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人教版物理教教学设计(集锦)

人教版物理教教学设计(集锦)

人教版物理教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物理教教学设计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实践探索 人教版“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厦门外国语学校 钱永昌摘要:“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方式之。

人教版物理教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物理教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实践探索 人教版

“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厦门外国语学校 钱永昌

摘要:“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多年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实践的感悟谈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教学起点、教学基础、重要手段、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的问题等,全文更多展现的是具体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 物理课堂教学 实践探索

近年来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就“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体会到“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几点体会和反思。

1激发浓厚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 的起点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并非所有的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保持浓厚探究的兴趣。如果教师所展示的问题情境不足以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教学就会无从下手,一开始就陷入尴尬的局面。如在《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若一开始教师就提出:电流周围会产生磁场,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磁场产生电流呢?这样由于没有必要的过度和探究情景的设置,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意义和怎样探究缺乏足够的认识,接下来的探究就很可能出现冷场。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1. 1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

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科学探究的课题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节教学的引入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利用在木板面上涂大量的牛油以减少它对舰艇滑动摩擦力的做法,借夜色掩护悄悄将80艘舰艇通过陆地绕过对方的海上封锁线,到达目的地的历史战争故事情景。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该课题的兴趣,使随后探究开展得更加顺利。可见,创设一个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景十分重要。 1. 2展示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

有些问题学生平时司空见惯而并未加以注意,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问题入手则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身边小事物的兴趣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塑料挂衣钩并思考为什么将它按在桌面时,要正面地拔出十分不容易。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身边的大气压。

1. 3提出具备选择性和开放性的探究课题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个性差异均大相径庭。因而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角度和侧重点必然也有所不同。要激发所有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要求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要有选择性和开放性。尽量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这样,不同的学生才能结合各自的专长和兴趣做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有时甚至可以允许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自主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

2、良好的实验技能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学生的猜想和假设一般都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那么如何才能突出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呢? 2.1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实验的方法包括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微小量叠加法等等。实验技能主要指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实验仪器的操作、测量仪器的读数、误差的分析、数据处理等技能。学生只有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才能进行规范化的探究,圆满、高效完成探究任务。例如在《自由落体》一节的探究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应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分析重锤下落的运动规律。而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如果他们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控制、纸带数据的处理方法等不是十分清楚,那么他们就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有时甚至还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2.2让实验渗透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决不仅仅只是一个环节,它应该有机渗透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即使在猜想、假设等阶段就要让学生动手尝试,做到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可以说尝试与实验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更是科学探究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学生创新的想法有时只是漂浮不定的一个闪念,它急需通过动手实验加以证实和强化。有时还需要面对实验器材,学生的富有个性想法才会喷涌而出。例如《电磁感应》一节的探究教学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器材:不同量程的电流表、电压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线圈、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电磁铁、电池、打点计时器、电动机、学生电源等。并且允许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结果学生的创造力被极大的激发。他们有的用电压表来探测电磁感应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有的通过两个条形磁铁同向合并、反向合并来改变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率以深入探究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通过连接打点计时器和用手转动电动机等方式均获得了感应电流,这样通过尝试与实验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产生创新火花。因此,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突出“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探究的始终均有动手的机会对“科学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2.3正视实验小组间存在的差异

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面对同样的探究课题有的实验小组早早就探究完毕,而另一些实验小组却迟迟不见进展的现象。那么,怎样处理实验小组间存在的差异呢?

我认为首先应合理建立实验小组。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让各小组间保持相当的水平,而小组内各成员优势互补。其次应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让组内成员相互间学会交流、协作和分享。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教师也应积极介入。教师要不断巡视教室并倾听和观察小组的行为,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对落后的小组应多加点拨和必要的指导,同时对他们也要有积极的期待和耐心的等待。必要时还应该鼓励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与合作。

3应用计算机整合教学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科学探究课程教学,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如我们曾借助《Macromedia Flash》,制作“连通器、船闸”课件让学生探索连通器的特点、原理、应用以及船闸的工作过程等;制作“汽油机、柴油机” 课件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模拟实验探索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与原理„„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所学内容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计算机整合教学,同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之间联系规律的理解和物理图景的动态分析。又如物体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实验情况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诸如《MacRomedia Flash》、《 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做模拟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规律。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创设物理探究情景、模拟物理探究实验、查询探究信息、处理探究实验数据、提供交流探究论坛等。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网络平台,让学生以“论坛”的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和进行其他交流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从而让师生都能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4探究习惯的养成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

[1]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此外,探究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养成有自信、能正确面对失败、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良好的研究习惯,学会有效收集和利用信息、有效使用数学技能等。这些探究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因此,良好的探究习惯的养成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探究目标渗透在每一次的探究教学中。

这里的探究习惯的养成还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所谓科学精神,即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具体来讲,就是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热爱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注重团体效应,和同伴真诚合作的精神;积极主动、敢于创造的主体精神;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即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具体的表现为遇事讲究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讨论、实际的检验、宽容的激励。所谓科学态度是建立在对科学和科学实践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信念。或者说是对科学及科学实践的本质的正确把握和认同。具体地说科学态度主要指好奇

[2]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对变化世界敏感的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必须渗透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点拨促进学生反思与感悟。尤其在交流和讨论环节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学生的思想火花撞击,让各种不同的观点交锋,通过对比、反思、质疑、评论、争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尽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正确的探究教学活动的必然结果,但我觉得老师的有意识的点拨、引导一定会加速这一过程。

当然,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统筹安排。为了使探究活动进行地比较充分和深入,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突出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即在一个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的探究能力目标。

