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第一篇:如何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有效的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永春中心学校
黄海清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往往创设不少情境,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课堂本身就是生活。课堂必须真实,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人。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应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独特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现实课堂,为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往往创设不少情境,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课堂本身就是生活。课堂必须真实,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人。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应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独特风格。那么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呢?现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当我刚接三年级这个班时,面对着年幼无知,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时,我对他们充满了爱意,我不歧视他们中的任何一员,而是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童稚的语言去感化他们,尽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尽量去包容他们,尽量让他们干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尽量不扭曲他们的性格,我要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且勇于尝试和实践;让他们的思维没有定式,尽量地辐射开去。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善于想象和联想,而这正是创造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无拘无束的飞翔,才有可能培养和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创造的萌芽。这一年来,孩子们在快乐中健康活泼的成长着,少了点傻气,多了些可爱。
二、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教的一个四年级学生,因为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按时上学,成绩下降。我找不到原因,恰好那天这个学生又迟到了。我正在上课,看见这孩子垂头丧气的走进教室。气不打一处来,声色俱厉的狠批了这孩子一顿。看到他的眼泪流了出来,我满以为自己的狠批起了作用,便让他坐下学习。没有想到整整一天,这孩子都抬不起头来,一直趴在课桌上,连课本都没有打开。课后,我反省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心平气和的,用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对待他们,增强亲和力,使自己的言行似涓涓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才会将心里的话讲给我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改变了态度,耐心地与学生沟通,找到了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并给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开心了,学习的劲头足了。我懂得了教师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三、扮演角色,体会教学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幸福鸟》,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利用课件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我还深深的记得那一次运用远程资源上课的情景,那是一次市级教研活动,我上的是人教版六年级《地道战》这篇课文,由于孩子们从没见过真正的地道,对冀北的抗日历史也不了解。因此我在网上收集了影片《地道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剪接成几个片断。首先放影片展示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的情景并让生谈感受。学生情有所发,愤怒地说出侵略者就是强盗!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憎恨。接着展示冀中抗日群众智慧的结晶——地道。通过展示地道各部分的名称和所起的作用,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劳动人民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地道设计周密,灵活多样,多么富有创造性啊! 我问学生:“有着这样设计完美的地道,敌人一定想方设法来破坏,你们想知道冀中的抗日战士们是如何一次次将日本鬼子打败的吗?”通过影片《地道战》片断展示人民是如何防备敌人的破坏的:土和沙灭火、吊板防毒气、地道与枯井、暗沟连接防水。学生看得入了神,更深刻的认识到日本鬼子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当看到日本鬼子被打得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笑了,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这节课我上得十分轻松,同学们的兴致也十分的高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合理精练的练习,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第二篇:如何抓好课堂组织教学
作者:任永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活动总量统计上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是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我们是农村学校,有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比如在讲《最后一课》的时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我于是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引出
1 了韩麦尔先生穿新衣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话不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重要性不亚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何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为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2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比如我在上《斑羚飞渡》的时候,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斑羚的图片和自然界的一些珍奇动物,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美丽的动物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并由这些动物逐渐减少而深思,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做好一个开始。 第三:巧妙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能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
3 老师必须巧妙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仍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满堂灌已经不在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被学生吸引住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比如语文课文,可以这样说,每篇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自主阅读,和作者亲密接触与交流,用心去感受去欣赏,就会领略其美妙意境。我就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讲台的主人,在上人教本8年级(下)的第三单元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来当老师(当然,我要对上讲台的学生进行精心的指导),结果让我感到很意外:上课的学生很认真负责,听课
4 的学生比较投入,这样的方式收效很好。我感慨地对其他老师说:“其实我们的学生很可爱,很有潜力的。”所以,现在的新课改形式下,我们教师必须放下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新课改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其试题都趋向于灵活性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有了更新一层的要求。我们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而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主动性。所以,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重要。”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的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到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法,选用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
5 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学生能提出疑问,是其思维在大胆探索,在不断创新,是师生之间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和对话,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性大大提高,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对课堂进行大胆质疑,那么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比如:反复朗读自己体会、找出重点词句体会、找自己喜欢的地方感悟、同桌讨论进行等方式,而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或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用赞扬的语气说:“你的想法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的。”“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用亲切的眼神或动作,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很好了;其次,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锻炼,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不充分准备的话,就可能让课堂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第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
6 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要下课时注意力分散,来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我们课堂之美。我在上《喂——出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就叫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问题怎么看,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老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设计,课堂引入,到精妙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到精彩的结语,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
