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大全)

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大全)

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第一篇: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感悟高中语文课堂2011年11月23日,到易门一中观摩了“玉溪市第二届高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共听了6位老师的竞赛课,分别是:师院附中张巧红的《诗经》,市民中瓦海玲。

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第一篇:高中语文动感课堂感悟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

2011年11月23日,到易门一中观摩了“玉溪市第二届高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共听了6位老师的竞赛课,分别是:师院附中张巧红的《诗经<氓>》,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新平一中唐丽庭的《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易门一中刘丽萍的《走进对联》,凡贝利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给极大我启发。

第一、诵读欣赏课,真正体现了语文诗歌教学的“诵读”与“欣赏”。

1、重视读准字音,“准”是诵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表现层次。

2、重视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作品原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于文字的结果。 “读诵”、“欣赏”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诵读”为赏打好基础,“欣赏”又为“诵读”提升层次。

3、配乐是使作品增辉。好的作品就是一首好的乐曲,不管作者本人理解不理解音乐。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哲理的阐发是合乎人类自身的节律的。老师充分地运用了诗歌的这一特点,使诗歌教学栩栩生辉。

第二、教师善于概括,巧妙提问。

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教学中总结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许只是引用,但是这些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让学生不断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在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的教学中紧紧抓住“归”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诗的主题。

第三、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读、说、讨论、合作探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但给我印象的是“演”, 《诗经<氓>》、《归园田居》诗歌教学中的表演诵。《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教学中对山寨电影《大话西游》的片段,再次进行山寨创作表演,生动、形象、诙谐,在表演中让学生去感悟山寨文化的优劣。《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其他学生去感受,去评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深层次的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去观摩高中语文课堂,确实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有机会,盼望去感受一下小学的语文课堂。

作者:六街中学马龙昌

第二篇:绘就语文“动感”课堂教学的蓝图

“绘”就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动感”蓝图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房爱云

[内容提要]: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语文,理解语文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现代的小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他们要求语文课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课,还应该有情感的体验、理性的认知、语文的实践与创造的过程。本文旨在探索设计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现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挥挥舞舞

拼拼摆摆

描描画画

修修改改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将由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线,向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语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语文的魅力所在,理解语文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些实践性的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得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动感地带” 。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趋于逐渐发展的特殊阶段,控制力差,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对知识汲取缺少主动性和明确的意向性。面对这样的学生,语文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除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外,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动”起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如何让我们的小学业语文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

二、“动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的语文表现与创造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学是知识性为主的课程,存在着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大、课时多的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是讲授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按部就班,枯燥无味,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通常充当还是主角,主导着学生的一切课堂语文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学生的语文体验活动没有足够的伸展的空间,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所以,出现了小学生喜欢语文,却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

2、亲身体验、充满动感的课堂,是当前小学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据国家教育部就当前小学段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中显示,有81.3%的学生最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能引发较多讨论与交流的教学活动。而只有12%的学生还能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2010年11月对本校小学二年级336名学生就你最喜欢的语文课堂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活动依次是:探究学习、表演、读书、写字、聆听、讲解、写作等。由此可见传统小学语文课最常见的课堂活动听、说、读、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充满“动感”。“动感”的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创造表现语文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语文课堂提出“创新、实践、探究”的要求。小学生是儿童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由性较强,思维也趋于活跃。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他们好动、好玩,走路像骑着马,玩总是玩不够。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渴望亲身的体验,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力求在在课堂在增加一些“玩味”的动感性活动,让学生把语文课堂当作玩乐的另一个场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动感地带”中得到了提高,知识在“动感地带”中不知不觉地被掌握。因此小学语文课还应该有学生情感体验、理智认知、语文表现及语文创造的过程。只有充满动感的语文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动感”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途径

设计充满动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外,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

(一)挥挥舞舞,挥出动感的节奏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既然学生好动,何不让他们动起来呢?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常让学生在课堂动动手,学生由静止坐正听讲的状态转变为自由活动的动感性状态,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程度会较以前有所提高。

如教学汉语拼音四声时,一位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段路 。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警察叔叔指挥过交通吗? 生:见过。

老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做小交警。当交警可要认识路呀!我们先来认认路。 老师:平路大家很熟悉,如果从左往右走,上坡路在哪里,下坡路又在哪里呢?