5情绪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注点

CAarlE.SchwartzJune 2003《Science》/1083703研究表明:情绪能力决定了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和愉快。而智力与机遇造就人成功的领域和成就。情绪能力包括:能正确的估价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能激励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情绪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人们对事物不同的心态。而

[3]积极乐观的心态往往是将人们不断推向成功的动力。为了培养良好的情绪能力,在“科学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难易适度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在压力适度的环境下积极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过学生的能力,学生情绪很快就会陷入低谷。而反复多次的探究失败必然致使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评估。受挫感增强,自我效能低。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就会觉得不值得去探究。其次,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调节他们的情绪。尽量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能力。再次,要让学生的情绪有宣泄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各个环节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交流时不要忘记谈一谈探究时的情绪状态。此外,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控制情绪的方式方法也是必要的。

总之,“科学探究”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情绪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6、把握教学节奏是提高“科学探究”效益的关键

与讲授法相比“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显然要花更多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就无所作为。其实,教师若能合理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上面,减少一些无意义的停滞和课堂混乱,就完全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效益的。

那么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呢? 6.1问题的提出要快

“科学探究”时问题的提出要简洁明快,只奔主题,切忌做过多的不必要的纠缠。迅速地提出核心问题要求问题引入的切入点一定要小,问题的指向性明确,问题的难度适宜,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6.2问题的猜想与思索要缓 猜想与假设环节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这个环节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索。哪怕留有一小段沉默的时间也再所不惜。此时可以借鉴“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经历“脑力激荡”。问题的猜想环节要注意以下原则:①延迟判断即提出设想阶段,只专心提出设想而不进行评价。②欢迎不同的想法,鼓励各抒己见。③尽量让学生表白猜想的根据。④鼓励改进同伴的猜想。 6.3问题的解决要稳

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学生解决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无论采用那种解决方案都应该让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明了为什么这样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这些问题没弄明白前最好不要急于盲目动手。特别是在总结探究结论时应实事求是、水到渠成,不要牵强附会、弄虚作假。 6.4问题的深入与升华要有度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问题都探究清楚。对有些问题处理可作适当引导,留待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推进,有些问题必须在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探究。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以上是我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优化“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探究效益,培养全面科学素养所做的一些尝试及体会。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

1、2期。 [2] [3] 韦钰.《“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进展情况和有关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在吉林的讲座,韦钰博客。

[4]靳玉乐.《探究式教学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版

第二篇:人教版初三物理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3、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本期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级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 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很多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困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加强师生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金钟中学

李若飞

第三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 2确定分度值?? ○ 3读数,写上单位 ○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1、 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 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a=ub=u总

ua+ub=u总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

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u1+u2 u>u1>u2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u1=u2=u3 =??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导体?? 绝缘体??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13页图6.3-1示 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

进行新课: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 兆欧(mω) 61kω=1000ω 1mω=10ω

例:

(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材料 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

学生阅读:13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

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

3、变阻器: 电位器、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符号

( 1)、结构:实物观察

(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 (3)、作用:

(4)、使用:

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篇二:最新整理新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篇三:最新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第七章 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力 (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重力(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分析实例:

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

教师介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

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

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例如:

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 的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

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

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

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

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

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

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

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

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

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

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

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引导学生分析。

2、想想做做: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

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

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

1、

2、

3、4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

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种作用力,引出—

—弹力。

二、新课教学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

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

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

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

(三)、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

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第四篇: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以常规教学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物理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而努力工作。

二、目标任务:

1、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只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各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我作为物理任课教师容易了解学生的情况,定能和其他班主任互相协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创造一个适易学生学习的环境。

2、做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新课教学工作和中考模拟考试的训练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教学教改工作。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

三、方法措施:

1.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八年级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 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九年级的教学紧张而繁杂,这些只是我的设想,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长岭县大兴二中 唐铭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及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三、难点: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实验演示、谈话、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对比等、

四、教具:

教师:铝块、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水槽、乒乓球、去底饮料瓶、水等、

学生(分组):烧杯、水、酒精、浓盐水、弹簧测力计、铝柱、铝块、空塑料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出示“死海不死”的故事,提问:“为什么淹不死他们?是神在保护他们吗?”通过故事导入本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出示浮在水面的船和人,分析受力情况,从而导入浮力,并板书课题“10.1浮力”。

(二)新课教学

1、概念揭示:观察幻灯片“浮力的广泛应用”,师引导生概括概念,符号级单位。

2、浮力的方向:是将一段带有颜色的线将乒乓球与杯底相连接,向杯中注入水,请大家观察细线的现象,再将烧杯倾斜,再次观察细线仍被拉直。结论: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板书)

3、板书:施力物体:液(气)体

4、浮力的产生:师问: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下面这个实验会给大家以答案。

师演示: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盖拧紧,乒乓球瞬间就浮起。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以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结合图示进一步分析一下。 得出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力=F向上—F向下

5、(出示幻灯片)讨论:深入水底的桥墩受到浮力吗?使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6、师提问:乒乓球、木块放在水里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那么会沉入水底的铁块有浮力吗?怎样才能证实,在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师边演示边讲解) 、测出空气中铝块的重力G; 、将其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F; 、得出:F浮=G—F(称量法)

7、指一生上前将空塑料桶按入水中,随着浸入水中深度的变化谈谈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由此你会想到什么问题?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8、师引导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9、学生分组分类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是否合理;如何设计表格;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0、展示数据并归纳结论。此处展示学生的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11、师再归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与液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12、师生共结本节所学内容。

13、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10.1浮力

1、浮力:浸在液(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单位:N

3、方向:竖直向上

4、施力物体:液(气)体

5、原理: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即F浮力=F向上—F向下

6、称量法:F浮=G—F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