第三篇: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师生进行交流的园地。而课堂组织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互动的规定性得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构建一种和谐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课堂秩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该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分为两个部分:教师和学生。
教师需要做的是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备课和仪态。备课是为上课服务,认真的备课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有前瞻性地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事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施。仪态是在课堂上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做好示范,暗示学生振作精神,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以感染每一位学生,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
学生需要做的是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众所周知,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经不起一点浪费。况且,一堂课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不难想象,老师讲了一半的课,忽然插上一段纪律教育的课会是一堂怎样的课。我认为,虽是“课堂”组织,工夫却可以在课外。对学生不守课堂纪律的现象应该采用“打预防针”的方式。老师应该在课外适时适当地进行该方面的教育。如,面对纪律较差的学生可以常常提前进教室,打上一针“预防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常抓不懈,潜移默化,最终使遵守课堂纪律成为学生的习惯。同时,课堂的管理也是学生自我的管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力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学生本人的事。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认真的课前准备,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何愁不能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轻负高质!
第四篇:如何搞好小学数学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维持课堂纪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的行为方式。组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的活动,要体现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尤其是小学数学的组织教学,因为孩子们年龄小、活泼多动等原因,为教师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设计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机智。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数学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效的备课是组织教学的基础
1、钻研教材。专研教材包括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重点章节及教材教法的基本要求等,做到了然于胸。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必要环节。
2、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组织教材、设计教法。教师在专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有效实施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课堂是组织教学的实验基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
1、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都包含有一种特定的气氛,它影响着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教室的布置,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等等都与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有关。处理得好,就有利于教学,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秩序。例如:教室内过多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和张贴,教师的新装艳服以及口头语,直观教具等不使用就放在明显的地方等等,都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尽可能排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放过任何细节,如换上一件新衣服,把头发理成了短发,都要在上课之前利用适宜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这种变化,以免使学生在课堂上因感到突然而分散注意力。
2、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自制力。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比如开始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发言;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把学习用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等。这些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景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的能力。对于个别问题学生和后进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创造一种互相信任、自然、亲切的气氛,在没有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常用的方法有教育与表扬相结合、鼓励与行为替换相结合、教育与批评相结合等。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组织教学的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实现的,这有赖于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但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第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第
三、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意外事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
第
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式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要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4、创设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促进组织教学的进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课堂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成功的体验。包括这个过程中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等,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互动的中心位置。课堂中的一切互动,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标。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组内互动、组际互动和打破了“组”概念的全班同学参与的群体互动,这些互动都是双向的,并在教师的引导、组织、监控下进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主要有两个层面的互动,一是信息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管理信息传递两个方面;二是情感交流,这两个层面的互动也是双向的。
5、构建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组织教学要注意抓班集体,并重视集体的力量。教师要注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课堂气氛要严肃而不拘谨,活泼而不混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因此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遇到问题要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不继地积累教学经验。
6、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妥善处理意外事件。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如教师上课的语言、声调、动作、眼神、表情等。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起直接作用。教师要锻炼教学语言,掌握语言艺术,说话清楚,语言准确、精炼、鲜明、生动,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时突然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例如,有时突然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同样,动作和表情也对组织教学产生效果。教师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友好的点头、微微前倾的身体、微笑的表情„„这些都表达出一种对学生的肯定与支持,学生也从中获得鼓励。
三、课后有效反思是组织教学的助推器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抓住有利时机,适时、适宜地介入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在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数学学习过程也是充满着观察、推理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我们只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注意从学生的学考虑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学会与人交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生动、更轻松、更有效。
第五篇:如何组织初中体育课课堂教学
我们小学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我认为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抓住教学内容,掌握学生心里特点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
二、动作讲解语言精简、具体形象。
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又如教学原地推铅球时,运用蹬枣送枣转枣挺枣推枣拔等学生熟悉的动词来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三、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
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 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都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可没有一个人叫累。又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通过投篮比赛练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
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教法,创新教学过程,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