学生上前指出。

2 老师:你们看,一辆小汽车开过来了,大家伸出手来,一起来指挥小汽车前进。

老师用一只玩具汽车,模拟在这们的山路上行驶。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小汽车走过的痕迹。

老师:把小汽车走过的路线分成四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声调符号。 老师板书出四种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声调符号与图中什么地方相似。用编儿歌的方法记住四声的形状:一声高高一路平,二声就像爬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老师: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做‚小警察‛,再用儿歌指挥着小车的前进。 学生大声地说着儿歌,并高兴地小手用挥舞着声调符号的不同形状。

周一贯老师说:“游戏几乎是孩子的全部生活,儿童的文化精神便是自由的游戏精神。”纵观这样的课堂,孩子在一定情境中,挥挥小手,就像是在做游戏孩子们正是通过这样的“玩”来认知的。他们不仅挥出了声调符号的形状,而且挥准了声调符号的写法。这样做,既活跃了身心,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拼拼摆摆,拼出动感的巧妙

手是灵巧的,手是人智慧的外显。拼图是小孩子比较喜欢的游戏,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在手尖得到了展示。手脑相连,常动小手,也能使人的思维得到锻炼,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我们来看声母“b、p、d、q”的教学。

师:‚b、p、d、q‛这四个声母我们已经学过,小朋友们仔细地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它们都有一竖和半圆。

师:是呀,这一竖和半圆站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读音就不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半圆的位置,来编儿歌记住它们读音呢?

生:右下半圆b b b。 生:右上半圆p p p。 生:左下半圆d d d。 生:左上半圆q q q。

3 师:谁伸出你的小手, 一边书空一边说儿歌。 生边书空边说。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想变个字母给你们猜猜。

师拿出一个小竖条和一个半圆,平放在黑板上请学生猜字母。 师:小朋友们也能用这两样东西变个声母给大家猜吗?

指名说。

师:那就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小纸条和半圆吧。

学生变换着半圆的位置,摆出了四个声母的形状,并用儿歌说出字母的读音。

“b、p、d、q”是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区分好这四个声母,老师引导孩子们用纸条剪成了一根长长的小棒及一个弯弯的半圆,并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就能化难为易。学生用这两样东西,移移拼拼,就能拼出这四个字母的形状。这样动手性的活动,让抽象、呆板的拼音课堂实现了快乐与趣味的转身,用方法引路,用活动当家,我们的孩子就会在动手的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变化的快乐、动感的巧妙。

(三)描描画画,画出动感的异彩

儿童世界是有图有情有趣的,那些没意思的事情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然而,在这些“无用”的背后潜藏着“大智”与“大用”。在语文教学时注意倾听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巧绘图片,形象地加以比较。这种发现与探索,这种追求式的教学,有意思胜过有意义。让语文与图片手挽手,共同绽放语文的异彩。

一次我在改孩子们作业时,发现有个孩子用‚长‛ zhǎng这个读音组‚手长‛这个词,我感到很奇怪,我就问他:‚这个词读什么呀?‛他大声地读了起来:‚手长zhǎng。‛从他的读音中我发现他丝毫没感觉到自己有错误。我说:‚你搞错了,这个长不能组成手长的。‛一个小女孩反驳道:‚一次王泓景站起来时说‘手长’这个词时,你还表扬了他呢?‛我被孩子们的天真逗笑了,我说:‚王泓景说的首长应该是领导人的意思,是首领的首。手掌不是这个‘长’,应该是这个‘掌’。‛我相应请一个小朋友把手平伸在黑板上,按着他的小手,用粉笔描出了一只小手。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张大家熟悉的伟人陈毅的图片。借助绘出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两个词‚首长‛与‚手掌‛的不同。

