散文,结构是很好的,可以把写作的梗概和套路归纳出来。到考试的时候,你采用别人的“筐”,把自己的东西向里面装就可以了。关于感情、爱国、人生之类的优美语言,可以分别背个三五句,到时候直接抄上去就行了,这不算抄袭。关于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和要闻什么的,也要注意搜集一下,譬如别家的感人事迹,可以搬到自己家。这在考试的时候要灵活慎重运用。
九: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一般来说,小考作文500字,中考 600字,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于800字。建议考生,争取合理安排卷面,把给的卷面写满到95%左右,留下最后一两行。作文老师一看你写得那么多,肯定觉得你的作文还不错,作文打分就趋高不趋低。
十:考试作文别冒险,传统作文最保险
有人想写诗歌,写顺口溜,写三句半,写唱词,水平很高可试一试,一般还是走传统,冒险的文体,要么就是很高的分,要么就是低分。你的前途很重要,力争高分撞大运,平时准备充分,高考就能显神通。机会在等待有准备的头脑。你准备好了吗?天星教育网
第四篇:高二作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二、训练目的:一材和多材的审题立意
三、一材审题立意的方法点拨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
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着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4、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
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
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7、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
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
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四、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说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以之为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议论文。
第五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几年来,材料作文命题采用新的设计思路,被称为新材料作文。 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
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不得套作或抄袭。撤销话题、强化材料,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考察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个示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问题
1、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材料的大概内容是鲸为了追捕沙丁鱼陷入海滩,而沙丁鱼却逃生了。
我们首先看巨大的鲸是怎样陷入沙滩的,因为它只看到沙丁鱼,没有看到险境沙滩,才会落得沙丁鱼没吃到,反而陷在沙中动弹不得的结局。
其次,在巨大的鲸眼中,沙丁鱼太渺小了,不足畏惧,只要逮住它,就是一顿美餐,哪里想到小小的沙丁鱼会引它入险境。
再来看沙丁鱼,它与强大的鲸相比微小而处于劣势,但它能利用身体小、灵活、需水少的优势向浅水奔逃,得以逃生。
所以这则材料的主旨是:人应该怎样对待诱惑和弱小者,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处险境怎样才能战胜强敌的问题。诱惑弱小 冷静、自身优势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可以选取主旨的一个方面立意,于是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立意:
1、每个人都会遭遇诱惑,把目光放远,才能避免跌进陷阱;
2、藐视弱小,等于自掘坟墓;
3、身处险境,冷静思考,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强敌。小结:这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是,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
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命题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结果【解析】材料中可作构思的角度有如下几种: ① 从《格林童话》的价值 ② 从格林兄弟的不得不放弃 ③ 从朋友的偶然发现 ④ 从柏林出版社的结集出版 ⑤ 从格林兄弟付出的努力 ⑥ 从假设与结论的背离 ⑦ 从格林兄弟的放得下 急功近利者难以获取真正的成功 是金子哪里都要发光 舍弃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勇于探究;要持之以恒 理论与实际有差距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学习目标 抓关键句法 因果分析法 整体把握法 审题立意
多个角度法原则方法 全面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也含关键词) 突出中心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自古以来,人们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精神的依托。宋人尤袤对读书之乐有更形象的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袤,孤寂而读之以当有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于谦在《观书》中这样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还是在仕途顺畅之际;无论是隐居于山村,还是宦居于朝堂,都以读书为乐。然而现代人好像与书渐行渐远,在精神上少了停泊的地方。例1抓材料的核心关键词立意现代人为何还需以书为伴 现代人以书为伴会怎样 现代人为何远离了书本 现代人该如何以书为伴 需要注意的句子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例2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分析】关键句
立意—— 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 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2.因果分析法
例1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审题立意之方法
例2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纹丝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2.因果分析法
审题立意之方法立意:“事实胜于雄辩” “酒香还需巧吆喝”结果原因 审题立意之方法 3.多个角度法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看风景,成风景 索取与奉献
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 学会观察事物 其实你很美
因为有了你×√√√√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审题立意之方法 3.多个角度法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欣赏你你也是一道风景 要看到他人的长处
世界因你而美丽×√√审题立意之方法 3.多个角度法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共同的风景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相互欣赏 和谐之美 风景你我他 营造共赢的风景
相映成趣的美丽√√√√√√ 审题立意之方法 4.整体把握法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分析】: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 【立意】:“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也就是这句话 学以致用 ◆训练题1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解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 ”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提醒】注意身份。
【立意】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等。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某大城市,中程公交车的始发站,每天天未亮,就有许多老人排着长队,早早地为乘车上中学或大学的儿孙占个座位。 判断下列立意属哪一种:切题,偏题或者离题 学以致用 ◆训练题2 学以致用 ◆训练题3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
1、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贬斥)
2、【观点【:材料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3、【立意】: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 、“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学以致用 ◆训练题4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 立意参考:
这个故事虽小,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防止腐败要从慎初开始,切勿一次落水,就“不复顾惜”了。
1、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要坚定持久,走好每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
4、善始善终,画好休止符
5、把关守节当慎初
6、要防微杜渐
7、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
8、别在污秽中沉沦
9、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
10、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11、给心灵以洁净的“落脚”之地 学以致用 ◆训练题5 (2010·全国课标卷)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环境可以造就人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
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解析立意】
围绕“环境” “内在动力” “外在评价” 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 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 人才成长 学以致用 ◆训练题6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