有了图片的参与,我们语文就会像图片一样异彩纷呈,让孩子在混沌处有了清晰的指向。当孩子们在下次自己练习时,就不会出现“手长”与“首长”分不清的状况。语文教学中多么需要老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体量 ,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需要教师的多思与创新。在 4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动动手,画一画,描一描,不仅能画出语言文字的形象美,也能展示语文动感的异彩。

(四)修修改改,改出动感的魅力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是生活之花。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的语文,就是要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就是要从学生生活体验来生发语文课程。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巧妙地组织教学,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像生活那样充满活力。

二年级上册的看图识字,本来的编排顺序是人、从、众;木、林、森。从独体字到会意字的变化中,我们借助简单的字认识了‚众‛‚森‛这两个较繁的字。并借助课文本上形象的图片,理解到‚众‛就是人多的意思,‚森‛指的是树木多的意思。如果把这篇识字稍做修改,呈如下状态,

→ 从

→ 众

↓ 利

↓ 用

→ 林

→ 木

引导学生想象,从这样的排列顺序,你会发现什么?即使是小孩子,他们也有一双慧眼,会联系社会生活的来说明自己的发现。我们会渐渐发现,社会的人口越来越多,对树木的大量利用,树木将会变得越来越少。

语文课我们既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方法。稍改图例,让文字的顺序作了稍微的变动。就能让语文跟生活紧紧相连,这些简单的字词也有独特的魅力。同时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顺应了生活的理趣。我们不是为教字而教字,而是为生活而学习。

(五)读读演演,演出动感的灵性

要学的生字往往静静地出现在课文中或课文后,如果我们就字教字,就文教文,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下面我们来从这个课例中,探寻一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动感的精彩。

《台湾的蝴蝶谷》第二段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生:飞、穿、越、赶。

5 师:这四个动作中,后三个字其实都可以换成‚飞‛字。

指名读句子‚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飞到山谷里聚会。‛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这花丛、树林、这小溪。

生:树林里的树木比较高,蝴蝶要从树缝中穿过去,这样才能飞得快。 师请孩子们张开双臂做蝴蝶,当要穿过树林时,学生自然地收拢一下翅膀,这个‚穿‛字就形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手臂间。

生:小溪里有流水,蝴蝶们担心自己在中途飞不过去,当经过小溪时,它们会用力从小溪上越过去。

师:是呀!那我们读这个短句时,可以屏住气,用点力呀! 生读。

师:同样是飞,只是飞过的事物不同,蝴蝶的动作就在飞的过程中有稍微的变化。我们说话或写话时,也要学用不同的词表示相同的意思,这样语言将会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课例中,教师带领学生读“穿” “越”这两个词时,理解了它们与“飞”的细微差别,再加一些的动作。学生边读边演,在演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这个字的读音,借动作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这些静止的词,有了动作的参与,就像给它们注入了一潭活水,这些词语一下子仿佛有了灵性,他们在孩子们的指间跳跃,在孩子的脸上浮现,在孩子的身上显现„„

教材中的文字、图画,虽是静止的,如果在“动感地带”中搭建“动”的平台,给予“互动”空间,学生就会“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倡导走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动感地带”,不只是用表面的动作做支撑,而这些动作是学生思维灵动的外在显现。巧用学生的“动感”与语文学习内容相整合,儿童的学习潜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充分发挥。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孩子的学习状态,师生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融洽。我们老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了然于胸,对学生的需求深入了解,才能轻松地引领学生漫入语文教学那诱人的“动感地带”。

四、总结与反思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动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语文、体验语文、表现语文、创造语文;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培养自信;实践得知只有在充满动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维持和激发,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 6 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热爱语文的同时也热爱语文课。

“动感”课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了体验、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和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语文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和研究教法。

2、课堂活动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能进行独创思维的主体,但这些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走进有着趣味横生的语文世界去探索。

课堂纪律的调控柔中有刚,

“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脚等次数较多。他们常常在活动中,身心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甚至会大声的喧哗。作为老师要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处于刚柔相济的地步。

参考文献: 闫慧《创设动感课堂 提高探究能力》2006.12 顾丽芳《让文本在儿童的语文视界里苏醒》《江苏教育》2010.1 王晓虹《让词语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江苏教育》2010.1

通迅地址:江苏盐城东台市何垛路36号1号楼503室 联系电话:15251099066 7

第三篇:【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黔之驴》教案 (新版)语文版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胜怒:shâng .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hǎ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 1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因跳踉大阚:于是。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1、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词)。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2、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驴和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对驴的描写:

体态、声音、动作,(“庞然大物”。“鸣”和“蹄”,)传神地写出了驴在“庞然大物” 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对虎的描写: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 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3、谁来分析写虎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他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制敌于死命,虎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5、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6、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家伙)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7、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表现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的外强中干。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文章题目为“黔之驴”但笔墨大量写虎,是否“文不对题”? 提示:以虎衬驴,结合社会背景,作者借文嘲讽的是像驴那样的人。

2、 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

附录: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4 老虎感言:

对于驴子我一开始有些害怕,但是放弃我又不甘心,放弃也不是我的性格。所以就用各种方法试探它,最后还真让我试探出来,原来是个没用的家伙,让我饱餐了一顿。 驴子感言:

我觉得我很冤枉,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被送到这个鬼地方,没有我的同伴,只有一片大森林。看来没有车,也没有磨要拉,我在这儿无所事事,最后还莫名其妙地被一只老虎吃掉,可谁都知道我并不擅长“相扑”啊!

第四篇:【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雁门太守行》教案 (新版)语文版(定稿)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古代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木兰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是说黑云高压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黑”字已感气氛沉重,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军情紧急,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这里当然是指我军,显示守城壮士雄姿英发,,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表现边塞将土守危城,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以虚写实,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双方互有杀伤。(燕脂夜紫)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的光景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悄然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三字又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 2 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这首诗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第五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应当承认当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然是主阵地。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 野对农民,战场对士兵,而且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意义,更具有生活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在课堂中体验着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势在必行。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两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导入和结尾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二、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组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没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该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艺术和语言艺术是提高学生参与不可忽视的两个主要环节。

1、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引发剂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春水”,还可“激起千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的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思想准备。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的语言准确性、直观性、幽默性、节奏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把握课堂的兴奋剂

教师美的言语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努力研究教学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自已课堂教学语言,使自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美。

教师言语首先应体现出直观形象美,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能使深奥的讲得浅显,能变枯燥的成为风趣。例如,在讲到溶液稀释时对:“PH=5的盐酸稀释到1000倍,为什么溶液的PH≠8?”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如果运用理论来阐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这样讲解:“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一直观的启发,学生马上茅塞顿开。这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教师言语必须准确明晰、简明扼要,这是教师言语的一种独特的魅力。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即精炼准确。而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教学节奏愈来愈快,学生的主体性愈来愈突出,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学言语的精度也必然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言语应该包蕴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内容。所以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将锤炼字、词、句、意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力求达到这种境界:讲课中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言语除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外还应具有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感,像音乐一样产生一定的韵律。讲到主要的地方,就小声地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表达出情绪的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就让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动态节奏感。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听觉疲劳,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幽默谐趣美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我说:“同学们,上一届的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我对写化学方程式是情有独钟,我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的内心就发出微笑,你看两分来了,两分到手了。”显然学生们对于这些熟悉的事情,又加上教师生动的言语、投入的表情,在愉快的气氛中就将知识牢固掌握了。这样的例子每一节课都可以适当适时运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老师,从而也喜欢上了化学。

三、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好的板书和教态是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辅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